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纪念园
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辛亥革命纪念园__古今世变之君子--康有为
国学大师纪念园区辛亥革命纪念园
中国近现代文献_中国近现代文献~文集_29955号馆文选__新学伪经考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下(七)

康有为

  汉书艺文志辨伪第三下(七)
  
  按文字之流变,皆因自然,非有人造之也。南、北地隔则音殊,古、今时隔则音亦殊。盖无时不变,无地不变,此天理也。然当其时、地相接,则转变之渐可考焉。文字亦然。《志》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则非歆之伪体,为周时真字,断断也。子思作《中庸》,犹曰「今天下书同文」。则是自春秋至战国,绝无异体异制,凡史载笔、士载言,藏天子之府,载诸侯之策,皆籀书也。其体则今之《石鼓》及《说文》所存籀文是也。子思云然,则孔子之书六经,藏之于孔子之堂,分写于齐、鲁之儒皆是。秦之为篆,不过体势加长,笔画略减,如南北朝书体之少异。盖时、地少移,因籀文之转变,而李斯因其国俗之旧,颁行天下耳。观《石鼓》文字与秦篆,不同者无几,不止如王筠所谓「其」「盘」「災」「敢」「弃」,知经文上承籀法也。王筠深于六书,故能发出。深于许慎而能攻许慎。如柳子厚深于《国语》而作《非国语》,杨雄深于《离骚》而作《反骚》,所谓蠹生于木而还食其木也今秦篆犹存者,有《郎邪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门刻石》,皆李斯所作,以为正体,体并圆长;而秦权、秦量即变方匾。汉人承之而加少变,体在篆、隶间。以石考之:若《赵王上寿刻石》为赵王遂廿二年,当文帝后元六年;《鲁王泮池刻石》当宣帝五凤二年,体已变矣,然绝无后汉之隶也。至《厉王中殿刻石》,几于隶体,然无年月,江藩定为江都厉王,尚不足据。左方文字莫辨,《补访碑录》审为「元凤」二字,而《金石萃编》疑为「保」「岁」「庶」等字,则「元凤」固不确也。《金石聚》有《凤凰画象题字》,体近隶书,《金石聚》以为元狩年作,江阴缪荃荪谓当从《补访碑录》释为元康,则晋武帝时隶也。《麃孝禹碑》为河平三年,则同治庚午新出土者,体亦为隶,顺德李文田以为伪作,无疑也。《叶子候封田刻石》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亦隶书,嘉庆丁丑新出土,前汉无此体,盖亦伪作。则西汉未有隶体也。降至东汉之初,若《建平郫县石刻》《永光三处阁道石刻》《开通褒斜道石刻》《裴岑纪功碑》《石门残刻》《郙阁颂》《戚伯著碑》《杨淮表纪》,皆以篆笔作隶者。《北海相景君铭》,曳脚笔法犹然。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吴《天发神谶》犹有此体。若《三老通碑》《尊楗阁记》为建武时碑,则由篆变隶而隶多篆少者。以汉钟鼎考之:唯《高庙、都仓》《孝成、上林》诸鼎有秦篆意,《汾阴、好峙》则有秦权意。至于《太官钟》《周杨侯铜》《丞相府漏壶》《虑俿尺》《若食官钟铭》《绥和钟铭》,则体皆扁缪,在篆、隶之间矣。今《焦山陶陵鼎铭》,其体方折,与《启封镫》及《王莽嘉量》同为《天发神谶》之先声,亦无后汉之隶体者。以瓦当考之,秦瓦如「维天降灵甲天下、大万乐当」、「嵬氏冢当」、「兰池宫当」、「延年瓦」、「方春萌芽」等瓦,为圆篆。至于汉瓦,若「金」字、「乐」字、「延年」、「上林右空」、「千秋万岁」、「汉并天下」、「长乐未央」、「上林甘泉」、「延寿万岁」、「高安万世」、「万物咸成」、「狼千万延、宣灵万有、喜万岁」、「长乐万岁」、「长生无极」、「千秋长安」、「长生未央」、「永奉无疆」、「平乐阿宫」、「亿年无疆」、「仁义自成」、「揜衣中庭」、「上林农宫」、「延年益寿」,体兼方圆;其「转婴柞舍」、「六畜蕃息」及「便」字瓦,则方折近《郙阁》矣。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和帝以前皆有篆意。其汉砖有「竟宁建平」、秦阿房瓦「西凡二十九六月官」七字,纯作隶体,恐不足据。盖自秦篆变汉隶,减省方折,出于风气迁变之自然。许慎《说文》叙诋今学,谓「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諠称秦之隶书为苍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盖是汉世实事。自苍颉来,虽有省改,要由迁变,非有人改作也。《志》乃谓「秦时始建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许慎又谓:「程邈所作。」盖皆刘歆伪撰古文,欲黜今学,故以徒隶之书比之,以重辱之。门人陈千秋说其实古无「籀」、「篆」、「隶」之名,但谓之「文」耳,创名而抑扬之,实自歆始。且孔子「五经」中无「籀、篆、隶」三字,唯伪《周官》「隶」字最多,则用《庄子》《韩非子》者。又「卿乘篆车」,此亦歆意也。于是「篆」、「隶」之名行于二千年中,不可破矣。夫以「篆」、「隶」之名承用之久,骤而攻之,鲜有不河汉者。吾为一证以解之。今人日作真书,兴于魏,晋之世,无一人能指为谁作者,然则风气所渐移,非关人为之改作矣。东汉之隶体,包氏世臣以为蔡中郎所变,然《王稚子阙》《嵩高铭》《封龙山碑》《乙瑛碑》挑法已成,特中郎集其成耳。然汉隶中有极近今真楷者,如《高君阙》「故益州举廉丞贯」等字「阳」、「都」字之「邑」旁,直是今真书,尤似颜真卿。