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八年抗日战争(转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郭廷以

  八年抗日战争
  (转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
  (http://mxj.6to23.co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上、下册
  
  
  ISBN7-5004-2468-X
  
  原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前言
  
    本书为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郭廷以先生晚年的重要著作。郭廷以(1903--1978),河南舞阳人,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毕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卓有贡献。有《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国近代史》、《郭嵩焘先生年谱》等多种著作行世。这部《近代中国史纲》为著者1969年赴美作学术访问时开始撰写,历时4年,于l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和读者重视与欢迎,曾先后3版10次印刷;1991年又在台湾出版发行。这次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授权我社,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该书中文简体字版。
  
    本书取材丰富,态度严谨。由于著者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不同,因此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见解和分析,和内地史学家的一些传统观点多有不尽相同之处,为作者的一家之言。我们出版此书,意在为我国内地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严谨的而又视角不同的近代史著作作参考,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开展。
  
    这次出版的该书中文简体字版,只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提供的繁体字版本作了简化字处理,书中除对外文人名、地名等译法不同和原版个别错别字作了改动外,其余均未作改动。如有讹误,欢迎指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三月
  
  
  第十八章 八年抗日战争(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
  
  
  第一节 中日全面战争
  
  一、日本求战与中国应战——“七七事变”
  倘若不是中国百般忍让,中日全面战争早就发生;倘若不是日本
  得陇望蜀定要在华北制造另一满洲国,中日全面战争或将再延迟相当
  时日。一九三五与一九三六年,中国为了保卫华北,两度不惜一战。日
  本总想不劳而获,以待中国内变。但是情形不若其所希望,两广问题
  不但未引起内战,反使团结加强。接着是西安事变,日本又幸灾乐祸,
  以为中国的大乱一定不免。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事变和平结
  束的迹象已露,日本首相广田在枢密院报告,如果国民政府以容共为
  条件,与张学良妥协,日本即断然排击。两天后,蒋委员长脱险,日
  本自然明白此与苏俄有关。十二月二十八日,关东军声称,倘中国政
  府接受共产主义与抗日政策,关东军将采任何必要方法,以防卫满洲
  国及维持东亚和平。日本之将有行动,人所共见,目标乃是华北。
  一九三七年初,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再与冀察政务委
  员长宋哲元谈判华北经济问题,以南京不同意日方的要求,仍无结果。
  不久国民党与中共和解明朗化。四月,日本再增兵平、津;外务、大
  藏、陆军、海军四大臣会议,决使华北成为防共、亲日、亲满地区。报
  纸声言扩大塘沽协定及冀东防共政府,不令华北“中央化”、“中央集
  权化”,甚至有驱逐第二十九军之说。五月,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在热
  河承德,田代皖一郎在天津分别召开会议,加紧压迫绥远、华北。六
  月初,近卫文磨(应为上麻下吕,但这个字打不出来)组阁,广田改
  任外相,一意将就军人。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扬言,为了对俄作战,
  应先予南京政府以武力打击,清除后
  
  --659--
  
  方威胁。六月,日本大使川越茂谈话,谓中国须认清日本生存与发展
  的权利,及满洲国生存与华北的必然联系。朝鲜总督与关东军司令、天
  津驻屯军司令、南满铁道会社总裁会于大连,仍是为了华北问题。
  河北事件发生以来,日军益肆行无忌,任意作非法演习。宋哲元
  与田代皖谈判之时,川越茂亦进见蒋委员长有所表示。一九三七年三
  月,外交部长王宠惠发表谈话,谓国家主权必须完整,国际关系必须
  以平等互惠为原则。蒋招待日本经济考察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希望日本停止在华活动。四月,华北日军开始演习。
  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西南十五公里的交通要道卢沟桥演习夜
  战。①下午十一时,借口日兵一名失踪,要求入宛平县搜查,继称失踪
  日兵虽然归队,仍须明了经过情形。中国答应共同调查,日军竟突然
  进攻,为驻军团长吉星文拒退,“七七事变”于是爆发。八日,双方协
  议,军队各返原防。次日,日军又攻。十一日,中国允撤退卢沟桥及
  其附近驻军,惩罚负责官员,而日方表示遗憾。②
  同一天,日本政府命朝鲜、满洲驻军开往华北,第二天,参谋本
  部拟就作战计划,决击溃北平、天津附近的宋哲元军。十四日,新任
  华北司令香月司要求撤退北平驻军、冀察中央机构及蓝衣社、CC团,
  罢黜排日要人,彻底镇压共产党活动,取缔排日言论机关、学生运动
  及学校与军中的排日教育。十九日,宋一一接受。二十日,日军炮轰
  宛平县城及长辛店。宋下令撤除北平市内的防御设施,请北来中央军
  停止前进。
  蒋委员长时在庐山,正要与社会领袖举行国是谈话会。七月八日,
  得知事变消息,即命国民党宣传部尽量发布新闻,令宋哲元积极准备,
  就地抵抗,如果谈判,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七月九日,派四个师向河
  
  --660--
  ① 卢沟桥跨永定河上,完工于一一九○年,长二百余米,宽八米,高十余米,两
  旁栏柱有四百八十五个石狮,雕琢精工,形态各殊,经马可·波罗推崇,西
  人称为马可·波罗桥。
  ② 近年日人的撰述,说是先开枪的为共产分子,不惟无任何证据,实亦无关宏
  旨。试问“九一八”拆毁柳条沟铁路又系何人所为?
  
  图十七:抗战前夕(一九三七)
  
  
  
  北石家庄、保定集中,命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速返南京,面告军政部
  长何应钦,可知他已下了决心。外交部于抗议之外,并于十二日声明,
  任何解决办法,未经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再电宋哲元,全力抗战,
  勿为敌人所欺,七月十一日的协议绝不能了事。十四日,设行营于石
  家庄。中共毛泽东及红军将领于事变的次日,亦请蒋严令第二十九军
  保卫平、津、华北,动员全国海陆空军,驱逐日寇出中国,红军愿在
  其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三天后,周恩来、秦邦宪、林祖涵到庐山,会
  商陕、甘、宁边区地位及红军改编问题。十六日,英国驻华大使试图
  斡旋,提议中日停止调兵,为日本所拒。十七日,蒋对庐山谈话会郑
  重宣布:“卢沟桥事变的推演,关系整个中国。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
  后关头的境界。事变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的态度;和
  平希望绝续之关头,全系于日本军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
  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接着申明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
  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不合法之改变;三、中
  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
  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
  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地
  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
  牺牲一切的决心。”
  日本政府的反应为通过《动员计划》,要求中国撤退进入河北部队。
  宋哲元以日军大举向关内输送,同时知道了蒋的抗战决策,补给已经
  到达,亦决定发动攻势。七月二十六日,日军夺占平、津间的廊坊,但
  进攻北乎的日军则被击退。香月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第二十九军退往
  永定河以西。二十七日,日军进逼北平四郊。二十八日,猛攻南苑,第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二十九日,宋哲元离北平,
  天津经激战后,于三十日陷落,华北两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
  七月二十日,蒋返抵南京。北平不守的当晚,再发表谈话,说是
  这不能算是战争了结,惟有一致奋斗,此后决无局部解决之可能与妥
  协屈服之理。又二日,发表告全军将士书,只有抗战到底,与倭寇死
  拼。八月初,复宣示抗战方针,随时随地抵抗,使日人战而不取。各
  
  --662--
  
  方重要军事领袖,如广西的白崇禧、山西的阎锡山、四川的刘湘、云
  南的龙云、中共的朱德,不论以往与蒋有何意见,均会集南京。八月
  十二日,中央决设置国防最高会议,推蒋委员长为陆海空军总司令,以
  军事委员会为统帅部。十六日,改以蒋委员长为大元帅,组织大本
  营。①
  日本之所以于此时发动战争,一以中共再与国民党合作,容共、联
  俄之局复成,必须及时遏制,先控有华北;二以中国国力尚待充实,必
  须早予以挫折,不信蒋真有作战决心:三以德、日防共协定及日、意
  协定已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成立,日本已不孤立,英、美不致断然行
  动。至于中国之决计应战,一以势迫出此,日本野心并无止境,如再
  忍让,不惟华北将为东北之续,且欲求偏安而不可得;二以人心愤激
  已至极点,中共主战尤力,此次如再不抵抗,内战势将重起;三以中
  国虽非日本之敌,然以土地之广,断非日军所能全部据有;四以英、美
  深忌日本势力的扩张,假以时日,国际情势定有变化,彼时如与日本
  谈判,为害亦较目前为轻,何况中、俄正在谈判互不浸犯条约,短期
  内可望获得援助。②
  二、初期阵地战与游击战
  日本初志在夺取河北,以为攻占北平、天津后,中国势必屈服。八
  月八日,曾拟有《停战条件》及《国交调整案纲要》,准备谈判。不知
  中国已决定另辟战场,全面抗战。华北平原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驰驱,
  江南河流纵横,湖沼星罗,地形复杂,复筑有国防工事,对中国比较
  有利。上海为通商巨埠,日军无多,决定先于此地一挫日本的骄气,促
  起国际注目。七八月之交,部分军队已开抵上海附近,并计划封锁江
  阴要塞,使长江日本船舰无法脱逃。③七月中旬,日本驻上海舰队司令
  
  --663--
  ① 南京失守后,大本营撤销,仍由军事委员会总揽军事。
  ② 传张群有“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之说。“战必败”为人所
  共见,“和必乱”确为至言,不过“败而后和,和而后安”则未必。
  ③ 行政院秘书黄浚受日本收买,泄漏消息,汉口一带日舰、日侨先期退出。
  
  长谷川清亦跃跃欲试,建议东京,不宜将战场局限于华北,应同时攻
  取上海、南京,分散中国兵力,制其死命。七月下旬,长谷川清师
  “卢沟桥事变“故技,借口陆战队一名失踪,布防上海闸北。八月九日,
  中、日士兵在上海机场冲突,十三日上午九时十五分,大战揭幕。
  上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宣布自卫抗战。八月十五日,日
  本正式下动员令,编组上海及华北派遣军。二十日,中国划分南北各
  战区。上海日军初仅陆战队一万人,中国陆军四万人,猛勇进攻,空
  军轰炸日本军舰。此后双方陆续增兵,华军虽不惜牺牲,终不抵日本
  的炮火。九月中旬,退守第一预备阵地。时日军约十万人,华军约三
  十余万,制空权则在日本之手。①九月下旬,华军退守第二预备阵地。
  十月初,日军增至二十余万,华军约五十万,中央军外,桂军、粤军、
  湘军、川军先后加入战斗,伤亡极为惨重。十月二十六日,主要阵地
  失陷,退向沪西。续来日军两师,登陆杭州湾。十一月九日,华军全
  线西撤。
  十一月二十日,国民政府宣言,决不为城下之盟。本日起,移驻
  重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对于将近三个月的上
  海战争,备致嘉许,“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以血肉之躯,
  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如金石,陷阵之勇、
  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所说毫
  不夸张。外国舆论对于中国军队的英勇智谋,亦再三赞誉。虽训练犹
  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
  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
  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
  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十二月十三日,首都南
  京陷落,二十四日,杭州继之。日军进入南京后,大肆劫掠、奸淫、屠
  杀,被掳的官兵、赤手空拳的平民妇孺,或遭集体扫射或被砍死,为
  
  --664--
  ①中国可供作战的飞机仅二百二十余架。八月十四日,日机十三架轰炸杭州,被
  击落六架。是后连续来袭,并及南京等城,又被击落多架。高志航战功特著。
  中国飞机亦屡炸上海日军阵地、军舰,飞行员壮烈殉国。
  
  时一周,男女惨死者,最少十余万人,甚或更多。
  华北日军占领北平后,沿平绥铁路北攻南口,察哈尔境内日军南
  攻张家口,激战十六天,八月下旬,南口失守,张家口亦陷。日军进
  陷山西大同。九月二十五日,甫经编为第八路军的红军林彪师会同晋
  军、陕军重创四千日军于晋北平型关,为中国在北战场的首次胜利。①
  十月,日军一支西陷绥远省城归绥,一支南犯太原。中央军及晋军破
  之于忻口,军长、师长战殁,而阵地不为之动。日军改自河北攻晋东,
  十一月九日,占领太原。
  南口之战告一段落后,日军循平汉路南下。九月,陷河北保定。十
  月,陷石家庄。十一月,陷河南安阳。另一路由津浦路南下,陷鲁北
  德州。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不战而走,十二月二十七日,放弃济南。
  青岛以陷于海陆夹攻,守军于炸毁纱厂后西撤。蒋委员长拿办韩复榘,
  处以死刑,这是抗战期间,受到最严厉惩治的一个高级将领。
  一九三八年二月,津浦路北段日军深入鲁南,南段日军越过淮河,
  谋合犯徐州。三月,南来日军进攻临沂,为时八日,伤亡颇大。徐州
  东北台儿庄的攻守尤为激烈,为时四周。中国以四倍的兵力,截断日
  军补给,日军被歼一万六千人,四月七日后撤,证明其并非无敌。南
  京失守后的士气为之重振,人心尤为兴奋。日军改向鲁、豫之交与皖
  北进攻。五月,华军放弃徐州,战场移于豫东。六月五日,开封不守,
  华军掘毁郑州以东的花园口黄河堤防,洪水向南泛滥,人民损失惨
  重。②但日军进攻郑州、南窥武汉的企图则为之滞延。
  武汉为南京撤退后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亦为日本次一攻击目标。一
  
  --665--
  
  北石家庄、保定集中,命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速返南京,面告军政部
  长何应钦,可知他已下了决心。外交部于抗议之外,并于十二日声明,
  任何解决办法,未经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再电宋哲元,全力抗战,
  勿为敌人所欺,七月十一日的协议绝不能了事。十四日,设行营于石
  家庄。中共毛泽东及红军将领于事变的次日,亦请蒋严令第二十九军
  保卫平、津、华北,动员全国海陆空军,驱逐日寇出中国,红军愿在
  其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三天后,周恩来、秦邦宪、林祖涵到庐山,会
  商陕、甘、宁边区地位及红军改编问题。十六日,英国驻华大使试图
  斡旋,提议中日停止调兵,为日本所拒。十七日,蒋对庐山谈话会郑
  重宣布:“卢沟桥事变的推演,关系整个中国。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
  后关头的境界。事变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的态度;和
  平希望绝续之关头,全系于日本军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
  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接着申明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
  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不合法之改变;三、中
  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
  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
  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地
  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
  牺牲一切的决心。”
  日本政府的反应为通过《动员计划》,要求中国撤退进入河北部队。
  宋哲元以日军大举向关内输送,同时知道了蒋的抗战决策,补给已经
  到达,亦决定发动攻势。七月二十六日,日军夺占平、津间的廊坊,但
  进攻北乎的日军则被击退。香月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第二十九军退往
  永定河以西。二十七日,日军进逼北平四郊。二十八日,猛攻南苑,第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二十九日,宋哲元离北平,
  天津经激战后,于三十日陷落,华北两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
  七月二十日,蒋返抵南京。北平不守的当晚,再发表谈话,说是
  这不能算是战争了结,惟有一致奋斗,此后决无局部解决之可能与妥
  协屈服之理。又二日,发表告全军将士书,只有抗战到底,与倭寇死
  拼。八月初,复宣示抗战方针,随时随地抵抗,使日人战而不取。各
  
  --662--
  
  方重要军事领袖,如广西的白崇禧、山西的阎锡山、四川的刘湘、云
  南的龙云、中共的朱德,不论以往与蒋有何意见,均会集南京。八月
  十二日,中央决设置国防最高会议,推蒋委员长为陆海空军总司令,以
  军事委员会为统帅部。十六日,改以蒋委员长为大元帅,组织大本
  营。①
  日本之所以于此时发动战争,一以中共再与国民党合作,容共、联
  俄之局复成,必须及时遏制,先控有华北;二以中国国力尚待充实,必
  须早予以挫折,不信蒋真有作战决心:三以德、日防共协定及日、意
  协定已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成立,日本已不孤立,英、美不致断然行
  动。至于中国之决计应战,一以势迫出此,日本野心并无止境,如再
  忍让,不惟华北将为东北之续,且欲求偏安而不可得;二以人心愤激
  已至极点,中共主战尤力,此次如再不抵抗,内战势将重起;三以中
  国虽非日本之敌,然以土地之广,断非日军所能全部据有;四以英、美
  深忌日本势力的扩张,假以时日,国际情势定有变化,彼时如与日本
  谈判,为害亦较目前为轻,何况中、俄正在谈判互不浸犯条约,短期
  内可望获得援助。②
  二、初期阵地战与游击战
  日本初志在夺取河北,以为攻占北平、天津后,中国势必屈服。八
  月八日,曾拟有《停战条件》及《国交调整案纲要》,准备谈判。不知
  中国已决定另辟战场,全面抗战。华北平原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驰驱,
  江南河流纵横,湖沼星罗,地形复杂,复筑有国防工事,对中国比较
  有利。上海为通商巨埠,日军无多,决定先于此地一挫日本的骄气,促
  起国际注目。七八月之交,部分军队已开抵上海附近,并计划封锁江
  阴要塞,使长江日本船舰无法脱逃。③七月中旬,日本驻上海舰队司令
  
