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追思亲爱的姥爷姥姥
永恒的爱

追忆父亲:城隍庙中说书人

长女 海棠

  每天下午三时许,杞县城隍庙中大戏楼前的广场西侧,有两个书场,两位评书艺人,一南一北准时开场说书。他们两人说书方式一样,都不脱本,同为“揭页”。两人都有自己较为稳定的听众群,任庙中的槐树花儿落了又开,椿树叶儿绿了又黄,他们各说各的,友善相安。北边的那位姓杜,家住县城东门里边,恕我当时年幼未问及过杜先生的大名,愧今不能详记。南边的一位,姓李,名讳庆祥,字吉甫,家住中山北街,我对其人再熟悉不过,因为他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生得个子高高,面庞白净,眉清目朗,温和儒雅。平日常穿一袭黑布长衫,半旧之衣,总被母亲浆洗的干干净净,平平展展,虽是生意人,行动举止颇具几分文人气度。
  父亲原籍杞县城东范屯村,因家贫,儿时只勉强读过两年私塾,少小年纪便进入城中一家商铺当学徒。但他自幼聪颖好学,凭着天赋和勤奋,在艰苦谋生之余,夜读三更,晓诵鸡鸣,搜览群书,开卷获益,渐趋通古博今,又写得一手好字,兼之心地善良,性格平和温谦,乐于助人,在小县城里,也算得是一个口碑甚好的“有学问”之人了。
  经过十数年节衣缩食的积累,父亲终于成家,并扛起了包括祖父、幼叔在内一家数口的生活重担。他在城中开了一爿小店,仅一间门面,位于火星阁口旁边,经销些中西成药,号曰“健康成药庄”,门旁立一木牌,上书“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不是一般的招牌幌子,这是父亲内心深处一直坚守的为商准则。
  但本小利微,营收了了,虽有母亲尽力为人做些针工女红帮衬,全家温饱亦是维艰。为生计,父亲不得不另谋门路,便每日下午将小店生意交给母亲打理,自己到城隍庙中又兼做了一名评书艺人。
  城隍庙大戏楼前广场的西南隅,一棵冠盖硕大的老椿树下面,就是父亲的书场。盛夏,那椿树,浓密的枝叶遮盖着近百平方米的地盘,如一柄碧绿的巨伞,将炙人的暑热抵挡在高天之上,为说书人和听书人凭添了几多阴凉。除一张小桌案,一只方凳,一方醒木这点必备之物外,父亲还购置了七八条大长木凳,每凳可坐十来人,提前摆放书场中,给那些早到的年长的听众安席。听众中年长者居多,他们多在安享晚年之际,有的是空闲,每天多能按时而来,甚至早到,那座位便几乎成了他们所专有。晚来者只好于他们身后或旁边侧立。更有诸多半大小子,下午放学,出了校门就飞跑,有的甚至会早早逃学出来,直奔城隍庙大戏楼前,挤进书场,见缝插针,搂着书包就地一坐,那不要钱 (说书人是不会向小孩子收钱的) 的评书,听得一个个痴迷如醉,不到散场是绝不肯回家的。
  书场外围,还总有不少卖香烟、瓜籽、五香花生仁、红绿各色梨膏糖的小贩散立着,一边做买卖,一边也支楞着耳朵听书。那不大的书场就总是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颇显得有些阵势的,除却雨雪天外,一年四季日日不辍。
  评书,也叫评词,又称说书,它和戏曲一样,同属“通俗文艺”的范畴,是“文艺”,又“通俗”,因而广为世人所喜闻乐见。但戏剧演出需要舞台、道具、灯光、布景、乐队等等配合,就不是一人之力所能成事,戏剧演员还必须有各色服装和行头的装扮,更不是三五钱投入所能开台的。
  评书则简单多了,只要有一张不大的桌子、一只凳子和一方醒木,艺人着装也无严格讲究,一袭长衫,或者就是一身寻常服饰皆可开场。一个人或站或坐,张嘴道来,即可演绎出百代历史风云、万世英雄人物,那数不尽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故事,常吊足听众的胃口,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听者便会自动掏钱相酬。当然给钱多少,尽随人心,即使分文不给,也绝不会勉强。“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来听的都是朋友。”是每个说书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虽然每天收入不多,但因其所需投入甚少,且不管收入多少,收一个是一个,除却辛苦,是个不赔只赚的营生,让贫困中的父亲就觉得此事有几分可干了。
  但评书和戏曲,虽同属通俗文艺,两者相比,对艺人的要求却极不相同。
