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民族脊梁__人民艺术家——刁光覃
民族脊梁
74623号馆文选__另类、智慧

看一篇有好处的故事

一网复一网,终有一网得

  看一篇有好处的故事
  
  
  别字世家 (录自《一字千金故事》)
  
  
   有父子二人,读书欠下功夫,老写错别字,因而“大名”远扬。有次,儿子出外做生意,行至半路,天下大雨,他出门时忘记带伞,就写了封信,托人捎回家中:
   父亲大人:
   孩儿走到半路,天降大雨,别人有命(伞)我无命(伞),有命(伞)带命(伞)来,无命(伞)带钱来买命(伞)来。
  儿上
  
  父亲一看过后,很生气,立即回信:
  
   吾儿:
   你会马(写)则马(写),不会马(写)则熊(罢),堂上有容(客),差(羞)死我了。
  【老人曹树厚评语】 这是一篇嘲笑写别字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因写别字而闹出的笑话。朋友们呀!千万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励志苦读得状元 (录自《风流遗韵》)
  
  (2000年12月18日)
  
  话说徽洲书生唐皋 ,他在郡学读书时,曾夸口说自己是一个状元的料。可谁知考一次失败一次,考十次失败十次。他的同乡为此还做了一首诗嘲笑他:
  徽洲有个唐皋哥,一气秋闱走十科。
  经魁状元荷包裹,怎奈京师剪绺多!
  
  意思是说,唐皋十次上考场,每次满以为魁首、状元都已稳获手中,哪知道京城扒手太多,把魁首、状元偷走了。这对他的挖苦实在太厉害了。
  
  不过,唐皋对此并不在乎,反而更加发奋苦读。他在自己的书房里挂了一幅对联:
  愈不中愈读,命其如唐皋何!
  
  他认为自己连考连败,确实是时运不济。可他又不信这个邪理,偏要和命运较量一番,越是考不中,他愈要苦读。
  
  一一唐皋请人画了一幅《渔翁风雨图》,画一个渔翁在雨中下网。画好以后,他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一网复一网,终有一网得。
  笑杀无网人,临渊空叹息。
  
  一一他认为自己正像那个渔翁,虽然一网网落空,只要坚持下去,终会有一网得手。值得耻笑的是那些连网都没有的人,一辈子只能对着渊鱼白白叹息了。他用这首诗进一步表示会考上状元的决心。
  
  一一终于在五十八岁那年,唐皋稳稳地拿到了状元。在他打马游街时,尽管人们觉得他的仪表,缺少了些光彩耀人之处,可他的顽强精神却令人感动。
  
  【老人曹树厚评语】 古时,三年考一次状元,唐皋考了十次,这就是说他考了三十年。好坚强呀!现代的人呀,不妨向唐皋学习!
  
   美德 (录自《武当山故事精选》)
  
  (2000年12月25日)
  
  一一有一位白胡子老汉,这天将三个儿子喊到面前,说:“现在我老了,轮到你们当家了。今天,每人给10两银子,出门做一件功德事回来。谁有美德,谁就当家。”
  一一 过了几个月,三个儿子回来了。
  一一大儿子说:“我走到了河边,看见一个妇女跳进河。我跳进河里把她救了起来。她身怀有孕,我救了两人性命。”
  一一老人点点头,没有言语。
  一一二儿子说:“我走过村庄,看见一户失火。这天刮大风,全村人都很危险。我只身跳进火里,将火扑灭,保住了很多人家。”
  一一老汉笑眯眯的,没有说话。
  一一三儿子说:“爹,对不起你老人家。我做了一件蠢事,救了一个仇人。那天,我路过大山,看见经常欺负我们的邻居武举人,醉倒在悬崖边,一翻身就要摔到崖下,粉身碎骨。我本想把他掀下崖去,可是又一想,当前国家正需要这些武士,沙场需要他去征战,最后我还是把他喊醒了。他羞愧满面,深深给我作了个揖,上马去了。”
  一一白胡子老汉听罢,哈哈大笑,便要小儿子当家。大儿子和二儿子不服气。白胡子老头说:“救命保住二人,救火保住一家人,这有国家的强盛要紧吗?你弟弟丢弃个人怨恨,先为国,后为家,这就是美德。”
  一一第三个儿子当家了。武举人非常感谢他,承认了自己以前的过错。从此两家和睦相处,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老人曹树厚评语】 为了国家的强盛,不计较个人恩仇,第三个儿子救了仇人武举人,反而得到了白胡子老父的表扬,当了家。这个故事很感动人!
  
   吝啬商人吃烧饼的故事 (摘录《一千零一夜》)
  
  (2001年1月1日)
  
    从前,京城里住着一个商人,家庭富裕,生活幸福,令人羡慕。一天,他到了另一个城市里去做生意。他刚刚进城,就碰到一个老太婆,手里拿了两个烧饼。商人觉得肚中饥饿,就想买下那两个烧饼充饥。于是,他就问那个老太婆:“老人家,您手中的烧饼卖吗?”
    “当然要卖。否则,我拿着它在街上闲逛干吗?”
  
    商人一听,十分高兴。于是两人开始讨价还价。这个商人历来吝啬,喜欢贪小便宜,他把价格压得非常低,老太婆与他争执一番,见他无心加价,也就将烧饼以最低价卖给了商人。商人十分高兴,狼吞虎咽,吃掉了那烧饼。第二天,商人上街,又碰上老太婆手拿两个烧饼在卖,商人心中一喜,连忙跑过去,同老太婆讨价还价,,又以比昨天还低的价格买下了那两个烧饼,作为一天的粮食。如此这样20天,商人天天都不吃饭就上街,去碰那个老太婆,以最低价格买下两个烧饼,聊以充饥,显得非常有规律。商人心中暗喜,以为自己节省了很多钱。但20天之后,那个老太婆突然不见了。商人天天都到街上去找她,四处打听,仍然不知道她的去向,心中似乎有一中失落感,自己再不能吃到那么便宜的烧饼了。
  
    商人久久寻不到老太婆,也就放弃了那种想法,没有指望再吃到最廉价的烧饼了。但有一天,他突然又在大街上碰到了那个老太婆。两人寒暄一阵后,商人问起她为何这些天没有上街卖烧饼了,老太婆笑了笑,没有回答。商人不知何故,一个劲地追问原因。老太婆被逼无奈,只得说道:
  
    “先生,我说了,你可不要责怪我呀。我根本不是卖烧饼的。前些天,我家主人背上生了一个大毒疮,医生开了一个方子,专用奶油拌面粉,在晚上睡觉的时候,给他敷上一次。我看到这些用过的面粉丢了可惜,就将它烧成烧饼,拿到街上去卖,能卖几个钱算几个钱。没料到这些烧饼供不应求。后来,我的主人毒疮医治无效, 给烂死了,我就没有面粉做烧饼了。这就是您很久没见到我的原因。”
  
    商人不听则已,一听之后,顿时觉得肠翻肚胀,非常恶心。他万万没有料到,那廉价物美的烧饼,竟是用敷毒疮的面粉做成的。他一想到这里,就呕吐不止,差一点为此送了性命。
  
  不要读错音
  (2001年1月8日)
   
  
    我有一位健谈的朋友,在健谈时喜欢谈书。他确实读过很多书,不过,对书上的字音不大认真对待。他常说“识字没有巧,读边就是了。”有一次,他向我谈着中国的四大名著。他谈着说:“老曹,你不要瞧不起我啊!中国的四大名著,我读了好几遍。”
    我知道这位朋友读书不大重视读音,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中出笑话。便故意问:“哪四大名著啊?”
  
    他得意地一字字地回答我说:“第一大名著是《三国寅义》。”
  
    我忍住笑,问:“第二大名著叫什么书名呢?”
  
    “《水许传》”。
  
    “第三大名著叫什么书名呢?”
  
    “《工楼梦》” 。
  
    “第四大名著叫什么书名呢?”
  
    “西游己”
  
    我的笑终于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但他不知道我笑什么,批评我说:“老曹,你不要瞧不起我啊!中国的四大名著,我读了好几遍。”
  
  【老人曹树厚评语】 这个故事是我创作的,当然有些挖苦的意味。然而,在实际中确实有读字音只读一边的人,他们还举出例子证明自己读一边音的正确。他们说喝水的“喝”字,就是读旁边的“曷”音。到底“识字没有巧,读边就是了。” 对不对?是否读每个字皆可这样?我请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出笑话!
  
   点金术
  (2001年1月18日 星期四)
    在很久很久以前,希腊有个名叫迈得斯的国王,他是一个贪婪的人,他爱金子胜过任何其他的东西。
    一天,他乞求上帝赐给他更多的金子。上帝决定惩罚他一下,于是就说:“好吧,明天早上你所碰到的所有东西都会变成金子。”迈得斯国王听到这话,高兴极了,“我就要变成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啦!”他禁不住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他很早就起床了。他碰了以下床,床变成金的。他要穿衣服,一摸,衣服变成金的。迈得斯欣喜若狂。
    迈得斯很喜欢花儿,,他有一个漂亮的花园,常去赏花。这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玫瑰花开得十分妖艳。这位国王摘下一朵,可花儿却在他手中变成了金的。他又摘下一朵,结果还是一样。他一碰,花儿就变了,他很难过。因为他很喜欢玫瑰五颜六色的丰富色彩。”不
    这位国王回去吃早餐。他端起一杯甜奶,牛奈马上变成了金子。他又拿起一片面包,面包也变成了金子。这下迈得斯国王可不那么高兴了。 当这个世界最富有的人虽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他还饿着肚子呢。他不能吃喝金子,也不可能喝金子羹。
    迈得斯又回到花园,他的小女儿,他慈爱地吻了吻女儿,她一下子变成了一尊雕像。
    迈得斯难过极了,他回到王宫,眼里噙满泪水,他乞求上帝解除他的点金术。
    他说:“我真蠢,爱金子爱得头脑发昏。请把我的金子全都拿走,把女儿还给我吧!
    “到你花园附近的河里去洗洗手,河水就会把点金术洗掉。”上帝说。
    迈得斯到河边洗了手,急忙跑到变成金像的女儿那里。他又吻了她一下,于是她又变成他那漂亮的小女儿了。
    迈得斯永远不会忘记这次教训。他现在懂得了金钱并不等于幸福。
  巧出匠心
  (2001年2月1日 星期四)
   
  
    清朝嘉庆年间,广东梅县某集镇有一对穷苦夫妻,在路边盖了两间房子,开了家小饭馆。两口子虽然用心操持,热情周到,所卖饭事物美价廉,但因店面简朴,因而来客不多,生意十分清淡。
    有一天,有名的岭南才子宋湘赴京赶考,路过夫妻店用膳,见顾客寥寥,便细心询问缘由。店主只好坦诚相告,诉说了一番凄苦,并恳请才子帮忙拿主意。
    宋湘略一沉吟,心中有了主意,放声笑道:“老板莫急,待晚生帮你写副对子,兴许有益贵店。”店主连忙备好文房四宝。宋湘握笔在手,顷刻写就对联一副:
        一条大路通南北,两窗小店卖东西。
    横批是:
          上等点心
  
    但是,他故意把点心的“心”少写了一点,便叫店主贴将出去。店主虽出身贫寒,却也念过几年书,略识文字,他见“心”字少了一点,心中奇怪,却又碍着才子面子,不便明言,只好道谢,将对联贴了出去。宋湘诡秘地一笑,告别店主往北而去。
    时隔不久,有个当地的落第秀才前来吃饭,见横批上“心”字少写了一点,忙问是谁所写,店主只得如实相告。秀才闻得此联是宋湘所写,不禁暗暗嗤笑。一出店门便将此事传扬出去。一传十,十传百,秀才举人乡绅雅士不信宋才子不会写“心”字,纷纷赶来观看,小店门前车水马龙,顿时热闹起来。前来观看之人,免不了有许多人要在此吃些点心,生意也就红火以来。虽然说来的人只想看些“笑话”,但吃过的人都交口称赞这“上等点心”果然不假,如此一来,等于给这个小店做了不花钱的广告。不少人竟是慕名而来了。小点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历久不衰。夫妻着实赚了不少钱。
    店主终于明白了生意红火的缘由,心花怒放地对妻子说:“多亏了宋举人巧出匠心。他真不愧是岭南才子!”
  
   祸从口出
  (2001年2月8日 星期四)
  
    贺若弼的父亲贺敦,为人武勇忠烈,耿直敢言,在北周担任金州总管。当时朝中有个大臣,叫宇文护,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贺敦很看不惯,经常在众人面前指责他的不是。宇文护大为恼火,恨之入骨,于是借机诬陷,将他判处了死刑。
   
    贺敦临刑前,招呼儿子贺若弼上前,告诉他说:“我惨遭横祸,都是因为祸从口出,说话没有顾忌的缘故,你不可不牢记这个教训。”说完,拿起锥子就刺贺若弼的口,直到出血为止,借以告诫他以后说话要小心谨慎。
    贺若弼最初还能牢记父亲血的教训,几次躲过杀身之祸。后来,他的功劳越来越大,而得到的封赏却不如别人多,他就牢骚不断,说长道短。最终,因私下与人议论隋殇帝奢侈,在六十四岁时惨遭杀害。史官认为这是他忘记了父亲临终教诲的结果。
    后来,就用“祸从口出”,指说话要小心谨慎。
  
  【老人曹树厚评语】 这个故事出自《隋书.贺若弼传》,原书是贺敦拿起锥子刺儿子的舌头,叫“刺舌”。我意译为“刺口”,标题按照现代的习惯说法改为“祸从口出”。古今中外许多杀身之祸,仅仅是说了几句话触怒了当权者,便遭到了肉身毁灭。啊!“祸从口出”四个字,中外古今皆然。不过,随着现代民主的推行,言论自由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说了几句反对的话,不至于判死刑。 但是,说话要看需要,不需要说时不必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2001年2月15日 星期四)
  
  唐代诗人杜甫在《最能行》诗中写道:“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贾。”他把《论语》看作是小孩儿的启蒙读物。然而在宋代,有一位鼎鼎大名的开国元勋——赵普,却凭着《论语》建立了一番事业。   
  
  赵普是山东人,早年追随宋太祖赵匡胤,很受赏识。公元960年,他为赵匡胤出谋画策,在陈桥发动兵变,夺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宋王朝,进而统一了全国。宋太祖因为他的功劳大,任命他为宰相。
    赵普读书不多,担任宰相后,才开始认真读书。没过多久,他的学问大有长进,向宋太祖提出了削弱地方兵力、收回大将兵权等一系列巩固国家政权的措施,都被太祖一一采纳,为天下安定作出了贡献。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赵普依旧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读书不多,仅读过连学童都熟知的《论语》,实在不学无术,恐怕不能继续担任宰相。宋太宗并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谈,说起此事,问道:“有人说你只读过《论语》,没读过别的书,是真的吗?”
    赵普毫不隐瞒,如实回答:“我平生懂得的道理,确实没有超出这部书的范围。过去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如今用另一半协助陛下治理天下。”
    太宗点点头:“看来,学好《论语》确实太重要了。”
    《论语》是孔门弟子整理孔子言行的著作,被奉为儒家经典。“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用来强调学习《论语》的重要性。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老人曹树厚评语】 我谈这个故事,并不是提倡儒家。但孔子很多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建立有不可否认功勋。比方说,要学而时习之,要孝顺父母,要遵守社会次序,要注意自身的修养,等等,其实都离开不了儒家的思想。你的一举一动,有的就是几千年孔孟思想的痕迹。外国人提倡道德,离开不了古代那些哲人,我们中国提倡道德,也离开不了儒家。所以,不能否认儒家的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贡献。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只是一个比喻,并不真是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赵普绝对不仅只读了一部《论语》。他在读《论语》以前,肯定读了很多的书,不然的话,他怎能读懂《论语》呢?又怎能认识《论语》里面的字呢?对这一点,不要笑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的不对。
  
   用冰块生火
  (2001年2月22日 星期四)
  
    南极是冰的世界。一回,某国探险队来到这里考察、探险,不慎丢失了唯一的火种。他们面临着饥寒交迫的绝境。能消极地等死吗?不能!于是大家都来想办法弄火。凸透镜可以聚太阳光成焦点生火,可以没有这个材料。不过这原理却启迪了一个队员:取一块坚冰,磨成与凸透镜相仿的样子试一试。阳光照了一会儿,引火物居然着火了!他们终于得救了。
    冰是水在摄氏零度时凝结而成的,因此,“磨冰取火”可以说是“以水取火”。水竟能生火,不可想象的事儿却成了现实。一切有志于改造世界的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许许多多似乎属于“天方夜谭”的事情都有希望成为美好的现实。
                         (张宿宗)
  
  【老人曹树厚评语】 用冰块生火,终于成了事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可以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看,智慧多么大的作用。有人说“我的智商低,没有智慧”,这是不对的。人急智生,每个人都有智慧的潜力,只是看你发挥不发挥你的智慧。
  
   用冰块生火
  (2001年2月22日 星期四)
  
    南极是冰的世界。一回,某国探险队来到这里考察、探险,不慎丢失了唯一的火种。他们面临着饥寒交迫的绝境。能消极地等死吗?不能!于是大家都来想办法弄火。凸透镜可以聚太阳光成焦点生火,可以没有这个材料。不过这原理却启迪了一个队员:取一块坚冰,磨成与凸透镜相仿的样子试一试。阳光照了一会儿,引火物居然着火了!他们终于得救了。
    冰是水在摄氏零度时凝结而成的,因此,“磨冰取火”可以说是“以水取火”。水竟能生火,不可想象的事儿却成了现实。一切有志于改造世界的人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许许多多似乎属于“天方夜谭”的事情都有希望成为美好的现实。
                         (张宿宗)
  
  【老人曹树厚评语】 用冰块生火,终于成了事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可以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看,智慧多么大的作用。有人说“我的智商低,没有智慧”,这是不对的。人急智生,每个人都有智慧的潜力,只是看你发挥不发挥你的智慧。
  
   文采与外貌
  (2001年3月1日 星期四)
  
