李世民 文选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梦回大唐__李世民
梦回大唐

说唐之三 末座少年

长孙

  还在隋炀治世的一天,隋唐之际有名的预言家李淳风(预言武则天会做女皇帝的那个)出现在隋的东都洛阳。一时间访者如潮,在无数想知道自己未来的拜访者中,有三个人被记在了史册中。
  这三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是结伴一起来找李淳风的,他们的名字如下:王珪、韦挺、杜淹。
  李淳风笑着告诉他们:你们是非常好的朋友,那我可以告诉你们,将来你们也会因为同一件事一起倒霉,不过没关系,因为最后你们又会一起位极人臣。
  约十年后,他们果然因为同一件事而遭到流放的命运,虽然在这件事上,他们分别站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上。在一起悲悲戚戚被押解上路的时刻,忽然,有人送来了五百两黄金,被赠送的对象,是和王珪、韦挺立场相反的杜淹……
  李淳风的话,究竟是不是真有,或者他们三人在当时是不是相信,现在已不得而知。不过,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倒是觉得三人中的王珪胆子可真不小,居然就那么大模大样地在朝廷的重心地带晃悠,因为在那个时候,他的身份,可是正被通缉的要犯。
  王珪的父亲,曾是隋文帝小儿子汉王杨谅的手下。文帝死后,杨谅不服他的二哥杨广登基,起兵造反,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于是王珪的父亲跟着一起倒霉,他是死掉了,王珪则从此成为通缉犯,亡命南山。
  好在王珪这个人朋友很多,其中不乏有势力的,也不乏所谓“江湖上的朋友”,他在号为“长安大侠”的某人的主要帮助下,一点儿也不危险地在山中住着。后来,追捕的命令也慢慢松懈了,王珪更是无顾及地经常跑出山来瞎逛。毕竟,他最喜欢的,就是和一大群“朋友”交游。
  韦挺、杜淹就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为了感谢各位朋友的帮忙,也为了遵从母亲“你成天在外面交游,也把你的朋友们带回家来看看啊”的话,有一天,王珪请了很多人到他家做客。有个小插曲是当时王珪没什么钱,因为流亡了那么久,结果为了请这些朋友,他的妻子把蓄了很久的头发剪下来换钱。
  朋友们来了,在这些彼此或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中,有后来非常有名的初唐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王珪的母亲显然对他最要好的朋友的评价不如对这两位的评价高,当她见识到房、杜两位的风度学识后,非常开心地说“我的儿子有这样的朋友,他的未来就不用操心了”。而这一刻,王珪却发现他的妻子在注意其他的地方,他顺着妻子视线看去,看到的是末座最年轻的一个少年人。妻子说了一句很“过分”的话:
  这里所有人的富贵,将来都在那少年身上。
  这些话,在很久很久以后,被王家的后人告诉了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圣杜甫,并被记载在杜工部不朽的“诗史”中。
  当时的王珪是感到哑然吧。妻子的话太可笑了,就是母亲的见识,应该没什么了不起才对,他一定是这么想的。几年过去,本来以为强盛无比的大隋竟然倒下了,努力在新朝谋求一席之地的王珪再一次见到了被他母亲看重的房、杜,更见到了被他妻子过誉的末座少年。这年刚刚满二十岁的少年已不会再坐末座,因为少年已以新帝次子的身份,成为地位远远凌驾他们之上的秦王,秦王李世民。房、杜也成了秦王府重要的幕僚。王珪却没有太在意这个变化,他更愿意和自己最好的朋友韦挺一起投靠更在秦王之上的人物--太子李建成。韦挺,和李建成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好友。
  这时候,杜淹还在洛阳,在与唐敌对的王世充手下任职。
  太子建成和秦王世民,还是一对“好兄弟”。
  
  李渊在七岁上死了父亲,他的母亲之前生的几个男孩相继夭折,他作为他父亲唯一活着的儿子,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和李氏家族族长的位置。
  李渊的母亲,和有名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大概独孤家的女孩子都是那么地个性强,李渊的母亲也是以严格得严厉的个性闻名。而李渊,总起来看,还是算被教导成才了。
  十七岁时,李渊那位伟大的姨夫成了不名誉的篡位者和极名誉的皇帝。李渊立刻以皇帝近亲的身份被选入宫廷成为侍卫。同时,他却又迎娶了应该是对新朝怀有不满甚至可以说仇恨的窦家小姐。
