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由于战争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耗尽了许多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了无数奇谋妙策。而频繁漫长的战争为军事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都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处于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兵学家们更表现出爱国爱民的入世精神,发奋著书,积极提出自己的战略主张,为后人留下数目可观的兵书。有人统计,现今存世与存目的兵书约3300余部,23500余卷,如果再加上以散失不见著录者,中国兵书当在四千部,三万卷左右。 中国兵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凡是与军事和战争有关的问题,兵书中皆有论及。其中有些兵书是综合性的军事论著,有些是专门论述某一军事问题的,还有资料汇编性的兵书。目前最著名的兵书有以下十种,它们是《孙子兵法》,《司马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谓缭子病法》 《六韬》,《黄石公三略》,《诸葛亮兵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曾胡治兵语录》。其他还有诸如《曹操兵法》,《百战奇略》,《草庐经略》,《练兵实纪》等等。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人。孙武本是齐国田氏的后代,后因齐国内乱,举家迁至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被任为大将。他与伍自胥共同为吴王出谋划策,使吴国的版图空前扩大。《孙子》约成书于公元前496--453年间,是孙武在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前人的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分十三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书中包括丰富的军事思想,对有关战争的一系列问题均有精辟的见解,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孙子兵法〉自问世即被尊为“兵经”,它不但对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军事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孙子兵法〉的版本很多,有宋〈十一家注孙子〉,〈五经七书〉中的孙子,及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等…………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司马法〉与其他先秦兵书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司马法〉以追述古代军礼或军法,爵赏诛罚的各种规定为主,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所以它不仅为兵学家重视,而且被许多研究古代礼制的史学家认为很有开发价值。〈司马法〉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异议很多。根据〈史记〉记载,〈司马法〉是“齐威王命大夫追注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吴子兵法〉是继〈孙子〉之后,中国军事史上又一兵学力著。作者吴起,战国时卫国人。吴起初为鲁国将领,后到魏国为将,并受魏文侯赏识。在魏国担任西河守其间,吴起写下了〈吴子兵法〉,声明大振。后吴起功高难酬,遭人嫉妒,为了逼祸而到楚国,受到楚悼王重用。由于吴起在楚国锐意革新,“罢无能,废无用”而得罪不少王公贵族,在楚悼王死后,贵族作乱,吴起被害。〈吴子兵法〉一书共二卷六篇,对治国,建军,战争等诸方面都进行了论述,书中的应变篇更是继承和发展了孙子的军事思想,常与〈孙子〉并称〈孙吴兵法〉,吴起被后代视为能与孙武并列的大军事家。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作者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曾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帮助齐国取得了桂陵,马陵之战的胜利。〈孙膑兵法〉最早记录于〈汉书。艺文志〉,但后来即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中发现了失传以久的〈孙膑兵法〉的部分篇章。 〈魏缭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定为“兵经”之一。其最早著录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作者及成书年代各学者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战国梁惠王时的隐士魏缭所著,也有人认为是秦嬴政时的魏缭所著。〈魏缭子〉共有二十四篇,主要论述战争,政治,军队的军制,军令等内容。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六十篇,〈六韬〉是古代一部非常著名的兵书。旧题周吕望撰,吕望是西周的开国功臣,又称吕尚,吕牙,师尚父等,他曾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在兴周灭商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六韬〉采用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的理论,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大成的优秀兵书,被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该书成书年代当于殷周,但自从宋代开始,就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伪书,他们推测〈六韬〉是后人托姜子牙而伪撰的。 〈黄石公三略〉又称〈三略〉,据〈史记〉记载,〈黄石公三略〉是在下坯授予张良兵书的神秘老人黄石公,将太公的兵书阐发推演而成的。据此认为黄石公应为秦,汉之间人。但〈黄石公三略〉的风格与先秦时代的古书风格差异很大。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是一部后人依托之作。〈黄石公三略〉不象其他兵书那样直接阐述军事问题,而是侧重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之道。该书引前代兵书之论,采儒,道,法,墨各家之长合成专论谋略的兵书。〈黄石公三略〉自问世以来,即受到历代兵家,史家的高度评价,宋代官定为〈五经七书〉之一。 〈诸葛亮兵法〉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将苑〉,一部分是〈便宜十六策〉。〈将苑〉原称〈新书〉,明代改称〈心书〉,清代改称〈将苑〉。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专论为将之道的第一部书,该书被认为是统军带兵的必读之书。该书内容大部取自其他兵书,史书,隋唐以来不见其著录,其风格也不类诸葛亮,但其中一些军事思想和诸葛亮的思想非常吻合,可能是熟悉诸葛亮兵学之人依托之作。〈便宜十六策〉是诸葛亮的另一部政治,军事著作,这部书与〈将苑〉一样也存在着多种争议,但这部书也同〈将苑〉一样,反映概括了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和“立法必审,执法必严”的治军风格。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唐太宗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问对〉。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内容为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问答。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四十问答,中卷三十三问答,下卷二十五问答,共九十八问答,约一万余字。在宋代神宗元丰年间被列为〈五经七书〉之一。该书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史上学术界意见多有分歧,一般认为是唐代名将李靖所著。〈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现存宋,明,清以来〈五经七书〉系统诸本数十本。其中较好的版本有南宋刻〈五经七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本以及清〈四库全书〉抄本等。这是一部用问答体形式写成的兵书,其论题广泛,内容充实,见解深刻,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曾胡治兵语录〉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语录体兵书,是近代著名军事家蔡锷编著的。书中记录了晚清军事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及湘军重要将领胡林翼的军事言论。全书共分十二章,每章后都附有蔡锷的评语。蔡锷在编评过程中,对曾胡的军事战略战术作了中肯的评价,同时指出了这些观点形成的时代背景。蔡锷十分推崇曾胡,但并不囿于曾胡的理论,而是根据国情现实提出了诱敌深入,打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形成了具有近代特色的军事思想。此书曾被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 总之,古代兵书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奇葩。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的军事思想,不仅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哲学史,政治史,文化史和科学技术史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不研究中国古代兵书也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的古代政治和中国漫长的历史………… |
浏览:253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