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追思亲爱的姥爷姥姥
永恒的爱

和父亲有关的故事:刘文和毛笔店

长女 海棠

  跟随父亲“家塾课读”的第二年,也就是四岁吧,开始要求我习写毛笔字,先写大字,每天写三张白麻纸,每张白麻纸大小如现今的 A4 纸一样吧。
  于是,一个春阳和煦的上午,父亲带我一起上街去选买毛笔,我第一次走进县里颇负盛名的“刘文和毛笔店”。
  店面并不大,只一间门面,位于中山中街中段路西,那眼苦水井的北侧。店堂内两面山墙和一面后墙处都立着高高的木制货架,货架分多层,一排排青瓷笔筒摆列于上,写大楷、中楷、小楷以及各种书画用笔等分门别类的插于筒中,向顾客展示着它们不同的风采。柜台里边,有一长一少两人,正坐在支架于齐胸高的木水盆前,聚精会神地刷洗整修笔毛。这里既是销售店,又是制笔作坊,典型的店坊一体式。
  见有人进门,40来岁的年长者忙起身,父亲刚对他微笑颌首致意,他已迎上前来,笑道:“李兄来了,请里面坐吧。”父亲对他摇摇手:“今儿个不多打扰,就是想给孩子买支笔。”又看了我一眼说:“快叫叔叔呀。”我赶紧站正身子,规规矩矩地朗声唱喏:“叔叔好!” 叔叔走出柜台,弯腰拉住我的手,又望定我的脸儿,笑道:“这么小就学写字啦?日后一定是个有大出息的姑娘!” 遂转身按照父亲的要求,拿出几支写中楷的毛笔,一支支拔去苇管笔帽,将那浑圆又溜尖的笔头仔细审视一番,选出其中的两支,再以笔尖醮点水,在他的左掌心上轻轻揉画两下,最后选定了一支,送到父亲面前,“李兄看这支好吗?”父亲笑着点头:“您选挑的,还能有错,孩子刚学写字,劳您大驾了。”伸手向衣兜里掏钱,却被叔叔按住,说:“孩子第一次用笔,给我个面子,算我送她一点心意吧。”父亲推却不过,只得让我鞠躬谢了。
  父亲告诉我,这位叔叔就是此店的掌柜兼大技师刘文和先生,那位十四五岁少年是他的儿子,小小年纪就跟父亲学艺,干活了。我看到父亲和叔叔说话间,他一直在低头专心做活,眼都没瞟我们一下。
  我从四岁起,跟随父亲学写毛笔字,于如何端坐,研墨,握笔,醮墨,毖墨学起,一招一式都有规矩,父亲先身手示范,再让我照做严习。他教导我说:“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疏密得宜;写字要全章贯气”。并亲书字贴,要我从描仿开始。每天将写好的字交给父亲,第二天发还给我时,上面会有一些红圈,被圈定的是父亲较为满意的字,那就是对我的肯定和奖赏了。
  先写大楷,后又增加小楷,一天又一天,我写的大字本、小字本,就堆叠起了一摞又一摞。
  家塾课读期间自然天天都要习写毛笔字。入读初小的四年之中,仍是所有作业都要用毛笔完成,外加还有专事练字的大小楷作业。那时毛笔于我,几乎是天天不能离手的。1954年我升入高小,其时欧风日盛,社会上已开始流行使用钢笔,老师也允许我们换用钢笔写作业,但仍有专用的大字本和小字本,仍要求学生要按时交习字作业,老师阅后仍会用毛笔沾红墨水在写得好的字上圈红,并给出甲、乙、丙、丁等不同等级的评定。
  那段时间,因写字多,又年龄小不善用笔,损坏得快,坏了就再买,为此我也成了刘文和毛笔店的一个小买主,常到他那里光顾,有时和父亲一起去,有时自己一个人去,要买的笔多是刘叔叔选好给我的。父亲同去时,选笔之余,他会与叔叔闲聊片刻,大抵是他个人用笔时的适手感受或是刘叔毛笔制作中的材料来源、工艺难点等方面的事情,他们谈得很投契。我则多是将眼睛望向那个埋头做活的大孩子,他总是坐在木水盆前专心做活,从不为我们的到来分心走神,刷毛,拣毛,择毛……,神情专注,绝对地心无旁骛,我也不敢和他说话,只是看看。
