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民族脊梁__人民艺术家——刁光覃
民族脊梁
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我所知道的于是之 4

李龙云

  
  
  东坡先生有言:“大儒经济小儒诗”。依中国传统思想,历来将那些封疆大吏、那些掌
  管国家命运的官员们视为大儒,而将各种学有专长的专门家们视为小儒。于是之是艺术
  家,是小儒。北京人艺的院长这个位置不是封疆大吏,但分管这一摊事业,毕竟也算跻
  身宦海,而宦海无情。中国古语讲,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于是之不耐烦。于是之的
  气质更像个诗人。于是之的性格和气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为官八年期间将有无穷无
  尽的痛苦。
  
  从1985年到1992年,于是之做了八年的院长。在西北,用于是之自己的话说:“上边给
  了我一个正局级待遇,给我配了一台车。打那儿开始,每天早晨起来,汽车‘呜——’
  把我拉来了,晚上,‘呜——’又把我拉回去了。拉了我八年。事儿办好办坏不说,身
  体反正是散了。”
  
  对于北京人艺这个院长,于是之的心情处于十分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众望所归,上边也
  器重。这种信任和器重,对于是之是个很大的安慰;但另一方面,一院之长事务纷繁,
  令人焦躁愁烦的事情举不胜举。而他所醉心的表演艺术事业又无法维系,以至于经常陷
  入矛盾痛苦之中。那些年,于是之情绪起伏很大。剧院工作顺手时,他就觉得还能干;
  而困难和烦躁长期折磨着他的时候,他的心绪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两种情绪都是真实的
  。
  
  最痛苦的时候,于是之甚至想到过自杀。于是之:“对不住您了!
  
  把您的家伙给摔了……”我见到过于是之动怒。
  
  1985年夏末秋初,于是之参与拍摄的《赤壁大战》流产,从安徽回到了北京。一天中午
  ,几个人凑在四楼401我那个家里喝酒。在场的有于是之、苏民老师、林兆华和我。我当
  时那个家,经常是剧院一些朋友中午吃饭时的临时汇聚之所。于是之、我、林兆华,都
  是从食堂打的饭。苏民老师左手拿着半瓶“菊花白”,右手端着钢精锅,锅里是从家里
  带来的两个素馅包子。屋子中间一个简易的小推车。我用小茶碗给他们每人倒了一碗酒
  。吃着吃着饭,一片和谐之中,不知为什么,于是之突然眼睛瞪着苏民说出一句很难听
  的话。
  
  苏民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但神色依然平静:“于是之,我跟你四十年的朋友了!”
  
  于是之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起来:“我希望你还能像四十年前那么真诚!”
  
  苏民的声音开始发抖:“那么说,我现在已经对你不真诚了?”
  
  于是之嗓门开始变大:“那,我还得再看看!”
  
  苏民老师也激动起来:“你呀,你用不着再看了!”
  
  说到此处于是之突然站起身,大声喊叫着:“我跟你说!某某某那个职称,你要是给他
  定成二级,我就不答应!”不待苏民说话,他手指着眼前的茶杯接着又嚷了一句:“你
  信不信?不信我就把这茶杯摔喽!”说着抄起那个茶杯,啪地摔在了地上!
  
  茶杯摔得粉碎,苏民的脸气得煞白,半天只说出一句话:“于是之,我跟你四十年的朋
  友了!四十年的朋友了!”我从没经过这种阵势,不知怎么办才好。
  
  新民在北京图书馆上班,很快骑车赶了回来。此时,我正送苏民老师回他的办公室。他
  端着锅,手不断颤抖着说:“四十年了!我跟他四十年的朋友了!”
  
  新民进门的时候,林兆华领着于是之正在往外走。林兆华说:“我呀,我领他上我那屋
  去歇一会儿。”林兆华在三楼过道里有一间休息室。此时,屋里的气氛已基本平息下来
  。于是之面对新民,脸上露出几分尴尬,轻声说了一句:“对不住您了!把您的家伙给
  摔了……”
  
  新民匆忙安慰着:“没关系的!没什么!本来那东西也不值钱!”
  