    唐末诗人罗隐写过不少清丽宜人的诗句,当时郑数的女儿特别爱读他的诗,很钦慕他。一次罗隐登门拜访,她隔帘偷看,发现与她读诗时所想象的外貌大相径庭,于是大失所望,终身不读罗隐的诗了。
    明朝时,四川内江有个少女,长得楚楚动人,但她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原来,她读《牡丹亭》入了迷,一心要嫁给汤显祖。后来,她去杭州,托人向汤显祖表白爱慕之情。汤对来人说自己年纪大了,不能误她青春。这女子坚决不信,认为能把柳梦梅、杜十娘的爱情写得那么逼真的人,一定是才貌双全的少年。
    一次,汤显祖在西湖宴请宾客,这女子闻讯后,急不及待地亲自前往,发现朝思暮想的汤显祖竟然是个伛偻着腰,扶仗而行的老叟!少女大失所望,对天长叹不已:“我一向欣慕他的德才,愿意和他结终身之好,想不到他却是又老又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竟投湖自尽。
    世间会有“一表人材”的酒曩饭袋,也会有其貌不扬的才人志士。古往今来不少人正是不明此义,所以在社会生活中以至政治生活中误了事。
                         (张宿宗)
  
  【老人曹树厚评语】 “不能以貌取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我们中国古贤人说的话。所以,对人才,首先应该看他有没有才能,有没有工作能力,其他条件都是附带的。男女选择对象,首先也应该选择对方有没有生活的能力,有没有真感情,假使没有生活的能力,对你没有真感情,你选他(她)漂亮的面孔有什么用?结了婚要生孩子,孩子要养,要读书,不能用父母的面孔去养孩子,去培养孩子读书。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当然,选择到了这样的对象,对美也是不可忽略的,外貌漂亮也是个条件。但,是一个次要的条件。我们从这个故事里,要知道:有些有才能有本事的人,不见得外貌好;外貌好的人不见得有本事有才能。
  
   拍错马屁
  (2001年3月8日 星期四)
  
    从前有位七品县令,为显示风雅,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忽见一户人家门上贴的对联与众不同,写的是
        上联:数一道二门户
        下联:惊天动地人家
        横额:先斩后奏
    县官心想:此户如此气魄,一定有人在朝廷做大官,我要借他之力,攀龙附凤往上爬!于是赶紧备了一份厚礼,叩门拜访。
    寒喧之后,县官急不可耐地问主人:“贵府哪位大人在京都奉职?”
    主人一听,莫名其妙,自称兄弟三人皆是穷苦小民,没有当官的亲戚。
    县官一愕,忙诧异地问:“那门上贴的对联?......”
    主人恍然大悟,哈哈大笑,原来如此。“要说那副对联,倒是一点不假。”于是将自己三兄弟的职业陈述了一番。
    县官听后,方知自己拍错马屁,只好丢下礼物,扫兴而去。
    原来他们兄弟三个,老三是卖烧饼的。烧饼要一个一个数给顾客,故曰:“数一道二”;老二是做爆竹的,燃放起来“惊天动地”;老大是个屠夫,杀猪无须衙门核准,所以叫做“先斩后奏”。                 
                      (蒋星五)
  【老人曹树厚评语】 这篇故事颇为幽默,讽刺了拍马屁的县官,又道出了写这幅春联的人的才能。一家人三种职业----卖烧饼、做爆竹、屠夫,在春联中形象得维妙维肖,而且很有气魄。这个县官拍马屁而来,扫兴而去。
  
   味精的发明
  (2001年3月15日 星期四)
  
    一九O八年的一天,东京帝国大学池田菊苗教授正在进餐,突然一怔问妻子:“今天的汤,为什么这样鲜美?”其实汤里不过是些海带和几片黄瓜。于是池田教授若有所悟:认定海带里有奥妙!此后,他对海带的化学成份做了详细的分析,终于发现海带中含有谷氨酸钠,正是它使菜肴的鲜味大为提高,所以他将这种物质取名为“味精”。他还发明了小麦提取味精,以脱脂大豆为原料制造味精的方法,使原料来源更加丰富,生产更加便利。
    纵观有所发现、发明、创造的人,他们的头脑都无不象是雷达,随时都在捕捉着踪影,然后对它实行锲而不舍的跟踪追击,种种新发现正是被象这样连吃饭也不忘事业的人开创的!
                           (张宿宗)
  【老人曹树厚评语】这篇故事寓意很深刻,告诉了人们一些对时代起着推动作用的发现,正是由一些细心的人在无意中发现的。就像牛顿发现苹果落地一样,谁没有见过苹果落地呀,可是谁又能由苹果落地而推断出万有引力学说呢?谁又会想到一个小小的苹果会联系到宇宙这么深远的学说呢?如果没有这个学说,也许你现在还以为宇宙是天圆地方的哟!所以在生活中要注意每一点细节,要从中能够发现一些大的问题!
  
   妻子与海量
  (2001年3月22日 星期四)
  
    有一对小夫妻,结婚后相亲相爱,非常和睦。有一天妻子到外地出差,说是要去五天,结果,事情办得顺利,第三天就回来了。到家时,已是深更半夜。想到马上就要见到日思夜想的丈夫,想到丈夫见到自己时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情,她兴奋得脸像三月的桃花----红里透粉。
    她掏出钥匙正要开门,忽然听房间里有响声,再侧耳听听,是一男一女的嬉笑声,男的是自己的丈夫,女的声音却很陌生。她心里“咯噔”一下,想起自己临出差时,曾听说有个女人在追求自己的丈夫,她感到丈夫对自己亲亲热热,恩恩爱爱,所以没往心里放,想不到现在丈夫真的背着自己和别的女人在干见不得人的事。妻子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恼火:哼,今天我非要捉奸拿双、大闹一场不可!她气冲冲地拿起钥匙,就要开门,当钥匙快要插进锁孔时,她心里又猛地“格噔”一下:不行,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她强压怒火,冷静地思索片刻,才轻轻地把钥匙插进了锁孔。
    门悄悄地打开了,妻子突然出现在房间里,这下子可把床上的一男一女吓得魂灵出窍,男的目瞪口呆,女的脸红耳赤,两人知道大祸临头了 。谁知,妻子朝他们看了一眼,说:“对不起,打搅你们了。”说完,神情安详地放下挎包,打开衣柜,整理起东西来。
     床上的女人,本以为对方一定要又哭又喊地撕打她,没想到现在对方竟这样若无其事,一时间反倒更害怕起来,她赶紧穿好衣服,跳下床,夺门而逃。
     等那女人一走,丈夫才好像从梦中醒来,他见妻子在整理东西,知道事情不妙,忙跌跌撞撞地跑过去,抓住妻子的手,问:“你……”妻子没有吭声,丈夫更加着急了:“你,你想干啥?”妻子这才冷笑一声:“强扭的瓜不甜,我走!”丈夫急出一身冷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哭丧着说:“我错了,我对不起你,要打要骂都可以,只是求你千万不要走,原谅我这一回吧……”妻子望着丈夫,万分痛心地说:“在我的一生中,最爱的是你,我本以为你最爱的也是我,没想到今天你会做出这种事!你叫我说什么好?”丈夫摇头捶胸,万分悔恨地说:“我确确实实是最爱你的,刚才是一时糊涂干出这种缺德事,我可以发誓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后再也不敢了。”妻子整理东西的手慢慢停了下来,回头看看丈夫,不由得眼泪汪汪地说:“我是相信你的;就原凉你一次,要是再发生这种事。我们就桥归桥、路归路,各奔东西!”听到这番话,丈夫悔恨地抱住妻子的腿“呜呜”哭起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边哭边用拳头直敲脑袋。
     见丈夫这样,妻子心软了,火气也消了。她扶起丈夫,温柔他说:“时间不早,该睡了。”说完,她拿起一张草席,铺在地上,又拿出一床新棉被铺在草席上,准备睡觉。丈夫见妻子这般做法,觉得很奇怪:“我已经认错了,你也说原谅我,可是为什么又要睡在地上,不睡在床上?”妻子白了他一眼,突然恼火地说:“你想想,这样的床我还能睡吗?”
    丈夫一想,恍然大悟,赶紧把床上东西一卷,扔到角落里,又把铺盖抱上床,摊开整好后,走过来,拉拉妻子的衣角说:“我把床重新铺好了……”
    妻子又白了丈夫一眼,然后嘴角一动,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
                           (夏国强)
  
   宠 辱 不 惊
  (2001年3月29日 星期四)
  
    唐朝时,有个叫卢承庆的人,在朝廷担任考功员外郎的职务,负责对官吏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校评定。
    有一次,他给一个负责从运河运送粮食的官员打评语,因为这个官员曾在运粮时发生过一次事故,粮船也沉没了,损失了不少粮食,因此,卢承庆给他打了个“下”的评分。卢承庆把评语拿给那个人看,那人非常平静,一点也没有怨恨他的意思。
    卢承庆想了想,又觉得那次事故是个意外,也不是这个官员什么过错造成的,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任务人都是无能为力,也不是这个官员的责任,如果为了这次意外事故给他评个“下”,似乎也不大妥当。于是,卢承志给他改评为“中”。
    卢承庆又把改评的事告诉了这位官员,他以为这位官员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业绩评定毕竟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会影响到一个官吏的升迁、俸禄,这可是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啊!
    可是这位官员依然非常平静,丝毫也没有喜悦的表情。卢承庆见了,心中暗暗赞叹:“得宠或受辱都能做到镇定自如,心胸真是宽阔!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卢承庆又把他的评分改为“上”。
    “宠辱不惊”就是无论得宠还是受辱都不动心,镇定自如,形容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
                           (李鸿金)
  
  
   半 途 而 废
  (2001年4月5日 星期四)
  
    东汉时期,有个人名叫乐羊子,他的妻子非常贤惠,远近闻名。乐羊子后来学有所成,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与他妻子对他的支持和帮助有很大的关系。
    乐羊子年轻时很穷,有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黄金,高高兴兴地回家拿给妻子。他妻子得知这是乐羊子捡来的,就对他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宁可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带侮辱性的施舍,品德高尚的人连盗泉的水都不喝,嫌它名子不雅。你怎么会拾取别人丢失的东西而让自己的品行受到玷污呢?我看你最好还是把它送回去。”。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觉得很惭愧,就把金子送归原处,然后就到外面去拜师求学。一年以后,乐羊子回到家中。他进门的时候,妻子正在织布,看到他这么快就回来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你怎么快就回来了?才一年时间,难道你就已经把本事学好了吗?”
    乐羊子说:“我也门时间长了,很想家。”他的妻子听了,就拿起剪刀,指着织布机上的布帛说:“你看这机子上的丝帛,是用蚕丝抽成丝,由丝再纺成线,再由线一根根织成布,一寸一寸地积累下去,日积月累,不知要费多少功夫。如果我一剪刀下去,日积月累功夫就白费了。你在外求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学问要每天积累,不能半途而废,你应该把本领学好了才回来。”
    “半途而废” 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也可以说成“中道而废”、“半途而罢”。
                      (《后汉书•列女传》)
  
   小 偷 与 姑 娘
  (2001年4月12日 星期四)
  
    这天,徐四拎着一袋苹果走进一幢公房,爬上五楼,敲响了501室的房门。没敲几下,门就开了,开门的是一个身材丰满、容貌端庄的姑娘,问他找谁。
    徐四不急不忙的说:“请问,化工厂的袁会计是不是住在这里?”
    姑娘看了他一眼,说:“ 哦,你找袁会计?在,在这里。”
    一听这话,徐四心里“咯登”一下。原来徐四这人不务正业,平时专干扭锁撬门行盗的勾当,每次行动,手里总是拎一份礼品,佯装走亲访友的样子。敲门时,如屋内有人,便假称找人,随后胡编个人名,待对方说没有这人,他使从容离开,一点不留痕迹;如屋内无人,他便翻箱倒柜,拣需要的拿。不想,眼下他胡编乱造的“化工厂袁会计”,此地竟然真有其人,这真叫芝麻跌进针眼里----巧透了。
    徐四不由心慌起来,忙又编了一句:“这袁会计是男的?”
    姑娘笑笑说:“当然是男的,还会是女的?”
    徐四又说:“年纪有五十多岁了?”
    “是呀!”姑娘说,“他是我爸,快进来,快进来。”
    这一说,徐四更紧张了,想不到“袁会计”还是她爸,这下怎么办呢?走显然不行了,他只好硬着头皮进了门。
    姑娘很热情,又倒茶又敬烟,还拿出一盒精美的高级奶糖请他吃。徐四哪有心思吃这个,两只眼睛只顾四下扫,发现屋里就姑娘一个人,这才稍稍宽了心,问:“袁会计不在家?”
    姑娘说:“ 出去了,过一会儿就回来。”
    一听这话,徐四忙说:“既然袁会计不在,那我就不等了。”
    姑娘说:“他很快就会回来的,你坐一会,坐一会。”
    徐四想:哪能再坐呢?要是她爸爸回来岂不是露了馅。便起身道:“不等了,不等了,我还有事,改日再来,这些苹果就是留给你爸了。”说着便往门外走。
    姑娘跟出来说:“这样吧,我带你去,我爸就在那边理发。”
    徐四说:“哦,你爸在理发,那就算了吧,反正也没什么事,不麻烦你了。”
    姑娘说:“不碍事,不碍事,我带你去。”反手拉上门,跟徐四下了楼。
    徐四没想到姑娘竟会如此热情,想拒绝又怕引起怀疑,只好嘴上说:“也好,也好。”心里却暗暗盘算着如何借机溜走。
    姑娘似乎一点没有留意到徐四的异样神情,只顾一边走一边与徐四闲谈,她问徐四是不是他爸的同事,在厂里干什么工作。徐四心不在焉地应付着,两眼一个劲四下看,寻找着脱身机会。
    正东张西望,姑娘突然指着一旁说:“到了,我爸就在这里。”
    徐四抬头一看,脸色大变,原来这里是挂着石岭新村派出所的牌子。他拔腿想跑。这时就见姑娘一个“扫荡腿”,把徐四扫了个“狗啃泥”。不等徐四爬起,姑娘又冲上去抱住他的胳膊,往起一怜,把他押进了派出所。
    这姑娘叫曾文娟,是市体校武术班的学员。就是在上星期,她到市郊南山路姨妈家去玩,她姨妈住的也是公房,上午九点左右,姨妈家的门被敲开了,曾文娟便去开门,一看,是个男的,手里拎着一盒点心,问他找谁,他说找铸造厂的老沈。曾文娟说:“没有这人,找错了。”那人便走了。后来曾文娟偶然发现那人走进了对面那幢公寓。这天中午,她就听说,对面公房里有户人家门被撬了,家里一千多元的现金被盗,失主说,小偷将一只空蛋糕盒留在她家里。没想到今天这个贼到她家来演“戏”了。
    一星期前小偷在市郊作的案,隔天到市区来重演,他当然不会想到和曾文娟照过面,可曾文娟一眼就认出了他,哪肯轻易放过,便很沉着地将他引到派出所,活捉了这个狡猾的小偷。
                        (张伟良 )     
  
   自杀俱乐部
  (2001年4月19日 星期四)
  
    欧洲某个国家,有家轮船公司,老板名叫麦德伦。
    有一天,这家公司的三艘万吨轮在航行途中遇上了旋风,全部沉没。这一来麦德伦彻底破产,连老婆儿子也全都遇难,剩下他孤孤单单一个人了。
    麦德伦哪里经得起如此沉重的打击,他左思右想,觉得活在世上已毫无意思,决定一死了之。
    可是怎么死呢?触电、跳楼、割动脉、投河、上吊、吃毒药……他都想过,但都害怕,怕啥?怕痛苦。
    就在他想死又不敢去死的时候,他却意外地发现一张报纸上登着一则“自杀俱乐部”的广告,地上面写道:
    “本俱乐部愿为对生活失去信心、希望早离开人世的人们提供各种方便。如蒙光临,本部将热情为您服务,并保证你在欢乐之中,舒服去见上帝……”
    麦德伦一见这广告,十分高兴,当即按照广告上提供的地址,找到了自杀俱乐部的业务洽谈处。
    接待人员热情的接待了他,详详细细地询问了他要自杀的原因。麦德伦如实地一一作了回答后问道:“我想提个问题:你们真能像广告上说的那样,保证我在欢乐之中舒服去见上帝吗? ”接待人员笑笑说:“当然,您不心怀疑。不过您得支付一笔费用。”“多少”“一万,行吗?”“行。”“那好,我们欢迎您光临。”
    麦德伦回到家里,变卖家产,凑足了费用,然后到自杀俱乐部洽谈处办了个手续。接待人员对他遇:“先生,今天是三月三日,下个月三日,就是你舒服去见上帝的日期。在这一个月当中,您可以在我们俱乐部尽情地享乐,走完您人生的最后一段欢乐的路程。祝您幸福,请吧。”
    麦德伦被送上停在门口的小轿车,向效外开去。很快汽车来到海边,转向一条很窄的小路,朝山上开去了。突然,汽车停了下来。麦德伦抬头一看,原来前边一辆小汽车抛锚,拦住了去路。而那辆车一时很难修好,这可怎么办呢?
    经过协商,他们决定将前边那辆车推到路边待修,车里那个人也是到自杀俱乐部去死的,就上麦德伦的车一同上山。车门一打开麦德伦愣了,只见走来一位年轻漂亮、一身珠光宝气的贵妇人,他手提一只沉重的大皮箱,走上车来,坐到了麦德伦的身边,车又开动了。麦德伦朝贵妇人看看,心里暗想:“有这样一位美女陪着自己死,死也值得。”
    过了好一会,麦德伦终于忍不住问道:“小姐,您也要自杀?”贵妇人点点头,叹了口气,还流下眼泪遇:“三个月前我才结婚,婚后生活很美满。谁知好景不长,他却因病死了,死得很惨。你想想,我失去了爱情,活着还有啥意思,还如死了痛快。你遇对吗?”“对对对。不过--你既然要死了,还带这么多东西干嘛”“喔,您是遇这箱子吧,这里面是我丈夫留下的金银财宝,我不能丢下它,我得抱着这些东西去死。”“噢--”麦德伦点点头,闭上眼睛。
    汽车很快来到山项上,在一幢别墅门前停了下来。工作人员热情地将他们迎接进去,安排在二楼住下。麦德伦和贵妇人的房间正好是两对面,当中隔着一条走廊。
    这里的环境美极了,可以称得上是风景秀丽,空气新鲜。而且这俱乐部的设施、服务都是一流的,你想玩什么、吃什么、应有尽有。麦德伦和贵妇人同病相怜,又是邻居,因此交上朋友,天天同进同出、同吃同玩,快快乐乐地过了半个月。
    这一天,麦德伦壮了壮胆子,问道:“小姐,本来我们素不相识。命运将我们送到一块来了。您失去了爱情要自杀,我失去了财产想到死,如果我们俩结合在一起,既有了爱情,又有了财产,岂不是两全其美,何必非要死呢?”
    贵妇人想了想说:“你真的爱我吗?”麦德伦忙说:“小姐,请您放心,我自从见到您,就爱上了你。”“那好,我答应您的要求,可这俱乐部----”“走我们去跟他们说,立即离开这鬼地方。”
    麦德伦欣喜若狂,拉起贵妇人,来到俱乐部办公室,找到负责人说:“先生,我们俩都不想死了,要求退出,可以吗?”负责人握住他们的手说:“当然可以,我为你们的回心转意,表示祝贺。不过我们俱乐部有个规定,中途退出,费用不退,到下个月三日,你们再下山,开始你们的新生活,这不更好吗?”贵妇人忙说:“对对对,这里太美了,咱们玩个够再走吧。”就这样,他们留下来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四月三日,麦德伦和贵妇人整理好行装准备下山。
    这天中午,俱乐部餐厅里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宴,为麦德伦和他的新太太送行,宴会上,除了他们二人之外,还有俱乐部所有的工作人员。负责人往每个人的杯子里斟满了洒说:“你们两位原来是准备来死的,由于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服务,使你们改变初衷,决定继续活下去,这太好了,为了表示对你们的新生的祝贺,来,干杯!”
    就这样,你敬一杯,他敬一杯,那气氛热闹的很,麦德伦望望身边坐着的太太,觉得人生的道路是复杂的,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这样的不可琢磨……他正想着,贵妇人递过一杯酒来,说道:“能认识你,我很高兴,也许这是上帝的安排,来为我们的幸福,干了这一杯!”麦德伦毫不犹豫,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太太,今天是我最高兴的日子,也是我……”他话没说完,身子一晃,滑到桌子下面,四肢笔直,躺在地上不动了。人们上去试了一下他的鼻息,按了他的脉搏,说到:“好了,他的目的达到了。”于是一声招呼,来了几个人,将麦德伦的尸体拖了出去。
    贵妇人笑笑说: “好,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得向老板交差,同时接下个任务,拜拜。”
  