  想来,以窦小姐的有名的“聪慧”,这种不满是不会表露出来的。而另一方面,窦小姐是极富盛名的美女和聪明女孩,是众多贵族公子追求的对象。她的父母因此立了个规矩,在一扇屏风的背后画两只孔雀,让人从正面射箭,如果能射中背后的孔雀眼睛,就是他们窦家的女婿。不用说,嘿咻嘿咻跑来射中了孔雀眼睛的人正是李渊。
  李渊也是有名的“好色”的皇帝,这一点在他的美丽妻子在世的时候,看来到是很收敛,在做上皇帝以前,李渊一共有八个孩子,其中倒有五个是正妻窦夫人所生。
  头两个是女儿,都是妾室生的,除了一个封号和一个丈夫的名讳,对这两位公主,所知实在太少。
  开皇八年,正是隋文发军南怔的那一年,李渊也加入到南征的队伍中。和小说言家所形容的不同,其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的李渊只是个地位不高的中层军官,什么杨广派人来找亡陈美女孔贵妃时李渊居然敢违抗他的命令杀了孔氏的故事,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那只是后来无聊的文人乱掰野史罢了。当然,尽管地位没那么高,李渊的雄心还是很强的。在同一年,他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他为这个未来拥有悲剧性的命运的长子起的名字是“建成”。就是建功成业的“建成”啊!
  然则李渊并没有在南征的战争中建成多大的功业,一方面是这一战役本来就没大什么大仗,另一方面就是隋文帝的心结问题。
  前章已经讲述过隋文对原属关陇集团的旧同僚们始终戒心很重的原因,李渊也是关陇集团中顶级世家的族长。于是,尽管他是隋文帝宠爱的外甥,可就是得不到重要的职位。如果说作隋文外甥有什么好处的话,就是隋文平白无故杀了不少关陇集团的贵族,却不忍心杀这个外甥。至于其他就说不上了,因此除了最后李渊在隋室丧乱中谋得比较有实权的职位外,之前,他一直都在四品的外任官上打转,处于不上不下的清闲位置。
  隋文杀了很多旧日的同僚,隋炀对大臣的猜忌心更重,李渊不是个笨人,他对这些危险很清楚,故而年轻时代的雄心很快就消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隐藏起来了。喝酒,玩乐,对任何重大的政事不发表意见,李渊就是这么度过了他的青年和中年时代。
  但是把李渊当作一个“庸才”是错误的,实际上,在他心里,并没有一刻放弃过年轻时代的理想吧,甚至诸如“姨夫可以做到的,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呢”这样的心思,也未必不在他心里闪现过。窦夫人其实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怂恿她的丈夫保持雄心,或者说,野心。这和她是周武帝外甥女的身份有关,也和她高傲的性格里绝不能忍受一个真正碌碌无为的丈夫的骄傲有关。不过李渊谨慎得有时候太过的个性也就这么养成了,何况他也很清楚看到,随随便便篡位的话,就注定要象他的姨夫杨坚及表兄弟杨广那样和大臣的关系紧张,是非常危险的。
  豪富但压抑的生活中,窦夫人给李渊生下第三个女儿,有名的“娘子军”之平阳昭公主。然则,如果看史书的话,是没有记载平阳公主的年龄和出生时间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平阳公主的排行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般根据李氏兄弟的年龄差别,即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岁,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两岁,这样推断,平阳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自然也有人拿史书上的模糊做文章,把平阳公主设定为李世民的妹妹,不过这样的可能性确实要小很多。平阳公主的丈夫柴绍也是个名人,他在隋朝是个大闲人。本来柴绍也不是没官职,他是太子千牛(也就是东宫侍卫的意思),可是隋炀帝的太子很早就死了,又没有立别的太子,柴绍也就清闲无比了。
  按史书记载,开皇十八年十二月的一天,李渊最著名的儿子,也是他第二个儿子,后世被尊称为唐太宗的李世民,在本章开头的那位“末座少年”生于李家的武功县别馆,大约是在李渊转任的道路上。迷信的说法是,那天有两条“龙”(注意,古人说龙,实际上说的是蛇)在产房外游过,这被认作吉兆,也成为李世民童年少年时代被父母宠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可是史学家们却为李世民的出生时间困扰,本来这似乎是确定而没有疑问的。问题是李世民下面的弟弟,李渊的第三个儿子李玄霸,这个早夭的孩子,他的年龄推算回去,竟然也是开皇十八年!即使窦夫人在生下李世民以后两个月内在怀孕并在同一年生下李玄霸的话,无疑李世民的生日也必须在年首而非是十二月的年尾。难道是史书记载错误?很多历史学家是这样相信的,然而--
  如果,我是说如果,还有另一个可能啊,那就是李世民和李玄霸是双生子诶!
