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2007-06-27 23:02:14 标签: 话剧 话剧百年 北京人艺 台词 戏剧环境 葛优 陈佩斯 张广天 质疑 在中国话剧百年纪念之际,关于中国话剧现状的讨论不可谓不活跃,这原本是件好事,因为广泛深入的研讨可以使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但是就近期的报刊杂志所载,不乏“有识之士”以中国话剧救世主的面孔出现,肆意炮轰当代中国话剧、炮轰北京人艺,仿佛中国话剧百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已经成为了中国话剧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唯有彻底推倒并按照他们的意愿重建,中国话剧才能够存活下去。事实果真如此吗?现提出以下三点和大家商榷: 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可以抛弃了吗? 4月18日在《西望长安》第二轮演出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之前有北京人艺的演员指出真正的话剧演员是不可以戴麦克风的说法,主演葛优说:“有人说我们没有舞台功力,比如要用麦克风之类的。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只是我不希望我们做到了,却因此让观众中途退场。其实演话剧只有首都剧场可以不带麦克风,保利剧院都不行,外地的条件更达不到,不信你让他(该处‘他’指提出言论意见的人)来试试!” 众所周知,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活人演活人、演给活人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就在于语言。曹禺先生对演员说台词曾有过四步要求:“听得见;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好听。”由此可见,作为话剧演员,其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副好嗓子,要有音量、有音域、有穿透力,凭借自己的“肉喇叭”就可以使剧场最后一排的观众听得清楚明白,这样才能使得观众充分领略到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佩戴麦克风演话剧,虽然也能够使观众听得见,但其弊端有三:第一,传入观众耳中的是“失真”了的电声而非自然真实的人声,从而使得所有演员说话声音几乎都一样,失去了演员独特的语言魅力;第二,话剧舞台人物调度有远有近,人物情感有起有伏,声音自然有高有低,佩戴麦克风演戏则使得所有演员的声音均处于同一平面,失去了话剧语言的立体感和真实感;第三,佩戴麦克风演戏使得演员换气、为清嗓子而咳嗽等不应为观众所感觉到的声音被放大,影响了观众对演出的欣赏。固然现在话剧演出佩戴麦克风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很多著名院团也已经跟风入流,然而这并不是一种进步,相反,是一种投机取巧、掩盖自己艺术功力不足的无奈之举!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生前就坚决抵制随身佩戴小麦克,坚持把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呈现在观众面前。由此可见,虽然在影视方面有所成绩,然而对于舞台而言,葛优的确缺乏功力! 在葛优看来,北京人艺的话剧之所以不用佩戴麦克风是因为首都剧场的条件好,要是出了首都剧场,北京人艺同样也要戴麦克风。首都剧场固然是一个专为话剧演出建造的剧场,具备了很好的话剧演出条件,可是这毕竟只是外因,真正的内因还是演员自身的功力如何。记得10年前笔者在首都剧场看了一位国内明星主演的话剧,同样没有佩戴麦克风,笔者坐在第七排的正中间却听不见台上的演员在说什么;而北京人艺成立五十五年来,无论在首都剧场演出,还是赴国外交流,即便是赴湖北潜江这样的条件比较差的地级市,都坚持不佩戴麦克风,就连剧院七、八十岁的老艺术家演出也不例外,其目的就是要让广大观众真正领略到话剧艺术的魅力。1986年《茶馆》剧组赴新加坡演出,演出地点嘉龙剧场可容纳3300名观众,即便是在这样大的剧场,演员们仍然没有使用麦克风,而是凭借自己扎实的艺术功力和精湛的演技征服了新加坡的观众,有评论赞“《茶馆》是再生的火凤凰,光芒四射,超越了国界、民族、语言的隔阂,在世界艺坛上当列入一流的传世之作。”不知葛优对此有何感想?葛优认为自己有舞台功力,“只是我不希望我们做到了,却因此让观众中途退场”,此话实在令人费解:既然有舞台功力,又何惧观众中途退场呢?