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著名的本草学家李时珍,也是明代的著名医学家。明代的中国,儒学的认识方法有了新的变化,“格物致知”是新一代儒家认识事物的方法, 这种认识,在“科学”一词尚未引入中国前,便是中国人的科学概念。它的意思是通过研究事物来了解其内在的深刻道理。认为每一物都有一理,所以"格物"就是深入的研究事物的道理。研究事物需一物一物的去研究,今日研究一件,明日研究一件,积累多了,就能发现共同规律了,如果想只研究一物,便会知道共同道理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看见一棵树,明天看见一棵树,看到一千棵的时候,就发现这一棵一棵的东西,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树”,抽象化的“树”就是其一般的、共同的含义。 当时的著名学者,都非常关心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很多著名著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来做研究。 所以相当的一部分学者空泛地讨论“心”(人对外界感知能力)、“人性”(人的行为原则和道德)和“天理”(自然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固有道理)之间的关系,走入了研究的误区,混淆了“学”和“思”之间关系,或者以思维的先见性来主观的为事物的内在规律下定义,不但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还成为封建礼教的理论附庸,并没有催发中国本土的科学精神的发展。 受这种思想影响,医学家在医学研究中,注重博采众家,研究医理,对祖国医学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等字斟句酌, 解释文意,考订文字,为经文作注解。不少注释本,相继问世,为古籍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鉴于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古代医家的格物致知,他们亲自参加医疗实践,从中获得真知,使许多医学问题,完成了从现象到认识上的飞跃,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李时珍生于医学世家,受家庭环境影响,深爱医药学,他曾作诗把自己比作“逆流船”,表示要以“比铁石坚”的决心和“至死不怕难”的精神,顶着当时社会上视医学为“小术”、医生地位卑下受歧视的逆流,立志要做一个有成就的、为人民解除疾苦的好医生。他通过钻研医著和不断实践,发现在历代本草著作中,有许多错误,医药书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百姓健康,决心编著一部内容正确而丰富的本草著作。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除历代的医学著作外,还阅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地理、农林园艺、音乐诗歌、神话传奇等书籍800余种。 他重视深入对事物观察研究,实地考察,动手研究,为摘清每一个疑问,不辞劳苦、不避艰险。为了鉴别白花蛇的品种,他上山观看捕蛇人补蛇和把蛇作成药材的过程;为了验证吞服曼陀罗花“令人笑”、“令人舞”的说法及其麻醉作用,亲自作了实地观察;为验证生姜能否常吃,就亲自试验常吃生姜,果然得了眼 病,眼病愈后再吃又复发,确信不能常吃生姜。不仅整理了历代本草所录的全部药物 1518种,修正了历代本草的错误,对某些药物疗效作出新的结论:如大风子治麻风、延胡索止痛、土茯苓治梅毒等,而且还增添了374种新药,是我国古代本草著作中增加新药最多的一次,新增药物中,许多已被证实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如治跌打损伤用三七、治毒蛇咬伤用半边莲,治痈肿疗毒用紫花地丁等等。 李时珍从35岁开始动手编著,历时27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经过3次认真彻底的修改,至6l岁时,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此后又经过十多年修改,直至73岁才最后定稿。耗费40年时间,是因为李时珍在医疗实践中逐一验证疗效,把自己反复多次的感性认识资料,加以比较、分析、综合,以最后确定药物的性能、功能和临床效用,这就是他所说的“穷究物理”是明代中国理学思想的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本草纲目》内容广博,对自然科学的其它学科,如医学、生理学、营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都有相当的贡献,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受到我国及世界人民的崇敬。 与之相反,有些医家认为接受了理学思想以主观意识判断疾病的顺逆吉凶,就是荒唐的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末,中医学的衰落和这种理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
浏览:1451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