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民族脊梁__中华第一比丘能海会长
民族脊梁

旧讨论复制15


  1.换言之,善良并不需要挂在嘴边,那对生命崇尚的一瞬便是善良的觉悟! --善良的觉悟 2006-1-8 14:16:17[点:130] (773字)
  
  善良的觉悟
  
  善良,似乎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从2000多年前的孟子到21世纪的我们,依然有人深信着“人之初,性本善”的真理。
  
  许多人付出一生经营着善良,如雷锋,但这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善良是一种觉悟。
  
  换言之,善良并不需要挂在嘴边,那对生命崇尚的一瞬便是善良的觉悟!
  
  没错,就是短短的一瞬,一分、一秒,甚至是一眨眼的时间,你已经完成了自身与善良的交汇!
  
  提起路易十六,人们不禁想到那场声势浩大的大革命。人民的愤怒将无道的路易十六推上了断头台。然而他的妻子——皇后玛丽却永远地留在了法国人民的心中。
  
  玛丽并不是一个体恤爱民的皇后。她也有着上流社会贵族的骄横与任性,但是当她被推上断头台时,却让人民真正地认识了这位皇后。
  
  玛丽脸色苍白的走向断头台,不留神,她踩到了刽子手的脚,正当刽子手打算承受这位骄横的皇后最后一次的怒气时,玛丽却出乎意料地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时间似乎为那一瞬停住了,刽子手原谅了她,历史原谅了她,整个法兰西民族原谅了她!只为她在生命终结前的那一份善良的觉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如是说,天地悠悠,人生苦短,有多少人可以成就不朽的事业,受万世的膜拜?可是人性本善,人生有多少个一瞬间,完成善良的碰撞,接受生命的礼赞!
  
  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就知道了结果——死,或者说死原来就包含在“我”这一存在中。当生命度到尽头的时候,消了悲伤,失了痛苦,融了哀愁,去了健康,亡了美丽,而善良,则不会随着生命走向死亡,那些真善美的回忆,在死的一瞬,恢复了颜色,成了最珍贵的财产。
  
  所幸,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经营善良,去发现那一瞬间的善良的觉悟。
  
  2.“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优昙婆罗花开” 神秘展现舞台 2006-1-12 17:43:11[点:60] (822字)
  
  去年二月,韩国全罗南道顺天市海龙面的须弥山禅院的道月和尚,在打扫20cm高的观音菩萨像时,发现菩萨像面部开了10朵优昙婆罗花。
  
  听朋友说,今年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有一个舞蹈叫“优昙婆罗花开”,让我很是好奇,浮想联翩。实在猜测不出如何用舞蹈来表现这一主题。
  
  初闻“优昙婆罗花”是去年二月,这种花之奇,奇在世人此前从未得见。据《法华文句》记载,此花三千年一现。《慧琳音义》卷八则称其为“天花”,祥瑞灵异也。
  
  去年二月起,韩国京畿道仪旺市清溪寺冠岳山龙珠寺恋主庵发现此景后,全罗南道顺天市海龙面的须弥山禅院的佛像上又现此花。当时禅院的道月和尚在打扫20cm高的观音菩萨像时,发现菩萨像面部开了10朵优昙婆罗花。
  
  “优昙婆罗花”的直径只有1毫米,花形如钟,淡白色,花茎细如金丝。韩国两次花开,均在菩萨和佛像的面部。其花、其形、其开放之地,无不称奇。更奇之处在于“优昙婆罗花”的神秘,此花与预言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佛经上对“优昙婆罗花”有很多记载。据《法华文句》四上:
  
  “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而《慧琳音义》卷八所说:“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生、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优昙婆罗花”的出现应是圣人降临人间的一种谕示。据说,“昙花一现”的昙花即指“优昙婆罗花”。世人难得一见,能与三千年一现的“优昙婆罗花”同处一世,实感三生有幸。
  
  我想人世间万事可能都有因缘,很多事是有因才有果,在人世间出现的任何一件事也许真的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韩国“优昙婆罗花”花开给人们预示祥瑞之兆,现在新唐人华人新年晚会又有以此主题的节目,就勾起我观看的欲望,乃至先睹为快了。我想这一定是一台祥瑞的晚会,没准还会感受到“优昙婆罗花”的祥瑞,给今年的生活带来好运呢。
  
  3. 两岸佛教使者重走唐僧取经路 将经典赠与印度 --两岸四地选拔“新唐僧” 2006-1-20 17:17:18[点:39] (1182字)
  
  两岸佛教使者重走唐僧取经路 将经典赠与印度
  
  2006年01月20日15:10 青年参考
  
  本报主笔 邱永峥
  
  一千多年前,一位唐朝的普通和尚,穿荒漠、越天山、过中亚,游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19年,写就《大唐西域记》,留下无量公德……一千多年后的阳春三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两岸四地的佛教使者,将追寻唐僧玄奘的足迹,重走西行取经之路,并将中国佛教禅宗经典赠与印度那烂陀寺。
  
  那么,这次将由哪些高僧来重走唐僧西天取经路?中国送给印度的将是什么样的真经?将为中印关系结下哪些善缘呢?
  
  两岸四地选拔“新唐僧”
  
  2006年是唐僧玄奘圆寂1342周年,也是中印友好年。为了响应温家宝总理出访印度时,与印度政府共同确定的“2006中印友好年”的号召,中国的佛教徒将探索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传奇经历,展现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兼收并蓄、博大深邃的文化底蕴,以促进中印两国以及两岸四地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交流和合作。
  
  2006年3月到5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玄奘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大型活动——“重走唐僧西行路”,将在古都西安启动,这是2006年中印国际友好年的重头戏。
  
  “新唐僧”将由两岸四地佛教组织——中国佛教协会、香港佛教联合会、台湾中华佛光总会和澳门佛教总会合作选拔。
  
  “新西游”活动主要包括:
  
  一、两岸四地僧侣携手徒步重走玄奘路;二、“春天的祝福”大型梵呗音乐会(深圳);三、“重走唐僧西行路”启程大典;四、活动圆满法会(印度那烂陀寺);五、法音梵乐演唱会(嘉峪关、库车)。
  
  至于此次徒步重走唐僧路所需的时间,有关方面预计长达6个月。
  
  因缘和合东土真经赠西天
  
  与当年唐僧玄奘西行取经不同的是,此次西行的中国佛教徒还将带去中国禅宗惠能的《六祖法宝坛经》,送给印度的那烂陀寺。
  
  惠能是唐代新州人,拜五祖弘忍为师,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密传衣钵,成为佛教禅宗六祖。并不识字的惠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现世化,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对传统佛教做出了重大改革和创新。   
  
  禅宗后来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与地区。连佛教创始国印度也建有南华禅寺,弘扬惠能禅学,足见其影响之大。
  
  不仅如此,根据惠能佛教法语整理而成的《六祖法宝坛经》,不仅是中国本土佛教史上惟一的经书,更是研究中国和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的典籍。正因如此,惠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则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4.重走唐僧西天取经路是“2006中印友好年”的重头戏 --千年大雷音寺再迎中国客 2006-1-20 17:19:35[点:39] (1441字)
  
  千年大雷音寺再迎中国客
  
  2006年01月20日15:10 青年参考
  
  千年大雷音寺再迎中国客
  
  受赠中国经书的那烂陀寺与中国的渊源可不一般:它正是唐僧玄奘西行的目的地——《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西天大雷音寺。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是公元630年。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 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公元5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兴建了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以及哲学、天文学等科目。
  
  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但他仍不满足,曾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最后又回到寺里,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据说当时有一婆罗门(学者)自恃才学过人,公然向那烂陀寺叫板,扬言寺中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为了维护那烂陀寺的佛学地位,玄奘挺身而出,与那个婆罗门辩论,不过半晌,婆罗门就低头认输。围观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随口旁征博引时,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玄奘从此名声大震。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辩论会,更是为玄奘带来了莫大荣誉,但他谢绝了各国的邀请,毅然携带着675部佛经启程回国。
  
  20世纪50年代,为了纪念玄奘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印两国合作在那烂陀修建了一座玄奘纪念堂。
  
  中印战略机遇期正好合拍
  
  重走唐僧西天取经路是“2006中印友好年”的重头戏。
  
  2006年元旦,中印两国领导人互致贺电,揭开了“中印友好年”的序幕。在两国高层的关注下,随着各项具体合作措施的落实,2006年将成为中印关系快速发展的一年。
  
  2006年1月6日下午,中国驻印度大使官邸张灯结彩。
  
  孙玉玺大使在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同印度总理辛格共同宣布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在中印两千年的交往史上,中印共同举行这种庆祝活动还是首次。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傅小强撰文分析:中印友好已有明确的战略定位,那就是寻求共同繁荣,促进持久和平。去年温家宝总理访印期间,两国已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印两国现阶段国内发展提出的共同诉求。中印两国目前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未来15~20年对两国发展至关重要。两国战略机遇期基本吻合,使两国在国际安全、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核心利益……”
  
  透过这一系列的友好活动,回头再看近期中印在全球能源争夺中“变对手为搭档”,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资料
  
  当年玄奘西行路线
  
  当年玄奘出行的路线是: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
  
  “新西行”路线与当年玄奘出行的路线基本相同。
  
  5. 医学研究报告都提及莫扎特的音乐最具治疗效果,从癫痫症、老年痴呆、 --增长智力……到治疗心理创伤,无一不展 2006-1-23 16:03:31[点:39] (1116字)
  
  又见莫扎特
  
  今年又是一个莫扎特年。时隔15年,又到了莫扎特250周年诞辰的日子。人们少不得要再来一次纪念活动。到底莫扎特迷人之处在哪里呢?
  