  
  
   逃犯见母
  (2001年4月26日 星期四)
  
    小偷李熊从劳改农场逃出来后,逃了两天两夜,胆战心惊地摸到了公路边的饭馆旁。李熊饥饿难当,幸亏这家饭馆先吃饭后给钱,李熊溜到墙角的桌子旁,风卷残云似的把一桌子饭菜全部吞了下去。
    李熊正吃着,一只脏乎乎的手伸到了他的面前:“小哥,给点吧!”李熊顺着手往上一看,一下子惊呆了。
     “啊,你……你是熊子?”讨饭的老太婆也惊呆了。“妈---”李熊扑过去,抱住妈妈,“妈,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老太婆撩起褴楼的衣角擦着泪,说:“妈想你呀,攒了几年的钱来看你,没想到下车就被偷了。妈惦着你,这不,靠着讨饭一路过来的。”
     听完妈妈的话。李熊不住地捶打着自己的头:“我真该死!”服务员见他吃完了,问道:“饭钱呢?”
     “钱?”李熊一愣,随即低下头。李熊妈颤抖着从口袋里慢慢地掏出乞讨来的一角、两角、一分、两分……
     “妈----”李熊见此情景,大叫一声跪在地上,抱着妈的腿尖痛哭。
     过了不一会儿,李熊站起擦干眼泪,搀扶着妈妈出了饭馆,沿着公路,头也不回地朝着劳改农场走去……
  
  
  
   祖传秘诀
  (2001年5月10日 星期四)
  
    一位很有本领的老铁匠,收了两个徒弟。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徒弟学艺三年,已把老铁匠的全部本领学到了手。这时候两个徒弟都不像以前那样恭敬地照料他了。
    一天,他把两个徒弟叫到身边说:“我还有一个祖传秘诀,因为我无儿无女怕失传,所以决定传给你们。可是,秘诀只能传授给一个人,这是我祖辈规定的。你们两人传授给谁,我还没有决定。”大徒弟急忙说:“我愿意侍候您老人家一辈子。”二徒弟说:“我也要养您老人家一辈子。”从那以后,两个徒弟都精心地侍候着老人,老人过起了舒心的日子。
    又过了两年,老铁匠眼看快不行了。两个徒弟跪在床前急呼:“师傅、师傅,您快告诉我们秘诀啊!”
    过了片刻,老铁匠就给他们传授了一项秘诀,说完他就死了。对铁匠来说,这真是一条非常紧要、不可不知的秘诀呵!
    秘诀就是:铁烧红了,千……千万不要……不要用手拿。
  
  
  
   三个人
  (2001年5月17日 星期四)
  
    有三个人站在悬崖深谷的前面,其中一个是勇士,一个是勇怯各半的人,一个是懦夫。有人要这三个人跳过深谷到对面去。
    勇士想,为了这个勇士的声誉,我应该跳过去,毫不犹豫地跳过去。于是这个勇士跳过去了。
    其余两个人不为声誉所动,终不肯跳。
    于是有人在深谷对面放置黄金千两,对他们二人说:“谁能跳过去,就可得此千金!”
    勇怯各半的人为了趋利,奋力跳了过去。而懦夫畏险仍不肯跳。
    这是,突然出现了一个特殊情况,这个懦夫也奋力一跃,跳了过去。
    原来,有一只猛虎从他身后扑来,他一惊就跳了过去。
        
                               (蒋星五)
  
  
  
   为什么偏要姓万
  (2001年5月24日 星期四)
    有一财主,花钱请了一位先生教他儿子读书识字,从“一”字开始,提笔写了一横,告诉他这就是“一”字。少爷问先生:“二字怎么写?”先生说:“二横。”再问:“三字怎么写?”先生说:“三横。”于是少爷高兴地说:“读书识字有什么难,不是很容易吗!”便得意洋洋地对他父亲说:“自今天起,天下之字,我统统会写了,再也不用先生教了,明天就把先生辞了吧。”
    后来,财主想请一个文书,托朋友帮忙物色。少爷连忙说:“爹,不必多费心思和钱财了,我完全可以胜任。”财主听了,信以为真,有说不出的高兴。
    没过几天,财主要儿子写一封请柬给一个姓万的朋友。他写了很久,还未写好。财主等得不耐烦了,连连催促。少爷很懊恼:“这个万先生的万字要写一万笔,我划了半天,还不到一半呢,天下的姓哪一个不可以姓,他为什么偏要姓万?真害苦了我 ! ”
        
                               (吴洪激)
  
  
  
   第一山
  (2001年5月31日 星期四)
  
    这天,艳阳高照,万里无云,宋朝大书法家米芾到武当山游玩。来到朝阳洞,发现这里奇色奇彩,顿时来了兴致,当场提笔在石崖上写了“第一山”三个大字。
    字刚写成,走来个提竹篮的大嫂看着字哂笑。米芾问:“嫂子笑什么呢?难道这气势磅礴、景致迷人的武当算不得天下第一山么?”
    “ 武当山的气势、景致,哪点都可称为天下第一山。”妇人说:“我笑你这字可惜不会出气。”说完,她就径直走了。米芾回到住处,入夜睡在床上,对妇人这句含而不露的话整整琢磨了一夜。第二天,才想出个头绪:原来大嫂笑他写的字不“活”啊!
    从这天起,米芾就在朝阳洞天天练字。出奇的是,每天练字时,那个山村大嫂就站在面前,露出憨态,看着他的字。米芾越发觉得她的头发最惹人见爱,心里欢喜,想:我的字能写到这个地步就好了。
    一天傍晚,米芾写字写闷了,到河边散步,边走边想大嫂那天的话,我的字人人恭维,偏偏大嫂说不会出气,到底什么原因?正在这时,看见水里一条花蛇在游动,那摇头摆尾的劲,多么自由自在。他想:我的字要能写到这个样就好了。
    深夜,米芾在庙院天井里赏月,透过窗户,看见老道士正在那里打座,盘着腿,眯着眼,神态自若,稳稳静静地好像真是位神仙。他想:我的字要能写到这样,那就好了。
    米芾耐心地日日夜夜练字,心里想着山村大嫂的发髻,想着水中舞动的花蛇,想着老道士打坐的姿态。许多天过去了,米芾再到武当山朝阳洞,想了想,便提笔纳气,写下了“第一山”三个字。说也凑巧,“第”字刚写起,那个大嫂提着篮子正好又从这里经过,抿嘴一笑,说一个“好”字,低头走了。原来米芾的这个“第”字,真像她头上美丽的发髻哩!
    后世的人们赞扬这“第一山”三个字写得游刃有余,意趣横生,还编了几句顺口溜:
  
             美人绾髻不用簪,
             “第”字好像青丝盘;
             游龙戏水“一”最好;
             仙人打坐写成“山”。
  
    今天看来,“第一山”碑石上,米芾的“一”字,真像长蛇在水里戏游;而“山”字确实像老道士稳稳地坐在那里。
  
                              (李征康  整理)
  
  
  
   对牛弹琴
  (汉•牟融《理惑论》)
  (2001年6月7日 星期四)
  
    牟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学者,他不但精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对佛学也有精深的研究。他在讲解佛经时总是深入浅出,绘声绘色,非常生动,有许多儒家子弟都喜欢跑来听他的宣讲佛经。
    他给儒家子弟讲解佛经时,总是引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有一次,一个听讲的儒家子弟问牟融,为什么他在讲佛经时老要引用儒家经典,牟融回答说:“我知道你们都很熟悉儒家经典,所以我才用儒家经典里的话来解释佛经,这样你们才更容易明白。你们对佛经不熟,要是我用佛经里的话向你们讲解,你们就不容易听懂。”接着,牟融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打比方:
    从前,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琴弹得非常好。一天,他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了一曲高深的乐曲,琴声很悠扬,公明仪自己都陶醉了。他看了看那头牛,它一心低头吃草,对刚才的美妙琴声毫无反映。公明仪知道,牛根本就听不懂音乐,所以不管你的琴声美妙不美妙,都不能引起牛的兴趣。
    牟融讲完这个故事,那些儒家弟子才明白了他为什么要用儒家经典来为他们讲解佛经的道理,都心悦诚服,对他更加敬佩。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对外行人讲内行话。也可用来讽刺人说话不看对象。
                              (李鸿金 主编)
  
  
  
   董云七十拜师
  (2001年6月14日 星期四)
  
    立志求学不分先后。董云七十岁拜师求学,一直被传为‘老而好学’的佳话。
    董云是明朝嘉靖年间太湖流域的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此人喜爱文学,求知若渴,学有所成,颇有些名气。他六十八岁时到浙江会稽山游历,听说王阳明正好在深山里讲学,他赶去听了几次,越听越觉得王阳明知识渊博,愈感到自己知识浅陋。于是,他决定拜王阳明为师。但是当时只有五十三岁的王阳明推辞再三,执意不肯收长者为徒。不少朋友都劝他:“你已经这么大年纪,又很有点名气,何必还要那么用功呢?”董云说:“我的年纪虽老,但过去的六十年学的太少了,今天有幸遇见好老师,一定要从头学起。”董云说到做到。两年后,也就是在他七十岁那年,他特意在除夕的晚上,冒着雪,赶到会稽山,向王阳明行了拜师之礼。
                              (黄新根 范文章)
  
  
  
   文忌艰深
  (2001年6月21日 星期四)
  
    宋文学家宋祁,好用冷僻奥的字来代替通俗易懂的字,故作高深,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如“以石投水”,他偏要写成“持水内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他偏要改成“蓬在麻不扶而挺”,使好懂的句子也变得难懂了。
    有一天,宋祁上朝回来,突然发现书房的墙壁上不知谁写了几个大字:“宵寝匪贞,札闼洪休”,他很生气,便问家里人是那个乱涂他的墙壁。
    “是我胡乱写的!该没犯什么大罪,要写入史书吧!”家里人还未回答,门外却传来了宏亮有力的声音。
    宋祁回头一看,原来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欧阳修,不由回嗔作喜,连忙走到门口,热情招呼:“永叔先生什么时候来的?”
    欧阳修回答说:“来了多时,因为你老兄上朝没有回来,我就在花园里散步等你。”原来欧阳修对宋祁爱用冷僻字的毛病早就看不惯,想找个机会帮助他,这次也就故意学他的章法,在墙上写了几个冷僻字,提醒他今后注意。看见宋祁正在注视墙上的字,便问:“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宋祁是专门写冷僻字的老手,一眼就看出墙上的字的含义。他郑重其是地对欧阳修说:“不就是‘夜梦不祥,题门大吉’吗?何必要用‘宵寝匪贞,札阔洪休’这样冷僻古奥的字来代替,岂不是反而不好了吗?”
    欧阳修听了哈哈一笑:“说得太好了,可惜你老兄就是经常这样做的。”
    宋祁不服气地说:“永叔先生这话可有根据?”
    欧阳修正色说:“你在史书中用‘震雷无暇掩聪’来代替‘迅雷不及掩耳’,不正是这样吗?写的文章别人看得懂才有作用,经常用冷僻字来代替现成字,谁能看懂你写的史书叱?”
    宋祁听了半响不语,他又是惭愧又是感激。
                              (黄新根 范文章)
  
  
  
   绿字的佳话
  (2001年6月28日 星期四)
  
    《泊船瓜洲》这首诗,是宋朝王安石路过瓜洲时写下的,诗的原文是这样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三句的“绿”字,很有诗意,也很见诗人的功力。据说,他当初先用“到”字,又改作“过”字,再改为“入”字,都不合心意,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这种锤练文字,反复推敲的写作态度,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猴王敬礼送行
  (2001年7月5日 星期四)
  
    四川峨嵋山的猴子,叫做峨嵋猴,是游人喜欢的珍兽之一,又名藏猴。因生活在佛教名山,还有雅号“猴居士”、“猿居士”的美名,俗呼“山儿”。峨嵋山的每一群猴子,由一只年轻的成年雄猴统帅,自成部落,各有自己的生活疆域。雄性的成猴经过“武力”征服群猴后被尊为“猴王”,它在猴群部落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来峨嵋山观光的游客若能见到猴王,也算是幸事。
    某日,峨嵋山中队战士丁希利、许朝进由报国寺到“洗象池”执勤,攀至“钻天枝”时,忽闻“呼蚩”一声,一只硕大的红色猴子从身前疾驰而过,猴爪一掠,便把小丁手中一袋瓜子抢了过去,一溜烟窜入山林涧去了。
    没过多久,一个从浙江来峨嵋山游玩的漂亮姑娘,身着超短裙,刚登上“洗象池”,见到猴群中一个猴子雄性十足,觉得“很帅”,就上前想去把它抱人去抱,立马反戈一击,反爪撕破姑娘的裙子,弄得她非常尴尬,姑娘恼羞成怒,举起巴掌就准备打猴子。“不要打猴子,它可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哟。”执勤路经此的徐副指导员劝道。姑娘见武警相劝,感觉不好意思,怒气顿时全消,带着一脸无奈离去。
    原来,峨嵋山有一百多个猴群,而“洗象池”又是猴群中“猴口”最多的一个,见人不惊,常向游人索要食物,与人嬉戏。
    抢走小丁食物、撕破姑娘裙子的正是这里的猴王。
    猴王身强体健,是猴群中的最高“首长”。
    从这以后,猴王几个星期没有出现。只见大大小小的猴子猴孙沿路向游客索食。
    冬季大雪刚过,峨嵋山银装素锅,游客纷至沓来。小丁来到“洗象池”边,许多游客忙着与猴群合影留恋。又听“呼啦”一声,一只大猴从寺院顶上跳下来,三只脚着地。“猴王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只见它光滑的鬃毛从耳根垂到肩上,炯炯有神的眼睛,忽闪忽闪的,与往日相比,明显瘦了许多,左前脚耷拉着,但依然威风不减,不慌不忙地捡地上的瓜子吃。
    小丁决定救护它,买来瓜子、水果,把猴子逗来仔细观察,发现猴王的左前脚有点肿,估计是棒伤所致。
    此后,小丁每天都留点饭菜,买来水果,喂那猴王。猴群便由另一只大公猴带领,群猴都不大理这残废猴王了。游客也大都喜欢把食物丢给那些活蹦乱跳的小猴。无奈的猴王经常独坐在路旁,暗自垂泪。此情此景,小丁和战友许朝进心急如焚,他们把猴王抱到管委会去治疗,用津助费买来鸡蛋、香蕉、苹果,专门侍候养伤的猴王。每次送去,猴王都心安理得地吃了,猴王与两战士接触多了,渐渐地产生了感情。小丁教它敬礼,它有时也照着做。有时很晚了,也不愿离去。渐渐地,老猴王的伤口痊愈了。虽然腿短了一截,只能三只脚着地,但没有妨碍它上下树枝的动作。两名战士见状高兴地喊着“猴王好了”“猴王好了”。
    不久,峨嵋山队执勤点换防,小丁要到另一个执勤点去了。他刚出门,就见猴王端坐在路边,三番五次地做着那不规则的敬礼动作。周围还有几十只猴子猴孙围着,另外那只大公猴离得远远的。原来猴王不但夺回了王位,还来为小丁送行呢!
                        (周宗怀 贺永泉)
  
  
  
   给你家送“财”
  (2001年7月12日 星期四)
  
