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松山大血战

邓贤

  松山大血战
  
  邓贤
  
  1
  
  纵观一九四四年春天的中国战场,日本强盗到处都在发动进攻。太阳
  旗伴随浓烈的硝烟和侵略者的胜利欢呼在中国的废墟上冉冉升起。强
  盗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中国国土继续沦丧,人民大众陷入水深火
  热之中。
  
  如果仅从中国战场的局部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为眼前这个前景暗淡
  的战争图画感到悲观失望。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得更远一些,投向
  中国西部,投向东南亚,太平洋,以及整个欧洲,我们便没有理由不
  感到极大的振奋和鼓舞。因为在全世界,盟军到处都在反攻。而在怒
  江东岸地形险恶的大峡谷里,在缅甸北部重崖叠嶂的丛林地带,中国
  士兵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向日本侵略者发起一场规模巨大的战略大反
  攻。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笔由中国人抹下的亮色。历史将永远载下
  这壮烈的一笔。
  
  五月,赤日炎炎的滇西保山。
  
  正当二十万穿草鞋的中国士兵陆续渡过怒江并向盘据在山头上的日军
  阵地进攻时,在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大房子里,空气却突然变得
  紧张起来。那些平时很神气的副官们个个变成了惊弓之鸟,连参谋长
  也远远的躲进参谋部不肯露面;没有人敢大声说话,或者高声喧哗。
  
  因为代总司令卫立煌上将正在大发雷霆。
  
  卫立煌,字俊如,又名辉姗。安徽合肥人氏,二级陆军上将。卫立煌
  出身贫寒之家,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卫队的一名贴身卫士。经
  过半生征战,终于成为国民党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这对于
  既无后台又非黄埔嫡系出身的杂牌军将领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多见的
  奇迹。
  
  卫立煌同蒋介石及中央军何(应钦)系,陈(诚)系均有较深的矛盾。
  作为一名旧时代的军人,他既不满国民党,又离不开国民党。中央军
  排挤他,他便靠拢共产党,蒋介石感召和起用他,他又卖力为蒋介石
  打仗。这样,他就注定成为一个被时代造就的反覆无常和大起大落的
  悲剧性人物。
  
  据一九八八年出版的《卫立煌列传》载∶卫在三十年代即与共产党有
  秘密往来,他曾经从延安要来一名机要秘书留在身边,并提出过入党
  要求。一九三七年山西忻口战役是卫立煌同共产党人第一次合作,朱
  德称他为“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蒋介石得知后非常生
  气,后来借故让他在家里坐了两年冷板凳。后起用他担任远征军代总
  司令,就是意在以观后效。一九四七年卫立煌出任东北“剿共”总司
  令,成为中国内战中最大的战犯之一。一九五五年卫从香港返回大陆,
  担任政协常委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卫立煌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从昆明附近推进
  到距怒江前线不到五十公里的保山县马王堂镇。他命令下属各集团军
  及各军、师、团依法效仿,将司令部逐次前移,这样既能减少通讯联
  络上的障碍,又便于各级指挥官深入前线和指挥作战。
  
  五月初,各部队依照命令隐蔽到达指定位置,进入攻击状态。美军方
  面亦于四月二十九日成立Y军野战司令部,随同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行
  动。至怒江战役打响之前,美军直接投入参战人员已达三千余人(不
  含空军),其中包括野战医院,流动外科、工兵营、炮兵团、喷火培
  训队等。
  
  为了保证战役取得胜利,美军还为各集团军配备了大口径榴弹炮、山
  炮、机关炮和火焰喷射器,并在澜沧江和大理洱海对中国工兵部队进
  行了半个多月的模拟渡江作业训练。这样,虽然战争上马相当仓促,
  但是中国人占有火力装备和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日本人的防线就没有
  理由不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崩溃瓦解。
  
  然而战争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未知数,你明明以为答案应当是这样,它
  却偏偏变成了那样。
  
  对于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日上午发生在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那个意外
  情况,作战部情报处中校处长林逸时先生后来是这样回忆的∶
  
  “当时形势对我军不利。渡江作战已经进行第十天,一线部队进展甚
  微,日军且有反攻趋势……大约上午八点多钟,美军G2部伯丁上校
  派人送来一份缴获的紧急情报,并附有一张怒江东岸日军防卫兵力部
  署图表。我看过后感到吃惊不小,因为日军这个部署毫无疑问是有明
  确针对性的。按照计划,我军进攻分为左右两翼。左侧松山、龙陵由
  一个军佯攻,目的是分散和牵制敌人,右翼腾冲才是主攻方向。主攻
  集团为第二十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担任增援。日军似乎早已洞悉我
  军部署,将第五十六师团主力三万余人全部集中在腾冲高黎贡山一线,
  利用险要地形频频反击,致使我军攻击受挫,伤亡惨重。”
  
  “我将情报火速呈送卫长官。卫长官看完情报,脸色铁青,一拳砸翻
  了桌上的作战沙盘……我从来没有见过长官发这么大的脾气。”
  
  攻击部队屡屡失利,增援部队堵在峡谷里进退两难;炮火施展不开,
  飞机无法投弹……日军却占据山头,居高临下地大量杀伤中国军队。
  开战头一周,中国军队伤亡近万人。六月雨季将临,一旦天降大雨江
  水陡涨,中国军的攻势势必自行瓦解。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怒江战场。
  如果二十万中国大军对区区三万日军尚不能取胜,那么失败的影响必
  将迅速波及到缅北、英帕尔和整个东南亚。日本人完全有可能乘胜挺
  进,直取缅甸、印度,进攻昆明、贵阳、重庆,那时候亚洲战场的
  “多米诺骨牌”就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怒江战场而发生难以预料的倒坍。
  
  泄密事件在远征军高级将领中引起极大震动。究竟是谁并怎样把机密
  泄露到日本人那里去的,这个谜底直到一九七三年才被日本防卫厅战
  史室出版的《缅甸作战》揭开。卫立煌认定重庆方面出了奸细。
  
  卫立煌毕竟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他不同于何应钦、陈诚之类政治军人
  的根本之处在于∶军人面对战争胜负,政客面对利害得失。他连夜招
  集两位集团军总司令紧急商议对策。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陆
  军中将,时年仅三十七岁,人称“鹰犬将军”。宋是黄埔一期出身,
  委员长嫡系,颇有御前大将军的威风,因此失常不免拥兵自骄。但是
  他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五年就在大渡河折断翅膀,做了共产党的俘虏。
  宋先生一九五九年首批获得特赦,后来当选全国政协常委,晚年获准
  移居美国,享受儿女清福。
  
  同是黄埔一期出身的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命运却大不一样。他
  在抗战胜利后接替杜聿明坐镇昆明,派兵镇压学生运动,枪杀著名民
  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教授,后病死台湾,落得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
  
  远征军总司令在取得两位集团军司令官的一致同意后,立即责令参谋
  部变更原来的进攻计划。他亲自带著新起草的作战方案直飞重庆面见
  蒋介石。新方案拟利用日本人将兵力集中于右翼的部署,将后备队第
  十一集团军军隐蔽地调往左翼松山,对松山和龙陵发起总攻击,控制
  滇缅公路并切断腾冲日军退路。这样,以二十万优势兵力同时两面进
  攻,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蒋问∶敌前变更部署,关系重大,谁能负
  责? 卫答∶如果失败,卑职愿领罪责。
  
  新方案很快得到美军野战司令部赞同。多恩准将表示,将出动更多作
  战飞机予以支援。
  
  五月二十五日,调动部队的命令下达了。第二十集团军继续摆出攻击
  姿态迷惑敌人,第十一集团军所属三个军则沿怒江东岸向左翼战线秘
  密运动。所有部队车辆均在夜间行军,不得开灯或暴露目标。这一重
  大军事行动几乎瞒过了日本人的耳目。后来当“芒市一号”的侦听电
  台发现松山对岸老六田一带的通讯信号突然增高时才引起警觉,但是
  毕竟迟了一步。
  
  六月一日,第一批中国士兵出现在松山阵地面前。紧接著,潮水般的
  中国大军继续向怒江西岸的松山、龙陵和滇缅公路沿线涌来。
  
  
  2
  
  松山为龙陵县境内第一高峰,属横断山脉南麓,海拔两千六百九
  十公尺,它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的桥头堡。扼滇缅公
  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四十里江面。易守难攻,地势极为险要。
  
  自从一九四二年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怒江西岸之后,松山的战略地
  位就变得尤其重要。它不仅牢牢控制了滇缅公路,而且掌握著怒
  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
  势,互相呼应。登上主峰子高地,勿须借助望远镜便能将东岸婆
  海山敌军阵地尽收眼底。平时云开雾散,每个标准视力的人都能
  清楚地望见峡谷里那架折断的怒江大桥(惠通桥),还能看见滇
  缅公路保(山)龙(陵)段八十八公里长的灰色公路好像带子一
  样在两岸山间绕来绕去。美军飞机获得的航测资料表明,日军设
  在松山阵地上的一一五榴炮群至少可以将两岸一百公里路段完全
  置于炮火控制之下。因此松山又被美国报纸称为“滇缅路上的直
  布罗陀”。(见美国驻华新闻《怒江战役述要》)
  
  松山既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敌我双方都高度重视。远征军最初
  将腾冲选作主攻方向,其中就有考虑松山易守难攻的因素。
  
  驻守松山之敌为日军第五十二师团下属腊孟守备队,指挥官金光
  惠次郎少佐。该守备队配备强大火力,计有一一五重炮群、反坦
  克速射炮、高射机枪、坦克等。兵员共计一千二百六十名。
  
  腊孟(日方译作拉孟)是松山大垭口下面的一座村寨,“孟”在
  傣语中是平坝的意思。环山而上的滇缅公路即穿寨而过通往龙陵。
  金光少佐的司令部就设在腊孟街上。
  
  早在一九四三年初,日军在太平洋上连遭失利之后,松山就已被
  日本战略专家深谋远虑地设想为支撑滇西和缅甸日军防卫体系的
  重要据点。日军第十五军司令部专门从缅甸调来一支工兵部队,
  另外从泰国、缅甸征集大批民工(为保密不用中国人)昼夜施工,
  苦心经营年余始得完成。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
  极为复杂坚固,甚至连坦克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活动自如。
  日本缅甸派遣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第十五军新任司令官牟田
  口廉也中将和第五十六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都曾亲往视察,现场
  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试验表明,数枚五百磅重型炸弹
  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司令官们对此极为满意。
  河边总司令在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
  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八个月以上。”
  (见《缅甸作战》)
  
  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官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精神。
  
  抗战胜利后,一位名叫方诚的国民党将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
  写成一本名叫《八年抗战小史》的书,意在总结经验,明辨得失。
  该书于一九四六年在昆明出版,受到陈诚、李根源等国民党元老
  的高度肯定。方先生列举二十三大条对中日两军进行详尽比较。
  比较结果,除“领袖英明”和“全民抗战”两条外,日军竟有二
  十一条优于华军。例如第二条∶“敌中级以上官佐,其战术修养
  比我高一至二级,下级军官比我高二至三级;至士兵素质,我简
  直不能与敌相比。”又如第十三条∶“独立作战精神;我军一连
  有时尚不能独立作战,敌兵一班甚至一名,担任搜索、掩护与阻
  击时,常能发生很大效用。第一次南宁作战,我军追击数师,因
  受敌一班掩护之兵力,而迟滞数小时前进。”
  
  结论∶“就作用而言,敌兵可望以一当五、当十,我军若无五倍
  十倍优于敌人,则不能歼敌……”
  
  
   3
  
  中国远征军左翼战线的攻势是在三十架美军“B-29”对松
  山的狂轰滥炸中拉开序幕的。
  
  一九四四年六月一日凌晨,第十一集团军一个加强师强渡怒江,
  随即开始仰攻松山。据侦查报告,松山守敌约有三、四百人,
  火炮五门,机枪十余挺,以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
  和松山主峰子高地等处为主要阵地。考虑松山地势险要,易守
  难攻,宋希濂命令第七十一军二十八师主攻松山,以该军另外
  两师绕过松山进攻龙陵,切断龙陵之敌对松山的增援。
  
  若以兵力论,中国军约为日军三十倍,另有两个整编军随时准
  备增援,取胜当万无一失。
  
  因此第七十一军中将军长锺彬亲随第二十八师渡江督战。
  
  战斗一开始,仗著炮火和空中优势的中国军便气势汹汹地扑向
  腊孟寨外围山头。锺军长从望远镜里看得清楚,他的穿土布军
  装的士兵猫著腰,好像灰色的蚁群顺著山谷和山坡的缝隙慢慢
  蠕动,渐渐接近敌人阵地。山大,坡陡,飞机和大炮早把腊孟
  寨犁成一片焦土。士兵们端著枪警觉地前进,或匍匐,或跳跃,
  或不断鸣枪壮胆。
  
  他们等待敌人出现。
  
  五百公尺,敌人沉默著;两百公尺,敌人仍然沉默著。越接进
  山头,这种沉默越发显得阴险和不祥。
  
  莫非敌人在耍什么花招?锺军长头脑中刚刚闪过一丝疑惑,立
  即被自己否定。无论如何,敌人只有一支小小的守备队,难道
  三、四百人能够打败一个师加上飞机大炮的进攻么?
  
  锺军长身经百战,对自己的战争常识深信不疑。
  
  敌人的出现不幸打破了中国将军的乐观信念。
  
  地雷爆炸。手榴弹爆炸。阵地上腾起的黑烟吞没了士兵灰色的
  身影,无数烟柱此起彼落,死亡的阴影渐渐遮没了天空。
  
  机枪响了。不是十挺,而是五十挺,一百挺。机枪、小炮、掷
  弹筒从隐蔽的地堡中喷吐火舌,交叉射击,强大的火网笼罩著
  灰色的人群,将他们纷纷抛入血泊和死亡中。
  
  仅仅一刻钟,第一轮进攻即告失败。主攻团一营只退下来一排
  人。正副营长均陈尸山头。
  
  若非亲眼所见,锺军长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样的事实,即日本人
  眨眼工夫就把他的部队赶下了山。于是第二轮炮轰之后,更大
  规模的进攻又开始了。
  
  然而进攻依然失败。
  
  锺军长被激怒了。不仅激怒,他更因失败感到惊恐不安。因为
  在军长背后还有一双双更加严厉更加冷酷的眼睛∶集团军司令
  官,远征军总司令,直至委员长都在注视著松山,注视著强大
  的第七十一军在敌人区区一支守备队面前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锺军长并非不能容忍自己部下打败仗,他不能容忍失败带来的
  后果。
  
  松山,难道你注定要给第七十一军带来灭顶之灾?!
  