  对于评书艺人来说,没有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和音乐伴奏的烘托,也没有其他剧中人物的帮衬助演,全靠说书人自己一张嘴,不仅要将一个有诸多繁杂的人物关系、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冲突、又有广阔社会背景的长篇故事,交待的清楚明白、环环相扣、有声有色、酣畅淋漓,而且在讲说故事的同时,还要对故事中的人情事理加以评论,对故事中的是非曲直进行褒贬,对故事中的名物掌故进行解析;即要说得不深不浅,不简不繁,恰到好处;更要讲得入筋入骨,入情入理,绝无偏谬。让人听起来,如同身临其境,眼见其情,耳闻其声,与书中人物故事顿生强烈共鸣,直想与其同歌共哭一般。再有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那就是要能让人在享受娱乐和审美情趣的同时,还可以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明辨是非,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与熏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能给人“传播正能量”。
  这就并非易事了,这就需要说书艺人必须有一定的甚至是较高的文化水平,还需要有一定的甚至是较高的人品格调和艺德修养。
  我国历史上两宋时评书即已流行,其时知名的说书艺人中就有不少是文化人。当时汴京和临安城中,就有被称作“张解元”、“许贡士”、“戴书生”等的著名艺人,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专以说书谋生,很受听众热捧。有人会问,既是文人雅士,何以放弃仕途,却从事这“下九流”的优伶行当呢?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在一本详细记述南宋杭州的都市生活和民俗、民艺的书《西湖老人繁胜录》(作者:南宋 西湖老人)中有记:“南宋在招考太学生的年份,到临安投考的考生多达十万计,而可录取者不过四五百人,仅占投考者千分之五”。在近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何怀宏先生出版的《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一书中也有载:“全宋三百余年,通过进士考试的不过42172人,平均每年仅有133人”。这就说明当时大量的读书人不能跃过龙门进入仕途,不少文人,尤其出身寒微的文人,别无指靠,不得已而流落江湖,以说书卖艺为生。但因为他们熟读经史,又能用自己的学养和生活感受去丰富历史,解读历史,所以才能将书说得格外好听,引人入胜,从而成为这一行当中的“明星”、“大腕”,广受“粉丝群”追捧者,不在少数。
  这些古人先例,让平时读过一些经史子集的父亲,对进入这个行当,又多了几分自信和自尊,落榜的举子秀才都能干的事,自己咋不能干?凭本事挣钱养家,光明正大。于是,他毅然从业。
  评书,又分两种表演形式,一称为“脱本”,如今天的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都是这类评书表演艺术大家,表演形式多在桌子后面站着,故事自存于心,不用现场看书,手中一把折扇,时遮阳,时搧风,时作刀枪剑戟十八般武器上下翻飞,连说带表,手眼身法步,辗转腾挪,与舞台上的戏曲演员都有些许相似之处了。
  父亲所执则是另一种表演形式,即“不脱本”,又称“揭页”。演说时面对听众,始终坐于桌后,桌上放着评书话本,除了一方醒木(俗称惊堂木),没有别的道具帮趁,也无需手眼身法步的张扬配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但他同样可以将故事说的情节丰富生动,人物形像多彩鲜明。
  为了说好书,父亲总是在前一天晚上,对次日要说的内容做足功课,他要先作预读,同时,在书本上用红蓝铅笔标记出各种符号。开场演说时,他完全凭借自己对声调语气娴熟独特的处理和把握,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断或续,或高或低,或抑或扬,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越,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就将故事细节、情节的铺排,各色人物形貌、性格、情绪的描绘,相互对话的交待等等,无不表述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色彩鲜明。 说到奸佞误国,能让听者个个切齿;说到忠良被屈,可令老少唏嘘泪下;说到两军对阵撕杀,胜负难解,顿使人心弦紧绷……。正当紧要处,紫檀惊堂木一拍,道 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常让听书者欲罢不能,欲走难行。
  说书人每于此时歇场收钱,也略事休息。不少人赶紧掏钱奉上,再一路小跑着去趟厕所,急急折返,唯恐怕耽误回来接听下回。站在外场的小贩,q紧趁机高声吆喝:“香烟、瓜籽、梨膏糖!”“艮焦五香花生仁!”……
