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另类、智慧 |
|
酷吏来俊臣与《罗织经》
[从“罗织”说起] 比如说有一位“酷吏”,这个人名叫来俊臣,他曾是女皇武则天的得力手下,在近期电视剧中,是个频频出镜的人物。这是个能干真事的人,而且他的“愤”,并不直接对准百姓,而是对于当时的部分大官僚,甚至很多前朝的王族贵胄。 据《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俊臣生前曾经与人合作,共同撰写过一部《罗织经》,这是一部专门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构人以罪、兼且整人治人的“愤书”。传说武则天看后也很感叹,她说:“如此心机,朕亦未必过也!” 台湾学者柏杨注疏《资治通鉴》,对此书作过这样的评价:“武周王朝,在历史上出现短短十六年,对人类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一部《罗织经》。”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本由愤青“自主撰写”的重要经典,发现挖掘得太晚,至今已佚千年。据说前几年曾有人拼凑出一本《罗织经》,似乎非真。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如能早些刊行于世,说不定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那也很有可能。 来俊臣生当盛唐,此人不似陈亮与严蕊,因为他“无才无学”,也不似汲黯有汉武帝这个阔学生,按说他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愤懑”的,但是很奇怪,他遇到了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时代、大机遇。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奉行孔孟之道的人治社会,官场上历来是“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身为下等人,要想挤进仕途,谋取官位,获得权力,必须取悦上司,得到上司的赏识提携,否则也是徒有其志。用眼下时髦的话说:首先你本人得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还得行——还得行的人对你行不行很关键:“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女皇武则天] 唐武则天称帝,史称“武后革命”,这里的“革命”,是革命的本意,革是动词,命是朝代,所以,革命是“改朝换代”的意思。 但是武后革命,其来路并不十分坦荡,早期大致可行,深入体制之后,就是问题多多。所以不动用权谋,不获得众多官僚的拥戴,没有政治手腕,新体制也是建立不起来,或者建立起来也没有根基。 武则天既位前后,也进行了“流血的”王朝更替,但是在其过程中,社会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巨大的。在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出面竭力反对,他们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她依靠庶族官僚李义府、许敬宗等支持,贬长孙无忌、杀掉了褚遂良等人。 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睿宗,实际上只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山东聊城)、李贞在豫州(河南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都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 分析武周乱象之源,这是由于一个新朝的建立,使原来依附于旧朝廷的皇室、外戚、高官们失去了自己的天堂,他们如何能够甘心?先是分开叛乱,虽然总是被镇压,但他们终究是一股潜在的政治势力,时刻威胁着新朝的生存。武则天明察多识,怎会漠然处之、令其滋蔓呢? [积案如山] 武则天正苦于此事,一个叫鱼保家的人来献策,请铸“铜匦”,奖励告密。这可正中女皇下怀,立即诏令鱼保家监铸铜匦,并诏旨各个州县,凡有欲进京告密者,州县给以驿马和五品官的供奉,送其尽速来京,并不得“问诘”所告内容。告密属实者,给以封赏;不实者,免予追究。从此,四面八方的告密者蜂拥而来,跑到长安向“铜匦”投书者络绎不绝。 这个铜匦设置之后,可以“风闻言事”,告密的人们,也就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成分,就是各类愤青,以至于积案如山,日渐“垃圾化”。 武则天没有办法,就从愤青中拔擢了一大批官吏刑讯、治狱,“愤青事,愤青毕”。这批愤青,大多数出身于市民与下层社会,却从此进入了宫廷与“上流社会”,成为出身草根的新朝官僚。 武则天正好要以这些人“为其刀斧”,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在这些愤青的助力之下,她先诛杀宗室数百人,又杀大臣与高官数百家,刺史以下的军政官吏则不计其数,以千百万人头落地,来打击李唐宗室及旧朝势力。 来俊臣也是恰好赶上了,他善于“揣摩上意”,积极参与,共襄“愤青革命”的“盛举”;为此,仅经他的手诛杀的大臣和官员,据《新唐书》记载,共有一千多家。 新朝滥杀,愤青当道。引起人人自危,造成了新的危机,武则天就反手委罪于这些“愤青官吏”的“贪酷”,以此脱卸责任,借用鹰犬的头颅,来缓解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 有时候读这段历史,我认为来俊臣这些愤青,其个人是相当无辜的,他们只是朝廷的鹰犬--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是以告密进身,为吏害人无数;但是你真正观察他们的办案,都是“职务犯罪”,属于执行最高层的授意及高层的政治意图,却很难发现他们“为恶民间”的实据。 对此,《新唐书》的评价也很公道,认为:“呜呼!非吏敢也,时诱之为也。观俊臣辈,怵利放命,内怀滔天,又张汤、郅都之土苴云。”最后一句是说,愤青们如此嚣张,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他们如果赶上了好时候,遇到了汉景帝或者汉武帝这样的明君,也都应该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而且,武则天对他们也很无情,比如,来俊臣最后被杀,也没有真正的过恶--受理此案的官员,原本就是来俊臣很多年的好朋友卫遂忠,也是当时著名的愤青之一,“造案”手段高强,自然也把来俊臣办成了“铁案”、问成了“死罪”,“斩于西市”,“以马践其骨,无孑馀,家属籍没。” 来俊臣至死也没有辩白。 这说明,他在心中很明白,自己只是一种工具、鹰犬,兔死狗烹,没有其它“政治价值”,所以,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当个愤青,“砍头只当风落帽”,有道是“愤青不怕死,怕死不愤青”,而来俊臣这个人,其实是非常值得重视与分析的--属于“典型环境之中的典型愤青”。 |
浏览:430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