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刘喜民(曾用名刘少云),1939年6月11日(农历四月二十日),父亲的出生地是扶余县弓棚子镇前号村。家境贫寒,在父亲七岁那年即1945年东北大规模鼠疫爆发并流行,我的奶奶和两个姑姑在这一年被传染病夺去了生命。我的父亲痛失亲人,成了一个无娘的孩子。从此父亲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为了维持生计,去了离加四号六十里路的杨大桥屯一户赵姓地主家打工,把年仅七岁的父亲寄养在父亲的姥姥家。不幸的是爷爷在干活中,由于不穿鞋干活(为了省鞋),脚被硬土坷垃咯了一下,加之长时间没做处理,结果发炎,导致右腿感染,最后得了败血症,在父亲10岁那年也撒手人寰,自此,父亲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一个苦命的娃。未成年时主要生活在他的姥姥家,由他的姥姥和几个姨姨抚养。有时也去弓棚子镇西南欢喜岭他叔辈的三叔家小住些许时日。当时,三爷和三奶是想把爸爸身边长期抚养,但爸爸的几个姨姨不肯,特别是爸爸的四姨(郑宏军的奶奶),每次提及此事,都有破口大骂,后来此事只好作罢。 父亲的小学生活是在四号村小学度过的,初中时期就读于扶余县第五初级中学,因为是孤儿,国家对其有一定的照顾,减免了一部分费用,否则的话,爸爸不可能会读完初中的。在初中就读时,爸爸寒暑假基本留住在学校,主动承担起假期护校任务,多次被评为评为护校模范。 1959年7月初中毕业,同年考入了吉林省白城农业学校园艺专业班学习。对于父亲来说,这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转折点,也应该是新生活的开始。可是,在中专读书不到一年多,赶上国家自然灾害,粮食欠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多数人都吃不饱。爸爸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读下去了,应该想办法挣点钱补贴家用。于是,与同时考入白城师范学校的表弟任启龙一研究,放弃了学业回到了家乡,从此,父亲结束了一生中的学习生涯。 |
浏览:28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