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盛名之下 - 看北京人艺复排“蔡文姬”有感
2007-03-03 19:24:35 大中小 标签: 表演 杂感 创作 戏剧 都说“蔡文姬”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招牌戏,看家戏,名声在外,如雷贯耳。我不记得是否看过70年代末朱琳和蓝天野主演的老版本,尽管那时我对人艺的戏有着狂热的爱好,几乎看过他们所有文革后复排的经典作品。 差不多三十年过去了,人艺的票价也早已翻了几十倍,但年轻时的情结依然难以忘怀。所以这次听说人艺复排“蔡文姬”,并由徐帆和濮存昕这如今的两大头牌领衔,加上读到报上的评论说这台戏如何大气,远非时下的快餐式的话剧演出可比云云。于是乎我就兴冲冲欣然买票看戏了。 然而,走出戏院的我却深深失望了。如同原本期待着一盅上好的佳酿,却被灌了一肚子的白开水,饱是饱了,滋味却只有自己知道。从表面上看,这台演出无可厚非:著名的富有诗意的剧本,焦菊隐先生留下的二度创作(被誉为中国话剧艺术民族化的一个里程碑),华丽大气的布景服装加上当代明星们的演绎,重新创作的音乐以及一群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孩子们担任群舞和龙套。但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也可能仅仅是我个人的感觉,这是一台形式华丽而内涵空洞的演出,一般看人艺演出能感到的厚重感,历史感和沉甸甸的文化积淀,在这个三月初的夜晚荡然无存。至于在看到好的艺术作品时(无论是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所能经常感受到的心灵的震颤,那种如饮美酒般的荡气回肠则根本就付诸阙如。 感受归感受,还是有几点具体的意见。 1. 剧本乃一剧之本。这出戏在当年被盛赞的许多东西今天看来已经光彩尽失,比如那种诗化的语言今天听来就觉得做作。另外那种硬拉古人之事为当前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也感觉非常牵强,特别是戏剧矛盾的设置有些不近情理之处。剧作者郭沫若就曾说过:“蔡文姬就是我。”他老人家当年想通过这出戏传达一些什么东西,现在看来也是很明显的。 2. 中国话剧的民族化被认为是大量运用戏曲元素,这出戏是一个代表。而这出戏的表演,我认为恰恰是话剧所擅长的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的特性被淹没在大量的戏曲式的身段,手势和台步里了。很多地方的表演不伦不类,两头都做不到家。“茶馆”并没有用什么戏曲身段,谁能说它不是话剧民族化的典范呢? 3. 演员的表演给人的印象是完成任务,应景之作。徐帆我认为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之一,在这出戏里的表演也欠缺力度和内涵。那几句朱琳演蔡文姬时的著名台词,即“祝......永远安康”那几句,通过徐女士的口说出,似乎不够大气磅礴,撼人心腑。我觉得很多时候她在台上忙着摆出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戏曲身段,在人物的性格,心境上着墨不够。濮存昕则没有多少戏,而且在说台词时一直在赶,可能是因为时间上的限制,全无往日表演上的从容淡定,颇令人失望。 4.作为复排导演的苏民先生可能是力图再现此剧往日的辉煌多一些,就有一些创新也是边边角角,不敢越雷池太多。因此整出戏节奏调度上了无新意。记得数年前看人艺演出的“风月无边”,也是徐,濮二位主演,由林兆华先生执导,给人印象极为深刻,远非此剧能比。 |
浏览:78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