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出身于清贫的农村家庭。近代杰出的军事家和爱国主义者。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邵阳度过的,然而其政治生涯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在云南进行的。他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起义,被称为“讨袁名将”、“护国军神”,在人们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蔡松坡自幼聪颖,沉静刻苦,七岁就学,十四岁中秀才。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结下密切的师生关系,戊戌政变后至沪入南洋公学。次年接梁启超来信,应约赴日本读书。 1900年,随唐才常等人回国,准备参加将在汉口发动的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又回到日本。为表示投笔从戎的决心,改名锷,先后入日本陆军成城、士官两校学习学习军事。 蔡留日期间,曾为梁启超主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撰文。与杨笃生等旅日湘人创立湖南编译社及游学编译歃血为盟,秘密结社。后又与黄兴等人组织义勇队。 190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归国。蔡锷回国后,曾在江西、湖南军事学堂任教职,后调广西任新军总参谋长、标统、协统等职,对训练新式军队,极负时誉。 1911年,调任云南新军第19镇37协协统(旅长)。蔡虽不是同盟会员,但“暗中和同盟会保持着联系”。这样10月30日(农历9月9日)为响应武昌起义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策划了昆明重九起义。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成立云南军政府后,任都督。 不久,他主持编写《五省边防计划》,提出了保卫西南边疆、对付帝 国主义侵略的方案。 二次革命爆发时,奉袁世凯之命派兵入川围剿宣布独立的川军第五师师长熊克武,但未参战。末后,被袁调到北京,授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衔,暗中却受到监视。1915年,袁世凯酝酿复辟称帝,他伪装意志消沉,混迹于妓院,麻痹袁世凯,随后摆脱袁的 特务的监视,经天津赴日本,再经香港、安南(今越南)海防,回到云南。12月 25日,和云南将军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 发动讨袁的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1916年1月,蔡锷率领护国第一军主力,由昆明出发攻占川南叙州、泸州一带。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在纳溪起义响应,护国军声威大振。袁世凯闻警派遣曹锟所部的北洋军进行反扑。二、三月间,护国军在装备缺、给养差的情况下,与数倍与己的北洋军激战于泸州之南。这是中国内战史上著名的恶战,纳溪三次易手,叙州得而复失。在护国军处境十分困难之时,广西宣布独立,蔡抓住有利时机,于3月17日发动总反攻,连占江安、南溪等地,重夺纳溪,直插北洋军第七师师长张敬尧的大本营泸州,迫使他请求停战议和。护国战争促进了反袁斗争形势的发展,四川前线停战后,各地纷纷独立,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惊恨而死。 袁死后,蔡锷被人们誉为“讨袁名将”,任四川督军兼署民政长。11月8日病逝日本,与黄兴同葬于长沙岳麓山。终年34岁。 |
浏览:485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