  --663--
  ① 南京失守后,大本营撤销,仍由军事委员会总揽军事。
  ② 传张群有“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之说。“战必败”为人所
  共见,“和必乱”确为至言,不过“败而后和,和而后安”则未必。
  ③ 行政院秘书黄浚受日本收买,泄漏消息,汉口一带日舰、日侨先期退出。
  
  长谷川清亦跃跃欲试,建议东京,不宜将战场局限于华北,应同时攻
  取上海、南京,分散中国兵力,制其死命。七月下旬,长谷川清师
  “卢沟桥事变“故技,借口陆战队一名失踪,布防上海闸北。八月九日,
  中、日士兵在上海机场冲突,十三日上午九时十五分,大战揭幕。
  上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宣布自卫抗战。八月十五日,日
  本正式下动员令,编组上海及华北派遣军。二十日,中国划分南北各
  战区。上海日军初仅陆战队一万人,中国陆军四万人,猛勇进攻,空
  军轰炸日本军舰。此后双方陆续增兵,华军虽不惜牺牲,终不抵日本
  的炮火。九月中旬,退守第一预备阵地。时日军约十万人,华军约三
  十余万,制空权则在日本之手。①九月下旬,华军退守第二预备阵地。
  十月初,日军增至二十余万,华军约五十万,中央军外,桂军、粤军、
  湘军、川军先后加入战斗,伤亡极为惨重。十月二十六日,主要阵地
  失陷,退向沪西。续来日军两师,登陆杭州湾。十一月九日,华军全
  线西撤。
  十一月二十日,国民政府宣言,决不为城下之盟。本日起,移驻
  重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对于将近三个月的上
  海战争,备致嘉许,“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以血肉之躯,
  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如金石,陷阵之勇、
  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所说毫
  不夸张。外国舆论对于中国军队的英勇智谋,亦再三赞誉。虽训练犹
  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
  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
  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
  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十二月十三日,首都南
  京陷落,二十四日,杭州继之。日军进入南京后,大肆劫掠、奸淫、屠
  杀,被掳的官兵、赤手空拳的平民妇孺,或遭集体扫射或被砍死,为
  
  --664--
  ①中国可供作战的飞机仅二百二十余架。八月十四日,日机十三架轰炸杭州,被
  击落六架。是后连续来袭,并及南京等城,又被击落多架。高志航战功特著。
  中国飞机亦屡炸上海日军阵地、军舰,飞行员壮烈殉国。
  
  时一周,男女惨死者,最少十余万人,甚或更多。
  华北日军占领北平后,沿平绥铁路北攻南口,察哈尔境内日军南
  攻张家口,激战十六天,八月下旬,南口失守,张家口亦陷。日军进
  陷山西大同。九月二十五日,甫经编为第八路军的红军林彪师会同晋
  军、陕军重创四千日军于晋北平型关,为中国在北战场的首次胜利。①
  十月,日军一支西陷绥远省城归绥,一支南犯太原。中央军及晋军破
  之于忻口,军长、师长战殁,而阵地不为之动。日军改自河北攻晋东,
  十一月九日,占领太原。
  南口之战告一段落后,日军循平汉路南下。九月,陷河北保定。十
  月,陷石家庄。十一月,陷河南安阳。另一路由津浦路南下,陷鲁北
  德州。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不战而走,十二月二十七日,放弃济南。
  青岛以陷于海陆夹攻,守军于炸毁纱厂后西撤。蒋委员长拿办韩复榘,
  处以死刑,这是抗战期间,受到最严厉惩治的一个高级将领。
  一九三八年二月,津浦路北段日军深入鲁南,南段日军越过淮河,
  谋合犯徐州。三月,南来日军进攻临沂,为时八日,伤亡颇大。徐州
  东北台儿庄的攻守尤为激烈,为时四周。中国以四倍的兵力,截断日
  军补给,日军被歼一万六千人,四月七日后撤,证明其并非无敌。南
  京失守后的士气为之重振,人心尤为兴奋。日军改向鲁、豫之交与皖
  北进攻。五月,华军放弃徐州,战场移于豫东。六月五日,开封不守,
  华军掘毁郑州以东的花园口黄河堤防,洪水向南泛滥,人民损失惨
  重。②但日军进攻郑州、南窥武汉的企图则为之滞延。
  武汉为南京撤退后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亦为日本次一攻击目标。一
  
  --665--
  
  ① 八月二十二日,陕北红军正式改编为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总、副指挥,
  叶剑英任参谋长,辖三个师,计三万人,师长为林彪、贺龙、刘伯承,副师
  长为聂荣臻、萧克、徐向前,政治委员一由聂荣臻兼,余二人为关向应、邓
  小平。九月二十二日,江南零星红军合组为新编第四军,叶挺、项英任正副
  军长,辖四个支队,计一万余人,支队长为陈毅、张云逸等。
  ② 总计淹没四十余县,河南民宅冲毁一百四十余万家,陆沉八百余万亩,安徽、
  江苏耕地陆沉一千一百余万亩,倾家荡产者四百八十余万人。
  
  九三八年二月以来,日本空军不断轰炸,遭到坚强抵抗。①六月十五日,
  朔江西上的日本海军陷安庆,会同陆军突破江西马当要塞。七月二十
  五日,九江失守,武汉外围会战开始。日军分三路前进。长江南岸取
  道赣北,激战于南昌以北,十月中旬,攻鄂南。长江北岸一路激战于
  河南潢川等地,迂回汉口以北,兵力共约十二师以上,三面包围武汉。
  广州为上海战争发生后的唯一海口,中国以为日本对英国有所顾
  虑,不致贸然侵犯,将粤军北调。日本为截断武汉的对外交通,滥肆
  轰炸。十月十二日,日军四万人,登陆大亚湾。二十一日,占领广州。
  这时长江两岸及豫南日军已迫近武汉。中国早已准备于武汉外围打击
  日军后即行放弃,十月二十五日,全军退出,计武汉会战约三个月,为
  上诲、徐州战后,中日的第三次大战。
  中国的战略为“持久战”与“消耗战”,不在沿海、沿江地带决战,
  但是节节抵抗,消耗并吸引日本兵力,同时保持自己的有生力,即所
  谓“以空间换时间”的“磁铁战”,使日本欲罢不能。日本的战略为
  “速战速决“,骄狂的军阀扬言三个月内内即可使中国屈膝,现在已过了
  十五个月,战争尚无了期。被日本侵扰的地区,北起察哈尔、绥远,南
  至广东,东至上海,西抵武汉,包括长城内外、东南各省及长江下游,
  俱属中国精华地区,但是它所能勉强控制的仅限于城镇及水陆交通线,
  而不能及于乡村。中国政府不只仍统有广大而完整的西北、西南,并
  及华北、华中、华南的大部。中国主力军撤退后,一部分留于敌后,与
  守土官领导人民,从事游击战。燕赵自古多慷慨之士,齐鲁素为豪杰
  所自出,攘臂而起的所在皆是。山西阎锡山组织军民“牺牲救国大同
  盟”,成立新军及工人武装自卫队。河北民军深入冀中,山东游击队遍
  于全省,第八路军在华北尤为活跃。苏、皖、浙边区游击队及新编第
  四军亦不断威胁长江交通。
  
  --666--
  ①二月十八日,日机被中国空军及苏俄义勇军击落十四架,中国大队长李桂丹
  战殁。四月二十九日,日机又被击落二十一架,中国损失九架,苏俄损失两架。
  
  图十八:日本侵占区(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三)
  
  --667--
  
  三、列强反应
  卢沟桥变起,中国通牒英、美、俄、法、德、意,指日本违背九
  国公约、非战公约及国际联盟宪章,中国将以全力保卫疆土与国家尊
  严,但亦愿依国际条约规定的和平方法,解决中日事件。英、美劝日
  本勿扩大华北纠纷,美国并向各国表示对于国际局势态度,主不使用
  武力,不干涉内政,遵守条约,对于可行的和平途径,愿共同努力,不
  过美国不欲受到拖累。蒋委员长分别接见英、美、德、法,意大使,请
  主持公道,特别指出只有英、美从中设法,情势或可缓和,美国为九
  国公约发起者,对此次事件有法律上的义务。英、美为最有影响力的
  国家,然各有顾虑。英国以希特勒当政,欧洲情势紧张,只望透过国
  际联盟于日本以压力。美国孤立主义势盛,不愿卷入国际争执。中国
  亦请国际联盟制止日本侵略,国际联盟仅谴责日本飞机滥炸不设防城
  市。美总统罗斯福为唤醒国内舆论,十月五日,发表演说,谓现在世
  界不法行为的蔓延巳成为一种疾疫,须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方法,予以
  隔离,免造成国际混乱。国务院宣称,日本在华行为不合国际原则,违
  反九国公约及非战公约规律。国际联盟决议,召集九国公约会议,处
  理中日冲突,对中国应表示道义支持,避免足以妨碍中国抵抗的行动。
  但是罗斯福的演说在国内不曾收到正面的效果,反招致责难,反对美
  国与国际联盟共同行动。
  迟至十一月三日,包括十九国的九国公约会议始于布鲁塞尔开幕。
  日本与德国拒绝参加,美国不肯挺身领导,英国态度消极。意大利前
  为进攻阿比西尼亚曾受国际联盟制裁。最近又与德、日签订反共协定,
  在会中遇事阻挠,成为日本的代言人。中国之于上海之战,不惜重大
  牺牲,即为争取九国公约会议的有利情势,至不得已始行后撤,外交
  上既无所得,原定及时退守的战略,亦未能实行。日军长驱而前,九
  国公约会议瞠目而视,仅于十一月十五日通过一篇宣言,谓中日冲突
  影响各国权益,举世惶虑不宁。日本施用武力,绝不能达成公正而垂
  久的解决。中国照九国公约与各国从事坦诚的讨论,日本则拒不参与,
  因之会议认为应考虑各国共同态度。二十四日,重行申明九国公约维
  持世界和平原则。中日争执的解决,须以该原则为基础。可谓不关痛
  
  --668--
  
  痒,无裨于事。南京陷落的前日,日本的飞机炸沉长江美国炮舰巴纳
  (Panay)号,美国亦止于抗议。蒋委员长直接请罗斯福援助。罗斯福
  的答覆是愿就力之所及,以谋和平。直至战争进行了十七个月,即一
  九三八年十二月,中国方得到美国的一千五百万美元借款,以桐油抵
  偿。
  中俄复交后,曾商订互不侵犯协定,迄无成议。一九三六年一月,
  广田三原则发表后,中俄又屡次商谈共同维持和平办法,亦无结果。一
  九三七年四月,国共和解已成,苏俄表示愿给中国以军火借款,中国
  反应冷淡。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驻俄大使蒋廷黻请求调停,苏俄外
  长莫洛托夫谓如苏俄单独行动,显不可能。上海战起,中国希望于互
  不侵犯条约外,再订互助协定,为苏俄所拒。八月二十一日,互不侵
  犯条约签字,缔约国一方受第三国侵略时,彼此不得予该第三国以任
  何援助,并不得有任何行动或签订任何协定,致侵略国施行不利于受
  侵略之缔约国。另有口头声明,在中日关系未恢复前,苏俄不与日本
  订立互不侵犯协定,中国不与第三国订立防共协定,苏俄允三个月至
  六个月内,实行参战。九月初,中国代表到莫斯科,不久,朱可夫
  (Georgi K.Zhukov)率苏俄顾问团来华。一月,给予中国以五千万
  美金借款,用以购买飞机,苏俄空军志愿队“正义之剑”继至。中国
  希望苏俄早日参战,苏俄国防部长伏希洛夫表示,中国对日战争如到
  生死关头,苏俄必定出兵,决不坐视。十二月二十日,蒋委员长以日
  本逼和不已,促斯大林履行诺言。斯大林覆称,时机未至,不便立即
  出兵,且出兵须经最高苏维埃会议决定,该会议当在两个月内召开,在
  此时间,决予中国技术援助。对于德国的调解,应以撤回日军,恢复
  卢沟桥事变前状态为条件。其实中国已拒绝了日本的要求。一九三八
  年一月,中国派孙科赴莫斯科,商谈中俄同盟不成,苏俄反向日本提
  议解决两国悬案,日本未加理睬。六月,苏俄续予中国五千万美元军
  火贷款,中国以锡、锑、水银、桐油、羊毛、生皮、茶、丝偿还。七
  月,日、俄在图们江下游发生武装冲突,中国又提议订立同盟或互助
  协定,苏俄依旧不许。
  德国并不鼓励日本与中国作战,以免削弱对苏俄的牵制力量。日
  
  --669--
  
  本原望“速战速决”,上海战争进行了两个多月,尚无结束迹象。及九
  国公约会议即将举行,日本又欲“速和速决”,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一
  日,示意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H. von Dirkesson),准备和中国直接谈
  判,欢迎德国、意大利劝说中国政府寻觅解决途径,柏林命驻华大使
  陶德曼(Oscar P. Trautmann)转达。十一月二日,日本提出如下条
  件:内蒙古自治,扩大华北及上海非武装区域,停止排日,共同防共,
  减低关税。如中国拒绝,日本决继续作战,至中国完全崩溃时,将提
  更严厉要求。蒋委员长表示,如能恢复战前状态,可以商谈。如接受
  日方所提条件,将不为舆论所容,而发生革命。日本继续作战中国亦
  断不投降,如中国崩溃,得势的将为共产党。陶德曼指陈战局严重,蒋
  重申华北主权完整与行政独立必须保持,日本须立即停战,中国断不
  接受最后通牒。
  南京陷落后,日本气焰万丈,十二月二十二日,提出了更苛刻的
  条件:一、中国抛弃亲共、反日、反满政策,并与日、满反共;二、划
  中国必要地带为非武装区域,成立特殊组织;三、日、满、中经济密
  切合作:四、中国赔款。在谈判期间,不停止战争。蒋断然拒绝。①德
  国提醒日本,中国正力谋争取苏俄援助,一旦中国赤化,将引起危险。
  日本悍然不顾,一九三八年一月二日,限中国于三天内决定态度,外
  交部长王宠惠告诉陶德曼,在未悉日本新条件的详细内容时,不能有
  所表示。十六日,广田通知狄克逊,责中国采拖延政策,乏谋和诚意,
  日本决放弃由德国协助进行的谈判。
  四、扩大抗战基础
  蒋委员长决定抗战之时,即网罗各方领袖,组成国防参议会。为
  统一意志,尚须有共同信守的远大原则。八月十五,中共发表《抗日
  
  --670--
  ①德国军事顾问福根豪森告陶德曼,如中国军事部署正确,士气恢复,弹药充
  足,可再进行六个月战争。陶德曼不以为然,劝勿对中国估计过高,有碍和
  谈。
  
  救国十大纲领》。①一九三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一日,国民党在武
  汉举行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一、确定三民主义
  为一般抗战行为及建国最高准绳,全国应在国民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下,
  奋励迈进。二、联合世界上同情于中国之国家民族,及一切反对日本
  侵略之势力,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三、加紧军队政治训练,充
  实民众武力,优待抗战人员家属。四、组织国民参政机关,团结全国
  力量,集中全国思虑与识见,以利国策的决定与推行,加速完成地方
  自治条件,改善政治机构。五、以军事建设为中心,同时注意人民生
  活,扩大战时生产,发展农林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鼓励轻工业及
  手工业经营,严禁奸商垄断居奇。六、发动全国民众为抗战而动员,凡
  不违反三民主义原则及法令范围内之自由,予以充分保障。严行惩办
  汉奸,并没收其财产。七、改定教育制度.推行战时教程。中共的抗
  日救国纲领,大致包涵在内,只是强调以三民主义为准绳及国民党与
  蒋委员长的领导,但中共的国防政府主张则不曾明确列入。
  大会宣言说:抗战目的在于抵御日本的侵略,同时完成建国任务,
  
  --671--
  ①十大纲领的要旨如下: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对日绝交,血战到底。反对任
  何动摇妥协。二、全国军事总动员:采取独立自主的作战方针,武装人民,发
  展游击战争,改革军队的政治工作,一切抗战军队平等待遇。三、全国人民总
  动员:全国人民,除汉奸外,都有抗日救国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武装
  抗敌的自由;释放政治犯,开放党禁;全国人民武装参加抗战,有力出力,有
  钱出钱,动员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四、改革政治
  机构:召集国民大会,通过民主宪法,选举国防政府,国防政府须吸收各党各
  派和人民团体中的革命分子。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五、抗日外交政
  策:在不丧失领土主权范围内,和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军事互助
  协定,拥护和平阵线。六、战时财政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以有钱出钱,和没收
  汉奸财产作抗日经费为原则。经济政策是整顿和扩大国防生产,发展农村经济,
  取缔奸商。七、改良农民生活,改良工人、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待遇,优待
  抗日军人家属。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调济食粮。八、抗日教育政策:改
  良教育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九、肃清
  汉奸、亲日派。十、抗日的民族团结,在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党、各
  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
  
