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周处字子隐,吴郡阳羡(晋名义兴,在今江苏宜兴县南)人,鄱县太守周鲂之子,父亲早死。为人不顾细行,凶强侠气,遂为乡里所患。当时他的家乡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虎,再加上周处,三者都危害百姓,被义兴人称为“三横”。而周处危害乡里尤为严重。有人劝说周处杀虎斩蛟,希望将“三横”去其二,只留周处这一凶横之人。周处凭着自己的勇力,上山刺虎,入水斩蛟,在斩蛟过程中周处追逐着它在水中浮沉数十里,历时三日夜。这本来是为民除害的义举,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一场拼搏,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乡人应该感谢周处才是。但大家以为他被蛟咬死了,竟然竞相庆贺。这对周处是一个强烈的刺激。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在乡人心目中的地位,乡人违反人之常情的举动,给了周处当头一棒,使他的心灵发生巨大的震撼,他终于清醒了,于是便有了改过自新之意。这一转变,是小说情节的突转,描写得很成功,它真实而可信。 小说的过人之处还表现在描写周处的思想活动上。改过自新并非一件易事,这意味着与昨天彻底决裂,要在乡人中树立新的自我形象,多少个蹉跎岁月过去了,他担心“终无所成”,他的内心掀起了波澜。为此,他去寻找陆机(平原)陆云(清河)兄弟。陆云给了他改过自新的勇气和信心,一方面以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来开导他,说明改过自新没有早晚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用人怕没有志气,有了志气就不怕令名不彰的道理说服他。周处于是下决心改行励节,终于成为忠臣孝子。 根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氐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必死,劝他以母老为理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现在看来,周处最终成为忠臣孝子,显然流露出封建伦理道德的观念,但在封建社会,这是做人的规范和评价人物的标准。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入水斩蛟”的情节写得神奇,含有夸张成分,有人考证出这篇小说的记事与史实不合。《晋书·周处传》将周处刺虎斩蛟对二陆事写进传中,曾遭到史学家的讥笑。劳格指出:“案此(指上叙情节,引者)采自《世说》,予以《处传》及《陆机传》之,知系小说妄传,非实事也。案处没于惠帝元康七年,年六十有二。推其生年,当在吴大帝之赤乌元年。陆机没于惠帝太安二年,年四十三。推其生年,当在吴景帝之永安五年,赤乌与永安相距二十余载,则处弱冠之年,陆机尚未生也。此云入吴寻二陆,未免近诬。……《晋书》不加考核,遽采入本传,可谓无识。”(《读书杂识五·晋书校勘记》)劳格的看法有一定道理,《晋书》确有采摘小说入传的毛病。但作为小说,带点神奇的传说色彩或者某些事实经不起考证并不算毛病。小说是一门艺术,允许有夸张和虚构,这正是小说家的本色。其次,这篇小说的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描写了周处的转变过程。小说全文不过192字,可谓微型小说,但它描写了周处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的起点很低,转变前后的跨度很大,前后判若两人。它不仅写出了促成人物转变的原因,即上文所说的强刺激,而且描写出转变过程的思想波动。文字虽然不多,但使人觉得这种转变是真实的,有思想基础的。这一点诚为不易。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浏览:230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