  中国的史书,不知道因为什么样的缘故,从来不正面直书有关孪生的问题,但确实有孪生子在历史的重要位置出现的,比如北齐高欢就确实有两个孪生的皇子,但史书从来不说他们究竟是谁和谁。
  当然这已经是有点小说家的戏剧化的幻想了,实情是,就算李世民有孪生兄弟有如何。其实孪生也不过是很平常很正常的现象,以及孪生也并不等于两个人会相象,如果不是同卵孪生的话。还有,李玄霸一生下来身体就很差,在十六岁上就死了,对唐初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若说有一点影子,那就是唐朝建立后,在追封李玄霸王位时,李渊特意安排把李世民的一个儿子过继给已死的李玄霸作继承人。另外,比较有悲剧意味的,是大概正因为李玄霸生下来身体差,才有一个那么“威风”的名字,是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强壮起来的祝福吧,而这祝福却是很悲伤地无法实现。
  然而,如果真的要说李氏兄弟中谁最符合现代传奇的套路的话,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李建成,当然更不是李玄霸,而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那位有名的“大坏蛋”李元吉!
  不知道为什么,李渊外貌威猛,窦夫人更是绝世美女,但他们的第四个儿子,却是一个据说生下来“面恶”的婴儿。好象那种丑陋的模样是不吉利的吧,窦夫人是一个个性非常骄傲的女性,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有这样重大的缺陷,虽然这完全不是这个无辜婴儿的错。窦夫人不肯养育她的小儿子,一个名字叫做陈善意的丫鬟把被抛弃的婴儿偷偷抚养起来,而后来还是得到了李渊的承认。这个不幸的孩子有了名字,李元吉。难道不觉得这个名字和李玄霸一样,都在以一个好名字试图冲淡实质上的不幸吗?
  从后来的故事可以看出,李元吉其实非常骁勇,力气也很大,如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也以武功和力量不错出名的,被他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只有那位名为尉迟恭的猛将才能制住李元吉。
  这让人不禁想起来那个很有名关于唐朝的传奇故事《说唐》,里面李氏兄弟的传奇人物李元霸,所谓的天生神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第一条好汉”。他就是四子,生下来因为长得太丑,差点儿被李渊给砍了,幸好有祖母独孤老夫人救他。唯一不同的一点,就是他的名字是李“元霸”,显然是偷的本来的三子李“玄霸”,而且他也是李世民的好兄弟,而非真正的李元吉那样,是李世民的死对头。
  人和人不同,即使是同胞亲兄弟,就连为什么取名都不同。李世民的名字,也许要比他两个弟弟都还取得晚些。历史书上是这么说了一个很有迷信色彩的故事:因为窦夫人最宠次子,就总觉得不能随随便便起个名字了事,于是很长一段时间,李家的二公子没有正式的名字。到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白衣人来到李渊的官邸,把李渊奉承一番,说李渊是“贵人”,又说其有“贵子”。李渊便让他到后院看自己的次子,白衣人见到李家二公子后,连说这个小孩不简单,将来可以济世救民。李渊很吓,因为“济世救民”是有点皇帝式的事业,不是普通人可以干的,他想杀了白衣人灭口,谁知白衣人就那么不见了。李渊又觉得这个说法很吉利,或者是窦夫人非常喜欢这个说法,终于,他们给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取了“世民”这个名字。
  这个故事被不迷信的今人以半真半假来处理。“济世救民”,可能真是窦夫人心中的一种期待,她在花了很长时间偶然想到这个名字以后,其中的期许是很重的。至于白衣人什么的,特别是忽然不见了之类,应该是吹牛的成分比较多。只有愚夫愚妇或小说家会真的感兴趣罢了。