    鄂东罗田石源河村。有个名叫吴公华的农民,可是个脑子灵活、善于掌握人们心理的聪明人。
     有一年正月初一,他到县城有事,经过农贸街时,忽然看到十多个人挑着柴在卖,这些人原以为正月初一卖柴的人少,可以卖个好价钱。却不料大年初一,人们不是在家中欢聚,就是外出探亲访友拜年,根本没人到市场上买柴,这些卖柴人左等右盼,无人问津,不由急了,他们想:挑回去吧,都是大山里的人,进趟城不容易,十多公里的山路,来来去去,准吃不消。不要了吧,大老远挑来,多可惜呀!
     吴公华看到这些卖柴人焦急不安的样子,顿时心里一亮,就走上前与卖柴人商量起来,卖柴人见他愿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十多个人都以最低价卖给他,还横谢竖谢,感谢他帮了他们的忙。
     吴公华买下柴后,把柴一担担分好,然后挑到各家各户去,每到一户门前,他就高声喊道:“拜年啦!”主人见来了客。便拿着鞭炮出来迎接,这时,他就说:“我给你家送柴(财)来了,你家要不要?”这本是一句普通的问话,可“柴”与“财”同音,又是新年头一天,如今人们讲吉利,人家送“财”来了,你能说不要吗?于是,凡到一家,主人都是高高兴兴、满脸笑容的说:“要,要‘财’!”说着燃起鞭炮迎接,平时人家买柴不但要过秤,还要论斤计两,讨价还价,可今天是大年初一,人家不但不过秤,不还价,而且高兴地甩给他两张三张“大团结”,还请他抽烟、喝茶、吃糖果。遇上个体户或是大款,人家一甩手就是一张“工农兵”,原本没人要的木柴,到他手里却成了俏货,半天时间,他就从中赚了大钱,他的这一招,就是因为他掌握了人们的心理,而发了一笔财。
                          (王松平)
  
  
  
   不为也,非不能也
  (2001年7月26日 星期四)
  
    齐宣王问孟子:“怎样才能称霸天下,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称霸天下?”
    孟子说:“能。我听说,有一次庆钟铸成,你准备杀牛祭钟,您因为看到好好的一头牛无辜被杀,心中不忍,结果没杀这条牛。请问大王是否有这种事?”
    齐宣王一听孟子夸奖他,赶紧回答说:“有这事。”
    孟子说:“大王,这是有恻隐之心啊!凭您的恻隐之心,就可行王道,统一天下。”
    听了孟子的话,齐宣王更高兴了,他急于听孟子下一步的话。孟子话锋一转,说:“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干了。比如有人说:‘我力能举起千斤重的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清毫毛,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你相信这是真话吗?”
    齐宣王说:“我当然不相信这种话。”
    孟子继续说:“这就对了。如果您能用好心对待牛却不能用这种心对待老百姓,这也同样叫人不能相信。这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木柴一样。如今老百姓所以不能安居乐业,这是因为您根本不去关心,而不是能不能干的问题,问题是您‘不为也,非不能也。’”
                        
  
  
  
   怒打行贿人
  (2001年7月26日 星期四)
  
    白居易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上任不久,城西的李财主和赵乡绅为争夺一片地产打起官司。
    赵乡绅本着无官不贪的老皇历,差人买了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了银子,托人转送给了新上任的白县令。眼观八方的李财主打听倒新县令果然收下了鲤鱼,就咧嘴笑道:“那点银子算什么。”就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瓤,塞满了银子,也托熟人送给了白县令。
    白居易先后收到了“重礼”,不由微微一笑,吩咐手下的贴出告示,说隔日公开审案。
    不少人想看看新县令怎么审这桩棘手的官司,第二天一天早,县衙门外就挤满了人。
    白居易升堂后一问:“你们哪个先讲?”
    赵乡绅自恃县令先收了礼,就抢着说:“大人,我的理(指鲤鱼)长,让我先讲。”
    李财主心中暗笑,不甘示弱,也抢口说:“报告大人,我的理(指西瓜)大,该我先讲。”
    白居易立即沉下脸来说:“堂上有法,有理不在先后,你争他抢,成何体统!”
    赵乡绅一怔,县大人怎么如此健忘,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愚(鱼)民。”有意把“愚”说得特响,又拖得特别长。
    李财主也赶忙说:“大人,请莫计较,我本是个‘瓜’人!”把瓜字说得特别响。
    白居易笑道:“本官耳聪目明,听得见鬼哭狼嚎,看得清牛头马面,用不着你们旁敲侧击,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先把贿赂之物取出示众。”
    衙役取来鲤鱼、西瓜,当堂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原来两人都向县令送了白银,看来今天碰到对头了……
    白居易指着赵乡绅说:“你真愚(鱼)蠢。”又指着李财主说:“你也是傻瓜。”猛地一拍惊堂木喝道:“大胆刁民,胆敢公然买衙贿官,按《大唐律》,各打四十大板!”
    两个财主顿时吓倒在地,衙役把两人拖到一边,一顿板子打得两人哭叫连天,百姓无不称快。
    杖刑已毕,白居易用手指着两个财主,斥道:“周至县就是被你们这些不法之徒搅得乌烟瘴气的,今日责打,为的要你们以后老实做人,奉公守法,也为后来人作戒,现本官作主,这些行贿银子作为救济贫苦百姓之用!”
    从此,白居易“杖打送礼人”的故事传开了,喜得百姓奔走相告,说周至县来了“白青天”。
                    (陈咏春)
                        
  城里的疯子
  (2001年8月2日 星期四)
  
    一天,阿凡提从城里回来,半路上碰见一位平民装束的陌生人。陌生人上前搭话道:“请问你从哪里来?”
    “我从城里来。”
    “城里的情况怎么样?”
    “甭提啦!那算是什么城市呀,又脏又乱,到处都是饥饿。”
    “城里的国王怎么样?”
    “你想想看,他治理下的国家就是那个样子,他自己还会怎么样呢?当然是个荒淫无度的暴君了!”
    说到这里,陌生人突然脸色一沉,声色俱历,他说道:“你知道我是谁吗?”
    “不知道。”
    “我就是国王,每个礼拜我都要到民间私访一次。今天你犯了欺君之罪!”
    “你知道我是谁吗?”阿凡提毫无惧色的反问道。
    “不知道。”国王答道。
    “感谢真主!”阿凡提说道,“我就是城里的疯子,反正我和你一样。每个礼拜犯一次疯病,今天正是我失去理智的一天,所以对你讲了真话。决无欺君之意,尊敬的陛下。”
                    (张世荣 译)
                        
  
  
  
  
   饮鸩止渴
  (2001年8月9日 星期四)
  
    东汉时,有个叫霍諝的人,从小就非常聪明,也非常有胆识。
    霍諝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他是个性格刚直的人,从不畏惧权势。有一次,他秉公办案,得罪了朝中的权贵。那些权贵对他怀恨在心,就捏造证据,诬告宋光篡改皇帝的诏书。这可是个了不得的大罪,于是宋光就被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狱。
    当时,执掌朝政大权的是深受皇帝信任的大将军梁商,他一向对宋光很了解,知道宋光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为人光明磊落,不可能干篡改诏书的事情。但是那些陷害宋光的人假造了证据,他也不能随便翻案,于是,他打算派人再做调查。
    这年霍諝只有十五岁,他对舅舅的品格非常了解,很崇拜他舅舅。他相信他舅舅决不会干这种事情,一定有人诬陷舅舅。他得知梁商是朝中掌权大臣,就给梁商写了一封信,为舅舅辩解,
    霍諝在信中说:“我舅舅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都非常奉公守法,很得朝廷信任,他怎么会冒着犯死罪的危险去篡改皇帝的诏书呢?他明明知道,这样做就好比吃附子充饥,和毒酒解渴一样,东西还没到达肠胃,刚进喉咙人就断了气,这钟事情怎么可能干呢?
    梁商读了霍諝的信,觉得很有道理,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他对霍諝小小年纪有这样的才学和胆识非常赞赏,就带着霍諝的信去面见皇上,请皇上免去宋光的死罪。皇上听取了梁商的意见,宣布宋光无罪释放,继续担任原来官职。
    宋光出狱后知道了霍諝上书是为了自己辩冤的事,感到非常欣慰,从此对外甥更加疼爱了。这件事后来传开了。霍諝的名声也一下大了起来。
    “鸩”是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泡过的酒有巨毒。“饮鸩止渴”就是喝毒酒解渴,比喻只顾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也说“饮鸩止渴”。
               (《后汉书•霍諝传》)
                        
  
  
  
  
   何不在英伦三岛划块土地
  (2001年8月16日 星期四)
  
    左宗棠率领湘军出关,收复新疆,眼看英帝国扶植的阿古柏政权摇摇欲坠,面临覆灭危险.英国公使威妥玛找到左宗棠,说道:“中华地大物博,以仁义立国,为什么容不下小小的阿古柏,非要斩尽杀绝,未免太不人道了吧?”
    左宗棠反唇相讥,道:“贵国信奉天主,到处建教堂,讲人道,何不在英伦三岛划块土地,叫阿古柏立国活命呢?”
    威妥玛当即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掉了。
                   (张在新 张在义 编)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001年8月23日 星期四)
  
    顾炎武不仅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而且是坚持反清斗争的爱国志士。他在参加昆山一带武装斗争反清失败之后,浪迹江浙等地,从事反清活动。从五十四岁起,又奔走于鲁、冀、辽、晋、陕、甘等省,访问先朝遗老,窥探清廷虚实,考察地理形势和经济资源,为进行深入的反清斗争做准备。在旅途中,他总是用骡马驮着几簏书,遇到关塞等“兵家必争”的险要之处,便亲自考察,并向当地父老询问有关情况。考察、询问的结果,倘若和他过去了解的不太符合,就立即打开书簏,翻阅有关资料,相互校正。当他经过平原旷野,没有事需要调查的时候,就在马背上默书;偶然有所遗忘,背不出来,便于旅店中找出书本温习,直到背诵如流。就这样,他经过长年累月的四处跋涉,边调查、边读书,走了二三万里路,读了一万多卷书,终于写出了一部卷帙浩繁的《肇域志》,这是一部专论山川要厄边防战争之事的军事地理书,也是他走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心血结晶。
                   (黄新根 范文章 编)
                        
  
  
  
  
   [死人烟]畅销
  (2001年8月30日 星期四)
  
    美国有个商人叫威尔逊,他专门经营香烟,可是,几年来他的商品几乎是无人问津,一直亏本,濒临破产,究竟是什么原因了?他苦苦思索以后,决定改变经营方法。
    一天,他在商店门口画了一张大副广告,写着:“请不要购买本商店的卷烟,据估计,这种香烟的尼古丁、焦油含量比其他店的产品高1%”,另外他还用红色大字标明:“有人曾吸了此烟而死亡。”
     这个别具一格的广告一出来。引起了电视台记者的注意,通过新闻节目,人们知道了这家商店,纷纷来观看、买烟,有的人专门从外地赶来买这种烟,说:“买包烟抽抽,看看死不死人!”有些人来买这种烟抽,是想表示一下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结果,这个店的生意日渐兴隆,现在已成为有五个分厂和十四个分店的大企业。
    威尔逊的高明就在于他利用了人们的一种“逆反心理”而了家。
                   (古 诗 辑)
                        
  
  
  
  
   “秘诀”
  (2001年9月6日 星期四)
  
    王献之幼时向父亲王羲之学书法,一日写了一个“大”字给父亲看。父亲没有说话,提笔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王献之拿给母亲看,母亲说:“我看只有这一‘点’是下了工夫的。”王献之听了十分惭愧,便向父亲请教秘诀。王羲之指着院里的十八只水缸说:“秘诀就在这里。你把十八口缸里的水写完就知道了。”从此,王献之临池学书,持之以恒,后来终于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黄新根 范文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
  (2001年9月13日 星期四)
  
    在河南省修武县城西的五里堡村头路边上,矗立着一块石碑。
    石碑上刻着五个楷书大字:孔子问礼碑。
    两千多年前,春秋孔子向一个七岁的孩子项橐问“礼”的事就发生在这里。
    有一天,他们来到了郑国。
    忽然,看到一个孩子在地上堆砌着碎石烂瓦玩,挡住了孔子的车。驾车的子路,对那个孩子吆喝道:“喂,小孩子,让开,让我们的车过去!”
    可是,那孩子没有理睬子路,仍专心致志的堆砌着瓦石。
    孔子摇了摇头,从车上下来。
    他走到小孩子面前,生气地问:“喂!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到边上去玩,不要在这挡住我的车!”
    那孩子抬头,望了望孔子,反问道:“老人家,你看看我修造了什么?”
    孔子低头看,哈,地上是孩子用碎石烂瓦堆砌成的一座城堡。
    孔子不耐烦的说:“好啦!你真不懂礼节!你挡住了我的车,误了我赶路啊!”
    那孩子眨眨眼睛,质问孔子:“您是说我不懂礼节?那么,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知识渊博的孔子一时竟不知怎样回好了。
    他想:是啊,不能把这孩子摆的城池当成玩耍。我把它当成玩耍,可孩子却不这样,他认为这是一座真正的城池!
    不能说孩子不对!
    再说,城是死的,车是活的,当然城不能给车让路。应该车绕道过去。
    还有,人家孩子的城池是先有的,我毕竟是后经过这里呀……
    我倡导礼仪,看来我还不如这个孩子懂礼节……
    想到这儿,孔子不生气了,问:“你说得对。你叫什么名字?”
    那孩子答:“我叫项橐。”
    孔子又问:“你几岁了?”
    项橐说“七岁。”
    孔子感叹地对身边的众学生说:“三人行必有吾师!项橐这孩子很懂礼节,虽然年龄小,但在这一点上是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说罢,孔子告别项橐,和学生们驱车绕“城”而过。
    后来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上的“昔仲尼,师项橐”两句话,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马光复
                        
  
  
  
  不想讨好
  (2001年9月20日 星期四)
  
    唐代中叶。在广州做官的宋璟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让他立刻即赶到京师,另有重任。
    宋璟接到诏书,不敢怠慢,日夜兼程,终于来到了唐朝首都长安城。
    有人报告唐玄宗:“禀奏皇上,宋璟从广州启程,今日已到郊外。”
    唐玄宗点点头,对自己的亲信、宦官杨思勖说:“朕派你去,到郊外迎接他。”
    杨思勖答应:“是。”
    杨思勖来到郊外,与宋璟见了面。宋璟依礼节问候了杨思勖,也问候了皇上等人,就再也不说话了。
    进城了。两个人各自带着自己的随从,骑马走着。一路上,杨思勖想方设法跟宋璟搭话,但宋璟却总是绷着脸,也不说话。
    杨思勖说:“宋大人,京师若有什么事情要我办,请尽管吩咐。皇上很夸奖你啊!你人品、学识都很好。我看,前途无量啊!”
    宋璟听了杨思勖的奉承话,只是笑一笑,仍然一个字也不说。
    杨思勖十分恼火。他想:“你有什么了不起!太狂妄了!”
    进宫以后,杨思勖对唐玄宗说:“皇上,我一向受到您的信任,这次又派我去迎接新宰相。可那宋璟狂妄极了,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他竟一句话也不跟我说。我看,他这样做不仅是侮辱了我,而且也是瞧不起皇上,应该治他的罪!”
    唐玄宗听了,笑笑说:“你不了解他。”
    杨思勖问:“我怎么不了解他?”
    唐玄宗说:“正因为你得到我的信任,宋璟才不跟你说话。他不想拍你马屁,讨你的好,拉私人关系。”
    杨思勖唔了一声,说:“唔,原来是这样。”
    唐玄宗说:“这正说明宋璟是位正直无私的大臣!”
                            马光复
                        
  
  
  
  不打官司
  (2001年9月27 日 星期四)
  
    有个微州人,连年打官司,弄得人财两亏,非常窝火。
    一年除夕,父子三人边吃边着团年饭,边商仪道:“明天就是新年了,我们三人各一句吉利话,保佑来年好运气。”
  
    儿子请父亲先说。父亲说:“新年好!”
  
    长子接着说:“晦气少。”
  
    次子最后说:“不得打官司!”
  
    父子觉得这三句话很吉利,就把它写成条幅,贴在大堂正中,好让明天来拜堂的人念一念,取各吉利。
  
    第二天,女儿女婿来拜年。女婿见堂上的条幅,自己念道:“新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
                            章成玉
   
  司马光闭门背书
  (2001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史学家。《姿治通鉴》一书便是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姿治通鉴》卷帙浩繁,所叙述的史事,上起春秋,下迄五代。要写成这样的宏篇巨著,当然没有丰富的知识是不行的。而司马光的丰富历史知识,最早还是得益于他小时候的勤奋学习。
    司马光小时候很聪明好学,他常常担心自己的记忆力和学问不如别人,所以不管在学什么东西的时候,都要比别人花的功夫多。他跟一些小兄弟们一起读书,其他孩子读了一会儿,勉强能够背诵了,就一起跑出去游玩休息了。只有司马光一人还坐在书房里,在认认真真地读书。而每次在这个时候,司马光总要拉下窗帘,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直到把书背的滚瓜乱熟了才放下书本。
  
    长大以后,司马光仍然坚持着这种勤恳用功的作法。他曾经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并把这只枕头取名叫做“警枕”,因为枕头是圆的,所以人睡沉了,一翻身枕头就会滚落到地下,“砰”的一声,自然会使人警醒。因此,司马光每次在半夜里枕头一滚落,便立刻起床,点烛读书。
  
    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他终于成了一名著名的学者。他在跟别人谈起他的读书经验时,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只有抓紧时间温习功课,才能把书读好。我有时骑在马上也读书,有时半夜醒过来,就不再睡了,或者读读书上的精彩片段,或者思考书中的道理。这样,我在不断的读书过程中,得到的好处自然也不少。”
                            杨玲玲
                        
  
  
  
  
  爱因斯坦最后时刻
  (2001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一九五五年,爱因斯坦病倒了。他年逾古稀,加上长期工作的劳累,体质虚弱,自觉没有治逾的希望了。一天,英菲尔德来探望他,问他想要些什么东西。爱因斯坦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能够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面对死神的逼近,爱因斯坦报之日日夜夜的紧张工作。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改写关于统一场论的著作,直到点下最后一个句号。就在他去世前几个小时,还对陪伴他的亲人说:“我在这里做我的事,你好好地去睡吧……”
                           黄新根 范文章
                        
  
  
  
  
  郑板桥挑女婿
  (2001年10月25日 星期四)
  
  郑板桥有一个女儿,很聪明,也善于诗画。女儿长大后,郑板桥总为没找到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婿而烦恼。
  一天,他去看一个结识不久的青年朋友,见其所学所好与己相同,心中暗喜,就当面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回家后,他对女儿说:“明天我带你到一个地方去玩玩。”女儿听了很高兴。第二天,他带着女儿来到朋友家中,吃完饭后对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了,你安心在这儿住下来吧!”说完就走了。女儿也懂得父亲的意思,就不回家了。
  
  后来有人问郑板桥:“你怎么把一个女儿白白地送给人家了呢?”
  
