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中国红军人物志__陈赓大将纪念馆
共和国将帅园中国红军人物志

傅涯眼中的陈赓——写在陈赓百年诞辰之际

崔向华

  骁勇善战、才华横溢的陈赓,是中国军事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名将。他出身尚武之家,自幼习武练功,13岁因不满包办婚姻离家从军;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到“二次东征”时救过蒋介石一命;从参加南昌起义,到红色特工,与周恩来在上海从事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从战场上叱咤风云屡建奇功,到援越援朝,创办哈军工,献身国防建设;其非凡的经历令世人叹服,其伟人的风范让后人敬仰。在这纪念陈赓百年诞辰的日子里,笔者见到作为陈赓大将夫人的傅涯,回忆起当年峥嵘岁月,心潮起伏,历历在目。
  
  傅涯说:“陈赓给我看他的日记,他把自己的‘过去’毫无保留地全部交给了我。抚摸着他身上的6处伤疤,听着他讲述日记中有或没有记录的往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1943年2月,在河北涉县129师师部开会的陈赓和傅涯喜结良缘。刘伯承和邓小平腾出司令部的一间西屋,特地为他们办了喜事。婚礼上,能歌善舞的傅涯清唱了一段苏联民歌,爱说笑话的陈赓说了不少令人捧腹大笑的段子。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开心地对傅涯说:“你算找着了一个好人。”
  
  傅涯和陈赓初识于1940年5月。当时抗大总校文艺工作团在山西武乡县蟠龙镇演出。傅涯和剧社的两个女伴跟着总校训练部长王智涛去取道具,在王家见到了养伤路过此地的陈赓旅长。姑娘们早就听说过陈赓的许多传奇故事,兴致勃勃地听他讲自己的战斗经历。事后,傅涯和陈赓才知这是王部长的有意安排。
  
  傅涯是浙江上虞人。她大哥傅森在林伯渠的影响下,早年参加了革命。1938年,傅森从西安写信动员妹妹来延安参加革命。这年4月,傅涯和弟弟伏希、妹妹余立,千里迢迢奔赴延安,傅涯两年后就入了党。傅涯思想进步,工作积极,独立意识很强。婚前,陈赓十分坦诚地对她说:“傅涯同志,结婚以后,一,我会尊重你的革命事业心,支持你努力工作;二,我不会把你调到我身边工作;三,我会永远真心爱你。”婚后第3天,傅涯便随陈赓回太岳区工作了。
  
  傅涯充满深情地回忆说:“回到太岳军区司令部,陈赓给我看他的日记,他把自己的‘过去’毫无保留地全部交给了我。抚摸着他身上的6处伤疤,听着他讲述日记中有或没有记录的往事,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日记是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记起的,傅涯看到这些虽经数年依然保存完好的日记,陈赓的细致和用功使她体会到对方的品格。陈赓于1937年8月7日写在日记前面这样一段话:“长征无日记,是我生平最大的遗憾,我曾经不止一次下决心坚持写下去,但也不止一次半途而废。这是一种要不得的惰性。从今天——一九三七年八月七日起,我要坚决地把日记不间断地写下去,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战斗时也好,行军时也好,极度疲劳时也好,始终如一地写下去。要使这次全部抗战的事迹,没有一点遗漏在我的记载以外。”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刘伯承曾经说过:“陈赓是八路军最好的旅长。”他在七亘村第一次设伏神机妙算制胜,第3天又出敌不意再次设伏成功;1938年3月,他协助徐向前副师长成功地指挥了著名的响堂铺伏击战。在他任旅长的两年间作战210多次,以灵活的游击战术敢打必胜,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震撼。所以,当时“扫荡”的日军装甲车外专门贴上“专打386旅”的标语。美国驻华武官卡尔逊上校到晋东南视察后称赞说:“386旅是中国最好的一个旅!”
  
