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抗日战争
(转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近代中国史纲/郭廷以 (http://mxj.6to23.co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5月第一版 上、下册 ISBN7-5004-2468-X 原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出版前言 本书为著名中国近代史学者郭廷以先生晚年的重要著作。郭廷以(1903--1978),河南舞阳人,历任中央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等职,毕生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卓有贡献。有《太平天国历法考订》、《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国近代史》、《郭嵩焘先生年谱》等多种著作行世。这部《近代中国史纲》为著者1969年赴美作学术访问时开始撰写,历时4年,于l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即受到学术界和读者重视与欢迎,曾先后3版10次印刷;1991年又在台湾出版发行。这次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授权我社,首次在中国内地出版该书中文简体字版。 本书取材丰富,态度严谨。由于著者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研究视角和方法不同,因此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见解和分析,和内地史学家的一些传统观点多有不尽相同之处,为作者的一家之言。我们出版此书,意在为我国内地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部严谨的而又视角不同的近代史著作作参考,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的开展。 这次出版的该书中文简体字版,只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提供的繁体字版本作了简化字处理,书中除对外文人名、地名等译法不同和原版个别错别字作了改动外,其余均未作改动。如有讹误,欢迎指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三月 第十八章 八年抗日战争(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 第一节 中日全面战争 一、日本求战与中国应战——“七七事变” 倘若不是中国百般忍让,中日全面战争早就发生;倘若不是日本 得陇望蜀定要在华北制造另一满洲国,中日全面战争或将再延迟相当 时日。一九三五与一九三六年,中国为了保卫华北,两度不惜一战。日 本总想不劳而获,以待中国内变。但是情形不若其所希望,两广问题 不但未引起内战,反使团结加强。接着是西安事变,日本又幸灾乐祸, 以为中国的大乱一定不免。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事变和平结 束的迹象已露,日本首相广田在枢密院报告,如果国民政府以容共为 条件,与张学良妥协,日本即断然排击。两天后,蒋委员长脱险,日 本自然明白此与苏俄有关。十二月二十八日,关东军声称,倘中国政 府接受共产主义与抗日政策,关东军将采任何必要方法,以防卫满洲 国及维持东亚和平。日本之将有行动,人所共见,目标乃是华北。 一九三七年初,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再与冀察政务委 员长宋哲元谈判华北经济问题,以南京不同意日方的要求,仍无结果。 不久国民党与中共和解明朗化。四月,日本再增兵平、津;外务、大 藏、陆军、海军四大臣会议,决使华北成为防共、亲日、亲满地区。报 纸声言扩大塘沽协定及冀东防共政府,不令华北“中央化”、“中央集 权化”,甚至有驱逐第二十九军之说。五月,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在热 河承德,田代皖一郎在天津分别召开会议,加紧压迫绥远、华北。六 月初,近卫文磨(应为上麻下吕,但这个字打不出来)组阁,广田改 任外相,一意将就军人。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扬言,为了对俄作战, 应先予南京政府以武力打击,清除后 --659-- 方威胁。六月,日本大使川越茂谈话,谓中国须认清日本生存与发展 的权利,及满洲国生存与华北的必然联系。