更有意思的是,在此戏刚刚建组排练时葛优曾表示,他最担心的是怕观众听不见台词,后来听说现在演话剧可以戴麦克风,他也就放心了。那么前后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才是真实的呢?葛优到底是否具有能让观众听清台词的功力呢?恐怕还是功力不够无法让观众听得见看得懂才是葛优真正担心而又不愿承认的真正想法吧! 在该次新闻发布会上,葛优还说:“这部戏的缺点就是由于我而削弱了别人”,也许这句话无意中从另一个角度露出了此次《西望长安》演出的真正目的所在,即依靠所谓“影视明星效应”使得久未演出的全总话剧团乘话剧百年之际显露风头并大赚一笔。在影视界成名立腕后再演出舞台剧,无论从票房还是锤炼演员自身演技来说都不算是一件坏事(据说好莱坞的大牌明星隔一段日子也总是要回舞台充充电的),可是毕竟还是要讲究一个实事求是吧?对于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努力改进,才是正确的为人为艺态度;不容别人提出不同意见,一旦提出就不顾事实为自己开脱,恐怕到头来也就只剩下“名人效应”而无其他了!当然,也许人家原本就不想有什么其他! 北京人艺的存在造成了当前话剧环境的不公平吗? 6月2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行的、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主办的“2007戏剧教育与管理国际高峰论坛小组辩论与讨论会”上,陈佩斯说:“如果我有机会做北京人艺的院长,假使有这个权力,我第一件事就是解散它,建立一个公平的戏剧环境。其实,越是娇生惯养的孩子越是牢骚多,倒是我们这种越是庶出的孩子,越是讲究孝顺。” 看过上述报道,笔者不禁纳闷:北京人艺的存在怎么就造成了当前话剧环境的不公平了呢?北京人艺怎么牢骚多了呢?陈佩斯这位“庶出的孩子”又是怎么孝顺了呢? 北京人艺成立五十五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话剧艺术家,缔造了时至今日唯一为国内外所承认的中国话剧演剧学派——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到了今天这个狂躁时代,仍然拥有一大批非北京人艺的戏不看者,被李默然先生誉为“中国话剧的领头羊”。也许如此众多的观众追随北京人艺使陈佩斯感到不公平?然而这是北京人艺以五十五年来的辛勤耕耘所换来的,并非是“政府指令性”的结果;也许是北京人艺属于国家院团使陈佩斯感到不公平?然而您本人也是国家院团的一员,您完全可以尽您所能使您所在的院团和北京人艺一较高低,而不是口头叫嚷解散人艺;也许北京人艺限制了陈佩斯的发展而使其感到不公平?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各种风格的戏剧一直在并存发展,北京人艺作为一个艺术院团而非国家行政部门,无权力也无责任去限制其他风格戏剧的发展,眼下各种风格的戏剧活跃于中国演出市场的现状即是明证;也许北京人艺的剧目陈佩斯不感兴趣却得到支持而使其感到不公平?戏剧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是要以是否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审美需求而非个人好恶来判断其好坏与否的,以个人的观点来涵盖广大观众的需求原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文学艺术界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什么非要解散北京人艺而后快呢?这种做法恐怕不符合“双百”方针的要求吧?借用《天下第一楼》里的两句台词:“船多不碍江,有比着的,才见长进。”“咱们是江湖买卖,不干欺生灭义的事,有本事,买卖上见。” 说到北京人艺牢骚多,更是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近年来,诸多报刊媒体纷纷刊登文章,诸多业内人士纷纷表达观点,对北京人艺的现状竞相发出质疑,诸如北京人艺近年来没有好作品;北京人艺固步自封;北京人艺外有戏剧大环境的萎缩,内有剧院小环境的涣散,处在尴尬的两难境地,唯有动大手术才能救得了这个“艺术界的老字号”等等。对于众多责难,我们没有在报刊杂志上看到北京人艺为自己鸣冤叫屈,而是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持着自己的道路,正所谓行动是最有说服力的,《雷雨》、《茶馆》、《李白》、《男人的自白》、《哗变》、《东房西屋》、《有一种毒药》、《骆驼祥子》等新老剧目的热演就是明证。