  西洋音乐史上不乏令人崇敬的伟大作曲家,但没有一个人和莫扎特的特质相似。我们“爱”莫扎特,是他发乎天性的纯真和善意,体现在浑然天成、完美无缺的乐曲当中,足以触动每一个在红尘中仍然向往纯净光明的灵魂。这完美得彷佛来自天国,却又能洞悉人性、善体人意的音乐,两百多年来抚慰了无数的心灵。
  
  许多医学研究报告都提及莫扎特的音乐最具治疗效果,从癫痫症、老年痴呆、增长智力……到治疗心理创伤,无一不展现了神奇的功效;当然它也是胎教的最佳选择。不得其解的学者们一直在讨论个中玄机,同样是古典音乐,为什么莫扎特的效果最佳,而不是巴哈、海顿、贝多芬,或其他人呢?
  
  我想,真正的原因是莫扎特的人格特质所致。好的音乐来自好的性情。我们常说,乐如其人。莫扎特从小纯真、热情,他3-4岁还不会弹琴时,就在钢琴上找《相爱的音符》,说:“音乐就是把相爱的音符放在一起”。成年后的莫扎特虽然不善处理世务,但是对人的热情一直不减。对他而言,音乐的和声代表的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善意与爱,音乐是一种友善的交流和对话。听他的音乐,事实上是在感受善意和爱,给人一种温馨的幸福感,这样的音乐怎么能不对人有好处呢?
  
  当然莫扎特音乐中的“爱”有很多的层次;有对情人的爱恋;有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有对人的体谅和宽容;也有庄严神圣的慈悲;这些都是人间最可贵的情操。而这丰富的情感和高贵的品质在古典的节制中又不流于滥情,完全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精神。唯一极致的,还是来自他神性中的“真”与“善”。
  
  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中证明,和谐、善良的信息能使水生成美好的结晶体。同样地,纯良的信息对人无论是生理和心理,都有莫大的助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莫扎特对各种病症独具疗效。莫扎特的音乐是和欣赏者善意沟通的,流露的信息是爱、和谐、宽容、光明、天真、纯净……这样的音乐,当然不是智慧而严格的巴哈、在痛苦中奋战升华的贝多芬,更不是渲泄个人情感的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能比较的。
  
  今年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莫扎特的善意吧:听听莫扎特为小提琴和钢琴谱的奏鸣曲,能感受到被爱;听听他的弥撒、共济会音乐和安魂曲,能感受到庄严和慈悲;听听他的钢琴协奏曲,能感受到飞扬在天空般的兴奋;听听他的弦乐四重奏,能感受到友情的默契。想知道莫扎特如何机智地剖析人性,不妨听听他的歌剧……你会在音乐中感到他的微笑,也会自然地报以微笑。
  
  如果人们多去感受莫扎特的善意,人间必然更美好。
  
  6.而业力是一种负的能量物质,能够带来痛苦和毁灭的物质 --《史记》这样记载 2006-1-26 12:31:05[点:39] (2602字)
  
  秦始皇在那个持壁者留下的奇迹面前,硬是把祖龙的意思往别处理解。对于陨石上的百姓刻字,他不去认真的反思民心所向所想,以及由此而来的可怕后果,而是继续施暴,把石头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抓起来,杀掉。
  
  秦孝公的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商鞅的成就帝王的道理、成就王道的道理都被在瞌睡中否定了,而最后商鞅的成就霸王的强国之术,打动了孝公。于是,一拍即合的开始了秦国的变法序幕。如果孝公是一个和善温顺、恭谦忠孝的人,能够听从卫鞅这样人的夸夸其谈吗?能够接受霸道吗?即使一时接受了强国术的说辞,在后来否定先王德风,推出的严刑峻法的过程中,能够理所当然的在窃喜中曰:“善”吗?
  
  孝公是这样的人,秦始皇是那样的人,到了胡亥就更加变本加厉了。甚至愚蠢的要驱使万乘车马,来名副其实自己的皇权地位。
  
  愚蠢和暴戾,成就了赵高这样的人,所以,指鹿为马能是偶然的事情吗?不是赵高心血来潮上演的小品,这样成为历史名剧的故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起码在始皇那里已经在做铺垫了。
  
  遵守道德,不止是使社会和谐、有序,人人生活的美满,和一个人们观念上的问题。就是在宗教中看,遵守道德,会使人减少业力,为了生命的长久考虑,也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会使人类的生活环境,甚至是这个宇宙,都能保持在一个长久不坏的状态。因为人类的业力大了,由于六道轮回的缘故,致使周围的一草一木,甚至是土块石头都满是业力,最后就是这个地球,都是覆盖了大量的业力。
  
  而业力是一种负的能量物质,能够带来痛苦和毁灭的物质,所以,最终将使人们生活的宇宙,都尽早的走向毁灭,所以,不止是破坏不破坏环境的问题,生活的快乐不快乐的问题。
  
  神是慈悲的,是善的,能够容忍这样破坏人类道德的人为所欲为吗?所以,许多不遵守人类道德,甚至是直接、间接破坏人类道德的人,都遭到了当世的报应。
  
  商鞅、秦始皇、赵高、胡亥、李斯,等等等等。都是悲惨的下场。就是秦昭王时期的大将军白起,最终也是被秦王在怨恨中赐死,本来白起是无罪的。
  
  《史记》这样记载,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白起)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临死,他想起自己的罪过,活活的坑杀了几十万赵国降卒。这个罪过,不是秦王赐死的直接原因,因为他消极的对待了秦王的旨意,虽然当时白起的判断是正确的。但是,他说自己有罪,是天罪,是上天不饶恕他。而秦人看到的表面是,白起死的冤枉,所以,还祭祀他。胜而王,败而降,是天理,可是,他连这个天理都破坏了,神能宽恕他吗?况且那是四十万条人命啊。
  
  说起善恶有报,说起天佑民顺,还有这样的故事。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广,汉景帝,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一生功劳很多、很大,但是,就是很难升官。于是,问相面人王朔,自己不得志的原由。因此有上面一段对话。他问是不是自己命中没有显贵的官运?王朔让他回忆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悔恨的事情,他说曾经杀了八百降兵,至今大恨独此。最后,王朔点出了其不得侯的真机。
  
  还好,白起、李广,最终都知道了平生自己的最大罪过之所在。
  
  天佑民顺,前面讲了许多。看看,这个天不佑的事例,历史上也不少。
  
  助纣为虐的下场,往往都是悲惨的。咱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蒙恬一家几代,都是秦的忠臣,立下汗马功劳。蒙恬的弟弟蒙毅,和哥哥蒙恬一起得到秦始皇的信任而显赫。而蒙恬战功卓著,戍守边关,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在秦始皇死去后,赵高反复陷害蒙氏弟兄,最后胡亥决定处死他们。蒙毅临死之前,说了一大堆忠心耿耿的谏言,没有免除被杀戮。同样,蒙恬临死的时候,还是一大堆良言,终究对牛弹琴,饮恨而死。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牵扯)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jian \剪)其爪(指甲)以沉于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沉书,乃流涕曰:‘孰为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听多方言语)。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欺侮)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
  
  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蒙恬一席话,情真真、意切切,可是,没用啊。
  
  自家几代侍侯秦三代帝王,未尝有二心。功业非浅。现在自己就是阶下囚,还是足够具有叛逆的条件,因为手握三十万重兵。为了不辱祖先恪守忠义,同时也不忘先主。所以,死而守义。
  
  接着,他讲了周公旦忠义守节辅佐成王昌盛的故事;桀、纣杀死无辜大臣而身死国亡的故事。最后,他还是象白起一样问天,自己何罪而死。终于醒悟了,说筑长城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
  
  修长城,挖壕沟,毁了地脉。获罪于天。
  
  其实,还有罪过,他至死不悟。就是帮助了暴君秦始皇。秦始皇干了多少天怒人怨的蠢事,其得力大臣蒙恬等,能不跟着损阴德吗?
  
