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官场上派系争斗激烈,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一派被时人称为正派,其首领之一的顾现成题在东林书院的一幅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流传甚广,以官宦为代表的一派被时人称为邪派,其首领魏忠贤是明朝有名的大太监,,称为"九千岁".另外,以地域为基础,还夹杂着一些同乡帮派,如:齐党;浙党;楚党;昆党等等,几乎所有的大小官员非此即彼,各有所属,整个社会乌烟瘴气.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颇有雄才大略,无奈积弊太深,终不免吊死煤山.史学家评论这一段历史时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就在这污水泥潭中,杜家第八世杜诗,因其拒绝加入任何一派,不肯向权贵低头而被益为海内直臣.
明朝天启皇帝时期,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邪党得势,与之对立的东林党便大遭杀戮,内阁大臣,六部九卿,各地督抚见风是舵,纷纷败倒在他的脚下,有所谓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之说.更有甚者,有人把魏忠贤与孔子相提并论,在全国各地为其建造生祠,作为神灵供奉.当时杜诗任江西布政使,在明朝,一省长官有三,巡抚;巡按;布政使,巡抚管军巡按管检察,布政使管民政,布政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时人称为"方伯",所以杜氏家族在旧滨城南街的故居大门上悬挂"方伯第"匾额.在杜诗的极力反对下江西巡抚杨邦宪一直不敢公开宣布为魏忠贤建生祠,当时全国各地未建生祠的只剩江西和福建两个省份,后来杨邦宪和巡按留述祖几次三番与杜诗商量,想把澹台子羽祠改为魏氏生祠,均遭到杜诗严词痛斥,他们都被杜诗的凛然正气所压倒,羞愧难当,再不敢提为魏氏建祠之事.天启七年(1627年),杜诗因为政绩卓著,廷议推举任浙江巡抚,但终因得罪魏忠贤被罢官,江西巡抚杨邦宪,巡按刘述祖便联名上奏皇上,请求在江西为魏忠贤建造生祠.巧的是,江西请求建祠的奏章到了京城,天启皇帝已经驾崩.新继位的崇祯皇帝扶正祛邪,阉党被大量的惩处,江西巡抚杨邦宪处以面部刺字,割去鼻子的重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