  父亲曾简单地告诉过我,毛笔制作的材料分两大类。一类为笔杆材料,普通的有木杆和一般竹管,高档次者用南方产的湘妃竹,它节稀杆直,外观漂亮。更高级的笔杆还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那身价更是不同一般了。另一类是笔头材料,分软毫、硬毫、兼毫(软硬毫按一定比例混和使用者),适合做毛笔的主要有羊毛,尤以山羊毛为佳;黄鼠狼(即黄鼬)的尾毛;兔毛,尤以山兔毛为佳;公鸡颈下部的毛,具有一定的色泽,可做笔头外包搭配之用,等等。兔毛最软,羊毛次软,狼(黄鼠狼)毫偏硬,各种毫毛性能不同,以各种比例配合使用,能做出上百种毛笔,适用于不同的字体书写或者绘画。
  我们小学生用的是最普通的竹管羊毫,竹管温润,羊毫较软适用,乳黄色的笔杆上刻着“中楷(大、小楷)羊毫”及“刘文和毛笔”等字样,字以颜料涂成红绿彩色,小学生拿在手中,好看,好握,好写,价也低廉。
  自上小学起,父亲从不检查我别的作业,唯我的习字薄他是每天必看的,并逐一指出字的成败之处。当时我的习字作业,在学校还是常得老师“圈红”的,也多得“甲”,甚至“甲上”的好评。可惜我于书法方面终是缺乏真正的悟性,因而缺少了真正的兴趣。上中学以后,学校没了习字作业,父亲又困于生计,当时全县工商业都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父亲成了县医药合营商店的一名店员,每天被指派推车下乡卖药,已无暇再顾及到孩子,我就日渐放任自己,很少再拈毛笔了,时间一久,从父亲那里学得的一点基础工夫,就全丢光了。至今想起来,还觉得自己愧对了父亲当年的那一番苦心教导。
  父亲因写得一手好字,小城中颇有些清名,不少人家过年过节,或生意开张,或乔迁新居,或有婚嫁寿诞等各种喜庆典礼之事时,多是来请父亲书写楹联、条幅、斗方等等,父亲都是有求必应,欣然为之。他常说:“以己之力,帮人之需,是缘分。”所以毛笔是他朝夕不可或缺之物,是除书籍外的又一重要伴侣。因此他就自然地结识了这家有名的毛笔店老板刘文和先生,且交往颇密,刘老板也视父亲为挚友,尊之以兄。
  后来,父亲知道了一些他的出身来历,便对这位制笔为业的手工艺人更凭添了不少敬重。
  原来,刘文和祖籍河南项城孙店镇的汝阳刘村,那可是个闻名于世的毛笔制作之乡——世称“妙笔之乡”,所制毛笔,史称“汝阳刘毛笔”,这其中竟还有着一段相当传奇的故事。
  我国毛笔的制作,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之,但是工艺粗糙原始,笔头是用丝线把毫毛系在木杆或铁、铜杆的外边,主要用于陶器外观图案的描画,而非文字书写。到了秦代,始皇帝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匈奴,继而又修筑长城。其间,与首都咸阳千里遥远,有大量情报讯息要及时奏报朝廷,靠刀刻竹简成文太慢,极不方便,就改用原始粗糙的毛笔书写简牍。但笔头易散,毫毛容易脱落,很不应手,蒙恬在实践中偶出奇想,把笔头嵌入竹管内,以胶粘紧,试用之,大为顺手耐久。从此,毛笔的基本工艺便被固定下来,至今已两千多年,仍然沿袭,故后世制笔人都尊称蒙恬为“毛笔鼻祖”。