朝鲜总督与关东军司令、天 津驻屯军司令、南满铁道会社总裁会于大连,仍是为了华北问题。 河北事件发生以来,日军益肆行无忌,任意作非法演习。宋哲元 与田代皖谈判之时,川越茂亦进见蒋委员长有所表示。一九三七年三 月,外交部长王宠惠发表谈话,谓国家主权必须完整,国际关系必须 以平等互惠为原则。蒋招待日本经济考察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希望日本停止在华活动。四月,华北日军开始演习。 七月七日,日军在北平西南十五公里的交通要道卢沟桥演习夜 战。①下午十一时,借口日兵一名失踪,要求入宛平县搜查,继称失踪 日兵虽然归队,仍须明了经过情形。中国答应共同调查,日军竟突然 进攻,为驻军团长吉星文拒退,“七七事变”于是爆发。八日,双方协 议,军队各返原防。次日,日军又攻。十一日,中国允撤退卢沟桥及 其附近驻军,惩罚负责官员,而日方表示遗憾。② 同一天,日本政府命朝鲜、满洲驻军开往华北,第二天,参谋本 部拟就作战计划,决击溃北平、天津附近的宋哲元军。十四日,新任 华北司令香月司要求撤退北平驻军、冀察中央机构及蓝衣社、CC团, 罢黜排日要人,彻底镇压共产党活动,取缔排日言论机关、学生运动 及学校与军中的排日教育。十九日,宋一一接受。二十日,日军炮轰 宛平县城及长辛店。宋下令撤除北平市内的防御设施,请北来中央军 停止前进。 蒋委员长时在庐山,正要与社会领袖举行国是谈话会。七月八日, 得知事变消息,即命国民党宣传部尽量发布新闻,令宋哲元积极准备, 就地抵抗,如果谈判,须不丧失丝毫主权。七月九日,派四个师向河 --660-- ① 卢沟桥跨永定河上,完工于一一九○年,长二百余米,宽八米,高十余米,两 旁栏柱有四百八十五个石狮,雕琢精工,形态各殊,经马可·波罗推崇,西 人称为马可·波罗桥。 ② 近年日人的撰述,说是先开枪的为共产分子,不惟无任何证据,实亦无关宏 旨。试问“九一八”拆毁柳条沟铁路又系何人所为? 图十七:抗战前夕(一九三七) 北石家庄、保定集中,命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速返南京,面告军政部 长何应钦,可知他已下了决心。外交部于抗议之外,并于十二日声明, 任何解决办法,未经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再电宋哲元,全力抗战, 勿为敌人所欺,七月十一日的协议绝不能了事。十四日,设行营于石 家庄。中共毛泽东及红军将领于事变的次日,亦请蒋严令第二十九军 保卫平、津、华北,动员全国海陆空军,驱逐日寇出中国,红军愿在 其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三天后,周恩来、秦邦宪、林祖涵到庐山,会 商陕、甘、宁边区地位及红军改编问题。十六日,英国驻华大使试图 斡旋,提议中日停止调兵,为日本所拒。十七日,蒋对庐山谈话会郑 重宣布:“卢沟桥事变的推演,关系整个中国。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 后关头的境界。事变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的态度;和 平希望绝续之关头,全系于日本军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 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接着申明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 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不合法之改变;三、中 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 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 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地 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 牺牲一切的决心。” 日本政府的反应为通过《动员计划》,要求中国撤退进入河北部队。 宋哲元以日军大举向关内输送,同时知道了蒋的抗战决策,补给已经 到达,亦决定发动攻势。七月二十六日,日军夺占平、津间的廊坊,但 进攻北乎的日军则被击退。香月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第二十九军退往 永定河以西。二十七日,日军进逼北平四郊。二十八日,猛攻南苑,第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二十九日,宋哲元离北平, 天津经激战后,于三十日陷落,华北两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 七月二十日,蒋返抵南京。