  实际上于是之那次发火,并不见得是为某件具体事情,也并不见得就是针对苏民老师,
  而是他心里多少天的烦恼与愤怒积压下来的结果。事后,于是之对苏民心里充满了歉疚
  之情。这种情绪,他曾向我流露过:“何必呢!何必呢……”心中的自责越发加重了他
  内心深处的痛苦。而从客观上讲,于是之这一类举动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深深地伤
  了朋友的心,另一方面于是之自己的身体也慢慢垮了下来。
  
  很多人都认为,于是之不适于做官,于是之的身体就是因为连任两届人艺院长而垮下来
  的。实际上,对人艺院长这个官位来说,于是之是否合适,这里存在着两个标准:一是
  对为官者本人,就于是之的性格、个性和气质,以及健康状况而言,让他做院长是对他
  事业的一种牺牲;但就对北京人艺这摊事业而言,我却觉得他是很合适的人选,至少在
  当时,于是之的作用是很难替代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北京人艺80年代积累的那批所谓保留剧目,几乎没有一部不是在于是
  之主持工作期间创作和演出的。那些剧目,包括那些实验性很强的剧目,无一不包含着
  于是之的心血。这是所有这些剧目的创作者谁都不能否认的事实。
  
  事实上,于是之和他那批朋友的离开,标志着北京人艺一个时代的终结。于是之的离去
  所造成的损失,决不仅仅是中国话剧舞台上减少了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就团结作家
  ,组织与联络作家的创作,以作家的知心朋友的身份非常内行地鉴定剧本,帮助作家的
  剧本创作和修改,把那些文学色彩很浓的剧本搬上舞台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能够像于
  是之那样做到那种地步的人,不说是绝无仅有,也应该说是不多的。我甚至想过,如果
  于是之仅仅做那个剧本组的组长,自始至终仅仅担任那一项工作,而不去当那个院长,
  或许他的身体能一直工作到今天,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
  
  但是,我不知于是之是否能耐住那份寂寞。能耐住那份寂寞,是很优秀的。在主持剧本
  组和全院工作期间,于是之在自己周围团结了一大批院内外的作家。在市委宣传部的关
  怀下,正是在于是之的操办下,北京人艺从80年代初期起,组织起了一支七八个人的专
  职作家队伍。与此同时,院外的一大批作家,诸如苏叔阳、白桦、李杰、魏敏等等,也
  大都是通过于是之而实现和人艺的合作的。多年来,于是之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剧院广揽
  人才。他具有这样的威望,也具备团结大家、凝聚大家的魅力与热情。1986年之前,于
  是之家里是一个温暖的沙龙
  
  1983年,时年癸亥。于是之正当壮年。领导着北京人艺一个很有生气的创作组。当时,
  以他为核心,团结了一批中青年作家,从而奠定了北京人艺20世纪80年代中期那段繁荣
  。我常常怀念这个时期的北京人艺,怀念当年那个创作组,怀念在于是之家里一群年轻
  人纵论天下戏剧的情景。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如庄子所言“蓬蓬然起于北海,蓬
  蓬然入于南海”。尽管那时我们都还年轻,所发议论多有浅薄幼稚之处,但在那个气氛
  中我所感受到的美好与舒畅,以及我所汲取营养之丰富,至今回想起来,依旧怦然心动
  ,依旧感到一种温暖。
  
  那年春节,于是之为了鼓励我的创作,给我写了一幅字。一笔篆书“大道之行也”,龙
  飞凤舞。字幅左下角的题跋是:“癸亥早春,录孔老二的话以赠龙云。文中之义,灵犀
  相通,多言无益,留此存念。”
  
  于是之是作家们的知心朋友。于是之的学养与人品,使他身上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凝聚力
  。于是之是可以信赖的。在戏剧创作上,于是之可以拿出非常有见地的建议,而他又从
  来不会强迫谁什么。于是之鉴别剧本的眼光,是有水平的。作家们的创作,从题目的选
  定,到“做胎”阶段,都愿意与他倾心交谈。而于是之在情趣上、审美上又十分宽容。
  比如他对那些实验性剧目,用他自己的话说,尽管并不敢都十分苟同,但他仍能扶助它
  们走上舞台,帮助它们进行实践。这是很多比他还年轻的人都做不到的,更不必说那些
  心胸狭隘的嫉贤妒能之辈了。
  
  1986年之前,于是之家里是一个温暖的沙龙。炸酱面、二锅头酒,饭食非常简单,但却
  能够把大家吸引到那里。除了作家,还有导演。于是之家里有一个泡菜坛子,里边长年
  放着一些散装的二锅头。聚会的时候,人们每人手里一个小茶碗,茶碗伸进泡菜坛子里
  ,一人出一小杯,常常是边喝酒边工作午餐。作家们在那种其乐融融的心态下,家事国
  事天下事,无话不说。当时,我住在剧院的写作间里,有时夜深人静突然想到什么事,
  无论是创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甚至读书上的,随时都可以去敲于是之家的家门,跟他
  促膝长谈。
  