  郑板桥说:“如果我的女儿是个看重聘礼的人,她就不配嫁给这样的丈夫。”
                           黄新根 范文章
                        
  
  
  
  
  圆圈外的空白
  (2001年11月01日 星期四)
  
  爱因斯坦二十六时因发表相对论而一跃成为本世纪内最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但是,他从不骄傲。他说:“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长就越大,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
                           黄新根 范文章
                        
  
  
  
  
  待人宽厚的朱冲
  (2001年11月8日 星期四)
  
  晋代朝廷里有位宫位很高的大臣,名叫朱冲,他官位高,但却待人很宽厚,而且他自幼就是这样。
  
  朱冲出生于南安,家里生活并不富裕。因为没有钱上学读书,只好在家种地放牛。
  
  有一次,他正在野外放牛,邻居一个人跑来,慌慌忙忙地东瞧瞧,西看看,然后不由分说,牵了朱冲的一头牛犊就走了。
  
  朱冲看到邻居把自己的牛牵走了,也不生气,只是说:“这一定有什么原因,等回家后再问问。”
  
  不大功夫,那个人在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牛犊。
  
  他十分惭愧。
  
  他牵着朱冲家的那只牛犊,来找朱冲,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真对不起!你的牛犊,我给你牵回来了。”
  
  朱冲问明了原因,笑了笑,说:“没有什么,你家很困难,这头牛犊就送给你吧!”
  
  村子里还有一家,平时好占便宜,曾三番五次地故意把牛放到朱冲家的地里啃吃庄稼。
  
  朱冲看到后,也不在乎。
  
  他不仅不生气,反而在收工时带一些草回来,连同那啃吃庄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中。
  
  朱冲说:“你们家人多地少,顾不上照看牲口。我家草多,给你拿了些来,喂牲口吧!喂完了,我还可以再给你家送些来。”
  
  那家人一听,又羞愧,又感激。
  
  他们对朱冲说:“你太好了!你放心,以后,我们再也不让牲口糟蹋你家的庄稼了!”
  
  待人厚道的朱冲,始终这样做,赢得了亲朋、乡邻一片赞扬。
  
  
                           马光复
                        
  
  
  
  
  曹操与满宠
  (2001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曹操有个堂弟,名字叫曹洪。
  
  曹洪跟随曹操带兵打仗,立过许多战功,曹操对他十分信任与宽让。
  
  有一天,曹操的侍卫报告:“丞相,曹洪有急事求见。”
  
  曹操说:“让他进来。”
  
  曹洪气喘嘘嘘地走进来。
  
  曹操问:“有什么紧急的事吗?”
  
  曹洪向曹操行过礼,说:“有。您快管管满宠吧,他要杀我的人了。这不是故意让我出丑吗?”
  
  原来,曹洪的手下有一个人,这个人依仗曹洪的势力,常常干违犯法律的事,还满不在乎。
  
  最近,他又犯了法,被人告到地方官满宠那里。
  
  满宠立即抓来那个人,经过审问,根据法令,判处那个人死刑。
  
  曹洪听说以后,连忙写信给满宠。
  
  信中说:“……请大人能够看在我的面子上,饶了这个人吧。这个人是我的亲信,您千万不可杀他。如果饶了他,您有什么要求,我一定尽力为您效劳……”
  
  满宠收到信,心中十分不高兴,他说:“曹洪身为大将,怎能为自己的犯罪的亲信辩护?实在不应该的!”
  
  满宠对曹洪的说情理也不理,仍然坚持原则。
  
  曹洪没有办法,只好来求曹操出面讲情。
  
  曹操想了想,说:“待我问个明白。”
  
  曹操传令,召见满宠。
  
  过了好久,满宠才来见曹操。曹操刚想开口询问,满宠倒先讲话了。
  
  满宠不慌不忙地说:“我想,您是要为曹洪将军的一位犯法的亲信说情吧?我刚才已经把他杀了!”
  
  曹操听了,大吃一惊,说:“怎么?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满宠说:“丞相请您千万不要生气。我听说曹洪将军找您告我的状,我料想您找我来,就是为了曹洪将军的那个亲信的事。那个人罪大恶极,是不能饶恕的。我怕您命令我放掉他,所以,就干脆先按判决杀了他才来见您。”
  
  满宠说完,望着曹操,等候发落。
  
  曹操听罢,想了想说:“当然,我很为曹洪伤心,但是,满宠你做得是对的,你大概还怕我治你的罪吧?”
  
  满宠说:“不。我没有罪,所以我不怕。”
  
  曹操哈哈笑了起来,竖起大拇指,赞扬说:“满宠做得对!做官就应该这样像满宠一样。不然,我定下的法律,谁还愿意执行?不管是谁,犯了法,就要按法律处置!”
  
   
  
  
                           马光复
                        
  
  
  
  站着写
  (2001年11月22日 星期四)
  
  
  
  美国作家海明威(1899-1961)的作品,以自然、清新、精炼著称,对话极为简洁,乃至有“电报式”之称。有一次,记者问他:
  
  “你那简洁风格的秘诀在哪里?”
  
  海明威回答道:
  
  “站着写。”
  
  这话不是出于“幽默”,而是事实。海明威曾对自己的这种写作习惯作过解释:
  
  “我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站着写,文字是精炼和简短了,付出的劳动却更为艰巨。他的代表作之一《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先后修改了三十几遍,才觉得满意。另一篇代表做作《老人与海》的手稿,海明威反复读了将近二百遍,才最后定稿付印。
  
  海明威在四十年的创作生活中,艰苦地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老人与海》发表后两年,即1954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虽然获得了荣誉,但他认为,要完全精通写作这门行业,是永远办不到的。他不止一次地说过:
  
  “我要学习写作,当个学徒,一直到死。”
  
   
  
  
                           吴振标
                        
  
  
  
  
  陆继辂择友而交
  (2001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陆继辂,清朝时候的江苏阳湖人。还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经常嘱咐他,不是品行良好的人,就绝对不要去交往。因此,陆继辂总是用这条标准去选择所要结交的朋友。凡是跟陆继辂在一块玩的,都是平常刻苦学习,待人有礼貌的。相反地,平常那些喜欢调皮捣蛋、性情粗野的孩子堆里头,是无论如何也找不道陆继辂的影子的。
  
    陆继辂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因为其学习成绩优越而破格参加了县学的考试。考试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名叫丁履恒的小孩。从与丁履恒的交谈中,陆继辂了解到,丁履恒也出身于贫寒之家,他从小就立志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光宗耀祖。丁履恒不仅对儒家的经典著作很感兴趣,而且对诗歌创作也极有所长。而这些都极对陆继辂的脾味。另有一点共同之点是,他们对那些富家子弟,依仗父母的权势,横行乡里,整天只知道斗鸡走狗,是一点也瞧不起。尽管如此,陆继辂也不敢随便就和丁履恒成为要好的朋友。他便把履恒带到他自己家里玩了几天,让母亲作出决断后,方才和丁履恒成为至交。 
  
   
  
  
                           杨玲玲
                        
  
  
  
  
  喜剧大师的悲剧
   (2001年12月6日 星期四)
  
  
  
  1673年2月17日,法国戏剧家莫里哀(1622——1673)的新作《没病找病》,在巴黎皇家大剧院上演,作者亲自饰演剧中主角。巴黎人争相购票,都以先睹为快。盛况空前。
  
  莫里哀演了一辈子喜剧,《没病找病》却是他走到生命终点时的一场悲剧。当时,他的肺病已十分严重,但仍抱病登台。演出前,他对妻子说:
  
  “在我的生活里,快乐与痛苦相等的时候,我始终觉得幸福;但是,今天我的痛苦这样深,又不能希望有满意和甜蜜的生活,我知道我应该放弃我自己的生命了。”
  
  妻子和演员们见他病势沉重,说话又如此伤感,都劝他当天不要参加演出了。莫里哀沉思片刻,想到整个剧团的开支和剧院里殷切期待着的观众们,他毅然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参加演出。”
  
  开演后,莫里哀克制着巨大的肉体痛苦进行表演,把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观众不断报以掌声。他那痛苦的蹙眉和咳嗽竟被观众误以为逼真的表演而大加喝彩。演到第四场,莫里哀突然咯血倒下,仅仅四个小时后,他就停止了呼吸。
  
  莫里哀一生写了三十七部喜剧,其中大部分是讽刺喜剧,如《伪君子》、《吝啬鬼》、《贵人迷》等等。
  
   
  
  
                           吴振标
                        
  
  
  
  
  过时的旗袍
   (2001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美籍核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身穿我们祖国的民族服装——旗袍,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两度回到自己的祖国探访。这旗袍还是三十年代她离开中国时做的,有些不太合身了。这时的旗袍,寄托着她深沉的乡思,同时也记录着她为科学奋斗的一生。
  
  吴健雄初到美国时才二十四岁。四年以后,她就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核物理方面的博士论文。1956年,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对长期以来人们所公认的宇称守恒定律提出了否定,创立了宇称不守恒的新理论。这项新理论的证实,就是由吴健雄的实验工作完成的,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称赞这是划时代的成就,她的工作的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整个原子物理学的进展。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第一个女院士,曾获美国十多所著名大学的荣誉学位,曾任全美物理学会主席。
  
  这位举世闻名的女物理学家,几乎一辈子都住在实验室里,对自己的生活毫无奢求。她收的研究生,规定四年之内不得回家,一律住在实验室里。美国的学生都受不了,只有中国去的、亚洲去的学生才能成为她的研究生。
  
  
                           吴振标
                        
  
  
  
  
  数学家的“健忘”
   (2001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教授六十寿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运算和公式中。
  
  有人特地选定这一天的晚间登门拜访,寒暄之后,说明来意:“听您夫人说,今天是您六十大寿,特来表示祝贺。”
  
  吴文俊仿佛听了一件新闻,恍然大悟地说:
  
  “噢,是吗?我倒忘了。”
  
  来人暗暗吃惊,心想:数学家的脑子里装满了数字,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记不住?
  
  其实,吴文俊对日期的记忆力是很强的。他在将近花甲之年的时候,又选攻了一个难题——“机器证明”。这是为了改变数学家“一支笔、一张纸、一个脑袋”的劳动方式,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数学证明,以便数学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在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电子计算机安装的日期、为计算机最后遍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的日期,都记得一清二楚。
  
  后来,那位祝寿的来客在闲谈中问起他怎么连自己生日也记不住的时候,他笑着回答:
  
  “我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也从不想要为自己或家里的人庆祝生日,就连我结婚的日子,也忘了。但是,有些数字非记不可,也很容易记住……”
  
  
                           吴振标
                        
  
  
  
  
  儿子的验证
   (2001年12月27日 星期四)
  
  牛痘的发明者琴纳(1749--1823),是英国一位立志终身为农民服务的乡村医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谢绝了医院的重金聘请,回到自己的家乡,就想试一试牛痘接种法。他做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将近二十年,才第一次在人体上实验。
  
  琴纳三十八岁结婚,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在这个儿子身上第一次接种了猪痘,这孩子后来证明对天花有免疫力。于是,琴纳写了第一篇试验性论文,但是,他用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设想却遭到冷遇,论文被退了回来。
  
  1796年,琴纳四十七岁。他从一个挤奶女工内尔姆斯手上的脓胞中取出疱浆,给一个八岁的男孩菲普接种。这是他第一次成功地为人接种牛痘。这个男孩因此出了名,而1796年也成了医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个年份。
  
  两年后,他出版了著名的《探究》一书,报告了约二十三个或因接种牛痘,或因自然感染牛痘,因而对天花免疫的病例。这是他积二十年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久,他也得到普遍的采用并在全世界推广,他也得到了来自全世界的赞誉。
  
  他的儿子虽然没有象菲普斯那样出名,但这儿子所作出的验证,其实价值更高。
  
  
                           吴振标
                        
  
  
  
  
  以姓氏笔划为序
   (2002年1月3日 星期四)
  
     在一个偶然得机会里,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发现山西省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科技工作者张沁文在研究农业系统工程,他极为热情的给予了关怀、帮助和指导。
     系统工程,是研究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投资,最有效的应用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来完成某一项科研或建设任务。他对张沁文的帮助和指导,是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的。对张沁文起草的《农业系统工程》的讲稿,钱学森从观点的阐述、材料的选择到层次的安排,都作了仔细的考虑,并且进行了共同的研究。最后,还亲自动手将讲稿改定。
     讲稿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署名问题。张沁文把钱学森的名字写在前面。这种署名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钱学森坚持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张沁文的后面,他说:“也应以姓氏笔划为序。”他还进一步向张沁文申述了三点理由:一是“发明创造权主要在你”;二是借此“对我国现在流行于科学技术界的‘老头子制’表示‘反感’和‘抗议’”;三是“以你我年龄论,你应居第一线”。
                            
                             吴振标 编写
  
  
  
  谁可以把鸡蛋竖起来?
   (2002年1月10日 星期四)
  
    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对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约1451-1506)说:“你发现了新大陆,可我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任何一人都可以去发现,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哥伦布略一沉思,取来了一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有谁可以使这个鸡蛋竖立起来吗?”
  
    人们呆住了,没有一个能竖起来。哥伦布把鸡蛋接过来,轻轻地敲破了一点它底部的壳,于是,鸡蛋就竖立在餐桌上了。接着,他以极其平静的语调说:
  
    “先生们,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在有人做过了以后。”
  
    哥伦布是在1492年获得西班牙统治者的批准,扬帆出航的。他携着西班牙统治者给中国皇帝的国书,率船三百艘、水手八十七名,从巴罗斯港启航,横渡大西洋。刚航行了几天,就有两艘船破了,接着又在几百平方公里的海藻中陷于进退不得的险境。他亲自跳上舢板,拨开海藻,才得以继续航行。在茫茫大洋中六、七十天没见到陆地的影子,水手大都失去了信心,强迫他返航,否则就要把他扔进大洋。他说服了船员,继续前进,终于在第七十一天的凌晨望见了陆地。在乘坐着最后剩下的一艘船返回欧洲报喜的时候,又遇上了四天四夜的大风暴。这时他想到的是如何使世界得知他的新发现,他把航行中所见到的一切写在羊皮纸上,用蜡布密封后放在桶里,准备在船毁人亡之际,将桶抛入大洋,使自己的发现能留在人间。这次出航,他到达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地。
  
    1493年初哥伦布凯旋回归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亲自在宫殿里迎接他。可是一些贵族和军官却大不服气,诬蔑他“野心勃勃”、“狂妄欺骗”,想方设法贬低他的新发现的价值。
  
    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吴振标 编写
  
  
  
  “我要救活他!”
   (2002年1月17日 星期四)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的东汉时代,有一个叫张仲景(汉末著名医学家)的人,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给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他想:“许多人只知道为自己打算,不问民间的疾病和痛苦。我为什么不能像扁鹊那样,把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病痛当作自己的责任呢?”
  
    一次,他路遇一人上吊,已经断气了。围观的人都说“没救了。”张仲景却说:“这个人也许是憋昏过去了,......我不妨试一试,看能不能把他救活。”这时,有人劝他:你是名医,若救不活,有损你的名望和声誉,快赶你的路吧。张仲景瞪了那人一眼,说:“你没看见他老婆、孩子哭得多可怜,我要救活他!”
  