  7.“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想。 --贪念 2006-1-26 12:39:11[点:39] (619字)
  
  贪念
  
  作者:阿哲
  
  从前某个村庄里,有一名老夫子当他没有在书塾教书时,经常会到村里的一棵大榕树下乘凉。因为他为人随和又有一些知识,所以只要他到那里一坐,不管是大人或小孩,保证一会儿有一群人围绕着他,不是谈天说地就是找些问题向他请益。
  久而久之,他的夫人就不高兴了,说:“你成天和那些没有知识的村民混在一起,不但让他们增长了知识,还帮他们解决了难题,那你怎么不收费呢?”他觉得夫人说的很有道理,以自己的学识来说,收一点费用也不为过。可是转念一想:也不对啊!那只不过是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而已,何况也不是在书塾里,怎么收费呢?他思考良久,也没有想到任何可以收费的理由。
  
  后来,他还是照常到树下乘凉,可是围绕在他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少,最后竟然只有他自己独自坐在那里,没有人再靠近他了。他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主动去找村民聊天并问明缘由,才知道自己虽然没有讲要收费,可是言谈举止让村民感受到了他的企图,因此他们就不敢再接近他了。
  
  俗语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话或许也可以改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想。”因为当我们有不好的念头时,不管自己怎么掩盖、怎么圆滑,可是多多少少还是会从平时的言行中透露出来,使他人不得不“敬鬼神而远之”了。@*
  
  8.欧阳竟无: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 --。「地」是什么?心地 2006-1-26 14:20:04[点:39] (8835字)
  
  迷信、理智、人生价值
  
  有人提出来,现代有许多科学家,研究科学的专业人士,对于世间许多事物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如果不是他自己亲证,他就决定不相信。例如:鬼神之说、因果之说,他问:「这个态度是不是理智的,有没有什么可疑之处?假如接受因果之说,命运、鬼神之说,是不是就是迷信,是不是就是无知?」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无论是做学问,尤其是学佛,佛法一再告诉我们「破迷开悟」。换句话说,佛法就是破除迷信、破除迷惑,这是佛法教学的目的。
  
  说到迷信这两个字,它是挺有趣味的。「迷」是不明白,「信」是你相信了,凡是没有把事情搞清楚、搞彻底,你相信了,都叫做迷信。我们要问问,以佛教做个比喻,你对于佛教是不是很清楚、很明白了?如果对于佛教确确实实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你就相信了,你就皈依了,你就去磕头作揖拜佛了,这是迷信,没错!换句话说,你对于佛教并不了解,你就说佛教是迷信,你就对佛教有许多批评,你还是迷信。你们想想对不对?没搞清楚,你信是迷信,不信也是迷信。必须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信是正信,你不信也是正信。你清楚、不迷了,你信它有,这个信是真的,你信它没有也是真的。迷信两个字是这个讲法,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的。
  
  佛教究竟是什么?如果说佛教是宗教,他已经是迷信了,你信是迷信,不信还是迷信。为什么呢?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什么呢?过去民国初年,欧阳竟无先生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这是一个内行人说的,是一个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人说的。为什么说「而为今世所必须」呢?试问问,今世之人,不但是今世,古时候也不例外,人是不是希望对于宇宙人生都能搞清楚、搞明白,都能过到幸福、美满、好的生活?整个佛法就是教我们这些事情。所以佛法实实在在是最圆满、最究竟、最优良的教学。
  
  我们对佛称之为老师,大家虽然口头上还是这么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可是意思不懂得,所以他是迷信。「本师」,师是老师,为什么称本师呢?创始的这个老师,这种教育是他提倡的,是他创始的,我们称他作根本的老师。「南无」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切错误的回过头来,我们听这个老师的,接受老师的教导,这个老师教导我们纯真无妄,「南无」是这个意思,「本师」是这个意思。所以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他是人。
  
  我们佛弟子供养释迦牟尼佛形像,是纪念的意思,不忘本,跟中国人家里面供祖宗牌位一样,祖宗虽然离我们很远,几千年、几百年,我们后人还是念念不忘祖宗之德,你说这个心地多厚!很远的祖先,我们还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顺的道理!那有不恭敬、不奉养的道理!
  
  儒家对于祭典非常重视,这是维系社会风气,「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风俗才能淳厚,所以它是教育。祭祀祖先,教育的意义大过祭祀的意义,用祭祀这种方式,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所以你要把它当作教学来看待,这个意义就很深很重。
  
  现在大家不提倡祭祖,提倡什么呢?每年教师节,还提倡着祭孔,再就是祭祀忠烈(替国家有贡献的这些死难的人)。但是你要晓得,祭老师、祭忠烈,它的根本是祭祖。一个人对于祖先都忘掉了,都没有一丝毫敬意了,去敬老师、敬忠烈,你们想想是什么味道?假的,骗人的,不是真的。对父母不能尽孝,对老师还会奉事,那是巴结,必有企图。他如果没有企图、没有目的,他不会这么做法。祭忠烈也别有用心,不是真心的。所以要有根有本,如果他能够纪念祖先,念念不忘祖先的恩德、父母的恩德,他敬老师、敬忠烈,那是出于一片真诚的表露。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到清朝,人民生活当中,实在讲国家教育里头,祭祀是占在第一位,所以它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皇帝作表率,有太庙是供他们的祖先,百姓有祠堂,人人都爱祖宗,人人都念祖宗之德,都希望光大门楣、光耀祖宗。在社会上不敢做坏事,做坏事,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祖先。你想想这个约束的力量多大。
  
  社会道德的建立,根本就在祭礼上,所以中国的礼是以祭礼为主。五礼里面,祭礼是摆在第一,祭礼称为吉礼-吉祥!带给整个社会安和乐利,吉祥、安定、和平。今天大家把这个疏忽了,不讲求了,只知道社会动乱,忧虑如何能够安抚、解决这个问题,他不明了这个大道理的存在。古人怎么做的,做了几千年,我们要想想这里头必有很深很大的道理。怎么能够说古人的东西都不合现代了,古人的东西旧了,都应当淘汰掉了?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这个观念迷信。对于古圣先贤这些教诲、这些作法,不明了、不清楚,就一笔抹杀,用「旧东西」把它淘汰掉,这不叫迷信吗?
  
  真正明了之后,不但要提倡,而且要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怎么样来给它改良、给它净化,对于这个社会,对于整个人类,共存共荣,幸福和平,决定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所以早年我还没有出国的时候,有一些法师到国外去弘法,我认识的,交情比较好的,我给他送行,我嘱咐他,而且特别劝导他,到国外不要建寺庙。他们听得很奇怪,那去干什么呢?我说你去建祠堂,提倡孝道。建祠堂,祠堂里面可以讲经说法,不要用寺庙,祠堂已经突破了宗教的界限。在外国的中国人,总对祖宗还有这么一点印象。祠堂,自己祖宗牌位供到那里,不管他信什么教,他都会来。所以用祠堂来作为弘法的中心,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这有意义。他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说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那来的师道?今天师道没有了,原因在那里?没有孝道。这我们要清楚、要懂得,你要想复兴佛法,一定先提倡孝道。
  
  佛法大家知道,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当年印对烩些高僧大德并不偏爱中国,学佛的人,心是清净的、平等的,他们把佛法向四面八方传播。为什么以后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反而超过了印度,其它地方传播的,都湮没而不彰了,原因在什么地方?原因在那些地方没有孝道的基础,就好像植物一样,水土不服,移植到那里,没有多久都枯死了。中国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佛法没有来,我们就提倡孝道,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们看大乘经典,特别是戒经,戒名为孝。
  
  佛家的修学,第一部经典,大乘经典第一部经典-《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地」是什么?心地,「藏」是宝藏,心地宝藏就是孝亲尊师。你不孝父母,怎么会尊敬师长?所以祭祀,我们祭孔、祭老师,一定是奠定在祭祖先的基础上。人要不知道纪念祖先,你搞一切,那都是谄媚巴结,别有用心,别有企图,真的叫自欺欺人,那有这种道理?佛法虽然讲平等,但是在事相上也是由近而远,先孝敬自己的父母,然后再扩大,孝敬一切众生的父母,是把孝发扬光大,光大到极处,就是作佛了,就成佛了。我们在平常佛学讲座里面,都讲得很多,也讲得很透彻。
  
  迷信这两个字,一定对它的含义搞清楚。他说我们迷信,学佛迷信,他自己本身迷不迷?他本身也迷信,而且他迷的比我们加了一倍,他是「迷迷信」,诸位仔细想想就明白了。所以不管是世、出世间法,必须要把它辨别清楚,搞清楚、搞明白,然后那个信就是真信了。你的态度,你的评论,自然就中肯了。如果是说一定要亲见的才相信,没有见到的就不相信,这问题严重了。为什么呢?你的父母见到了,祖父母也许见到了,曾祖父、高祖父没见到,没见到就没有了,那有这种道理呢?世间所没有见到的东西太多了。科学家不断的在发现,还没有发现的,这个时候你不相信,等到底下科学家发现了,这才相信。还没有发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
  
  所以佛跟儒讲到修学的态度,他们讲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不知的东西-存疑,存疑不是否定、不是不信,是打个问号继续不断去努力、去探讨、去研究,这个态度是正确的。这是真正智慧,真正求学的态度。
  
  鬼神这个事情有没有呢?可以打个问号。你不能否定它,你否定了,将来发现的时候怎么办?你不变成愚痴了!你不变成错误了!何况鬼神这一桩事情,欧美这些年来真的在下功夫、在研究,他们相信。许许多多的案例,现在的案例有几千个,在美国这些书籍也出得很多。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跟鬼神沟通,有照片、有录音,所以一般美国人相信有鬼神,这是普遍的存在。
  
  而六道的情况,这不是佛首先提出来的,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出世之前,印度许许多多宗教,对于六道轮回的状况,就说得很多,也说得很详细。他们怎么知道的?他们从禅定当中得到的。这个道理很深,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六道里面所有这些障碍,从那里来的?妄想、分别、执着造成的障碍。一个人在入定的时候,定力深了,这时候他的妄想、分别、执着伏住了,没有了,不起作用了,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清净心跟平等心把这个障碍突破了。
  