  疯狂的冲锋又开始了。第二十八师在军长亲自督战下,各团各
  营轮番投入进攻。各级长官层层督战,士兵们被督战队的枪口
  逼迫著,好像一群群面如死灰的囚犯,硬著头皮冲向日本人的
  火网。有时白天打下一座山头,夜晚又被日本人夺回去,漫山
  遍野躺满了中国士兵的尸体。
  
  失去理智的冲锋使士兵感到无比恐惧和绝望。与其曝尸荒野不
  如自己捡条活命,于是成班成排的逃兵出现了。他们或遁迹山
  林,或乘夜间泅水逃回内地。初战半月,第二十八师伤亡达三
  千人,逃亡近一半,剩余部队军心涣散,攻势日衰。
  
  司令部闻讯,急调第六军新编三十九师增援,亦遭伤亡。月底,
  两师人勉强攻占腊孟寨,日军遗尸百余具。
  
  至此,锺军长才确实获悉∶日军守备队共有兵力一千二百余人,
  附火炮数十门,机枪百余挺,另有坦克若干。
  
  大吃一惊的锺军长一面将情报火速上报,一面命令按兵不动。
  于是松山前线阵地就出现短暂的平静和对峙局面。
  
  右翼战线,松山佑三师团长发现中国军已经转移兵力,突然对
  松山、龙陵大举进攻。经过短暂踌躇,终于决定留下一个联队
  固守腾冲,自己匆匆率领师团主力驰援左翼。同时,驻守芒市、
  遮放、畹町和腊戍沿线的日军第二、第三十三师团也接到河边
  总司令的命令,沿滇缅公路向龙陵进发。日军的战略意图是∶
  一举夹击并消灭龙陵城外的两个中国师,然后在松山将中国远
  征军左翼击破,最后在腾冲围歼中国军右翼,实现怒江大捷的
  战略抱负。
  
  正在龙陵围城的第七十一军两个师本已攻入城中,眼看再有一
  两日便可大功告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敌人援军突至,只好
  慌忙退出城外,像刺胃一样缩起身体,在公路沿线山头掘壕固
  守。卫立煌总司令意识到形势严重,给两名师长下了死命令∶
  战至一兵一卒,不许后退半步。
  
  由于松山据点始终像根鱼刺那样牢牢卡住滇缅公路的咽喉要道,
  中国军队急需的粮食弹药后勤物资均要依靠人力骡马经由山间
  小道运抵松山和龙陵前线,因此前线供应时时发生危机。六月
  中旬,滇西雨季来临了。昼夜之间,到处山洪暴发。怒江江面
  比平时涨宽一倍。交通断绝,山道泥泞,民夫骡马均不能行,
  美军飞机亦无法起飞。前线作战的军队失去后勤保障,好比飞
  机舰船没有了动力,一时军心动摇,功势颓缓。士兵们蹲在光
  秃秃的战壕里,怀抱步枪,日夜听凭大雨浇泼,苦不堪言。有
  时实在耐不住饥饿,就满山遍野去寻觅充饥之物。伤员运不下
  来,只好听其自然死亡,痛号呻吟之声到处可闻,其状甚惨。
  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对此忧心如焚。他们明白,如果暴雨再持续
  十天半月,中国军队的攻势将自行瓦解,全线崩溃将不可避免。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司令官担心的不可收拾的局面终于没有出
  现。头场暴雨只下了一周便有了二三日好天气。怒江上空雨驻
  云薄,时隐时现的阳光将深山大谷照耀的满目青翠。大雨暂时
  洗刷了战场上的硝烟气息,使人感到一派清新气象。数千民夫
  和骡马队抓紧起程,大批美军机群迅速飞临前线阵地进行空投。
  这样才暂时缓解了前线四个师濒临崩溃的危险局面。在空投过
  程中,一架美军飞机由于飞得过低不幸被敌人炮火击中,机上
  六名人员全部遇难。
  
  长官部的人们虽然喘出一口大气,但是威胁依然存在,日军随
  时都有可能吃掉龙陵两个师然后会师松山。于是卫立煌急令后
  备队第二军、第八军渡江增援。第八军接替攻打松山,第七十
  一军和第六军各一师偕第二军经小路绕道增援龙陵。
  
  至此,中国二十万大军全部投入战场,方圆百里的怒江前线呈
  现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战争场面∶左翼龙陵松山,中国三个半
  军与日本三个师团紧紧咬在一起,枪炮昼夜不息,大地硝烟弥
  漫,阵地犬牙交错,攻防互有胜负。右翼腾冲,中国第二十集
  团军六个师围攻日军一四八联队,日军顽强抵抗,寸土必争。
  
  对处于劣势的日本人来说,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在于松山。松
  山是内线,是钉子,是支撑胜利的据点。松山不守,腾冲龙陵
  则无依托,怒江防御体系的三角支点就将瓦解,把敌人各个击
  破的战略设想也将化为泡影。
  
  对人数占优势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在天时地利上明显处于不利,
  背水一战,交通受阻,大雨滂沱,进攻困难。松山据点正好是
  插在心窝上的一把匕首,它的战略作用是把中国大军分割成彼
  此孤立的三块,至使龙陵方向的中国军队首尾不能相顾,始终
  处于被动挨打和岌岌可危的境地。松山不克,腾(冲)龙(陵)
  之师都成孤军,随时有被敌人各个击破最终导致全线崩溃的局
  面。松山若克,则满盘皆活,三处战场连成一片,后续部队及
  物资便能源源投入战略大反攻。
  
  这样,松山就必然成为战争双方拼死争夺的焦点和取胜关键。
  
  
   4
  
  第八军原为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驻昆明。军长何绍周,是军政
  部长兼总参谋长何应钦的侄儿。何氏虽然身为中将军长,实际并
  不特别擅长打仗,又尤其不擅长与日本人打仗,因此每有战事或
  遭遇激烈战斗,便将前线指挥权慷慨交与副军长李弥,自己蹲在
  第二线掩蔽部里坐山观虎斗。
  
  李弥,号文卿,又名炳仁,云南腾冲人氏,农民家庭出身。该员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九二四年投笔从戎,在滇军里做勤务兵。
  二十年戎马生涯,历经大小百余战,终于官至少将副军长兼荣誉
  第一师师长。当然,少将副军长决不是李弥的最高理想,如果说
  中国的何绍周们是依靠皇亲国戚裙带关系后门后台轻而易举取得
  高位的,那么平民出身的李弥们便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功劳、
  汗水、忠诚、狡诈,以及察言观色、忍辱负重、卖身投靠、铤而
  走险等等来实现。
  
  总之,李弥们付出的终归比得到的多得多。
  
  一九四四年七月一日,怒江大桥修复通车,第七十一军转攻龙陵,
  由第八军接替进攻松山。五日,远征军直属炮团及军、师炮群百
  余门大炮一齐轰击,掩护第八军三个步兵师从四个方向向松山阵
  地轮番进攻。
  
  腊孟以上,即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子高地等处,山势更陡,
  敌人工事更加坚固隐蔽。数以万计的中国士兵冒著大雨和敌人枪炮,
  手脚并用跌跌撞撞在山谷里攀登。泥泞的山坡好像泼了油,士兵们
  既要留神脚下摔交,又要提防头顶上长了眼睛的机枪子弹,真是两
  面受敌,艰苦异常。
  
  日军利用恶劣天气频频发起反击。他们完全不惧怕数十倍的优势敌
  人,心理上没有负担。他们或以逸待劳,准确射杀暴露于开阔地的
  中国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或者派出小部队,携带掷弹筒、手榴
  弹和迫击炮,隐蔽出击,一顿猛轰将敌人赶下山去。
  
  接连几日,第八军进攻受阻,伤亡官兵六百余人。各师奉命待命一
  日,在山下修筑工事。
  
  次日夜,荣一师荣三团一部约两百人乘夜悄悄突入敌主峰子高地,
  试图中心开花,打乱敌人阵脚。不料立足未稳即遭到包围,始知上
  当。这一夜,山上枪炮声喊杀声终夜不息,黎明时分,仅有两名伤
  兵爬下山来,据伤兵称,子高地中央乃一大地堡,四周簇拥无数小
  地堡,火力网四面交叉,密不透风。堡与堡之间且有掩蔽沟壕相通。
  有人曾一度接近大地堡,听到地堡里有日本女人唱歌。
  
  此后数日,飞机再炸,大炮再轰,将松山大小山头反覆犁过数遍,
  有的地方焦土深达几公尺。
  
  然而第八军的进攻依然收效甚微。
  
  面对坚如磐石的松山阵地,中国军除了死伤累累,几乎无计可施。
  李弥心一横,将指挥所搬上前沿阵地,亲率参谋长及美军顾问到主
  攻团督战三日,方才幡然省悟。他在作战日记中留下后话云∶
  
  “……攻打松山,乃余一生之最艰巨任务。敌之强,强其工事,堡
  垒、火力。若与敌争夺一山一地得失,中敌计也。须摧毁其工事,
  肃清其堡垒,斩杀顽敌,余始克有济。”
  
  也就是说,松山之战不应以占领山头为目的,而必须将敌人堡垒逐
  个予以摧毁,消灭其有生力量,最终始能大功告成。
  
  至此,第八军官兵伤亡已经超过两千人。血的代价终于换来中国将
  军对战争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刻反省。
  
  《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第六章第三节载∶
  
  “七月二十四日,阴云浓雾,步炮协同困难,未能扩张战果。而敌
  乘雨之际,猛扑丙丁高地,第三○七团副团长陈伟及第一营营长刘
  家骥与敌鏖战负伤……”
  
  公元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二日上午,昆明地区天气晴朗晨雾尚未散
  尽,阳光温煦地洒进窗来。以逾花甲,面庞清□的陈伟先生坐在市
  政协办公室里,接受作者采访。
  
  “我是广州人,南京黄埔十期毕业,打松山那年二十九岁。当过士
  兵、二等兵,至副排、连、营、副团。中校。老婆孩子扔在广州沦
  陷区。部队一律不带家属。”
  
  “打日本跟打内战不同,但是从打仗的角度讲是一回事。军人以服
  从命令为天职,当兵就得打仗,命令下来,不管是谁都得打……你
  问现在对日本民族怎么看?我想他们是有罪的,他们并没有承担战
  争责任,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永远忘不了这个事实”
  
  “他们必须对中国作出赔偿……政策是一回事,感情是另外一回事。”
  
  “每团都有美军联络参谋组,军部设有参谋团。一九四三年在云南
  文山驻防,办军事干训班,由美国军官训练排以上干部和特种兵。
  效果不大,连排长习惯按照自己的方法带兵。”
  
  “战斗前一般要进行短期的精神训化,启发士兵的爱国觉悟。团部
  设政训处,有政训主任,连部设政治指导员,后来撤销,改设副连
  长,负责对士兵进行时事政治和抗日救国教育。”
  
  “渡江第一阶段,我军进攻基本上是失败的,伤亡很大。日本人不
  仅工事坚固,而且非常隐蔽,即使我军占领了表面阵地也无法立足,
  因此军部决定改变战术,一个地堡一个地堡地掏,将包围圈一点点
  收拢。这样看上去虽然进展缓慢,却很有效果,敌人消灭一个少一
  个,所以到七月下旬,我军阵地已经稳步推进到离主峰子高地不到
  五百公尺的阴登山,大垭口和黄家水井一带。”
  
  “我是在指挥攻打黄家水井时负伤的。当时我隐蔽在一棵树椿后面
  观察,大约被日本狙击手发现了,于是几颗枪榴弹就接连在我身边
  爆炸,其中一颗直接命中树椿,将我头部和大腿炸伤。日本兵枪法
  好,狙击手特别多,狙击手往往都用步枪和枪榴弹。枪榴弹比手榴
  弹厉害,抛得远,准确性高,瞄准射击,对付步兵比迫击炮还管用。
  日本士兵素质比我们好,训练有方,听说他们都是志愿兵,没人强
  迫,所以经得起打硬仗。”
  
  “据我个人所知,国民党军队里没有督战队,也许只是我所在的部
  队没有。荣一师攻下子高地,被敌人反攻,李弥急了,亲自率领敢
  死队上战场。”
  
  “你问松山战役取胜的关键在哪里?我看除了中国官兵打得勇敢和
  美国飞机支援外,战术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李弥及时调整战术,
  第二是使用火焰喷射器,第三是爆破子高地成功。”
  
  陈先生伤愈后升任团长,后任少将师长,一九四九年在广州率部起
  义。现为昆明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昆明文史资料》编辑部编
  委。
  
  
  5
  
  袁德均,男,六十九岁。国营陇川农场四分场二十七队退休工人,籍贯
  贵州遵义鲁家乡。瘪嘴,无齿(文革初期遭革命群众悉数击落),因此
  说话口齿不太清楚。
  
  “俄(我)是一九四三年七月在家门口被抓丁的。那天俄还记著,俄背
  了一篓早稻去赶墟,刚出门就碰上抓丁。都怪个人命不好。”
  
  “那些兵蛮凶,动不动就打人。壮丁都拿麻绳捆了,几百人一串,有认
  得的,也有认不得的,枪押了往南走。白天走路,晚上圈成一圈困觉。
  不许跑,跑了捉回来打板子,活活打死。走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云南的
  马关,就是现在打仗的老山前线。”
  
  “你问路上乞(吃)甚么?那才惨哩,告诉你,乞稀吃!天天两餐,一
  人分一碗,清的跟米汤一样。才到安顺就饿死人。记得俄有个老乡叫陈
  世行,读过初中,不知怎么也抓了丁。当分饭组长,大公无私,结果自
  己才走到云南的富源就饿死了。路上至少饿死了一半人。”
  
  “壮丁先关在军营里受训,立正,敬礼,下操,然后才分到部队。俄分
  在第八军一○三师三○八团当步兵。俄们团先是驻在马关,天天下操,
  还要挖工事。当兵的伙食比壮丁好多了,顿顿不挨饿,能吃饱,有时候
  一月能乞几回肉哩。也不挨打,当官的害怕上战场挨黑枪,所以一般对
  当兵的还很照顾。虽然这样,俄还是不想当兵,“好男不当兵,好铁不
  打钉”,俄家里有田有地,虽然不富裕,也饿不死,为啥子偏要当兵呢?
  所以第二年部队换防到文山,俄开了三次小差,都没有跑脱,要枪毙。
  幸好排长是俄们遵义老乡,说了情。你不晓得,当兵的老乡能顶亲兄弟,
  俄现在就还记老乡的大恩。”
  
  “第二年五月,俄们部队接到命令,开到保山增援第七十一军。听说那
  边的日本人凶的很,七十一军快打光了。过江前,俄们军长何绍周,副
  军长李弥都讲了话。俄记得他们的意思主要是让大家不怕死,抗日救国。
  誓师大会后就打牙祭,乞肉,喝壮行酒。排里分了一坛烧酒,排长派人
  买了一只公鸡,宰了,弟兄们一起喝鸡血酒。俄喝著喝著就哭了。俄想
  这回准得死在江对面,俄倒不是怕死,是因为再也回不到家乡了。”
  
  “过江那几天正下大雨,左右的山都遮没了,到处白茫茫一片。山头上
  在打炮,不像战场,像半空中打雷。后来雨住了,云露出条缝,俄们才
  看清那座松山。俄的娘!陡得能望掉人的帽子,上面那半还罩在云雾里。
  怪不得七十一军吃了大亏。”
  
  “不打仗不晓得枪炮厉害,打起仗来才晓得锅儿是铁打的(硬碰硬之意)。
  炮弹一炸,连石头都在抖,枪炮声密得跟大年三十放鞭炮一样。鬼子的
  机枪厉害极了,子弹好像长了眼睛一样往人身上钻,打得人抬不起头。
  连长命令冲锋。排长说敌人机枪这么猛怎么冲?连长说是团部的命令。
  大家只好爬起来慢腾腾地前进,结果只冲了几十米又退回来,白白丢下
  十几个弟兄。”
  
  “硬冲不行,就边打边修工事,打了半个多月,俄们团的工事修到了大
  垭口下面。大垭口有日本人的指挥部,有发电厂,听说还有妓院。反正
  暗堡到处都是,火力猛得很。有次三连刚刚冲上去,军部的榴弹炮就打
  过来,结果只有十几个弟兄逃回来。李弥气得当场就把那个炮兵团长给
  毙了。”
  
  “日本人的工事修得有水平,不光牢固,轰不垮,而且很隐蔽,不容易
  发现。你冲锋他不打枪,等你冲到跟前机枪就响了,所以每次进攻都有
  伤亡。开头对付暗堡没有经验,连长命令班长带几个人上去干掉它,班
  长就骂骂咧咧地点起几个弟兄,身上捆了许多手榴弹,匍匐前进,跟电
  影《上甘岭》里演的那些事差不多。但是日本鬼子精的很,他们的暗堡
  往往都是三五成群,互相用交叉火力掩护。你想摸近这个,那边枪响了,
  所以你很难接近它们。就是接近了,也未必能搞掉它。俄们班有个叫二
  牛的四川兵,不知怎么七摸八摸到底摸到敌人暗堡跟前。不料摸到跟前
  也没法下手,地堡没有门,只有几个枪眼,鬼子机枪打得又凶,心一慌,
  掏出手榴弹就扔。结果手榴弹被岩石挡回来,反而把自己腿炸断了。你
  看冤不冤?”
  