  当然,还是小说家的癖好作怪,想想被母亲宠爱的李世民,和被母亲抛弃的李元吉,他们彼此特别特别地看不顺眼的情形,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以前,长孙无忌和尉迟恭劝李世民的话就是“现在不是李建成的问题,而是李元吉会在害死你以后成为皇太弟,他还会接着再害死李建成自己做皇帝”,于是李世民大怒说“怎么能让这个小子得逞”。看吧看吧,真是现代很典型的肥皂剧题材呢!只是,一般肥皂剧应该是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也就是被母亲抛弃的那个成为主角,在不幸的人生里得到磨练,能够刻苦用功,最后在事业生活感情道德等等等等上超过被母亲宠坏的另一个反角。
  历史,毕竟不是肥皂剧。
  窦夫人的宠爱,应该注意到,不是所谓的“溺爱”的那种。其实,很骄傲很聪慧的她,大概是无法忍受自己教出一个二世祖才对。李世民从小受的教导,应该还是严格的。据说,李世民在书法上的造诣以及他对书法的强烈兴趣,就和他母亲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实际上,个性也是非常相似的一对母子吧。说来,窦夫人并不是那种标准的“好女人”,也是有相当冷酷的时候呢,但是确实又是聪明和能力出众。
  从现存的零星记载来看,在当时,李家的兄弟们的活动应该主要是这样的:
  李渊一直在外面到处转辗做官,他的儿子就分成了“在家”和“跟在身边”两种。
  李建成是长子,主要留在老家主持家中事务和侍奉祖母,而史栽他年轻的时候也是交游广阔,和“博奕任侠之辈”颇多交往,仔细想想,应该是优点才对。不过既然是长子,又比弟弟们年长很多,李建成谨慎和不太活泼也是必然。再加上在外面历练的时候相对少得多,做上太子以后有一段时间显得能力不强也不奇怪。
  李玄霸身体不好,应该也不会到处跑,生活就是养病,不过听说在书法围棋上也颇有造诣,可惜就是死得太早了。
  李元吉看来也是主要留在老家,他年纪小未必是主要的理由,不过从他的经历来看,是不太适合跟着他父亲游宦,更不提窦夫人(她似乎应该是一直跟在李渊身边)也不想见到他。史书上是说他从小个性就“猜鸷”,是有点“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味道吧,可也许也有一定的真实,因为他的童年看来算不上幸福。不幸的孩子脾气怪也是常有的。
  呀,差点儿忘了。李渊还有一个儿子,只是不是窦夫人生的,而是妾万氏所生,是他的第五个儿子,本叫李稚诠,后来改叫李智云。是个几乎没有记载的小孩,死得也很早,也就是他的死,略有可说,后面会提到。
  至于李世民,既然是时代主角和故事主角,那么记载相应就多一些。
  取名事件以后,第一个有关的记录是个孤立的事件,就是李世民九岁的时候,好象得过一场重病,差一点儿死掉。李渊在一个寺院里祈福,就是诸如“如果能让我儿子活下来,我就捐多少多少钱重塑金身”一类。后来李世民病好以后,李渊确实造了一座佛像还愿,并刻石记载塑像的原因,那个碑流传了下来,所以这个记载也就流传了下来。这里比较值得玩味的是,李渊和李世民,骨子里其实是要抑佛的。但他们也不会象当初周武帝那样“灭佛”,而且,隋文帝是在尼姑庵长大,即位后改变武帝的政策大肆崇佛,对李渊和李世民也同样有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后来会接见玄奘并给他翻译经书的便利,尽管他的总体政策是抑佛尊儒。
  接下来有前章提到过的,杨广在雁门关被围困时,李世民参加了前去营救的队伍,以及,后来在他父亲讨伐“盗贼”的战斗中参加战斗有所战绩的事。这里就要比较详细地说明一下。因为所有有关的资料都不在手边,我这里完全凭记忆来写,年代若有失误处请原谅(不过应该没有记错)。
  隋大业十年,皇帝杨广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和民间的怨声载道,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征高丽之役。这一次,杨广和以前两次一样,组织了近似游行队伍的华丽军团,甚至带上了他的后宫佳丽同行。本来在隋文之世已经被隋分裂并臣服于隋的东突厥心怀异志,尽管隋的宗室女子义成公主是突厥的可汗敦。当隋军走到雁门关附近,突厥大军忽然出现,把隋军逼入雁门关城内,并进而包围了雁门关。本质上并不会打仗的皇帝十分惊慌,抱着自己的幼子痛哭,在随驾大臣们的劝说下,皇帝采取了四个措施:一,宣布远征高丽的行动取消,并许诺不再远征;二,以重赏鼓励雁门关将士死守;三,利用雁门关外的河流漂出檄文,令天下兵马至雁门关救援;四,派人混出去,送信给义成公主,让她想办法骗突厥可汗退兵。