  这个障碍是什么?用现代科学的说法,就是时间跟空间,我们今天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乃至于无数度的空间。禅定功夫深的人,时空的维数突破了。突破之后,他能看到过去,能看到未来,能看到六道众生的生活状况,这不是假的。这在佛法讲叫现量境界,他亲身的经历,不是别人告诉他的。每一个修定的人,入到这个境界的人,大家看到都一样;彼此谈,你见过,我也见过,大家见到说说都一样,这是一点不假。古印对烩些修禅定的,功夫好的,佛经里面记载,他们能够达到非想非非想天,真了不起。往下面去的时候,他们能够观察到阿鼻地狱,所以对于六道状况了解得很透彻。可是他们只知道其当然,不知道其所以然-六道怎么产生的,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存在。正如同现代的科学家在研究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现在不少人在探索。
  
  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仪器,用我们的思考、观察,能不能找到这个根源呢?给诸位说,找不到。如果要想真正把这个根源搞清楚,那是佛说的,还是要用禅定的功夫。你没有禅定的功夫,用什么样的方法,都没有办法找到这个根源。什么原因呢?我们离开禅定,都是用思惟。也就是我们研究用分别心、执着心;分别心、执着心,能力是有限的。言语的能力那就更小,思想的能力是有极限的,不能突破这个极限。而宇宙人生生命的起源,必须突破极限之后,你才能够了解。这是佛经上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两句话不是一个搪塞的话,是给你讲的真理。这一个境界,言语达不到,思惟、想象也达不到,就是要突破言语,突破思惟的界限,你才能见到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突破之后,你说出来,契入这个境界的人,他懂;不入这个境界的人,你给他讲,他很难理解。这是真正的道理、真正的事实。
  
  所以佛法的修学,不管是那一宗,不管是那一派,无论是那一个法门,统统修禅定。净土宗念佛就是修禅定。念佛的目的在那里?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一心不乱」是定,「心不颠倒」是慧,所以念佛是用这一种方法修禅定。换句话说,修禅定是个总原则、总方向。
  
  修禅定的方法无量无边。禅宗里面,现在一般是用打坐、参话头、观心,用这个方法。一般在教下,多半是用止观的方法,用读经的方法,用持戒的方法;净土宗是用念佛的方法。方法不一样,方向是一致的,目标是一致的,这就是所谓「法门无量,殊途同归」。你用的方法不相同,正如我们到电视台来,我们几个同仁从四面八方来,有人步行散步来的,有人搭公车来的,有人坐出租车来的,有人开自己的车来的。你们到达这个地方,选择的路不一样,交通工具不相同,方向是一样,目标是一样。所以诸位要懂得,佛家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修的什么?禅定。唯有真正的禅定,才能突破时空。今天讲时空里面的维数,三度、四度、无限度,他才能突破。定功愈深,突破的面愈广。换句话,你所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愈深、愈广、愈清楚。这是真的学问,这那里是迷信?你没有定功,你不能突破,你在三度空间,你不了解四度空间,不了解五度空间,这是当然之理。你说那是迷信,这是你自己的说法。实实在在讲,明白人听了很清楚,你本身迷信。这个问题我就说到此地。
  
  下面一个问题是,现代人的生活,每天所追求的就是名利以及享受。每天忙忙碌碌为的就是要多积蓄一点财富,争得地位,难道这就是人生的目标吗?他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那里?什么样才是值得我们真正去追求的目标?」
  
  这个问题也问得很好。现代人确确实实正是谚语里头所说的「利令智昏」,真可怜!钻到名利里面去了,智慧完全没有了,所追求财富、享受、权力、地位,以为这个东西就是人生最高的,错了。天天追求这一些物质上的享受、名闻利养的享受,以为这个东西是乐。实在讲这个乐是什么?这个乐是吸毒。在佛法里面就特别看得清楚,佛告诉我们,世间最毒的是什么东西?现在一般社会讲病毒,最严重的病毒,最厉害的病毒,佛说是贪瞋痴三毒。你里面有三毒,外面有名利的诱惑,名利是外面的毒,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是外面的细菌、毒菌;里面有三毒,内外交感,你怎么会不生病?你怎么会不死?这个多么严重!几个人觉悟?几个人明白?唯有佛明白,唯有佛觉悟。
  
  我们天天想到自己身体健康,求健康长寿,你不把身心内外的严重病毒拔除,你怎么能得到健康长寿的身体?只有迷惑颠倒的人,才追求这些东西;追求这些东西是追求毁灭、追求死亡。如果讲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儒家跟佛家都讲得很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值得追求的是什么?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这一生当中作一个明白人,不要作个糊涂人。作个明白人,自在了,幸福了。佛经里面讲得大利益,得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并不是财富,并不是权力,并不是地位,你要以这些东西做为一个价值观,那你完全错误了。真实的利益是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因果报应的事实,然后就像诸佛菩萨一样,应化在这个世间,游戏神通。
  
  世界就像一个舞台一样,我们出现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这个角色,真正能够做到「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讲的「自在随缘」),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作帝王的,就像唱戏一样,在戏台上扮演一个皇帝,扮得很逼真,扮得很像,让观众都喝采,成功的演员。另外一个在舞台上扮乞丐的,也扮得很像,维妙维肖,也是成功的演员,也让大家喝采。他们两个是相等的、平等的,没有高下,都是一流的演员,都是最成功的演出,都达到满分,这就真正懂得人生。
  
  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作一个明白人,作一个觉悟的人,没有改变我现前的生活,没有改变我现前的工作,就在我现前的工作上、生活上,作佛、作菩萨。你今天是一个国家的总统,你这个总统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模范总统,这就叫佛、叫菩萨。佛菩萨就是世间的典范、模范,你做成功了。那一个人是在街上开出租车的,出租车的一个司机,他在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上,也是全世界计程司机里面的模范、榜样,他是司机菩萨,他是司机佛陀,他跟那个总统菩萨、总统佛陀没有两样,完全平等。我举这两个例子,诸位细细去体会。如果你是家庭主妇,你是全世界家庭主妇的榜样,你的家庭整理得干干净净、清洁整齐,是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样,菩萨家庭!佛陀主妇!
  
  所以教你作佛、作菩萨,并不是教你得富贵、得权力、得地位,不是的,那你完全搞错了。把你的思想,把你的观念全变了,全部改变过来了,你的生活、工作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表率,为一切众生作榜样,这叫学佛。所以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法得度,就说什么法。「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佛法,这是真正彻底觉悟的大法。
  
  求佛菩萨,不是佛菩萨保佑你升官发财,那是迷信,完全错误。佛菩萨教给你,在你现前的生活,现前的工作上,作一切众生的典范,没有自己,所做所为都是给人作好样子。就像唱戏一样,无论演那个角色,都要演得到家,都要演得成功,他的功德是平等的,佛法是讲清净、平等。无论是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大家统统都平等,没有高下之分。无论演那个角色,都是真实智慧,都是幸福美满,都是在普度众生。
  
  你看经上佛常常讲,「读诵、受持、为人演说」,「读诵」是教你不要忘记佛的教训,每一天要温习,要把佛的教训记住,要把佛的教训在生活当中做到;「受持」就是完全做到;「为人演说」,演是表演给人看,做出一个样子给人看。所以佛教我们作师、作范,人人都作师,人人都作师范,这个社会多美好!这个社会多么吉祥!那个师范不是教学校老师,那个意思太窄小了。也不是教这几个出家人,整个社会上出家人占的比例太少了。出家人要作出家人的师范,在家人要作在家人的师范,从政要作从政人的师范,经商要作经商人的师范,学生要作学生的师范,乃至于乞丐要作乞丐的师范,这才叫大乘佛法。
  
  也许要问,乞丐怎么能作师范?我在出家受戒的时候,民国五十年,我在基隆八堵海会寺受戒。老和尚道源老法师给我们讲了个故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是在民国初年,他们的家乡,他那个时候出家当小和尚。他们家乡有一个乞丐,而乞丐的儿子以后经商发财了,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很有地位。老子在外头要饭,所以亲戚朋友都骂他-你不孝,你发这么大的财,你怎么可以叫你的爸爸在外头讨饭。他当然心里很难过,受社会大众的责备,所以他就派了很多人到外面去找,也是苦心,把他的父亲找回来了。
  
  找回来之后,在家里好好供养,派了一些人伺候,也把他的衣服都换了,不是破破烂烂的。那里晓得,他父亲在家里住了大概只有一个月的样子,看到人家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偷跑了,跑出去又去要饭去了。人家就问他,你儿子发大财,在家里接受供养,你为什么还要作要饭的?他说你不懂,那个生活太苦了,处处人伺候照顾,我过不习惯。我要饭,天天游山玩水,喜欢到那里就到那里,只要肚子吃饱了,晚上随便找个破庙休息一下,天天游山玩水,我过的生活多自在!乞丐菩萨!
  