  “进攻松山那阵,几乎天天下雨,身上没一处干的,加上山大坡陡,地
  形不利,敌人在上面,俄们在下面,所以吃了不少亏。山上死人很多,
  阵地前面到处都是尸体。白天伤员没法拖,只好眼睁睁看他断气。到了
  晚上,敌人经常派敢死队来夜袭,搞得人人都很紧张,所以谁也不愿意
  去救伤员或者拖那些尸体。这样,只要有飞机轰炸,或者大炮开火,到
  处都能见到腾起一团团血雾,死人胳膊大腿炸上了天。怒江那地方,天
  气怪得很,早上下雨冷得发抖,太阳一出来,嘿,烤得跟伏天一样。死
  人不出一两天,尸体就开始腐烂发臭,生出白花花的大蛆,爬得阵地掩
  体到处都是。幸好美国军医连夜到阵地上到处打预防针,服药片,才没
  有染上瘟病。”
  
  “打仗就是这样,要多残酷就有多么残酷。弟兄们天天泡在尸水里打仗,
  在死人堆里打滚,那种日子,别提有多么艰苦。几个月下来,人都变了
  形状,手臂,脚杆,身上的皮肤都被尸水咬成黑色,死人的臭气好久都
  洗不干净。”
  
  “听说后来用了美国造的喷火枪才解决了问题。狗日的!俄没有赶上用
  那玩意儿,不过心里挺解恨。想想烧死那些狗杂种的日本鬼子,烧得哇
  哇叫,心里觉得痛快。俄是在攻打发电厂的时候受伤的。排长命令炸掉
  敌人火力点,还没有靠近就挨了子弹,在大腿上,幸好没有伤著骨头。
  但是俄不愿意送命,就趴下装死,夜里自己慢慢爬回山下,后来被转送
  到后方医院。”
  
  “在山脚公路上,从腊孟开始,等著过江的担架那才叫多,一个挨一个,
  排了几公里长。有重伤号,没等过江就咽了气,也有像俄这样的轻伤号。
  俄们都是当地老百姓组织的民夫队抬过江去的。”
  
  “听说俄们那个师(一○三师)打完仗以后整编,师长一看全师还剩下
  不到两个连,带头放声大哭……”
  
  袁德均伤愈后参加了内战,一九五○年起义,同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文革”曾被管制。
  
  张羽富,男,六十六岁,原国营陇川农场二分场场长,离休干部。张场
  长身材瘦弱,精神尚好,对于退下来没有意见,却经常感到寂寞。因此
  很高兴有人从省城大老远来同他聊聊往事,尤其是扯扯那些不好写进档
  案又始终让人耿耿于怀的历史旧账。
  
  “我是贵州德江县人,家住乌江边上,地名叫中坝。我记得清楚,我是
  一九四三年阴历十二月初被抓的丁,家里人连音讯都不晓得就被抓走了,
  一走四十几年。”
  
  “我分在第八军工兵营。工兵营是新组建的部队,由美国教官亲自训练,
  比步兵待遇好。不是运气好,是因为我念过两年私塾,识几个字。”
  
  “给我们上课的都是美国人,并不凶,另外还有一班美国工兵专门示范
  操作。工兵学习的内容很多,比如架桥,主要是浮桥,埋雷排雷,爆破
  等等。后来又专门学习使用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是美国人发明的新
  式武器,威力很大,上面叫保密,后来打松山的时候就拉上去了。”
  
  “训练了两三个月,部队就奉命开上前线。一上前线,那种场面才叫惊
  心动魄。死人多得没法掩埋,到处都是尸体,主要是我们的弟兄,也有
  日本人。只好听凭日晒雨淋,炮轰弹炸,最后乌黑的尸水把山上的草都
  咬死了,几年后我路过那里,山上寸草不生。”
  
  “打大垭口的时候,李弥想出一个办法,从炮兵调来几门小钢炮(山炮),
  抵近地堡直射。这样起了一些作用。炮兵消灭不了的死角,就由我们工
  兵用火焰喷射器解决。”
  
  “我还记得,头次喷火那天是八月一号,下小雨,山上风大,刮得呼呼
  响。副班长和我准备行动。副班长姓潘,河南人,脸上有麻子,我们都
  管他叫麻皮。麻皮管喷火,我做助手,背燃料瓶。那时候的燃料瓶沉得
  很,二三十公斤一只,模样跟现在的泡沫灭火机差不多。”
  
  “头次上阵,心里直打鼓,不知能不能活著回来。步兵当然没见过这种
  洋玩意儿,稀奇得很,那个连长当场讲好,干掉敌人堡垒由他请客。麻
  皮在湖北打过仗,是个老兵油子,左滚右爬很快就进入喷火位置。我紧
  随其后,硬著头皮往前爬,总算运气好,没有被子弹打中。”
  
  “等步兵的机枪把敌人火力吸引开去,麻皮就接上燃料管开始瞄准。敌
  人地堡在三十多米外,从我们演练的效果看,应该万无一失。哪知道麻
  皮刚刚扣动扳机就出事了,只听他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乱滚。原来他只注
  意喷火角度,忽视了风向。一阵山风将喷出的千度高温刮回来,当场就
  把他的眼睛烧瞎了。”
  
  “我幸好躲在他身后还有两三步远的地方,否则也不能幸免。”
  
  “但是麻皮射出的那股火却没有失效,鬼子的地堡立刻就冒出许多浓烟
  来。我听见敌人在地堡里哇哇乱叫,有几个没烧死的钻出地堡逃命,马
  上就被我们的机枪打倒了。后来步兵兄弟冲上来,把阵地往山上又推进
  一步。从此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了选择风向的道理,但是麻皮的下
  场却很惨,听说在后方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就失踪了。”
  
  “火焰喷射器在肃清松山外围暗堡和据点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一
  般在三四十公尺以内,瞄准了必定有效。日本人的确非常顽固,往往地
  堡上层烧坍了,下层继续往外打枪,直到烧死或者把地堡彻底炸坍为止。
  总之没有人投降。后来一直打到松山主峰,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还
  是没有捉到一个日本俘虏。再后来,李弥下了命令,活捉一个日本俘虏
  赏金一千元。听说抓到几个伤兵。”
  
  “松山主峰叫子高地,山头只有一两亩地大小,四周有十几个高高低低
  的小山包相连,互相依托。我们把战壕一直掘到离子高地还有两百米的
  地方,就再也没法前进了。因为最后这段山坡特别陡,至少有五六十度,
  连打枪都得仰起头。我们在这个地方蹲了半个多月,甚么办法都想尽了,
  还是毫无进展。阵地前面白白丢了几百具中国兵的尸体,那尸体你枕我,
  我压你,个个头朝敌人,没一个孬种,那场面才叫壮烈哩。现在回想起
  来,咱们的士兵真正是浴血奋战哪。”
  
  “后来蒋介石急了,在重庆下了一道命令,限第八军九月一日前拿下松
  山。还是美国顾问给李弥出个主意,建议从松山下面挖地道通到子高地,
  然后用最新式的美国炸药将地堡炸掉。”
  
  “地道从八月四日开始施工,由我们工兵营负责挖掘,美国顾问亲自测
  量计算。为了不让敌人察觉,炮兵天天朝我们头顶上打炮,步兵照样出
  击迷惑敌人。我们从阵地最前沿开始掘起,现平行地掘一个直洞,通到
  子高地下面。我们分成四班,白天黑夜地干,大约掘了十来天,美国佬
  爬进洞来一段一段地量了,说声“OK”,我们的人就分成两起,一左
  一右,竖著往上掘,对了,就这样,成个“Y”字形。打洞当然辛苦极
  了,不过想想阵亡的弟兄,想想敌人就要飞上天去,咬咬牙也就干下去
  了。”
  
  “这次只掘了几天,顾问说好了,已经到了敌人脚底下。大家一听都很
  紧张,就开始挖出两个药室,分别都有一座房间大小。听侦察兵说敌人
  好像有了察觉,也在上面挖反击地道。于是大家赶紧往洞里搬运炸药,
  大气也不敢出,生怕被敌人抢了先,前功尽弃。”
  
  “炸药都是美国货,铁箱子,每箱二十五公斤。我记得左药室填了一百
  二十箱,右边填了一百六十箱。光是往洞里搬这些铁家伙就花了一天一
  夜。”
  
  “八月二十日早上,天气突然晴开了,好像老天有意要让大家开开眼界。
  一清早,太阳从怒江东岸升起来,把松山子高地照得通红。炮兵照例先
  打一通炮弹,步兵又佯攻一阵,目的是把更多的敌人吸引到子高地,使
  爆破取得最大的效果。大约九点钟吧,所有的部队都撤下大垭口,李弥
  下令起爆。那天卫立煌、宋希濂、何绍周都早早地过了江,还有几个美
  国将领和高级顾问也在掩蔽部观看。工兵营长亲自摇动起爆器,我看见
  他的手有些抖,猛吸几口烟,然后扔掉烟头,狠狠摇动那架电话机改装
  的起爆装置。开始似乎没有动静,过了几秒钟,大地颤动一下,接著又
  颤动几下,有点象地震,掩蔽部的木头支架嘎吱嘎吱晃动起来。同时,
  我看见子高地有一股浓浓的烟柱窜起来,越来越高,烟柱头上也有一顶
  帽子,很象解放后电影上放的原子弹爆炸。烟柱足足有一两百公尺高吧,
  停留在半空中,久久不散。声音传过来时,却不及想像的大,没有飞机
  扔炸弹震耳,闷响,有点象远方云层里打雷。”
  
  “我们都顾不得隐蔽,站起来欢呼,想像敌人都被血淋淋的炸飞到空中,
  心里别提有多痛快了。说来也真是邪乎,山上的敌人果然都炸懵了,直
  到荣三团的步兵不费一枪一弹冲上子高地,周围那些地堡的敌人才又拼
  命打起枪来。”
  
  “子高地我上去看过,炸药的效果并没有最初计算的那样大。松山主峰
  只炸出两个漏斗样的大坑,都有几十公尺宽,几十公尺深。听说至少有
  七八十个日本兵被埋在坑里,还有十几个炸成碎片,只有四个震昏的作
  了俘虏,耳朵鼻孔都在流血,不知后来救活了没有。说来有意思,我们
  搞的这次爆破,不知怎么被当地老百姓编成一个故事流传开来,说是日
  本人在松山修了一座秘密军火库,藏有大批飞机、坦克、枪炮、汽车,
  还有许多金银财宝。日本人眼看要完蛋,就将松山炸坍埋起来。这个故
  事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许多人就信以为真。五七年大炼钢铁,
  几百里外想发财的人都拎著锄头上松山去挖财宝,但是谁也没有找到军
  火库的影子。”
  
  “子高地以后的战斗我没有参加,主要是步兵扩大战果。那些日本人眼
  看大势已去,拼命反扑,想把子高地重新夺回来。到了九月一日,子高
  地还是没有最后拿下来,滇缅公路也没法通车。蒋介石火了,下了一道
  死命令,限第八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否则军长副
  军长按军法从事。李弥急红了眼,抓一顶钢盔扣在头上,亲自带特务营
  上了松山主峰阵地。九月六号那天我看见他从主峰上被人扶下来,眼眶
  充血,胡子拉碴,呢军服变成碎片,打一双赤足,身上两处负伤,人已
  经走了形。”
  
  “松山战役好像就是李弥从主峰上下来的第二天结束的。那天夜里枪声
  响得特别凶,还有许多爆炸声。听说日本人手榴弹打光了,就扛起迫击
  炮弹往石头上砸。后来打到中午,枪声才渐渐稀了。大概下午四、五点
  钟,山上传来消息,说胜利了。我看得清清楚楚,李弥坐在指挥部外面
  一块石头上,参谋跑上前向他报告,他没动,仍然僵直地戳在石头上,
  接著眼泪一下子就滚出来……”
  
  “松山打下来,竟没有捉到日本俘虏。只有几个做饭的缅甸人,还有七
  八个妓女,听说都是朝鲜人。中国兵好奇得很,都围了妓女看,评头论
  足,心里不知甚么滋味。那些女人都穿黄军装,有胖的,也有瘦的,却
  并不害羞。军部派人把她们押过江送走了。听说日本人打仗勇敢就奖励
  跟女人睡觉,从前听老兵讲,不相信,说是瞎吹牛。打那次亲眼见了才
  信。啧啧,日本人真他妈的……作孽。”
  
  
  6
  
  自五月十一日,中国远征军两翼集团强渡乌江起,腊孟守备队即陷入优势
  兵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守备队除无线电通讯外,与后方断绝了一切联系。
  经过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激烈战斗后,陷入弹尽粮绝的苦境。松山师团长
  鉴于取胜无望,曾考虑主动撤退,遭到缅甸方面军否决。方面军认为撤退
  就意味著失败,而怒江前线是无论如何不准失败的。因此腊孟守备队的命
  运就注定只有一个∶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与阵地共存亡。
  
  金光惠次郎,炮兵少佐,二十九岁,东京都人,毕业于东京工业专科学校。
  入伍前系动力技术员。少佐本来很有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者工厂
  经理,但是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志向,把他变成侵略军中一名年轻的炮兵
  下士。
  