  父亲说书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他经过预先对话本的温习,将满篇的书面文章,转变为口语化的表述,通俗易懂,但又绝不失文雅,他从不说脏字脏话,即使是书中原有的污言秽语,他也会想法以另言代过,即便是黑旋风李逹,气极之时也不过是以“哇呀呀!呀呀……!”一叠声怪叫泄愤而已。这一是因他平时生活中就从不说脏话,二是他更看重书场中还有许多孩子,小孩子凡事爱模仿,不能让孩子从小学说脏话。父亲从来对孩子有一种无以言说的亲情和关爱在心,作为他的女儿,对此我自幼体会特深。但这并不影响他书说的生动,倒让他多了几分儒雅的气场,更得不少人,尤其是老年听书人所敬重,称道。
  多年来博览群书积淀的学养,给父亲的评书演艺助力不少,他熟悉史籍,又有很好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所以他说的讲史类评书,就更显丰富多彩,更具有感染力。每每说到秦叔宝落魄潞州卖骏马、单雄信挥金全义友、程咬金劫皇纲、贾家楼结拜,瓦岗寨举义……等等章回处,无不让人听得情痴神迷,不知时之将晚,腹内饥肠已喧;说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张飞当阳桥断喝退曹兵,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诸葛亮借东风、舌战群儒……等等情节时,更是让人忘却自己身在何处,长凳上的年长者大多闭目蹙眉摇头晃脑,地上坐的孩童个个瞠目走相,那情景俨然均已离此界而入彼界,此身已非己身,人人仿佛都在跟随着书中角色行走,灵魂儿也附了去似的……
  父亲的演说风格,可谓老少咸宜。大人孩子都喜欢听,都乐于接受,且接受过程特别迅速,几如一饮而尽。又使人上瘾,一旦听了开头,便不能间断,如酒焉,十日饮,则百日醉。所以,每天听父亲说书的人,就总比另一书场中的听众要多些,且寒署不挡,冬夏如是。
  父亲说书的内容大体可分四类。史书类: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大明英烈传》等;神怪类:如《封神演义》、《济公传》等;公案类:如《施公案》、《包公案》等;武侠类:有《三侠五义》 、《铁伞先生》、《三侠剑》等等。史书类说的是古代前朝兴废争战之事,自然以讲史为主,但多数评书“话本”为了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并没有完全尊从历史的原貌,而是加入了许多“演义”的成份,将一段简单的史料,演绎成一个有更多人物、有情节冲突、有广阔社会场景的有声有色的评书内容,所以那“话本”的名字,也多加了“演义”二字。
  但不管怎么演义,历史的总体脉略走向总是不错的,奖颂的总是保家卫国的忠臣良将、惩恶扬善的武林豪杰、抱打人间不平事的侠肝义胆之辈,贬斥的总是奸佞邪恶、卑鄙无耻之徒,宣扬的多是善恶早晚有报,人心必戒之理。因此,给予人的,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为多。
  评书的听众主要是平民百姓,且有成人也有孩童,这客观上就起到了在全社会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作用。三国、隋唐时代距今已是千年以外,如果没有评书、戏曲等表演形式的广泛传播,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曹操、关羽、张飞、黄忠、诸葛亮等典型人物,会在今天的平民大众中还广而又广地流传吗?不少人因为听了说书人的《隋唐演义》,不仅知道了秦叔宝、程咬金、徐茂公、尉迟敬德等诸多英雄人物,还知道了无道昏君隋炀帝和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这两个天壤之别的帝王。人们关于三国、隋、唐等时代的历史知识不管是对还是有误,大都是从评书或戏曲那里听来的,看来的。不用说根本不识字的百姓,就是多少认识些字的,也不一定人人都会去读经史,其相关知识也多来自于这些通俗文艺的传播。
  因平时书场中蹭书听的多是些半大小子,作为一个女孩儿,我小时就不常过去听,但父亲说过的所有评书话本,我是全都看过的,书中那些舍生忘死,以身报国的忠臣良将;扶困解危,行侠仗义的英雄豪杰等,曾赢得过我这个小人儿几多景仰的目光和泪水,岁月悠悠,已无从考究,但“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为人准则,的确是从那时起,就在不知不觉间,植入我的心田了。
  清代诗人历鹗(字太鸿,一字雄飞),根据宋代各种史料撰写的《南宋杂事诗》中,有云:“一编小说奉升平,德寿闲消永日清。笑唤何人来演史,穆书生与戴书生。”
  近代诗人枊亚子也在《二十世纪大舞台》的《发刊词》中,论及包括评书、戏曲在内的通俗文艺的广泛影响时,写道: “父老杂坐,乡里聚谈,某也贤,某也不肖,一一如数家珍。秋风五丈,悲蜀相之陨星;十二金牌,痛岳王之流血。其感化何一不受之于优伶社会哉?”