  这些计策奏效了。而在四方云集的援军中,有一支由留守长安的云定兴将军(此人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佞臣)率领的队伍里,有一位十六岁(虚岁十七岁)的少年,也就是李世民了。史书里说,云定兴的仓促集结起来的军队不多,李世民便向他建议,多设旌旗多张响鼓骗突厥人,做出一副大军到来的样子,这应该有一定作用。而且后世分析,李渊也曾经有一次,在边境上和突厥作战,手下的兵少,他也是虚张声势吓唬人,所以可以说是“家学渊博”。
  值得一提的,是率领另一支援军的首领,此人姓王名世充,对唐初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对他应该不陌生吧。王世充在前来救援的途中天天痛哭流涕,睡在草堆而不是床铺上表示他对皇帝的忠心。当突厥兵退后,皇帝反悔了,没有把曾经许诺的赏赐给死守和救援的将士们,但仍然大大赏赐了王世充,并因此对其信任有加,在最后决定去江都时把东都的军事大权交给了王世充。
  无论李世民是否真的在雁门关一役中有所贡献,反正他肯定是没有得到赏赐的。看来这以后他就去了当时在做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父亲身边。之后,李渊在大业十三年成为太原留守,和号“厉山飞”的“盗贼”作战,“盗贼”的声势很大,不过终究还只是一群没有组织性的乌合之众,在开始的不利以后,李氏父子就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史书的说法是,刚开始,李渊以数千人与数万“盗贼”交战,暂时被包围,李世民即率领包括李家家奴(可以想象,在一个号称军事贵族的家庭里,家奴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军事方法来训练的)的一小队人冲进包围圈,“盗贼”们混乱了,两父子趁机一起发动攻势,剿灭了这股敌人。自然,真正的问题是,在当时,“盗贼”是剿也剿不完的。这里个人认为倒也不必用“镇压农民起义”这样的大义名分来过分苛责李氏父子,因为实在难以想象,以他们的立场,会在当时不遵从皇帝的命令来“剿匪”。实则隋末好些个“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都在另一个方面,恰恰是有名的清官和能吏,相反,确实有不少的“盗贼”并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当然也不能苛责他们)而带有盲目的破坏性。
  至于篇首那个故事,因为老杜是有名的做事严谨的人,他记下的故事应该还是有一定真实性,所以也把它写了下来,只是不清楚发生的具体时间。
  可以看出一点,李世民有很多时候是跟随李渊游宦。比如说他在四岁上得名,当时李渊就在做某州的刺史,而他就在李渊身边。九岁生病事件的碑文,也是在李渊另一个任职的州里发现的。当然更不用说,不跟在李渊身边,李世民不可能参加李渊讨伐“盗贼”的战斗。还有有名的太原起兵,李渊的家眷,包括建成几兄弟都在老家,而李世民却是唯一跟在他身边的亲人。
  实际上,有很多人相信,至少在李世民势力逐渐坐大以前,李渊对李世民的感情比对李建成深。人都说“生恩不如养恩”,象李世民是李渊看着长大的,而长年在外游宦的他,不可能有太多时候直接抚育留在老家祖母身边的其他几个儿子。于是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产生:
  支持李世民反对李渊、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本来是更喜欢李世民,把建成立为太子是因为封建制度的关系。当李世民立了很多战功以后,李建成却很糊涂无能,于是李渊起了改立太子的念头。可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却靠讨好后宫嫔妃及得宠的佞臣迷惑了晚年糊涂耳朵软的李渊,再加上李渊很懒散,和积极进取的李世民政见也不合。这是导致李渊坚持不改立太子以及玄武门之变的原因。这一派人最多,特别是传统的史学家。
