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魂兮归来--谭树金老大人纪念馆

谭鑫培派

佚名

  
  
  老生“新三杰”之一的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及张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谭鑫培对于前人艺术的继承,作到了不拘一格,兼收并蓄,并结合自身的条件择善而从,无论是否名家、大家,只要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他就加以吸收和借鉴,化为自己所有,因而形成了远远超过前人的表演体系。如唱腔方面,《碰碑》的大段反二黄学余三胜,因余三胜在其中有许多新的创造,曾被誉为“绝唱”,经谭鑫培以自己的风格演唱之后,更突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表现了老将粮尽援绝时回天无力的处境。《乌盆记》的大段反二黄则学王九龄,因王九龄的唱腔流利婉转,且多走低音,更适于表现冤魂哀苦无告的情境。《空城计》的西皮唱段宗卢胜奎,卢胜奎所演的孔明戏独擅胜场,向有“活孔明”的美誉,他的唱腔明快舒展,经谭鑫培加工之后,也成为谭派的名唱。他流水板、快板之俏唱则取自冯瑞祥。谭鑫培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他一反老三派的质朴雄浑、黄钟大吕,而大胆地融入青衣、花脸的唱腔和曲艺中的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等唱法,创立了圆润柔美、巧俏多变的新风格,并且由于他所借鉴、吸收的新的成分都经过充分的融会贯通,完全纳入京剧声腔艺术的规律之中,因而浑然一体,毫无生硬支离的感觉。谭鑫培的另一创造,是变徽音为鄂音,大量使用湖广音的结果,是增加了字的读音,字音的多读,带来了唱腔的灵活多变,丰富了演唱的表现力。他的唱工到晚年已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较之中期的华丽繁缛更显得简洁精致而有凝炼之美。谭鑫培的唱腔、唱法只是全部谭派艺术的一个主要部分,他的做工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首先,在继承方面以其一贯的原则加以选择,如《状元谱》以程长庚为范,《天雷报》则学周长山。靠把戏如《镇潭州》取程长康的端凝肃穆,《定军山》则具余三胜的圆润丰腴。尤其讲究体会剧情,刻画人物的性格,这方面他对前人的表演艺术有重要的发展,如《问樵闹府》,表现范仲禹因惊痛交迸而致疯癫,演来层次分明,逐步推向高潮,所以真实可信。《卖马》刻画秦琼在困顿之中仍不失豪气,而又显出无赖性格,酷肖公门老吏作风,也极其自然贴切。谭鑫培的表演得力于坚实的武功根底,几乎每出戏中都有特殊的演技以加强其表现力,如《连营寨》火烧一场的扑火、《打棍出箱》的踢鞋与铁板桥、《碰碑》的甩盔甲、《南天门》的甩罗帽等,种种技巧都举重若轻,而《卖马》的耍锏、《翠屏山》的耍六合刀、《定军山》、《珠帘寨》的刀花也都新颖别致,与众不同。谭鑫培的嗓音被称为“云遮月”,圆润甜亮,略有沙音而益增其美,行腔时高音刚而不直不硬,低声柔而不沉不懈,嘎调又宽又亮,并且具有很高的润腔技巧,这些,是他创制新腔的有力保证。谭派的剧目极为宽泛,老生戏除因扮相清癯,不常演王帽戏之外,其余举凡安工戏、衰派戏、靠把戏、红生戏、箭衣戏以至武生戏,无所不能。《盗宗卷》、《定军山》、《阳平关》、《南阳关》、《太平桥》、《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战长沙》、《捉放曹》、《搜孤救孤》、《当锏卖马》、《桑园寄子》、《碰碑》、《洪羊洞》、《乌盆记》、《四郎探母》、《镇潭州》、《王佐断臂》、《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状元谱》、《失印救火》、《清风亭》、《一捧雪》、《南天门》、《桑园会》、《武家坡》、《汾河湾》、《打渔杀家》等均为杰作。他还移植了其他剧种、其他行当的剧目,如《珠帘寨》改花脸应工为老生应工,《连营寨》改梆子为京剧、《翠屏山》改小生扮演(石秀)为老生扮演,等等,而诸凡各剧一经他演出,也就成为公认的谭派剧目了。由于谭鑫培在继承、发展和革新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致使很长时期京剧老生行当有“无生不谭”的现象。他的传人早期有刘春喜、李鑫甫、张毓庭、贾洪林、贵俊卿等人,多学其早、中期的唱法。子小培、婿王又宸宗谭氏中期的唱法为多,只有余叔岩、言菊朋等,对谭氏晚年的唱法有较全面的继承。至于私淑者则不计其数。学谭而较有成绩的有孟小茹、罗小宝、贯大元、吴铁庵等。票友界宗谭者也占有最大的比重,其中红豆馆主(溥侗)、夏山楼主(韩慎先)、王君直、孟朴斋、乔荩臣、陈远亭、秦碬庵、顾赞臣、王庾生、孙养农、程君谋、罗亮臣、王雨田、恩禹之等,都有很深的造诣;陈彦衡、陈道安等更以琴师身分广泛传艺,影响很大。此外,由学谭起家,个人进行了创造发展而形成了新的流派与风格者,余叔岩之外有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亦受谭派很深的影响。谭鑫培之孙富英乃余叔岩弟子,以谭派嗓音唱余腔而自然有谭氏神韵。谭派的艺术还影响到京剧武生行中的杨小楼、旦行中的梅兰芳、程砚秋等派,对曲艺中的京韵大鼓的发展亦有很大的作用。谭鑫培所留音响不多,有《卖马》、《洪羊洞》、《战太平》、《打鱼杀家》、《乌盆记》、《碰碑》、《桑园寄子》、《捉放·宿店》、《探母·坐宫》等唱片传世。做为一个以唱、念、做、打全面技艺综合而成的重要流派,当今在舞台上仅唱工有较多的体现,其他的表演多已不传。
  
   
  
  
原文2000.10.20 发表于Netor  浏览:82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1/12/22 22:58: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TOM祈父(收藏于2008/4/6 7:31:58
TOM祈父(收藏于2006/4/16 22:26:36
澄澄想念爷(收藏于2006/3/31 18:29:49
祈父佑(收藏于2005/11/20 19:20:57
佚名慕王谭绍光(收藏于2001/12/22 22:59:34
佚名谭鑫培孙子谭富英(收藏于2001/12/22 22:59:19
佚名谭鑫培派(收藏于2001/12/22 22:58:17
佚名谭嗣同与对联(收藏于2001/12/22 22:57:58
佚名谭嗣同墨宝在杭州重现于世(收藏于2001/12/22 22:57:44
佚名谭嗣同研究会(收藏于2001/12/22 22:57:3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佚名谭姓来源和谭姓名人(访问3857次)
鸠摩罗什 等译佛经(访问2122次)
佚名慕王谭绍光(访问1885次)
佚名谭鑫培孙子谭富英(访问1641次)
戚永谭嗣同思想研究的新探索(访问1364次)
佚名谭嗣同故居和谭嗣同墓(访问1225次)
佚名晚清悲歌(访问1169次)
谭树金幼学琼林(访问1148次)
佚名谭嗣同与对联(访问1099次)
余杰谒谭嗣同墓(访问92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5/1 9:23:03
访客点评6096号文选(评论于2007/10/11 17:37:0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