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抗战死难先辈祭奠堂__盟国军人及国际友人祭奠堂
抗战死难先辈祭奠堂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1892年2月23日,史沫特莱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南部的一个矿工之家。她从小家境困难,做过工、务过农,学业时断时续。
   1928年底,她以德国《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中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取道香港返回美国,12年间,访问了我国广大地区,接触过各阶层人士。她透过哈尔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表象,看到中国人民非人的生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她亲眼看到“衣不蔽体的中国苦力,为了微不足道的工钱,争着干各种繁重的劳动,成群结队的贫苦妇女双膝跪在结了冰的人行道上哀求乞讨,警察在大街上随意打人。”她在三个月调查中,发现日本人的“触须无孔不入,他们把中国的每一点进步都视为威胁,他们的活动都假手于中国的政府官员和军官,白俄移民和包括美国人在内的各种外籍侨民,”其间,她还撰写了一系列揭露“日本在满洲的武力威胁”的文章,然而报社的编辑怀疑报道的真实,一篇也末发表,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才陆续见报,她在哈尔滨采访引起伪满当局十分不安,曾寻找借口把她驱除出哈尔滨。抗日战争时期,她又作为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特派记者和中国红十字会志愿工作人员,随八路军、新四军出没在各大战区的最前线,活 跃在敌后游击区。作为记者和作家,史沫特莱的报道和著作忠实地反映现实。除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儿女》外,她的著作大都与中国有关,《中国红军在前 进》是世界第一部介绍中华苏维埃的著作,《中国的战歌》被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佳战地报告文学著作之一,朱德传《伟大的道路》具有经典性价值,而《中国人的命运》和《中国在反击》都真切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力量与希望所在。
    1950年5月6日,正当史沫特莱前往她久所盼望的新中国途中,不幸在伦敦病逝。临终时,她在遗嘱中希望在她的葬礼中奏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并把遗骨葬在中国。
    1951年5月7日,史沫特莱的骨灰隆重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浏览:194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1/9/11 16:26:5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收藏于2001/9/11 16:31:14
四万万人民(电影)(收藏于2001/9/11 16:29:58
尤里斯·伊文思(收藏于2001/9/11 16:29:07
平共处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收藏于2001/9/11 16:28:13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收藏于2001/9/11 16:26:54
聂荣臻聂荣臻率晋察翼军区指战员悼文(白求恩)(收藏于2001/9/11 16:24:39
徐焰白求恩(收藏于2001/9/11 16:23:47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收藏于2001/9/11 16:21:07
中新社记者 王国安金陵永生——美国人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不平凡事迹(收藏于2001/9/11 16:18:45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柯棣华·印度名医战太行(收藏于2001/9/11 16:17:29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中新社记者 王国安金陵永生——美国人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不平凡事迹(访问5228次)
四万万人民(电影)(访问2308次)
平共处埃德加·斯诺和红星照耀中国(访问2272次)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访问2093次)
聂荣臻聂荣臻率晋察翼军区指战员悼文(白求恩)(访问2019次)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访问1942次)
尤里斯·伊文思(访问1913次)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柯棣华·印度名医战太行(访问1821次)
徐焰白求恩(访问1666次)
毛泽东纪念白求恩(访问164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5/29 17:39:0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