  支持李世民也支持李渊反对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本来是更喜欢李世民,也一直更喜欢李世民,但又被立长不立幼的封建制度束缚,再加上他太多谨慎的个性,一时没做决断,导致了玄武门之变。这一派人最少,好象有点太过标新立异,因为很难和大量史册的记载吻合。
  即使不反对李世民但更加同情李渊特别是李建成的一派认为,李渊本来是更喜欢李世民,后来在感情上也是没有太大改变。但是,李渊明智地认识到隋亡的教训,他也明智地认识到自己的这个次子和杨广是如此惊人地相似。而李建成是个很好的太子,李渊完全想不出他有什么理由要废掉建成,他的清醒的政治头脑让他绝不能让李世民做太子,相反,他还要大力削弱李世民过分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对李渊的皇位、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甚至是对国家正常行政的危害。问题是,李渊心肠总比较软,是很有点舍不得重责李世民的,另外还是很欣赏和很需要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结果没有果断处理这个次子的势力尾大不掉的问题,导致玄武门之变。这一派好象是现在比较多的“新派”历史学家的观点。而这一派观点形成的小说,也非常有趣,里面都会写到一个更任性的李世民和一个更睿智的李建成和一个悲哀的父亲李渊。
  还有一派,好象是属于那种比较阶级论的。总之这三父子都不是好东西,每个人都又狡猾又贪婪又坏,彼此都阴谋相对,只不过是一个更狠的坏蛋干掉另外两个--哈哈!^^
  至于具体的事实,还是写到武德年的后半段再说吧。
  李世民年轻时代的爱好,能得到证实的有骑射、书法和围棋。据他自己说,年轻时是不太喜欢读书的,整天飞鹰斗狗,博奕交游,在当时的社会风气来说,好象是贵族子弟的习惯。关陇集团,全称“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军事”二字,可不是乱加的。这个集团武风浓烈。李渊是靠射箭追到他的妻子,李世民的骑射之术更是非常有名。后面会提到,第一,他在唐军的骑兵兵种的发展上起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二,李世民的弓箭是有名的长弓大箭,制度比其他弓箭大了一倍,射程极远,连善射的突厥人都“惊为神人”;第三,骑术也是,别的不提,“昭陵六骏”的名气大家都知道,爱马善骑马,才会让人花那么大心力来雕他的爱马嘛。
  虽说李世民自己说“不爱读书”,书法和围棋却是非常风雅的爱好。李世民喜欢王羲之飘逸出神的书法,有关的故事太有名了,什么《兰亭序》的故事啊,什么他亲自为王羲之做传的故事啊,什么大臣以书法得到赏识的故事啊,其实刚当上秦王,李世民就开始叫人收集王羲之的字帖,而他自己的书法也说是很不错。李世民的书法据说很有名的“飞白”的写法。但有一点很好玩,这位以赫赫武功出名的帝王,无论是书法,还是他后来爱好的诗歌,都以“漂亮有余气骨不足”传世。好象据说很多名将,书法都是未必漂亮,但如戈如剑,锋芒逼人。而李世民的书法和他喜欢的书法却是圆润秀气,妩媚十足。其实所谓字如其人,应该是个误会吧,否则要说写的字有骨感,亡国的北宋徽宗的瘦金体就峥嵘嶙峋,可他的个性里又哪里看得出峥嵘嶙峋来?随便一提,李世民虽然以善战闻名,然他死后的谥号是“文”,后来才改作“文武圣皇帝”,而唐朝人一般以“文皇帝”来指代李世民。
  至于围棋,老实说,最有名的故事就是《虬髯客传》那个虚构的小说里李世民和虬髯客下棋下嬴了的故事。以至于明末清初的明遗民笑笑什么什么的家伙大放厥词,说什么“小秦王胜枯棋几道”就得了天下,真是失败者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胡说八道。不过我曾经看过的最精彩的讲这个故事的是:李世民和虬髯客开始下棋,虬髯客抢了黑子先下,他把几个黑子摆到四角上(下围棋边角容易做活,因此一般都是从角上开始下起),说“我以数子守四方(还记得汉高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吗)”。李世民便持一颗白子下在正中的“天元”位置,说“我以一子定中原”。于是虬髯客颓然叹息,知道自己远远地输给了李世民。