在今年纪念中国话剧诞辰百年之际,北京人艺拿出22台剧目,这在全国话剧界是独一无二的;北京人艺重版了《茶馆》、《雷雨》、《蔡文姬》三台经典演出的舞台艺术文集,为中国的戏剧从业者和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研究资料;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的开业和中国话剧百年展的举办,使人们更好地得以了解中国话剧的百年沧桑和北京人艺的辉煌历程。应该说,北京人艺在尽自己所能为中国话剧事业的发展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面对这些事实,不知陈佩斯是如何得出北京人艺牢骚多的结论的?相反,笔者看到的却是其他人对北京人艺的牢骚满腹! 陈佩斯自称是“庶出的孩子”,“讲究孝顺”,很遗憾,没看出来。依笔者的粗浅眼光,“陈氏”戏剧走的是“搞笑加言情”的“大小品”套路,是靠噱头式的语言和夸张式的肢体动作而非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来赢得观众,与其说观众是来看戏,不如说是来看陈佩斯,最后留在观众脑海之中的也仅是演员本人而非各色人物形象,这样的戏对中国话剧来说,从票房的角度也许短期有效,然而长期呢?难说。至于从话剧艺术自身的发展来说,恐怕就更难说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同样适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话剧的发展还是要建立在“双百”方针的前提下,建立在尊重话剧艺术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靠骂人、靠压制、靠炒作、靠忽悠,恐怕是没有什么长效的,也许会有短效,但也要小心,弄不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话剧真的“寿终正寝”了吗? 4月5日至4月23日,张广天在其博客上发表连载,声称中国话剧“百年”即为“逝世”,发讣告、出通知,并计划于4月23日下午3时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前广场举行话剧逝世追悼会,还要从房山区(后又改为上海)请一百名专业哭丧妇来为中国话剧哭灵。然而23日凌晨,其又在博客中通知活动“因故暂时取消。为了更好更隆重地举行话剧追悼会,我们将选择更合适的日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笔者认为这是场彻头彻尾的闹剧,然而也引发笔者深思一个问题:中国话剧历经百年走到今天,难道真的已经“寿终正寝”了吗?思索良久,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张广天在连载中说:“没有话剧这么一回事。当初,引进西方戏剧时,有人为了让这个舞台剧种区分于“唱念做打”的中国戏剧,便“创造”了这一说法。这个错误的概念引导了我们一百年,便产生了一百年的戏剧误会”。说句实在话,这种提法并非近年来才有,更非张广天的独家发现,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有此说法。然而纵观西方戏剧发展史,从古希腊戏剧到古典主义戏剧,从现实主义戏剧到荒诞派戏剧,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易卜生、贝克特……诸多大师的诸多名著无不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由此可见大师洪深将“drama”一词译为“话剧”,实为确切,而现在对此提出异议,恐怕并非是前辈疏忽出错,而是有人为自己所排出的各种“非话剧”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罢了。其实有意于新的艺术形式者大可以进行自己的探索,并为之起一个新的名字,这样没准儿还能成为开天辟地之人,实在无需这样借诋毁前人来抬高自己,为人为艺还是厚道些为好。 在张广天看来,北京人艺“靠着老牌子在那里演那些八排以后就看不清楚行为的忽悠观众的破玩意”,而他一直在致力于“现场艺术就是观演关系”,仿佛他是中国真正发现观演关系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貌似有理,实则唬人。中国话剧的先行者一直就致力于观演关系的发展和变革,别人不说,就以被张广天所诟病的北京人艺来看历史的真实吧。 早在1959年,焦菊隐先生就提出了“在话剧舞台上我演你看的局面必须打破”。