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父亲虽然逝世已三十年了,但我至今保存着他读过的书:会计书、养蜂书、文学书…… 父亲在儿时没有上正规学校读过书,只在祖父办的私塾中读书,读的也许是《三字经》、《神童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文革”中“破四旧”时,我曾在家中翻到过几本线装的《论语》、《孟子》,不知是否父亲儿时读过的书?父亲能写一手浑厚有力方正端庄的毛笔字,即使写行草,也显得有棱有角骨力内含。可惜他没有留下正规的书法作品,而只给我留下了几封信和一些养蜂记录。 我至今不清楚父亲究竟有没有读过上海的立信会计学校?因为家中有几本盖着他图章的立信会计学校的教科书,也许是自学?他在年轻时当过县城南门一家颇有名气的旅馆的帐房先生。父亲曾告诉过我,他在旅馆门口写过一副对联,他的书法和对联得到许多人的称赞。他还把对联用毛笔字写给我看,我现在依稀记得有“舟楫过琴川,客来不速”,“、、、虞山,宾至如归 ”等内容。后来他还兼任过轮船公司的帐房。但不久日本人打来了,一切都混乱不堪,他只身回到故乡,自谋生路,收过土布,发过花边,总之属于小商小贩之列。他身体渐衰,患有肺气肿、心脏病,解放后一直没有参加集体工作。虽然也有镇上的单位请他去当会计,但他都回绝了。他在家里的庭院中养起了蜜蜂。这时候,他买了好几本养蜂书,订了《中国养蜂》杂志,一直订到“文革”开始杂志停刊。他认真阅读养蜂书籍,掌握养蜂技术,精心饲养蜜蜂,历尽波折,终于使蜂群有了发展,能够赖以为生了,但“文革”开始,蜜蜂被以极低的价格作价归公。此后五年,父亲闲住在家,读的大都是文学书。 我至今记得他冬天躺在藤榻上,膝上盖着一件皮袄,脚上穿一双蚌壳棉布鞋,双手捧着一本《古文观止》或《陶渊明集》,终日默默无语地阅读。那时候我刚高中毕业,毕竟年轻,对父亲的读书只认为是消遣而已。后来年岁渐长,也有了一些世事的感触,我才悟到父亲为什么总读那两本书而不厌。陶渊明的退居林下、采菊东篱或许能给赋闲在家的父亲一点精神上的安慰?而《古文观止》中那许多篇精采的古典散文,一定会给父亲许多感想。可惜我没有细问过父亲喜爱的是哪几篇,也许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也许是刘禹锡的《陋室铭》?我想父亲总能从古代文人的美文中吸取精神的安慰剂,使自己的心得以淡泊而宁静。 父亲成了一个默默的读书者,他从不多言。他曾教给我一副与读书有关的对联:“言易招忧少说几句;书能益智多读数行。”也许,这也养成了我喜欢默默读书写作而不喜夸夸其谈的性格? 父亲实际上是一个隐士,他的心态是一种真正的隐者心态。尽管他常为衣食操心,但他与世无争,与人无争,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自食其力。自从失去了蜜蜂,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他只能以陶渊明、以古人为他的精神食粮了。父亲因心脏病突然逝去,他躺在那张藤榻上,面容如生,手边还放着那两本他百读不厌的书…… |
浏览:66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