  你才晓得人生意义在那里?他过那个生活,他觉得有意义,他快乐、他自在、他幸福。心里面无忧无愁,无牵无挂,不生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利害得失,跟大自然合而为一,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所以我听道源老和尚讲这故事,我就知道那是佛菩萨示现的,应以乞丐身而得对贿,即现乞丐身。佛菩萨那一个道不化身呢?那一种身分不示现呢?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价值,应当去追求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我们周边生活的环境,在这里面发心作模范、作典型,转移社会风气,令一切众生在名利里头醒悟过来,你就是佛菩萨,你是真正在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一定要用语言。像道源老和尚讲的这个乞丐,他是以身作榜样,真正了不起。叫人知道一般人所讲的荣华富贵,在他觉得那不是生活、不是幸福。幸福是身心清净,无有烦恼,无有牵挂,得大自在,那是真正的幸福。这里面有大学问,几个人能懂!
  
  世尊当年在世,他所示现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乞丐。出家人比丘,比丘翻成中国的意思-乞士,乞就是乞丐,加一个士,士是读书人,这个乞丐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不是一个普通的乞丐。换句话说,就是模范的乞丐。可以叫一切众生看到他们的生活行为,有所警惕,有所领悟,认真去反省反省,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到底在那里。如果有富贵,也不必推辞,生活在富贵环境里,作富贵的模范,作富贵的榜样;生活在贫贱环境里面,作贫贱人的榜样,社会才真正能得到安和乐利。
  
  今天社会国内、国外,我们所听到的、所见到的「竞争」,这两个字不是好现象。每一个人都存着竞争的心理,怎么会不冲突?怎么会不产生矛盾?社会怎么能得到和谐?其实你竞争,你能够争得到吗?如果真的能争得到,诸佛菩萨老早就提倡了。实实在在讲,竞争是争不到的。你想尽方法去争到的,都是你命里头所有的;你命里头没有,你争不到。你去偷人家、去抢人家,都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头没有,你抢不到,你也偷不到。不但你抢不到、偷不到,你马上被警察抓去了,这是事实。
  
  这个道理,诸位如果细读《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从那里来的?过去生中财布施的果报;聪明智慧是你过去生中,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你过去生中,无畏布施的果报。你现在得财富、得智慧、得健康长寿、得到权力、得到地位,都是你前生种的因,你现在得的是果。前生没有种因,你怎么可能得到果报,得不到的。这些道理事实,我们都要懂得。
  
  我在早年,听到一个朋友说,这个朋友是个军官,他告诉我一桩事情,他有另外一个朋友,少将升中将,好事情。总统已经批准了,命令还没有下达,但这个消息走漏了。他这个朋友很高兴,总统批准他升中将,请一些老朋友吃饭、庆贺。在吃饭的时候喝酒,大概酒喝多了,就在桌上死掉了,命令还没有发布。我们听到什么?他命里只有少将,没有中将的命,所以那个中将就把他压死了,没福!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丝毫都不能够勉强。
  
  所以用什么样的手段去争来的,你那些用的手段叫造罪业,所得来的,还是命里所有的,你说冤枉不冤枉!《了凡四训》里头把这些道理、事实真相讲得非常透彻。所以结论,古人讲的结论-「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这就是说明因缘果报的事实真相,你真正通达,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妄求,心永远是定的,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慈悲的,这是积福、积德。
  
  你命中所有的这些富贵,会愈来愈增长,(愈来愈兴旺,这是一定的道理。)你不了解这个道理,拼命去竞争,用不正当的手段去争,得来的还是自己命里所有的,但是你得到的是减损。譬如说,你有一百万的福报,你用不正常的手段去得来,很容易消失掉,为什么呢?造作罪业,罪业是折福,不会增福。为什么不用清净心、慈悲心、忍让,依旧得到,但是给你增福添寿,这多美好!所以佛法,欧阳大师讲:「而为今世所必须」,你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事实真相,才晓得确确实实是现代人所必须要修学的,必须要懂得的。好,谢谢诸位。
  
  南無阿彌陀佛。
  
  9.名 垂 青 史 的 佛 门 弟 子 — — 林 则 徐 --陈星乔 2006-1-26 14:23:23[点:39] (10455字)
  
  稍 懂 中 国 近 代 史 的 人 都 知 道 , 林 则 徐 是 晚 清 爱 国 的 政 治 家 、 军 事 家 和 思 想 家 , 是 我 国 近 代 史 上 赫 赫 有 名 的 民 族 英 雄 , 禁 烟 运 动 的 杰 出 先 驱 。 然 而 鲜 为 人 知 的 是 , 这 位 “ 历 官 十 四 省 , 统 兵 四 十 万 ” ( 林 公 晚 年 自 刻 印 章 语 ) 的 封 疆 大 吏 , 还 是 一 位 虔 诚 的 佛 门 弟 子 呢 ! 在 他 身 上 , 萦 绕 着 佛 家 悲 天 悯 人 的 情 愫 , 其 爱 国 佑 民 、 英 勇 抗 击 侵 略 者 的 气 概 , 体 现 了 菩 萨 入 世 利 生 、 “ 我 不 入 地 狱 , 谁 入 地 狱 ” 的 奉 献 精 神 。 在 举 国 欢 庆 香 港 回 归 , 高 扬 爱 国 主 义 , 致 力 于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建 设 的 今 天 , 我 们 回 顾 一 下 林 则 徐 光 辉 的 一 生 还 是 很 有 必 要 的 。
  
     
  
  出 入 儒 佛   一 身 正 气
  
      林 则 徐 , 字 元 抚 , 又 字 少 穆 、 石 麟 , 晚 号 ● 村 老 人 。 1785 年 8 月 30 日 出 身 于 福 建 侯 官 ( 今 福 州 ) 一 个 比 较 贫 寒 的 知 识 分 子 家 庭 。 3 岁 即 在 其 父 林 宾 日 办 的 私 塾 学 四 书 五 经 ; 7 岁 开 始 习 八 股 文 ; 12 岁 便 以 第 一 名 成 绩 通 过 府 试 ; 19 岁 通 过 乡 试 成 为 举 人 。 可 见 他 从 小 即 接 受 了 正 规 的 儒 家 思 想 教 育 。 以 后 为 了 生 计 , 一 边 学 习 , 一 边 教 书 , 并 曾 应 厦 门 海 防 同 知 房 永 清 之 邀 任 司 书 , 后 遇 福 建 巡 抚 张 师 诚 , 深 受 赏 识 , 在 其 幕 府 辅 佐 四 年 。 由 此 社 会 阅 历 渐 广 , 看 到 港 口 厦 门 等 地 社 会 风 气 败 坏 , 嫖 窃 成 风 , 鸦 片 走 私 及 吸 毒 现 象 严 重 , 深 感 厌 恶 , 并 寓 志 治 理 。
  
     当 年 福 建 民 众 多 数 奉 佛 。 如 闽 巡 抚 张 师 诚 奉 佛 尤 谨 , 曾 辑 《 迳 中 径 又 径 》 一 书 , 劝 策 行 人 专 修 净 业 , 多 切 至 之 语 。 林 则 徐 自 然 深 受 影 响 。 在 他 23 岁 (1807) 时 , 曾 手 书 当 时 佛 教 界 最 流 行 的 《 佛 说 阿 弥 陀 经 》 、 《 金 刚 般 若 波 罗 密 经 》 、 《 般 若 波 罗 密 多 心 经 》 和 《 大 悲 咒 》 、 《 往 生 咒 》 五 种 经 咒 , 共 贮 一 函 , 上 题 “ 行 舆 日 课 ” 、 “ 净 土 资 粮 ” 八 字 , 作 为 每 日 必 诵 的 功 课 。 其 经 本 只 有 四 寸 多 长 , 三 寸 多 宽 , 每 面 六 行 , 每 行 十 二 字 , 以 便 于 随 身 携 带 。 所 书 经 咒 ( 见 插 页 ) , 笔 力 遒 劲 , 端 严 秀 美 , 一 丝 不 苟 , 足 见 其 对 佛 教 的 虔 诚 与 恭 敬 ( 林 公 逝 世 后 , 后 人 将 其 合 订 为 一 册 , 题 为 《 林 文 忠 公 手 书 经 咒 日 课 》 , 1987 年 7 月 , 中 国 佛 教 协 会 将 此 书 影 印 流 通 ) 。
  
      1811 年 , 林 则 徐 考 取 进 士 , 后 授 编 修 , 在 翰 林 院 十 年 , 得 以 接 触 国 家 机 要 档 案 、 各 地 奏 章 等 。 目 睹 茫 茫 九 州 漕 运 不 修 , 江 河 泛 滥 , 民 变 丛 生 , 而 朝 野 上 下 , 贪 官 污 吏 , 吸 毒 成 嗜 , 谎 报 政 情 , 粉 饰 太 平 , 十 分 义 愤 , 便 时 时 留 心 政 事 , 图 谋 革 新 之 道 。
  