  正是在日记的字里行间和战友们的谈论中,使傅涯逐步了解陈赓。当她生活在他身边后,感受更加深切。1943年秋,时任太岳纵队司令员的陈赓,在指挥太岳军民反“扫荡”作战中,一举歼灭日本“皇军观战团”,击毙服部直臣少将和6名大佐,震惊了日本朝野,一提起陈赓的名字都不寒而栗。
  
  战争年代分多聚少。分别时傅涯总要送给陈赓一个本子,以便他再写日记。她非常珍惜这些日记本,用灰粗布糊了包皮。无论千里行军,跋山涉水,还是生死战乱,披星戴月,她都始终珍藏在自己身旁。每到驻地,她都要先把日记本拿出来检查一下,在太阳光下晒晒,在老乡热炕上烤烤。她说:“这些日记本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长志气,灭敌威,深深地激励我、振奋我,为民族、为阶级翻身而努力奋斗。”
  
  陈赓共有五个子女,一女四男,个个事业有成。长子陈知非现为航天部高级工程师;二子陈知建为某警备区副司令;女儿陈知进为301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三子陈知庶为总参某部副部长;四子陈知涯现在国际战略基金会工作。1961年当陈赓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时,最小的孩子还不到6岁。傅涯顽强地把子女们培育成材。她记着当年陈赓的嘱托:“孩子们太小,他们不了解他们的爸爸,你要多和他们讲讲我们的过去是怎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这也是傅涯着手积累和收集整理陈赓日记和资料的初衷。她说:“这些日记和资料是我和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这些日记后来由解放军出版社分册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许多老同志给傅涯来信或打电话,说:“读日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勾起了多少思忆!”
  
  周恩来说:“陈赓,你是一员虎将,又是一员福将。谁遇到你准保都有好运道。东征时,你把蒋介石从战场上背下来,救了他一条命;如今你又救了我一条命。”
  
  1935年的长征路上,周恩来自过雪山以来一直发高烧不退,医生诊断是肝脓肿。眼看他的病情日渐恶化,危在旦夕,医生已束手无策,陈赓亲自带人上雪山取冰块给周恩来进行物理降温,挽救了周恩来的生命。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看到陈赓时欣慰地说道:“陈赓,你是一员虎将,又是一员福将。谁遇到你准保都有好运道。东征时,你把蒋介石从战场上背下来,救了他一条命;如今你又救了我一条命。”陈赓笑了。然后,他又自告奋勇担任担架队长,组织担架队员抬周恩来千里行军,他日夜守护在周恩来的身旁。过草地时雨水连绵,陈赓经常手举着一块旧油布紧随在周恩来的担架旁。艰苦的千里行军生活,使陈赓也十分憔悴,但他仍以顽强乐观的性格鼓舞和感染着周围的人。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自幼喜欢习武练功,志在千里。1916年13岁时入湘军当兵,因不满军阀混战,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半工半读,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1922年入团,同年12月入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任连长、副队长。参加平定商团叛乱、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陈赓是黄埔军校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傅涯说起陈赓和周恩来的战友情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考验。当年他们相识在黄埔军校。1925年东征开始时,陈赓向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请求“我去当敢死队!”周恩来让他到教导一团去当宣传队长,说:“做好宣传鼓动工作,你的力量就是十个敢死队,一百个敢死队。”他们共同战斗在平定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战场。不久,在二次东征时,东征军总指挥蒋介石特调陈赓连担任护卫。战况危机关头,陈赓从枪林弹雨中背出蒋介石,又冒着危险为蒋送信给周恩来派部队接应。后来,当陈赓得知蒋介石要秘密清除黄埔军校内共产党员时,又连忙报告周恩来商量对策。
  
  陈赓再次与周恩来并肩战斗在一起,是在南昌起义中。之前,陈赓于1926年秋前往苏联,在红军中学习保卫工作和爆破技术。1927年2月回国当特务营长,7月下旬随周恩来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在总指挥部担任保卫工作。后来在会昌战斗中负重伤,经香港转到上海就医。此后,从1928年到1931年这三年,陈赓一直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地下秘密斗争,历经艰险,严惩叛徒,选派中共党员打进敌人内部多次获取重要情报,为我党及时研讨对策,保卫中共组织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因为陈赓和周恩来战争年代非同寻常的生死之交,当周恩来在外地听到陈赓去世的噩耗,异常悲痛和震惊,当即指示有关部门一定要等他回来才能开追悼会。他是要送陈赓最后一程。
  
  毛泽东说:“‘破釜沉舟’的故事你知道吧?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以后就把锅砸了,把船沉了,激励士兵不打胜仗决不生还!说来很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们将要渡河的地方。”陈赓爽快地回答:“主席,那我更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到豫西去!”
  
