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者纪念园__谢希德教授纪念馆
红十字遗体(角膜)捐献者纪念园网同院士纪念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网上纪念园区

复旦人,说复旦校园里有不少美人,但最美的是谢希德———谢希德的故事

唐 宁

  最后的日子
  
  2000年3月5日,早新闻播出物理学家、教育家谢希德先生于4日晚病逝的消息。记者来到华东医院时,东18楼10号病房的床头还吊着护理标牌。遗体已被保存起来,将于告别会之后送往医学院,捐赠手续早在1996年就办好了。“把证书从家里拿出来”,是谢先生远行之前叮嘱秘书曹佩芳的最后一件事。
  5年前,谢希德的丈夫、生物学家曹天钦的遗体也是捐赠给医学事业的。谢希德留下丈夫的一缕头发,葬在龙华烈士陵园,每年都去祭奠。今年病重,托了秘书去扫墓。尔后不久,她就随之而去了。如今,他们美丽的灵魂无牵无挂地相聚在天堂。
  谢希德是因乳腺癌复发和广泛转移,医治无效而去世的。79岁的谢先生已经同癌症搏斗了34年。从1966年患上左侧乳腺癌至今,癌细胞几度向胸壁、淋巴结转移,这次扩散性转移已是第5次被癌症侵袭。一次次手术、化疗,令她受尽折磨,然而生命却在一次次砥砺中放射光芒。
  去年12月,江总书记总书记亲自打电话给华东医院院长王传馥,仔细询问谢希德的病情,嘱咐一定要全力以赴,精心治疗。在市委、市卫生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华东医院多次组织各方专家会诊,进行了全力治疗和抢救。
  与死神最后交战的80多天,是谢希德倍受煎熬的日子。肿瘤组织在胸壁上大面积扩散,造成胸腔严重积水,先后29次抽出近2万毫升积液,相当于40个盐水瓶的容量。到晚期,她不得不插上好几根管子,吸氧、鼻饲、输血、导尿,还接着心脏监测仪。因为腿部残疾,卧床也是强迫体位,无法向右侧,使她愈发痛苦。
  然而,谢希德异常坚强,从未哼过一声。她尊重医护人员,对每一位帮助她的医护人员说:“谢谢”。即使插管伸到喉咙,无法再说话,她也轻轻捏一下医护人员的手,表示谢意。她没有为自己的痛苦流过泪,却为人们的关心而热泪盈眶。内科主任胡允平对记者说:“我们从未看到这样有风度的病人,真是让人太佩服、太佩服了!”
  春节期间,朱镕基总理亲自到医院探望谢希德。谢希德无法同总理说话,只能做手势表示自己还有很多话要说。总理再三安慰,请她安心治疗。华东医院副院长陆佩芳告诉记者:“谢教授近10次心衰后,医生在抢救中给她插了呼吸管。她醒来后希望把插管拿掉,在我手上写了一个‘死’字,她要在最后的时间里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向她解释,照现在情况呼吸机不能拿,只有一个可能是从颈部切开气管。没想到她立即表示同意。为了党的事业,在生命到达终点的前夕,她愿意再次挑战极限,这种精神境界,真是令人敬佩之极。”
  谢希德住院期间唯一的要求只是要一部电话,让她接通便携式电脑。因为腿疾不能弯曲,她只能站立着工作。每天接发很多E-mail,处理大量的事情。直到2月3日,发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抢救之后,再也无法站起,才不得不停止工作。
  护工倪翠英,含着眼泪为谢教授换下病员服,穿上她平时爱穿的红毛衣。然后收拾自己的铺盖,回安徽老家。1998年谢希德开刀时,倪阿姨就来照顾她。她说:“谢教授说我们两个有缘,所以这次住院又把我找来。我在她边上搭个躺椅睡了80多天。每天都很多很多人来看她,学生、同事、朋友、领导,还有很多外国人。她病得很难受,还在帮助人。有的人看她受苦,跑到门外哭了。房间里鲜花不断,摆都摆不下,只好放在门外走廊边,天天如此,这幢楼里没有第二个的。”
  
