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平生 注译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1)赵惠文王十六年,(2)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3)拜为上卿,(4)以勇气闻于诸侯。商相如者,(5)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6) 【注释】(1)“赵”,战国七雄之一,开国之君赵烈侯为晋大夫赵衰之后。赵、韩、魏三家分晋,赵于公元前四○三年立为诸侯,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疆域有今山西中部、北部,陕西北部及河北西部、南部。(2)“赵惠文王”,名何,武灵王之子,公元前二九九年至二六六年在位。“十六年”,当为公元前二八三年。(3)“阳晋”,本卫邑,后属齐,此时为赵所攻取,故地在今山东省郸城县西。(4)“上卿”,诸侯的大臣叫“卿”,“上卿”是地位最高的大臣。(5)“蔺”,音lìn。(6)“宦者令”,官名,王宫中的宦官长。“舍人”,官僚与贵族家的食客中派有差使的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壁。(1)秦昭王闻之,(2)使人遗赵王书,(3)愿以十五城请易壁。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4)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6)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7)则幸得脱矣。’(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9)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10)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 【注释】(1)“和氏璧”,《韩非子·和氏篇》说,楚人和氏得玉璞(含有玉的石头叫“璞”)于楚山中,拿去献给厉王,厉王的玉匠却说是石头,厉王以欺诳之罪刖(断足之刑)其左足。到武王即位,和氏又拿去献给武王,武王的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诳之罪刖其右足。到文王即位,和氏抱着玉璞痛哭于楚山之下,三天三夜,泪尽出血,文王听说后派玉匠加以雕琢,果然得到宝玉,遂命名为“和氏之璧”。“和氏”,一说叫卞和。“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圆形的玉片。(2)“秦昭王”,即昭襄王,为秦武公之异母弟,公元前三○六年至二五一年在位。(3)“遗”,送给,音wèi。(4)“见”,表示被动的助动词,可解作“被”、“受”。(5)“即”,立即,马上。(6)“束”,捆缚。(7)“斧质”,古代施腰斩之刑的刑具。“斧”是斧钺,如后代铡刀的刀片;“质”又作“锧”、“”,是在下承接斧刃的底座,如铡刀的刀座。(3)“脱”,豁免,赦免。(9)“寡人”,诸侯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10)“均”,衡量,比较。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1)相如奉璧奏秦王。(2)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3)乃前曰:“璧有瑕,(4)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5)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6)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7)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8)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9)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10)礼节甚倨;(11)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12)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壁眼柱,(13)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15)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16)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17)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18)怀其璧,从径道亡,(19)归璧于赵。 【注释】(1)“章台”,秦宫中的台观之一,故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故城西南隅。(2)“奏”,呈献。(3)“偿”,抵偿。(4)“瑕”,玉上的斑点。音xiá。(5)“布衣”,本指庶民百姓穿的衣服,后来便成为庶民的代称。(6)“逆强秦之欢”,损害与强大的秦国的友好关系和感情。“逆”,抵触,挫伤。”欢”,欢心。(7)“斋戒”,古代礼仪之一,“斋”是指礼仪活动前沐浴更衣,独宿净室,使心地诚敬纯真。“戒”是指戒酒,戒荤,戒女色等。(8)“庭”,通“廷”,朝廷,这里是指正殿,表示赵王郑重其事,与下文“列观”形成对比。(9)“严大国之威”,尊重大国的威望。“严”,尊敬。(10)“列观”,一般的台观。“观”,指高台楼阁建筑。音guàn。(11)“倨”,傲慢。音jù。(12)“急”,逼迫。(13)“脱”,斜着眼睛看。音nì。(14)“有司”,负责的官吏。官吏各有职司,故通称“有司”。“案图”,查阅地图。(15)“度”,衡量,估计,音duò。“详”,同“佯”。 (16)“设九宾于廷”,“设”,是备置的意思;“九宾”即《周礼·秋官·大行人》所说的“九仪”,本是周天子接待来朝诸侯宾客的礼仪,如上公之礼,包括执圭九寸,冕服九章(“章”是纹饰),建常(旗帜)九斿(“斿”是旗上的飘带类饰物),贰车九乘,介九人,礼九牢,飨礼九献,食礼九举等内容,是当时接待宾客的最高规格的礼仪。(17)“舍”,宾馆,这里用为动词,是“留宿”的意思。“广成”,传舍的名字。“传”,传舍,即宾馆,音zhuàn。(18)“衣褐”,穿着褐衣。褐衣是贫贱之人所穿的粗麻布服装,这里是指化装出逃。(19)“径”,小路。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1)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3)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4)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6)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7)左右或欲引相如去,(8)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9)使归赵,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10) 【注释】(1)“引”,带领。