六十年代初期,焦先生的民族化探索已然进入了成熟时期,他曾写了一篇《论民族化(提纲)》(共十条),其中第一条只有一句话,即“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由此,焦先生关于观演关系的观点表达得十分明确:即一场完整和谐的演出是由欣赏者和创造者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而共同创造出来的。并且焦先生将此看作是中国话剧艺术民族化理论的基石和首要问题。溯本求源,应该说焦菊隐先生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他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规律的深入探索之上的。在《豹头·熊腰·凤尾》一文中,焦先生明确指出:“我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美学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不但承认艺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通过作家主观世界所反映出来的客观世界,是作家所认识的世界;而且,进一步还承认观众对于客观世界也有他们的认识,并承认他们有这种权利。而西方的剧作家,则只承认作家认识世界,仿佛观众完全不认识世界。西方作家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强加于观众,不承认观众自己对世界也有所认识,不承认观众对舞台上的世界也有所认识,因而剥夺了观众这些权利”(见《菊隐艺谭》第9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此外,焦先生还发现斯氏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虽然有许多不同甚至对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拒绝观众厅的生活侵入到他的舞台生活世界里来”,而仅仅把观众置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我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则是尊重观众的主动接受权利的。为此,焦先生指出:“舞台、观众席,平常是两家,其实是‘两个一半’;演出的时候,它们就是一个统一的空间,是一个观众、演员‘共同创作’的神圣的空间”(《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第106页,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笔者认为,这正是对“欣赏者和创造者共同创造”的最好阐释。 通过上述焦菊隐先生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观演关系的研究并非自张广天始,而是早已有之的事情。而且在焦先生眼中,“欣赏者和创造者共同创造”是中国话剧观演关系的核心所在,而其首要前提在于各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尊重观众审美习惯的做法较之张广天的向观众头上喷水、单方面将观众拉入参与演出的强制性做法更为高明,毕竟观演关系的改变是不能以不顾他人的感受甚至于强迫他人为手段的。 张广天在接受《深圳晚报》采访时曾说,在中国话剧一百年的历程里,“除了我的剧目,没有什么别的激动人心的剧目”;“话剧已经死了,或者一开始就死了”。奇怪!被誉为“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雷雨》死了吗?被誉为“中国话剧巅峰之作”的《茶馆》死了吗?被誉为“新时期中国话剧探索集大成者”的《桑树坪纪事》和《狗儿爷涅槃》死了吗?被誉为“中国当代经典”的《天下第一楼》死了吗?赴全国多个城市巡演了几百场并广受好评的《父亲》死了吗?……恐怕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作祟是使张广天没有看到这些事实的重要原因吧!固然张广天的作品也有人叫好,但是演出了几场呢?《风帝国》、《圣人孔子》、《圆明园》……有哪部无论在票房、场次还是在影响方面达到了前述作品的水平呢?看来不是中国话剧“寿终正寝”,而是有人一厢情愿地这么想、这么说,靠危言耸听、靠空喊口号、靠忽悠观众、靠标榜自己希望长久者,实则是难以长久的。 中国话剧诞辰百年,辉煌的历史很多,面临的困难不少。我们要做的是在回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寻回优秀传统,找到好的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剧本荒、“明星效应”、种种似是而非的戏剧理论对当前戏剧艺术的侵害等等。