  傅涯说:陈赓在近40年的军事斗争生涯中,与国内反动派的军队、与侵华日军、与侵越的法军、与侵朝的美军激烈作战数百次,中共中央在悼词中称赞陈赓是“卓越的军事天才”。
  
  在难忘的解放战争中,陈赓打的胜仗和大仗举不胜举。1946年9月,胡宗南和阎锡山两部南北夹击陈赓的第4纵队。面对三面受敌的危局,陈赓巧妙利用敌方胡阎之间的矛盾,经两昼夜激战,全歼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陈赓部队在晋南前线的三战三捷,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表扬。1946年9月25日,临浮战役刚刚结束的第二天,中央军委即向全军各部队首长发出了《关于陈赓部队作战胜利通报》,高度评价了这次胜利的重要意义和陈赓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
  
  1947年6月下旬,党中央打来电报,要陈赓到陕北参加军事会议。开会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和陈赓同住在一个院子里,对于挺进豫西的行动,毛泽东向陈赓讲了陈赓兵团师出豫西的战略意义,东向配合刘邓、陈粟,西向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陕鄂根据地。毛泽东还向陈赓讲了破釜沉舟的故事,要部队以最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出去。毛泽东说:“‘破釜沉舟’的故事你知道吧?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以后就把锅砸了,把船沉了,激励士兵不打胜仗决不生还!说来很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你们将要渡河的地方。”陈赓爽快地回答:“主席,那我更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到豫西去!”临别前,毛泽东送陈赓到小河村外,陈赓关切地说:“主席,我看你还是过河吧!河东毕竟要安全些。”毛泽东爽朗地笑道:“不要担心,你们打得越厉害,打的胜仗越多,陕北人民的安全就越有保障,我的安全也就越没有问题。”
  
  陈赓兵团十万余众横渡黄河的伟大壮举,粉碎了“黄河不可攻克”的神话,令世人瞩目。当全军渡河完毕后,陈赓先后向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连发三封电报。在最后一封电报中,陈赓重申“破釜沉舟”的誓愿,准备通往黄河北岸太岳区的交通被敌人切断,不要后方,决心在豫陕鄂迅速建立根据地。这个决心受到毛泽东的表扬。
  
  陈毅说:“陈赓像一块玻璃,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
  
  “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幽默,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
  
  “陈赓是我们党的一门炮,可惜现在我们这种炮少了一些,希望能有更多的这样的炮。”
  
  陈赓为人豪爽耿直,光明磊落,深受全军爱戴。陈毅元帅对陈赓的评价代表了党内老同志的心声。陈赓曾先后就任副总参谋长、国防科技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1959年秋,陈赓再次心梗获救后,他仍然念念不忘祖国建设事业。
  
  1952年6月建国初期,毛泽东将陈赓从抗美援朝战场调回来负责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对陈赓说:军事工程学院一定要办,不能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陈赓在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的艰苦环境中担当重任,呕心沥血。他说:“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军事工程学院也能够‘从无到有’,共产党人有本事克服困难,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能吓倒我们。”他表示:“我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陈赓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建校方案,明确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和“边建、边教、边学”的筹建方针。他请弹道学专家张述祖教授提出所要聘请的教授和专家名单,然后亲自拿着名单去找周恩来总理批示。周总理日理万机,上班时间很难找到,他就在总理上班前到家里去“堵”。有一天早晨,周总理见他匆忙来找,就问:“陈赓,你来干什么?”他就送上几个教授的名单,说:“要调几个教授,请你批一下。”周总理说:“你等一下不行吗?”他说:“等一下,你就走了。”陈赓还为聘请教师找过贺龙、陈毅等领导同志。当时,刘伯承看到陈赓对教师抓得这样紧,这样快,同他开玩笑说:“你的手真长!”
  
