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但能称之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并能在岁月的流逝中依旧激发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自强精神的寥寥可数。而岳飞,就是这屈指可数中的一位。 岳飞,表字鹏举。古人名与字往往意义相连,飞者,一飞冲天,鹏举,似大鹏展翅,果真是人如其名。在这位英雄短短的三十九年的岁月中,他正如大鹏一样展翅翱翔,更如大鹏一样傲视燕雀,雄才壮志固然是大鹏本色,高节亮义为他蒙上一层圣洁的光辉。 这是一个冬去春来的二月,在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二月十五日的夜里,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出生于宋河北西路相州(今河南安阳)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间农舍之中,乳名叫五郎,后来取名飞,字鹏举。 乳名五郎是因为之前他的父亲岳和曾有过四个儿子,不过因为封建时代农民生活的悲惨,这四个孩子都没能活下来,在岳飞出生之后,他的父母又给他添了一个弟弟,名字叫岳翻,不过好像历来都是名人的子弟都会被名人的光辉完全遮蔽,岳翻由于哥哥过于伟大,所以他的名字也一直无人知晓,直到他在跟随岳飞讨伐流寇曹成时死在勇将杨再兴的刀下。 这位杨再兴也就是《说岳全传》和史书上都提到的小商桥战死的那位,当时正是岳飞第四次北伐,时间是绍兴十年,金国撕毁了第一次绍兴和议,败盟南下之时。在郾城大战之后,杨再兴带领了三百骑兵作为大军前哨,当抵达颍南小商桥的时候同兀术的大部队猝然相遇,来不及撤退,陷入了重围,他和他的部下作为军人的勇气就在这时候完全体现出来了。按照西方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既然被绝对优势的敌人包围,抵抗是毫无希望的,那当然可以投降作俘虏,这没有人会有异议。但中国是东方,东方的民族从来就严于律己,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名誉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即便是面对着凶恶到极点的敌人,即便是知道继续战斗是绝无生还可能的,他们也决不会吝惜于个人的生命。在小商桥,素来被认为是最懦弱的王朝被认为是最无能的军队的一支宋军小部队谱写出了悲壮的一曲,洗刷了至少是在他们身上的不实之词,这三百人在大雨之中殊死作战,溪涧为之流淌着鲜红的血水,当战事结束之时,三百人全部战死,没有一个投降,而他们的血也没有白白流淌,金兵被杀死两千多人,军官百余人。 在杨再兴杀了岳翻后被岳飞活捉之时,也许他觉得作为敌军主将的杀弟仇人,很难躲过岳飞复仇的怒火,但当他一旦表示愿意为国效力之时,岳飞立刻赦免了他,并将他收作了部将,也许正是因为岳飞广博的胸怀感动了他,从此之后,曾经是一个流寇土匪的杨再兴成为了岳家军中的一名勇将,从此忠心耿耿地追随在岳飞的身边,直到生命最后的那一刻。 我们当然要对这位为国捐躯勇将肃然起敬,在表示我们敬意的同时,似乎也能看到在一位浴血满身的将军身后岳飞那宽广的胸怀和超凡的气度。 话说远了,让我们再回到宋徽宗的那段年代。 岳家按照现在的阶级划分算是一个中农吧,家中有一些薄田,虽然生活还能自给有余,但小农经济注定要靠天吃饭,一旦遇到荒年,也是相当得困苦,作为穷人的孩子,自然是早当家,岳飞从小就参加劳动,割草砍柴,烧火煮饭,虽然非常劳累,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岳飞坚强的体格和过人的臂力被锻炼了出来。 一个合格的军人,不能只有蛮力,应有的文化知识也应该具有。岳飞流传于世的有三首词和十几篇散文,另外奏折等等大多也是他的亲笔,可见他的文化素养相当不错,绝不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无知武夫,这些文化当然不可能凭空而来,自从从军之后岳飞就颠沛流离很少有安定的日子,这些知识多半就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学来的。