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稿完成时间: 2004-6-16修正稿完成时间:2005-1-23
甲、畲族概况: (一)人口组成及分布: 1956年12月,畲族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根据官方资料统计,至2000年,畲族人口约为70万,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五省一百多个县市。族内大姓是盘、蓝、雷、钟,部分吴、李、杨姓也属畲族,《同源娘姓歌》中列举盘、蓝、雷、钟、周、林、康等20多个姓氏为“同源娘姓”,有些人则认为有40多个姓。自认畲族却未得到成份界定的不在少数,另有部分生存在港澳台地区。国外的畲族后裔,其先祖主要从广东、福建移民,以日本、东南亚地区居多,其中不乏热心国内公益事业的企业家,也有部分是文化、科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 (二)文化特点: 数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畲族人民在大山内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而富有独特魅力的畲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语言:畲族人自称“山客”,意为“尊山为主我为客”。山客话是全国畲族通用的民族语言,是畲族最主要的民族特征之一。 山客语由古畲语“底层”、汉语客家话成分和现居住地汉语方言成分组成。 2、文字:畲族有自己的文字,神奇的畲族传统彩带,承载着远古时代畲族先民的祈福信息,一成不变地保留了数千年前的原始的“意符文字”,成为一种至今“活”着的畲族 “文物”。我国最早形成原始文字约在6000年前,而我们今天所能识别的只是3000年前已经成熟的甲骨文。专家们认为在这两个历史年代之间,有一个“意符文字”生成与流传的时期。畲族传统彩带的织纹图案,正是这一民族远古时代的“原始文字”。 3、服饰:畲族服饰文化多姿多彩。畲族传统女装与汉族区别大,色彩艳丽。女性有独特的发式,传统首饰做工精细,别具一格。 4、文学:畲族民间文学艺术璀璨夺目,包括歌谣、故事、音乐、舞蹈等。特别是畲族山歌独树一帜,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唱,无谱无词,歌词都是对照日常生活常识和劳动情景自编的,是畲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在全国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5、宗教: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6、医药学和武术:畲族医药专科性强,具有特殊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方法,擅长用捏、抓、挑、刮和针刺疗法治痧症,用草药秘方治不孕症、正骨疗伤,盛行食物疗法。畲族武术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狠,攻守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等特点。 7、畲族的饮食、起居、生产、生育、命名、婚嫁、寿庆、丧葬等民俗活动,都富有民族特色。 (三)现状与问题: 畲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汉族日渐接近,只是在语言、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上,还保留有本民族的特点。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造成原有畲族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简化、弱化。在交通方便的畲村,民族服装已经很难见到,婚礼普遍穿婚纱,传统民族习俗几乎被遗忘。能编能唱而健在的畲族歌手现在已经不多,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很少会唱畲族民歌,迁入城镇的年轻一代大多连畲语都不会说了。 随着大部分畲医因年事高而去世,部分畲药已失传或即将失传。专注练习畲族武术的人数寥寥可数。手工艺的情况更糟,濒临失传。 由于没有一部完整的畲族史志可供教化,大部分山客青年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缺乏最基本的了解与民族认同感,甚至连盘瓠传说、图腾崇拜也不得而知。而畲族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的相对落后,以及观念上的局限,使得不少山客人缺乏民族自尊心。 