  在五十六师团,金光下士以作战勇猛和头脑冷静著称,他的晋升平稳而且
  迅速,这大约是战争带给人们的唯一好处。一九三九年南昌战役,日军久
  攻不下,金光冒著危险,指挥一门野战炮抵近射击,直接命中守军指挥部,
  当场击毙中国第三十九军中将军长陈安宝。在缅甸方面军举行的一年一度
  的军事演练大会武中,腊孟守备队一直保持步枪射击、火炮射击和负重攀
  登三项第一的优异成绩。在长达两年的怒江防务中,该守备队勤于演练,
  常备不懈,作战大小十一次,毙敌九十余名,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另据派
  驻腊孟的随军慰安所军医武泽少尉报告,该守备队从未发生一起士兵暴力
  侵犯慰安妇的严重事件。该所全体慰安妇对守备队纪律及友爱精神均表示
  满意。
  
  据说金光少佐只有一次受到批评,那就是他擅自将士兵接受慰安的次数由
  每月三次减为两次。
  
  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九日,金光少佐收到师团长下令死守的电报,当天以守
  军名义致电师团长并向天皇宣誓∶决心全体“玉碎”,誓死完成神圣使命。
  腊孟守备队的壮举成为日本缅甸方面军学习的楷模。为激励士气,河边总
  司令指示将腊孟守备队的战况每日一次通报全军。
  
  二十八日中午,日机四架趁阴雨天气偷偷飞临松山上空,这是自怒江开战
  以来日本守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受来自后方的空投补给。日本官兵见
  到自家飞机,全都欢声雷动忘乎所以,钻出战壕和地堡拾取空投物品,并
  且饱含热泪一遍又一遍唱起日本国歌《君之代》。
  
  当晚,师团司令部收到腊孟守军电报,电文如下∶
  
    芒市。第五十六师团司令官收。
  
    将军阁下∶
  
    1感谢今天的空投。全体官兵对手榴弹合掌致意,誓保奋战中每发必
    中,伤员共五百零九名。一只眼,一只手和一条腿的人也在火线上战
    斗。
  
    2我军飞机为空投弹药进行勇敢低飞,竟为敌人炮火所伤。全体守军
    深感痛心,务请今后不必过于冒险。
  
                      腊孟守备队司令
                      金光惠次郎少佐
  
  八月八日,腊孟守备队再次面临弹尽俩绝的困境。金光少佐从各阵地抽调
  数十名士兵,分为若干小组,臂缠白布,携带轻机枪、手榴弹,趁夜间滂
  沱大雨摸出阵地,偷袭敌人重炮阵地和前线指挥所。偷袭获得成功。是夜
  炸毁敌人重炮数门,缴获弹药十余箱,毙伤中国官兵数十人,其中有美国
  顾问两名。
  
  偷袭战术一度延缓了中国军队的进攻。此后,日军频繁出击,反复得手,
  甚至险些危及挖掘松山地道的秘密工作。只是由于中国军加强了防范,日
  军伤亡增加,才自动停止了夜袭。
  
  八月二十日,子高地中心开花,日军牢不可破的防线被撕开一个大缺口。
  金光少佐亲率士兵全力反击,试图重新夺回子高地。终因寡不敌众,不得
  不退至松山西北角死守。
  
  至此,腊孟守军已经四面楚歌,粮食、弹药、饮水所剩无几,抵抗仅只是
  延缓死亡的到来而已。
  
  《缅甸作战》载∶“二十九日,断粮第三天,金光少佐下令吃人肉。这项
  命令被解释为只对敌人有效。”
  
  于是饥饿的日本士兵就将那些刚死去或即将死去的敌人拖回来,在战壕里
  燃起火堆,剜出他们的内脏,砍下手臂、大腿,或者割下臀部的肉来血淋
  淋地烧烤,人肉相当有效地支持和鼓舞了日本军人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和
  决心。
  
  九月五日,日军被压缩在最后一块不到两百平方米的阵地上。金光司令官
  明白大势已去,毅然于当晚十时给松山师团长和河边总司令官发出了诀别
  电报。
  
    芒市。松山师团长并转河边总司令官。
  
    将军阁下∶
  
    1从五月十日以来,死守阵地已有一一八天,卒因卑职指挥不力,弹
    药罄尽,将士大部战死,所余七十三人,无一不带伤者,所以未能做
    到支撑全军攻势,深感内疚。为此我已下令焚毁军旗与密码本,准备
    全体殉国。
  
    2承蒙总司令官、师团长阁下长期特别关怀,全体不胜感激。今后尚
    乞对阵亡官兵家属多加关照。我等将在九泉之下,遥祝大日本皇军取
    得胜利。
  
                     腊孟守备队司令官
                      金光惠次郎少佐
  
         ——引自《大东亚圣战史》(日本)第七篇第二章第五节
  
  发报毕,砸碎电台,焚毁军旗,每个活著的日本官兵都默默地注视这黯淡
  而又悲壮的一幕。
  
  “玉碎”的时刻到来了。
  
  夜深沉,阵地四周的枪声渐渐归于沉寂,浓重的夜色覆盖大地,也遮盖了
  怒江西岸这块即将粉碎的阵地。天明之后,这里的一切将不复存在∶每个
  活著的人都将死去,变成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然后从大地上消失。远处
  山坡上,峡谷里,到处都有一堆堆晃动的篝火,那是成千上万的敌人在等
  候天亮进攻。阵地上,白天美军飞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还在燃烧,山风刮
  起,送来一阵阵树木和尸体焦糊的臭味。
  
  这是帝国军队历史上一个最惨淡的黑暗之夜,所有的日本军人都僵立著,
  轻伤员搀扶重伤员,躺著的人被扶坐起来,默默望著司令官手中那面象征
  大和民族胜利和征服精神的旗帜被一团鲜艳的火苗无情地吞噬著。火光忽
  明忽暗,映亮士兵们一张张被硝烟熏黑的肮脏的面孔。他们的表情无比沉
  重和黯然,虽然也有人流出了悲痛的泪水,但是更多的人早已麻木。护旗
  官木下冒纪中尉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看见司令官的手在微微颤抖。军旗点燃了,火焰慢慢腾起来。司
  令官很平静,一直坚持让火焰在手上燃烧,我们都嗅到皮肉烤焦的糊味。
  火焰熄灭时,司令官的手已经烧黑了。”
  
  “我们深受感动。有人唱起军歌《爱国进行曲》……”
  
  该做的努力都做出了,该付出的代价都付出了,但是失败的潮水还是将不
  可避免地吞没这些意志顽强的日本人。尽管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曾经是工人、
  农民、职员和大学生,但是战争的号角一夜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把他们
  召集在一起并把他们变成一群侵略者。因此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杀死
  敌人或被敌人杀死,这就是他们的归宿。
  
  午夜,金光少佐将木下护旗官唤到跟前,交待他一个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
  务。“突出重围,代表腊孟守军向上级汇报迄今为止发生的战斗经过,呈
  递有功将士事迹,并将官兵遗书、日记、信件转交其家属。”
  
  木下中尉领受任务,含泪敬礼,然后换上便衣,潜入阵地外面的茫茫夜色。
  该中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十三天以后的九月十八日经小路到达芒市师
  团司令部,成为腊孟守备队中唯一生还者。木下先生生于大正四年(一九
  一八年),佛教徒,现仍健在,住东京市郊下田町。为京都某商社退休职
  员。
  
  拂晓前,金光少佐同军医一道来到地堡下层,这里还掩蔽著十几名不愿撤
  退的军妓。
  
  面色憔悴的女人们默默注视著突然出现的阵地司令官。她们虽然不知道外
  面已经焚烧军旗,但是指挥官的脸色告诉了她们一切。她们中间,有几个
  人因为拒绝进食人肉已经饿得奄奄一息。金光少佐努力对她们笑了笑,摇
  曳的烛光将他的脸拉长了,变得十分狰狞。
  
  “女人们,你们听好,我最后一次劝告你们,”少佐的声音听上去生硬,
  冷淡,像铁块一样不动感情。“快逃走吧,下山去投降,请珍惜生命回家
  去。天亮以后,阵地将不复存在,我们要和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战。”
  
  女人们中间起了小小的骚动,但是没有人站起身来响应。
  
  “你们一直给士兵带来很大的欢乐和安慰,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请赶
  快下山去吧”军医也催促道。其实早在五月开战前,守备队就命令军妓随
  伤病员一道撤回芒市,但是被部分女人拒绝了。她们留在阵地上,白天做
  饭,洗衣,搬运弹药,晚上还要“安慰”士兵,用肉体鼓舞士气。这些女
  人已经将自己同士兵和阵地结为一个整体。
  
  一个叫樱子的日本姑娘虚弱地仰起脸来,代表大家回答∶“长官,我们不
  下山。让我们同士兵一起去死吧。”
  
  军医斥责道∶“胡说!我们是军人,军人必须按照天皇的命令去死,可你
  们是女人,不是士兵!”
  
  少佐不耐烦了,命令军医∶“没时间了,把她们赶下山去。”
  
  樱子扶著墙壁慢慢站起来。她摇晃一下,很快站稳了,站得很坚定。
  
  “长官,我是日本女人。”樱子向少佐深深鞠了一躬,哀求道∶“我是为
  了帮助士兵打仗才到这里来的,我要和士兵死在一起。拜托啦。”
  
  又有几个女人也搀扶著站起来。她们都很年轻,都是日本女人,来自同一
  个遥远的祖国。
  
  “我们不走!拜托啦……”
  
  “……”
  
  于是大和民族的男人在他们的女人面前终于被感动了。少佐呆立无语,脸
  色铁青,仿佛自己犯了甚么大错。他突然扬起手,狂怒地打了樱子一个耳
  光,吼道∶“混蛋——”然后机械地转过身,大步走出地堡。
  
  一切事情都变得出奇简单∶共同的男人和女人只能接受一个共同的命运,
  这就是上帝也是天皇的意愿和安排。
  
  这一天天亮前,八个朝鲜和台湾女人打著白旗走下山去,六名日本女人和
  她们的士兵男人留下来,留在即将毁灭的阵地上,等待生命中最后一个黎
  明的到来。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美国驻华新闻处发表战报《怒江战役述要》,其中第
  二节第九段载∶
  
    ……九月六日,日军残部继续死力抗拒。其中有二十人坚守一地下室,
    中国士兵向他们喊话,令其投降,但遭到拒绝。这些人终于全部战死。
    检查他们的尸体,发现他们都是伤员。在该地下室里,还发现另外六
    具年轻女尸,身著华丽的日本和服,并涂有脂粉。据推测,是日军担
    心她们被俘,事先将她们残忍地杀害了。
  
    医官检验结果∶这些女性系妓女,致死原因是服用氰化钾剧毒……
  
  九月七日下午五时,一轮红得割眼的夕阳正缓慢地坠向怒江西岸,坠向松
  山背后的大垭口。夕阳将残血一般的馀晖洒向怒江峡谷的崇山峻岭,涂抹
  在弹坑累累遍地焦土的松山主峰上,日军守备队最后能够站起来的士兵还
  剩下十七名,他们都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枪,在金光少佐的带领下,进行最
  后一次自杀性冲锋。
  
  然而,一发迎面而来的迫击炮弹直接粉碎了少佐的战斗意志,紧接著一阵
  更猛烈的炮火将日本士兵的躯体变成一团团耀眼的红色粉雾。后来当数以
  千百计的中国士兵呐喊著冲上山头的时候,真正能够支撑身体站起来并且
  射击的只剩下三个日本人。但是他们仅仅在几秒钟之内就鲜血四溅地栽倒
  在这片焦灼的异国土地上,用撕裂的肉体和破碎的灵魂祭奠一个属于岛国
  民族的野心勃勃的世纪之梦。
  
  确凿资料表明,松山大战没能抓到日本俘虏。唯一一个被俘的日本伤兵途
  中醒来,竟然咬掉一名中国士兵的耳朵,被当场击毙。
  
  攻克松山的胜利立刻打破了怒江战场的僵局。九月八日,大批增援部队和
  后勤辎重通过滇缅公路,源源开往龙陵前线。
  
  十四日,腾冲告捷,左右两翼连成一片,合力猛攻龙陵。日军终于抵挡不
  住,开始向缅甸境内节节败退。松山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军队
  在怒江战场的败局。
  
  松山大战历时一百二十天。在这座方圆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山头上,中国军
  队先后投入两个军五个步兵师及工兵部队若干,总计达六万余人,火炮两
  百门,发射炮弹数万发。动员后勤民工达十余万人次。另有美国飞机空中
  支援。日本军队在松山的兵力为一千两百余人,火炮三十门,坦克四辆。
  交战双方兵员之比约为五十比一。
  
  是役中国官兵阵亡八千余人,伤者逾万。日本守军除一人突围外全部战死。
  双方付出的代价之比为十五比一。
  
  
   7
  
  重庆。黄山别墅。
  
  华灯初上,窗外暮色苍茫,远山近壑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暮霭之中。
  
  蒋委员长为欢迎美国总统特使派屈克·杰·赫尔利先生举行的盛大宴会马
  上就要开始。一个侍从快步走到委员长跟前,把一份前线急电呈给他。
  
  蒋介石一目三行阅过,一丝掩饰不住的喜悦悄悄爬上眉梢。
  
  宴会在轻快的《迎宾曲》中开始。
  
  委员长致词。领袖今天特意身著戎装,胸前佩带的大元帅胸饰非常醒目。
  他缓缓环视来宾,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沉重口吻说道∶
  
  “尊敬的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很高兴在这里欢迎一位刚刚从华盛顿飞来的总统特使赫尔利
  先生。特使先生将要把我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真实消息带回去,带给美国总
  统和人民。但是,在我致词以前,我愿意报告大家一个消息,它可以被看
  作对特使先生最好的欢迎。就在几小时以前,我军终于以重大代价攻克怒
  江前线的重要据点松山……(鼓掌)
  
  “我提议,让我们为前仆后继英勇阵亡的前线将士默哀一分钟。”
  
  话毕,他躬身将一杯晶亮的葡萄酒缓缓泼洒在地毯上。
  
  九月九日,委员长在重庆发布公告,高度评价中国官兵在松山大捷中表现
  的爱国热忱和战斗精神,同时指出∶“我军官兵,须以日本军的松山守备
  队或者密支那守备队孤军奋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完成任务为榜样。”云云。
  松山大血战
  
  邓贤
  
  1
  
  纵观一九四四年春天的中国战场,日本强盗到处都在发动进攻。太阳
  旗伴随浓烈的硝烟和侵略者的胜利欢呼在中国的废墟上冉冉升起。强
  盗们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中国国土继续沦丧,人民大众陷入水深火
  热之中。
  
  如果仅从中国战场的局部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为眼前这个前景暗淡
  的战争图画感到悲观失望。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得更远一些,投向
  中国西部,投向东南亚,太平洋,以及整个欧洲,我们便没有理由不
  感到极大的振奋和鼓舞。因为在全世界,盟军到处都在反攻。而在怒
  江东岸地形险恶的大峡谷里,在缅甸北部重崖叠嶂的丛林地带,中国
  士兵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向日本侵略者发起一场规模巨大的战略大反
  攻。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一笔由中国人抹下的亮色。历史将永远载下
  这壮烈的一笔。
  
  五月,赤日炎炎的滇西保山。
  
  正当二十万穿草鞋的中国士兵陆续渡过怒江并向盘据在山头上的日军
  阵地进攻时,在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大房子里,空气却突然变得
  紧张起来。那些平时很神气的副官们个个变成了惊弓之鸟,连参谋长
  也远远的躲进参谋部不肯露面;没有人敢大声说话,或者高声喧哗。
  