      1820 年 后 的 十 八 年 , 林 则 徐 由 翰 林 院 出 任 地 方 要 职 , 历 任 江 南 道 、 杭 嘉 道 监 察 御 史 , 两 浙 盐 运 使 , 淮 海 道 、 江 苏 、 陕 西 按 察 使 , 河 南 、 湖 北 、 江 宁 布 政 使 , 河 东 河 道 总 督 、 江 苏 巡 抚 、 湖 广 总 督 等 。 他 向 友 人 表 示 决 不 与 那 些 “ 利 禄 之 徒 ” 同 流 合 污 , 要 做 一 个 清 正 廉 明 的 “ 好 官 ” 。 他 不 仅 这 么 说 , 也 是 这 么 做 的 。 例 如 每 出 行 便 发 出 传 牌 : “ 不 许 在 各 驿 站 索 取 丝 毫 , 该 州 县 亦 不 必 另 雇 轿 夫 迎 接 。 ” “ 所 有 尖 宿 公 馆 , 只 用 家 常 便 饭 , 不 必 备 办 整 桌 酒 席 。 ” 任 内 清 廉 自 好 , 勤 于 职 守 , 循 法 秉 公 , 厉 行 改 革 。 对 “ 汹 汹 将 变 ” 的 灾 民 , 反 对 调 兵 镇 压 , 而 是 尽 力 “ 救 灾 放 赈 ” 、 设 “ 义 仓 ” 、 “ 贷 牛 ” 、 “ 为 民 请 命 ” 等 , 极 大 地 缓 和 了 社 会 矛 盾 。在 修 水 利 等 方 面 , 认 为 “ 河 工 尤 以 杜 弊 为 先 ” 、 “ 赋 出 于 田 , 田 资 于 水 , 故 水 利 为 农 田 之 本 , 不 可 失 修 。 ” 因 此 , 他 任 职 一 处 , 都 比 较 注 重 开 垦 荒 地 , 兴 修 水 利 , 造 福 人 民 。 如 在 新 疆 , 两 三 年 里 即 组 织 开 垦 近 百 万 亩 荒 地 , 推 广 “ 坎 井 ” 以 利 灌 溉 。 为 此 老 百 姓 将 “ 坎 井 ” 改 名 “ 林 公 井 ” 以 志 纪 念 。
  
     由 于 他 清 廉 干 练 , 兴 利 除 弊 , 被 老 百 姓 誉 为 “ 林 青 天 ” 。
  
     在 宗 教 信 仰 及 其 活 动 方 面 , 林 则 徐 除 在 日 理 万 机 和 戎 马 倥 偬 中 , 坚 持 “ 行 舆 日 课 ” , 不 废 诵 经 念 佛 外 , 在 《 林 则 徐 日 记 》 中 还 可 以 查 找 到 不 少 他 供 佛 礼 佛 、 求 佛 祈 雨 、 写 经 赠 友 、 忌 日 持 斋 、 兴 办 佛 事 的 记 述 。 例 如 :
  
      1813 年 《 癸 酉 日 记 》 中 载 : “ 清 晨 , 焚 香 叩 头 , 斋 心 默 祝 ” 、 “ 早 晨 , 佛 前 供 汤 丸 ” 。
  
      1816 年 林 公 奉 派 充 任 江 西 乡 试 副 考 官 , 在 《 丙 子 日 记 》 中 有 “ 游 龙 泉 寺 , … … 在 座 食 斋 ” 、 “ 望 见 庐 山 五 老 峰 , 巳 刻 至 东 林 寺 ” , 并 瞻 仰 了 该 寺 文 物 碑 刻 。
  
      1819 年 林 公 奉 派 充 任 云 南 乡 试 正 考 官 , 在 《 己 卯 日 记 》 中 记 述 由 京 赴 滇 沿 途 参 拜 的 佛 寺 有 河 北 安 肃 慈 航 寺 、 正 定 大 佛 寺 、 赵 州 古 庙 金 山 寺 、 湖 南 沅 陵 留 云 寺 , 有 时 干 脆 住 在 寺 里 。
  
      1822 年 林 公 署 浙 江 盐 运 使 , 在 《 壬 午 日 记 》 中 有 “ 寄 庆 蕉 园 制 府 一 禀 , 附 交 所 书 《 心 经 》 一 纸 ” 、 “ 诣 ( 杭 州 ) 吴 山 海 会 寺 ( 观 音 ) 大 士 前 祷 雨 ” 、 “ 黎 明 , 赴 海 会 寺 恭 送 大 士 返 山 ” 、 “ 诣 吴 山 各 庙 行 香 ” 的 记 述 。
  
     《 林 则 徐 日 记 》 中 类 似 的 记 述 不 少 , 可 见 林 则 徐 参 拜 的 寺 院 甚 多 , 深 沐 佛 化 。 他 在 担 任 江 苏 巡 抚 时 , 为 苏 州 观 音 庙 题 联 一 幅 :
  
      “ 大 慈 悲 能 布 福 田 , 曰 雨 而 雨 , 曰 ● 而 ● , 祝 率 土 丰 穰 , 长 使 众 生 蒙 乐 利 ;
     诸 善 信 愿 登 觉 岸 , 说 法 非 法 , 说 相 非 相 , 学 普 门 功 德 , 只 凭 片 念 起 修 行 。 ”
  
     此 联 颇 能 反 映 出 林 公 慈 悲 济 世 的 佛 化 心 襟 。
  
     在 《 林 则 徐 诗 集 》 中 , 也 有 不 少 反 映 林 公 参 禅 诵 经 、 弘 扬 佛 法 、 赞 诵 佛 弟 子 、 以 佛 咏 景 、 以 禅 喻 诗 以 及 和 佛 教 界 人 士 交 往 的 内 容 。 例 如 :
  
      1819 年 7 月 林 公 赴 云 南 任 考 官 , 路 过 贵 州 黄 平 州 飞 云 岩 , 岩 上 有 观 音 大 士 立 像 , 林 公 立 即 下 车 合 十 参 拜 诵 经 , 在 七 古 《 飞 云 岩 》 中 有 句 云 : “ 中 有 古 佛 立 亭 亭 , 絆 刍 合 十 朝 诵 经 。 催 落 山 泉 作 钟 磬 , 秋 色 满 岩 云 有 声 。 ” 可 见 其 虔 诚 心 境 。
  
      1822 年 春 , 作 七 古 《 题 冯 笏 ● “ 红 杏 枝 头 春 意 闹 ” 图 》 , 有 句 云 : “ 三 生 慧 福 孰 能 兼 , 占 尽 韶 华 颇 不 廉 。 悟 彻 优 昙 天 女 散 , 不 如 趺 坐 一 枝 拈 。 ” 可 见 其 超 然 物 外 、 向 往 禅 悟 境 界 的 心 情 。
  
     同 年 还 作 有 五 古 《 “ 频 伽 礼 佛 图 ” 为 海 宁 朱 贞 女 作 》 , 中 有 句 云 : “ 不 羡 比 翼 群 , 不 作 精 卫 思 , 独 爱 妙 音 鸟 , 西 方 自 修 持 。 承 颜 老 病 母 , 稽 首 人 天 师 。 天 人 有 沦 谪 , 净 土 无 分 离 。 佛 香 出 闺 闼 , 白 云 满 罘 崽 。 … … 遥 看 青 莲 花 , 已 出 七 宝 池 。 ” 可 见 其 对 民 女 守 贞 尽 孝 及 极 乐 净 土 极 尽 颂 扬 之 意 。
  
      1827 年 3 月 作 有 七 律 《 题 周 相 峰 大 令 兴 峄 “ 湖 上 谒 祠 图 ” 》 , 中 有 句 云 : “ 湖 山 也 结 甘 棠 想 , 香 火 难 忘 寸 草 心 。 比 似 圆 通 禅 院 里 , 宝 书 飞 盖 一 长 吟 ” 。 当 时 林 公 丧 母 在 服 阕 中 , 请 僧 人 作 佛 事 超 度 亡 灵 , 可 见 其 充 满 孝 思 。
  
      1829 年 , 林 则 徐 丁 父 忧 回 原 籍 福 州 守 制 时 , 有 七 古 《 题 韩 云 窻 抚 部 克 均 “ 龙 湫 宴 坐 图 ” 》 , 中 有 句 云 : “ 雁 山 在 郡 不 能 有 , 康 乐 枉 为 永 乐 守 。 西 来 尊 者 此 山 开 , 掷 杖 云 中 玉 龙 走 。 涅 盘 一 去 蒲 团 空 , 但 见 法 雨 飞 蒙 蒙 ” 、 “ 是 时 公 为 入 定 僧 , 潮 音 千 劫 浑 不 膺 。 倏 然 挂 杖 一 抚 掌 , 龙 来 听 法 泉 无 声 。 拂 衣 笑 视 佛 弟 子 , 且 为 大 千 众 生 起 。 ” 林 公 把 雁 荡 山 大 龙 湫 瀑 布 喻 为 西 天 佛 祖 掷 杖 化 成 的 一 条 玉 龙 , 而 且 是 能 听 法 受 化 的 神 龙 , 把 飞 溅 的 水 花 喻 为 蒙 蒙 法 雨 , 使 佛 理 与 美 景 融 为 一 体 , 想 象 丰 富 奇 特 。 1830 年 6 月 , 有 七 律 《 次 韵 酬 潘 星 斋 曾 莹 见 怀 之 作 》 , 中 有 句 云 : “ 懒 吟 回 避 债 , 倦 客 且 参 禅 。 ” 表 明 其 宁 愿 趺 坐 参 禅 而 懒 得 应 酬 众 多 的 俗 客 。
  
      1835 年 4 月 作 有 五 古 《 题 “ 生 公 石 上 论 诗 图 ” 》 , 有 句 云 : “ 读 诗 如 说 法 , 索 解 入 三 昧 。 … … 点 头 片 石 和 , 挽 手 两 人 对 。 ” 说 明 作 诗 须 借 助 于 禅 悟 , 使 情 境 融 为 一 体 。
  
