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国学大师纪念园区__学术巨子——王国维
国学大师纪念园区
中国近现代文献_中国近现代文献~文集_3156号馆文选__东山杂记

东山杂记卷一(五)

王国维

  东山杂记卷一(五)
  
  唐用开皇官尺
  汉尺传世者虽有二种,有唐一代之尺,则反无存,史亦不言唐尺与前代尺之比例,余其即用开皇官尺。何以徵之?《唐六典》金部郎中职言:“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二寸为大尺,十尺为丈”云云,“凡积秬黍为度、量、权衡者,调钟律,测晷景,合汤药及冠冕之制则用之;内、外官司悉用大者。”而《隋志》谓开皇尺,即后周市尺,当后周铁尺一尺二寸。周、隋时,以铁尺调律,以市尺当官尺供公使用。唐制即出于此。此一证也。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古秤三斤为一斤。唐量未闻权衡,则亦以三两为一大量,分明出于隋制。权既如此,度亦宜然。此二证也。后用铁尺,据达奚震牛弘校之以上党羊头山大黍,累百满尺,谓为合古,则《六典》所云“累黍之尺”,虽语出《汉志》,而事本宇文。又开皇官尺,当铁尺十二寸,唐大尺亦当黍尺十二寸。此三证也。《宋史·律历志》载翰林学士丁度等上议:“今司天监影表尺,和岘所谓西京铜望臬者,以其洛都故物也。(原注:晋荀勖所用西京铜望皋,盖西汉之物,和岘谓洛阳为西京,乃唐都耳。)今以货泉、错刀、货布、大泉等校之,则景表尺长六分有奇,略合宋、周、隋之尺由此论之,铜斛、货布等尺寸,照然可验。有唐享国三百年,其间制作法度,虽未逮周汉,然亦可谓治安之世矣。今朝廷必欲尺之中,当依汉泉分寸。若以太祖膺图受禅,尝诏和岘等用景表尺典修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合唐制,以示诒谋,则可且用景表旧尺”云云。如是则丁度等以宋司天监景表尺为唐尺,其尺当汉泉尺一尺六分有奇。后用铁尺,则当晋前尺一尺六分四厘。故丁度等谓唐尺略合于周隋之尺。此四证也。(此宋司天监景表尺,丁度等以为唐尺,然《宋史·律历志》又谓“今司天监圭表乃石晋时天文参谋赵延%所造”,则实非唐物。然五季之世未遑制作,则亦当用唐尺也。)《唐书·食货志》载“开元通宝钱,径八分”,罗叔言参事据之以作唐钱尺。按开元通宝,有唐一代,多铸此钱,其大小亦不等。今择其轮廓完好容量之,得建初尺一寸零六毫有奇。而果开元通宝钱十二当得唐尺之九寸六分,则当建初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假定建初尺与晋前尺同,则累钱十二正得开皇官尺一尺。)则唐尺与假定之开皇官尺,仅差四分。而开元通宝钱,铸于武德三年,必用隋尺无疑。故宜由之以校定隋尺,不宜由建初尺而疑唐尺与隋尺不合。此五证也。闻日本奈良正仓院有一尺,相传为唐尺,他日当摹之,以证成余说也。
  
  宋三司布帛尺
  宋三司布帛尺,世传有仿制之本,不知其所自出。明尺亦罕见,惟近年出土之大明宝钞。《明史·食货志》谓其“方高一尺,广六寸”,与国朝量地潜尺正同,约当工部营造尺一尺一寸。
  