  可见评书、戏曲这些通俗文艺的表演形式,对于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实实的功不可没。对此,我的父亲,和一代又一代许许多多的评书艺人,可以说也都是有所贡献的了。
  可叹父亲于1960年春病逝,时年仅五十三岁,他过早地万分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妻儿,离开了他的评书听众。悲夫!至今已五十余载矣。
  前不久,我因事返乡,抽空又去到了原杞县黉学的旧址,现杞县文化局院内的大成殿前。
  大成殿是原黉学院内的主体建筑,也是原黉学古建筑群里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建筑了,殿前阔大的露台上,两棵明代植种的柏、槐,在风中摇曵,虽是老态龙钟,但却还在极力奋张着身躯,延续着它那寿高数百的生命。我几乎每次回乡,都要来这里看看,因为这里有我儿时的足迹,似乎可以安放我的“乡愁”。
  树下有几位老者散坐,正有一搭无一搭地聊天,见我这个“生人”过来,便将目光环转,都望向我。
  我赶紧上前恭谨问候,并自报家门:“大家好啊!想必都是城中老人儿了。我也是自小在这儿长大的呀,姓李,家住在火星阁口……”未及等我讲完,一位老人突然抬手指着我,眼睛也放出了光采,声音几乎发颤:“啊!啊,我知道你是谁了,你,你是原先在城隍庙里说书的李先生的闺女吧?”我忙点头说:“是哩(读lei),是哩,您认识我?”“我小时候常去听你父亲说评书啊,还到你家门口去跑着玩,见过你。”
  所有人一下子都兴奋起来,纷纷折歪着身子站起来,亲人一般和我寒喧问好。说起来他们和我还都算是同龄人,顶多也不过大我三五岁,他们都说小时候听过我父亲说书,还直说:“迷的很呢,放学后不吃不喝不回家,也得听说书。”“用现在的话说,俺可都是你父亲的‘铁杆粉丝’哩!可惜老先生走的太早了。”“现在听收音机里说书,哪有小时候在城隍庙听你父亲说书热闹哇,很多人围坐在一起,天天里三层外三层啊,那多有人气!”……说起那时的生活故事,这些满头白发满脸折皱的老人,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无忧少年时似的,个个高腔大嗓地争着诉说。见他们都以无比亲切怀念之情说起了城隍庙,说起了他们听我父亲说书时的种种情景,让我一时也忘却了“乡愁”二字,沉浸到了浓浓的乡亲乡情温润慰藉之中,禁不住满眼泪光,满心柔软,享受多多。
  清明节快到了,届时我一定要沐手焚香,将这一信息,奉告我远在天国的父亲:老人家,时过半个多世纪,杞县城中还有不少人在记着您,想着您,说道着您呢,这多么好!
  亲爱的父亲,天国只有阳光没有阴霾,只有鲜花没有病痛,还有母亲的爱,肯定还有许多已经随您而去的老评书迷的爱,那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每当繁星闪烁或皓月当空时候,我都期望,抬头还能看见您正坐在一方小桌前话说三国:滚滚长江东浙水,浪淘尽千古英雄……
  愿您和母亲在彼永享康乐。
  
 浏览:202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8/4/5 1:34:2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长女海棠清明祭(收藏于2021/4/4 11:05:18
长女 海棠和父亲有关的故事:刘文和毛笔店(收藏于2018/4/5 1:41:07
长女 海棠和父亲有关的故事:刻图章的姬伯(收藏于2018/4/5 1:38:33
长女 海棠追忆父亲:城隍庙中说书人(收藏于2018/4/5 1:34:22
长女 海棠一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收藏于2018/4/5 1:26:26
长女 海棠母亲辞世十二周年祭(收藏于2006/1/23 5:30:48
长女 海棠先母辞世十周年祭父亲母亲文(收藏于2003/1/18 23:10:29
赵湘连李公讳庆祥暨德配候、王孺人墓碑记(收藏于2003/1/18 22:58:02
长孙 亚方给天国里姥爷姥姥的一封信(收藏于2003/1/18 22:53:45
长女 海棠慈母仙逝三周年祭文(收藏于2002/10/19 1:57:4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长女 海棠慈母仙逝三周年祭文(访问4782次)
长女 海棠先母辞世十周年祭父亲母亲文(访问2390次)
赵湘连李公讳庆祥暨德配候、王孺人墓碑记(访问1675次)
长孙 亚方给天国里姥爷姥姥的一封信(访问1499次)
长女 海棠母亲辞世十二周年祭(访问1216次)
长女 海棠家塾课读——献给远在天国的父亲(访问1159次)
赵相连祭李公王孺人文(访问1139次)
长女 海棠母亲美如荷——心香一瓣(访问1128次)
长女 海棠追忆父亲:城隍庙中说书人(访问203次)
长女 海棠和父亲有关的故事:刘文和毛笔店(访问197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8/25 15:54:56
访客点评15341号文选(评论于2007/10/20 10:54:5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