为此,唯有踏下心来认真研究、认真做戏,才能使中国话剧再造辉煌;靠排挤别人、抬高自己,靠“众人皆醉我独醒”,恐怕是救不了中国话剧的。当然,也许人家原本就没有这个想法而别有目的,那就不好说了! 草于2007年6月23日14:30 评论(21)┆引用┆阅读(110)┆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文章评论点击用户昵称前面的图标,打开用户名片,发现更多精彩!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 祺祺 2007-06-28 00:32:14 前些天《北京晚报》上也有一段关于陈佩斯说要解散人艺的评论,不知看过否。发上来。 . 幸亏人艺院长不是您 . 陈佩斯在上海语出惊人:“如果我有机会做北京人艺的院长,假使有这个权力,我第一件事就是解散它,建立一个公平的戏剧环境。其实,越是娇生惯养的孩子越是牢骚多,倒是我们这种庶出的孩子,越讲究孝顺。” 要说这么长时间了,在人们的印象中,陈佩斯不是这么一个信口开河的人,大家都觉得他挺着、努着,踏踏实实忍着,弄出今天这份成绩不容易。估计近二年弄的这几出戏票卖得不错,有点发飘,觉得自己的实力至少也是数得上的了,觉得有奶吃有钱花有人缘还老闹事儿的人艺多余,觉得竞争完全不公平。也是,一般庶出的孩子心都大。贾探春就特烦别人说她是姨娘生的,贾环还一直觉得贾宝玉碍眼呢。 出身是由不得自己的,人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因此,陈佩斯所期待的那种所谓公平的市场化的演出环境其实只存在于想像之中。自古以来,商场上从来都是猫有猫道,鼠有鼠道。哪里有大背景托着的大戏班大名角,也多半有草台班子卖唱孩子。同时,任何国家的演出市场都是多层次的,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人愿意穿着晚礼服听交响乐,也有人愿意在咖啡馆的烟雾里捧角儿。艺术团体身价儿不同,资金来源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竞争力不同,是很正常的事。 真要把人艺给解散了,观众还不干呢!人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就是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感召力。它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想旧就旧,想新就新,就是能让观众忠实地追随;而陈老师这儿,暂时似乎还不大摆脱得了迎合观众、“搞笑加言情”的民间套路。难道把人艺给废了,就立刻能有草根混战拼杀PK出一能与人艺比肩的龙头老大?真给您一个大洋古,别说,您还真没准玩不转。 其实,想要让大家真正关心话剧、喜爱话剧,各种形态的演出团体必须共存共荣,在努力中、在竞争中日益求得公平的最大化。人艺可以继续打造人艺精神,陈老师也可以继续追求自己的戏剧理想。大家面貌不同、提供的产品不同,观众们才能比较有选择。否则观众天天坐阳台上蘸着韭菜花吃麻花,没几天就腻歪了。 另外,过分自我膨胀顺嘴跑舌头的事,别再玩了,玩多了,就真该招人烦了。 (京报网 北京晚报 侯 江) 仰菊斋主人 2007-06-28 09:18:11 这篇文章看过,谢谢,辛苦! [匿名] 琴雯 2007-06-28 11:46:32 读您的文章真长知识。 我也爱看人艺的戏。 张广天的戏没看过一场,真的不喜欢此人,老爱出风头,不像是搞艺术的。 话剧艺术家应该好好练基本功,不能老搞影视和炒作,您说是吗?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06-28 13:02:15 这个世界怎么了,百花齐放不好吗,爱看什么,观众自己会选择,干吗非的骂人艺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06-28 14:31:21 就葛大先生那小嗓门儿,还说自己有功力,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就吸他影视里的那优美的声音吧,还敢瞎吹!好笑! 这陈大先生够猖狂也够狭隘,他当的了人艺的院长吗?做梦当吧!自己没本事把自己的话剧演好,不想办法提高自己,他倒想把人家给灭了,这是个什么心态呀?真是没想到,这样小心眼儿! 叫人艺解散,我首先就不答应!把人艺解散了,你们来演人艺的那些经典,那也要有人看呀,反正我是不看!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06-28 22:30:26 我就喜欢葛优张光天他们的戏,怎么了?人艺老掉牙了,吸引老头老太吧。