  至汉朝,高祖刘邦非常重视文化发展,将蒙恬创造的制笔工艺纳进汉宫,命自己的刘氏族人专事研学,进一步精化,并将其所制之笔作为宫廷专用。后来毛笔制作成为汉宫的一门绝技,世代相传,且传男不传女。到了西汉末年,刘邦的第八世孙刘钦,其子刘演、刘秀,长孙刘彦等家人,无不精通毛笔工艺制作。刘钦和刘演先后在南顿(今河南项城南顿镇)做县令,也把毛笔制作工艺带到了南顿,令刘演的儿子刘彦专司制笔事。后,王莽篡权,追杀刘氏后裔,此时刘钦已经去世,刘演携带全家从项城逃往湖北,途中,其子刘彦突病,不能随行,刘演就把儿子托付到一个农家暂为保护,自己带着其他家人逃往湖北春陵。刘彦病好后,为避王莽政权追杀,就隐瞒身份,假以“汝阳刘氏”外称。又感念这家人对自己有“再生”之德,便和这家的女儿成婚,生儿育女,过起了平静的庶民生活。
  公元前6年,光武帝刘秀 结束了王莽之乱,建立了东汉王朝,派人在项城一带,寻找其皇侄刘彦的下落。终于在一个小村(今项城孙店乡汝阳刘村)找到,遂接回宫中,封为御笔官,专司宫廷所用毛笔的制作。
  刘彦过贯了自食其力、自由自在的平民生活,对出入有规、生活奢侈的宫廷生活极不适应,多次要求离宫回乡。光武帝看强留不住,只好顺其心愿,将刘彦一家送回其当年避难的小村,继续专为宫廷做笔,并将该村赐名为“汝阳刘氏村”,所制之笔赐名为“汝阳刘毛笔”。
  自此,刘彦带领儿孙全身心用于继承、发展毛笔制作技艺,世代相传。经历了多少战争风云和朝代更替,但汝阳刘毛笔始终流传有续、未曾间断,且生产量扩大,除宫廷外,也渐次用于民间,享誉广远。为历代文人墨客视为文房之上等精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爱用汝阳刘毛笔,深觉此笔洒脱流畅,婉转自如,于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山阴县用此笔以小楷,100行书写《黄庭经》后,连称“妙笔、妙笔!”。故汝阳刘毛笔又有“羲之妙笔”之誉,汝阳刘村也因此得名“妙笔之乡”。另,《项城志》上有载的书法名人还有:一夜成文的南北朝《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清代项城历史文化名人书法家麻坦、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著名爱国人士一代艺苑宗师张伯驹及其夫人大画家潘素等,都与汝阳刘毛笔结有不解之缘,汝阳刘毛笔曾伴随他们成就人生辉煌。
  杞县的刘文和毛笔店,就是来自“妙笔之乡”——项城的汝阳刘氏村。刘文和先生的高祖,竟然就是东汉光武皇室的后人!毛笔制作,家艺祖传,笔品人品,严秉古训,自然不同一般了。
  在中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其历史远自先秦,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初,我国都还是以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举国上下,凡是识文断字的人,哪个离得了毛笔?