  陈赓尊师重道,礼贤下士,尊重“二老”,(老干部、老科技人员)珍惜人才。刚创业的1952年冬,他对专家教授的欢迎词坦荡豪迈:“委屈你们了,我是枪杆子出身,一生戎马,赳赳武夫,不懂技术,办学校拜托诸位了,将来有功劳是你们的,有错误打我的屁股。”他事必躬亲,身体力行。在担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期间,他非常珍惜和爱护来之不易的教授和专家,称他们是“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他对部属说:“从中国历史上看,知识分子同你相交,不是看你官位大小,而是看你是否把他们视为知己,真诚相待。所以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1954年10月,陈赓就任副总参谋长后,他主管国防科技,仍兼哈军工院长。在他主持下,哈军工只经四、五年就成为远东最大的军事院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这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钱学森说,陈赓和他第一次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军人,说话直来直去。”钱老后来说,大将很直爽,他想干什么,让人一下就明白,“君子坦荡荡”。陈赓非常重视国防建设,他经常深入沿海边防视察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陈赓为导弹、原子弹事业的开创、研制和常规武器的发展,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据钱学森回忆说,1955年11月,钱学森回国不久就到哈军工看望,陈赓请他吃饭时,一上来就问:“你说中国人能否搞出导弹?”钱学森回答:“怎么不能,能搞!”后来钱学森才知道,陈赓那天是从演习场坐飞机专程赶回的。1956年春节,钱学森又应陈赓之约到叶剑英家里吃饭,席间又是中国人能否搞出导弹的话题。当晚,他们就带钱学森去见周恩来总理。总理听了钱学森的陈述之后,让他写了书面报告。钱老说,这就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开始,那时陈赓大将最积极。1956年3月,在周恩来主持的军委会议上,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导弹研究机构的有关事宜。后来,当时作为哈军工院长的陈赓在组建选调科技人员会议上慷慨陈词:我们需要导弹,困难再大,勒紧裤带也要搞导弹,没有导弹、原子弹,我们的国家就站不起来。我出6名教授!陈赓从哈军工选调了6名出类拔萃的教授,为导弹研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功勋。聂荣臻元帅说过:陈赓“是我们党内热心科学事业的老同志之一。”陈赓一直是聂帅出色的得力助手,是“两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们之间情谊久长,从黄埔军校、上海特科、烽火连天的战场、再到国防科委正、副主任,互信互敬,配合默契。当得知陈赓去世的噩耗时,聂荣臻悲痛地拍桌子说:“太突然了!太可惜了!”沉默了一会,他缓缓念了一句《诗经》:“如可赎矣,人百其身。”意思是如可赎的话,我就赎一百次。
  
  董必武作诗:“从军原是为人民,百战勋劳总不矜。矫健沉雄谁得似,骠差可望神鹰。解放东江见大功,人思往事倍增惆。木棉本是英雄树,花泣高枝雨亦红。忆昔长征上干团,曾经履武并随肩。羡君年富多材勇,国栋何期早作仙。创建人民解放军,颇劳擘画显精神。躬行实践真模范,忠荩流芳万古新。”
  
  1961年3月16日,陈赓在上海病逝,年仅58岁。董老的这首诗作高度概括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是的,陈赓是一个浴血奋战冲杀在战场的斗士;他是一个擅长辞令为人豪爽的将军。他的一生有许许多多传奇故事,几次死里逃生,身上多处伤疤。1933年他被捕入狱,国民党中央嫡系的黄埔生纷纷来看“学长”,蒋介石还亲自出马当面许以昔日的“救命恩人”以师长之职,陈赓只痛快淋漓回答:“我不当你的狗官!”抗战前三年中,由于指挥过于靠前,他好几次在日军施放毒气时中毒,经救治才复原。1946年初,随从参谋不幸触雷牺牲,陈赓仍手持军调部小旗迎着身穿阎锡山军服的日军走在前面,向国、共、美三人调查小组揭露国民党利用投降日军打内战的罪恶行径。
  
  傅涯说:一次国防科工委有一个新的科研项目在郊外试验,病中的陈赓执意要去,拦也拦不住。医生让陈赓全休,他不肯,仍然坚持工作。一次战友也劝说他听医生“只能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的话,陈赓风趣地对战友说,工作不是算术,哪能分成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会不能开三分之一休会,话不能讲三分之一停下了,人家来汇报工作,你不能只听三分之一就叫人家走,所以呀,要工作只能是全班,百分之百。说完陈赓哈哈大笑,战友也只有陪他笑了。
  