智者担忧,任这般情况恶化下去而不行挽救,不出50年,畲族将名存实亡,甚至有可能从此消亡。 乙、研究现状: (一)研究历程: 学术界对畲族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最初是从民族学、民族文学的方向进行理论分析的。1958年,国家民委、社会科学院的机构成立畲族调查小组,在福建、浙江进行为期半年的考察,之后汇编成《畲族简志简史合编》。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些部门在《畲族简志简史合编》的基础上,出版《畲族简史》。这两本书是政府行为的产物,主要记录一些被调查的山客人的民族历史记忆。2000年,福建出版了《畲族与瑶苗比较研究》、《畲族与客家福佬关系史略》、《畲族语言》、《畲民家族文化》、《畲族音乐文化》及《畲族风情》系列丛书。从书名可以看出,研究者主要是从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音乐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上述调查研究者将畲族研究当作某阶段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是,民间尚有少数一些人,把畲族研究当作一种业余爱好。 (二)族源争论: 1、盘瓠说:《盘瓠王歌》所载,起源于盘瓠王,其为高辛帝的三女婿。这种观点普遍为山客人所接受。 2、农耕说:起源于殷周。“畲”的原意是垦后第三年的田,与之相应的是新、菑,构成殷周时期的农耕制度。 3、越人说:持此说者,有的认为畲族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或范蠡的子孙;有的则认为是战国、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也有的认为是汉、晋时代山越的后裔。 4、同源说:有人认为苗、瑶、畲三族同源。 5、南蛮说:持此说者认为畲族源自古代“蛮”或“南蛮”,是广东的土著居民。 关于畲族的起源,尚未有定论,主要存在上述五种观点。其中,盘瓠说与同源说比较可信。族内曾有“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说法,可能就是畲、苗、瑶三分。从图腾信仰看,畲族、苗族、瑶族都广泛流传着盘瓠传说,并以崇信此传说中的主人翁盘瓠为本民族的始祖。盘瓠神话最早见于《山海经》的“犬封国”,郭璞注释说:“昔盘瓠杀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训,乃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地封之……是为狗封之国也。”其后,《晋纪》、《搜神记》、《后汉书》等都有类似记载。由于畲、瑶、苗三族都广泛流传着盘瓠神话并崇信盘瓠为本民族的始祖,而且畲族与苗族具有相同的姓氏,风俗习惯很相似,如同样是狩猎和刀耕火种,畲族的《开山公据》和《开基祖图》类似瑶族的《过山榜》和《梅山图》,语言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据了解,现居美国的40万苗瑶族人所说的语言,与山客话极为相似。因而被认为具有相同的族源。若根据畲族文字,可以断定畲族起码有4000多年的历史。 (三)不足之处: 1、为研究而研究,缺乏研究成果的利用、推广与开发。《畲族简志简史合编》与《畲族简史》基本没有公开发行,就连一些地方民委也没能得到或保存。2000年所出版的丛书,同样是政府行为的产物,印刷量仅1000册。 2、畲族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整体尚处于拓荒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者田野调查少,且可鉴阅的文献匮乏,历代正史、地方志对畲族的记载十分少,作为重要史料的族谱多是清代之后编修的。 3、研究畲族的多为他族人,我们感谢他们对畲族研究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他们的用心与水平不容怀疑。但是,不谙山客话,及不是山客人的事实,使得他们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始终缺少一种血脉相通的感觉。 4、畲族的调查与研究缺少山客人。畲族研究需要更多山客人的参与,尤其需要热心于民族事业,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对古籍文献发掘整理专业知识的山客文化人的参与。 5、学术研讨与交流少,没能形成一个浓厚的调查研究氛围。学术界持观望态度的多,真正投入研究的少,整个研究队伍十分弱小。 丙、自救工程: (一)工程简述: 畲族自救工程是一项由山客人自行发起的,以“挽救畲族文化,传承畲族历史”为宗旨的艰苦浩大而富有意义的事业。工程通过各种实际性的工作,加强民族自我了解、自我保护、自我教化,加强山客人之间的横向交流;倡议保护畲族传统,发展畲族产业,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整个工程分两阶段共十八年进行。 (二)第一阶段: 1、主要工作: 研究文献,调查现状。建立全族档案与联络网,编修《畲族文化辞典》、《畲族史》等。 2、工作说明: 这一阶段时间为三年。计划通过大范围的田野调查行动,建立全族档案与联络网,形成人脉基础,为后续的教化、资治与推广服务;同时进行文献的收集、输理、分析、研究。调查与研究不是目的,只是必要的手段、基础的工作,其主要作用在于联络族人之间的感情,加强族人之间的交流,激发民族自尊心与认同感,发动更多的有条件的山客人,参与畲族自救;发现畲族天才,尽最大能力帮助他们发展其得天独厚的天分,为畲族的未来打下良好基础。 3、工作执行:没有第一阶段艰苦的田野调查做基础,不了解畲族社会实际情况,不了解山客人的社会心态,一切的关于畲族拯救或保护的说法,都是空谈。因此,第一阶段的工作最为关键。通过田野调查,加强感情交流,建成全族档案与联络网之后,大部分的教化与推广等后续活动,才有可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与支持。特将田野调查计划列明如下: ※3-1计划在三年时间内,深入地走访族人聚居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五省一百多个县市及其乡村,并尽可能接触海外族人,了解如下内容: 3-1-1现状:人口分布与数量、生活水平、居住环境(地理、社会、人文)、产业开发,以及从商从政从教和从事科研工作等各方面人才的情况。 3-1-2文化传承:了解服饰、语言、文学(主要是盘歌)、民俗、宗教、宗谱、民间工艺等文化特点的区别,以及传承和保护情况。 3-1-3族源传说:了解不同地方族人关于畲族起源的传说异同,了解其变迁历程与路线。 ※3-2建立长期联络对象: 每村至少有一个以上长期的联络对象,主要对象应是有威望的族内长者、教师、村干部,保持信息的畅通与情感交流。对一些在学的畲族大中专生,也尽量建立与保持联系。 ※3-3文化即时传播: 每到一地,至少写一篇有关当地族人、人文的文章,在网络(畲族网)上发表。有些文章可投到当地的党刊党报。 ※3-4调查者构成及调查线路大致安排: 本工程的调查者,必须是山客人。若条件许可,则成立畲族文化调查研究会,请专家、学者为顾问,并发动、培养一些有学养基础的山客青年。若条件不许可,则由本人以自由调查者的身份,脱产进行前期调查工作。若由本人调查,则从闽浙边界开始,先沿浙南苍南、平阳、文成、丽水,到宁波、桐庐等地方后,转向福建福鼎,走遍闽东,然后转向福州地区、闽南地区,顺路进入广东,最后调查江西、安徽及其他地区。若成立畲族文化研究会,则再行研究、分工。 ※3-5编修《畲族文化辞典》、《畲族史》等。 4、文献研究: ※4-1收集各类文献: 在田野调查的同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出版渠道,借用个人收藏,走访各县市图书馆、统战部、民宗局、方志办等方式、渠道,收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如宗谱、族谱、祖图、地方志、调查报告、年报年表及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等,能取得原件最好,不行则复印或摘录;收集以实物为载体的文献,如纺车、服饰、龙角、灵刀、工艺美术品、宗祠、墓志铭等,大部分以DV或照片等现代化手段录制下来。 ※4-2文献研究: 对所收集的各类文献,结合田野调查的成果,进行系统的输理、分析、研究。 ※4-3成果交流: 虚心向其他畲族研究者请教,加强研究素材与成果的比较与交流。 5、费用预算: ※5-1主要开支:必要调查设备的添置,如DV机、电脑及配件;《畲族文化辞典》与《畲族史》书号费、制作费及印刷费;调查者的基本生活费用;调查者的车旅费、通讯费等。 ※5-2总计:三年总费用最少15万元。 6、费用来源: ※6-1费用赞助:民族存亡,匹夫有责。你出钱,我出力,此工程希望得到畲族企业家的赞助支持。 ※6-2赞助回报:此工程的任何调查与研究成果,都与赞助方分享。主要赞助者可要求此工程任何调查与研究成果的发布,都署上其姓名。若成立研究会,主要赞助者可为会长、名誉会长或顾问。 (三)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计划根据第一阶段的结果,以及事态发展而制定详细计划。初步方案如下: 1、主要工作:教化推广,把根留住。让山客青少年有更多的渠道全面了解本族历史传承,扬弃地学习、继承、弘扬本族优秀传统文化。 2、工作说明:这一阶段时间为十五年。计划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编辑发行《山客人》刊物;制作发行畲族历史与文化电子影像作品;举办盘瓠王祭奠活动;成立畲族文化传习所;举办全国畲族盘歌会;举办世界畲族人大会,成立世界畲族人联合会(可设址香港,可挂靠世界炎黄研究会名下);举办畲族文化暑期教育班;为族人争取正当合法权益,向破坏、诋毁畲族形象,损害族人利益的行为做斗争;向族人介绍推广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尽量为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便利与支持;支持畲族产业的开发,支持优秀族人的事业发展,发动山客人支持山客人所创办的品牌和企业等等。 