  集合全国人力物力,同赴此一目的。非抗战则民族生存不可保,非建
  国则自力不能充实。惟抗战乃能解除压迫,惟抗战获得胜利,乃能组
  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以民族主义充实抗战力量,以抗战力量获得
  胜利。抗战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尤取决于民力。民力之发扬与民
  权之增进,互为因果,组织及训练民众,为发展民力之必要工作,亦
  为增进民权之必要条件。为适应战时需要,应设置国民参政机构,集
  中全国贤智之士,以参与大计,而民权之基础,亦于此建立。中国之
  经济基础在于农村,抗战期间,首宜谋农村经济之维持、奖进。至于
  新兴工业,必须合政府与人民之力,谋其复兴。第一,举国当节约刻
  苦,从事于生产资本之累积,与产业之振兴。第二,一切产业复兴计
  划,当集中于求抗战之胜利。第三,根据民生主义之信条,施行计划
  经济,分别国营私营。最后说:“吾人本于三民主义,一面抗战,一面
  建国。……倘能一其心志,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非团结无以
  得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把握,非共同努力于三民主义之实现,无以
  得真正之团结。”希望有志之士,相与集合于国民党,同心戮力,以完
  成捍御外侮,复兴民族之使命。
  大会之前,蒋曾计划化多党为一党,国民党可更改党名,或酌改
  组织。中国青年党表示可以接受,国家社会党允许考虑。①中共赞成合
  作,不同意合并,主张建立一某种形式的民族革命联盟,拟定一统一
  战线纲领,由国民党或蒋的名义发表,然后由各党派宣言拥护。不然
  亦可恢复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国共合作的方式,各党党员加入国民
  党,仍自保其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前者得到国民党的同意,后者未
  被接受。蒋于大会闭幕时致词,再呼吁各党各派团结一致,为抗战建
  国而努力,国民党愿推诚接纳,特别希望中共履行对国民党的诺言。国
  家社会党代表张嘉森、中国青年党代表左舜生先后答覆,说是他们的
  主张与三民主义并无二致,愿拥护国民政府。中共由总书记张闻天间
  接声明,赞成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的基本原则,作为各党派
  
  --672--
  ①国家社会党以梁启超的旧进步党为骨干,成立于一九三二年四月十六日,首
  领为张嘉森。
  
  奋斗的纲领。毛泽东复补充说,应将抗战建国纲领普及于军队与人民,
  并使之实行。是则,各主要政党对团结抗战已作出了正面承诺。
  《抗战建国纲领》中所说的国民参政机构,就是国民参政会,亦是
  最高的民意机关,取代了顾问性质的国防参议会。参政员由国民党中
  央执行委员会于地方公私机关团体中选任九十四名,文化经济团体中
  选任五十名,华侨中选任六名,虽非人民直接选举,然已包括了各党、
  各派、各民族、各地域、各团体的人士,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议会权
  力。①第一届参政会于一九三八年七月六日在武汉开幕,通过政府长期
  抗战,拥护《抗战建国纲领》,设立省县参议会。中共籍的参政员宣布
  将以最积极、最热忱、最诚恳的态度,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
  国纲领》,在蒋委员长领导下奋斗。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不再设总理,采行委员制。现在为了抗战,
  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恢复领袖制,推蒋中正为总裁,汪兆铭
  为副总裁。此时蒋的誉望之隆,似在当年孙中山之上。大会的另一重
  要决议为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多少有仿行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德国希
  特勒青年团之意,目的为训练青年在一个主义、一个方向之下,为抗
  战建国而努力,兼为国民党培植干部,蒋兼任团长,黄埔军官学校学
  生为中坚。②
  五、大迁徙
  长江,黄河下游及濒诲各省为中国人口、工业、学校的集中地区,
  
  --673--
  ① 属于中共的参政员有毛泽东(未到会)、陈绍禹、秦邦宪、林祖涵、吴玉章、
  董必武、邓颖超(周恩来之妻);属于国家社会党的有张嘉森、胡汝麟(石
  青)、罗文干、张东荪等;属于中国青年党的有曾琦、李璜、左舜生、陈启天、
  余家菊等。第二届参政员之属于各省市者,由各省市临时参议会选出。
  ② 据何廉云:一九三七年五月,蒋已有组织青年团的消息。八月,召见何应钦、
  陈立夫、吴鼎昌、康泽、何廉等征询意见。吴鼎昌说:可称之为“蒋介石青
  年团”,方名符其实,蒋笑而不言。至是正式成立,青年团应服从国民党的领
  导,国民党应扶植青年团的发展。但结果并不如此,形同对立。抗战后青年
  团取消,并入国民党。
  
  
  
  亦为中日的主要战场。上海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制造工业,首当其冲。
  “七七事变”后,政府立即筹备迁移该处工厂。未几“八一三”战起,
  长江、铁路交通阻滞,敌机不断轰炸,工厂员工冒生命危险,拆卸机
  器,搬运材料,多赖木船经内河辗转向上游输送,先至武汉,再西移
  鄂西、四川,南移湖南,北移陕西。小部分经铁路、水道,公路,尚
  可使用有限的火车、小轮船及卡车,大部分仍须使用木船,由人力挽
  拉,或滩险流急,或水浅难航。如自华北运住四川,须翻越崎岖的山
  岭,艰苦可知。战前上海工厂,除公营者外,大小约有五千余家,战
  时连同江南其他各地,迁往后方者不过二百余家,武汉地区迁往后方
  者,约一百五十家,广州工厂全未迁出。截至一九四○年,全国内迁
  工厂仅四百五十余家,器材物资约十万吨上下,百分之五十五转至四
  川,其余分设于湘西、广西、陕西,以属于轻工业的纺织、化学工业
  为多,电器、食品工业次之,重工业约占百分之二,员工约十万人。生
  活困难,固不待言,且常遭空袭,不得不挖掘窑洞作厂房。动力更为
  大问题,生产量自然大减。
  一九三五年,高等教育界均知中日战争之无可避免,北平、天津、
  南京若干大学开始向华中及西南一带觅地筹建校舍,作必要时迁移准
  备,如北平清华大学之在长沙,天津南开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之在重
  庆。清华大学先运部分图书仪器,中央大学着手制造木箱,南开大学
  预设南渝中学。一九三七年八月,南开大学被日本飞机炸毁,中央大
  学亦遭空袭。九月,清华、南开与北京大学在长沙合设临时大学。次
  年二月,再迁云南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不少教授学生徒步前往,
  历时七十余日。中央大学于一九三七年九月实行西迁,以早有准备,又
  有长江轮船之便,损失不大,重庆新校舍于四十二天内完成,十一月
  初,照常上课。北方其他大学合组的西北临时大学,设于汉中、城固,
  后分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浙江大学一迁再迁,最后至贵州遵义。
  武汉大学迁设四川嘉定,广州中山大学分迁于粤北、云南,上海各大
  学多迁于四川。此外尚有新设的大专学校。战前全国在校大专学生约
  六万人,战时约八万人,以中央大学的规模为大,设备亦较完善。至
  于国民教育,大事推广,受教的儿童,约占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六。
  
  --674--
  
  此外政府又在后方开办了不少中等学校。来自沦陷区的大专及中学学
  生,大都给以贷金,后改为公费,一为安定他们的生活,一为不使其
  前去共区。中共所设的抗日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仍吸收不少青年。
  交通建设以公路为主,最重要的为一九三八年底通车的滇缅公路,
  次为越桂公路。通往苏俄的西北公路较以往改善。国内公路以川陕、川
  滇、湘黔诸线为要。新筑铁路有一九三八年自湘南衡阳至广西桂林的
  湘桂线,一九四○年自桂林通至柳州,柳州至南宁一段未能全部完成。
  一九四三年黔桂路自柳州通至贵州独山,再至都匀。四川至云南昆明
  之线,一九四一年由昆明通至沾益。
  华北、华东、华南的知识青年,不顾日本的炮火,偷过日本封锁
  线,长途饥寒跋涉,向政府区逃亡。一般人民同样不甘受敌人统治,千
  辛万苦,扶老携幼,肩挑手提,络绎向后方转移,一九三七至一九三
  九年,受政府救济者,单是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南五
  省,为数已达四百余万人。家计稍裕,自行设法者,及得亲友之助,或
  随公私机关而迁者,约在一千万人以上。到达后方之后,分别从事小
  本经营、垦辟荒地、加入工厂、军队、开筑道路、河渠。海外华侨的
  爱国心尤强,不惟踊跃捐输,且归国从军,担任驾驶、医疗。总之大
  多数的中国人,不分男女,均愿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固然是为了抵
  抗日本的侵略,湔雪多年的耻辱,同时亦促进了西南、西北的开发,打
  破了以往的地域之见。
  
  第二节 内外危机
  
  一、汪兆铭背叛
  日本占领北平、天津、太原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在北平制造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王克敏为傀儡,名义上统辖华北,以维持
  占领区的秩序,消灭国民政府的势力,搜刮物资,“以战养战”,并施
  行亲日教育。
  德国的调解不成,日本的“速战速和”的战略失败。一九三八年
  一月十日,声称将不以蒋中正为国民政府代表,而与各省政府主席签
  
  --675--
  
  订和约。一月十六日,除再宣言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外,并希望
  真能与日本提携的新政府成立与发展。为扩大“以战养战”的战略,三
  月,又在南京制造一“维新政府”,以梁鸿志为傀儡,名义上统辖华东。
  近卫以战争结束无期,前途困难,五月,改组内阁,准备再向国民政
  府谋和。军部认为与蒋已不能两立,王克敏、梁鸿志为过时的腐败官
  僚,人所不齿,①决另觅较有分量的人物,如唐绍仪或汪兆铭。九月,
  唐在上海被刺而死,乃力图与汪勾结。
  一九三二年,汪兆铭任行政院长时,赞成对日抵抗。经过一九三
  三年长城之役,认为中国的武力不能与日本相战,主张“一面交涉,一
  面抵抗”,人多指其亲日,甚至诋为秦桧。汪对蒋的芥蒂始终未泯,更
  恨中共。西安事变发生,一九三七年一月,汪自欧洲赶回,传说曾与
  德、意有所接触。时国、共和解之局已定,中日战争,早晚不免。汪
  一再发表演说,对外愿本两利原则,与任何国家携手,对内不许有两
  种政府及军队,不可为共产党共同御侮的表示所动摇,仍应先安内,后
  攘外。迨蒋决定抗战,表面上汪亦呼吁国人“一齐牺牲,不留傀儡种
  子,使人与地俱成灰烬”,即所谓“焦土抗战”,他的内心则是能和即
  和。同此意见的,不只是汪。七月三十日,胡适告外交部亚洲司长高
  宗武,对日外交路线不可断绝,应积极打通,由肯负责任的政治家担
  此大任。第二天,复对蒋申述他的主张,并力荐高宗武。②八月四日,
  汪广播谓“大家要说老实话,大家要负责任”,“不掩饰,不推诿,不
  作高调”,大有当仁不让的气概,附和者有“低调俱乐部”之称。
  八月六日,蒋又晤胡适。胡谓在中日大战之前,作一次最大的和
  平努力,趁此尚可一战之时,先谋恢复“七七”以前的疆土状况,再
  谋调整中日关系,建立五十年的和平。上海战争爆发的次日,国防最
  高会议决定两原则,一为对日不宣战、不绝交,二为政府不迁移。汪
  
  --676--
  ① 汪克敏属旧直系,曾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梁鸿志属旧安福系,曾任段祺瑞
  的执政政府秘书长。
  ② 胡适说,中国为一中世纪的国家,断不能抵抗近代国家的日本,必须认清战
  争后果。
  
  目睹伤病官兵缺乏医药,说是“此仗如何能打下去!”胡要他勿太性急,
  勿太悲观。九月初,蒋命胡适赴美国,蒋方震赴欧洲,旋又命陈公博
  赴意大利,高宗武则密去香港。陈公博与墨索里尼之婿、曾任驻华大
  使、现任外交部长的齐亚诺(G.Ciano)为旧识,齐亚诺提出中日和平
  建议,意大利驻华大使亦向汪游说。一九三八年二月,德国承认满洲
  国,四月,对中国禁运军火,六月,召回驻中国大使,七月,撤退军
  事顾问团,汪益感前途无望,与其待完全战败后言和,不若及早以图。
  日本既声言不以蒋为对手,他自是代替蒋的最有资格者。①
  高宗武在香港与日方暗洽,开始于一九三八年二三月间。新任日
  本陆军大臣坂垣征四郎决心树立一中国新中央政府,七月,约高宗武
  来东京会商。未几伦敦传出日本与汪进行和谈消息。十月八日,蒋请
  罗斯福发起会议,谋致远东的公正和平。罗斯福表示,盼基于真正平
  等标准,转移冲突因素。胡适时己任驻美大使,认为美国不能以实力
  主持公正和平。广州、武汉沦陷,汪更认为非和不可。否则日本如进
  攻重庆,政府惟有退往西北,将受中共、苏俄控制。外电续传汪与日
  本已谈判到和平条件,华侨参政员陈嘉庚一再对汪警告。十月二十三
  日,汪说:“抵抗侵略与不拒和平,并非矛盾,和平条件如无害于中国
  独立生存,何必拒绝?”又说:“侵略国家破坏和平,被侵略国家保障
  和平。”陈嘉庚斥其谬误,参政会议决,敌人未出国土前,言和即为汉
  奸。蒋亦发表文告,坚定抗战信念。十一月三日,近卫声明继续作战,
  最终目的在建设能保东亚久安长治的新秩序。国民政府倘能抛弃从来
  错误政策,另由其他人从事更生的建树,秩序的维持,日本亦不拒绝。
  十八日,答覆美国照会,欢迎正在中国形成的政权,参与重建东亚工
  作。
  十一月二十日,高宗武与日本参谋本部谋略课长影佐祯昭签订
  
  --677--
  ①一九三八年一月,孔祥熙继蒋为行政院长,三月,蒋任国民党总裁,汪任副
  总裁,汪难免有不快之处。
  
  《中日协议记录》。①十二月六日,汪发表《积极建设沦陷区域》谈话。
  在重庆言和为绝不许可的事,汪决定出来,先由其妻陈璧君洽得云南
  主席龙云的谅解。十六日,汪访蒋,蒋未待他开口,即手指茶杯说:
  “假使和谈成功,我们连喝口开水的自由都没有了。”汪知无法再谈,十
  八日,飞昆明,与龙云会晤后,二十一日,转河内。二十二日,近卫
  宣布“更生中国”的国交方针:一、彻底击灭抗日的国民政府,而与
  新生政权提携;二、日、满、中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日本在华
  北、内蒙驻兵;四、中国应予日人在其领土内以居住、营业自由权;五、
  日本不索取领土、赔偿,惟要求中国执行建立东亚新秩序的任务;六、
  日本愿考虑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归还租界。二十六日,蒋痛加驳斥,申
  明汪的行动与国民政府毫无关系。二十九日,汪致电国民党中央党部,
  请依近卫之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点,与日本恢复和平。国
  民党开除汪的党籍,撤革所有职务,国民政府下令严缉民族叛徒。近
  卫初以汪为奇货,可用以瓦解国民政府,结果汪的“和平运动”被视
  为卖国运动,始知作战难,媾和亦难,日本前途可虑,不得不辞职而
  去。
  一九三九年三月,汪在河内遇刺,未中,再宣布和平是中国独立
  生存的要道,急于自立政府。坂垣定要使中国全部变为满洲国,八月,
  汪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眼看他的政权就要出现。日本政府
  以汪倡导和平以来,迄未得国内有力者的响应,和战关键仍操之于蒋,
  汪如组织政府,反而断了与蒋和谈之路。坂垣一意孤行,以为中国有
  了新中央政府,不只可胁蒋言和,且可确定日本的特殊权益,切实控
  有占领区。十二月三十日,日、汪签订《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参与
  其事的高宗武及陶希圣竟逃往香港,将全文披露,证明汪的卖国确据,
  日、汪大感狼狈。
  一九四○年三月二十九日,汪政权成立于南京,自任国民政府主
  席兼行政院长,陈公博、周佛海等分据要津,“维新政府”取消,北平
  
  --678--
  ①影佐与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日本陆军大学同学,一九三五年一二月间,
  曾在南京与熊式辉及外交次长唐有壬会晤。
  
  “临时政府”改名“华北政务委员会”,由日本直接控制,非汪的权力
  所及。十一月二十九日,日、汪正式订立《中日关系基本条约》。汪希
  望重庆和他一致谋和,共同反共,纵令不克做到,至少可设法约束日
  本对占领区的经济压榨。日本亦望与重庆议和,但不放松对占领区人
  民的奴役、物资的搜刮。一九四四年汪病死,南京残局由陈公博、周
  佛海维持。①
  