   复旦人的良师益友
  
  3月7日星期一早上,复旦大学物理楼的橱窗里,就布置出纪念尊师的图文。老师们聚在办公室,说着说着,眼睛就湿润了。王迅院士说:“我们还在准备3月19日为先生过80岁生日,没想到她还是走了。”
  谢希德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度过的。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是从复旦大学讲师开始做起的,每学期她都开一门新课。即使是怀孕待产期,也在家中写了教案给同事去讲授。长期以来,为我国固体理论研究,尤其是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科研,从基础的奠定直到前沿性的开拓,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谢希德成为中科院院士,担任过复旦大学校长,又是上海市政协主席,可谓身居高位,但在复旦人心目中,她仍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可敬可爱的老太太。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和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在学业上给大家很多指导和帮助,同时又记挂着很多学生和同事的家事。她抽时间挑礼物给同事结婚生子贺喜;每次去北京开两会,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时,还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来看电视。
  这些看似细微的事情,饱含着她对人的真挚、丰富的感情。一些老同志知道,文革中有的年轻人整过她,但她并没有将这些事情记在个人的恩怨上。经历过时代的风雨,其中有的人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关单位找谢希德调查,她说记不住了。甚至有个打过她的学生,后来出国留学时还请谢希德写了推荐信。从此,一个人的灵魂因另一个仁慈的胸怀而改变。然而在有些方面,谢希德坚持原则、毫不含糊。有次一位青年教师接到一份国外访问的邀请书,英文国名中少了“PEOPLES”这个单词,因为时间很急,想先办手续再改,谢希德却连连说:“这个不行,这个不行。”
  “长江学者”金晓峰博士在法国深造期间,嘱咐去荷兰开会的同学向与会的谢先生转达问候,同学返回时,带来谢希德亲笔写的长信,令金晓峰十分感动,他说:“谢先生不是对我一个人,而是对复旦很多师生都这么好。她为很多学生写了出国留学的推荐信,每封信都是她仔细看过材料之后亲笔写的。不久前,96级一个优秀生希望得到谢先生的推荐。眼看先生病很重,她就自己准备了一份打印稿,但谢先生还是坚持自己动手写了推荐信。这可能是她最后的一封推荐信了。最近,这个女生已经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独具魅力的“Madame Xie”
  
  身为美国物理学会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谢希德每年都赴国外参加专业会议和学术交流,结交了很多外国朋友。人们尊敬地称呼这位老太太为“Madame Xie”,称赞她说“人是那么小小的,能量却非常大”。
  谢希德以过人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与国际的交流中起了特殊的作用。由于她的活动和影响力,令国际委员会投票通过,将1992年的第21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1993年的第4届国际表面结构会议地点放在了北京和上海,使中国同行获得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这些专业领域的地位。
  复旦大学正门对面的一幢土黄色楼房,是1995年落成、投资400万美元建造的美国研究中心。中心副主任倪世雄对记者说,80年代中期,谢希德为筹措建楼的资金多方奔走,寻求支持。一次,她去见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康迪。康迪也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见面握手,谢希德犹如老同学那般招呼:“‘红袜子’最近赛事如何?”康迪听了非常高兴,与她大聊一通,原来两人都是波斯顿"红袜子"棒球队的球迷。后来,康迪为美国研究中心大楼的投资出了不少力。倪教授说:“谢先生在国际交流中显示出罕见的战略视野和特别的感染力,凡与她有过交往的外国朋友,都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成立15年来,举行了不少有益于沟通中美关系的学术活动。美国众议员科特·威尔顿1996年来沪在中心举办的"林肯讲坛"上演讲,他对谢希德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上个月,他定制一面美国国旗,并由公证部门认定,为纪念Madame Xie在中美关系上的贡献,于2月24日在美国国会大厦屋顶上空飘扬了一天,然后托人带到上海,专程送至谢希德的病榻前。
  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巴丁教授说:“在中国科学界,Madame Xie 是最有影响力的人。”很多美国朋友获悉Madame Xie逝世,都深感痛惜,一位称她为"中国妈妈"的美国姑娘,得知消息时在电话里就哭了。
  