  我国历代的帝王将相,无不写得一手好字,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戎马倥偬间,于日里万机中,都是用毛笔起草军政文件,书写诗词歌赋。他直笔劲书,汪洋恣肆,风雨雷电、大泽龙蛇,给世人留下了多少极品墨宝。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各级政要、书吏,撰写办公文件、填报户藉钱粮册页,商号店家买卖进出账目记录等等,仍莫不是以毛笔书写为正本。
  普通世人,亲朋通信,相互间的问候、心底的思念、难言的情感缠绵、诸般的信息通告等等,更是全由一支毛笔倾吐流泻,愁苦欢笑声情景象,尽在字里行间铺陈展现。那时没有别的通讯方式,“家书抵万金”,一纸信函常让人望眼欲穿。文人雅士,更在雪涛笺上讲究笔墨功夫,让亲友在收阅信息的同时,更凭添一份艺术欣赏的愉悦。
  据说,杞县解放伊始,四乡八镇进行土地改革,村村逐户丈量土地,登记入账、书写证书等,需用大量人员和大量毛笔,一时间不仅“洛阳纸贵”,小县城里也出现了毛笔供不应求之状。
  到了1950年代中期,虽然钢笔已较普及,甚至还颇显“时尚”,有的人甚至会在制服上衣左胸口袋里插两支钢笔,让两个亮晶晶的钢笔帽挂钩并排露在口袋外边,以示显摆。但一些有层次的文人仍喜爱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信函,报刊编辑改稿、老师批改作业,也还都是习惯于用毛笔,蘸着红墨水,圈圈点点,打勾打叉和书写评语。这情况,至少持续到文革开始前。
  因此,两千年来,毛笔制作这一行业在我国,从繁华京都到偏远小县,概不能少,杞县的一条中山街上,就一直有三家毛笔店,供应着市场的需求。
  毛笔纯由手工制作,从选料到制成,要经过择料、水盆、修笔、刻字、包装五个大的工序,细分有100多道小工序。
  刘文和毛笔店在杞开业以来,严秉古训,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所以生意一直很好。
  中国是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体系,而维持这个传承体系正常运转的主要工具,便是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而“文房四宝”中,毛笔居首。当然,有了钢笔书写,尤其是有了电脑之后的近期,另当别论。
  因此我想说,刘文和毛笔店,在杞县历史文化的传承中,也当是有过贡献的罢。刘文和——这个普通的毛笔手工制作艺人,一家虽早于文革时就不得已离开杞县,回到了他的项城老家,但杞县也该是有人记得他的。 杞县应该记得他。
  近日,偶然和熟人说到刘文和毛笔,竟然听到了好消息:刘氏文和老先生已作古多年,但其后人还在承继祖业,仍以“刘文和毛笔”为字号,经营着各种精品毛笔的制作和销售。前几年,他的儿子还来过杞县,给几位爱好书画的人士送笔上门,他们和杞县,仍在延续着那份割舍不断的笔墨情缘。这消息让人听了颇感欣慰。
 浏览:19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8/4/5 1:41:0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长女海棠清明祭(收藏于2021/4/4 11:05:18
长女 海棠和父亲有关的故事:刘文和毛笔店(收藏于2018/4/5 1:41:07
长女 海棠和父亲有关的故事:刻图章的姬伯(收藏于2018/4/5 1:38:33
长女 海棠追忆父亲:城隍庙中说书人(收藏于2018/4/5 1:34:22
长女 海棠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收藏于2018/4/5 1:26:26
长女 海棠母亲辞世十二周年祭(收藏于2006/1/23 5:30:48
长女 海棠先母辞世十周年祭父亲母亲文(收藏于2003/1/18 23:10:29
赵湘连李公讳庆祥暨德配候、王孺人墓碑记(收藏于2003/1/18 22:58:02
长孙 亚方给天国里姥爷姥姥的一封信(收藏于2003/1/18 22:53:45
长女 海棠慈母仙逝三周年祭文(收藏于2002/10/19 1:57:4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长女 海棠慈母仙逝三周年祭文(访问4779次)
长女 海棠先母辞世十周年祭父亲母亲文(访问2387次)
赵湘连李公讳庆祥暨德配候、王孺人墓碑记(访问1672次)
长孙 亚方给天国里姥爷姥姥的一封信(访问1496次)
长女 海棠母亲辞世十二周年祭(访问1215次)
长女 海棠家塾课读——献给远在天国的父亲(访问1155次)
赵相连祭李公王孺人文(访问1137次)
长女 海棠母亲美如荷——心香一瓣(访问1126次)
长女 海棠追忆父亲:城隍庙中说书人(访问201次)
长女 海棠和父亲有关的故事:刘文和毛笔店(访问19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8/25 15:54:56
访客点评15341号文选(评论于2007/10/20 10:54:5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