     说完,他叫人把上吊的人轻轻地放在木板上。让两个青年把死者两只胳膊一会儿往上抬,一会儿放在胸前。张仲景自己叉开双腿,蹲在板上,用两只手掌抵住死者的腰和上腹,压一下,松一下。只一顿饭工夫,那死者慢慢嘘气,不一会眼睛也睁开了。周围的人又惊又喜,纷纷称他是“圣医”
                            
                                               许嘉利等 编写
  
  
  
  专偷尸体的人
       (2002年1月24日 星期四)
     一五三六年的一天,比利时卢万城里满城风雨,人们传说着一件罕见的怪事:
     “昨夜里绞刑架上的尸体被盗了!”
     “真有这种事?不可思议!”
     的确有人盗尸,头天深夜,有一个人偷偷地摸到绞刑架下,解开一具尸体背起来正要跑,不料,城头上的哨兵听见了响动,大声喝问:“谁?”吓得盗尸人赶紧隐蔽起来,因为他知道按政府法令,盗尸是要被处以绞刑的。
     哨兵远去了,那人重又背起尸体,谁知走了一段路,又碰上了骑兵巡逻队,那人怕躲闪不及,就抽出刀来将尸体的头割下逃跑了。
     这个盗尸人名叫维萨里(比利时医生、解剖学家,1514-1564)。当警方四出张贴通缉令,吵吵嚷嚷地要捉拿盗尸犯的时候,他正躲在一个秘密的地窖里专心致志地解剖那个偷来的人头哩! 以后他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偷尸体背回来解剖,仔细研究人体的各部分的构造,也不知与尸体打了多少年交道,终于写成了一部巨著----《人体的构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确描写人体结构的专家。
  
  
  
  重才不重名
     (2002年2月7日 星期四)
  
  北宋名相晏殊(991--1055),一次出巡途经江南。他听说扬州的大明寺有许多好诗,决定前往欣赏一下。
  
  来到大明寺,他便叫随从给他念题诗。按照当时的习惯,念诗前是指出作者姓名、籍贯、地位及家庭情况。晏殊却命随从只念诗,免去俗套。他听着听着,发现了一首诗写得与众不同,才查问作者是谁。随从告诉他该诗的作者是当地一个任主薄的小官,名叫王淇。
  
  晏殊并不因为王淇地位低而掉以轻心,相反,他特意派人把王淇请来,当面考察王淇的真才实学。
  
  在交谈过程中,他想起自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对子未有下联,便提出让王淇来对。王淇灵机一动,以“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妙语对之,晏殊惊叹不已。
  
  后来,晏殊荐举王淇到集贤院任职,使王湛得以人尽其才。
  
  
  
  “书痴”林西冲
     (2002年2月21日 星期四)
  
    清朝的时候,曾经有个名叫林西冲的小孩,他非常热爱学习。家里的藏书他都从头到尾读了个遍,与此同时,他只要听说谁家有什么他没有看过的书,他总会想尽千方百计,去把人家的书弄来看。有时他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或者搞懂一个道理,常常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整天都不吃饭。
  
    有一年夏天,家里的仆人为他准备好了洗澡水,让他洗澡。但是,这时候林西冲还在聚精会神地思考着刚才所看的几页书的问题,但想来想去,有几个问题他一时还分辨不清。究竟是这么回事情呢?他一边想着,一边在不知不觉种穿着衣服坐到了洗澡盆子里。直到他拿起毛巾准备擦洗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衣服还没有脱。乡里人知道这件事后,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书痴”
  
  
  
  
  聪明人也会上当
     (2002年2月28日 星期四)
  
    郑国有个叫子产的,是个很精明的人,什么谎话都骗不了他。
  
  
    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给他一条活鱼。这条金翅金鳞的鱼十非珍贵。他让家丁把这条鱼放到花园的水池里好好地精心喂养,
    家丁是一个又馋又狡猾的人。他趁子产不在眼前的时候,偷偷地把那条珍贵的鱼煎着吃了。等子产回来,他就编了一套谎话:
    “老爷,按照您的吩咐,我把那条鱼放到水池里去了。啊呀,那才有意思呢!刚把它放进水里时,它还愣头愣脑地,好象人到了生地方一样,有点束手束脚的样子。过不了好大一会儿,它瞪着眼睛四下里看了看,象忽然明白过来,得意扬言地撒着欢儿,一甩尾巴就钻进水里去了。在水里摇头摆尾,游得可快乐了。”
    他讲得活灵活现,子产信以为真,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它可找到合适的地方了!”
    那个狡猾的家丁听了,心中暗笑。事后还得意地对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早就把鱼吃进肚子里了,他还说鱼儿找到合适的地方了!哈哈哈......”
    看起来,活灵活现的谎言,有时也容易使人信以为真。遇事偏听偏信,不调查研究即使是聪明人也免不了要受骗上当的。
  
  
  
  燃烧的战歌
     (2002年3月14日 星期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唱起这首庄严的国歌,我们都会想起一个光辉的名字------聂耳。
    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小就十分爱好音乐,没有钱上学,他就发奋自学。1933年,聂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战斗。他创作了《开路先锋》、《卖报歌》、《毕业歌》等一首首激动人心的战歌。它们飞向抗日战场,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同志悄悄地来到聂耳住的小阁楼,递给他一个香烟壳,郑重地说:“这是田汉同志在狱中写的《义勇军进行曲》,请你谱曲。”
    深夜,聂耳一遍又一遍地朗诵着慷慨激昂的歌词,脑海里涌起了庄严激越的旋律,他激动地挥笔谱写,一个个有力的音符仿佛变成了射向敌人的子弹----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一支伟大的歌曲诞生了!这首热闹少着炽热火眼的战歌,在祖国大地上久久震响。                                        (唐兵等)
  
  
  
  罗布泊的考察者
     (2002年3月21日 星期四)
  
    1980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彭加木带领一支十一人的考察队,进入了新疆罗布泊。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隔壁和沙漠。这里人迹罕至、气候恶劣,交通很不方便,很少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到这里来作科学考察。可是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彭加木和他的队员们依然踏进了罗布泊,开始了纵贯南北的长途跋涉。
    罗布泊属于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白天气温高达摄氏五十度,几乎每天下午都有八九级大风,这里常常是热浪滚滚、沙土横飞。彭加木和队员们经受着酷热、干渴和风沙的严峻考验。有的人感到头昏胸闷,甚至呕吐;有的人四肢无力,流着鼻血。
    6月16日考察队剩下的水只能够维持两天了。彭加木十分焦急,他决定去寻找水源。可是这时候队员们都已经又渴又累、疲倦不堪了。怎么办?彭加木心想:还是我自己去找水吧,让大家多休息一会。他留下一张字条,拖着疲乏的脚步独自出发了。但是他再也没有回来,无情的流沙吞噬了他的生命。中国为祖国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工作者,就这样把身体埋在了深深的大漠力。
  
  
  
  诚实的晏殊
     (2002年3月28日 星期四)
  
    晏殊是我国宋朝时候的著名文学家。象我们所熟知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等名句,都出自他的笔下。而我们所熟悉的文学家范仲淹、韩琦和欧阳修等,也都曾是他的学生呢!
    晏殊还在7岁的时候,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但他从不以此招摇过市,沽名钓誉。而是事事诚实,处处坦率。因此,在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他就在大人中有了很好的名声。
    晏殊十四岁的时候,有个叫张知白的朝廷官员,把他推荐给当时的宋真宗皇帝。当张知白带他去见皇帝时,真宗皇帝正在主持进士考试。皇帝听说晏殊的文才特好,就叫他也一同参加考试。晏殊把考卷拿起来一看,便说:“这篇文章我在十天前就已经写过,作文的稿纸还在呢,还是请皇上另外出道题吧!”真宗皇帝听了晏殊的话,觉得他非常诚实,因而也特别喜欢他这种毫不隐瞒的态度。
  
  
  
  
  
  于谦廉洁奉公
     (2002年4月4日 星期四)
  
    钱搪(今浙江杭州)人于谦,字延益,在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历任兵部由侍郎、巡抚、兵部尚书等要职。他不仅战功赫赫,政绩卓著,而且正直廉洁,生活简朴,为人称赞。
  
  
    于谦担任山西、河南巡抚时,当时其他地方的官吏为了巴结权贵,每次进京无不携带大量礼物,而他每次入朝,从不耸立行贿,总是空手起空手回。有人劝他说:“您不送金银财宝,就带点土产去吧!”他甩动自己的两只袖子,笑着回答:“我带的只有清风。”他在《入京》诗中这样自咏心迹:“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长短。”成语“两袖清风”就是从这里来的。
    于谦虽然身居要职,但他家的房屋简陋得只能遮蔽风雨。明代宗要把西华宫赐给他住,他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敢贪图享受呢?”后来辞谢不过,他才搬进去住。皇帝赐给达到系,他都封存起来。后因奸臣陷害,于谦被处死,抄家时,家中除了还封存着的皇帝赐物外,没有一件贵重的东西。于谦年轻时写过一首《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热火焚身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正是他一生最好的写照。
  
  
  
  李弼少有大志
     (2002年4月11日 星期四)
  
    李弼是南北朝时北朝宇文泰手下的一员大将。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作战勇敢,所向披靡,敌人都怕他,说:“李将军来了别阻挡,挡也挡不住。”李弼曾带兵冲入敌人营寨,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他身上七处负伤后被敌人抓住,他装着伤势严重,昏迷不醒的样子,迷惑看管的人,然后乘人不备,突然翻身上马逃走。宇文泰念他战功卓著,忠心耿耿,把自己所乘的战马给他,并一再给他加官进爵。
    李弼青少年时就有远大的理想。他力大无穷,能举起两三百斤重的石墩,让人惊叹。他从小拜师学武,学得一身好武艺,他时时不忘要参军报效国家。恰巧那时魏胡动乱,他的亲友对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局面感到忧虑,却又束手无策。李弼对他们说:“男子汉大丈夫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敢于闯荡,敢于冲锋陷阵,以杀敌寇、除奸佞、平困难,解救困苦中的百姓为自己的责任,建功立业取得荣誉;一筹莫展,空发议论,浑浑噩噩地去靠父辈留下的门庭资历来求得荣耀的地位是毫无意义的。让我们都出去为国家做点事情吧。”
    不久,李弼便离开安逸的家庭去从军,从而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王尚书拒调女婿
     (2002年4月18日 星期四)
  
    明朝的时候,盐山人(今河北省盐山县)王翱,为人刚正廉洁,曾任御史、两广总督、吏部尚书等要职,是朝廷的一位重要官员。他有个女儿嫁给一个不在京城任职的小官。他夫人十分疼爱这个女儿,因而常常思念在心。但是每当夫人派人去接回女而时,女婿总是不乐意,满腹怨气地说他老婆:“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掌握着任免、选拔官员的大权,把我调往京城任职,你不就可以朝夕侍侯你母亲了吗?况且调动一下我的工作地方,对你父亲来说,就好比是摇摇树让叶子落下来那样容易,可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吝惜,这么不近人情呢?”王尚书的女儿听了之后,无可对答,便托人捎话给母亲,希望母亲从中帮帮忙。
  
    王夫人知道这些情况后,思女之心又添了忧虑,她知道让丈夫办理私事是很难的,因而只好慢慢筹划。一天晚上,她见丈夫比较清闲,就准备了些酒菜,要同丈夫同尝。当丈夫吃得上劲的时候,她便从旁再三要求,为了能让女儿常在身边,一定要把女婿设法调到京城来。夫人的这些话,王尚书根本听不进去,认为这是很不正当的要求。可是夫人还在那里不止地唠叨,他越听越生气,最后发起大脾气,抓着桌上的器皿向夫人扔去,也不顾是否砸伤了夫人,自己竟坐上车子,离家到官员上朝钱休息的房间去住了,一直过了十来天,才回到自己的府第来。女婿最终还是没有调进京城来。
  
  
  
  林觉民壮烈捐躯
     (2002年4月25日 星期四)
  
   
  
  在广州郊外的黄花岗,埋葬着七十二位革命烈士的遗骸.其中有一位年仅二十四岁的青年,叫林觉民。
  林觉民是个意志坚定、性格刚毅的青年,他非常痛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在日本留学时,林觉民一方面勤奋学习,一方面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常常对同学们说:“中国不革命就没法自强。”
  1911年春天,同盟会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林觉民立刻投身革命,加入了敢死队。他对战友们说:“我们奋起革命,振兴祖国,就是死了,也等于还活着。”起义中,林觉民不幸受伤被捕。
  被捕后,林觉民下了牺牲的决心。在总督府的审问大堂上,他毫无惧色,侃侃而谈,从当前的世界大事谈到中国的落后被列强欺凌,从中国的落后谈到清政府的腐败。他还奉劝当官的洗心革面,驱除暴政。审问他的人瞠目结舌,都暗暗钦佩他过人的学识和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退堂后,总督也叹了口气说:“这样好的人才留给革命党,那还了得!”
  就这样,林觉民为了革命壮烈捐躯。
  
  
  
  曾参守信杀猪
     (2002年5月9日 星期四)
  
   
  
    春秋的时候,鲁国有个叫曾参的,是孔子的门生。他修身有方,“吾日三省吾身”,即每天都要从做事、待友和学习等三方面来检查自己。同时他讲究孝道,又少私欲,所以古人都把他看作品德高尚的人。
    曾参不仅严于律己,而且十分注意教育孩子。有一次他的妻子要上街,小儿子闹着也要跟着去玩。曾参的妻子就哄孩子说:“别哭了,你在家里,等我回来了把猪杀了给你吃。”孩子这才肯留下来。等妻子从街市上回来时,曾参就到猪圈里抓猪要杀,妻子急了,赶忙制止曾采纳说:“我不国是哄哄孩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当起真来了!”曾参却说:“小孩子不是开玩笑的时候,他是听信父母的话,等着我们做父母的去教育的,现在你欺骗孩子,等于教孩子去学欺骗人。你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因此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呀!”孩子的母亲被曾参说得无话可说,只好让曾参把猪杀了,煮了给孩子吃。
  
  
  
  “童第周真行”
     (2002年5月16日 星期四)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书。
    童第周十七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四十五分。第二学期,他更加发奋学习。他每天天不亮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看书。他的功课很快赶上去了。
    童第周二十八岁时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学生。童第周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几年来,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需要熟练的技术,还要细心和耐心。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那位教授自己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做成功了。那位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界。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苯。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情,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办得到。”
  
  
  
  列子学射
     (2002年5月30日 星期四)
  
   
  
    列子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灵巧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他向一位老师去学习射箭的技术。由于他学习专心,刻苦勤奋,因此,射箭的技术进步很快。有一次,指导列子学习射箭的老师关伊子把靶子插得远远地,让列子试射。
    只见列子挽满弓,搭上箭,约略地进行了一会儿瞄准,然后将箭猛地射出去,“啪”,只见箭头飞向靶心,一箭中的。列子高兴极了。射完了手中的箭,列子便兴高采烈跑到老师关伊子面前,不无得意地说:“老师,您说说我的箭射得怎么样?”
    老师关伊子见列子这付得意的神色,就对他说:“你知道你为什么会射中靶心吗?”
    列子想了想,却怎么也答不上来,只好老老实实地答道:“不知道。”
    关伊子说:“你是把箭射到了靶心,可仅仅只知道把箭射到靶心的人,绝不是好射手。一个好的射手,他不仅善于把箭射到靶心,而且他还知道为什么会把箭射中靶心。你还是好好地体会吧,小伙子!”
    一番话,正好说中了列子的短处。列子只好回到靶场,又加紧进行了练习。这会儿,他所想的不仅仅是怎么射中靶心,而是细心揣摩起了为什么会射中靶心。这样又经过三年的刻苦训练,细心捉摸,终于掌握了射好箭的全部动作要领。
    三年后列子去把自己的心得告诉关伊子。关伊子又问他:“你知道了为什么把箭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知道了,知道了!”列子胸有成竹地说,然后详细把他是怎样理解射箭要领的,说了一遍。
    关伊子听着列子的陈述,就进一步启发他说:“你说得对。只是你不可把这些东西忘记了。其实,不仅射箭要求这样,就是治理国家和提高自身修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列子恍然大悟。
  
  
  
  范仲淹苦学成才
     (2002年6月6日 星期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举千古名言出自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问。千百年来,它激励无数志士仁人,慨然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
    就是这个忧济在黎庶的范仲淹,少年时代便不同凡响。它胸怀凌云之志,刻意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自己。
    少年范仲淹曾在睢阳学舍求学。当时,他的生活十分困苦。每天,他只吃两顿饭。每顿就是一碗小米粥和几根咸菜。他的一个同学同情他的境遇,想帮助他。一天,这位同学给范仲淹送来了好吃的饭菜,范仲淹怎么都肯收下。这位同学很生气,说道:“你这是怎么啦?难道你吃了饭菜就玷污了什么吗?”范仲淹急忙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担心现在好吃好喝享受贯了,以后就吃不得苦了。”
    在睢阳学舍求学五载,尽管生活相当艰苦,但他仍然孜孜以求,笃学不倦。五年来,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几乎天天都是通宵达旦地读书。困了,就和衣躺在床上眯糊一会;有时读得头晕了,就提桶冷水往头上淋,使自己清醒。
    五年的勤学苦练,使范仲淹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懂得了许多道理。也正是由于少时的艰苦生活和奋勉学习造就了一代伟人。
  
  
  
  虎门硝烟
     (2002年7月25日 星期四)
  
   
  
    1838年底,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烟毒最严重的广东去查禁鸦片。林则徐知道,鸦片的害处特别大,它使士兵失去战斗力,使农民没有力气去劳动,还使数不清的中国老百姓送了性命。当时,鸦片走私在广东沿海一带很猖獗。林则徐认为,只有采取严厉措施,才能查禁鸦片。
  
    林则徐到广州后四处察访,获得了可靠的情报。他勒令所有外国烟贩三日之内把船上的鸦片全部缴出,不得隐藏。烟贩们以为林则徐和以前的贪官一样,只要送上些银两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所以他们三天后只交出了很少一部分鸦片,敷衍林则徐。没想到,这位钦差大臣马上下令传讯拒交鸦片的英商头领颠地。颠地闻讯,惊慌失惜,连夜逃跑,后来在半路上被中国工人截回。林则徐抓住他拒交鸦片的罪证,立即传令封锁各国商船,不准他们进行买卖,不准随便离开,并停止对外国商馆的一切供应。几天之后,烟贩们不得不交出了全部鸦片。
  
    1938年6月3日,虎门滩头升起了滚滚白烟,林则徐下令把所有收缴来的鸦片在这里焚毁。大伙整整烧了二十二天,共销毁鸦片二百三十多万斤,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郑玄万里求师
     (2002年8月1日 星期四)
  
   
  
    东汉的时候,山东有个小孩叫郑玄。郑玄七岁那年,父亲为他请来了一位塾师给他授课。这位老师是个儒家子弟,所以给他传授的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郑玄读过的书,都能很快记住。但是他这时候最喜欢的却是算术。
  
    郑玄八岁的时候,他的算术运算能力已经非常惊人了。加减法自不必说,就是多位数的乘除法,不用排式演算,只要讲两个数字,他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全然不误。
  
    稍大一些后,他父亲想让他学些实用的技法,日后好到衙门里找个公差做做。但郑玄从小就喜欢读书,研究学问,对于在衙门中找差事一点兴趣也没有。父亲曾多次责备他,但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的志向。有时候他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因为当地找不到老师解答,于是就离家来到陕西扶风拜当地时著名的经学家马融为师。
  
    当时,在马融帐下读书的学生有四百多人,但能听到马融亲自授课的人,就五十来人。其他的学生也就是只好由他的这五十个学生来辅导。
  
    马融因为地位高,名气大,所以平常管理学生很严格。郑玄在马融那儿读了三年书,竟连马融的面都没有见着。但他一点也不灰心,照样勤奋好学。有一次,正好碰到马融召集学生们讨论阴阳历算。马融听说郑玄对算术很精通,就叫郑玄到楼上相见,郑玄这才有了第一次向马融当面请教的机会。郑玄一见面,就把平时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拿出来,请教马融,得到马融的指点后,郑玄便告辞回家了。郑玄走后,马融感慨地对学生们说:“郑玄走了,我的学问也传到山东了。”
  