  因为代总司令卫立煌上将正在大发雷霆。
  
  卫立煌,字俊如,又名辉姗。安徽合肥人氏,二级陆军上将。卫立煌
  出身贫寒之家,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孙中山卫队的一名贴身卫士。经
  过半生征战,终于成为国民党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这对于
  既无后台又非黄埔嫡系出身的杂牌军将领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多见的
  奇迹。
  
  卫立煌同蒋介石及中央军何(应钦)系,陈(诚)系均有较深的矛盾。
  作为一名旧时代的军人,他既不满国民党,又离不开国民党。中央军
  排挤他,他便靠拢共产党,蒋介石感召和起用他,他又卖力为蒋介石
  打仗。这样,他就注定成为一个被时代造就的反覆无常和大起大落的
  悲剧性人物。
  
  据一九八八年出版的《卫立煌列传》载∶卫在三十年代即与共产党有
  秘密往来,他曾经从延安要来一名机要秘书留在身边,并提出过入党
  要求。一九三七年山西忻口战役是卫立煌同共产党人第一次合作,朱
  德称他为“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蒋介石得知后非常生
  气,后来借故让他在家里坐了两年冷板凳。后起用他担任远征军代总
  司令,就是意在以观后效。一九四七年卫立煌出任东北“剿共”总司
  令,成为中国内战中最大的战犯之一。一九五五年卫从香港返回大陆,
  担任政协常委和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卫立煌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从昆明附近推进
  到距怒江前线不到五十公里的保山县马王堂镇。他命令下属各集团军
  及各军、师、团依法效仿,将司令部逐次前移,这样既能减少通讯联
  络上的障碍,又便于各级指挥官深入前线和指挥作战。
  
  五月初,各部队依照命令隐蔽到达指定位置,进入攻击状态。美军方
  面亦于四月二十九日成立Y军野战司令部,随同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行
  动。至怒江战役打响之前,美军直接投入参战人员已达三千余人(不
  含空军),其中包括野战医院,流动外科、工兵营、炮兵团、喷火培
  训队等。
  
  为了保证战役取得胜利,美军还为各集团军配备了大口径榴弹炮、山
  炮、机关炮和火焰喷射器,并在澜沧江和大理洱海对中国工兵部队进
  行了半个多月的模拟渡江作业训练。这样,虽然战争上马相当仓促,
  但是中国人占有火力装备和人数上的绝对优势,日本人的防线就没有
  理由不在中国军队的打击下崩溃瓦解。
  
  然而战争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未知数,你明明以为答案应当是这样,它
  却偏偏变成了那样。
  
  对于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日上午发生在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的那个意外
  情况,作战部情报处中校处长林逸时先生后来是这样回忆的∶
  
  “当时形势对我军不利。渡江作战已经进行第十天,一线部队进展甚
  微,日军且有反攻趋势……大约上午八点多钟,美军G2部伯丁上校
  派人送来一份缴获的紧急情报,并附有一张怒江东岸日军防卫兵力部
  署图表。我看过后感到吃惊不小,因为日军这个部署毫无疑问是有明
  确针对性的。按照计划,我军进攻分为左右两翼。左侧松山、龙陵由
  一个军佯攻,目的是分散和牵制敌人,右翼腾冲才是主攻方向。主攻
  集团为第二十集团军,第十一集团军担任增援。日军似乎早已洞悉我
  军部署,将第五十六师团主力三万余人全部集中在腾冲高黎贡山一线,
  利用险要地形频频反击,致使我军攻击受挫,伤亡惨重。”
  
  “我将情报火速呈送卫长官。卫长官看完情报,脸色铁青,一拳砸翻
  了桌上的作战沙盘……我从来没有见过长官发这么大的脾气。”
  
  攻击部队屡屡失利,增援部队堵在峡谷里进退两难;炮火施展不开,
  飞机无法投弹……日军却占据山头,居高临下地大量杀伤中国军队。
  开战头一周,中国军队伤亡近万人。六月雨季将临,一旦天降大雨江
  水陡涨,中国军的攻势势必自行瓦解。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怒江战场。
  如果二十万中国大军对区区三万日军尚不能取胜,那么失败的影响必
  将迅速波及到缅北、英帕尔和整个东南亚。日本人完全有可能乘胜挺
  进,直取缅甸、印度,进攻昆明、贵阳、重庆,那时候亚洲战场的
  “多米诺骨牌”就会因为一个小小的怒江战场而发生难以预料的倒坍。
  
  泄密事件在远征军高级将领中引起极大震动。究竟是谁并怎样把机密
  泄露到日本人那里去的,这个谜底直到一九七三年才被日本防卫厅战
  史室出版的《缅甸作战》揭开。卫立煌认定重庆方面出了奸细。
  
  卫立煌毕竟是一名真正的军人。他不同于何应钦、陈诚之类政治军人
  的根本之处在于∶军人面对战争胜负,政客面对利害得失。他连夜招
  集两位集团军总司令紧急商议对策。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陆
  军中将,时年仅三十七岁,人称“鹰犬将军”。宋是黄埔一期出身,
  委员长嫡系,颇有御前大将军的威风,因此失常不免拥兵自骄。但是
  他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五年就在大渡河折断翅膀,做了共产党的俘虏。
  宋先生一九五九年首批获得特赦,后来当选全国政协常委,晚年获准
  移居美国,享受儿女清福。
  
  同是黄埔一期出身的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命运却大不一样。他
  在抗战胜利后接替杜聿明坐镇昆明,派兵镇压学生运动,枪杀著名民
  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教授,后病死台湾,落得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
  
  远征军总司令在取得两位集团军司令官的一致同意后,立即责令参谋
  部变更原来的进攻计划。他亲自带著新起草的作战方案直飞重庆面见
  蒋介石。新方案拟利用日本人将兵力集中于右翼的部署,将后备队第
  十一集团军军隐蔽地调往左翼松山,对松山和龙陵发起总攻击,控制
  滇缅公路并切断腾冲日军退路。这样,以二十万优势兵力同时两面进
  攻,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蒋问∶敌前变更部署,关系重大,谁能负
  责? 卫答∶如果失败,卑职愿领罪责。
  
  新方案很快得到美军野战司令部赞同。多恩准将表示,将出动更多作
  战飞机予以支援。
  
  五月二十五日,调动部队的命令下达了。第二十集团军继续摆出攻击
  姿态迷惑敌人,第十一集团军所属三个军则沿怒江东岸向左翼战线秘
  密运动。所有部队车辆均在夜间行军,不得开灯或暴露目标。这一重
  大军事行动几乎瞒过了日本人的耳目。后来当“芒市一号”的侦听电
  台发现松山对岸老六田一带的通讯信号突然增高时才引起警觉,但是
  毕竟迟了一步。
  
  六月一日,第一批中国士兵出现在松山阵地面前。紧接著,潮水般的
  中国大军继续向怒江西岸的松山、龙陵和滇缅公路沿线涌来。
  
  
  2
  
  松山为龙陵县境内第一高峰,属横断山脉南麓,海拔两千六百九
  十公尺,它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的桥头堡。扼滇缅公
  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四十里江面。易守难攻,地势极为险要。
  
  自从一九四二年日军长驱直入占领怒江西岸之后,松山的战略地
  位就变得尤其重要。它不仅牢牢控制了滇缅公路,而且掌握著怒
  江战场的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还与腾冲,龙陵形成犄角之
  势,互相呼应。登上主峰子高地,勿须借助望远镜便能将东岸婆
  海山敌军阵地尽收眼底。平时云开雾散,每个标准视力的人都能
  清楚地望见峡谷里那架折断的怒江大桥(惠通桥),还能看见滇
  缅公路保(山)龙(陵)段八十八公里长的灰色公路好像带子一
  样在两岸山间绕来绕去。美军飞机获得的航测资料表明,日军设
  在松山阵地上的一一五榴炮群至少可以将两岸一百公里路段完全
  置于炮火控制之下。因此松山又被美国报纸称为“滇缅路上的直
  布罗陀”。(见美国驻华新闻《怒江战役述要》)
  
  松山既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敌我双方都高度重视。远征军最初
  将腾冲选作主攻方向,其中就有考虑松山易守难攻的因素。
  
  驻守松山之敌为日军第五十二师团下属腊孟守备队,指挥官金光
  惠次郎少佐。该守备队配备强大火力,计有一一五重炮群、反坦
  克速射炮、高射机枪、坦克等。兵员共计一千二百六十名。
  
  腊孟(日方译作拉孟)是松山大垭口下面的一座村寨,“孟”在
  傣语中是平坝的意思。环山而上的滇缅公路即穿寨而过通往龙陵。
  金光少佐的司令部就设在腊孟街上。
  
  早在一九四三年初,日军在太平洋上连遭失利之后,松山就已被
  日本战略专家深谋远虑地设想为支撑滇西和缅甸日军防卫体系的
  重要据点。日军第十五军司令部专门从缅甸调来一支工兵部队,
  另外从泰国、缅甸征集大批民工(为保密不用中国人)昼夜施工,
  苦心经营年余始得完成。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
  极为复杂坚固,甚至连坦克车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活动自如。
  日本缅甸派遣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第十五军新任司令官牟田
  口廉也中将和第五十六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都曾亲往视察,现场
  观看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试验表明,数枚五百磅重型炸弹
  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司令官们对此极为满意。
  河边总司令在写给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
  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八个月以上。”
  (见《缅甸作战》)
  
  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官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精神。
  
  抗战胜利后,一位名叫方诚的国民党将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
  写成一本名叫《八年抗战小史》的书,意在总结经验,明辨得失。
  该书于一九四六年在昆明出版,受到陈诚、李根源等国民党元老
  的高度肯定。方先生列举二十三大条对中日两军进行详尽比较。
  比较结果,除“领袖英明”和“全民抗战”两条外,日军竟有二
  十一条优于华军。例如第二条∶“敌中级以上官佐,其战术修养
  比我高一至二级,下级军官比我高二至三级;至士兵素质,我简
  直不能与敌相比。”又如第十三条∶“独立作战精神;我军一连
  有时尚不能独立作战,敌兵一班甚至一名,担任搜索、掩护与阻
  击时,常能发生很大效用。第一次南宁作战,我军追击数师,因
  受敌一班掩护之兵力,而迟滞数小时前进。”
  
  结论∶“就作用而言,敌兵可望以一当五、当十,我军若无五倍
  十倍优于敌人,则不能歼敌……”
  
  
   3
  
  中国远征军左翼战线的攻势是在三十架美军“B-29”对松
  山的狂轰滥炸中拉开序幕的。
  
  一九四四年六月一日凌晨,第十一集团军一个加强师强渡怒江,
  随即开始仰攻松山。据侦查报告,松山守敌约有三、四百人,
  火炮五门,机枪十余挺,以腊孟寨、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
  和松山主峰子高地等处为主要阵地。考虑松山地势险要,易守
  难攻,宋希濂命令第七十一军二十八师主攻松山,以该军另外
  两师绕过松山进攻龙陵,切断龙陵之敌对松山的增援。
  
  若以兵力论,中国军约为日军三十倍,另有两个整编军随时准
  备增援,取胜当万无一失。
  
  因此第七十一军中将军长锺彬亲随第二十八师渡江督战。
  
  战斗一开始,仗著炮火和空中优势的中国军便气势汹汹地扑向
  腊孟寨外围山头。锺军长从望远镜里看得清楚,他的穿土布军
  装的士兵猫著腰,好像灰色的蚁群顺著山谷和山坡的缝隙慢慢
  蠕动,渐渐接近敌人阵地。山大,坡陡,飞机和大炮早把腊孟
  寨犁成一片焦土。士兵们端著枪警觉地前进,或匍匐,或跳跃,
  或不断鸣枪壮胆。
  
  他们等待敌人出现。
  
  五百公尺,敌人沉默著;两百公尺,敌人仍然沉默著。越接进
  山头,这种沉默越发显得阴险和不祥。
  
  莫非敌人在耍什么花招?锺军长头脑中刚刚闪过一丝疑惑,立
  即被自己否定。无论如何,敌人只有一支小小的守备队,难道
  三、四百人能够打败一个师加上飞机大炮的进攻么?
  
  锺军长身经百战,对自己的战争常识深信不疑。
  
  敌人的出现不幸打破了中国将军的乐观信念。
  
  地雷爆炸。手榴弹爆炸。阵地上腾起的黑烟吞没了士兵灰色的
  身影,无数烟柱此起彼落,死亡的阴影渐渐遮没了天空。
  
  机枪响了。不是十挺,而是五十挺,一百挺。机枪、小炮、掷
  弹筒从隐蔽的地堡中喷吐火舌,交叉射击,强大的火网笼罩著
  灰色的人群,将他们纷纷抛入血泊和死亡中。
  
  仅仅一刻钟,第一轮进攻即告失败。主攻团一营只退下来一排
  人。正副营长均陈尸山头。
  
  若非亲眼所见,锺军长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样的事实,即日本人
  眨眼工夫就把他的部队赶下了山。于是第二轮炮轰之后,更大
  规模的进攻又开始了。
  
  然而进攻依然失败。
  
  锺军长被激怒了。不仅激怒,他更因失败感到惊恐不安。因为
  在军长背后还有一双双更加严厉更加冷酷的眼睛∶集团军司令
  官,远征军总司令,直至委员长都在注视著松山,注视著强大
  的第七十一军在敌人区区一支守备队面前一败涂地,溃不成军。
  锺军长并非不能容忍自己部下打败仗,他不能容忍失败带来的
  后果。
  
  松山,难道你注定要给第七十一军带来灭顶之灾?!
  