  
  二、国共的明争暗斗
  国、共两党为了相互为用,而有为期三年余的第一次合作。终以
  立场不同,龃龉时生,虽曾共同北伐,未待完成,即全面破裂,成为
  死敌。经过十年厮杀,而有西安事变,双方和解,中共虽然渡过了存
  亡关键,倘若不是七个月后卢沟桥事变发生,或再迟相当时日,彼此
  能否长期相安,仍是疑问。抗战军兴,国民党以为大敌当前,中共力
  量有限,可望从此就范;中共则认为良机已至,不惟不再忧惧国民党
  的压迫,且可于战争中组织农民,大事发展,国民党自难容忍。第二
  期的合作不及二年,冲突复表面化,有如第一期合作的重演。
  毛泽东笃信政权得之于马上,一开始就建立自己的武力,斯大林
  曾说,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疑少一“反”字)革命,是中国革
  命的优点,离开了武
  装斗争,中国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国共和解之初,中共仅允将红军
  名义上改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指导,实际是独立自主。中日战
  争爆发,毛泽东指示共军,相机建立敌后根据地,取得地方武力的指
  导地位,并在政府军中取得领导地位。
  一九三七年十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陈绍禹抵延安,力主一切
  经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拥护国民党在政府及军中的领导权,自是斯
  大林的指示。毛泽东不以为然,要在抗战中尽量扩充党的武装力量。上
  海失守,国民政府处境至为艰危。十一月十二日,毛指国民党的抗战
  为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抗战,希望国民党改造,作为改造政府和改造
  
  --679--
  ①周佛海久与重庆情报人员暗通,他们亦乐于利用。陈公博代汪后,仍欲与重
  庆联合防共、剿共,重庆不理。
  
  军队的基础。八路军应在改造军队过程中起模范作用,本身应该扩大。
  他虽说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但必须实践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
  则,由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中共绝对领导八路军,不受国民党的
  任何限制和阻碍,放手发展。斯大林为不令蒋为德国调停所动,陈绍
  禹在十二月九日至十三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重申抗日高于一切,
  一切服从抗日,一切为着抗日统一战线。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宣言
  巩固国、共两党精诚团结,拥护蒋委员长贯彻抗战到底主张。陈驻武
  汉与国民党联络,周恩来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①
  一九三八年六月,斯大林希望中国继续拖住日本,致书蒋委员长,
  表示对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念。九月,武汉保卫战益急,陈绍禹、周恩
  来返延安出席中共中央委员第六次会议。会议未毕周恩来赶回武汉,向
  蒋面递毛泽东的亲笔信,谓在蒋领导之下,深信国、共两党的长期团
  结,必能支持长期抗战。周重提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请求。蒋对于毛
  之所说,颇有疑虑,对于周的建议,鉴于过去容共的不利经验,仍未
  之许。毛于中共中央全体会议中发表《论新阶段》,强调统一战线及国
  民党的领导地位,国、共两党长期合作,共同抗战,共同建国。但他
  十月及十一月的报告及所作结论,仍说各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有相对
  的独立性,相对的自由权。如果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只是片面的服从,
  是投降。中共的方针是“既统一,又独立”,反覆指出“中国的问题,
  离开武装就不能解决”,“有军就有权,战争解决一切”,“谁有枪谁就
  有势,谁枪多,谁就势大”,“有了枪确实可以改造党”,“枪杆子里出
  政权”,“枪杆子里出一切东西”、“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谁想
  取得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要]有强大的军队”,“整个的世
  界只有枪杆子才能改造”。毛泽东是中共中央主席,陈绍禹虽挟共产国
  际或斯大林以自重,权力则在毛之下。
  抗战开始之时,中共的兵力约为三万人,仅有陕、甘、宁边区十
  五县。一九三七年九月六日,改苏维埃政府为边区政府。蒋命西安行
  
  --680--
  ① 与毛泽东意见日深,遭受斗争的张国焘,亦支持陈绍禹。一九三八年四月,张
  秘密离延安,前往武汉,脱离中共,此事颇似汪兆铭的自重庆出走。
  
  营严防,但边区已扩大至二十县,各县有自卫军。此后三年之间,八
  路军与中共开辟的根据地大致如下:一为一九三七年底建立的晋、冀、
  察边区,以河北西北部为中心,兵力五万余人,活动的地区约四十县。
  二为一九三八年建立的冀中区,兵力约二万人,活动的地区约二十县。
  三为冀东区,兵力约一万人,活动地区约十县。四为冀南及冀、鲁、豫
  平原区,兵力约三万人,活动地域约五十县。五为晋、绥边区,兵力
  约一万人,活动地区七县。六为山东区,始于一九三九年,不久兵力
  约七万人,活动地域几及全省。合计华北八路军控有二百余县,兵力
  约三十万人。以一九四○年的发展为最速,主要领导人为聂荣臻(晋、
  冀、察边区)、贺龙(冀中)、刘伯承(冀南)、徐向前(山东)。长江
  下游的新编第四军初约一万人,一九三八年起,分别建立淮南、淮北、
  苏南、苏北区。长江以北的兵力约为二万余人,长江以南约为三万余
  人。另有苏、皖、豫、鲁边区,鄂、豫、皖边区,兵力各约一万余人;
  湖南、浙江、广东境内共约二万余人。合计兵力十万余人,活动的地
  区约五十余县,主要领导人为叶挺、项英、陈毅、张云逸、李先念。
  大致而言,中共的武力以在山西、河北、山东的八路军,江苏、安
  徽的新四军为大。国民政府在此五省仍设有省县政府,留有相当军队,
  并有地方民军。中共既大力扩张,双方冲突在所难免。一九三八至一
  九四○年,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部一万人,屡遭八路军袭击,全部
  消灭,正规军数万亦被击溃,省政府不能立足。一九三九至一九四○
  年,山东保安队被缴械者至少四五万人。山西阎锡山的新军,一称
  “抗敌决死队”,约二万人,大半由中共干部统率,一九三九至一九四
  ○年,相继与阎脱离关系。一九四○年苏北的新四军合南来的八路军
  攻占兴化黄桥,政府军死者数千人。湘北、豫南国共军亦起冲突,新
  四军蒙受不利。
  一九三九年六月,周恩来要求承认扩大的陕、甘、宁边区及八路
  军现有兵力,并解决河北问题。蒋命中共服从命令,否则决不迁就。国
  民党颁布《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及《异党问题处理方案》,政府军实行
  封锁陕北。毛泽东态度强硬,九月,对记者宣布,“人不犯我,我不犯
  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国共的武装冲突连续而来,中共称之谓
  
  --681--
  
  “反磨擦斗争”,为抗战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一九三九年十二月至一
  九四○年三月)。毛指示中共干部,“对于顽固派斗争,必须坚决、彻
  底、干净、全部的消灭之”,“不斗则已,斗则必胜”,团结并不是停止
  一切斗争。复特别命新四军放手扩大,坚决建立根据地,大批培养干
  部,事事与国民党作对。
  一九三九年九月,欧洲大战爆发,苏俄忙于西进,不欲国、共冲
  突扩大。一九四○年四月,苏俄驻华大使潘友新(A. S.
  Panuyaskkin)向蒋调解。七月,参谋总长何应钦对周恩来提议,划河
  北、察哈尔及山东黄河以北为八路军作战地区,扩编八路军为三军六
  师,新四军为两师。因中共别有要求,未获协议。八月及十月,鲁南、
  苏北的山东省政府的所在地,为八路军、新四军攻占后,政府再命八
  路军、新四军开往黄河以北,中共仅允将江南的新四军移防江北。十
  二月九日,蒋令新四军立即开往江北,再开往黄河以北,八路军须一
  律开往黄河以北。
  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至十二日,新四军九千人在皖南泾县遭政府
  军包围,军长叶挺以下五千人被俘,副军长项英被杀,番号撤销。中
  共称为第二次反共高潮,自行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刘少奇为政治
  委员,井要求恢复该军番号,惩办与事变有关人员,撤退华中政府军,
  平毁陕、甘、宁边区封锁线,废除一党专政,再要求承认中共的抗日
  政权,维持华北、华中及西北防地现状,八路军、新四军编为六个军,
  成立各党派联合委员会,国、共代表分任主席副主席。政府当然不会
  同意,申明对于违令的部队不得不加制裁,中共不能有特殊地位,切
  望共守抗战建国纲顿,八路军服从命令。舆论对于新四军事变至为痛
  心,说是一个国家不应有两个政治军事系统,军队必须国家化。政府
  设置国、共关系调整特别委员会,并对陕北防务作必要准备。
  事变发生后的同日,在华苏俄顾问团长崔克夫(Vassily L.
  Chuikov)、大使潘友新劝蒋勿起内战。蒋答称这次事变全为整顿军纪,
  绝无其他问题。美国亦甚为关切,罗斯福派他的行政助理居里
  (L.Currie)前来,盼国共密切合作。居里于二月抵重庆,蒋告以中国
  抗战,一为抵制日本侵略,一为阻止中国赤化。他对两方的措词,颇
  
  --682--
  
  有斟酌。
  三、国际情势的变幻
  中日战争发生以来,苏俄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是若即若离,难以
  捉摸。一面以志愿空军援助中国,一面谋缓和对日关系。一九三九年
  三月,斯大林在俄国共产党大会演说,指中日战争为新帝国主义战争
  的一部分,苏俄愿与邻邦建立亲切友谊。中国深感不安,四月,孙科
  携蒋委员长致斯大林的亲笔信,第二次赴莫斯科,希望他与英、法商
  谈欧洲问题时,特别注意远东的集体安全。七月,斯大林覆称,不久
  可使爱好和平的国家在远东联合。此外又予中国一亿五千万美元贷款。
  所谓愿与邻邦建立亲切友谊,及使爱好和平的国家在远东联合,竟然
  是德、俄互不侵犯条约的订立,德军的进攻波兰。①九月七日,潘友新
  向蒋面陈斯大林来电,谓苏俄未与日本商谈妥协,但十五日则与日本
  订立诺门坎停战协定,②二十八日,与德国瓜分波兰东西边境,继而控
  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进攻芬兰,退出国际联盟。一九四
  ○年一月,责中国对国际联盟取消苏俄会员国案未投反对票,不理中
  国的请援要求,同时与日本谈判商约。九月,不准美国军火经海参崴
  运往中国,后又要求中国以美国借款购买苏俄军火。
  为了孤立中国,日本准备与苏俄订立互不侵犯条约。苏俄希望与
  日、德、意共同签订公约,划分势力范围,虽不曾如其所愿,但一九
  三九年十二月,日本提交汪兆铭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除以东北、
  内蒙、华北、华中、华南归日本控制外,并承认外蒙、新疆、西藏为
  苏俄势力范围,对俄似有相当谅解。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日、俄
  中立条约成立,订明如缔约国之一方与他国发生战争,另一方须严守
  
  --683--
  ①德国进攻波兰的第五天,九月六日,重庆中共的《新华日报》,刊出毛泽东的
  谈话,谓德、俄互不侵犯协定,巩固了德、俄和平,打击了日本,援助了中
  国。
  ②诺门坎位于满、蒙边境,一九三九年五月,日、俄军在该地互轰,连续四个
  月。
  
  中立。苏俄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但是苏俄仍对中
  国说不牺牲友邦利益。
  斯大林既与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使德国放心与英、法相战。现
  在又和日本订立中立条约,使日本放心南进,以对英、美,自以为左
  右逢源,操纵自如。未料希特勒在西欧得手,击败法国后,一九四一
  年六月二十二日,转而大举东攻苏俄。一年多来,中、俄关系已入低
  潮,①十月二十四日,苏俄宣布停止对华援助,蒋仍竭力周旋,曾召见
  苏俄顾问团长崔克夫,对苏俄被侵面致关怀,复亲赴苏俄大使馆祝贺
  俄国革命的纪念日。一个月后,珍珠港事变发生,中国正式对日宣战,
  兼及德、意,希望苏俄亦对日本宣战。苏俄答称,须待中、美、英、俄
  有了周密计划,充分准备。
  英国初欲借条约约束日本而未果,始以经济支持中国。一九三九
  年先后给以货币贷款一千万镑,信用贷款三千万镑,后因希特勒横行
  无忌,又谋对日抚绥。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分南进与北进。是年七月,
  决定南进,为处理“中国事变”,更须解决南方问题,断绝越南、缅甸
  与中国交通。一九四○年六月二十日,乘法国在欧洲战败,迫令停止
  滇越铁路为中国运输物资,中国通海口的交通线全断。②七月十七日,
  英国亦接受日本要求,封锁滇缅公路。后因美国对日态度趋于强硬,三
  个月后,始行重开。九月二十三日,日军入驻越南北部,广西、云南
  遭受威胁。二十七日,日、德、意正式同盟。一九四一年七月,乘德
  苏战争,日本占有越南南部,想从南方地域加强压力,迫中国屈服。
  美国对日本施以实际压力,始于一九三九年一月之禁运飞机零件
  附属设备及炸弹。二月,给予中国贷款二千五百万美元,七月,宣布
  废止美日商约。一九四○年四月再贷予中国二千万美元,以滇锡抵偿。
  八月,美对日禁运汽油、废铁、机器及军用物资。一九四一年一月,罗
  斯福致文国会,将以全力援助抵抗侵略的民族,使美国成为民主国家
  
  --684--
  ①蒋在日记中说:“俄政府自去年(一九四○)以来,对我侮辱蔑视,干涉我内
  政,明白掩护共党,而且在新疆设飞机场,侵犯我领土,不一而足。”
  ②法国在华亦有军事顾问,一九三九年九月撤退。
  
  的兵工厂。三月,军火租借法案成立,中国亦享有此项权利。四月,中
  美订立货币协定,美国以五千万美元购买中国货币。
  中国的迫切需要为飞机,一九四○年十月,曾与航空委员会顾问
  美人陈纳德(C.L.Chennault)商组空军志愿队。一九四一年四月,
  罗斯福准美国公民来华服务。八月一日,美空军志愿队(飞虎队)成
  立于云南昆明,①十月,中国飞行员在美开始训练。但是四月以来的美
  日谈判,并未停止,仍有妥协可能。
  四、战局持续
  武汉会战结束,战争高潮已过。中国的主力部队撤至平汉、粤汉
  铁路以西,统帅部移设重庆。黄河上游的陕西、绥远、山西,下游的
  河南、河北、山东,长江以北的汉水、淮河流域,以南的洞庭湖、鄱
  阳湖流域,长江下游的苏、浙、皖、赣之交,配置相当兵力,分负阻
  止及牵制敌人之责,以拱卫四川。日本兵力不敷分配,鉴于继续进攻
  收效不易,改以政治进攻为主,切实控制占领地区,采长期围困政策。
  复乘德国在欧洲战无不胜之日,加紧与之相结,压迫英、法,妥协美、
  俄,俟机南进,实现“东亚新秩序”或“大东亚共荣圈”的妄想。中
  国于久战之后,元气已伤,财力物力日艰,外援微不足道,浩大军费
  均须自筹,通货开始膨胀,士气不似以前旺盛,国、共两党猜忌日甚,
  惟有暂图保持现状,以待世界大势的演变。
  四川表里山河,地势险固,民阜物丰,理应为长期抗战的最佳根
  据地。军兴之后,刘湘率部出川参战,一九三八年一月,病卒汉口,川
  局阢陧。初为军人反对新任省政府主席,继为内部互争。蒋以整顿四
  川,统一西南,巩固后方,乃当前唯一要务,忧心如焚,“食时寝时,
  甚至梦中,终不能暂时释怀,此乃一切问题之根本。……外交无论如
  何吃紧,仍以此为念”。一九三九年九月,自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增调
  
  --685--
  ①志愿队员月薪七百五十美元,击落日机一架,给奖金五百美元。美日战起,一
  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初次参战。一九四二年七月四日,改组为美国第十
  四航空队,第二十三驱逐队,陈纳德任美国驻华空军司令。
  
  军队前来,局势始趋稳定。此后于饷糈兵源,贡献至大。云南的重要
  性仅次于四川。省政府主席龙云的骄横,不让于四川将领。一九四○
  年,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相继停闭,日军进驻越南,龙云态度动摇,亦
  因中央军的进驻而获无事。
  日军为巩固已有据点,维护水陆运输线,扩大占领区,严密封锁
  中国对外交通,一九三九至一九四一年,一再发动攻势。比较重要的
  战役,就地区言,一为两次赣北之役,第一次在一九三九年三月,日
  军约五万人,进犯南昌,华军约二十万迎击,一周后南昌陷落。第二
  次在一九四一年三月,日军约四万,华军倍之,激战于南昌以西地区,
  为时二周,日军颇有损失。二为两次鄂北、豫南之役。一九三九年四
  月,华军在各战区反攻,五月,武汉日军五万分路进犯,为十余万华
  军所遏阻,成相持之势。一九四○年五月,日军再度进犯,兵力约增
  加一倍,中国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阵亡。六月,日军占领宜昌,截断
  了四川、湖南间的水运,对重庆的压力至巨。三为两次湘北之役。一
  九三八年十一月,日军自湖北侵入岳州,湖南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惊惶
  失措,下令纵火,长沙全市几化为灰烬,打击抗战精神极大。一九三
  九年九月,日军十万来犯,十天后为华军二十余万拒退,此为第一次
  长沙大捷。一九四一年九月,日军第二次来犯,四天后退却,此为第
  二次长沙之捷。四为桂南之役。一九三九年二月,日军占领海南岛,十
  一月,登陆钦州湾。兵力约五万人,西趋广西,袭陷省城南宁,完全
  断绝中国与越南间的交通。十二月,华军十六万大举反攻,剧战于南
  宁东北的昆仑关,历时两月。一九四一年四月,东南沿海的宁波、温
  州、福州,亦相继失陷。五为冀晋之役。一九四○年八月,河北、山
  西境内的八路军十万人出击,连续三十余日,中共称之为“百团大
  战”。六为晋东南之役,中条山为华军在黄河北岸的重要据点,一九四
  一年五月,日军五万来犯,华军十万力战十余日,军长二人阵亡,一
  部分退至河南,一部分转往太行山。
  日本空军对于后方的轰炸,初以南京、武汉、广州受祸最烈。一
  九三九年后,远及于西北的兰州、西安、西南的昆明,而以重庆为主
  要目标。是年五月三日,重庆市区被炸大火,精华付之一炬,死者四
  