    后来,郑玄又到处寻师访友了十多年。因为家里贫穷,他就在莱州一边种地,一边教学生。他也成了有名的经学大师。跟他学习儒家著作的,往往有几百人,多的时候,曾经达到千人。到他老年的时候,他真是桃李满天下了,从郡守以下,差不多所有的官吏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听过郑玄传授的学业。
  
                                           (曹张华)
  
  
  
  萧何月夜追韩信
            (2002年8月8日 星期四)
  
   
  
    淮阴(今江苏省)人韩信,出身贫寒,又不思检点,弄得出仕无门,经商不成,时常靠东求西告混日子,年轻时还发生过“乞食漂母”、“爱辱胯下”的丑事,许多人都看不起他。这样年复一年,一直到顶梁起兵反秦时,韩信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就横了心,带上身旁仅有的一口宝剑,投奔了项梁,当了一名无名小卒。项梁战死后,韩信归属项羽,当了管理车骑、门户的小郎中。韩信曾多次给项羽献计献策,都没被采用,一气之下,离开了项羽,投奔到刘邦门下来。刘邦一时也没有发现韩信的才能,同时又觉得他出身卑微,只让他当了治粟都尉。韩信很感委屈,一天晚上,背上宝剑,趁着月光就悄悄地逃走了。
  
    发现韩信逃走了,这可急坏了刘邦的得力助手萧何。因为萧何在同韩信的几次交谈中,发现韩信是个了不起的将才,正想向刘邦推荐哩!所以,他来不及报告刘邦,自己就骑了快马,乘着月色,亲自追韩信去了。好在韩信不熟山路,萧何又是快马加鞭,终于在一个山谷里追上了韩信。萧何见到,如获至宝,气都来不及喘一下,就再三说服韩信不能走,手拉着手把韩信带了回来。
  
    当萧何去追韩信时,有人向刘邦误告说萧何也开小差了。刘邦急得象失掉左右手似的。过了两天,萧何回来进见刘邦,刘邦又喜又气,开口就责备萧何怎么也开起小差了。萧何回答说:“我不是开小差,是去追开小差的人。”刘邦问:“你去追谁?”萧何回答道:“追韩信。”刘邦觉得奇怪,说:“将士逃亡的很多,你却不追,韩信走了,值得你去追吗,你这是瞒我吧。”萧何认真地说:“别的将士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人不容易找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做汉中王,韩信的确用处不大;如果要争夺天下,韩信这样的人才就万万不能失掉。这就由大王做选择了。”刘邦说:“我当然想争夺天下啰,怎么能在汉中无所作为哩!”当下刘邦就想任韩信为将军,可萧何说只当将军,还是屈才,韩信迟早还是离开您的。于是刘邦改口说:“照你的意见办,拜他为大将军怎样?”萧何这才满意了。刘邦正打发人去把韩信叫来授职,萧何马上阻止道:“大王平日待他就够讲礼数,今天要拜为大将,怎么好这样随随便便象唤小孩一样。您要挑选个好日子,吃素后设坛拜将,这样才是诚心爱才。”刘邦觉得有理,一一照办,举行了很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当了大将军后,给刘邦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要想“东向争权天下”,必须首先从老百姓最痛恨的项羽的三个秦朝降将,即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身上下手。同时,他亲自率兵,开辟北方战场,协同刘邦向项羽发起了进攻。刘邦当汉王的第二年(公元前205年),韩信以左承相之职领兵击魏,活抓了魏王;这年闰九月,又活抓了代国的丞相;第二年十月,又巧布背水阵,平定了赵国;接着又几经反复,攻下了齐国,被刘邦立为齐王;汉王五年时,与刘邦会师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南部),一举击溃了项羽,完成了汉朝统一大业。韩信战功累累,不愧为汉朝的开国大将。萧何慧眼识才,更是倍为人们所赞颂。
  
  
  
  
  
  李离自请极刑
            (2002年8月15日 星期四)
  
   
  
    春秋的时候,晋文公用李离为“理”,掌管全国司法工作。 李离作风严谨,断案认真负责,同时严于律已,知错即改,从不含糊。有一次,因他的部下审理不细,他也没有认真复查,结果误杀了一个好人。他十分痛苦,觉得自己错杀无辜,是犯了大罪。于是,他交代完工作之后,就自戴枷锁到朝廷找晋文公认罪,说自己该处死刑。晋文公听着李离跪在那里,诉说过失,既痛心,又感动,就劝他说:“官有贵贱之别,罚也要有轻重之分。你错杀了一个人,是下属的过失吧,怎能说是你的罪过呢?”李离却不这样认为,他说:“论官职,我是理中之首,并没有让位给下属;讲俸禄,我得的最多,并没有多分给部下。现在错杀了人,却把罪责推到部下身上去,这怎么说得过去呀!”晋文公见李离如此严格要求自己,越发佩服,于是婉转地说:“依你之见,自认有罪,你是我任用的,那我也有用人不当之罪了。如果你爱处罚,那我该怎么办?”李离知道晋文公的用意,但他不想原谅自己,而使法律受到损害,忙解释道:“司法部门早有规定:法官对犯人施错什么刑,自己就要受什么刑;枉杀了无辜,自己也应受死刑,陛下原以为我能察微决疑,才用我为司法长官。现在我辜负了您的信任,自然应按规定处置。既然陛下不忍处死我,那请允许我自己执行吧。”说罢,他拔出剑来自尽了。
  
  
  
  班超志在边塞
            (2002年8月29日 星期四)
  
   
  
     古时候边塞人烟稀少,大漠荒凉,大雁飞过都不愿停留歇脚,生活条件实在是非常艰苦。汉朝的班超却从小就有志向,那就是去边塞立功建业觅封侯。
  
     班超是现在陕西省咸阳人,是班彪的小儿子,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他从小爱读书,也很能吃苦,他从不认为干重活粗活是耻辱,因此,锻炼出强壮的身体。班超兴趣广泛,他阅读各种书籍,思维敏捷,能言善辩。
  
    永平五年,班固被任命为校书郎。班超就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当时的京城洛阳。因为家里贫困,他就常常为官府抄写书籍、文稿等,获得一些钱来维持生活。这抄写活很辛苦,班超常常从早抄到晚,手酸胳膊疼,一天还挣不到几个钱。时间像流水般过去,班超看着窗外花开花落,心中时常不平静。有一次,班超停下来休息,他把笔一扔,感叹地说:“大丈夫没有其他的去向和本领,只想象前代的傅介子张骞到西域去立功,去报效祖国,怎么能像现在这样总是坐着为人抄抄写写呢?”边上的人听了都笑话他异想天开。班超却说:“你们这些平庸之辈,怎么能知道大丈夫的志向呢?”
  
    后来,班超投笔从戎,跟着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他屡建奇功,表现出将帅的才能,因而不断受到重用。他出使西域,只带领随从三十六人,凭智勇使鄯善国一心向汉。此后,由于班超的卓越才干,西域五十多个小国归顺了汉朝。
  
    班超从西域回洛阳时,已经七十一岁,不久便死了。他在西域经营三十一年,实现了少年时志在边塞,立功报国的志向。 
  
  
  
  谢深甫置瓶苦学
            (2002年8月29日 星期四)
  
   
  
     谢深甫是南宋时候的台州临海人,其地大约在今天的浙江省灵江下游。深甫小时候就特别聪明,学习起来非常专心,不管有什么事都不为所动。他曾经多年昼夜不睡觉地不停读书。日子长了,夜里为了防备打瞌睡,就弄了个瓶子,把它装满水后放在脚下,要是自己稍有困怠,脚下的瓶子便会倒地洒出水来,从而用以驱逐困倦。
  
    他的父亲谢景之看到儿子这么用心读书,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的。因此,谢景之在监死前对深甫的母亲说:“深甫这孩子长大了一定会光宗耀祖的,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好好教育他,督促他积极向上。”深甫的父亲死后,他母亲克服了家庭生活中的困难,督促深甫勤学上进。终于,深甫后考中了进士。
  
  
  
  
  
  玉不琢,不成器
           (2002年9月19日 星期四)
  
    孔子,名丘,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记述他的言行的《论语》不仅在我国影响深远,而且译成世界许多种语言,在各国流行。
  
    孔子先后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有七十二人。
  
    他对自己的学生循循诱导、譈譈教诲,就像一位有经验的花匠,精心培育花圃中的株株花木。
  
    他认为:玉不琢,不成器。
  
    在他那众多的学生中,所以能够出现许多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和他重视“修身”分不开的。
  
    有一次,孔子正在读书,然后,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讲给大家听。
  
    讲罢,他歇息了一会儿。
  
    这时,他的得意门生子路走上前来,问:“先生,如果我听到一个主张,这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就行动起来?”
  
    孔子望望站在身旁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子路说:“你的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都比你多,哪能不问问他们,向他们请教,就急急忙忙动手呢?”
  
    孔子十分了解子路,知道他是一个心直口快,有勇无谋的人。
  
    冉有趁机会也去问孔子,说:“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
  
    孔子微微一笑,说:“你问吧。”
  
    冉有一字一句地问道:“如果我听到一个主张,这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偷偷地笑了,心想,他的问题与刚才子路的问题一样,老师将刚才的回复重复一遍就可以了。
  
    他望望期待老师回答问题的冉有,又望望正在思考的老师。
  
    孔子的回答大大出乎公西华的预料。
  
    孔子答:“冉有啊,你听到一个好的主张,当然应该马上干起来!”
  
    公西华纳闷极了。
  
    子路和冉有提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好主张,应不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可孔子的回答是两个答案。对子路说:不要急,先问问你父亲与兄长。对冉有说:应该马上干!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老师糊涂了?或者老师在不负责的乱说?
  
    公西华忍不住,问道:“老师,子路和冉有问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冉有平时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不要等待,既然主张好,就要立即行动。可子路呢,他冒冒失失,胆子有两个人的大,做事轻率,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让他慎重些。”
  
    公西华听罢,恍然大悟。
  
    孔子有意识地帮助子路和冉有克服自身的弱点,使他们逐渐完善自己。后来子路和冉有都很有成就。
  
  
  
  
  不为五斗米折腰
           (2002年10月2日 星期四)
  
    陶渊明,又叫陶潜,是晋代大诗人。   
    陶渊明曾经做过江西彭泽县的县令,所以,后人又叫他“陶令”、“陶彭泽”。   
  
    他在彭泽做县令时,有一天早晨,他刚起床,就有一位官府差役骑马跑来。   
  
    差役大声呼喊:“陶大人在吗?”    
  
    陶渊明連忙走出室外一看,原来是郡(县的上级)里来的差役。   
  
    他问:“是送公文?” 差役点点头,说:“郡里让送给大人的。”   
  
    陶渊明接过公文,看了起来。   
  
    原来郡县里要派一个要员到彭泽来检查公务,要陶渊明做好准备。   
  
    所谓做好准备,陶渊明和他的助手都明白,就是要准备好礼品,准备好饭食。   
  
    陶渊明哼了一声,将信扔在桌子上,说:“岂有此理!几天前刚查过,怎么又来了!上回买礼品的钱还没有着落呢,这回去哪找钱?难道都摊到老百姓的头上?”   
  
    他的助手同情地望望那信,点点头,说:“唉,真没有办法。官大压死人嘛!”   
  
    说罢,他取过公文看了看,又劝陶渊明,说:“大人,您还是三思为好。”   
  
    陶渊明生气地问:“怎么样?”   
  
    那助手悄声说:“您想想,如果我们不请客,不送礼,不伺候好上边来的官,我们可就要倒霉了。”   
  
    “你是说我们应该低三下四?”   
  
    “唉,也是迫不得已呀!”   
  
    陶渊明发怒了。   
  
    他双手握拳,猛地砸在桌子上放着的那封信,大声说:“不!我决不为当个小小的县令混口饭而向那些作威作福的老爷们低头弯腰!”   
  
    说罢,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坐下来写了辞职书。   
  
    他宁可去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宁可丢弃那每月的薪俸。   
  
    他毅然快然地返回老家柴桑去了。   
  
    那里有散发着泥土香的田园,那里有勤劳朴实的乡亲,那里有他创作诗歌的灵感……
  
  
  
  
  王安石毁稿
           (2002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凤和日丽,万木争荣。宋代的刘攽饭后漫步去拜访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1021--1086),正好王安石在吃饭,门官就把刘攽请到王安石的书房里用茶。他发现桌上有一篇论兵的文稿,拿来读一读,十分赞佩王安石的见解,读完后,刘攽把文稿放回原处。这时王安石进来了,两人寒喧几句,王安石问道:“您近来又写了什么文章呢?”
     刘攽的记忆力极强,文章过目不忘,他故意同王安石开玩笑,说:“我写了一篇《兵论》,准备抽时间修改。”
  
     王安石认真了,急忙问道:“您那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刘攽便把刚才读过的王安石草稿上的内容复述一遍,并大声诵到:“兵者,凶器也……”  一一 王安石不知道刘攽在开玩笑,以为刘攽诵的真是自己的近作,听后沉默不语。刘攽走后,他想:一个人的文章应该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文章最忌同别人的雷同,于是他拿起那篇论兵的文稿撕碎扔了。 
  
     过后,刘攽遇见王安石,问道:“你的论兵的文章写好了吗?”王安石说:“早扯了!”刘攽暗暗叫苦,悔不该同王安石开玩笑,同时,对王安石严肃的写作态度又极为钦佩。
  
  
  
  
  岳飞燃柴当烛
           (2002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小时候就跟一般的小孩不一样。很多小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呀玩的。可岳飞却很有志气,他不管对谁,总是又忠厚又老实,从来不说谎不骗人,也不象一些孩子成天就知道夸夸其谈。岳飞读书很认真,很多读过的书,他都能背下来。他特别喜欢读《左传》、《春秋》和《孙吴兵法》这类书籍。岳飞小时候,因为父亲死得早,他和母亲俩相依为命,家境非常贫寒,晚上连灯也点不起。为了能在晚上读书,岳飞往往要在白天一边拾柴,一边读书,晚上就把柴禾点起来了照明,每天晚上就坐在点燃的柴禾旁边读书,常常要读到黎明时分才去睡觉。
  
     岳飞小时候就力气很大,十多岁的时候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因此,他平时在读好书的时候,也常常练箭习武。他还拜了当时一名叫周侗的当师傅,专门向周侗学习射弓箭。有一次,周侗想试试岳飞的本领,特意表演给岳飞看。周侗连射了三箭,箭箭射中了靶子。周侗射完三箭后,又叫来岳飞,一招一式教给岳飞,然后让岳飞也试着射了三箭。只见岳飞按照周侗的要求摆好姿势,挽弓拱箭,说时迟,那时快,一箭飞出,迅即射中靶心,接着又连射连中。周侗高兴极了,连连称赞说:“你已掌握了射箭的原理了。”说完便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弓送给了岳飞。岳飞从此更加刻苦的练习射箭,终于学会全副本领。
  
  
  
  欧阳修诫侄
           (2002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宋朝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写得很好,被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四岁丧父,家中贫寒,上不起学,也买不起纸笔。
  
     母亲只好自己教儿子念书。
  
     她在门外折了一枝获杆,又在门前铺上一层细沙,就用获作笔,沙为纸。一笔一划教儿子写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获教子”的故事。
  
     后来,他终于成了大文学家,在朝廷做参知政事。
  
     欧阳修谦洁守正,对亲属要求极严。
  
     有一次,他的侄子欧阳通理写信来说:“你昨日书中说‘要给我买朱砂来’,我不缺这东西!你在当官时要严守谦正,为什么要买作官地方的东西!我在当官的地方,除了饮水外,未曾买一件东西,你要以此为诫!”
  
     欧阳通理接到信后,十分感动,说:“我应该向长辈学习,不应占有公家便宜。”
  
  
  
  
  大禹治水
           (2002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上古,虞舜做首领的时候,在我国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灾。
  
     洪水泛滥,犹如脱缰的野马,四处奔腾,淹没了平地,冲毁了房屋庄稼。
  
     为了制服白茫茫的洪水,人们推荐一个叫鲧的人来指挥治水。
  
     鲧很认真地工作了几年,辛勒劳累,但因没有了解洪水的特性,方法不对,所以没有取得成效。
  
     鲧死的时候,悲伤地叹道:“没有治服洪水,我死也不甘心啊!”
  
     鲧的儿子叫禹,他了解父亲的遗志,望着痛苦死去的父亲,说:“我不信治服不了洪水!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治服洪水,为民造福!”
  
     舜得知禹有决心治水,而且他确实能干,就对他说:“禹,去吧,带领人们去战胜洪水!” 一一 禹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总结父亲多年治水的经验,决定废除“堵”的办法。那“堵”的办法是修起土坝,截住洪水,结果水越堵越聚,越聚越大,最后冲垮了大坝。总是,堵住了这一处,冲坏了另一处。
  
     禹对大家说:“我们除了‘堵’,‘还要导’,就是疏导,还要想办法把水引到大海里去。”
  
     大家听了,觉得有道理,一致赞同:“对呀!就这样干!”
  
     禹为了百姓能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他与无数治水的伙伴一样,穿着破旧的麻面衣服,干活、流汗,不怕苦和累。
  
     天长地久,他的腿被水泡肿了,腿上的汗毛脱光了,双脚的脚趾泡烂了,脚指甲都掉了。
  
     禹有两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都顾不上回家看看妻子和孩子。
  
     伙伴们劝他说:“禹,回家看看吧!”
  
     禹擦擦脸上的汗水说:“前面有好多事急着去做,大水无情耽误不得,来不及进家了。”
  
     说罢,他回头张望了一下,就带领大家向新的工地走去。
  
     又过几年,禹率领治水的伙伴又一次路过家乡。
  
     同伴们指着禹的家,说:“禹,这次路过你的家,回去看看妻儿吧。”
  
     还有人提醒说:“禹,你别忘记,你是婚后第四天就离开家的,听说你的孩子都长大了,至今还没见过父亲呢!” 一一 禹笑了笑,说:“家,我是早晚要回的。那时,是咱们大功告成的时候!”
  