  疯狂的冲锋又开始了。第二十八师在军长亲自督战下,各团各
  营轮番投入进攻。各级长官层层督战,士兵们被督战队的枪口
  逼迫著,好像一群群面如死灰的囚犯,硬著头皮冲向日本人的
  火网。有时白天打下一座山头,夜晚又被日本人夺回去,漫山
  遍野躺满了中国士兵的尸体。
  
  失去理智的冲锋使士兵感到无比恐惧和绝望。与其曝尸荒野不
  如自己捡条活命,于是成班成排的逃兵出现了。他们或遁迹山
  林,或乘夜间泅水逃回内地。初战半月,第二十八师伤亡达三
  千人,逃亡近一半,剩余部队军心涣散,攻势日衰。
  
  司令部闻讯,急调第六军新编三十九师增援,亦遭伤亡。月底,
  两师人勉强攻占腊孟寨,日军遗尸百余具。
  
  至此,锺军长才确实获悉∶日军守备队共有兵力一千二百余人,
  附火炮数十门,机枪百余挺,另有坦克若干。
  
  大吃一惊的锺军长一面将情报火速上报,一面命令按兵不动。
  于是松山前线阵地就出现短暂的平静和对峙局面。
  
  右翼战线,松山佑三师团长发现中国军已经转移兵力,突然对
  松山、龙陵大举进攻。经过短暂踌躇,终于决定留下一个联队
  固守腾冲,自己匆匆率领师团主力驰援左翼。同时,驻守芒市、
  遮放、畹町和腊戍沿线的日军第二、第三十三师团也接到河边
  总司令的命令,沿滇缅公路向龙陵进发。日军的战略意图是∶
  一举夹击并消灭龙陵城外的两个中国师,然后在松山将中国远
  征军左翼击破,最后在腾冲围歼中国军右翼,实现怒江大捷的
  战略抱负。
  
  正在龙陵围城的第七十一军两个师本已攻入城中,眼看再有一
  两日便可大功告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敌人援军突至,只好
  慌忙退出城外,像刺胃一样缩起身体,在公路沿线山头掘壕固
  守。卫立煌总司令意识到形势严重,给两名师长下了死命令∶
  战至一兵一卒,不许后退半步。
  
  由于松山据点始终像根鱼刺那样牢牢卡住滇缅公路的咽喉要道,
  中国军队急需的粮食弹药后勤物资均要依靠人力骡马经由山间
  小道运抵松山和龙陵前线,因此前线供应时时发生危机。六月
  中旬,滇西雨季来临了。昼夜之间,到处山洪暴发。怒江江面
  比平时涨宽一倍。交通断绝,山道泥泞,民夫骡马均不能行,
  美军飞机亦无法起飞。前线作战的军队失去后勤保障,好比飞
  机舰船没有了动力,一时军心动摇,功势颓缓。士兵们蹲在光
  秃秃的战壕里,怀抱步枪,日夜听凭大雨浇泼,苦不堪言。有
  时实在耐不住饥饿,就满山遍野去寻觅充饥之物。伤员运不下
  来,只好听其自然死亡,痛号呻吟之声到处可闻,其状甚惨。
  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对此忧心如焚。他们明白,如果暴雨再持续
  十天半月,中国军队的攻势将自行瓦解,全线崩溃将不可避免。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司令官担心的不可收拾的局面终于没有出
  现。头场暴雨只下了一周便有了二三日好天气。怒江上空雨驻
  云薄,时隐时现的阳光将深山大谷照耀的满目青翠。大雨暂时
  洗刷了战场上的硝烟气息,使人感到一派清新气象。数千民夫
  和骡马队抓紧起程,大批美军机群迅速飞临前线阵地进行空投。
  这样才暂时缓解了前线四个师濒临崩溃的危险局面。在空投过
  程中,一架美军飞机由于飞得过低不幸被敌人炮火击中,机上
  六名人员全部遇难。
  
  长官部的人们虽然喘出一口大气,但是威胁依然存在,日军随
  时都有可能吃掉龙陵两个师然后会师松山。于是卫立煌急令后
  备队第二军、第八军渡江增援。第八军接替攻打松山,第七十
  一军和第六军各一师偕第二军经小路绕道增援龙陵。
  
  至此,中国二十万大军全部投入战场,方圆百里的怒江前线呈
  现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战争场面∶左翼龙陵松山,中国三个半
  军与日本三个师团紧紧咬在一起,枪炮昼夜不息,大地硝烟弥
  漫,阵地犬牙交错,攻防互有胜负。右翼腾冲,中国第二十集
  团军六个师围攻日军一四八联队,日军顽强抵抗,寸土必争。
  
  对处于劣势的日本人来说,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在于松山。松
  山是内线,是钉子,是支撑胜利的据点。松山不守,腾冲龙陵
  则无依托,怒江防御体系的三角支点就将瓦解,把敌人各个击
  破的战略设想也将化为泡影。
  
  对人数占优势的中国人来说,他们在天时地利上明显处于不利,
  背水一战,交通受阻,大雨滂沱,进攻困难。松山据点正好是
  插在心窝上的一把匕首,它的战略作用是把中国大军分割成彼
  此孤立的三块,至使龙陵方向的中国军队首尾不能相顾,始终
  处于被动挨打和岌岌可危的境地。松山不克,腾(冲)龙(陵)
  之师都成孤军,随时有被敌人各个击破最终导致全线崩溃的局
  面。松山若克,则满盘皆活,三处战场连成一片,后续部队及
  物资便能源源投入战略大反攻。
  
  这样,松山就必然成为战争双方拼死争夺的焦点和取胜关键。
  
  
   4
  
  第八军原为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驻昆明。军长何绍周,是军政
  部长兼总参谋长何应钦的侄儿。何氏虽然身为中将军长,实际并
  不特别擅长打仗,又尤其不擅长与日本人打仗,因此每有战事或
  遭遇激烈战斗,便将前线指挥权慷慨交与副军长李弥,自己蹲在
  第二线掩蔽部里坐山观虎斗。
  
  李弥,号文卿,又名炳仁,云南腾冲人氏,农民家庭出身。该员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九二四年投笔从戎,在滇军里做勤务兵。
  二十年戎马生涯,历经大小百余战,终于官至少将副军长兼荣誉
  第一师师长。当然,少将副军长决不是李弥的最高理想,如果说
  中国的何绍周们是依靠皇亲国戚裙带关系后门后台轻而易举取得
  高位的,那么平民出身的李弥们便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功劳、
  汗水、忠诚、狡诈,以及察言观色、忍辱负重、卖身投靠、铤而
  走险等等来实现。
  
  总之,李弥们付出的终归比得到的多得多。
  
  一九四四年七月一日,怒江大桥修复通车,第七十一军转攻龙陵,
  由第八军接替进攻松山。五日,远征军直属炮团及军、师炮群百
  余门大炮一齐轰击,掩护第八军三个步兵师从四个方向向松山阵
  地轮番进攻。
  
  腊孟以上,即大垭口、阴登山、滚龙坡、子高地等处,山势更陡,
  敌人工事更加坚固隐蔽。数以万计的中国士兵冒著大雨和敌人枪炮,
  手脚并用跌跌撞撞在山谷里攀登。泥泞的山坡好像泼了油,士兵们
  既要留神脚下摔交,又要提防头顶上长了眼睛的机枪子弹,真是两
  面受敌,艰苦异常。
  
  日军利用恶劣天气频频发起反击。他们完全不惧怕数十倍的优势敌
  人,心理上没有负担。他们或以逸待劳,准确射杀暴露于开阔地的
  中国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或者派出小部队,携带掷弹筒、手榴
  弹和迫击炮,隐蔽出击,一顿猛轰将敌人赶下山去。
  
  接连几日,第八军进攻受阻,伤亡官兵六百余人。各师奉命待命一
  日,在山下修筑工事。
  
  次日夜,荣一师荣三团一部约两百人乘夜悄悄突入敌主峰子高地,
  试图中心开花,打乱敌人阵脚。不料立足未稳即遭到包围,始知上
  当。这一夜,山上枪炮声喊杀声终夜不息,黎明时分,仅有两名伤
  兵爬下山来,据伤兵称,子高地中央乃一大地堡,四周簇拥无数小
  地堡,火力网四面交叉,密不透风。堡与堡之间且有掩蔽沟壕相通。
  有人曾一度接近大地堡,听到地堡里有日本女人唱歌。
  
  此后数日,飞机再炸,大炮再轰,将松山大小山头反覆犁过数遍,
  有的地方焦土深达几公尺。
  
  然而第八军的进攻依然收效甚微。
  
  面对坚如磐石的松山阵地,中国军除了死伤累累,几乎无计可施。
  李弥心一横,将指挥所搬上前沿阵地,亲率参谋长及美军顾问到主
  攻团督战三日,方才幡然省悟。他在作战日记中留下后话云∶
  
  “……攻打松山,乃余一生之最艰巨任务。敌之强,强其工事,堡
  垒、火力。若与敌争夺一山一地得失,中敌计也。须摧毁其工事,
  肃清其堡垒,斩杀顽敌,余始克有济。”
  
  也就是说,松山之战不应以占领山头为目的,而必须将敌人堡垒逐
  个予以摧毁,消灭其有生力量,最终始能大功告成。
  
  至此,第八军官兵伤亡已经超过两千人。血的代价终于换来中国将
  军对战争艺术的重新认识和深刻反省。
  
  《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第六章第三节载∶
  
  “七月二十四日,阴云浓雾,步炮协同困难,未能扩张战果。而敌
  乘雨之际,猛扑丙丁高地,第三○七团副团长陈伟及第一营营长刘
  家骥与敌鏖战负伤……”
  
  公元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十二日上午,昆明地区天气晴朗晨雾尚未散
  尽,阳光温煦地洒进窗来。以逾花甲,面庞清□的陈伟先生坐在市
  政协办公室里,接受作者采访。
  
  “我是广州人,南京黄埔十期毕业,打松山那年二十九岁。当过士
  兵、二等兵,至副排、连、营、副团。中校。老婆孩子扔在广州沦
  陷区。部队一律不带家属。”
  
  “打日本跟打内战不同,但是从打仗的角度讲是一回事。军人以服
  从命令为天职,当兵就得打仗,命令下来,不管是谁都得打……你
  问现在对日本民族怎么看?我想他们是有罪的,他们并没有承担战
  争责任,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永远忘不了这个事实”
  
  “他们必须对中国作出赔偿……政策是一回事,感情是另外一回事。”
  
  “每团都有美军联络参谋组,军部设有参谋团。一九四三年在云南
  文山驻防,办军事干训班,由美国军官训练排以上干部和特种兵。
  效果不大,连排长习惯按照自己的方法带兵。”
  
  “战斗前一般要进行短期的精神训化,启发士兵的爱国觉悟。团部
  设政训处,有政训主任,连部设政治指导员,后来撤销,改设副连
  长,负责对士兵进行时事政治和抗日救国教育。”
  
  “渡江第一阶段,我军进攻基本上是失败的,伤亡很大。日本人不
  仅工事坚固,而且非常隐蔽,即使我军占领了表面阵地也无法立足,
  因此军部决定改变战术,一个地堡一个地堡地掏,将包围圈一点点
  收拢。这样看上去虽然进展缓慢,却很有效果,敌人消灭一个少一
  个,所以到七月下旬,我军阵地已经稳步推进到离主峰子高地不到
  五百公尺的阴登山,大垭口和黄家水井一带。”
  
  “我是在指挥攻打黄家水井时负伤的。当时我隐蔽在一棵树椿后面
  观察,大约被日本狙击手发现了,于是几颗枪榴弹就接连在我身边
  爆炸,其中一颗直接命中树椿,将我头部和大腿炸伤。日本兵枪法
  好,狙击手特别多,狙击手往往都用步枪和枪榴弹。枪榴弹比手榴
  弹厉害,抛得远,准确性高,瞄准射击,对付步兵比迫击炮还管用。
  日本士兵素质比我们好,训练有方,听说他们都是志愿兵,没人强
  迫,所以经得起打硬仗。”
  
  “据我个人所知,国民党军队里没有督战队,也许只是我所在的部
  队没有。荣一师攻下子高地,被敌人反攻,李弥急了,亲自率领敢
  死队上战场。”
  
  “你问松山战役取胜的关键在哪里?我看除了中国官兵打得勇敢和
  美国飞机支援外,战术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李弥及时调整战术,
  第二是使用火焰喷射器,第三是爆破子高地成功。”
  
  陈先生伤愈后升任团长,后任少将师长,一九四九年在广州率部起
  义。现为昆明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昆明文史资料》编辑部编
  委。
  
  
  5
  
  袁德均,男,六十九岁。国营陇川农场四分场二十七队退休工人,籍贯
  贵州遵义鲁家乡。瘪嘴,无齿(文革初期遭革命群众悉数击落),因此
  说话口齿不太清楚。
  
  “俄(我)是一九四三年七月在家门口被抓丁的。那天俄还记著,俄背
  了一篓早稻去赶墟,刚出门就碰上抓丁。都怪个人命不好。”
  
  “那些兵蛮凶,动不动就打人。壮丁都拿麻绳捆了,几百人一串,有认
  得的,也有认不得的,枪押了往南走。白天走路,晚上圈成一圈困觉。
  不许跑,跑了捉回来打板子,活活打死。走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云南的
  马关,就是现在打仗的老山前线。”
  
  “你问路上乞(吃)甚么?那才惨哩,告诉你,乞稀吃!天天两餐,一
  人分一碗,清的跟米汤一样。才到安顺就饿死人。记得俄有个老乡叫陈
  世行,读过初中,不知怎么也抓了丁。当分饭组长,大公无私,结果自
  己才走到云南的富源就饿死了。路上至少饿死了一半人。”
  
  “壮丁先关在军营里受训,立正,敬礼,下操,然后才分到部队。俄分
  在第八军一○三师三○八团当步兵。俄们团先是驻在马关,天天下操,
  还要挖工事。当兵的伙食比壮丁好多了,顿顿不挨饿,能吃饱,有时候
  一月能乞几回肉哩。也不挨打,当官的害怕上战场挨黑枪,所以一般对
  当兵的还很照顾。虽然这样,俄还是不想当兵,“好男不当兵,好铁不
  打钉”,俄家里有田有地,虽然不富裕,也饿不死,为啥子偏要当兵呢?
  所以第二年部队换防到文山,俄开了三次小差,都没有跑脱,要枪毙。
  幸好排长是俄们遵义老乡,说了情。你不晓得,当兵的老乡能顶亲兄弟,
  俄现在就还记老乡的大恩。”
  
  “第二年五月,俄们部队接到命令,开到保山增援第七十一军。听说那
  边的日本人凶的很,七十一军快打光了。过江前,俄们军长何绍周,副
  军长李弥都讲了话。俄记得他们的意思主要是让大家不怕死,抗日救国。
  誓师大会后就打牙祭,乞肉,喝壮行酒。排里分了一坛烧酒,排长派人
  买了一只公鸡,宰了,弟兄们一起喝鸡血酒。俄喝著喝著就哭了。俄想
  这回准得死在江对面,俄倒不是怕死,是因为再也回不到家乡了。”
  
  “过江那几天正下大雨,左右的山都遮没了,到处白茫茫一片。山头上
  在打炮,不像战场,像半空中打雷。后来雨住了,云露出条缝,俄们才
  看清那座松山。俄的娘!陡得能望掉人的帽子,上面那半还罩在云雾里。
  怪不得七十一军吃了大亏。”
  
  “不打仗不晓得枪炮厉害,打起仗来才晓得锅儿是铁打的(硬碰硬之意)。
  炮弹一炸,连石头都在抖,枪炮声密得跟大年三十放鞭炮一样。鬼子的
  机枪厉害极了,子弹好像长了眼睛一样往人身上钻,打得人抬不起头。
  连长命令冲锋。排长说敌人机枪这么猛怎么冲?连长说是团部的命令。
  大家只好爬起来慢腾腾地前进,结果只冲了几十米又退回来,白白丢下
  十几个弟兄。”
  
  “硬冲不行,就边打边修工事,打了半个多月,俄们团的工事修到了大
  垭口下面。大垭口有日本人的指挥部,有发电厂,听说还有妓院。反正
  暗堡到处都是,火力猛得很。有次三连刚刚冲上去,军部的榴弹炮就打
  过来,结果只有十几个弟兄逃回来。李弥气得当场就把那个炮兵团长给
  毙了。”
  
  “日本人的工事修得有水平,不光牢固,轰不垮,而且很隐蔽,不容易
  发现。你冲锋他不打枪,等你冲到跟前机枪就响了,所以每次进攻都有
  伤亡。开头对付暗堡没有经验,连长命令班长带几个人上去干掉它,班
  长就骂骂咧咧地点起几个弟兄,身上捆了许多手榴弹,匍匐前进,跟电
  影《上甘岭》里演的那些事差不多。但是日本鬼子精的很,他们的暗堡
  往往都是三五成群,互相用交叉火力掩护。你想摸近这个,那边枪响了,
  所以你很难接近它们。就是接近了,也未必能搞掉它。俄们班有个叫二
  牛的四川兵,不知怎么七摸八摸到底摸到敌人暗堡跟前。不料摸到跟前
  也没法下手,地堡没有门,只有几个枪眼,鬼子机枪打得又凶,心一慌,
  掏出手榴弹就扔。结果手榴弹被岩石挡回来,反而把自己腿炸断了。你
  看冤不冤?”
  