作为一个贫穷的农民,本来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幸好他所在的一个年代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无论是从技术上说还是风气上说,尽管不是免费的,但最基本的教育还是有了普及的可能,乡塾、村学在农村还是有不少的,陆游曾有诗道:“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岳飞读书当然不是为了科举考试,只是和大多数老百姓一样能识个字,不至于在立契、作保的时候被蒙蔽而已。 这样的生活是很艰难的,但即使这样的生活却也难以保证。马克思曾说过,在封建社会中,即便是一头牛死了,一个农民家庭也会因此而破产,可见小农经济的不稳定。岳飞一家也是如此,不过托尔斯泰说过,不幸的家庭有各自不同的不幸,岳家的不幸就是遇上了涝灾。 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相州发生了涝灾,收成锐减,第二年,作为长子的岳飞虚岁十六,在农村中已经算是成年了,因此他父亲岳和为他张罗婚事,娶了一个姓刘的女子,这是岳飞的第一个妻子。 不要误会,岳飞从来就是一个忠贞的男人,足可以做为千古男人的典范,他从来就没有纳妾过,即便有过两个妻子,也只是由于这位姓刘的女子在战争中自己求去,之后才续娶而已。相比之下,历朝历代能有此美德的男人真还是难以找到,像是隋文帝,虽然大部分时间内只有独孤皇后一人,但那是因为独孤皇后太嫉妒了,即便这样他还要偷腥,当皇后死后更是沉醉于温柔乡中,要不也不会死得那么早,想想也就是么,没了管束当然容易放纵。 更难得的是,在这高官显贵妻妾成群的年代,岳飞这方面的严谨纯属于个人品德的高尚而不是因为河东有狮吼的缘故。 岳飞成亲一年之后,长子岳云出世了。 在许多历史著作中,岳云是岳飞的长子还是养子众说纷纭,养子一说源自岳飞之孙岳珂的口中,似乎是勿庸置疑的,但岳云的妻子巩氏曾说过岳云是“家翁”(岳飞)亲子,她不可能不知道这点,我们知道岳珂可是干过曲意为祖父添光加彩的事情,岳云和岳飞的其他四子并非同母,岳珂是岳飞第三子岳霖之子,他也许觉得祖父第一个妻子刘氏背夫弃子不光彩,所以只得硬说岳云是养子,好不至于留给别人嘲笑的把柄,反正不是一个母亲(祖母)么。 反正不管是长子还是养子,在岳飞成亲之后岳家又添了吃饭的口,经济上的压力使得岳飞只能外出谋生了。 看到这里忍不住想起如今农村的现实,多么相似。农村的超生、粮价的走低、政策的歧视,使得农村贫困依旧,也是在逼着农民流向了外地,运气好的或许还能成为城市中被歧视的民工,运气不佳的只能流落异乡成为更为悲惨的盲流,在社会底层忍受着无穷无尽的欺压,在一片漆黑中无助地苟延残喘。 不幸中的一点点幸运,古代还没有暂住证这类东西,岳飞出去打工时也不至于要整天提心吊胆担心被抓去挖沙子然后遣回乡,由于古代的闭塞,他也没能走得远,更去不了伟大的首都汴梁,只能在州治安阳县韩家找了个佃户的活。 韩家是所谓的簪缨之家,世代富贵,祖上韩琦算是一代名臣,虽然在同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但似乎也没影响到他的飞黄腾达,在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元老,三代宰相,他的后代也是非富既贵之辈,所以在庙堂、在乡野,韩家势力都是显赫无比。 也许越是有钱的人家越是贪得无厌,也许是因为贪得无厌才会越来越有钱,在韩家作佃户的岳飞整天做牛做马辛勤劳动,却是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过着糟糠不能果腹,粗麻不能遮体的艰辛日子。 没有盼望的生活是令人窒息的,所以即便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中国农民也忍受不住了,有着倔强性格的岳飞终于下了决心离开了安阳回到了家乡汤阴。 岳飞离乡是迫于家中经济负担过大,所以回家之后还是再次迫于生计二度离家,这次出门却是从军当兵,这一年是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岳飞二十岁了。 在许多国家,从军都被认为是英雄之举,军人的地位很高,但在中国,长久以来却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究其原因,固然有儒家思想偏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也许是在经济上和人格上的歧视吧,而在宋代,当兵受到人格上的侮辱更甚。 