     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了东西南北。这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治服洪水的决心。
  
     十三年过去了,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大水退去,田地又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禹说:“乡亲们,大家再接再励,重建家园。”
  
     在禹领导下,人们垦荒耕地,种植物庄稼,开始了新生活。
  
  
  
  
  
  伟大是怎样炼成的
           (2002年12月5日 星期四)
  
   
  
     亚伯拉罕•林肯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优秀、最杰出的总统之一。
  
     不过,从他的经历——那些坎坎坷坷,充满打击、失败和屈辱的人生经历里,我们实在难以看出他竟然能够走到如此辉煌的巅峰。
  
     以下是他人生足迹的编年简表:
  
     1816年:全家人被赶出住宅,开始居无定所的流浪日子(他刚满7岁);
  
     1818年:母亲去世,悲愁的生活雪上加霜;
  
     1831年:经商失败,债务缠身;
  
     1832年:竞选州议员落选,连工作也丢了。想攻读法学院,因无钱进不去;
  
     1833年:再次借钱经商,但很快就又破产了。后来他用了17年的时间才把债还清;
  
     1834年:贫困僚倒的他再次竞选州议员,居然当选;
  
     1835年:结婚前夕,女友突然病逝;
  
     1836年:精神一度崩溃,卧病在床半年之久;
  
     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遭拒;
  
     1840年:年参选资格都被否定;
  
     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一举当选;
  
     1848年:欲连任国会议员,失败;
  
     1849年:自荐州土地局长一职,被拒绝;
  
     1854年:竞选参议员,落选;
  
     1856年:争取副总统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再度竞选参议员,再次落败;
  
     1860年:一举当选美国总统(但命运的垂青也很有限,只给了他很短的时间去做他想做的,5年后他就被暗杀)。
  
     听听林肯本人是怎么说的吧:“每个人都应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使命感。努力拼博是每个人的责任,我对这样的责任怀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耐心、毅力和信念。”
  
                       摘自《羊城晚报》纪方洋文
  
  
  
  “我不要求任何奖赏”
      (2002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恩格斯七十岁生日来临了,许多同志和朋友前来祝寿,象雪片似地飞来的贺电和信件,使恩格斯十分不安。他表示说:“我主要是靠了马克思才获得信誉!”他对来人诚恳地说:“我远没有祝寿的情绪,而且这完全是不必要的热闹,我无论如何不能忍受。”第二年,他七十一岁生日前夕,他听说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歌咏团将在他生日晚上为他举行音乐会,就立即发出了信件,恳词劝阻。信中写道:“我们尤其反对在我们生前为我们举行公开的庆祝活动。”
  
     愈谦虚愈受到人们的敬重。七十三岁高龄的恩格斯到维也纳、柏林访问时,两个城市的群众欢迎气氛之热烈是罕见的,恩格斯在维也纳的欢送大会上的演讲中说道:
  
     “如果说我在参加运动的五十年中确为运动做了一些事情,那么,我并不因此要求任何奖赏。我的最好的奖赏就是你们!”
  
  
  
  
  
  重才不重名
      (2002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北宋名相晏殊(991-1055),一次出巡途径江南。他听说扬州的大明寺有许多好诗,决定前往欣赏一下。
  
     来到大明寺,他便叫随从给他念题诗。按照当时的习惯,念诗前要指出作者姓名、藉贯、地位及家庭情况。晏殊却命随从只念诗,免去俗套。他听着听着,发现了一首诗写得与众不同,才查问作者是谁。随从告诉他该诗的作者是当地一个任主簿的小官,名叫王淇。
  
     晏殊并不因为王淇地位而掉以轻心,相反,他特意派人把王淇请来,当面考察王淇的真才实学。
  
     在交谈过程中,他想起自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这句对子未有下联,便提出让王淇来对。王淇灵机一动,以“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切妙语对之,晏殊惊叹不已。
  
     后来,晏殊荐举王淇到集贤院任职,使王淇得以人尽其才。
  
  寻找楼兰古国
      (2002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你听说过楼兰古国吗?在罗布泊附近出土的楼兰女尸曾经轰动一时。
  
     楼兰在哪里呢?
  
     两千多年前,罗布泊附近有个楼兰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据说这个小国只存在了很短一段时间就突然莫名其妙地从沙漠中消失了。千百年来,很多人都知道“楼兰”这个名字,却不清楚它究竟在哪里,是怎样消失的。
  
     1876年,一个俄国探险家怀揣着一张中国地图,找到了罗布泊,他按照传说提供的线索,在罗布泊西北部寻找,足迹几乎踏平那一带所有的沙丘、洼地,然而没有发现楼兰古国的踪影,连一点蛛丝马迹也没有!
  
     吃尽千辛万苦的俄国探险家只得失望地离去。
  
     199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在中国维吾尔爱尔迪克的向导下,骑着骆驼,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设法来到了罗布泊,寻找楼兰遗址。
  
     他首先在罗布泊西北面挖掘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发现。在沙漠上做挖掘工作是既枯燥又艰苦,斯文没有后退,而是接着转西南面挖掘,仍然没有收获。他不死心,继而转到东北面。
  
     在东北面,他起初发现了一些瓦片、木头。坚持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在罗布泊东北方100公里处找到了楼兰古国的遗址。
  
     斯文赫从废墟中挖出许多楼兰古国人使用过的木简及其它一些文物。
  
     斯文赫对这些挖掘出的文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找到了楼兰古国突然失踪的原因。
  
     原来,楼兰国建立于公元前130年左右,到了公元前80年左右,一游牧民族匈奴常常侵袭他们。当时中国正是汉朝兴盛时期,汉昭帝便派人去劝楼兰国南迁,由汉朝来保护它。于是,楼兰人把难带走的东西留在原处,迅速举国南迁了,这就是楼兰失踪的
  
     斯文赫还想探究楼兰国的其他秘密。后来又两次来罗布泊,都半途而废。1934年4月,他第四次来中国,来到罗布泊。这次,他在罗布泊东北面挖掘出一具已经变成木乃伊的楼兰女尸,据分析,可能是位公主或王后。
  
     斯文赫又仔细勘测了罗布泊的地理位置,解开了楼兰方位之迷:是因为罗布泊位置的迁移,使原先在它西北面的楼兰转而变成在他的东北方了。
  
  
  
  肯德基前奏曲
      (2003年1月3日 星期四)
  
   
  
  永远失去父亲的那一年,哈伦德还不足5岁,连自己的名字尚拼写不完整,家里的人哭作一团时,他觉得很好玩,因为一时间没有能顾及他,他可以自由自在地满镇子去疯。
  
     14岁辍学后回到印第安那州的农场,上学时他不开心,干农活仍让他不开心,在电车上售票还是让他不开心,瘦削的小脸上罩满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与愁苦。
  
     17岁,他开了一个铁艺铺,生意还未完全做开就不得不宣告倒闭。
  
     18岁,他找到生命中第一个爱的码头,并栖身在此。但不久后的一天,他再回家时,发现房子里的东西被搬迁一空,人也不见了踪影,爱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流失,码头从此成荒。
  
     他尝试过卖保险,失败了。
  
     他力争到一份轮胎推销业务,也失败了。
  
     他学着经营一条渡船,失败了。他试着开一家汽车加油站,也失败了。
  
     他几乎清一色的尝试与失败中晃到了人生的中年,这个中年的生命苍白无力到甚至无法从前妻那儿见自己的女儿一面。为了这日思夜想的一面相见,这个落寞的中年男人想到了绑架,绑架自己的女儿,然而,就连这荒唐之举,在他不惜弯下男儿之躯在路边草丛中潜伏守候了十多个小时之后也宣告失败了。
  
     这个几乎被失败判了死刑的人,又晃过了几十年无人知也无人欲知的岁月之后,退休之年,一天,他收到了105美元的社会福利金,他用这点福利金最后开了一家想以此维生的快餐店——肯德基家乡鸡。
  
     随后的快餐史便是一部肯德基史。
  
    (周莉荐自《深圳青年》)
  
  
  
  排队与勺子
      (2003年1月9日 星期四)
  
   
  
     在食堂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一面是大食堂窗口前人头攒动,大家纷纷伸脖引颈向前冲,那架势有点像抢米风潮来了。而在食堂的另一角——免费的粥桶前,大家一个个地排队,没有人维持,但秩序井然。对于同一场合、同一群人,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食堂窗口里那位大师傅不管你排没排队,谁的手长就接谁的盘子。而那粥桶前呢,勺子是手手相传的,一个人舀完了自学地传给后面一个,想插队都没机会。规则我们是制定了——排队,但能否有效执行还要靠执行人。在这里大师傅就充当了规则执行人员,那么规则就形同虚设。而在手手相传中每个人都自觉地把勺子递给下一个,所以规则能顺利进行下去。所以光有规则是不行的,规则的执行者的有效是否就意味着规则是否能够实施。
  
                                         (刘倩荐自《视野》)
  
  
  
  
  
  奔和未来
      (2003年1月16日 星期四)
  
   
  
     我认识一个人,他总是在迫不急待地“奔向未来”。譬如,我们约好了班去喝一杯,他所谈论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该去哪儿吃饭;到了晚饭的时间,他又急急忙忙地吃完最后的甜食去赶奔一家电影院;在电影院,最后一个镜头还没结束,他就已经站起来准备走了。回家的车里他又在做明天、下一星期、明年的计划。
     他从来都不是生活在此时,此地。因此,也就不能享受生活。
     我已经逐渐明白,生活有它自己的时间表,孕育一个孩子要9个月,而长大成人要近20年。要很长时间才能造就出一名小提琴好手或是滑雪健将。取得成功的人需要时间——而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乔•库德特(郑荣荐)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2003年1月23日 星期四)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央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说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我的一个朋友非常适合经商,但他却立志成为画家。他辞去公职,躲在家里,一心画画。几年过去却毫无长进。
     经过反复反思,他决定暂时放弃画家梦,下海经商,没几年他便跻身富人之列。闲时与书画们在一起切磋技艺。几年后,他的画竟获行家好评,挂在宾馆和画廊出售,出了画集,圆了当初的画家梦。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坐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我们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林敬远荐自《警笛》)
  
  
  
  
  
  父亲的利润
      (2003年2月27日 星期四)
  
     父亲退休后闲着没事干就在巷子口摆了个小摊,放几个打气筒专供邻里街坊用。有的街坊打完气后就塞给父亲几角钱,父亲摆摆手不收,说:“我这就是想给大伙行个方便。”人说:“再小你这也是个生意。”硬塞。
     周末读研二的哥哥回来了,吃饭时说起了这事,哥哥唾沫星子直飞,说:“这是个经济社会什么都要讲利润。”然后经济术语说了一大堆。
     父亲放下筷子,缓缓地说:“你说的那些我不懂。我只记得那年我们家失了大火,除了一个破盆子都烧没了,是街坊们一床被子几斤米才有现在的一切。要说利润。除了这破盆子剩下的都是我的利润。”
     哥哥不再说话了。
  
                                         (钟静芳荐自《深圳青年》)
  
  
  
  柿叶练字
      (2003年3月6日 星期四)
  
     郑虔(生卒年不详)是唐代书法家。当初,他想练字,但家里贫,买不起纸张。正在他苦恼的时候,听说长安城南的慈恩寺里贮存了几屋子的柿子树叶,他跑去一看,果然不差。他于是找到寺里的和尚,说:“师傅,我要租间房子,您如果把靠近贮存柿子的房间租给我,我就多出房租。”
     那些破屋子,谁也不愿住,郑虔偏要租,和尚自然同意了。
     郑虔住到寺里,每日闭门不出,只是读书写字。他每天拿了柿叶练字,写了正面,又写反面。经年累月,把寺里贮存的几屋柿叶都写完了,终于练出一手好字,成为著名的书法家。和尚这才知道郑虔租屋,原来是利用柿叶当纸哩。
     郑虔成名后,不少人到慈恩寺来参观,和尚就让他们看郑虔练字的房间。
  
  
  
  学会忘记
      (2003年3月12日 星期四)
  
     有一位作家在写了一部轰动效应的小说后,备感自豪。他每天翻着读者来信,听溢美之词,愈发觉得读者是他的知音,对自己的创作也愈加满意,前由此总结出许多成功的经验,想把它们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可事隔多年,作家再没写出与第一部小说相媲美的作品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时时在拿过去的成功作参照,致使下笔时投鼠忌器而无法超越自己。看来,以成功垫脚,有时反而招致失败。
     有一位新分配的中学老师接管了一个谁都不要的“烂摊子”班级。这个班级素以差生多、事故多而闻名全校。这位新班主任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班上当众销毁学生档案,让那些记载着学生“劣迹”的文件付之一炬。他对学生说:“不知道你们每一个人的过去,所以大家在我心中都是平等的,崭新的,优秀的。请你们珍惜和爱护自己的形象。”一年后,这具班以“班风正,学风浓”而被评为先进班级。看来,忘记失败,有时反而更有动力搏取成功。
     人生需要学会忘记。忘记成功,就不会重复自己,不会自持优越而失去超越自己的锐气;忘记失败,就不会妄自菲薄,不会背负失败的阴影而影响拼搏的信心。
  
  
  
  
                                         摘自2003、1、9《辽沈晚报》
  
  
  
  廉洁耿直拒馈赠
      (2003年3月27日 星期四)
  
     王安石患严重气喘病时,据说服用紫团参有显著疗效。他一手提拔的薛向,正巧调京任职,他来自人参产地,听说宰相治病需要,就带来几两这种珍贵的紫团参赠送王安石。
     王安石闻此,婉言谢绝了。
     有一个好心人劝他:“荆公,你的病非得用此药,还是不要辜负了薛官员的好意。”王安石幽默以对:“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不是也活到今天了吗?你们不用为此操心了。”
  王安石生来脸黑,他的一个“新党”的朋友吕惠卿等几个人到处张罗,无微不至地为他求医问药,送来澡豆给他洗脸时试用,他们以为王安石一定会高兴地接受。不料荆公诙谐地拒绝了:“我的黑皮肤是天生的,用澡豆洗脸又有何用!”
  
  
  
  不穿长袍的教授
      (2003年5月14日)
  
     意大利比萨大学有一条规定:教授不论在教室内还是在街上,都必须穿长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不肯遵守,他反对说,穿长袍妨碍走路。传统的服装,如同传统的思想一样,是束缚人的魔鬼。伽利略宁可一再违反这条校规,从微薄的薪水里付出罚金。大学当局对这个敢于反抗当代公认的思想和习惯的青年学者无可奈何,只好找机会将他赶走。正巧,科西摩一世的私生子发明了一种渡河的机器,送给伽利略,让他检验并汇报上去。伽利略看后,写出报告,毫不客气地说:这玩艺儿根本不行,不堪使用!那位有权有势的“发明家”立即要求大学撤掉伽利略的职务。学校当局早就巴望着,马上照办。
     伽利略被赶出了校门,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看一篇有好处的故事
  
  “荣誉就象玩具”
  (2003年6月15日)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女朋友到她家作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协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不禁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协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象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看一篇有好处的故事
  
  及时抽身
  (2003年7月22日)
    著名音乐家谭盾刚到美国时,生活困难,必须到街头拉小提琴卖艺来赚钱。他和一位黑人琴手一起争取到一个最能赚钱的好发盘——一家商业银行的门口,那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过一了段时日,谭盾赚到不少卖艺钱之后,就和黑人琴手道别。他想进入大学进修,在音乐学府里拜师学艺,也和琴技高超的同学们互相切磋……
  
    十年后,谭盾有一次路过那家商业银行,发现昔日老友——那黑人琴手,仍在那“最赚钱的地盘”拉琴,而他的表情也一如往昔,脸上露着得意、满足与陶醉。当黑人琴手看见谭盾突然出现时,很高兴地停下拉琴的手,热情地说:“兄弟啊!好久没见啦!你现在在哪里拉琴啊?”
  
    谭盾回答了一个很有名的音乐厅的名字,但黑人琴手反问道:“那家音乐厅的门前也是个好地盘,也很好赚钱吗?”“还好,生意还不错!”谭盾没有明说。
  
    那黑人还不知道,十年后的谭盾,已经是一位国际知名的音乐家,他经常应邀在著名的音乐厅中登台拉琴!
  
    谭盾的成功,在于他懂得及时抽身,离开那个看似最赚钱,却不再进步的地方。
  
  
 浏览:6280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7/9/15 17:44:39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网络刁光覃朱琳的艺术感情生涯(收藏于2009/6/14 9:36:44
新浪读书朱琳与刁光覃珠联璧合(2)(收藏于2009/6/14 9:35:39
新浪读书朱琳与刁光覃珠联璧合(2)(收藏于2009/6/14 9:35:29
沙叶新粪土当年郭沫若(收藏于2009/1/5 4:13:17
我家球门常打开《国足欢迎你》歌词(收藏于2008/8/15 14:10:19
北京人艺的优势和自身的压力,那就是要出戏出人才人艺新院长张和平:北京人艺是一锅“老汤”(收藏于2008/3/2 4:24:26
《梁再冰:徐志摩与其母“爱情故事”纯属虚构》林徽因儿子:徐志摩林徽因从没有爱情(收藏于2008/3/2 3:15:17
要搁几年前我早让人家抓进去了。要搁几年前我早让人家抓进去了。(收藏于2008/2/2 23:24:19
钱文忠师生“打成一片”?(收藏于2008/2/1 12:56:01
艾未未、陈丹青批评中国文化缺乏创造力中国的创造力是否与盛世之名匹配(收藏于2008/1/27 21:28:4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网络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访问62552次)
宽容“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访问53682次)
作家初识作家豆豆(访问23450次)
冥冥之中有定数!武则天夺位「唐三代后女主武王」意思是说:“唐朝开国三代以后,将会有一个姓武的女王代替李家统治天下。”(访问21513次)
网络古人怎么夸别人“你太有才了”?(访问16392次)
人的高贵在灵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访问16222次)
网络杰出导演石挥,是五七年反右运动的著名牺牲者,叛卖他的人有明星赵丹(访问16219次)
“大跃进”奇闻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访问15999次)
一场情与爱、公与私、正与邪生与死的交锋改编与豆豆畅销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天道》(访问15822次)
魏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访问14402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4/3/6 9:18: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7/10 9:56:0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21 22:51:0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9 12:13:3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2:36:5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民族脊梁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