  --686--
  
  千四百余人,伤者三千余,市民二十余万紧急向乡间疏散,报纸一度
  停刊。此一年之内,总计各地被空袭二千六百余次,人民死者二万八
  千余,伤三万一千余,房屋被毁十三万八千余间。一九四○年八月十
  九、二十日,重庆再次被炸,大火两日夜。中国空军因飞机损耗,无
  从补给,苏俄空军志愿队亦于是年撤退,中国全失抵抗之力。日本以
  空袭代陆上进攻,狂炸滥烧,以动摇中国战志,破坏经济建设,扰乱
  后方秩序。但是中国人民虽血肉糜烂,室家为墟,对抗战终无怨言,反
  加深了对日本的痛恨。重庆为一座山城,加紧开凿防空洞或隧道,生
  命伤亡大减。不幸一九四一年六月,发生大隧道窒息事件,死者二万
  人。八月,日本又采行所谓“疲劳轰炸”,无间昼夜,连续七日,公私
  工作俱停,食眠皆断,蒋委员长官邸亦毁。成都、昆明居民,所受苦
  痛大致相似。太平洋战起,日本改“政略轰炸”为“战略轰炸”,以前
  方军事要地为目标,后方的空袭始不似前此之凶残而频繁。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
  
  一、中国成为同盟国之一、平等条约
  一九三九年七月,日本准备南进,除了为阻断中国与越南交通外
  (见684页),最后是囊括印度以东、澳洲以北地区。一九四○年九月,
  日军占领北越前后,美国一再抗议,并于一九四一年二月,与英国重
  申反对日本南进之意。三月,日本新任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向国务卿
  赫尔提出一谅解方案,包括日军自中国撤退,不索赔偿,协议门户开
  放方针,重庆政府与南京政府合并,承认满洲国。俟中国接受,日本
  愿依据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直接与中国新政府商
  谈具体和平事项。如重庆政府拒绝,美国应不再予以援助。美国要求
  先确认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干涉他国内政,维护机会平等,不扰
  动太平洋现状为原则。
  德、俄战起,一九四一年七月二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先建立
  “大东亚共荣圈”,强化南进态势,解决中国问题,不惜对英、美开战,
  暂不加入德、意战争,而以外交手段,防止美国参战。七月二十八日,
  
  --687--
  
  日军登陆西贡,罗斯福以情势严重,八月十七日,面交野村声明两件,
  日本如再有侵害邻邦行动,美将采必要步骤。日本必须停止扩张,同
  意维护太平洋和平。十月二日,赫尔建议中、日休战三个月,日本不
  再南进,不攻云南,然后自越南撤兵,美国即放松对日经济封锁。日
  本因军部反对,近卫去职,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任首相。十一月一日,大
  本营与内阁联席会议,决定只与美国谈判南方问题,至于中国问题,应
  由日本自行解决。如十二月初仍无结果,即对美、英发动武力。十一
  月五日,经御前会议裁定,并加派前驻德大使来栖三郎为赴美特使。
  十一月十七、十八日,来栖分向罗斯福、赫尔表示,拒绝即自中
  国撤退全部日军。二十日,提出最后方案,除越南外,日、美均不向
  东南亚及太平洋作军事扩张,在对华和平恢复后,日军自越南撤退。美
  国停止其偏袒态度与行动,日、美合作向荷属东印度取得必需物资,恢
  复日、美通商,美国给日本所需汽油。二十二日,美方曾拟一临时协
  定草案,日、美均不在太平洋地区使用武力,日本减少在越南北部驻
  军,不进攻云南,美国可放松对日制裁。蒋委员长以美国不提撤退在
  华日军,仍有牺牲中国对日妥协之意,命驻美大使胡适,坚决反对,英
  国亦不同意日军留驻越南。①二十六日,美国放弃草案,另提九原则及
  十点,要旨为不侵犯太平洋一切国家的领土主权,通商机会及待遇平
  等,日军自中国、越南撤退,除重庆国民政府外,日、美均不援助任
  何政权,并放弃在华各种特权。二十七日,东京接到野村的报告,认
  为不能容忍美国提案,已无讨论余地,特别是撤兵及支持重庆政府两
  点,惟有开战。二十九日,东条在重臣会议演说,必须对美、英报复。
  三十日,又在内阁会议强调对美、英之战,不能迁延时机,否则日本
  经济将陷于绝境。十二月一日,御前会议,决与英、美,荷开战。六
  日,罗斯福亲电日本天皇,要求日本退出越南。蒋委员长亦通知罗斯
  福,决不放弃东北。
  十一月二十七日,日本舰队已向夏威夷进发。十二月八日,突袭
  
  --688--
  ①胡适任驻美大使,始于一九三八年十月,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日、美谈判时,赫
  尔不时将内情告知胡适及英、荷、澳大使。
  
  太平洋美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区日军亦四出攻击,美、英
  与日本互相宣战。四年多来,中国苦撑待变的希望成为事实,兴奋可
  知,亦正式对日本宣战并及德、意。蒋建议成立中、美、英、荷、澳
  联合作战委员会,共同保卫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缅甸、荷属东印
  度,并请苏俄参加。因苏俄婉辞,仅由中、美、英于十二月二十三日
  在重庆召开一次军事会议,无重要决定。英首相丘吉尔以美国特别重
  视对日战争,亲访华盛顿,力主先进攻德国,对日暂取守势。美国军
  方亦认为德国为主要敌人,遂决定先欧后亚战略。一九四二年一月一
  日,美、英、俄、中等二十六个同盟国发布联合国宣言,全力对德、意、
  日轴心国作战,中国开始列入四强。罗斯福为鼓舞中国士气,提高蒋
  的声望,推为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包括越南、泰国,对于中国
  来说,并无裨实际。
  日军突袭珍珠港以来,在大平洋地区所向披靡,月余之间,连占
  关岛、香港、马尼刺,横扫南洋,直迫缅甸,惟在中国战场遭受挫折。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日军自湖南岳州南侵长沙,中国军队俟
  其深入,加以包围、侧击,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五日,被逐回原地,是
  为第三次长沙之捷,亦为同盟国的第一次胜利,英、美一致表示欢欣
  称道。
  中国为卫护滇缅交通,愿协防缅甸。英国以情势紧急,勉强同意。
  一九四二年二月,蒋委员长访问印度,劝英国宣布印度为自治领,印
  度暂放弃独立要求,合力以抗日本。丘吉尔成见不变,印度领袖甘地
  反应冷淡。缅境英军为保存实力,以保印度,对日军毫无战意。蒋派
  两军入缅助战,归新任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
  史迪戚(Joseph Stilwell)指挥。以仰光已为日军占领,命史迪威坚守
  缅北。史迪威主反攻缅南,虽救出仁安羌(Yenangyaung)被围英军,
  东吁(Toungoo)则为日军所陷。五月,缅北曼德勒(Mandalay)、密
  支那(Myitckyina)、腊戍(Lashio),及滇边畹町、龙陵、腾冲续失,
  日军直抵怒江西岸,史迪威走印度。总计中国官兵战殁一万三千人,物
  资损失八百万吨。
  四月,美国飞机自航空母舰起飞,初次轰炸东京,事后飞浙江降
  
  --689--
  
  落,以未经联络,飞机全毁。日本恐美空军使用中国基地,出动陆军
  十万,进攻浙西、赣东。蒋委员长正注全神于滇缅之战,为保全兵力,
  屏蔽湖南,不与在浙、赣决战,日军破坏浙西机场后,亦未续进。此
  后年余,中日重要战役,一为一九四三年四月,华北日军之进攻冀、晋、
  豫间的太行山,中国损失颇大。二为五月,湖北日军为牵制云南华军
  反攻缅甸,自宜昌西侵未逞。三为十一、十二月间,日军之进攻常德,
  战况异常激烈,华军得美空军支援,常德失而复得。
  中国虽为同盟国之一,但未能受到平等待遇。美国惟望中国无条
  件追随,英国对中国的轻蔑与妒忌,兼而有之。中国的急切需要为美
  国实际援助的加强,美国对于中国的请求,除了一九四二年二月的五
  千万美元借款,余皆靳而不予,反促中国力战。缅甸之役,中国损兵
  折将,蒋委员长认为失败的主因,是作战方针为人转移,不能自主,痛
  感所谓同盟与互助皆虚妄之言,美国并不例外。四月二十一日,中国
  驻美军事代表团长熊式辉、外交部长宋子文要求美英参谋团会议及军
  火分配机构,加入中国代表,未得要领。熊式辉与美国参谋总长马歇
  尔(George Marshall)面谈,亦无结果。三月二十一日,丘吉尔演说,
  不提中国为四强之一,五月十日演说,对中国军队在缅甸的奋斗牺牲,
  亦只字不提。五月二十五日,蒋电罗斯福,谓对同盟国信心完全动摇,
  自云从未经过如此严重局面,今后当审慎机势,把握现实。
  中国沿海沿江条约口岸及要城,为日本占领后,美英在中国原有
  的特权实际多已不能享受,复以日本声言愿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归还
  租界,一九四○至一九四一年间,英美亦宣布,战后将与中国商谈取
  消在华特权,尚不肯立时废止。中国要求改善在同盟国的地位不遂.一
  九四二年五月,熊式辉主张中国自行废除不平等条约,宋子文反对,胡
  适不甚热心。六月,熊改向白宫行政助理居里献策,谓美国对华援助
  物资有限,正应取消不平等条约,给以精神鼓励。美国政府认为这是
  惠而不费之举,经与英国交换意见后,十月九日,国务卿赫尔通知中
  国驻美大使魏道明,①准备与中国谈判放弃在华特权及有关问题的条
  
  --690--
  ①宋子文与胡适不睦,九月八日,魏道明代胡适为驻美大使。
  
  约,另订新约。同日,英国亦有此表示,继之为加拿大、荷兰、巴西
  等国。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一日,中美、中英新约签字,一百年来的不平
  等条约正式终止。治外法权、租界、内河航行权、军舰驶入中国领海
  权、洋员管理海关行政权,北平使馆区及北平至海口交通线外国驻兵
  权,一一取消。但是英国仍不肯放弃九龙租借地,中国声明保留。美
  国为再表示对中国友好姿态,国会议员倡议,废除限制中国移民法案,
  即排华案,准许华人入境、入籍,使日本不能以联合东方民族对抗西
  方民族为藉口。罗斯福说,排华案为一历史上的错误,撤废中国移民
  法案,不仅可证明美人认为中国为作战盟友,亦为和平时期的伙伴。十
  二月十七日,撤废排华案正式成立。罗斯福再声明,“此举足可代表美
  国人民的感情与敬意,同盟国间各种不幸障碍业已除去,今后远东方
  面的作战努力,当更形加紧,并对于共同目标有更大的谅解”。但是移
  民的数目,每年仅限一百零五人。
  平等新约订立,一时举国欢腾,蒋委员长亦说,是平生唯一幸事。
  当前危机与现实困厄,并未解除,同盟国依然尔诈我虞,各自为谋,中
  国的艰险且甚于独力作战之时。
  二、中俄新疆之争、中美英对反攻缅甸之歧见、开罗会议
  苏俄控制新疆的政治、军事后,进谋攫夺经济,特别是矿产。一
  九三九年,实行开采独山子油矿。但是斯大林并不信任新疆省政府主
  席盛世才,乘瓜分波兰、囊括波罗的海东岸各国的余威,决东并新疆。
  一九四○年初,除制造阿尔泰山叛乱外,并阴谋迪化暴动,结果俱告
  失败。十一月,苏俄代表巴库林(Bakulin)、卡尔波夫(Korpov)以一
  秘密文件交盛世才,声言“一个字都不能动,你系‘联共’党员,应
  服从党的命令,更应为苏俄的利益作斗争!”同月二十六日,盛以“新
  疆政府”代表名义将密约签字,订明今后五十年内,许苏俄以新疆锡
  矿及副产矿物,新疆一切自然资源、公路、铁路、电话、森林等亦尽
  归苏俄所有。苏俄特设新疆锡矿公司,置备武装。
  盛世才开始对斯大林不满,大概是在一九三八年中共已允他入党
  
  --691--
  而为斯大林所拒之时。一九四○年的迪化暴动阴谋及胁订锡矿条约,更
  使他难与苏俄共处。斯大林计划于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二日发动政变,因
  新疆机械化旅长盛世骐被杀,复归失败。①时苏俄对德战争好转,斯大
  林决心与盛世才摊牌。七月初,苏俄外交次长德卡诺索夫
  (Dckanozov)向盛面交一函,历数其近年背叛中国政府行事。②重庆苏
  俄大使潘友新将副本送蒋委员长,盛世才亦将以往对俄关系向蒋和盘
  托出。蒋一面安抚盛世才,一面敷衍苏俄。八月,亲至甘肃,派蒋夫
  人及第八战区(西北)司令长官朱绍良前去迪化。九月,盛通知迪化
  苏俄总领事,命新疆苏俄顾问、专家撤退,杀中共要员毛泽民、陈潭
  秋等。③
  中俄关系恶化,中美关系亦仍欠佳,援缅之役,尤令蒋委员长愤
  慨,此与史迪威个人实有关系。一九一九年以来,史迪威历任北京美
  军语言教官、驻天津美军营长、美国大使馆武官,先后十年,性情孤
  傲,轻视中国人的才能,对于近年中国的变化缺少了解。此次之来,出
  于马歇尔的推荐,具有双重身份,他是美国的军事代表,有权管理租
  借物资,又是中国战区参谋长,为蒋的部属,但不听命令。马歇尔知
  道史迪威与蒋不协,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对中国驻美军事代
  表团长熊式辉说,必要时可将史迪威召回,另派人接替。蒋未作表示,
  反准其在印度训练新军,任为驻印军司令。据他六月十九日致熊式辉、
  宋子文书,原因之一是史迪威近病黄疸甚剧,二是“为中、美国交与
  保全友邦荣誉”,三是“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不愿暴露人短”。又说
  “缅战失败,咎在战略,中[蒋]电令[史]到密芝那布置防务,……
  
  --692--
  ①盛世骐为盛世才之弟,毕业于莫斯科红军大学,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九日被
  杀。被杀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受斯大林收买,为盛世才处死;一说他不
  肯服从斯大林的命令,为其妻共产党员陈秀英刺死,盛世才又杀陈秀英。
  ②函中列举一九三四年盛世才建议先在新疆施行共产主义,依次及于陕、甘。对
  于西安事变,主拥护张学良。一九四一年,又主在新疆成立苏维埃政府,均
  为苏俄拒绝。
  ③毛泽民为毛泽东之弟,时任新疆民政厅长。陈潭秋为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会代表。
  
  
  
  而彼竟自赴印度,并调我军入印,……未对我有一请示或直接报
  告,……从未曾见推诿罪过,逃避责任,以图自保,有如此之甚者也。
  照我国惯例,此次缅战失败之总因与责任,应有一军事审判,方能明
  白功过之究竟,然此非今日国际处境之所宜也”。“史在华久,仍以十
  五年前之目光,视我国家与军人,故事多格格不入。以后美国如再派
  人,请其勿再派前驻华武官。”可见他对史迪威之如何憎恶。
  美国曾承诺在中国维持飞机五百架,每月供给物资五千吨,不仅
  不曾做到,复将原定在中国战区使用的驻印空军调往埃及。蒋命史迪
  威转告美国政府,自八月起,践履上述诺言,派兵打通滇缅交通。史
  迪威拒不遵行,蒋对他即不理睬,史迪威请马歇尔施用压力。七月,罗
  斯福再派居里前来,蒋同意反攻缅甸,惟须英国海陆军配合,美国给
  中国以充分空军支援。罗斯福允加强空军及空运,十月,中国运兵赴
  印度受训,三十师新军的训练旋亦在云南开始。英国恐中国与印度联
  合,不愿由中国收复缅甸,表示海军不能出动。
  一九四三年一月,罗斯福、丘吉尔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暂缓
  反攻缅甸,继建议由中国先反攻北缅甸,俟有成效,再由英、美海陆
  军进攻南缅甸,蒋主同时实施。史迪威暗与中共接触,拟使用八路军,
  蒋大为不满,拟使离去,以开罗会议在即,暂行搁置。
  十月,美、英、俄外长会于莫斯科,发表战后共同建立国际机构
  宣言,中国因美国的支持,亦得列名。美、英、俄曾商定三国领袖会
  议,罗斯福邀蒋委员长参加。斯大林藉口苏俄未对日本宣战,未便与
  蒋相见,于是改分两地举行。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
  蒋与罗斯福、丘吉尔会于开罗,这是中国参加的仅有的一次同盟国首
  领会议。十二月一日,发布开罗会议宣言,声言此次战争目的,在制
  止、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一九四一年以来日本夺占的太平洋岛屿,东
  北四省、台湾、澎湖,归还中国,并使朝鲜独立,日本须无条件投
  降。
  开罗会议时,罗斯福征求蒋对废除日本天皇制度的意见。蒋谓战
  争的祸首为日本军阀,日本国体问题,可俟战后由日人自行决定。朝
  鲜独立亦为他的主张,并希望协助越南独立。对于反攻缅甸问题,蒋
  
