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安徽艾滋病村

蔡寺:走出恐惧与绝望

王雄斌 万家兵

  2003年11月,记者第一次采访蔡寺村。当时村里一些艾滋病患者的恐惧、绝望情绪和失衡的心态,让人难以忘记。
  
    2004年8月,记者再次来到蔡寺村采访。亲眼目睹了这个曾被死亡和绝望笼罩的小村庄正在恢复活力和生机。在蔡寺村卫生所门前,几位村民面对记者的镜头,神情自然。这种场景在半年前是不会出现的。
  
    “抗艾运动”
  
    每天一大早,蔡寺村和附近乡镇的艾滋病患者就会早早来到蔡寺社区医疗服务站,排队等着拿药挂针,服务站吸引他们的唯一理由,就是可以领到免费的药物,只要他们感觉不舒服,就会来这里领药、挂针输液,这是国家对艾滋病高发村的承诺。
  
    簇新的服务站位于蔡寺村中央,对门就是村委书记曹传备的家。每天曹传备总要到服务站里转上几圈,和病人说些家长里短。一来二去,曹书记成了服务站里的老熟人,病人都爱和他聊上几句。
  
    今年已经53岁的曹传备,干了20年的村书记,亲眼目睹了这十多年来发生在蔡寺村的剧变。曹传备见到记者,很是高兴。因为在被媒体曝光前,蔡寺一如皖北其他的艾滋病高发村,一直严密封锁消息。
  
    随着示范区的政策倾斜,被艾滋病魔折磨得一穷二白的蔡寺村有了喘息的机会,群众的情绪也稳定了下来。英国救助儿童会、“阜爱”等国际和民间组织的介入,也使得皖北艾滋病防治工作有了更足的底气。
  
    蔡寺村社区医疗服务站就是阜阳市妇儿工委办引进英国救助儿童会50万元资金,于2004年7月8日建成的。
  
    对于服务站的张医生来说,每天的工作就像打仗一样,他每天都要面对蔡寺村和周边乡镇的几百名艾滋病患者。在服务站的病房里,几个发病比较严重的艾滋病患者正在挂针输液,还有一些病人把药取回去自己配药挂针输液。
  
    在蔡寺村,抗病毒药物是一个月免费发放两次,一次发放半个月的药物。而每天来这里取药输液的,都是针对艾滋病并发症进行治疗的人。
  
    走出困境
  
    媒体是把双刃剑,蔡寺村得到了来自政府和多方面的关爱和帮助,但究其到村民个体,他们的境遇又如何呢?
  
    “程现举,47岁,有三年多的病史了。胸口、小腹、腿上多处有疱疹,用手一抓就流出黄色液体,结疖后还是痒,再抓,还是溃烂。程现举头发已然花白,被疾病折磨得原本健壮的身体已是皮包骨头,身上胡乱穿了件污黑破旧的棉袄。这几年,程现举为治病已花了近2万元,把能借的亲戚都借遍了……”(2003年11月27日报道)
  
    再次见到程现举,他比半年前更为消瘦了,但身体似乎硬朗了不少。这位憨直的皖北汉子用朴实的语言向记者倾诉了这半年来的遭遇。
  
    原来亲戚朋友不知道他有这病,还交往甚欢,后来慢慢就断了来往,家里的日子就更难过了。但值得欣慰的是,每个月他能领到100元的生活补助,妻子也有50元,夫妻平时吃的药也是免费的,儿子上学减免了学费,电价也调低了……
  
    在生命和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程现举活得仍很艰难。艾滋病在村里早已是公开的话题了,为数众多的病友是程现举每天接触最多的。但在社会上,人们还是很难把他们作为正常人看待,程现举受了不少委屈。
  
    一次,他赶集去街上理发,却被人赶了出来。“我问他为啥不让俺剃,他直接告诉我你是什么病自己应该知道。”从集上回来后,这位汉子痛哭失声。而当亲友聚会时,只要他往哪张桌上一坐,其他人都躲得远远的,这更让程现举不愿与外界多联系了。
  
    其实,对蔡寺村的艾滋病患者来说,现在更迫在眉睫的不是吃药,而是吃饭的问题。多年的治疗花光了村民所有的钱。家徒四壁,已经成了蔡寺村绝大多数家庭的写照。
  
    程现举一共有两个孩子,最小的儿子还在上小学。现在程现举还能照顾孩子的生活,然而却不可能再出去打工挣钱,只能靠政府的救济来渡过难关。面对天真的孩子,程现举不知道能够坚持到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弃子而去。他对记者说:“我现在总是想着这一点希望,能多活一天。小孩不管怎么着还有一个爹,那真正发病了,到发病的时候再说。现在我没什么希望,我就想让我这个儿子上好学。”
  