北平不守的当晚,再发表谈话,说是 这不能算是战争了结,惟有一致奋斗,此后决无局部解决之可能与妥 协屈服之理。又二日,发表告全军将士书,只有抗战到底,与倭寇死 拼。八月初,复宣示抗战方针,随时随地抵抗,使日人战而不取。各 --662-- 方重要军事领袖,如广西的白崇禧、山西的阎锡山、四川的刘湘、云 南的龙云、中共的朱德,不论以往与蒋有何意见,均会集南京。八月 十二日,中央决设置国防最高会议,推蒋委员长为陆海空军总司令,以 军事委员会为统帅部。十六日,改以蒋委员长为大元帅,组织大本 营。① 日本之所以于此时发动战争,一以中共再与国民党合作,容共、联 俄之局复成,必须及时遏制,先控有华北;二以中国国力尚待充实,必 须早予以挫折,不信蒋真有作战决心:三以德、日防共协定及日、意 协定已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成立,日本已不孤立,英、美不致断然行 动。至于中国之决计应战,一以势迫出此,日本野心并无止境,如再 忍让,不惟华北将为东北之续,且欲求偏安而不可得;二以人心愤激 已至极点,中共主战尤力,此次如再不抵抗,内战势将重起;三以中 国虽非日本之敌,然以土地之广,断非日军所能全部据有;四以英、美 深忌日本势力的扩张,假以时日,国际情势定有变化,彼时如与日本 谈判,为害亦较目前为轻,何况中、俄正在谈判互不浸犯条约,短期 内可望获得援助。② 二、初期阵地战与游击战 日本初志在夺取河北,以为攻占北平、天津后,中国势必屈服。八 月八日,曾拟有《停战条件》及《国交调整案纲要》,准备谈判。不知 中国已决定另辟战场,全面抗战。华北平原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驰驱, 江南河流纵横,湖沼星罗,地形复杂,复筑有国防工事,对中国比较 有利。上海为通商巨埠,日军无多,决定先于此地一挫日本的骄气,促 起国际注目。七八月之交,部分军队已开抵上海附近,并计划封锁江 阴要塞,使长江日本船舰无法脱逃。③七月中旬,日本驻上海舰队司令 --663-- ① 南京失守后,大本营撤销,仍由军事委员会总揽军事。 ② 传张群有“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之说。“战必败”为人所 共见,“和必乱”确为至言,不过“败而后和,和而后安”则未必。 ③ 行政院秘书黄浚受日本收买,泄漏消息,汉口一带日舰、日侨先期退出。 长谷川清亦跃跃欲试,建议东京,不宜将战场局限于华北,应同时攻 取上海、南京,分散中国兵力,制其死命。七月下旬,长谷川清师 “卢沟桥事变“故技,借口陆战队一名失踪,布防上海闸北。八月九日, 中、日士兵在上海机场冲突,十三日上午九时十五分,大战揭幕。 上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国民政府宣布自卫抗战。八月十五日,日 本正式下动员令,编组上海及华北派遣军。二十日,中国划分南北各 战区。上海日军初仅陆战队一万人,中国陆军四万人,猛勇进攻,空 军轰炸日本军舰。此后双方陆续增兵,华军虽不惜牺牲,终不抵日本 的炮火。九月中旬,退守第一预备阵地。时日军约十万人,华军约三 十余万,制空权则在日本之手。①九月下旬,华军退守第二预备阵地。 十月初,日军增至二十余万,华军约五十万,中央军外,桂军、粤军、 湘军、川军先后加入战斗,伤亡极为惨重。十月二十六日,主要阵地 失陷,退向沪西。续来日军两师,登陆杭州湾。十一月九日,华军全 线西撤。 十一月二十日,国民政府宣言,决不为城下之盟。本日起,移驻 重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对于将近三个月的上 海战争,备致嘉许,“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以血肉之躯, 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如金石,陷阵之勇、 死事之烈,实足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所说毫 不夸张。外国舆论对于中国军队的英勇智谋,亦再三赞誉。虽训练犹 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竟能抵抗十 周。不只军队甘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 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丧失十之六七,无法遏止日军前进,预设的 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十二月十三日,首都南 京陷落,二十四日,杭州继之。日军进入南京后,大肆劫掠、奸淫、屠 杀,被掳的官兵、赤手空拳的平民妇孺,或遭集体扫射或被砍死,为 --664-- ①中国可供作战的飞机仅二百二十余架。八月十四日,日机十三架轰炸杭州,被 击落六架。是后连续来袭,并及南京等城,又被击落多架。