  --693--
  
  仍主张陆海军联合行动,罗斯福保证于来年春季开始。十一月二十八
  日至十二月一日,罗斯福、丘吉尔与斯大林会于德黑兰,斯大林力争
  开辟欧洲战场,待击败德国后,苏俄即对日本作战。丘吉尔劝罗斯福
  收回对蒋的诺言。罗斯福以为如获苏俄的合作,不惟可早日结束战争,
  战后一切计划,亦可顺利实现,中国地位无足轻重。十二月五日,致
  电蒋委员长,谓英国海军须先用于对德、意战争,不克夹击缅甸日军,
  询以愿否单独反攻,或待至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同盟国有在海上大举能
  力之时。蒋离开罗后,已预料“英国决不肯牺牲丝毫利益,以济他
  人,……罗斯福虽保证海军在缅甸登岸,必与我陆军一致行动,余明
  知其不可能,而姑且信任之。……然而缅甸反攻时期,吾可断定非至
  明年(一九四四)秋季,决无实施之望”。及接罗斯福来电,至为不怿,
  覆以中国的军事、经济情况,不可能支持六个月,希望借款十亿美元,
  另请增加陈纳德及中国空军实力,每周空运二万吨物资。美国认为贷
  款无裨于中国经济。
  三、国共关系紧张
  中共为了种种原因,对于新四军事件不得不暂时忍耐。一以实力
  尚不够强大,各方仍认国民党为领导抗战的中心。二以是年(一九四
  一)六月,苏俄突遭德国闪电攻击,如日本与德国共同行动,苏俄处
  境将不堪设想,断无力为中共之助。七月,中共宣言,谓苏俄对德战
  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性质相同,必须巩固抗日阵营,使日本无法抽
  调兵力西进、北进或南进。《解放日报》声称蒋委员长的对日主张与中
  共的意见一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继起,中共再强调巩固国民党与
  共产党的合作。三以毛泽东在中共的领导地位尚未十分确定,准备乘
  苏俄无暇干预中共内部之事的机会,打击以陈绍禹为首的国际派。一
  九四二年二月,实行“整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
  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主义以整顿文风,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
  习毛泽东思想,建立毛的一元领导,这可说是中共的安内。四以一九
  四一至一九四三年之间,华北日军一再向共军根据地进攻扫荡,实行
  所谓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冀中区、晋、冀、察边区,受
  
  --694--
  祸特烈。解放区人口,由一万万降至五千万,八路军由四十万降至三
  十万,新四军由十三万降至十一万。同时华北灾荒严重,政府军对陕、
  甘、宁边区封锁加紧,中共自认是极端困难的时期。新疆盛世才输诚
  中央,对中共亦属不利。
  毛泽东于一九四二年九月,派黄埔军校出身的林彪到西安见蒋,说
  是“毛泽东一再告学生(林),今后两党应当彼此接近,打成一片,以
  求现在能精诚合作,更求将来永远团结。……中共虽奉共产主义,但
  决不能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具体办法,……依样行之
  于中国。……目前彼此作风各异,一时尚难强同,吾人唯依三民主义
  与抗战纲领努力,……盼于委座(蒋)领导之下,奠立巩固基础,以
  底于最后成功”。一九四三年一月底,林彪又在重庆两次见蒋,要求撤
  除对陕北边区的封锁,接济中共军饷、弹药、药品,均无结果。①三月,
  又与周恩来同晤参谋总长何应钦,提出四事,中共取得合法地位,共
  军编为四军十二师,陕、甘、宁边区改为行政区,其他各区另行改组,
  俟对日战后,黄河以南共军开入中央指定地。何应钦重申一九四○年
  命令(见682页),八路军编为三军六师,五个补充团,新四军编为二
  师,一个月内开往黄河以北,改陕、甘、宁边区为陕北行政区,归陕
  西省政府指导。
  新四军事件发生后,政府对中共之未采进一步行动的另一原因为
  顾虑美国的反应。是年二月,居里带来的罗斯福致蒋委员长函中,对
  中共颇加称道,希望国共能消泯歧见,密切合作,以有利于对日本作
  战的共同目标。居里之晤周恩来与苏俄大使潘友新,均与此事有关。六
  月,罗斯福介绍给蒋的政治顾问拉提摩尔(Owen Lattimore)与居里
  对中共皆抱好感。美国大使馆秘书兼史迪威的政治顾问戴维斯(John
  
  --695--
  ①蒋谓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在西安接见林彪。按蒋于九月三日自甘肃抵西
  安,十四日返重庆,接见林彪应在此期间,十月十三日或系九月十三日之误。
  林彪告美国大使馆秘书庄莱德,渠系一九四二年十月初离延安,三星期后抵
  重庆,恐亦误。毛泽东云:林留重庆十个月,一九四三年六月底离去,是林
  之到重庆当在一九四二年九月中旬。
  
  P.Davis),谢伟思(John S.Service)与周恩来不时往来。居里到后,
  周对他表示,欢迎美国派员去中共区域视察。一九四三年初,又向戴
  维斯说明美国派员访问延安的必要,并盼建筑飞机场。戴维斯建议国
  务院在陕北设总领事馆及军事观察团。复屡与谢伟思在发回的报告中,
  谓不可忽视中共力量,国军士气低落,长官贪污,政治派系纷争,无
  意抗日,惟有由美国干涉,要求国民政府解除共区封锁,分配租借物
  资予中共,方能改善情势。中共并非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民族意识甚
  强,受到人民拥戴。美国代办艾哲逊(G.Acheson)对于蒋所著《中
  国之命运》,亦多訾诋,指有排外偏见。美国太平洋学会人士甚至说两
  个中国定必实现,一为国民党统治区的封建中国,一为中共统治区的
  民主中国,中国不满现状者,多倾向中共。美国政府当局之所望为国
  共合力对日,责于国民党者严,认为国民党欲坐待美国击败日本,而
  不肯宽容中共。
  一九四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共产国际解散,中共深感不安,宣称
  近年共产国际仅予以精神支持,中共将继续支持国民政府抗战。毛泽
  东说,共产国际解散是要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力量,使其更为民族化,中
  共更成为民族性的党。他所忧虑的是国民党以为中共已遭苏俄遗弃,乘
  机压迫。六月六日,蒋委员长果然告诉在重庆的林彪、周恩来,如中
  共放弃边区政府与军队,即予以合法地位,希望八月前答覆。跟着包
  围陕北的国军由十四师增至二十一师,林彪、周恩来以九个月来,谈
  判迄无结果,六月底,离重庆返延安。七月,西安文化团体要求毛泽
  东解散中共,取消边区。另一方面,朱德两次电质西安军事当局胡宗
  南,①毛泽东要求胡部撤退,延安民众大会亦声称保卫边区。莫斯科指
  中国政府破坏国、共合作,企图消灭共军,内战将起。重庆苏俄大使
  馆一再向美大使馆表示关怀,谓政府军炮击陕北共军阵地。
  蒋对外既有顾虑,内部亦复多事。河南旱灾,蝗灾严重,饥民数
  
  --696--
  ① 胡宗南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境辖十二个军,负责监视陕北共军,警备山
  西日军。
  
  百万,饿死者数十万人。甘肃、四川农民反抗征粮、征兵,①地方军人
  乘机与政府为难,重庆谣言纷纷。加之物价不断猛涨,苦于应付,对
  于中共问题,自须慎重将事。一九四三年八月,重庆某要人告美报记
  者,政府决不用武力解决国共纠纷。外交部长宋子文在华盛顿告国务
  院,国民政府无意与中共决裂。九月,蒋宣称中共问题纯属政治问题,
  应以政治方法解决。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全体会议决议,战事结束后,
  一年内召开国民大会,制颁宪法,希望中共切实遵守诺言。十月五日,
  毛泽东亦要求国民党与蒋实践诺言,实现民主政治,国、共继续合作,
  承认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恢复新四军,撤退包围陕、甘、宁
  边区的军队,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取消特务机关及特务教育。彼此
  条件虽相去极远,然一触即发的内战,总算又暂为弛缓。
  四、艰险的一九四四年
  自表面上看,经过开罗会议,中国前途似颇光明,实际上此后一
  年是最暗淡的一年,为抗战以来中国处境最艰危险恶的一年,亦为蒋
  最痛苦的一年。中、俄关系继续恶化,中共的要求不断扩大,日本大
  举进攻,国民党内部动荡,美国的压力愈增,物价上涨更速。
  一九四三年初,因罗斯福、丘吉尔声称日、德、意须无条件投降,
  日本首相东条演说,今年为决定战争之期,斯大林恐其进攻苏俄,决
  撤退在新疆之飞机制造厂、矿厂,以免到时被中国没收,银矿考察团
  及驻哈密红军亦一并撤退。六月,苏俄大使潘友新致文中国外交部,指
  摘盛世才对苏俄之非法措施及仇视行为。九月,中央军开入新疆,阿
  尔泰哈萨克人变乱再作,由外蒙供给武器。一九四四年三月,苏俄空
  军助其内犯,反诬华军侵入外蒙,有意对苏俄挑衅。五月,潘友新回
  国,苏俄军事顾问团亦全部离去。六月,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到重庆,劝
  
  --697--
  ① 甘肃南部回民、番人暴动,众至五六万,遍及二十余县,称“西北各民族抗
  日救国军”、“西北农民义勇抗日救国军”,历时数月,一九四三年七月始平。
  同月,四川、西康又有民变。
  
  蒋委员长对苏俄退让,蒋允将盛世才调离新疆。①苏俄并未因此住手,
  十一月又策动伊宁事变,成立“东土耳其斯坦人民共和国”。一九四五
  年一月,红军助乱党攻占伊犁全境,中国官兵四千余人战殁,迪化震动。
  中、美意见龃龉,主要为反攻缅甸问题。日本为防止中国驻印军
  东进,一九四三年九月向缅北增兵,驻印军被阻。史迪威要求远征军
  自云南夹击,蒋以无胜利把握未允。旋以英国陆军出动,始命史迪威
  由缅北雷多(Ledo)前进。十二月下旬,罗斯福因史迪威及英方之请,
  连促云南远征军前进,但对中国借款靳而不予。一九四四年一月十四
  日,竟以断绝物资供应相胁迫。蒋怒其藐视,决强硬对付。十六日,函
  覆,指美国对于借款,有如商业行为,有背同盟国交往之道,中国对
  于在华美军费用,将不再负担。华盛顿异常激动,中、美关系几濒破
  裂。二十日,罗斯福勉允以每月二千五百万美元供在华美军之需,并
  将美元与法币比率提高。
  二月,云南龙云部冒充土匪,抢劫美国军械,美国一度不发中国
  武器。同月,美陆军抵缅北,中、美初次并肩作战。三月,美国将援
  华物资运往欧洲,蒋告诉史迪威,在英军未进之前,暂停攻击。罗斯
  福再促进兵,四月来电,谓美国装备远征军,正为今日作战之用,否
  则失其意义。马歇尔且以停发远征军物资相迫。五月十一日,远征军
  西渡怒江,六月,攻下滇西龙陵,寻为日军拒退。蒋召见史迪威,命
  增发飞机与油料。马歇尔以同盟军已入罗马,诺曼底登陆成功,全神
  注于欧洲战场。加之太平洋反攻得手,塞班岛(Saipan)已经占领,不
  必使用中国空军基地,即可轰炸日本本土,中国的重要性愈为减低。
  一九四三年,中共军拒退华北日军的扫荡,复以美国对中共具有
  善意,而与国民政府龃龉,时机于中共有利。一九四四年一月,毛泽
  东提议重开国共谈判。二月,罗斯福正式向蒋要求,由美国派员赴陕
  北,联合政府运动亦渐揭开。②蒋明知这是中共的攻势,美国欲与中共
  
  --698--
  ①华莱士往返均取道迪化,将内情泄漏。八月,盛世才欲重行投靠苏俄,逮捕
  攻剿哈萨克的师长及迪化中央人员,未得斯大林谅恕,终于去职。
  ②一九四三年十二月,戴维斯曾向罗斯福建议。
  
  图十九:日本侵占区(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
  
  --699--
  
  
  
  接洽,使中共取得与政府平等地位,但他认为问题虽然严重,只要时
  间延长,实力在握,仍可自由运用。他的高级幕僚劝他趁战时解决中
  共问题,不宜拖至战后。五月,政府代表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张治中、
  国民党宣传部长王世杰,与中共代表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祖涵
  开始相会,双方立场与过去无大出入(见695页)。六月初,中共提出
  新的条件,除了去年十月五日毛泽东列举的实行民主政治,开放党禁,
  承认中共领导的地方政府及共军防地外,并要求编共军为十六个师,分
  给同盟国援助中国的武器、药品。政府允编共军为十个师,陕、甘、宁
  边区须实行中央法令,中共可与其他政党享受同等待遇。
  当国共再度谈判之日,正为云南远征军在美国压制之下向滇、缅
  边境进攻,河南军事失利之时。日本为打通中国南北铁路,加强在中
  国大陆地位,确保南洋与陆上交通,隔断重庆与长扛下游联络,消灭
  美国空军在湘、桂基地,牵制远征军反攻缅北,摧毁中国抗战意志,决
  在河南、湖南境内发动攻势。一九四四年四月十八日,豫北日军南渡
  黄河,豫南日军由平汉铁路北犯,兵力十五万。近年中国役政腐败,强
  征贫民为兵,素质恶劣,训练不施,薪饷不足温饱,再加尅削虐待,军
  官走私营商,毫无战斗意志。河南驻军三十万,主力为第一战区副司
  令长官汤恩伯部,纪律废弛,苛扰地方。日军所至,汤部望风奔溃,到
  处遭受人民截击,三十多天之内,郑州、许昌、洛阳大小三十余城尽
  失,潼关震动,以陕西胡宗南部力战,日军未再西进。五月二十四日,
  鄂、湘间日军二十万,沿粤汉铁路南侵,中国陆军四十万及美国空军
  不能遏阻。六月十八日,长沙陷落,衡阳坚守月余,终亦不守。
  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的重要任务,一为劝蒋委员长对苏俄让步,
  二为对中共让步。他说斯大林虽不满于中国政府,但亦认中共为无理
  论无背景的党,共产国际取消,苏俄不再予支持。美国如愿意斡旋国
  共问题,他(斯大林)赞成用中共武力以对付日本。蒋委员长表示欢
  迎。允美国人员以考察名义进入共区。就在华莱士离开重庆之日(六
  月二十四日),谢伟思报告国务院,谓国民党已失去人心,蒋固执偏狭,
  美国应停止支持蒋的政府,而与自由进步分子保持友谊,装备地方部
  队抗日.华莱士因受他的随员范宣德(J. C. vincent)及拉提摩尔的
  
  --700--
  
  影响,致书罗斯福,谓蒋无统治战后中国的知识,中国应成立联合政
  府。另致书于蒋,劝采取新活力与新行动。七月,谢伟思随巴雷特
  (David D.Barret)到延安,设立观察团,会晤毛泽东、朱德、周恩
  来。他认为国民党已死亡,中共为一新生政权,共军远较政府军精壮,
  再建议国务院,主联合国民党内的自由派及共产党改组政府。是后一
  再称道中共的成就和民主精神,中共并不反对美国在华利益。美国不
  必顾虑国民党的态度,可直接装备训练共军。国民党需要美国方能生
  存,只有追随美国。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注意共产党、自由分子、地
  方人物。
  一九四三年起,国民党内的高级人员,暗中论及时事亦多感慨。有
  的说文武负责者庸懦无所作为,但事扩张势力。有的说政府用人不重
  职责,机关不重制度,缺少组织效力。有的说蒋的主观太重,厌听直
  言,上下隔阻,社会人心浮动,青年烦闷。有的说时势之危不在外而
  在内,党政腐败,由于自私。持此论调者,大都被目为政学系;为众
  矢之的者是控制教育人事的cc系、掌握财政经济的孔祥熙、主管军事
  的何应钦。①
  一九四四年五月五日,蒋于日记中指孙科与中共勾结,美人从而
  助长,谋推翻政府。十四日,孙科在宪政座谈会演讲民族、政治、经
  济三种自由,对时政多所指摘。蒋斥其诬蔑政府,与中共合作,以俄
  人为后盾,意图夺取国民政府主席。二十七日,警告国民党干部,谓
  今后半年内最为艰苦,须作最后准备。七月二十六日,复于整军会议
  