  “进攻松山那阵,几乎天天下雨,身上没一处干的,加上山大坡陡,地
  形不利,敌人在上面,俄们在下面,所以吃了不少亏。山上死人很多,
  阵地前面到处都是尸体。白天伤员没法拖,只好眼睁睁看他断气。到了
  晚上,敌人经常派敢死队来夜袭,搞得人人都很紧张,所以谁也不愿意
  去救伤员或者拖那些尸体。这样,只要有飞机轰炸,或者大炮开火,到
  处都能见到腾起一团团血雾,死人胳膊大腿炸上了天。怒江那地方,天
  气怪得很,早上下雨冷得发抖,太阳一出来,嘿,烤得跟伏天一样。死
  人不出一两天,尸体就开始腐烂发臭,生出白花花的大蛆,爬得阵地掩
  体到处都是。幸好美国军医连夜到阵地上到处打预防针,服药片,才没
  有染上瘟病。”
  
  “打仗就是这样,要多残酷就有多么残酷。弟兄们天天泡在尸水里打仗,
  在死人堆里打滚,那种日子,别提有多么艰苦。几个月下来,人都变了
  形状,手臂,脚杆,身上的皮肤都被尸水咬成黑色,死人的臭气好久都
  洗不干净。”
  
  “听说后来用了美国造的喷火枪才解决了问题。狗日的!俄没有赶上用
  那玩意儿,不过心里挺解恨。想想烧死那些狗杂种的日本鬼子,烧得哇
  哇叫,心里觉得痛快。俄是在攻打发电厂的时候受伤的。排长命令炸掉
  敌人火力点,还没有靠近就挨了子弹,在大腿上,幸好没有伤著骨头。
  但是俄不愿意送命,就趴下装死,夜里自己慢慢爬回山下,后来被转送
  到后方医院。”
  
  “在山脚公路上,从腊孟开始,等著过江的担架那才叫多,一个挨一个,
  排了几公里长。有重伤号,没等过江就咽了气,也有像俄这样的轻伤号。
  俄们都是当地老百姓组织的民夫队抬过江去的。”
  
  “听说俄们那个师(一○三师)打完仗以后整编,师长一看全师还剩下
  不到两个连,带头放声大哭……”
  
  袁德均伤愈后参加了内战,一九五○年起义,同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文革”曾被管制。
  
  张羽富,男,六十六岁,原国营陇川农场二分场场长,离休干部。张场
  长身材瘦弱,精神尚好,对于退下来没有意见,却经常感到寂寞。因此
  很高兴有人从省城大老远来同他聊聊往事,尤其是扯扯那些不好写进档
  案又始终让人耿耿于怀的历史旧账。
  
  “我是贵州德江县人,家住乌江边上,地名叫中坝。我记得清楚,我是
  一九四三年阴历十二月初被抓的丁,家里人连音讯都不晓得就被抓走了,
  一走四十几年。”
  
  “我分在第八军工兵营。工兵营是新组建的部队,由美国教官亲自训练,
  比步兵待遇好。不是运气好,是因为我念过两年私塾,识几个字。”
  
  “给我们上课的都是美国人,并不凶,另外还有一班美国工兵专门示范
  操作。工兵学习的内容很多,比如架桥,主要是浮桥,埋雷排雷,爆破
  等等。后来又专门学习使用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是美国人发明的新
  式武器,威力很大,上面叫保密,后来打松山的时候就拉上去了。”
  
  “训练了两三个月,部队就奉命开上前线。一上前线,那种场面才叫惊
  心动魄。死人多得没法掩埋,到处都是尸体,主要是我们的弟兄,也有
  日本人。只好听凭日晒雨淋,炮轰弹炸,最后乌黑的尸水把山上的草都
  咬死了,几年后我路过那里,山上寸草不生。”
  
  “打大垭口的时候,李弥想出一个办法,从炮兵调来几门小钢炮(山炮),
  抵近地堡直射。这样起了一些作用。炮兵消灭不了的死角,就由我们工
  兵用火焰喷射器解决。”
  
  “我还记得,头次喷火那天是八月一号,下小雨,山上风大,刮得呼呼
  响。副班长和我准备行动。副班长姓潘,河南人,脸上有麻子,我们都
  管他叫麻皮。麻皮管喷火,我做助手,背燃料瓶。那时候的燃料瓶沉得
  很,二三十公斤一只,模样跟现在的泡沫灭火机差不多。”
  
  “头次上阵,心里直打鼓,不知能不能活著回来。步兵当然没见过这种
  洋玩意儿,稀奇得很,那个连长当场讲好,干掉敌人堡垒由他请客。麻
  皮在湖北打过仗,是个老兵油子,左滚右爬很快就进入喷火位置。我紧
  随其后,硬著头皮往前爬,总算运气好,没有被子弹打中。”
  
  “等步兵的机枪把敌人火力吸引开去,麻皮就接上燃料管开始瞄准。敌
  人地堡在三十多米外,从我们演练的效果看,应该万无一失。哪知道麻
  皮刚刚扣动扳机就出事了,只听他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乱滚。原来他只注
  意喷火角度,忽视了风向。一阵山风将喷出的千度高温刮回来,当场就
  把他的眼睛烧瞎了。”
  
  “我幸好躲在他身后还有两三步远的地方,否则也不能幸免。”
  
  “但是麻皮射出的那股火却没有失效,鬼子的地堡立刻就冒出许多浓烟
  来。我听见敌人在地堡里哇哇乱叫,有几个没烧死的钻出地堡逃命,马
  上就被我们的机枪打倒了。后来步兵兄弟冲上来,把阵地往山上又推进
  一步。从此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了选择风向的道理,但是麻皮的下
  场却很惨,听说在后方医院里住了一段时间就失踪了。”
  
  “火焰喷射器在肃清松山外围暗堡和据点的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一
  般在三四十公尺以内,瞄准了必定有效。日本人的确非常顽固,往往地
  堡上层烧坍了,下层继续往外打枪,直到烧死或者把地堡彻底炸坍为止。
  总之没有人投降。后来一直打到松山主峰,里三层外三层包围起来,还
  是没有捉到一个日本俘虏。再后来,李弥下了命令,活捉一个日本俘虏
  赏金一千元。听说抓到几个伤兵。”
  
  “松山主峰叫子高地,山头只有一两亩地大小,四周有十几个高高低低
  的小山包相连,互相依托。我们把战壕一直掘到离子高地还有两百米的
  地方,就再也没法前进了。因为最后这段山坡特别陡,至少有五六十度,
  连打枪都得仰起头。我们在这个地方蹲了半个多月,甚么办法都想尽了,
  还是毫无进展。阵地前面白白丢了几百具中国兵的尸体,那尸体你枕我,
  我压你,个个头朝敌人,没一个孬种,那场面才叫壮烈哩。现在回想起
  来,咱们的士兵真正是浴血奋战哪。”
  
  “后来蒋介石急了,在重庆下了一道命令,限第八军九月一日前拿下松
  山。还是美国顾问给李弥出个主意,建议从松山下面挖地道通到子高地,
  然后用最新式的美国炸药将地堡炸掉。”
  
  “地道从八月四日开始施工,由我们工兵营负责挖掘,美国顾问亲自测
  量计算。为了不让敌人察觉,炮兵天天朝我们头顶上打炮,步兵照样出
  击迷惑敌人。我们从阵地最前沿开始掘起,现平行地掘一个直洞,通到
  子高地下面。我们分成四班,白天黑夜地干,大约掘了十来天,美国佬
  爬进洞来一段一段地量了,说声“OK”,我们的人就分成两起,一左
  一右,竖著往上掘,对了,就这样,成个“Y”字形。打洞当然辛苦极
  了,不过想想阵亡的弟兄,想想敌人就要飞上天去,咬咬牙也就干下去
  了。”
  
  “这次只掘了几天,顾问说好了,已经到了敌人脚底下。大家一听都很
  紧张,就开始挖出两个药室,分别都有一座房间大小。听侦察兵说敌人
  好像有了察觉,也在上面挖反击地道。于是大家赶紧往洞里搬运炸药,
  大气也不敢出,生怕被敌人抢了先,前功尽弃。”
  
  “炸药都是美国货,铁箱子,每箱二十五公斤。我记得左药室填了一百
  二十箱,右边填了一百六十箱。光是往洞里搬这些铁家伙就花了一天一
  夜。”
  
  “八月二十日早上,天气突然晴开了,好像老天有意要让大家开开眼界。
  一清早,太阳从怒江东岸升起来,把松山子高地照得通红。炮兵照例先
  打一通炮弹,步兵又佯攻一阵,目的是把更多的敌人吸引到子高地,使
  爆破取得最大的效果。大约九点钟吧,所有的部队都撤下大垭口,李弥
  下令起爆。那天卫立煌、宋希濂、何绍周都早早地过了江,还有几个美
  国将领和高级顾问也在掩蔽部观看。工兵营长亲自摇动起爆器,我看见
  他的手有些抖,猛吸几口烟,然后扔掉烟头,狠狠摇动那架电话机改装
  的起爆装置。开始似乎没有动静,过了几秒钟,大地颤动一下,接著又
  颤动几下,有点象地震,掩蔽部的木头支架嘎吱嘎吱晃动起来。同时,
  我看见子高地有一股浓浓的烟柱窜起来,越来越高,烟柱头上也有一顶
  帽子,很象解放后电影上放的原子弹爆炸。烟柱足足有一两百公尺高吧,
  停留在半空中,久久不散。声音传过来时,却不及想像的大,没有飞机
  扔炸弹震耳,闷响,有点象远方云层里打雷。”
  
  “我们都顾不得隐蔽,站起来欢呼,想像敌人都被血淋淋的炸飞到空中,
  心里别提有多痛快了。说来也真是邪乎,山上的敌人果然都炸懵了,直
  到荣三团的步兵不费一枪一弹冲上子高地,周围那些地堡的敌人才又拼
  命打起枪来。”
  
  “子高地我上去看过,炸药的效果并没有最初计算的那样大。松山主峰
  只炸出两个漏斗样的大坑,都有几十公尺宽,几十公尺深。听说至少有
  七八十个日本兵被埋在坑里,还有十几个炸成碎片,只有四个震昏的作
  了俘虏,耳朵鼻孔都在流血,不知后来救活了没有。说来有意思,我们
  搞的这次爆破,不知怎么被当地老百姓编成一个故事流传开来,说是日
  本人在松山修了一座秘密军火库,藏有大批飞机、坦克、枪炮、汽车,
  还有许多金银财宝。日本人眼看要完蛋,就将松山炸坍埋起来。这个故
  事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许多人就信以为真。五七年大炼钢铁,
  几百里外想发财的人都拎著锄头上松山去挖财宝,但是谁也没有找到军
  火库的影子。”
  
  “子高地以后的战斗我没有参加,主要是步兵扩大战果。那些日本人眼
  看大势已去,拼命反扑,想把子高地重新夺回来。到了九月一日,子高
  地还是没有最后拿下来,滇缅公路也没法通车。蒋介石火了,下了一道
  死命令,限第八军在“九·一八”国耻日前必须拿下松山,否则军长副
  军长按军法从事。李弥急红了眼,抓一顶钢盔扣在头上,亲自带特务营
  上了松山主峰阵地。九月六号那天我看见他从主峰上被人扶下来,眼眶
  充血,胡子拉碴,呢军服变成碎片,打一双赤足,身上两处负伤,人已
  经走了形。”
  
  “松山战役好像就是李弥从主峰上下来的第二天结束的。那天夜里枪声
  响得特别凶,还有许多爆炸声。听说日本人手榴弹打光了,就扛起迫击
  炮弹往石头上砸。后来打到中午,枪声才渐渐稀了。大概下午四、五点
  钟,山上传来消息,说胜利了。我看得清清楚楚,李弥坐在指挥部外面
  一块石头上,参谋跑上前向他报告,他没动,仍然僵直地戳在石头上,
  接著眼泪一下子就滚出来……”
  
  “松山打下来,竟没有捉到日本俘虏。只有几个做饭的缅甸人,还有七
  八个妓女,听说都是朝鲜人。中国兵好奇得很,都围了妓女看,评头论
  足,心里不知甚么滋味。那些女人都穿黄军装,有胖的,也有瘦的,却
  并不害羞。军部派人把她们押过江送走了。听说日本人打仗勇敢就奖励
  跟女人睡觉,从前听老兵讲,不相信,说是瞎吹牛。打那次亲眼见了才
  信。啧啧,日本人真他妈的……作孽。”
  
  
  6
  
  自五月十一日,中国远征军两翼集团强渡乌江起,腊孟守备队即陷入优势
  兵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守备队除无线电通讯外,与后方断绝了一切联系。
  经过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激烈战斗后,陷入弹尽粮绝的苦境。松山师团长
  鉴于取胜无望,曾考虑主动撤退,遭到缅甸方面军否决。方面军认为撤退
  就意味著失败,而怒江前线是无论如何不准失败的。因此腊孟守备队的命
  运就注定只有一个∶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与阵地共存亡。
  
  金光惠次郎,炮兵少佐,二十九岁,东京都人,毕业于东京工业专科学校。
  入伍前系动力技术员。少佐本来很有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者工厂
  经理,但是战争彻底改变了他的志向,把他变成侵略军中一名年轻的炮兵
  下士。
  
  在五十六师团,金光下士以作战勇猛和头脑冷静著称,他的晋升平稳而且
  迅速,这大约是战争带给人们的唯一好处。一九三九年南昌战役,日军久
  攻不下,金光冒著危险,指挥一门野战炮抵近射击,直接命中守军指挥部,
  当场击毙中国第三十九军中将军长陈安宝。在缅甸方面军举行的一年一度
  的军事演练大会武中,腊孟守备队一直保持步枪射击、火炮射击和负重攀
  登三项第一的优异成绩。在长达两年的怒江防务中,该守备队勤于演练,
  常备不懈,作战大小十一次,毙敌九十余名,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另据派
  驻腊孟的随军慰安所军医武泽少尉报告,该守备队从未发生一起士兵暴力
  侵犯慰安妇的严重事件。该所全体慰安妇对守备队纪律及友爱精神均表示
  满意。
  