【策划后记】 这些年来,我一直为别人策划项目,为别人写东西,为朋友的研究工作提供建议与参考。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身不由己的走到为畲族服务的路上来。 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中专时候,学工科的我,居然喜欢上文化、历史与哲学,居然能够抱着厚大的哲学著作啃读,居然会去收集有关畲族的资料。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走上社会后,我居然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不去许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政府部门上班,居然莫名其妙地为一个作家编辑了两本书,居然到温州来搞策划,继而应聘到永嘉报,做策划也做编辑、记者。这些经历把我推上了畲族自救工程的事业上来。 就在去年非典期间,我幽居家中,闭门自省,无聊时写写一些乡土小文。就在这种状况下,我发现自己作为一个成熟的山客青年,已经很难对畲族文化的流失而无动于衷,甚至感到万分的难过与焦急! 我自问:我能够为畲族做些什么?畲族需要我等一代青年为之做些什么? 于是,收集、梳理相关文献,为畲族调查研究工作做理论基础准备,成为这一年内业余时间的主要内容。在收集与梳理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本民族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所吸引、所折服,也更加强烈地领悟到畲族自救的必要性和长远意义。 有人告诉我,温州民间有些人,花很多业余时间在搞畲族研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研究者大都不是畲族人,他们是被畲族神秘的文化所吸引。 一些资料显示,日本的一些专家、学者曾数次来中国,了解畲族的历史与文化。厦门大学一些学者,也一直从人类学的方向研究畲族......种种研究者与关爱者当中,居然鲜见山客人!而大部分畲族文化研究会或文化传播单位的负责人,居然全是他族人!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难道不是一个大问题? 我深深思考着、自责着。 我想起,在一些他族人对畲族寄予较大关怀的同时,有些山客人,居然不认自己的民族出身——这也难怪他们,他们对畲族的概念已经太陌生了,他们无从了解畲族是从何而来,无从了解畲族具体有何足以自尊、自爱、自傲的文化与历史,他们的身体内,虽然仍保留着山客人的基因,但在他们的意识里,已经没有了任何民族认同感。 我担心,越来越多的山客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将很难触摸到畲族的民族符号与表征,他们的山客人概念将越来越淡薄,他们将会把根忘掉,把祖宗忘掉! 更可怕的是,山客人相对贫穷的事实,被一些无知的、愚蠢的人,误视为畲族人是劣等民的依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下,这种谬论被无穷地放大,像非典一样,对畲族存在着致命的伤害。明智的人应当知道,贫穷有许多理由,贫穷并不等于劣等民,众生平等,各民族间只有文化、特征、地域、社会地位、财富及人数上的区别。许多研究者有足够的理由可以证实,畲族曾经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不少当代山客人,也在许多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就。 于是,我提出了畲族自救工程的方案。 有人置疑,即便让畲族文化拯救起来,究竟有什么意义?何必做此无用功? 我没有回答,是我不想回答。我不想对这种人浪费口舌,不想浪费时间与精力。作为畲族的后代,我认为毕生从事畲族事业,是一件极富人生意义的事情。这是我的使命,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同时,我也不想做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只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也知道,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她的缺失,不仅仅是畲族的损失。 用心去做了,哪怕不成功,我也问心无愧 |
浏览:189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