宋代当兵,首先要在脸上刺字,这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留下来的恶习,以前这是为了防止士兵逃亡,便于捉捕,但到了宋代小一统之后这制度却一直没有废除,要知道脸上刺字那是一种非常眼中的侮辱,只有罪犯、奴婢和一些官户工匠才会有同样的待遇,《水浒》中无数好汉在犯了事之后都遭到过,但士兵并非罪犯,他们是保家卫国的勇士,如此侮辱,怎能让人有从军的勇气。 除此之外,宋代军队因为可以从事商业活动(那时称之为回易),所以许多贪婪的将领常挪用士兵去做这些事情,支使来支使去,令他们疲惫不堪。那时当兵真如同做牛做马一样,非但被当作无偿的奴隶来看待,而且更是受紧凌虐,最后连一份微薄的军饷都要被那些将军给盘剥。 如此种种,叫人如何能有从军当兵的愿望,即便被逼无奈当了兵,又怎能有意愿和战斗力来保卫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地主。宋代军事的腐朽无能,从这里就可以看到导致的根子了。 岳飞也不能逃过这些,宣和四年,他第一次投军,地点是真定府,做了一名“敢战士”,这是属于地方团练的系统,类似清末的湘军,而成立的目的是用来防止辽军入侵的。 当时女真人崛起,眼见辽国有必亡之势,宋廷就想乘机出兵恢复燕云诸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廷派人浮海去与全国订立了“海上盟约”,要与金人夹击辽国,约定长城以外辽的中京由金军负责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由宋军负责攻取;待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宋廷则把前此每年送与辽国的岁币改送与金国。 宋廷这用意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收复燕云十六州是从太祖以来世代相传的愿望,但问题在于,宋徽宗太高估了国家军事能力,要知道宋朝的军队是中国古代最为软弱无能的,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五正月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这一点就完全体现了出来,辽军本被金国打得落花流水,却毫不费力气地也把宋军也给打个落花流水。而这一次的大败并不能让宋徽宗清醒一下,四个月后,辽国“怨军”将领郭药师的倒戈引发了宋朝的第二次北伐,但这次近二十万人又一次惨败而归。 由于这两次的惨败,河北地区局势紧张了起来,所以真定府等处因此招募士兵以防辽军乘胜反攻,岳飞就是在此时加入了“敢战士”,开始了保家卫国的历程。 但事实上,由于金国的攻势猛烈,击败宋军之后辽军并不可能乘胜攻宋,所以岳飞所在的“敢战士”并没有投入对外的防御,而是最终成为了对内镇压的工具,岳飞在其中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更是由于在镇压中有功得到保举。 但就在此时,岳飞的父亲岳和过世了,岳飞不得不回家奔丧,不久之后,朝廷下诏裁撤了“敢战士”,这保举也成了一张废纸,岳飞的第一次从军就此结束,重新成了一个穷苦的农民。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父孝过后,由于同样的原因,岳飞第二次投军,这次投的是宋朝的正规军,是禁军序列中属于侍卫马军司系统的广锐军。由于他武艺出众,入军之时就作了“效用士”,这是军中的高级士兵,大概和现在的上等兵差不多,可以免除在脸上刺字的羞辱,只需要刺在手背上就可以了。 在岳飞成为了大将之后,宋高宗赵构觉得他手上的刺字有辱他的身份,就让他用药除去,但岳飞却坦然地拒绝了,说是要让士兵们看到,就算是刺字的士兵,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成为大将,他正想用此来激励他们。面对如此坦荡的胸怀,我们也只有赞叹了,相比汉高祖刘邦发达之后,硬说自己是母亲和龙而有娠而生,抬高自己身份的举动,可谓是高尚得多了。 在宣和六年投军到宣和七年十月之间,是金军南下前的沉寂期,虽然此时看起来天下太平,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宋朝就像是一艘大而脆弱的船,在危机四伏的海上摇摇晃晃,混混沌沌地等待着暴风雨袭来的那一刻。 |
浏览:181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