  接下来,还必须再讲述另一家人的故事。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和所有的中国王朝一样,面临着来自北边草原民族的威胁。在这个时代,中国北边草原上有力量的游牧民族是突厥人。和中国历史上大多数其他时间不一样,突厥是从西方迁徙而来的(而其他很多有力量的游牧民族是从现在东北那个地方发源的,包括匈奴、鲜卑、柔然、蒙古、女真等等),现在世界上也有很多突厥人,包括土耳其人(土耳其就是“突厥”的另一个音译),伊朗人,阿富汗人(热点哦^^)、车臣人等等。象中国新疆也有不少民族是突厥血统,老外经常把新疆不叫新疆叫“东突厥斯坦”就是这个原因。
  哈哈,扯得有点远了。隋文帝的时候,突厥非常强大。这让文帝很头痛,他想着该怎么对付这个强大的对手呢?这时一个大臣站出来,向文帝献策,认为突厥作为游牧民族的强大行国,最大的弱点就是内部不稳定,部落仇恨和争权夺利太激烈。这位大臣姓长孙名晟,他的意见就是靠反间计来分化强大的突厥。长孙晟的意见被采纳了,他也被任命为出使突厥的使节,暗里搞破坏活动。长孙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狡猾的人物,他来到突厥,很能讨突厥人喜欢,却在背后干了很多“坏事”,成功地挑拨了突厥两位可汗的关系,并最终使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然后,长孙晟把隋的义成公主送到东突厥和亲,率领隋军帮助东突厥打败西突厥。这样,西突厥没有能力再威胁隋朝,东突厥的启民可汗也向隋臣服。
  在为隋室取得这样一个对外的大成果的同时,长孙晟参与到文帝两子的皇位争夺中。长孙晟是站在杨广一方的,在仁寿四年(就是文帝死的那一年)那个嫌疑很重的夜晚,率领侍卫包围文帝寝宫的太子心腹中,就有长孙晟的身影。杨广即位后,长孙晟继续受到新帝的重用,不过,这时候他的年纪也不小了,终于在隋大业五年,也就是隋室最盛的时候,可以说是“幸福”地逝世。长孙晟的子女,在他死后都得到皇帝大量的赏赐,但也不是全部,至少有一双子女,被完全隔离在长孙家的幸福和荣誉之外了。
  前章讲过,隋的前身是北周,北周大部分时间都和名为北齐的王朝共同割据中国北方,最后是北周战胜了北齐,统一长江以北。北齐的王室姓高,亡国后,一部分“顽固分子”被杀,另一部分则投降了北周。在投降的高姓家族中,有一个北齐的亲王乐安王,名字好象是叫高励,在北周和之后的隋任官。但高励晚年因事受到处罚,而他的子女也并不幸福。高励究竟有几个子女,历史上记载不详,见诸史册的只提到两个。一个是高励的儿子,姓高名俭子士廉,这位据说“面貌如画”的公子,因为家族是亡国皇室这样非常敏感的地位,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在终南山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家闭门读书。后来,在族人的劝说下,高俭参加隋的科举考试,以“甲第”(第一等)的优异成绩高中。不过高俭在隋的职务并不高,是一个低品级的闲职。
  高俭有一个妹妹,就嫁给前面提到的长孙晟为继室,并育有一子一女。长孙晟的年龄比高家小姐大了至少二十多岁三十岁,当长孙晟死了以后,一个通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摆在高氏面前。长孙晟前妻所生的年长儿女,显然对高氏以及高氏所生的一双儿女没有好感。主要是一个叫做长孙安业的,把高氏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应该都还不超过十岁)赶出了家门。高俭收留了被赶出来的妹妹和外甥。既然在这里花了这么多篇幅来记叙这个事件,那么毫无疑问,高氏和长孙晟所生的一子一女,正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
  长孙无忌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唐国公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应该是经常出入长孙无忌所居住的高俭舅舅的家庭,并深得高俭爱重。综合史书来看,当初李世民的生母窦夫人因为是很出众的聪睿美女,长孙晟曾有意和李家联姻,到这时候,高俭就直接促成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婚姻。