   善良的母亲、慈祥的奶奶
  
  谢希德的独子曹惟正,刚刚从上海飞去美国一周,为给母亲送行又回来了。这一次他本想不走,母亲却叫他忙自己的事去。因此他很遗憾没能在母亲临终之际守侯在侧,他说:“但我感觉妈妈还活着,永远不会消失。很多人会想念她的。”
  44岁的曹惟正目前在美国一家医疗器械公司搞质量管理。他个头不高,圆脸,很像母亲。文革后首批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后赴美国攻读至博士毕业。谢希德是在35岁那年才生下这个儿子的,她对儿子教育很严,曹惟正小时还因贪玩挨过打。当然,母亲更多的是亲切地开导他,曾经还指导他安装半导体收音机。如今他9岁的女儿科林却是奶奶的小宝贝,她的英文姓和名之间夹着奶奶的英文名Hilda。科林连着两个暑假都来上海,跟奶奶学中文、做数学题。每星期,奶奶都给孙女发E-mail布置作业,直至这次12月入医院。
  曹惟正说:“爸爸妈妈即使在文革中挨批斗审查,也不愿停止学术上的追求。只要还有一点自由,他们就会在周末跑到外文书店去买书。妈妈在半导体物理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我想这也是她在恢复工作之际很快就跟上世界前沿的原因吧。”这些天他正整理母亲的书籍和资料,准备赠送给复旦大学。谢希德家中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除了写字台前一小块空地以外全是书。写字台上放着电脑,仅比桌面矮几厘米的椅子是为女主人不能弯曲的腿疾特制的。桌上堆着不少资料和文件,曹惟正说这已是初步整理过了,原先堆得还要多。富有幽默感的谢希德以一句美式名言自慰:“一个清洁的书桌是病态头脑的标记。”
  专程从北京来沪谢希文教授,对记者描述了谢希德的少女时代:“我姐姐幼年时就体弱多病,但她非常坚强。17岁时患了股关节结核,当时没有抗菌素,只能绑石膏,让病菌坏死,躺了4年。她在病床上背字典学英文,日本侵略者的炸弹也不能阻止她的读书声,就这样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
  病愈后重新站起,少女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结核菌没有了,右侧股关节也损坏了,右腿始终不能弯曲。但她考入厦门大学,受其父亲、前辈物理学家谢玉铭的影响,选择了物理,以后又漂洋过海去深造。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最终以高尚的品格和踏实的脚步,走出了壮阔的人生之路。无论是她的高度和速度,都是一般人很难企及。
  物理系教师资剑博士永生难忘恩师的关怀,10多年前他第一次写英语论文,谢先生为他连续修改了4次,改得比他写的还多。5年前他申请一个项目的推荐信,是谢先生在辞别丈夫的第二天交到他手上的。他悲痛地告诉女儿:“谢奶奶去世了”。小女孩抱着谢奶奶送给她的玩具兔子,天真地问什么叫“去世”,爸爸说:“谢奶奶到天堂去了,她是个伟人。”
  “什么叫伟人?”孩子又问。资剑想了想,说:“她是冠军。”
  2000年3月17日 星期五
  
 浏览:1029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2/11/5 11:44:2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陆栋 王迅光辉的一生 崇高的品德(收藏于2005/9/14 17:24:00
文化共享 - 谢希德简介(收藏于2005/9/14 17:23:01
刘云萍谢希德 曹天钦:患难情深(收藏于2002/11/5 11:59:46
李乐德严师、慈母、挚友——怀念亲爱的谢希德校长(收藏于2002/11/5 11:52:37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校务办公室五年耕耘日 常忆掘井人——复旦万科实验学校为谢希德教授塑像(收藏于2002/11/5 11:51:09
谢 希 德历 经 甘 苦 愈 老 弥 坚(收藏于2002/11/5 11:49:51
张建伟“科学家恋人”的60个春秋(收藏于2002/11/5 11:47:53
张光武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收藏于2002/11/5 11:45:49
唐宁复旦人,说复旦校园里有不少美人,但最美的是谢希德———谢希德的故事(收藏于2002/11/5 11:44:2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唐宁复旦人,说复旦校园里有不少美人,但最美的是谢希德———谢希德的故事(访问10300次)
刘云萍谢希德 曹天钦:患难情深(访问3674次)
张光武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访问2679次)
李乐德严师、慈母、挚友——怀念亲爱的谢希德校长(访问1911次)
谢 希 德历 经 甘 苦 愈 老 弥 坚(访问1846次)
陆栋 王迅光辉的一生 崇高的品德(访问1769次)
复旦万科实验学校校务办公室五年耕耘日 常忆掘井人——复旦万科实验学校为谢希德教授塑像(访问1697次)
张建伟“科学家恋人”的60个春秋(访问1526次)
文化共享 - 谢希德简介(访问152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后学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1/3 18:14:1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09/9/21 10:07:26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