    反思
  
    2003年11月,记者第一次采访蔡寺村。当时村里一些艾滋病患者的恐惧、绝望情绪和失衡的心态,让人难以忘记。
  
    2004年8月,记者再次来到蔡寺村采访。亲眼目睹了这个曾被死亡和绝望笼罩的小村庄正在恢复活力和生机。在蔡寺村卫生所门前,几位村民面对记者的镜头,神情自然。这种场景在半年前是不会出现的。
  
    艾滋病给蔡寺村村民带来的,不仅是贫病交加的生活,还给他们带来了另外一种痛苦——艾滋孤儿。蔡寺村和其他的乡村比起来,除了艾滋病人多,还有一个人群,也显得很特殊。他们就是那些去世的艾滋病患者留下的孤儿。他们中间,有的因为母婴传染,本身就是艾滋病毒携带者,有的尽管没有染病,也因为父母双亡,生活没有着落。面对这一问题,也许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爱。
  
    “蔡寺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社会援助,更需要有个长期的保证。”曹传备呼吁能够将理解更多地传达给艾滋病人。
  
    理解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真的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就不会自己吓唬自己,就不会自我隔离,就没有理由把病人当作罪犯,就能够该出手时就出手,帮他们一把。只有这样,在这个所谓的“艾滋病时代”里,自己才能活得舒心。
  
    为什么过去的人总说“见蛇不打三分罪”,而现在的人不但以蛇为美食甚至为宠物立法保护?就是因为人类逐渐明白:我给别人的每一声丧钟,其实也都是为我自己敲响;就是因为人类正在理解:在这唯一的地球上,不能再制造敌人了,而永远消灭一切敌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他们变成朋友。
  
  
 浏览:112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4/9/3 23:35:10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殷平本、胡霞利“艾滋家庭”频遭白眼玲子姐妹无处可读书(收藏于2004/9/7 22:43:37
王雄斌 万家兵陆楼:悲剧还在上演(收藏于2004/9/3 23:37:03
王雄斌 万家兵蔡寺:走出恐惧与绝望(收藏于2004/9/3 23:35:13
王雄斌 万家兵蔡寺:走出恐惧与绝望(收藏于2004/9/3 23:35:10
万家兵 王雄斌从经济救助到人性关怀(收藏于2004/9/3 23:32:57
万家兵 王雄斌从经济救助到人性关怀(收藏于2004/9/3 23:32:53
Peter S. Goodman华盛顿邮报对安徽艾滋病村的报道(英文)(收藏于2002/12/6 11:25:37
Peter S. Goodman华盛顿邮报对安徽艾滋病村的报道(英文)(收藏于2002/12/6 11:08:13
Peter S. Goodman华盛顿邮报对安徽艾滋病村的报道(英文)(收藏于2002/12/6 11:03:55
李丹梁艳艳赵勇安徽临泉县艾滋病考察报告(收藏于2002/10/3 22:51:0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李丹梁艳艳赵勇安徽临泉县艾滋病考察报告(访问19955次)
Peter S. Goodman华盛顿邮报对安徽艾滋病村的报道(英文)(访问2200次)
王雄斌 万家兵陆楼:悲剧还在上演(访问2049次)
Peter S. Goodman华盛顿邮报对安徽艾滋病村的报道(英文)(访问2018次)
Peter S. Goodman华盛顿邮报对安徽艾滋病村的报道(英文)(访问1610次)
万家兵 王雄斌从经济救助到人性关怀(访问1238次)
殷平本、胡霞利“艾滋家庭”频遭白眼玲子姐妹无处可读书(访问1205次)
万家兵 王雄斌从经济救助到人性关怀(访问1131次)
王雄斌 万家兵蔡寺:走出恐惧与绝望(访问1122次)
王雄斌 万家兵蔡寺:走出恐惧与绝望(访问1099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9/29 8:10:18
悲哀啊悲愤(评论于2009/11/1 13:13: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7/17 13:00:51
访客建议(评论于2009/7/6 9:14:12
访客我是当地人(评论于2009/2/28 21:45:4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