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22岁 踏上寻觅原子弹征途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在上中学时就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5年7月15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伴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原子之火冲天而起,人类进入了核时代。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他们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再推荐两名年轻助手去进修深造,吴大猷推荐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1946年9月,22岁的朱光亚随考察组秘密前往美国,踏上了中国寻觅原子弹的漫漫征途。1949年秋,25岁的朱光亚通过了博士学位的答辩。1950年春,他毅然回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创业热潮之中。 35岁 承担“两弹”攻关重担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命调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承担起了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同时负责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 1962年9月,朱光亚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核爆炸试验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进行,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随着“起爆”那一声铿锵的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朱光亚紧接着又开始组织实施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都分别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原子弹研制的“三级跳”计划。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80岁 小行星命名“朱光亚星” 1996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1996YH3,经国际认证,获得永久编号10388。这一天恰好是朱光亚72岁生日。 这本是一种巧合,8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12月25日,朱光亚80寿诞之际,为表彰他为我国核物理及原子能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国家决定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 南开中学学生百度贴吧悼念老校友 1938年,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从湖北转移到四川。先后就读于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1941年在重庆南开中学毕业,把青少年时光留在了重庆。 在南开中学的一年半,朱光亚受益于数学、物理、化学老师的教育、培养,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荣爵老师(现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1年他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昨晚,朱光亚逝世的消息传出,不少南开中学学生在百度贴吧悼念这位老校友:“初中时在南开记录片和院士壁上认识您,高中时常常经过您的雕塑前,大学后跟您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现在大学行将毕业,您远去了。深切怀念杰出的南开校友朱光亚先生!”(编辑 张颖) |
原文 发表于重庆晚报网络版 浏览:61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