      1841 年 作 有 七 律 《 辛 丑 三 月 , 室 人 生 日 有 感 》 , 中 有 句 云 : “ 遥 知 手 握 牟 尼 串 , 犹 念 金 刚 般 若 经 。 ” 林 公 原 配 郑 夫 人 也 信 佛 , 故 以 诵 经 祝 寿 。
  
     从 以 上 《 林 则 徐 日 记 》 和 《 林 则 徐 诗 集 》 的 择 要 例 举 中 可 以 看 出 , 佛 教 或 佛 教 文 化 对 林 则 徐 有 着 多 么 大 的 影 响 啊 ! 我 想 , 林 则 徐 清 正 廉 洁 , 一 身 正 气 , 其 精 神 支 柱 与 动 力 实 源 于 儒 、 佛 思 想 , 并 在 社 会 实 践 中 升 华 为 崇 高 的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 表 明 我 国 丰 富 而 悠 久 的 传 统 文 化 有 着 提 升 、 完 善 人 格 的 特 殊 作 用 。 这 是 我 们 佛 教 界 值 得 自 豪 并 应 努 力 继 承 发 扬 的 。
  
     
  
  虎 门 销 烟   气 壮 河 山
  
      此 处 的 烟 专 指 鸦 片 烟 , 即 俗 称 之 “ 大 烟 ” 。
  
     鸦 片 是 从 尚 未 成 熟 的 罂 粟 果 里 取 出 的 乳 状 液 体 , 经 干 燥 后 变 成 的 淡 黄 色 或 棕 色 固 体 , 味 苦 , 主 要 成 分 为 吗 啡 , 医 药 上 用 作 止 泻 、 镇 痛 和 止 咳 剂 , 称 为 阿 片 。 此 物 毒 性 大 , 极 易 成 瘾 , 可 造 成 人 体 衰 弱 , 精 神 萎 靡 。 用 作 毒 品 时 称 为 鸦 片 、 阿 芙 蓉 或 大 烟 。
  
     鸦 片 在 唐 代 已 有 少 量 输 入 , 供 药 用 。 十 六 世 纪 英 、 葡 等 西 方 殖 民 者 侵 入 印 度 。 1600 年 , 英 国 设 东 印 度 公 司 , 诱 使 印 度 农 民 种 植 罂 粟 , 以 所 收 果 浆 制 成 鸦 片 输 入 中 国 。 清 嘉 庆 元 年 (1796) , 朝 廷 以 输 入 渐 多 , 白 银 外 流 , 影 响 国 计 民 生 , 且 鸦 片 毒 害 人 民 , 下 诏 禁 止 鸦 片 进 口 。 但 英 、 美 散 商 仍 以 武 装 走 私 和 贿 赂 中 国 官 员 等 手 段 大 量 输 入 。 如 嘉 庆 五 年 (1800) 进 口 二 千 箱 , 至 道 光 十 七 年 (1837) 竟 激 增 达 四 万 箱 。 英 、 美 等 国 在 本 国 内 严 禁 鸦 片 的 种 植 、 贩 卖 与 吸 食 , 却 为 了 攫 取 最 大 的 政 治 、 经 济 利 益 , 纵 容 与 支 持 其 商 人 向 中 国 倾 销 鸦 片 , 致 使 中 国 从 政 界 到 军 界 、 商 界 乃 至 普 通 百 姓 嗜 毒 成 风 , 白 银 大 量 外 流 , 物 价 大 涨 。 因 此 人 民 群 众 强 烈 要 求 政 府 实 施 禁 烟 , 在 清 朝 廷 中 形 成 了 禁 烟 派 与 弛 禁 派 。
  
     林 则 徐 是 主 要 的 禁 烟 派 官 员 。 他 认 为 : “ 禁 烟 问 题 是 关 乎 国 家 命 运 、 国 计 民 生 的 大 事 ” 、 “ 若 犹 泄 泄 视 之 , 是 使 数 十 年 后 , 中 原 几 无 可 以 御 敌 之 兵 , 且 无 可 以 充 饷 之 银 ! ” 因 此 主 张 对 外 严 禁 鸦 片 走 私 , 对 内 要 “ 重 治 吸 食 ” 、 “ 火 烈 民 畏 , 故 鲜 死 焉 ” 。 还 具 体 陈 述 “ 禁 烟 六 策 ” , 提 供 戒 烟 药 方 。 一 再 请 求 朝 廷 应 “ 并 力 一 心 , 誓 除 此 害 。 ” 为 此 , 道 光 皇 帝 连 续 8 次 召 见 林 则 徐 , 决 定 采 纳 他 的 意 见 。 1838 年 底 任 命 林 则 徐 为 钦 差 大 臣 节 制 广 东 水 师 , 赴 广 州 查 禁 鸦 片 。
  
      1839 年 3 月 10 日 , 林 则 徐 到 达 广 州 。 广 州 市 民 奔 走 相 告 , 热 切 希 望 这 位 气 度 凛 然 、 表 情 严 肃 、 黑 须 长 髯 的 钦 差 大 人 能 彻 底 禁 烟 。 林 则 徐 深 为 百 姓 禁 烟 的 热 情 所 感 动 , 立 即 与 两 广 总 督 邓 廷 桢 等 协 力 查 封 烟 馆 , 并 严 禁 鸦 片 走 私 , 向 外 国 鸦 片 贩 子 和 商 人 宣 示 缴 烟 谕 帖 , 限 令 三 天 里 将 鸦 片 全 部 缴 出 , 并 具 甘 结 , 保 证 “ 嗣 后 来 船 永 不 夹 带 鸦 片 , 如 有 带 来 , 一 经 查 出 , 货 尽 没 官 , 人 即 正 法 , 情 甘 服 罪 。 ”
  
     然 而 鸦 片 贩 子 们 根 据 以 往 的 经 验 , 拒 不 交 出 , 并 极 尽 威 吓 、 贿 赂 与 散 布 谣 言 之 能 事 , 说 林 则 徐 不 久 即 将 返 京 。 林 则 徐 则 坚 决 表 示 : “ 若 鸦 片 一 日 不 绝 , 本 大 臣 一 日 不 回 , 誓 与 此 事 相 始 终 , 断 无 中 止 之 理 。 ” 经 明 察 暗 访 , 捕 获 鸦 片 贩 子 首 恶 颠 地 , 并 下 令 围 守 英 国 人 居 住 的 商 馆 , 断 绝 一 切 供 应 , 暂 停 中 英 贸 易 , 以 示 警 告 。 3 月 27 日 , 英 驻 中 国 商 务 监 督 查 理 • 义 律 被 迫 缴 烟 。 缴 烟 完 毕 , 林 则 徐 即 下 令 恢 复 中 英 贸 易 。 在 处 理 外 事 上 , 既 维 护 尊 严 , 一 丝 不 苟 , 又 注 意 政 策 , 奖 惩 有 别 。
  
      6 月 3 日 至 25 日 , 林 则 徐 等 在 虎 门 海 滩 将 收 缴 的 2376254 斤 鸦 片 用 盐 和 石 灰 卤 化 法 当 众 销 毁 , 群 情 激 昂 , 大 长 了 中 国 人 民 的 志 气 。
  
     林 则 徐 深 知 英 、 美 商 贩 不 会 善 罢 甘 休 , 便 严 整 海 防 , 改 制 战 船 , 训 练 水 师 。 并 一 改 夜 郎 自 大 的 陈 腐 观 念 , 首 次 提 出 向 西 方 学 习 的 重 大 课 题 。 他 “ 日 日 使 人 刺 探 西 事 , 翻 译 西 书 , 又 购 其 新 闻 纸 。 ”
  
      1840 年 1 月 , 林 则 徐 任 两 广 总 督 , 邓 廷 桢 任 闽 督 。 4 月 , 英 国 会 通 过 对 华 战 争 决 议 案 。 6 月 , 大 批 英 军 炮 轰 广 州 , 被 林 则 徐 击 退 。 转 犯 厦 门 , 被 邓 廷 桢 击 退 。 7 月 5 日 英 军 攻 占 浙 江 定 海 , 8 月 入 天 津 海 口 , 要 挟 清 廷 。 道 光 皇 帝 在 投 降 派 的 谗 言 下 派 琦 善 去 天 津 谈 判 , 谋 求 妥 协 。 不 久 朝 廷 竟 以 “ 误 国 病 民 , 办 理 不 善 ” 的 罪 名 , 将 林 则 徐 、 邓 廷 桢 革 职 查 办 。 先 后 派 琦 善 、 奕 山 到 广 州 。 他 们 在 英 帝 国 主 义 “ 船 坚 炮 利 ” 的 淫 威 下 不 战 自 降 , 反 倒 成 了 敌 人 的 帮 凶 , 如 拆 除 炮 台 , 遣 散 兵 勇 , 阻 止 人 民 群 众 的 抗 英 斗 争 , 以 至 广 州 沦 陷 。 英 国 得 寸 进 尺 , 于 1841 年 4 月 扩 大 对 华 战 争 , 兵 临 南 京 。 1942 年 8 月 胁 迫 清 政 府 签 订 了 中 国 近 代 史 上 第 一 个 不 平 等 条 约 — — 《 中 英 南 京 条 约 》 。 第 一 次 鸦 片 战 争 以 清 政 府 赔 款 割 地 ( 香 港 ) 宣 告 结 束 , 从 此 , 中 国 开 始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 社 会 。
  