高志航战功特著。 中国飞机亦屡炸上海日军阵地、军舰,飞行员壮烈殉国。 时一周,男女惨死者,最少十余万人,甚或更多。 华北日军占领北平后,沿平绥铁路北攻南口,察哈尔境内日军南 攻张家口,激战十六天,八月下旬,南口失守,张家口亦陷。日军进 陷山西大同。九月二十五日,甫经编为第八路军的红军林彪师会同晋 军、陕军重创四千日军于晋北平型关,为中国在北战场的首次胜利。① 十月,日军一支西陷绥远省城归绥,一支南犯太原。中央军及晋军破 之于忻口,军长、师长战殁,而阵地不为之动。日军改自河北攻晋东, 十一月九日,占领太原。 南口之战告一段落后,日军循平汉路南下。九月,陷河北保定。十 月,陷石家庄。十一月,陷河南安阳。另一路由津浦路南下,陷鲁北 德州。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不战而走,十二月二十七日,放弃济南。 青岛以陷于海陆夹攻,守军于炸毁纱厂后西撤。蒋委员长拿办韩复榘, 处以死刑,这是抗战期间,受到最严厉惩治的一个高级将领。 一九三八年二月,津浦路北段日军深入鲁南,南段日军越过淮河, 谋合犯徐州。三月,南来日军进攻临沂,为时八日,伤亡颇大。徐州 东北台儿庄的攻守尤为激烈,为时四周。中国以四倍的兵力,截断日 军补给,日军被歼一万六千人,四月七日后撤,证明其并非无敌。南 京失守后的士气为之重振,人心尤为兴奋。日军改向鲁、豫之交与皖 北进攻。五月,华军放弃徐州,战场移于豫东。六月五日,开封不守, 华军掘毁郑州以东的花园口黄河堤防,洪水向南泛滥,人民损失惨 重。②但日军进攻郑州、南窥武汉的企图则为之滞延。 武汉为南京撤退后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亦为日本次一攻击目标。一 --665-- 北石家庄、保定集中,命行政院政务处长何廉速返南京,面告军政部 长何应钦,可知他已下了决心。外交部于抗议之外,并于十二日声明, 任何解决办法,未经中央核准者,概属无效。再电宋哲元,全力抗战, 勿为敌人所欺,七月十一日的协议绝不能了事。十四日,设行营于石 家庄。中共毛泽东及红军将领于事变的次日,亦请蒋严令第二十九军 保卫平、津、华北,动员全国海陆空军,驱逐日寇出中国,红军愿在 其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三天后,周恩来、秦邦宪、林祖涵到庐山,会 商陕、甘、宁边区地位及红军改编问题。十六日,英国驻华大使试图 斡旋,提议中日停止调兵,为日本所拒。十七日,蒋对庐山谈话会郑 重宣布:“卢沟桥事变的推演,关系整个中国。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 后关头的境界。事变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的态度;和 平希望绝续之关头,全系于日本军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 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接着申明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 国主权与领土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不合法之改变;三、中 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 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 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地 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 牺牲一切的决心。” 日本政府的反应为通过《动员计划》,要求中国撤退进入河北部队。 宋哲元以日军大举向关内输送,同时知道了蒋的抗战决策,补给已经 到达,亦决定发动攻势。七月二十六日,日军夺占平、津间的廊坊,但 进攻北乎的日军则被击退。香月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第二十九军退往 永定河以西。二十七日,日军进逼北平四郊。二十八日,猛攻南苑,第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二十九日,宋哲元离北平, 天津经激战后,于三十日陷落,华北两大名城均入日本之手。 七月二十日,蒋返抵南京。北平不守的当晚,再发表谈话,说是 这不能算是战争了结,惟有一致奋斗,此后决无局部解决之可能与妥 协屈服之理。又二日,发表告全军将士书,只有抗战到底,与倭寇死 拼。八月初,复宣示抗战方针,随时随地抵抗,使日人战而不取。各 --662-- 方重要军事领袖,如广西的白崇禧、山西的阎锡山、四川的刘湘、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