  --701--
  ① 国民党内可分为三大派系:一为以党起家的cc系,陈果夫主管党政人事,陈
  立夫任教育部长,在党政方面势力极大。二为出身黄埔军官学校的复兴社
  (力行社),除了军队之外,并控制三民主义青年团,与cc系控制党部颉颃。
  三为非党军的政客、企业家、教授集团,人称为政学系。任要职者有张群
  (四川省政府主席)、吴铁城(中央党部秘书长)、熊式辉(中央设计局秘书
  长)、王世杰(军事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宣传部长)、吴鼎昌(贵州省政府主
  席)、张嘉璈(前交通部长)、何廉(中央设计局副秘书长)等,但并无正式
  组织。一九四三年十月,开始积极联络,孙科、白崇禧、陈诚、张治中、翁
  文灏、朱家骅等均与之近。
  
  中痛斥军政败坏,国际对中国印象恶劣。此时山西阎锡山已与日本签
  订协定,前桂林行营主任李济深暗通史迪威,乘湖南战局危急,准备
  设立政府,迫蒋下野。
  中共之外,其他小党派与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同具反感。知识分
  子之不满,固与生活艰苦有关,学术不能自由亦为原因之一。各小党
  派之不满,近因为一九四○年十二月,若干参政员在第二届国民参政
  会之被除名。一九四一年一月,新四军事件发生后,国、共两党磨擦
  日烈,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农工党、乡村自治会、中华职业教
  育社为形成一种缓冲力量,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要求国民党公
  开政权。稍后救国会加入,渐与中共接近。一九四四年九月,改组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以个人资格参加,不再以政团为单位,与中共
  同唱结束一党专政,在昆明各大学最为活跃。
  美国的主要希望是中国对日战力的增强。蒋以湖南战局危急,拟
  调回云南远征军。史迪威急欲收复缅甸,七月三日,建议华盛顿,如
  蒋授以统率包括共军在内的所有中国军队的全权,他愿自陕西进攻洛
  阳、郑州,万不可调回远征军。同日,孙科告美国大使馆职员,监视
  中共之政府军及共军均应用于抗日,美国如出以高压,蒋的意见可以
  改变。七月七日,罗斯福向蒋提出史迪威的建议,并主以军援物资,接
  济共军。蒋对史迪威久不信任,对于罗斯福的要求,尤所不许,但不
  便断然拒绝,乃出以缓和态度,表示原则赞成,请先派一有远大政见
  的代表前来面商。罗斯福虽然接受,惟仍请立时授史迪威以统率全部
  中国军队的绝对权力。七月二十二日,蒋允将前线作战部队交史迪威
  指挥。至于共军是否在内,须视其能否服从军令而定。租借物资应由
  中国分配,史迪威的统率职权应先商定。八月二十三日,罗斯福电覆,
  谓对史迪威职权,不当加以限制,命令须从速发表,如有稽延,将失
  去挽救中国的时机,中共并非大的危险。至租借物资如何管理,容后
  通知。蒋万分愤怒,准备辞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抗拒美国的压力。他
  预料罗斯福不会同意,否则美国须派百万部队来亚洲牺牲。
  华莱士离去之后,七月初,国、共继续谈判,双方往返驳辩。及
  史迪威统率权问题发生,中共态度更加强硬。八月三十日,中共代表
  
  --702--
  
  林祖涵责政府始终不愿实行民主制度。蒋召见美国大使高思,谓美国
  政府不了解中共问题,中共缺乏信义,美国劝中国政府与中共妥协,适
  足以加强中共的顽抗,中共所提条件,不啻要求政府投降。高思建议
  由各党派参加政府,共同决定并实施对日作战计划。九月十日,政府
  代表张治中答覆林祖涵,谓彼此意见距离之远,实因中共的要求与时
  俱增。十五日,林向参政会报告谈判经过,结论是必须将政府机构的
  人事政策,迅速改弦更张,结束国民党的一党统治,组织联合政府。二
  十一日,延安声明,中共不能服从国民党专制的政令,要谈军令、政
  令统一,必须改变现在国民党所执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策,
  彻底改造统帅部,由代表人民的人去掌握政令、军令。十月三日,林
  祖涵致书张治中,坚持组织联合政府,要求召开国是会议。为时四月
  余的国、共谈判,又告停顿。
  罗斯福派遣的代表,为一九四三年到过重庆的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所负任务为协调蒋与史迪威的关系。罗斯福告以美国的政策
  仍为支持蒋的领导,除非中共承认国民政府和蒋的领导,不能以租借
  物资武装中共。九月六日,赫尔利偕美国生产局长纳尔逊(Donald
  Nelson)经印度到重庆,史迪威和他同行。这时日军正自湖南进向广西,
  史迪威统率的中国驻印军已攻下缅北密芝那,蒋命进攻滇缅边境的八
  莫,期减轻日军对滇西及广西的压力。史迪威拒绝执行,中共又步步
  进逼。蒋的心情至为恶劣,尤愤美国之落井下石。九月十二日,外交
  部长宋子文、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何应钦,与赫尔利商定两事:一为
  以史迪威任前敌总司令,如使用中共部队,必先经蒋核准;一为在重
  庆设置美国委员会,管理租借物资,中国代表亦可出席。史迪威自攻
  克密芝那后,气焰益盛,中共又邀请他访问延安,更认为是迫蒋完全
  屈服的机会。十五日,再拒进攻八莫,主调陕西胡宗南部南来,与蒋
  激烈争论,并坚持仍由他控制租借物资,有任命调度中国军官的全权,
  蒋不再过问战事,否则他不接受新职,将建议美国政府退出中国,另
  电马歇尔,谓蒋之欲撤回滇西远征军,意在保全实力,坐待美国击败
  日本。就在此时,远征军攻占腾冲,再克龙陵。可证调回远征军之说
  并非事实。
  
  --703--
  九月十六日,罗斯福不顾蒋的身份,严电指斥,限史迪威于两天
  内亲递。电文略云:如滇西远征军不进,或竟撤回,打通滇缅公路的
  机会将完全丧失,蒋须负其全责。近月来屡请蒋采断然行动,迄未照
  办,致面临危急,可能造成为悲惨的后果。唯一破坏日军在华计划的
  方法,即加强滇西军的进攻,立授史迪戚以指挥中国军队的全权。倘
  再延搁,将一切落空。史迪威以为定可偿其所愿,九月十八日,将电
  报面交。蒋以罗斯福态度恶劣,来电措词荒谬,阅后置之不答。次日
  赫尔利请见,亦被拒绝。二十日,饯别纳尔逊,①赫尔利在座,蒋谓罗
  斯福此举与美国民主立国历史相违,为美国传统精神的污点,请纳尔
  逊转告,“以下三事绝不接受商量:一、凡与三民主义不合之事,二、
  有损害中国主权之事,三,有损害中国国格及我个人之人格之事。中
  国军民愿为美国之朋友,亦愿虚心学习,但绝不能为美国之奴隶”。
  先一年十月,蒋已拟请美国调回史迪威。至今年七月,罗斯福要
  求授史迪威以统率中国军队权时,史迪威曾对蒋说,中共问题,只要
  他一去延安,即可解决,装备军队五六师,拨给新武器。蒋正色说:
  “君若如此,余将撤销君之参谋长职务。”至是决心请罗斯福撤换。九
  月二十四日,他告诉赫尔利,对史迪威已失去最后希望与信心,不能
  使其担负中国战区及中美联军统率之任。第二天,交以备忘录,谓美
  国如遴派一位富有友谊合作精神的美国将领,为中美联军前敌总司令,
  担任改组及主持后方勤务部,以接替史迪威,必竭诚欢迎。他准备如
  罗斯福不从,即公开其来电,使天下及美国人民知其政治作风,势将
  影响其政治生命。另电在美国的孔祥熙,勿要求任何接济,从速返国。
  九月二十七日,约见国民党干部,声明“绝不为任何压力动摇,绝不
  受外人干涉。凡引外人言论自扰者,罪浮于汉奸”。
  史迪威电告马歇尔,蒋无意对战争推进再作努力,继续运用不对
  他支持则将拆伙的故技,以榨取美国金钱与军火。蒋亦无意建立民主
  政体或与共党组成联合阵线,已成为中国统一及抗日合作的主要障碍。
  罗斯福考虑之后,十月五日,拟解除史迪威的中国战区参谋长之职及
  
  --704--
  ①九月二十四日,纳尔逊离重庆返华盛顿。
  
  管理租借物资之权,仍保留统率中国在缅甸军队及云南远征军之权。九
  日,蒋去电历数史迪威的不当,缅北的胜利不足以抵中国东战场的损
  失,实不堪再肩重任。史迪威亦电马歇尔,倘容蒋遂行其罢免主张,中
  国作战潜力将一并消失。赫尔利不以为然,谓史迪威的基本错误,是
  想压服领导一个革命国家与优势的敌人作战七年的领袖,蒋并非不肯
  合作,中国问题可望解决。如支持史迪威,将失去蒋与中国,战争势
  必延长,增加美国的人力物力的损失。应照蒋的提议,派一美国军官
  在蒋的领导下指挥中国军队。十月十八日,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划
  分中、缅、印战区区为二,以魏德迈(A.C.Wedemeyer)为中国战
  区美军总司令兼参谋长,索尔登(D.Z.Sultan)为缅、印战区美军
  总司令兼统在缅华军。当中美关系千钧一发之秋,军事失利,中共要
  胁,美国强制,国内讥笑,党内侮辱,甚至高级干部为之动摇,谓蒋
  如此倔强,将导致危亡,①可说是四面楚歌,自云为他有生以来未有之
  窘境。
  史迪威事件是中美关系的最低潮,几乎走到最后一步。蒋有其个
  性,更有其立场,最大原因为决不令武力落入外人之手,尤不愿共军
  受史迪威节制,否则史迪威必以租借物资供应共军,中共如虎添翼,愈
  不可制。美国之所以让步,怕的是如果与蒋决裂,中国战局可能瓦解,
  美军纵攻占日本本土,中国境内日军或将继续抵抗,另一可能为中共
  得利,整个中国将成为苏俄的附庸。
  美国在华记者久对蒋不满,史迪威去后而益甚,百般蔑侮诋毁,
  《纽约时报》的爱金生(B.Atkinson)谓史迪威之被召回,代表垂危
  的反民主政权的胜利。《生活杂志》的白修德(Theodore White)的报
  导更于蒋不利,其他报刊广播,多同声中伤。戴维斯推波助澜,力称
  中共必然胜利,蒋于抗日毫无可资利用之处。高思亦持悲观论调,罗
  斯福虽不必为所左右,对蒋终难免耿耿于怀。
  日军占领湖南衡阳后,经过休息补充,一九四四年九月初,沿湘
  
  --705--
  ① 张治中谓蒋应大胆放手,命史迪威统率华军,美不致扶持中共。王世杰认为
  蒋之处置不妥。
  
  桂铁路南侵,续陷广西全州。另路由广东西犯,占领广西梧州。十一
  月十日,桂林、柳州未经大战,均告不守,继之为南宁等处,湘、桂
  境内,空军基地尽失,①军民死伤,公私财物损失,不可数计。日军长
  驱而前,进入贵州,十二月二日,占领离贵阳六十公里的独山,西南
  大后方人心惶惑,为抗战以来未有的险恶局面。蒋一面调陕西驻军驰
  援贵州,滇缅驻军回师昆明,一面与魏德迈商讨最后部署。魏德迈建
  议,倘贵阳陷落,应作迁都准备,英、俄大使馆已计划撤侨。蒋不允
  考虑,决于黔北布防,坚守重庆。日本原有进攻四川之意,以海空军
  在太平洋一败再败,国内受到猛烈空袭,粤汉、湘桂铁路遭美空军轰
  炸,运输补给困难,复恐美军登陆闽、粤,于是开始后退。十二月,中
  国援军收复独山,进向广西,局势转稳。
  五、严重的物价问题
  战时物价波动,事属必然。抗日战争开始时,尚不十分显著。一
  以前此积存货物尚有相当数量,一时未感短缺;二以上海、天津、青
  岛虽然沦陷,西南、东南海口,多少仍有输入;三以日本为在上海、香
  港吸收法币,套取中国外汇,交换中国内地农产物及工业原料,与军
  事无关的日本剩余商品,仍可向后方走私。一九三九年之后,情况大
  变,积存货物销售已尽,广州、武汉不守,粤汉与滇越铁路不通,国
  外货物愈难内流。一九四二年起,日本全力进行太平洋战争,剩余商
  品已属无几,上海租界及香港均为日本占领,无从再套取外汇,走私
  日货大减。
  战前政府岁入的百分之九十来自关税、盐税、统税,战时重要工
  业区均为日本占领,关税统税随之而去。稍后产盐区又大半沦陷,盐
  税亦为之锐减。一九三八年,国库所入仅为支出的四分之一,军费反
  有加无减,虽增税募债,终不能抵补。自改革币制后,实际上通货已
  经膨胀,至是更甚。一九三七年,法币发行额为十六亿元,一九三八
  
  --706--
  ① 计为湖南境内的衡阳、宝庆、零陵;广西境内的桂林、柳州、丹竹(平南)、
  南宁等处,共三十六个机场。
  
  年约增加一倍,物价上涨百分之六十四。一九三九年的发行额约为三
  倍半,物价上涨略同。一九四○年的发行额约为五倍半,物价上涨十
  二倍。一九四一年的发行额约为十倍,物价上涨二十七倍。一九四二
  年的发行额约为二十一倍,物价上涨约七十七倍。一九四三年的发行
  额为四十七倍,物价上涨约二百倍。一九四四年的发行额约为一百八
  十倍,物价上涨约二千一百倍。物价上涨,政府支出增大,通货跟着
  膨胀;物价上涨常高过通货二倍、三倍。商店囤积货物,工厂囤积原
  料,不惟可以保值,且可稳获厚利,以致商品不能流通,生产陷于停
  滞。“工不如商,商不如囤。”政府复不给工业贷款,以为可管制通货
  膨胀,结果窒息了生产。国家金融机关如中央、中国、交通及农民银
  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与合作金库等,一样以囤积为事,不
  但直接投资于商业组织,并自设商号、公司。掌握政治、财政、经济
  的官员,亦各有企业,最为人所指目。前方部分军人,甚而明日张胆
  的走私,运入非必需的商品,而以内地产物资敌,以豫、皖及浙、皖、
  赣交界地为甚。
  农产品的上涨,以粮食为最,而以一九四○年后,人口麇集的战
  时首都重庆,粮荒特别严重。是年四川歉收,宜昌失守后,湘米济川
  不易,米价愈涨,一九四一年的米价为一九三七年的七倍,成都有抢
  米暴动,一九四二年且高达三十倍到四十倍。政府对于物价,初采评
  价政策,继采平价,具归无效,重庆市场上食米几绝迹。一九四三年,
  改行限价政策,米价约为战前的一百倍,一般物价已上涨至二百倍。一
  九四四年初,米价约为战前的四百余倍,每石超出四千元。河南,湖
  南的军事挫败,加速米价的上扬。一九四一年,政府已将原归地方的
  田赋收归中央,实行征实,将田赋折合稻米、小麦或杂粮计算,再加
  征相当数量,分征购、征借,期掌有更多的实物,“以粮控价”。因执
  行不尽公平,弊端百出,中饱不少,中农、小农不堪其苦。政府的另
  一经济措施为外汇黄金政策,用意仍为抑止通货膨胀,平抑物价。一
  九四二年发行一亿元美金公债,每元定为法币二十元,不久黑市高至
  法币四百五十元。与财政金融当局有关人士,仍可按官价购进,大获
  暴利。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五年,政府抛售黄金,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
  
  --707--
  
  年,举办黄金存款,亦多入大户之手,收回的法币不及发行额的四分
  之一。
  物价不停的上涨,通货无止境的膨胀,获利的为极少数,受害的
  为大多数,而以受薪阶级为最甚。薪津虽已提高,距离物价上涨的比
  例极远,实际所得不及物价数十分之一。以一九四四年为例,下级军
  官月饷约当战前货币一元二角至三元,士兵月饷约当战前货币数角,连
  同实物计算,只合战前所得的五十分之一至三十分之一。大学教授月
  薪不及战前法币十七八元,连同实物计算,约合战前所得二十分之一。
  学生有公费或贷金及粮食,不敷一日三餐之需。返视当权有势者的所
  作所为,及政治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官兵与知识分子的抗战意志
  纵仍不移,而怨尤之情,究不能免。中共的诋毁,美国的抨击,自亦
  有影响。一九四四年,战场上一再败溃的原因,大可于此求之。
  
  
  第四节 战争结束
  
  一、太平洋日军大败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五个月,在大平洋的攻势即被美国海空军所遏
  止。一九四二年十月至十二月,所罗门群岛之战,日本海军失利。一
  九四三年初,美国反攻愈猛。六月,日本自认舰艇、飞机沉毁不少,战
  局紧急。轴心国亦在欧洲西线挫败,九月,意大利投降。一九四四年
  初,太平洋美军连捷,六月,登陆塞班岛,自成都起飞的超级空中堡
  垒,开始轰炸日本本土。同月,美海空军大破日舰队于马里亚纳
  (Mariana)群岛,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日本海空军主力丧失殆尽。九
  月,美军攻下帛琉岛,轰炸马尼拉。十月,登陆莱特(Leyte)岛,袭
  炸台湾。菲律宾的海空战,至为惨烈,日本损失极重。十一月起,美
  空军以塞班岛为基地,大举轰炸东京工业区及其他大城。十二月,莱
  特岛之战结束,十一万日军被歼。一九四五年二月,美军进入马尼刺,
  登陆硫磺岛,三月,岛上日军全部消灭。四月,美军登陆琉球。日本
  部署本土防御,并以“神风特攻队”(自杀飞机队)攻击美舰,未能挽
  回颓势。六月,冲绳六万余日军被歼。七月,美军飞机无休止的遍炸
  