(2)“缪公”,秦国著名国君之一,名任好,公元前六五九年至六二一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缪”,一作“穆”。按,秦自缪公至昭王凡二十君,此处说“二十余君”是概数。(3)“间”,秘密地,悄悄地。音jiàn。(4)“一介”,一个。“介”有“微小”的意思。(5)“汤镬”,用镬盛水或油,加火烧沸,古代的烹刑即将犯人投入镬中煮死。“镬”,一种类似深腹大锅的炊具。音huò。(6)“孰”,同“熟”,仔细地,周密地。(7)“嘻”,惊怪之声。音xī。(8)“引”,拉。(9)“因”,顺着,趁着。(10)“毕礼”,完成了规定的礼仪。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1)拜相如为上大夫。(2)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注释】(1)“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贤大夫出使于国外,在诸侯前没有让赵国丢脸。蔺相如出使秦国,已有大夫身份,故称“贤大夫”。一说“大夫”二字为衍文,“贤”字从上读作“赵王以为贤”。(2)“上大夫”,大夫中最高的一级,地位仅次于卿。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1)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注释】(1)“拔石城”,事在赵惠文王十八年(公元前二八一年)。“石城”,故地在今河南省林县西南。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1)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2)“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3)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4)“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5)请奏盆瓶秦王,(6)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7)左右欲刃相如,(8)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9)于是秦王不怿,(10)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1)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12)秦王竟酒,(13)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14)秦不敢动。 【注释】(1)“为好”,指讲和交好。“西河”,古代把黄河流过河套后南北流向的一段称为“西河”。此处言“西河外”,是从赵国的方位而言的。“渑池”,故地在今河南省渑池县西。(2)“诀”,告别。(3)“奏瑟”,弹瑟。”瑟”,一种丝弦的弹拨乐器,与琴相似,但器身较大,弦数较多。(4)“御史”,即史官,战国时御史掌管图籍文书,记录国家大事。(5)“秦声”,指秦地风格的歌曲。(6)“奏盆缻”,“奏”是呈献;“盆缻”是瓦制容器,唱歌时打节拍伴奏用。“缻”,同“缶”,音fǒu。(7)“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从字面上看,是说蔺相如自杀颈上的血都可以溅到秦王身上;但言外之意,是说他也很容易把秦王杀死(因相距不过五步)。(8)“刃”,本指刀锋,此处用作动词,指用刀杀。(9)“靡”,倒下。(10)“怿”,喜悦。音yì。(11)“为秦王寿”,为秦王添寿而作为献礼。“为寿”,古代把送礼、敬酒等都叫“为寿”,表示祝人长寿。(12)“咸阳”,秦的国都,故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3)“竟酒”,酒宴终结。“竟”,完毕,终了。(14)“盛”,多。“设兵”,布置好军队。 既罢归国,(1)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2)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3)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4)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6)且庸人尚羞之,(7)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8)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9)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10)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11)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3)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4) 【注释】(1)“罢”,结束,完了。(2)“位在廉颇之右”,蔺相如与廉颇虽同为上卿,但蔺相如的位次更排在廉颇之上。“右”,秦与汉初以前,以右为尊。(3)“素贱人”,一向是卑贱之人。(4)“争列”,争位次的先后。 (5)“相与”,相偕,一起。(6)“殊甚”,太过分,特别过分。(7)“庸人”,常人,普通人。 (8)“不肖”,不贤。此处是说反话,气话。“肖”,音xiào。(9)“廉将军孰与秦王”,廉将军比起秦王来怎么样?“孰与”,与……比怎么样。(10)“驾”,愚笨。音nú。(11)“雠”,同“仇”。(12)“肉袒”,脱衣露体。“负荆”,身背着荆木棍子。“荆”是一种灌木,用作答杖之刑的刑具。(13)“因”,依。(14)“刎”,割。音wǔ。“刎颈之交”,指可以共生死的朋友。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1)廉颇复伐齐几,(2)拔之。后三年,(3)廉颇攻魏之防陵、(4)安阳,(5)拔之。后四年,(6)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7)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阀与下。(8) 【注释】(1)“居二年”,赵惠文王二十三年,齐襄王八年,公元前二七六年。(2)“几”,邑名,故地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赵世家》载廉颇于惠文王二十二年攻取魏国几邑。为同一事而将几邑分系两国,应有一误。或以为几邑介齐、魏之间,时或属魏,时或属齐,也成一说。(3)“后二年”,据《赵世家》等,此应是“后一年”,即在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二七五年。(4)“防陵”,故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因防水而得名。