  推算起来,当时是隋大业九年,正是隋炀帝第二次征高丽。负责隋军后勤的杨素之子杨玄感突然起兵造反,结果因为他的战略失误,最后战败身亡。此变以后,大批曾和杨素有关联的官员倒了霉,高俭也因为曾经和兵部尚书斛斯政交游,而斛斯政却是和杨玄感勾结的,这样,高俭被贬为硃鸢主薄,硃鸢远在岭南,即现在的广州一代,在当时那是非常非常遥远的蛮荒之地。当时看来,高俭这一去,活着回来的可能性不大。他把家产变卖了,把钱分作两份,一份留给年迈的母亲,一份就给了孤寡无依的妹妹。临走前,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婚礼被举行,一个迷信的故事就是当长孙皇后归宁回到舅舅家时,出现了一个吉兆,经过占卜以后,似乎预言这位被家族遗弃的女孩(当时长孙皇后才十三岁)有“后妃之兆”。
  有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样一个婚礼,标志着作为军事贵族的关西李家和作为文化贵族的关东高家,在势力集团层次上的一个结合。以及,长孙无忌及高俭和诸如房玄龄、杜如晦、薛道衡、颜师古之类的文化名人有很多交往,而这些人,正是未来秦王府十八学士和贞观年间文臣系列的骨干分子。因此可见,对将来所谓有“太平天子”命运的李世民而言,这个婚姻和友谊,是相当重要的。
  在李世民结婚的同年稍早,李渊因为采纳已经过世的妻子的建议,通过奉承皇帝取得殿内少监的职位,又迁卫尉少卿。品级虽然没有上升,但实权增加了。在杨广第二次东征高丽的大军中,李渊也负责后勤的工作,这使他比许多人先一步知晓杨玄感叛乱的消息。消息是两个人带来的,一个是李渊的妻兄和皇帝的另一个表兄弟窦抗,另一个是李渊的朋友和皇帝的女婿宇文士及。这两个人都有劝李渊趁乱起事的意思,李渊经过考虑,觉得还不是背叛隋室的时机,便把杨玄感叛乱的消息密报皇帝。尽管不久后,在李渊生病的时候,皇帝曾很冷酷地问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可得死否”,然,李渊还是得到杨广的部分信任,逐渐掌握有价值的兵权。
  四年后积极参加太原起兵力劝父亲背叛隋室的李世民在整个事件中并无有关的记载,正如后来李渊指着宇文士及笑说的:
  “彼与我论天下事,逮今六七年,公等皆在其后矣。”
  李世民在此时,仍是一个“末座少年”而已。
  
原文 发表于网同李世民纪念馆  浏览:196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23 19:51:26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李世民帝范(十五) (收藏于2014/6/12 11:54:34
李世民帝范(十四) (收藏于2014/6/12 11:54:34
李世民帝范(十三) (收藏于2014/6/12 11:54:34
李世民帝范(十二) (收藏于2014/6/12 11:54:34
李世民帝范(十一) (收藏于2014/6/12 11:54:34
李世民帝范(十) (收藏于2014/6/12 11:54:33
李世民帝范(九) (收藏于2014/6/12 11:54:33
李世民帝范(八) (收藏于2014/6/12 11:54:33
李世民帝范(七) (收藏于2014/6/12 11:54:33
李世民帝范(六) (收藏于2014/6/12 11:54:3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长孙说唐之三 末座少年(访问1969次)
长孙说唐之四 四海为家(访问1816次)
长孙说唐之一 八柱国家(访问1527次)
长孙说唐之五 长安攻略(访问1421次)
长孙说唐之二 开皇大业(访问1285次)
李世民帝范(十五) (访问799次)
李世民帝范(七) (访问671次)
李世民帝范(三) (访问614次)
李世民帝范(一) (访问597次)
李世民帝范(六) (访问596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梦回大唐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