     每 当 我 们 回 顾 这 段 历 史 , 就 特 别 崇 敬 民 族 英 雄 林 则 徐 , 痛 恨 那 些 发 国 难 财 的 卖 国 贼 。 它 昭 示 我 们 , 落 后 是 要 挨 打 的 , “ 弱 国 无 外 交 ” , 清 末 腐 败 的 封 建 统 治 是 造 成 中 华 民 族 百 余 年 来 倍 受 凌 辱 的 根 本 原 因 , 它 不 是 靠 几 个 “ 清 官 ” 能 力 挽 狂 澜 的 。 鸦 片 则 是 近 代 中 国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的 导 火 索 和 西 方 列 强 侵 略 中 国 的 罪 证 , 中 国 人 民 为 此 饱 受 苦 难 , 这 段 血 的 历 史 不 能 忘 记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一 度 灭 绝 的 吸 毒 贩 毒 现 象 在 我 国 又 卷 土 重 来 , 对 此 我 们 应 加 倍 警 惕 , 积 极 配 合 政 府 予 在 严 厉 打 击 。
  
      1841 年 7 月 , 林 则 徐 被 遣 戍 新 疆 伊 犁 效 力 “ 赎 罪 ” 。 1845 年 后 又 转 任 陕 甘 总 督 、 陕 西 巡 抚 、 云 贵 总 督 等 职 。 1850 年 11 月 又 被 任 命 为 钦 差 大 臣 赴 广 西 镇 压 太 平 天 国 农 民 起 义 。 他 带 病 前 往 , 在 潮 州 普 宁 县 途 中 病 逝 。 一 生 可 谓 忠 君 爱 国 , 死 而 后 已 。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林 则 徐 1841 年 被 遣 戍 新 疆 赴 伊 犁 的 途 中 , 犹 念 念 不 忘 对 英 的 战 事 。 他 在 诗 中 写 道 : “ 苟 利 国 家 生 死 以 , 岂 因 祸 福 避 趋 之 ” 、 “ 关 山 万 里 残 宵 梦 , 犹 听 江 东 战 船 声 ” 、 “ 正 是 中 原 薪 胆 日 , 谁 能 高 枕 醉 屠 苏 ” 、 “ 群 策 当 思 制 犬 羊 ” , 并 仰 天 而 问 “ 白 头 到 此 同 休 戚 , 青 史 凭 谁 定 是 非 ? ” 从 这 些 激 昂 的 诗 句 中 , 可 以 看 出 民 族 英 雄 满 腔 的 爱 国 激 情 和 报 国 无 门 的 郁 愤 之 情 。 可 以 告 慰 忠 良 的 是 , 历 史 的 评 判 是 公 正 的 , 林 则 徐 虎 门 销 烟 被 塑 入 天 安 门 前 人 民 英 雄 纪 念 碑 第 一 组 浮 雕 中 ; 联 合 国 将 世 界 禁 毒 日 ( 每 年 6 月 26 日 ) 定 在 林 则 徐 虎 门 销 烟 胜 利 之 日 , 充 分 肯 定 了 林 则 徐 作 为 反 抗 外 敌 侵 略 的 民 族 英 雄 及 世 界 史 上 第 一 个 实 行 大 规 模 禁 毒 的 政 治 家 所 作 出 的 历 史 性 贡 献 。 如 今 伟 大 的 祖 国 日 益 强 大 , 在 国 际 上 的 地 位 日 益 提 高 。 祖 国 神 圣 的 领 土 香 港 在 “ 一 国 两 制 ” 的 伟 大 构 想 下 顺 利 回 到 了 祖 国 的 怀 抱 。 可 以 说 这 是 对 林 则 徐 这 位 中 国 近 代 史 上 杰 出 的 民 族 英 雄 的 最 好 纪 念 。
  
  10.千万病痛只有一个根本,治千病万痛只治一个根本 --明朝 .吕坤 2006-1-26 15:51:20[点:39] (1021字)
  
  病痛与根本
  
  千万病痛只有一个根本,治千病万痛只治一个根本。
  
  [述论]
  人身纵然有千千万万的疾病和痛苦,但却只有一个根本。而要治这千千万万的
  疾病和痛苦,只要治好了那个根本也就可以了。
  
  所谓的病痛,都是人体上的负生命因素。正的生命因素,是要把生命走向永恒,
  而负的生命因素却一定要让生命得到终结而早死。那么,这些负生命因素到底来自
  何方,而且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往自然界中看一看,就可以发现,植物和动物都是很少得病的。除非它们
  在自己的食物链上被吃掉,一般是不会得病或者早死的。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有那么
  多的疾病呢?如今的时代正是疑难杂症风行的时候。大家共同都来自于大自然,为
  什么人类会是这个样子呢?这只能从人类的特点来谈起了。
  
  人类与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就在于有心灵和意识。有了意识才算是一个人,而
  意识的作用就是要让人类自身超越自然界。动、植等物没有思想和意识,所以一切
  的一切都顺其了自然。春花秋实,夏风冬雪,没有了执着,便不会有烦恼。没有了
  烦恼,也就不会有疾病了。
  
  因为心灵是人类身体生命的司令部,它的健康正常与否,关系到了整个身体的
  状况和气数。所以,我们经常说:“心病好,百病消。”“治病先治本,度人先度
  心。”就是说,这心灵是一切幸福与灾难、健康与疾病的根源。
  
  《西游记》中,唐僧一路上见佛就拜,结果拜到的全都是魔。因为他心灵里的
  念头都是魔才有的,而释迦牟尼佛祖却是无心无佛的、无苦无乐的。正是我们说的:
  唐僧有心求佛,佛皆是魔;无心求佛,魔皆是佛。
  
  很多的人,当他们心理不平衡的时候,往往会导致大病产生。心理一旦失衡,
  生理随即发生变化,生命的运行就会出现故障。所以,我们可以说,疾病在心里,
  健康也在心里;佛祖在心里,魔鬼也在心里。
  
  要想治好生理上的病,就必须医治心理上的病。心理上没有了执着和贪婪,就
  不会使正常运转的生理轨道发生障碍,自然不会得什么病。一旦心理上不平衡,就
  会把很多保养五脏六腑的正气给抽出来,供自己的心灵使唤。五脏六腑的正气一旦
  减少,便无法正常运转,在某一个环节上就会出现问题,疾病便得以产生了。
  
  所以,疾病在于自己的心灵,心灵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让这个根本得到健康发
  展,无病无灾了,千魔万病也都烟消云散了!
  
 浏览:1525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7/14 14:05:1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对一桩发生在四十四年前的肉身神秘消失事件的调查光天化日众目睽睽 肉身飞空神秘失踪(收藏于2008/6/29 19:26:55
网络印度圣地释迦牟尼佛证悟地 神树被砍宝物失(收藏于2008/2/7 3:33:16
报本寺。这个报本寺与一代圣主唐太宗李世民颇有渊缘。唐太宗孝亲敬佛 化宅为寺(收藏于2008/1/26 0:33:28
可见人之精爽常通于天,于之威命即寓于人,天人岂相远哉!《菜根谭》-- 评 议(收藏于2008/1/7 2:15:04
人生的确存在着许多空泛不实的表相,需要每个人更有智慧的去思考和辨别,我们岂能随便着相袈裟未着愁多事 着了袈裟事更多(收藏于2008/1/7 2:12:38
网络僧人尸体不腐 挑战科学定律(收藏于2007/12/31 2:17:43
黄念祖老居士答问(张宝胜)(收藏于2007/12/18 0:06:07
网络麦当娜相信轮回 认为自己曾是清朝女婢(收藏于2007/12/7 5:01:50
尸体被火化后毫发无损泰南高僧火化尸体、袈沙不毁(收藏于2007/11/28 2:36:25
神是什么东西?神自己是谁创造的?神怎么吃喝拉?无神论本身就是一种迷信:迷信科学(收藏于2007/11/24 2:22:06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耶鲁大学博士生布莱恩.魏斯,他是在二十多年前出过一本书叫《前世今生》。(访问10035次)
王凤仪一百七十一、张雅轩研究真五行(访问8083次)
网络僧人尸体不腐 挑战科学定律(访问4803次)
王凤仪一百六十一、给江希张讲病(访问4780次)
网络印度圣地释迦牟尼佛证悟地 神树被砍宝物失(访问3403次)
行善积德可以改善命运为什么有的人心很坏,却得不到报应,还很好运;有的人心肠很好,却老是不顺,甚至有灾,这是为什么?(访问3331次)
旧讨论复制2(访问3086次)
11能海上师传(访问2907次)
章嘉活佛转世六代之传奇章嘉为藏语,意为灰柳,是清代内蒙古最高佛教领袖称号(访问2862次)
王凤仪一百八十一、商人道(访问242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3/6/15 9:38:22
山人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4/22 0:23:3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5/24 15:25:3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1/3 22:01:37
生命禅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8/7/30 16:00:3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民族脊梁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