嘿嘿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06-29 00:59:17 楼上的,你喜欢就喜欢吧,谁也不叫你喜欢呀,你年轻,我们都老了,那你就叫我们大爷、大妈吧,我们一点儿也不介意!哈哈 经典戏永远不会老的!只能说有些人可能不太懂,要是真的老了,为什么每次人艺的学生场的票总是卖光光?今天去买《雷雨》票时知道的,那些大学生都老了吗? 风雪一人 2007-06-29 16:34:20 赞成. 象北京人艺这样的剧院是骂不倒的,他可能会迂上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的底蕴,他的文化,他的内在精神力量永远不可低估.这是老舍,曹禺,焦菊隐,于是之,朱琳等许多真正的艺术大师创造的艺术奇迹,谁有能耐谁创造一个出来看看 要用作品说话,要用经得起观众和时间考验的作品说话,这是艺术发展的硬道理,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06-29 17:20:58 我曾和张广天接触过不少时间,开始时觉得他是一个不错的给影视,话剧配乐的作曲家,而且还有一些不错的想法,有些作品也确实写得不错,音乐旋律和配器手法确有独到之处。只是没想到他老人家会对话剧有这么“尖锐”的看法,令人叹为观止。看了葛大师和陈大师的高论,收获不小,明白了武大郎开店的道理,值得学习推广啊! 仰菊斋主人 2007-06-30 13:09:03 琴雯: 话剧演员的基本功十分重要,然而现在很多人的基本功都存在问题,特别是年轻演员。一方面是演员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戏剧艺术教育的问题。比如台词方面,现在的台词课基本上就是西洋式发声了,戏曲、曲艺、声音的塑造力等都不谈了,所以现在很多演员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只有一副嗓音,这是有问题的。 借用顾威老师的一句话:狂躁时代,见怪不怪,怪也无奈! 仰菊斋主人 2007-06-30 13:12:28 谢谢大家支持! 笔者并非认为北京人艺没有问题,但是要实事求是,人艺是否已经老了的问题,我相信广大花钱买票的观众是最好的评判!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恐吓和谩骂不是战斗! 梁飞 2007-06-30 15:27:01 本人也很同意您的观点,对于一个话剧的爱好者来说北京人艺对于我们有着很不一样的意义。的确现在的人艺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着是任何一个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作为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来说话剧对于我们每人在说看点上都有所不同,但不管如何我个人在每次看完之后总是有所收获的。所以我会一直支持人艺的也希望你们能够加油和努力。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07-01 23:15:25 他们是伪话剧,打着话剧的旗来糟踏话剧啊。这比赤裸裸的辱骂还要可恨,话剧是这帮人搞坏了 梦青 2007-07-01 23:18:29 看了这个多人的留言,我感觉北京人艺还是有问题的,你说呢?至于张广天其人,我看有问题,人本身就不够理智,干吗听他说的,他又不是救世主,没有必要理睬他。 仰菊斋主人 2007-07-02 12:10:46 我说过,我并非认为人艺没有问题,然而和他们所谈的根本就不是人艺的问题,而是借此做噱头来宣传自己罢了。 [匿名] 新浪网友 2007-07-03 02:24:13 到底是“话剧”,还是应该叫做“戏剧”? 话剧的定义是“以对话为主的演出形式叫话剧” 现在的戏不拘泥于形式去表达各种不同内涵和思想,还算不算“话剧”。 也许“戏剧”的定义更广泛吧。 心有多宽世界有多宽... 放弃掉所谓的主意吧,完全开放的世界观和包容会使你们看到更多的视界。 仰菊斋主人 2007-07-04 11:10:27 本人并不反对探索,但不能以诋毁别人来抬高自己,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对于话剧、歌剧、广播剧、舞剧、木偶剧等等各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中英文称谓,所以探索者尽可以搞自己的新形式而独创一家,没必要非得打倒前人。这不是心宽与否的问题,而是做人态度的问题,是实事求是的问题。 芥菜 2007-07-04 17:4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