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郑振铎》一书是纪念郑振铎先生诞辰105周年的征文选集,共选入51篇,已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它凝聚着人们对一位中国文化先驱的深切追怀。
首先引起我一读再读的是文坛泰斗巴金先生写的《怀念振铎》。这是他患病住院期间,把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投注进去写的一篇文章。他从1989年春动笔,1998年3月至1999年春又口述、修改、续写,深情地回顾了与郑振铎的交往。他赞扬郑振铎为人“正直而公正”,一举一动充满了为国家、为人民献身的精神,并说:“我尊敬他为‘先生’,因为他不仅把我送进了文艺界,而且他经常注意我陆续发表的作品,关心我的言行。他不教训,他只引路,树立榜样”,“喜欢帮助年轻人”。巴金这篇文章,刻画出他心中真实的郑振铎的形象。 上世纪30年代,在许多文学青年心目中,郑振铎是良师益友。关于郑振铎喜欢帮助年轻人的事例,在本书的《深挚的友谊———郑振铎与胡也频》一文中也得到明证:年轻的胡也频开始发表作品就引起郑振铎的关注。他在主编的《小说月报》上也发表胡也频的作品。他知道胡也频参加“左联”的工作,但从不向胡也频打听有关情况。当胡也频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后,他闻讯后就积极参加营救,并预支200元稿费给丁玲,以解燃眉之急。这些往事,至今仍在流传。 本书的作者有不少是曾与郑振铎共事过的老同志,现在已是八十高龄了。但他们纷纷拿起笔来,撰文追忆这位国家文物局的首任局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此外,还有郑振铎哲嗣郑尔康先生写的《团城轶事》、《父亲的书斋》等。这些文章情真意挚,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写出了郑振铎的人格以及鲜为人知的轶事,十分动人。 选入本书的有不少优秀的散文,例如卓如研究员写的《长乐双星相辉映》,把郑振铎与冰心比喻为长乐的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细致地记叙了他俩在文学活动中结下的不平凡的友谊。小学教师郑春芳写的《初秋怀想》,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了一位故乡的文学青年“品读先生的大作”、“仰慕先生的为人”,“将竭尽全力续我的文学梦”的愿望。还有许多诗文,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侧面,讴歌了这位“一代才华”。这些篇章,文情并茂,可读性强。 在本书新披露的文学史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由研究郑振铎的专家陈福康教授写的《郑振铎与美术家》一文中,介绍了郑振铎1948年为张明曹画飞瀑图题的诗,是《郑振铎文集》所未收的佚诗,这也是迄今惟一发现的郑振铎的一首旧体诗,更显难得。此诗颇见功力,转录如下: 悠然置我会仙岩, 恍听钟声出碧杉。 记倚危亭看飞瀑, 弥天梅雨湿春衫。 陈福康教授整理注释的《新中国派出的第一个代表团———郑振铎1949年春天的日记》,全文16000多字。这批日记是首次公开发表的。郑振铎在日记中,记述了从1949年3月29日至5月26日,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在苏联和捷克期间的活动、见闻和感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已故著名诗人王亚平说过:日记是“心血凝成的语言”。读这批日记,从中可真切地感受到郑振铎和代表们忘我地工作热情和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以及郑振铎在异域他邦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周扬曾说过:“认识一个人,特别是认识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并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时间。”(《在全国茅盾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郑振铎先生殉职已45年了,但我们对郑振铎的认识还是不够的。读本书,有助于我们走近郑振铎,进一步认识这位中国文化先驱,学习他那种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祖国的早日富强而奋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陈松溪先生系福州市作家协会名誉理事。 |
原文2004.1.4 发表于《福州晚报》 浏览:186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