(5)“安阳”,在魏本名宁新中,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二五七年)秦军攻占后改名安阳,故地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南。(6)“后四年”,赵惠文王二十八年,齐襄王十三年,公元前二七一年。(7)“平邑”,故地在今河南省南乐县东北。(8)“阏与”,故地在今山西省和顺县。“阏”,音yù。《赵世家》载,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1)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2)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3)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4)“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5)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6)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7)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8)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注释】(1)“田部”,负责农田生产管理及田赋租税征收事务的部门。(2)“平原君”,名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事迹洋本书本传。(3)“用事者”,当权管事的人。(4) “因说”,趁着辩解的时候劝谏平原君。“说”,音shuì。(5)“纵”,放任。(6)“加兵”,指用武力来侵夺。(7)“上下平”,指政局稳定,上下同心。(8)“岂轻于天下邪”,哪里能被天下人轻视呢?指平原君会因为赵国的强大而受到天下诸侯的尊重。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1)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注释】(1)“乐乘”,本燕将,系名将乐毅族人,后来赵国封他为武襄君。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1)秦军鼓噪勒兵,(2)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3)赵奢立斩之。坚璧,(4)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5)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6)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7)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8)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9)赵奢曰:“胥后令邯郸。”(10)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唇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11)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注释】(1)“军武安西”,“军”,是动词,军队驻扎。“武安”,故地在今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鼓噪”,擂鼓呐喊。“勒兵”,本指治军,统率军队,此指操练兵马。(3)“候”,负责侦察敌情的军吏。(4)“坚璧”,加固军营的璧垒。下文“增垒”意同。(5)“间”,间谍。 (6)“卷甲”,将甲胄收卷起来。“趋”,疾走。军队不着甲胄是为了行动便捷,迅速挺进。(7)“内之”,“内”,通“纳”,意即“放他进来”。(8)“请受令”,请允许我接受你的指教。《资治通鉴》改“令”作“教”。(9)“鈇”,同“斧”。(10)“胥后令邯郸”,“胥”,通“须”,等待,“胥后令”,是说等待以后的命令。“邯郸”二字,有人认为是讹文,钱大听说,赵都邯郸,意谓当待赵王之令。(11)“解而走”,溃散而败逃。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1)以许历为国尉。(2)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3)后四年,(4)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5)七年,(6)秦与赵兵相距长平,(7)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8)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9)括徒能读其父书传,(10)不知合变也。”(11)赵王不听,遂将之。 【注释】(1)“马服君”,因马服山而为号。马服山,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2)“国尉”,官名,职掌军事的武官,职位仅次于将军。(3)“同位”,即“同列”,指级别相同。(4)“后四年”,指赵惠文王三十三年,公元前二六六年。(5)“孝成王”,名丹,公元前二六五年至二四五年在位。(6)“七年”,《六国年表》等载,长平之战在孝成王六年(公元前二六○年),此云“七年”,或自惠文王卒计起第七年。(7)“长平”,故地在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8)“笃”,指病势沉重。 音dǔ。(9)“胶柱而鼓瑟”,弹奏琴瑟,音调的高低要靠调节弦柱的松紧,柱将弦转紧,则音急调高;柱将弦调松,则音缓调低。如果用胶把柱粘牢了,就无法调节丝弦松紧,只能弹出一种调门。比喻僵化不变,单调死板。(10)“书传”,书籍和 传述。“传”,音zhuàn。(11)“合变”、应变,指灵,活地对付变化着的情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1)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2)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3)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4)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5)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6)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7)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己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8)妾得无随坐乎?”(9)王许诺。 【注释】(1)“难”,反驳,提出不同意见。(2)“兵,死地也”,《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不能不审慎地研究。)