  陈赓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坚强的党性和忘我工作的精神使他周围的工作人员终生难忘。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对执行和部署每一件事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竭尽全力去完成。据一位老同志回忆,陈赓指挥战斗勇猛果敢,可他并不是一个冒失盲动的人。他每次战前总要仔细弄清情况,多次派出侦察人员,有时还要亲临前线视察,反复研究各种方案。他这种战前兢兢业业、举轻若重,战场指挥大刀阔斧、举重若轻的指挥作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陈赓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粗枝大叶要害死人的”。陈赓常举神头岭战斗的事例,他没有轻信军用地图,而是亲临前线视察,结果发现公路不在山沟里,而是在山梁上。如果按地图排兵布阵,正好排在敌人伏击圈里,后果不堪设想。每次讲到这件事时,他总风趣地说:画图的人大概天生是个懒汉,怕爬坡,把地图上的路线改一改,从岭下走过去了。靠这样的地图去打仗,准得坏事。
  
  和平时期的陈赓生活简朴,严以律己。一次他语重心长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军费是国家给的,是人民的血汗,我们不能浪费掉啊!”他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件事“搞好了,饭才吃得香,觉才睡得甜。”1961年春节后,陈赓得知中央军委要求全军中将以上的高级将领结合自己的战斗经历,写一篇作战经验总结。本来知道陈赓有病在身没通知他,但陈赓却很高兴去完成任务。他的写作计划很庞大,包括《序言》、《作战准备》、《进攻》、《防御》、《追击》、《转移》等六章。他是个性急人,争分夺秒、通宵达旦地看材料、拟提纲。3月15日,他刚完成《序言》部分的写作,已经心力交瘁了。傅涯下班回来劝慰他:“不舒服就好好地睡一觉,暂时别想写文章的事情了。”陈赓苦笑地指指脑袋:“机器一开动,怎好停下来。”不想这句话竟成遗言。大家说,他是累死在自己一生奋斗不息的工作岗位上。
  
  是的,陈赓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千秋佳话却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作为陈赓夫人的傅涯,不尽的思念将永远伴随着他。
  
  陈赓大将万古流芳!
  
  
原文 发表于《文汇报》  浏览:8467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9/18 0:32:4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崔向华傅涯眼中的陈赓——写在陈赓百年诞辰之际(收藏于2004/9/18 0:32:49
123邓小平为他们做红娘—陈赓与傅涯的婚恋传奇(收藏于2004/9/18 0:16:49
杨金安安俊芳陈赓钟情美丽的王根英(收藏于2004/9/18 0:10:23
程堂陈赓与一位“特工人员”的生死之交(收藏于2004/9/18 0:05:35
褚双休陈赓将军的幽默人生(收藏于2004/4/16 23:17:54
傅涯怀念陈赓(收藏于2003/6/28 20:05:29
王贤根《援越抗美实录》(收藏于2002/1/14 12:07:13
军事科学院 张敬山茂密林里英雄来--陈赓大将在越南(收藏于2002/1/14 11:07:17
潍河百战将星--陈赓(收藏于2002/1/14 11:03:05
中华网陈赓始创秘密特科,富有传奇和神秘色彩(收藏于2002/1/12 15:35:14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崔向华傅涯眼中的陈赓——写在陈赓百年诞辰之际(访问8468次)
王贤根《援越抗美实录》(访问6783次)
杨金安安俊芳陈赓钟情美丽的王根英(访问4724次)
中华网大将陈赓曾为蒋介石侍从,随便出入总裁的官邸(访问4464次)
123邓小平为他们做红娘—陈赓与傅涯的婚恋传奇(访问4102次)
姚文奇“风流将军”陈赓(访问3378次)
褚双休陈赓将军的幽默人生(访问2968次)
潍河百战将星--陈赓(访问2890次)
程堂陈赓与一位“特工人员”的生死之交(访问2673次)
傅涯怀念陈赓(访问254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wenly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7/30 19:44:4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2/18 13:31:41
永恒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8/5 22:12:4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10 12:15:18
曹维元当年的战士今安在(评论于2009/8/21 16:14:54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