  据说金光少佐只有一次受到批评,那就是他擅自将士兵接受慰安的次数由
  每月三次减为两次。
  
  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九日,金光少佐收到师团长下令死守的电报,当天以守
  军名义致电师团长并向天皇宣誓∶决心全体“玉碎”,誓死完成神圣使命。
  腊孟守备队的壮举成为日本缅甸方面军学习的楷模。为激励士气,河边总
  司令指示将腊孟守备队的战况每日一次通报全军。
  
  二十八日中午,日机四架趁阴雨天气偷偷飞临松山上空,这是自怒江开战
  以来日本守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受来自后方的空投补给。日本官兵见
  到自家飞机,全都欢声雷动忘乎所以,钻出战壕和地堡拾取空投物品,并
  且饱含热泪一遍又一遍唱起日本国歌《君之代》。
  
  当晚,师团司令部收到腊孟守军电报,电文如下∶
  
    芒市。第五十六师团司令官收。
  
    将军阁下∶
  
    1感谢今天的空投。全体官兵对手榴弹合掌致意,誓保奋战中每发必
    中,伤员共五百零九名。一只眼,一只手和一条腿的人也在火线上战
    斗。
  
    2我军飞机为空投弹药进行勇敢低飞,竟为敌人炮火所伤。全体守军
    深感痛心,务请今后不必过于冒险。
  
                      腊孟守备队司令
                      金光惠次郎少佐
  
  八月八日,腊孟守备队再次面临弹尽俩绝的困境。金光少佐从各阵地抽调
  数十名士兵,分为若干小组,臂缠白布,携带轻机枪、手榴弹,趁夜间滂
  沱大雨摸出阵地,偷袭敌人重炮阵地和前线指挥所。偷袭获得成功。是夜
  炸毁敌人重炮数门,缴获弹药十余箱,毙伤中国官兵数十人,其中有美国
  顾问两名。
  
  偷袭战术一度延缓了中国军队的进攻。此后,日军频繁出击,反复得手,
  甚至险些危及挖掘松山地道的秘密工作。只是由于中国军加强了防范,日
  军伤亡增加,才自动停止了夜袭。
  
  八月二十日,子高地中心开花,日军牢不可破的防线被撕开一个大缺口。
  金光少佐亲率士兵全力反击,试图重新夺回子高地。终因寡不敌众,不得
  不退至松山西北角死守。
  
  至此,腊孟守军已经四面楚歌,粮食、弹药、饮水所剩无几,抵抗仅只是
  延缓死亡的到来而已。
  
  《缅甸作战》载∶“二十九日,断粮第三天,金光少佐下令吃人肉。这项
  命令被解释为只对敌人有效。”
  
  于是饥饿的日本士兵就将那些刚死去或即将死去的敌人拖回来,在战壕里
  燃起火堆,剜出他们的内脏,砍下手臂、大腿,或者割下臀部的肉来血淋
  淋地烧烤,人肉相当有效地支持和鼓舞了日本军人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和
  决心。
  
  九月五日,日军被压缩在最后一块不到两百平方米的阵地上。金光司令官
  明白大势已去,毅然于当晚十时给松山师团长和河边总司令官发出了诀别
  电报。
  
    芒市。松山师团长并转河边总司令官。
  
    将军阁下∶
  
    1从五月十日以来,死守阵地已有一一八天,卒因卑职指挥不力,弹
    药罄尽,将士大部战死,所余七十三人,无一不带伤者,所以未能做
    到支撑全军攻势,深感内疚。为此我已下令焚毁军旗与密码本,准备
    全体殉国。
  
    2承蒙总司令官、师团长阁下长期特别关怀,全体不胜感激。今后尚
    乞对阵亡官兵家属多加关照。我等将在九泉之下,遥祝大日本皇军取
    得胜利。
  
                     腊孟守备队司令官
                      金光惠次郎少佐
  
         ——引自《大东亚圣战史》(日本)第七篇第二章第五节
  
  发报毕,砸碎电台,焚毁军旗,每个活著的日本官兵都默默地注视这黯淡
  而又悲壮的一幕。
  
  “玉碎”的时刻到来了。
  
  夜深沉,阵地四周的枪声渐渐归于沉寂,浓重的夜色覆盖大地,也遮盖了
  怒江西岸这块即将粉碎的阵地。天明之后,这里的一切将不复存在∶每个
  活著的人都将死去,变成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然后从大地上消失。远处
  山坡上,峡谷里,到处都有一堆堆晃动的篝火,那是成千上万的敌人在等
  候天亮进攻。阵地上,白天美军飞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还在燃烧,山风刮
  起,送来一阵阵树木和尸体焦糊的臭味。
  
  这是帝国军队历史上一个最惨淡的黑暗之夜,所有的日本军人都僵立著,
  轻伤员搀扶重伤员,躺著的人被扶坐起来,默默望著司令官手中那面象征
  大和民族胜利和征服精神的旗帜被一团鲜艳的火苗无情地吞噬著。火光忽
  明忽暗,映亮士兵们一张张被硝烟熏黑的肮脏的面孔。他们的表情无比沉
  重和黯然,虽然也有人流出了悲痛的泪水,但是更多的人早已麻木。护旗
  官木下冒纪中尉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我看见司令官的手在微微颤抖。军旗点燃了,火焰慢慢腾起来。司
  令官很平静,一直坚持让火焰在手上燃烧,我们都嗅到皮肉烤焦的糊味。
  火焰熄灭时,司令官的手已经烧黑了。”
  
  “我们深受感动。有人唱起军歌《爱国进行曲》……”
  
  该做的努力都做出了,该付出的代价都付出了,但是失败的潮水还是将不
  可避免地吞没这些意志顽强的日本人。尽管他们中间绝大多数曾经是工人、
  农民、职员和大学生,但是战争的号角一夜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把他们
  召集在一起并把他们变成一群侵略者。因此他们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杀死
  敌人或被敌人杀死,这就是他们的归宿。
  
  午夜,金光少佐将木下护旗官唤到跟前,交待他一个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
  务。“突出重围,代表腊孟守军向上级汇报迄今为止发生的战斗经过,呈
  递有功将士事迹,并将官兵遗书、日记、信件转交其家属。”
  
  木下中尉领受任务,含泪敬礼,然后换上便衣,潜入阵地外面的茫茫夜色。
  该中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十三天以后的九月十八日经小路到达芒市师
  团司令部,成为腊孟守备队中唯一生还者。木下先生生于大正四年(一九
  一八年),佛教徒,现仍健在,住东京市郊下田町。为京都某商社退休职
  员。
  
  拂晓前,金光少佐同军医一道来到地堡下层,这里还掩蔽著十几名不愿撤
  退的军妓。
  
  面色憔悴的女人们默默注视著突然出现的阵地司令官。她们虽然不知道外
  面已经焚烧军旗,但是指挥官的脸色告诉了她们一切。她们中间,有几个
  人因为拒绝进食人肉已经饿得奄奄一息。金光少佐努力对她们笑了笑,摇
  曳的烛光将他的脸拉长了,变得十分狰狞。
  
  “女人们,你们听好,我最后一次劝告你们,”少佐的声音听上去生硬,
  冷淡,像铁块一样不动感情。“快逃走吧,下山去投降,请珍惜生命回家
  去。天亮以后,阵地将不复存在,我们要和敌人进行最后的决战。”
  
  女人们中间起了小小的骚动,但是没有人站起身来响应。
  
  “你们一直给士兵带来很大的欢乐和安慰,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请赶
  快下山去吧”军医也催促道。其实早在五月开战前,守备队就命令军妓随
  伤病员一道撤回芒市,但是被部分女人拒绝了。她们留在阵地上,白天做
  饭,洗衣,搬运弹药,晚上还要“安慰”士兵,用肉体鼓舞士气。这些女
  人已经将自己同士兵和阵地结为一个整体。
  
  一个叫樱子的日本姑娘虚弱地仰起脸来,代表大家回答∶“长官,我们不
  下山。让我们同士兵一起去死吧。”
  
  军医斥责道∶“胡说!我们是军人,军人必须按照天皇的命令去死,可你
  们是女人,不是士兵!”
  
  少佐不耐烦了,命令军医∶“没时间了,把她们赶下山去。”
  
  樱子扶著墙壁慢慢站起来。她摇晃一下,很快站稳了,站得很坚定。
  
  “长官,我是日本女人。”樱子向少佐深深鞠了一躬,哀求道∶“我是为
  了帮助士兵打仗才到这里来的,我要和士兵死在一起。拜托啦。”
  
  又有几个女人也搀扶著站起来。她们都很年轻,都是日本女人,来自同一
  个遥远的祖国。
  
  “我们不走!拜托啦……”
  
  “……”
  
  于是大和民族的男人在他们的女人面前终于被感动了。少佐呆立无语,脸
  色铁青,仿佛自己犯了甚么大错。他突然扬起手,狂怒地打了樱子一个耳
  光,吼道∶“混蛋——”然后机械地转过身,大步走出地堡。
  
  一切事情都变得出奇简单∶共同的男人和女人只能接受一个共同的命运,
  这就是上帝也是天皇的意愿和安排。
  
  这一天天亮前,八个朝鲜和台湾女人打著白旗走下山去,六名日本女人和
  她们的士兵男人留下来,留在即将毁灭的阵地上,等待生命中最后一个黎
  明的到来。
  
  一九四四年十一月,美国驻华新闻处发表战报《怒江战役述要》,其中第
  二节第九段载∶
  
    ……九月六日,日军残部继续死力抗拒。其中有二十人坚守一地下室,
    中国士兵向他们喊话,令其投降,但遭到拒绝。这些人终于全部战死。
    检查他们的尸体,发现他们都是伤员。在该地下室里,还发现另外六
    具年轻女尸,身著华丽的日本和服,并涂有脂粉。据推测,是日军担
    心她们被俘,事先将她们残忍地杀害了。
  
    医官检验结果∶这些女性系妓女,致死原因是服用氰化钾剧毒……
  
  九月七日下午五时,一轮红得割眼的夕阳正缓慢地坠向怒江西岸,坠向松
  山背后的大垭口。夕阳将残血一般的馀晖洒向怒江峡谷的崇山峻岭,涂抹
  在弹坑累累遍地焦土的松山主峰上,日军守备队最后能够站起来的士兵还
  剩下十七名,他们都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枪,在金光少佐的带领下,进行最
  后一次自杀性冲锋。
  
  然而,一发迎面而来的迫击炮弹直接粉碎了少佐的战斗意志,紧接著一阵
  更猛烈的炮火将日本士兵的躯体变成一团团耀眼的红色粉雾。后来当数以
  千百计的中国士兵呐喊著冲上山头的时候,真正能够支撑身体站起来并且
  射击的只剩下三个日本人。但是他们仅仅在几秒钟之内就鲜血四溅地栽倒
  在这片焦灼的异国土地上,用撕裂的肉体和破碎的灵魂祭奠一个属于岛国
  民族的野心勃勃的世纪之梦。
  
  确凿资料表明,松山大战没能抓到日本俘虏。唯一一个被俘的日本伤兵途
  中醒来,竟然咬掉一名中国士兵的耳朵,被当场击毙。
  
  攻克松山的胜利立刻打破了怒江战场的僵局。九月八日,大批增援部队和
  后勤辎重通过滇缅公路,源源开往龙陵前线。
  
  十四日,腾冲告捷,左右两翼连成一片,合力猛攻龙陵。日军终于抵挡不
  住,开始向缅甸境内节节败退。松山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军队
  在怒江战场的败局。
  
  松山大战历时一百二十天。在这座方圆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山头上,中国军
  队先后投入两个军五个步兵师及工兵部队若干,总计达六万余人,火炮两
  百门,发射炮弹数万发。动员后勤民工达十余万人次。另有美国飞机空中
  支援。日本军队在松山的兵力为一千两百余人,火炮三十门,坦克四辆。
  交战双方兵员之比约为五十比一。
  
  是役中国官兵阵亡八千余人,伤者逾万。日本守军除一人突围外全部战死。
  双方付出的代价之比为十五比一。
  
  
   7
  
  重庆。黄山别墅。
  
  华灯初上,窗外暮色苍茫,远山近壑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暮霭之中。
  
  蒋委员长为欢迎美国总统特使派屈克·杰·赫尔利先生举行的盛大宴会马
  上就要开始。一个侍从快步走到委员长跟前,把一份前线急电呈给他。
  
  蒋介石一目三行阅过,一丝掩饰不住的喜悦悄悄爬上眉梢。
  
  宴会在轻快的《迎宾曲》中开始。
  
  委员长致词。领袖今天特意身著戎装,胸前佩带的大元帅胸饰非常醒目。
  他缓缓环视来宾,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沉重口吻说道∶
  
  “尊敬的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很高兴在这里欢迎一位刚刚从华盛顿飞来的总统特使赫尔利
  先生。特使先生将要把我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真实消息带回去,带给美国总
  统和人民。但是,在我致词以前,我愿意报告大家一个消息,它可以被看
  作对特使先生最好的欢迎。就在几小时以前,我军终于以重大代价攻克怒
  江前线的重要据点松山……(鼓掌)
  
  “我提议,让我们为前仆后继英勇阵亡的前线将士默哀一分钟。”
  
  话毕,他躬身将一杯晶亮的葡萄酒缓缓泼洒在地毯上。
  
  九月九日,委员长在重庆发布公告,高度评价中国官兵在松山大捷中表现
  的爱国热忱和战斗精神,同时指出∶“我军官兵,须以日本军的松山守备
  队或者密支那守备队孤军奋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完成任务为榜样。”云云。
  
  
  (大国之魂 第十二章 完)
  .
  
  
  
  
  
  
  
  
  
  
  
  
  
  
  
  
  
原文 发表于大国之魂 第十二章  浏览:4054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3/10/28 10:41:5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台湾 STUKA19抗战时期国军之常德会战(收藏于2004/12/24 21:00:46
梁文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的来龙去脉(收藏于2004/12/4 23:46:03
顾高地我所知道的八一三战役片段(收藏于2004/8/13 13:50:45
整理毛泽东同日本社会党国会议员黑田寿男的谈话(收藏于2004/2/26 10:54:34
杨奎松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收藏于2004/2/24 11:33:46
郭廷以八年抗日战争(转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收藏于2003/11/11 23:41:22
日本天皇裕仁日本天皇投降诏(收藏于2003/11/10 23:18:28
周明日落东京湾——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纪实(收藏于2003/11/10 23:09:42
台湾电视工作者42集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收藏于2003/11/4 22:03:49
宋美龄宋美龄女士在美国国会的演讲(收藏于2003/10/29 22:45:15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台湾电视工作者42集抗战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访问11293次)
台湾 STUKA19抗战时期国军之常德会战(访问7586次)
不详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各战区序列表(访问7041次)
郭廷以八年抗日战争(转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访问6129次)
杨奎松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访问4848次)
整理毛泽东同日本社会党国会议员黑田寿男的谈话(访问4461次)
邓贤松山大血战(访问4055次)
不详国民党抗日殉国将士一览表(师级以上)(访问2871次)
梁文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的来龙去脉(访问2509次)
宋美龄宋美龄女士在美国国会的演讲(访问2170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1:48:35
湖南永州何延平文选评论(评论于2012/6/5 21:48:3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0/14 13:05:57
zhouguojiang2010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8/15 21:11:1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1/11 11:05:43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