与本句意同。(3)“不将括”,不以赵括为将。“将”是使动用法。(4)“身听奉饭饮而进食者”,亲自侍奉饮食,以师长之礼对待的人。(5)“军吏”,指属下军官。“士大夫”,指幕僚。(6)“东向而朝”,赵括面向东而坐,接受部下的朝见。当时以面向东的座位为尊。(7)“异心”,指思想作风全然不同。(8)“不称”,不称职。“称”,音chèn。(9)“随坐”,即连坐,一人犯法,他人一起受罚。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1)纵奇兵,洋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2)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3)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4)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5)迺得解邯郸之围。(6)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注释】(1)“白起”,秦国名将,郿(今陕西眉县东)人,以军功封为武安君,为秦国攻破敌国七十余城。长平之战后,因与秦相应侯范睢有矛盾,遭猜忌,终于被秦王赐死。事迹详本书本传。(2)“四十余日,军饿”,《白起王翦列传》载,“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皆在内部暗地里彼此残杀,以死尸为食。)可以参见。“饿”,是严重的饥饿。(3)“阬”,同“坑”,活埋。(4)“明年”,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二五八年。(5)“赖楚、魏诸侯来救”,平原君偕毛遂赴楚求援,楚有春申君率军救赵;魏有信陵君窃符救赵。(6)“迺”,同“乃”。 自邯郸围解五年,(1)而燕用栗腹之谋,(2)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干鄗,(3)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4)赵以尉文(5)封廉颇为信平君,(6)为假相国。 【注释】(1)“自邯郸围解五年”,邯郸解围在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二五七年),据《六国年表》及《燕召公世家》,栗腹攻赵在燕王喜四年,即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二五一年),中间相距不止五年。梁玉绳等认为“五年”是“七年”之误,王伯祥认为不计解围当年及谋赵当年,恰为五年。(2)“栗腹”,燕丞相。燕王喜命栗腹与赵结好,赠赵王五百金,栗腹自赵归燕,为燕王图谋击赵。(3)“鄗”,故地在今河北省柏乡县北。音hào。(4)“乃听之”,《燕世家》载,当时赵国提出要求由主张与赵友好的大夫将渠担任燕相,方允讲和。燕王任命将渠为相,燕、赵媾和。(5)“尉文”,邑名,故地今已不可详考。“信平君”,封号。(6)“假相国”,代理相国。有人推测其时蔺相如当已死去,故以廉颇代为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1)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2)夫天下以市道交,(3)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4)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5)拔之。 【注释】(1)“故客”,旧时门下的食客。(2)“君何见之晚也”,犹言“君见之何晚也”。“见之”,看问题;“晚”,指迟钝,不合时宜,落后于形势。(3)“市道”,市场上做交易的办法。(4)“居六年”,按,自赵孝成王十五年破燕军,杀栗腹算起,过六年是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四五年),魏安趋王三十二年。(5)“繁阳”,故地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东北。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1)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2)其明年,(3)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4) 【注释】(1)“悼襄王”,名偃,公元前二四四年至二三六年在位。(2)“大梁”,魏国都,故地在今河南省开封市。(3)“其明年”,赵悼襄王二年,即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二四三年。(4)“武遂”,故地在今河北省徐水县西遂城镇。“方城”,故地在今河北省固安县南。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1)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2)被甲上马,(3)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4)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注释】(1)“毁”,诋毁,诽谤。(2)“一饭斗米,肉十斤”,战国时各国度量衡制度不同,如按秦制折算(汉初沿用),一斗大约为今二千毫升,一斤大约为今二百五十克。(3)“被”,通“披”,穿着。4)“顷之三遗矢”,一会儿功夫就大便了三次。“矢”,通“屎”。这是说廉颇的生理机能已老化,消化系统的器官功能已衰退。是使者诋毁之辞。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1)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2) 【注释】(1)“一为楚将”,“一”是语助词,无义。(2)“寿春”,故地在今安徽省寿县。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二四一年),即秦王政六年,楚为避秦威逼,迁都寿春,仍称之为郢。 李牧者,(1)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2) 备匈奴。以便宜置吏,(3)市租皆输入莫府,(4)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5)习射骑,谨烽火,(6)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7)有敢捕虔者斩。”匈奴每人,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8)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注释】(1)“李牧”,《战国策·赵策》及《秦策》云,李牧一名繓(音zuò)。 (2)“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代”是古国之名,在今河北省蔚县一带,代国为赵所灭。“雁门郡”,辖地相当于今山西省宁武、五寨、河曲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区。