考《高颐碑》为建安十四年,此阙虽无年月,当同时也。《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杨震碑》似褚遂良笔,盖中平三年者。《子斿残石》《正直残石》《孔彪碑》亦与真书近者。至《吴葛府君碑》,则纯为真书矣。若吴之《谷朗碑》,晋之《郛休碑》《枳阳府君碑》《爨宝子碑》,北魏之《灵庙碑》《吊比干文》《鞠彦云志》《惠感、郑长猷、灵藏造象》,皆在隶、楷之间,与汉碑之《是吾》《三公山》《尊楗阁》《永光阁道》刻石在篆、隶之间者正同,皆转变之渐,至可见也。不能指出作今真书之人,而能指出作汉隶者,岂不妄哉?后人加出「八分」之说,又指为王次仲作,益更支离。然蔡文姬述父邕语曰「去隶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张怀瓘曰「八分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刘氏熙载曰「汉隶可当小篆之八分,是小篆亦大篆之八分,正书亦汉隶之八分。」于古今转变之故,颇能发明。通于此义,则知自孔子时之「文」,三变至今日而犹存,未尝有人改作之,唯歆窜乱之耳。夫籀、篆之体,有承变而无大异,虽以歆之颠倒妄谬,亦不过谓「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孔子手写之经,自孔鲋、孔襄传至孔光十余世不绝,别有秦、魏之博士贾山、伏生及鲁诸生手传之本,师弟亲授,父子相传,安得变异?则汉儒之文字,即孔子之文字,更无别体也。子思谓「今天下书同文」,则许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分为七国、文字异形」,江式表谓「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罢不合秦文者」,卫恒《四体书势》谓「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皆用刘歆之伪说,而诞妄之讏言也。古文、奇字本于钟鼎,今《说文》所载,古文千余,无奇字,盖即《八体六技》之书。许慎说经皆从古学,则是尽见古文。刘歆以古文之体写其伪经,然字数不过千余,其中又多刘歆所伪造,则三代金石异文亦仅矣。
  
  
 浏览:669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19 15:31:3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20 (收藏于2014/10/10 16:28:23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9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8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7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6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5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4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3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2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1 (收藏于2014/10/10 16:28:2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访问5080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访问4751次)
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 (访问4041次)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访问3910次)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 (访问3404次)
康有为上清帝第七书 (访问2901次)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访问2412次)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购碑第三 (访问2149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20 (访问1985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卷14 (访问158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12/12 23:42:55
龟老子文选评论(评论于2015/3/24 17:21:0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