  度量权衡变迁之定例
  度量权衡,自古讫今,皆由短而长,由小而大,殆为定例。尺则汉建初尺,比元延尺长二分许。魏杜夔尺,又长于汉尺五分。晋前尺虽同于汉尺,而晋后尺则比晋前尺一尺六分二厘。宋氏尺比晋前尺一尺六分四厘。梁朝俗间尺比晋前尺一尺七分一厘。后魏前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七厘,中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一分一厘,后尺比晋前尺一尺二寸八分一厘。后用市尺与开皇官尺,皆同北魏后尺。唐亦如之。而其增率之速莫剧于两晋后魏之际,三百年间,几增十分之三。前此则周尺、汉尺、晋前尺,虽不必如《隋志》所言,全相符合,要其增率不过数分。求魏晋以后尺法所以骤增之故,实由当时中原户调,始课绢布,官吏惧其减耗,又欲多取于民,故其增加之率,至大且速。考《魏书·高祖纪》:“太和十九年,诏政长尺大斗”。而《杨津传》言:“延昌末,津为华州刺史。先是,受调绢布,尺度特长,在事因缘,共相进退,百姓苦之。津乃令依公尺度。”则自太和末至延昌,不及二十年,而其弊如故。又《张普惠传》:“神龟中,天下民调,幅度长阔,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惠上疏曰:‘绢布,匹有丈尺之盈一,犹不计其广;丝绵,斤兼百铢之剩,未闻依律罪州郡。若一匹之滥,一斤之恶,则鞭户主,连长,此所谓教民以贪者也。今百官请俸,人乐长阔,并欲厚重,无复准极。得长阔厚重者,便云其州能调,绢布精阔且长,横发美誉;不闻嫌长恶广,求计还官者。此百官所经仰灭圣明也。’”云云。观于此疏,则当时增尺之理,甚为了然。且其时不独增尺法,又增匹法。自周汉以来,布帛皆以四丈为一匹。《北史·卢同传》载:“后魏熙平间,同累迁尚书左丞。时相州刺史奚康生征百姓岁调,皆长七八十尺,以邀奉公之誉,部内患之。同于岁禄,官给长绢。乃举案康生度外征调。书奏,诏抵康生罪。”又《北史·崔暹传》亦言北齐天保中,“调绢以七丈为匹,为暹言之,乃依旧焉。”由是观之,一尺之增,于历代调绢至为明白。调法于绢布之外,兼调丝麻,皆以斤计。租法用粟,则以石计。权衡二物,自汉至隋,增至三倍,亦由是故。以调绢之事观之,盖可信矣。今世所传宋三司布帛尺,较隋唐官尺为短,似出前例之外。然自古讫唐,绢之定制,皆以四丈为匹,宋以四丈二尺为匹,尺法所减,以匹法偿之而有余。宋尺稍短,职是故也。元明以后,无绢布之调,明代虽有布缕之征,然皆用米折,而明尺反绝大,又似与前例不合。然明尺之长,当自宋元之际已然,观宋初布帛,幅度二尺五分,元时则仅一尺四寸至一尺六寸(见《元典章》),其尺度之长,可以想见。自元以后,不课绢布,故国朝工部营造尺,反短于明尺,惟量地藩尺独与明尺同。盖因清丈之事,最易扰民,故特用长尺以优之。此与古代调绢增尺之故,大相异也。古者岁调绢布,皆纪年月日郡县及输纳者姓名,观《魏书》张普惠之疏与《北史·卢同传》所纪论奚康生事可知。盖不记郡县年月日,则无自知调绢长吏为何人,又苟不记输纳者姓名,则鞭户主连三长之事亦不能有也。至汉之任城国元父紬,则并记丈尺价值,而不记年月日。考《后汉书·光武十王传》:顺帝时,羌虏数反,任城王崇辄上钱帛佐边费。此紬出古长城下,殆即当时佐边费者,乃国王所献,非民间
  所纳。(汉时除变夷课宾布外,尚无调绢布之制。)故但著其地及大尺价值欤?
  
  
 浏览:46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14/6/9 15:17:4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附录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八)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七)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六)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五)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四)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三)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二)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下(一)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卷上(五) (收藏于2014/6/12 12:02:33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郭汾阳王国维为何自杀(访问3955次)
刘克敌同时代人笔下的王国维(访问3222次)
xx《王国维年谱新编》(孙敦恒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访问2999次)
干春松王国维:自杀的理由(访问2651次)
xx开拓学术先驱—王国维(访问2643次)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访问2508次)
左舜生《厌世自沉的王国维》(访问2487次)
王学海关于年谱编撰的新思考棗-兼述陈鸿祥先生的《王国维年谱》(访问2268次)
张新颖王国维寻求“慰藉”的中国心(访问2251次)
xx王国维的诀别(访问2077次)
1/2页 1 2 向后>>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