(3)“便宜”,指不按照规定章程,而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便”,音biàn。(4)“莫”,通“幕”,指军队屯驻在外时将帅的营帐,因为以帐幕作为办公理事的府署,故称“幕府”。(5)“飨”,以食物供给、招待。(6)“谨”,慎。“烽火”,古代用以传递敌军进犯情报的设施。每相隔一定距离筑一高台,台上树立高木,有桔槔一类的举高装置,一头有容器可安放薪柴,敌寇入侵,则高高举起,白日举烟,夜晚举火。(7)“保”,通“堡”,堡垒。(8)“让”,责备,批评。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1)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2)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3)乃敢奉令。”王许之。 【注释】(1)“边不得田畜”,边境地区不能种田和畜牧。“田”,耕作。“畜”,放牧。(2)“固称疾”,坚决地托言有病。(3)“臣如前”,我仍照从前的办法。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1)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2)彀者十万人,(3)悉勒习战。(4)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5)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6)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7)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8)破东胡,(9)降林胡,(10)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注释】(1)“具”,准备。“具”的内容,包括下列“选车”、“选骑”、选“百金之士”和“彀者”数项。(2)“百金之士”,《集解》引《管子》:“能破敌擒将者赏百金。”意指骁勇善战敢死之士。(3)“彀者”,优秀的射手。“彀”,指拉满强弓,音gòu。(4)“悉勒习战”,都组织起来练习作战。“勒”,统率。“习战”,指进行作战训练。(5)“详北”,佯败。“北”,败走。(6)“单于”,匈奴君王的称号。“单”,音chan。(7)“陈”,通“阵”。 (8)“”,胡国名,在代地北方,音danlan,(9)“东胡”,北方民族名称,为乌丸(一称“乌桓”)之祖,其别派即后世的鲜卑,因在匈奴之东,故称为“东胡”。(10)“林胡”,北方民族名称,活动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以北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一带。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1)庞煖破燕军,(2)杀剧辛。(3)后七年,(4)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5)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6)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7)封李牧为武安君。(8)居三年,秦攻番吾,(9)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10) 【注释】(1)“居二年”,赵悼襄王三年,燕王喜十三年,公元前二四二年。(2)“庞煖破燕军”,庞煖,赵将,素与剧辛交好。燕欲乘赵疲弱击之,命剧辛率军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3)“剧辛”,本赵人,后仕燕为将。(4)“后七年”,赵王迁二年,秦王政十三年,公元前二三四年。(5)“扈辄”,赵将。汉初彭越属将亦有名“扈辄”的,不是一人。“武遂”,《赵世家》作“武城”,故地在今河北省磁县南,不是上文李牧所取燕武遂。(6)“宜安”,故地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南。(7)“桓齮”,秦王政十年(公元前二三七年)为将军,攻城野战,军功甚多。“齮”,音yǐ 。(8)“武安君”,封号名,“武安”,邑名,故地在今河北省武安县一带。(9)“番吾”,故地在今河北省磁县一带。(10)“南距韩、魏”,当时韩已向秦称臣,魏则献地于秦,皆听命于秦,故李牧需同时抵御韩、魏。《赵世家》系此事于赵王迁四年(公元前二三二年)。 赵王迁七年,(1)秦使王翦攻赵,(2)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3)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4)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及齐将颜聚代李牧。(5)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6)斩之。(7)废司马尚。后三月,王蔚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8)遂灭赵。 【注释】(1)“赵王迁七年”,即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二二九年。“迁”,悼襄王庶子,在位八年,赵灭于秦。(2)“王翦”,秦名将,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乡人。曾率秦军灭赵、燕、魏、楚等国,在秦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军功最多,事迹详本书本传。(3)“司马尚”,赵将军。(4)“反间”,利用伪造的情报调动敌方。(5)“,即“葱”。(6)“微”,秘密地,不公开地。(7)“斩之”,李牧之死,《战国策·秦策》胃赵王赐死,李牧自杀身死;刘向《列女传》卷七谓赵王迁之母倡后,淫佚不正,多受秦贿,而使王诛其良将武安君李牧。说法不尽相同。(8)“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赵世家》载,赵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1)方蔺相如引壁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2)相如一奋其气,(3)威信敌国,(4)退而让颇,名重太山,(5)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注释】(1)“处死者难”,死得其所才是真正的难。“处死”指要死得是地方,死得有价值,不是无谓地去死。参看《季布栾布列传》太史公语。(2)“发”,发作,表现出来。(3)“一奋其气”,“一”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类似今天口语中“一……就……”的句式;“奋”,奋发扬厉,“气”,气概,精神。(4) “信”,通“伸”,伸张。”碱伸敌国”,是指蔺相如在敌国威风凛然,令敌震慑。(5)“太山”,即泰山。 |
浏览:464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