  --708--
  
  日本工业城市,每次五六百架以至一千架,投弹三四千吨以至六千吨,
  日本已丧失作战能力。
  中国于湘、桂战事危急之时,号召知识青年从军,提高军队素质。
  是年(一九四四)十二月,入伍者十二万人,编为青年军。复采行魏
  德迈的整军计划,编组三十六个攻击师,九个防御师,分在云南、贵
  州、广西、湘西训练,美国负责装备给养,美军官担任教练。缅北美
  军亦调入中国,准备先攻广西柳州、南宁、桂林及广东雷州半岛,再
  攻广州、九龙。一九四五年一月,雷多公路自印度通至云南,驻印军
  与远征军会师。四五月间,日军进攻湘西芷江,为中国新军击退。日
  本大本营以琉球战局吃紧,命华南日军调往上海、鲁南,防美军登陆。
  广西、贵州新军乘机推进,六月收复柳州,七月收复桂林。
  二、雅尔塔协定与中俄友好同盟条约
  由于苏俄在欧洲战场获胜,美国殷望其早日对日本作战,中国分
  量为之减低,至德黑兰会议而益显著。一九四四年,湘、桂的军事败
  挫,中国更被轻视。美国军方预计欧洲战事结束已为期不远,击败日
  本尚须相当时间,为减少美国的生命牺牲,必须苏俄参战。如要苏俄
  参战,则须予以报酬,亦即给一部分中国权利,如此又可望稳定中俄
  关系,避免美国卷入中俄纠纷。否则苏俄于击败德国后,转而对日,可
  能将占领地区移交中共,苏俄在远东将取代日本的地位,对于美国而
  言,无异拒虎引狼。
  德黑兰会议时,罗斯福希望苏俄参加对日战争,斯大林希望在大
  平洋获得不冻港。至是美俄继续谈判苏俄参加对日战争问题,斯大林
  谓在对德战争终了后三个月,俄军方克东调,要求美国先将军用物贤
  运储西伯利亚,以备使用,并须先成立政治协定,订明战后给予苏俄
  的报酬,蒋主席得知消息,拟命外长宋子文访俄。斯大林主张从缓,以
  待他与罗斯福会议,并于十二月向哈里曼说明参加对日战争条件,包
  括租借旅顺、大连、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外蒙古独立。哈里曼电告
  罗斯福,如不与苏俄预作协议,苏俄将支持中共在华北、东北建立政
  权,如有协议,苏俄即可支持蒋的领导与美国政策。
  
  --709--
  
  一九四五年二月四日,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会于黑海雅尔塔,
  一为讨论战后欧洲问题,一为讨论苏俄对日作战条件。关于波兰问题
  的处理,斯大林与罗斯福发生争执,竟谓美、俄是否将要一战,并正
  式提出对日作战的全部要求。罗斯福的心力集中于早日击败日本,他
  的军事顾问认为日本的海军主力虽已丧失,陆军尚属完整,数十万关
  东军尤称能战,苏俄参战为击败关东军的有效途径。二月十日,罗斯
  福让步,次日发布公告,定期召开联合国会议,规定管制德国办法。至
  于苏俄参加亚洲战争的协定,则秘而不宣,内容为苏俄于德国投降后
  两个月或三十月内,依下列条件对日本宣战:
  一、保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
  二,恢复苏俄一九○四年被日本侵害的权利:甲、库页岛南部及
  附近岛屿;乙、开大连为国际商港,保障苏俄在该港的优越
  利益,另以旅顺为苏俄租借的海军基地;丙、中东铁路及南
  满铁路由中俄合营,保障苏俄的优越权利;维持中国在满洲
  的全部主权。
  三、千岛群岛应归苏俄。
  关于外蒙古,满洲事项,俟罗斯福征得蒋主席的同意后,斯大林
  准备与中国缔结一友好同盟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私自成立谅解,将中国**,雅尔塔
  协定,中国再被**,罗斯福忘记了四年前他与丘吉尔宣布的“大西
  洋宪章”中的未得有关人民同意,不得改变领土的原则。斯大林更不
  顾一九一九年苏俄对华宣言中的放弃帝俄在满洲及其他地方掠夺的利
  权与租借地的诺言,且将一九二四年中俄协定中的苏俄承认外蒙古为
  中国的一部分,中东铁路主权概由中国处理的条款置诸脑后。中国虽
  为同盟国之一,命运依然由强国决定。约在三月十八日,蒋主席接驻
  美大使魏道明电,报告与罗斯福晤谈内情。罗斯福说斯大林要求三事:
  一为蒙古主权应属中国,二为中东铁路由中、俄、美共管,三为旅顺
  由苏俄租借。他之所以未以实情相告,意在试探中国的反应。
  罗斯福对于斯大林将来在华的行动,并不完全放心。一九四五年
  四月,命赫尔利再访莫斯科,罗斯福卒后三日(四月十五日),斯大林、
  
  --710--
  
  莫洛托夫重申无条件的赞同美国对华政策,尊重蒋主席的领导,使中
  国军队统一。美国新总统杜鲁门派霍普金斯(H.Hopkins)赴俄,希望
  斯大林对中国在满洲主权的地位及对美国调解国、共问题的态度,加
  以肯定。五月二十八日,斯大林强调是年八月对日宣战,但中国须先
  接受雅尔塔协定,他将尽力促进中国在蒋主席领导下的统一,承认满
  洲属于中国.希望宋子文于七月以前来俄谈判。
  五月二十二日,赫尔利将雅尔塔协定内容密告蒋主席。六月三日,
  蒋召见苏俄大使彼得罗夫(Petrov),希望苏俄参加对日战争,协助中
  国恢复东三省领土,主权完整,并论租借旅顺、大连之不宜。八日及
  十日,电命在美国出席联合国成立会的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宋子文,向
  美国表明,旅顺军港最少应由中俄共同使用,必须不损及中国主权及
  行政自主,租借或独占均不可行。九日,杜鲁门将雅尔塔协定全文交
  宋,十三日告以斯大林愿助中国复兴。霍普金斯亦说斯大林允支持蒋
  主席及其政府,中共与苏俄无关。八月十五日,赫尔利请蒋主席依照
  协定与苏俄订约。蒋询以美国愿否与中俄使用旅顺军港,并参加中俄
  条约,美国表示无意。蒋以苏俄对日作战已成定局,一旦占有满洲,断
  不肯轻易交还,要挟或将更多。现在既有美国居间,斯大林复信誓旦
  旦,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承认蒋的领导,当不致反汗食言,不仅东
  北仍大致可保,中共亦将听命。蒋的左右亦谓如能因此换得国内的真
  正统一及中俄间十年以上之持久和平,可不惜予以满足,新疆问题应
  与中共问题一并解决。
  六月三十日,宋子文偕蒋经国等,①抵莫斯科。七月二日,谈判开
  始,斯大林态度傲慢,谓一切须以罗斯福签字的雅尔塔协定为根据,划
  旅顺、大连为军事区,中东、南满铁路及其附属事业归苏俄所有,特
  别强调中国须承认外蒙古独立,否则如为他国利用,苏俄将失去远东。
  宋子文表示愿给外蒙以高度自治,有权许苏俄驻兵。斯大林坚持外蒙
  独立,如不获解决,即不谈中俄条约。七月六日,蒋主席电宋子文,外
  
  --711--
  ①一九三七年四月,蒋经国自苏俄回归,次年任赣南行政督察专员。一九四四
  年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干部学校教育长。
  
  蒙独立问题须在中国真正统一、领土主权真正无缺时,方能考虑。苏
  俄如能保证东三省领土主权之完整,不支持中共之割据,不鼓励新疆
  之叛乱,中国愿于抗日胜利后,经外蒙公民投票,许其独立。这是中
  国最后的期望,如无切实保障,即相机中止交涉。同时命蒋经国以私
  人资格向斯大林说明不同意外蒙独立理由。斯大林谓:“今天不是我要
  你来帮忙,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
  求。……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站在军事的战略观点。……倘使有
  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俄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断,我们就完了。”
  蒋经国说:“你如果参加对日作战,日本打败之后,不会有力量占领外
  蒙古。……中国和你订立友好条约,……也不会打你们。……即使中
  国要想攻击你们,也还没有这种力量。”斯大林说:“日本这个民族还
  是会起来的,条约是靠不住的,只要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进步
  都快。……你说日本,中国都没有力量占领外蒙古来打俄国,不能说
  没有第三个力量出来这样做。”蒋经国问他是不是美国,斯大林答称
  “当然”。
  美国驻俄大使哈里曼告宋,如谈判停顿,苏俄仍将对日作战,进
  兵满、蒙,伸入关内,无所约束,对中国更为不利。苏俄某要员亦对
  蒋经国说,如中俄谈判有成,斯大林将助国民政府统一。七月九日,宋
  向斯大林提出三款:一、苏俄保证东三省领土、主权、行政完整;二、
  中国对新疆叛乱以政治方式处理,苏俄勿以军械接济;三、苏俄对中
  国之援助,应以中央政府为限。中国愿于击败日本及苏俄接受三款后,
  允许外蒙独立。中国既对外蒙问题让步,斯大林自感满意。又经两度
  谈判,宋须返国报告,斯大林须于十七日在柏林波茨坦与杜鲁门,丘
  吉尔会议,中俄第一阶段谈判暂告一段落。
  波茨坦会议时,斯大林坚持必须中俄条约签订后,苏俄始对日本
  宣战。时美国原子弹已试验成功,可不必定要苏俄参战,但无法阻止
  苏俄进兵中国东北。七月二十六日,美、英与中国对日本发出公告,重
  申开罗宣言,命日本无条件投降。宋子文不欲自己签订中俄条约,回
  重庆后辞去外交部长兼职,继任人为王世杰。八月七日,宋偕王及蒋
  
  --712--
  
  经国、熊式辉、沈鸿烈、钱昌照等再到莫斯科谈判,仍有争执。①斯大
  林以日本已遭原子弹轰炸,投降在即,深恐失去参战机会,即于八月
  九日对日宣战。同时加速对中国谈判,谓再不定议,中共军队将进入
  满洲。
  八月十日,以日本投降,宋子文召集代表团会议,商有无改变前
  案必要,多主原则不变,但望早日签字。哈里曼劝宋,勿作超过雅尔
  塔协定范围之让步。是晚宋与王世杰再晤斯大林,坚持不讨论外蒙古
  境界问题,以宋曾有此允诺。十二日,蒋主席一再电嘱,如对方不肯
  以中国地图为根据划定外蒙界线,则决裂亦所不惜。代表团为求迅速
  解决,不必拘拘于确定一界线地图,决由宋、王致电重庆,请授以全
  权。同时由蒋经国去电,谓如坚持,必破裂。十三日夜,得覆电,命
  宋、王全权处理。八月十四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由王世杰与莫洛
  托夫正式签字,外蒙以现在境界为准。宋说条约为中苏带来三十年和
  平合作,斯大林举杯对熊式辉说:“祝中国军队永远强大。日本、德国
  之失败,为野心太大,贪人土地者,其后必败。”
  条约要点如下:
  一、两国协同对日作战。
  二、互尊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
  三、战后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的援助。
  四、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以上为正文)
  五、苏俄同意予中国中央政府,即国民政府以道义、军需品及其
  他物资援助。
  六、苏俄承认中国在东三省之充分主权,并尊重其领土及行政之
  完整。
  七、苏俄对于最近新疆事变,无干涉中国内政之意。
  
  --713--
  ① 熊式辉内定为东北军政负责人,此时系以军事代表随行。沈鸿烈为设计局东
  北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钱昌照为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子文对熊式辉说:
  “此行颇为痛苦,我为有期徒刑, 君实无期徒刑。若今我仍在此当折冲之事,
  必致胃病加剧。”
  
  八、如外蒙古依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愿望,中国当予承认。苏
  俄声明尊重其政治独立与土地完整。(以上为换文)
  九、中东、南满铁路合并为中国长春铁路,归中俄共有共管,中
  国担任保护;其支线与附属事业及土地为中国所有。
  十、大连开为自由港,行政权属于中国,码头仓库之一半由苏俄
  租用。
  十一、旅顺作为中俄共用的海军基地。设立中俄军事委员会,苏
  俄负担保护之责,民事行政属于中国。
  十二、俄军入满洲后,中国国民政府派员在已收复之领土设立行
  政机构。(以上为协定)
  十三、苏俄声明,日本投降后三星期内,苏俄军队开始撤退,三
  个月完成。(以上为记录)
  中国虽失去了外蒙,未能收回中东、南满铁路及旅顺、大连,总
  算换得了苏俄尊重中国主权及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及新疆事变、援
  助国民政府、定期撤兵的诺言。不过苏俄是否信守不贰,则系于斯大
  林的一念。
  三、日本投降
  一九四三年九月,日本已有求和之意,惟不愿无条件投降。一九
  四四年七月,小矶国昭继东条英机为首相,改向中国试探,拟取消南
  京政府,未获结果。一九四五年三月,美军占领硫磺岛,日本又欲透
  过苏俄,结束战争。四月,苏俄废弃日俄中立条约,小矶辞职。铃木
  贯太郎组阁,对苏俄仍抱万一之想。五月七日,德国投降,第二天,杜
  鲁门声明无意毁灭或奴役日本人民,但日本陆海军须放下武器,无条
  件投降。六月四日,日本前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密晤东京苏俄大使马里
  克(Yakov Malik)。琉球被占后,二十二日,昭和天皇命铃木速与苏
  俄商洽。七月二日,命近卫文磨为赴莫斯科特使。此时宋子文与斯大
  林的谈判已大致告一段落,波茨坦会议正在进行,苏俄决定对日作战,
  拒近卫前来。七月二十六日,美、英、中三国对日本公告发出。日本
  始认为如果无条件投降,等于日本的毁灭。公告中虽有将来可依据日
  
  --714--
  
  本人民的意志,成立一个倾向于和平及负责的政府的字句,然未提及
  日本最关心的是否保存天皇,因之不肯接受。倘使同盟国不坚持无条
  件投降,战争可能提前结束,不致予斯大林以操纵机会,作出最少的
  代价,收得最大的利益。所以有人说,这是美国政策的重大错误,似
  不无理由。
  斯大林洞悉日本望和心切,七月二十九日向杜鲁门建议,由美、英
  正式邀请苏俄参战。八月六日,美国以原子弹炸广岛,八日,美国再
  以原子弹炸长崎。次日,苏俄对日本宣战。十日,日本知照美、英、俄、
  中,接受波茨坦公告,惟须不损及天皇的皇权。十一日,四国覆允。惟
  天皇应听同盟军统帅的命令。十四日,天皇敕令,保证实行波茨坦公
  告规定的条件。十五日,蒋主席广播“不念旧恶”,“与人为善”,只认
  日本军阀为敌,不企图报复,即所谓“以德报怨”。八月二十一日,关
  东军向苏俄投降。九月二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
  代表日本政府向同盟军统帅麦克阿瑟投降。九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
  司令冈村宁茨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投降,①八年中日战争告终。中
  国先后征发兵员一千四百万人,伤亡官兵三百二十万人,人民生命牺
  牲以千万计,财产损失约四千八百八十亿美元。
  
  --715--
  ① 八月十七日,伪南京政府解散,陈公博、周佛海被逮,一处死刑,一死于狱。
  
  (第十八章完)
  
  
  
  
原文 发表于原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浏览:612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1/11 23:41:22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台湾 STUKA19抗战时期国军之常德会战(收藏于2004/12/24 21:00:46
梁文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的来龙去脉(收藏于2004/12/4 23:46:03
顾高地我所知道的八一三战役片段(收藏于2004/8/13 13:50:45
整理毛泽东同日本社会党国会议员黑田寿男的谈话(收藏于2004/2/26 10:54:34
杨奎松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收藏于2004/2/24 11:33:46
郭廷以八年抗日战争(转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收藏于2003/11/11 23:41:22
日本天皇裕仁日本天皇投降诏(收藏于2003/11/10 23:18:28
周明日落东京湾——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纪实(收藏于2003/11/10 23:09:42
台湾电视工作者42集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收藏于2003/11/4 22:03:49
宋美龄宋美龄女士在美国国会的演讲(收藏于2003/10/29 22:45:1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台湾电视工作者42集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访问11293次)
台湾 STUKA19抗战时期国军之常德会战(访问7586次)
不详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访问7041次)
郭廷以八年抗日战争(转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访问6130次)
杨奎松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访问4848次)
整理毛泽东同日本社会党国会议员黑田寿男的谈话(访问4461次)
邓贤松山大血战(访问4055次)
不详国民党抗日殉国将士一览表(师级以上)(访问2871次)
梁文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的来龙去脉(访问2509次)
周明日落东京湾——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纪实(访问217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1:48:35
湖南永州何延平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6/5 21:48:3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14 13:05:57
zhouguojiang2010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8/15 21:11:1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11 11:05:4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