  于是之家里人,对这种嘈杂和喧闹似乎也习以为常。是之老师的夫人李曼宜大姐很贤惠
  ,脸上永远带着一种温和的微笑。她不苟言笑,但也时有幽默。
  
  有一次,我们几个人坐在外屋聊天。曼宜大姐从里屋走出来,似乎是要到楼道里去拿什
  么东西。她轻轻地碰了碰于是之说:“借光!让我过去一下。”于是之扭头瞅了瞅她:
  “哟!干吗这是?”曼宜大姐笑着叹了口气:“唉!雅人雅事,俗人俗事,我去夹块煤
  。”于是之笑了,我们也都笑了。
  
  有的时候我们那个工作餐,就是二锅头加花生米。依于是之的年龄和威望,所有人都是
  敬重他的。但所有人在他面前却又都可以很洒脱很随便。这与于是之待人处世的态度有
  关,更与于是之的工作方法有关。
  
  于是之从来主张尊重别人,从不伤害谁。应该说北京人艺这些作家,每个人都有很强的
  个性,但每个人又都能团结在于是之周围。这是不容易做到的。古人讲“文人相轻”,
  “文人宜散不宜聚”,但是,北京人艺由于有于是之这个核心的存在,每一个作家都在
  勤奋耕耘,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1984年,于是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为《北京人艺剧本组的工作》。
  文章开头写道:
  
  这个组人不多,作者七八人,组稿者两三人,但事情并不少。通常管这个组叫抓创作的
  ,其实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家写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观念很重要,不好搞
  颠倒了。
  
  谈到他这个创作组组长的工作方法时,于是之说:
  
  对作者一定要热情对待,写话剧剧本难度大,周期长,稿费低。中青年作者的工资不过
  五六十、七八十块钱一个月,他们肯于用一部中长篇小说的材料,写一部四五万字的剧
  本,不容易。
  
  没有一点儿热爱以至于献身话剧事业的精神是办不到的。因此,要爱护他们。
  
  接着他说:
  
  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们的劳动,要肯于承认自己不如作者。至少在他所写的题材上你不
  如他们懂得多。不要因为自己是组长或什么长,就端起架子,读了稿子自己拿不准就不
  敢同作者见面,这样关系就搞生分了。
  
  又说:
  
  要跟作者交朋友,要使作者写得得意了或者碰到困难卡壳儿了,都愿意找你聊聊,没有
  什么拘束。千万不要形成那样的局面,你说什么他就改什么,叫怎么改就怎么改,这是
  绝对搞不出好作品来的。要讲究效率,来稿不积压。
  
  于是之把作家们的作品比喻成妈妈生孩子:
  
  每篇稿子都是作者心血的凝聚物,我们积压了总不给人家回信,这是最大的冷酷,比你
  及时看了及时告诉他不行要冷酷得多。
  
  稿子至少要读两遍,读一遍获得些印象,准不准,要靠重读来检验。多读读,才能够提
  出对作者确实有帮助的意见来。要铅笔改稿,定稿别看。组织创作的人日久天长,对某
  个作品逐渐摸熟了,取得作者的信任,这时有些作者希望你动动手,怎么办?有把握时
  可以动,但不要把人家的稿子画成大花脸。而且最要紧的是,定稿以后不要看,不要叫
  作者为难。你改得好,人家定稿时自然要吸收,不好,人家就要用橡皮把尊驾的字句擦
  掉。你不再看了,与人方便,他有取舍的自由。
  
  在文章结尾,于是之提到:“组织创作的人自身学习很重要,戏剧方面新观念很多,面
  对这种形势,就得学习。”于是之是那样懂得作家:“作家成功的道路往往是曲折的。
  创作是创造性的劳动,这就决定了他们总不能太安分,总要探索点新东西。既是探索就
  会有成败,有得有失,有对有错。”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说:“剧本组机构不大,事情
  不少,还得担点沉重。没有事业心,不伤点脑筋是办不好的。”
  
  通篇文章很短,但在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报刊相继转载。这样的工作方法、这样
  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假如承认剧本是一剧之本的话,人们就不能不承认,于是之对
  北京人艺80年代剧目建设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的人所无法替代的。
  
  
 浏览:1016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7/6/30 8:58:14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网络刁光覃朱琳的艺术感情生涯(收藏于2009/6/14 9:36:44
新浪读书朱琳与刁光覃珠联璧合(2)(收藏于2009/6/14 9:35:39
新浪读书朱琳与刁光覃珠联璧合(2)(收藏于2009/6/14 9:35:29
沙叶新粪土当年郭沫若(收藏于2009/1/5 4:13:17
我家球门常打开《国足欢迎你》歌词(收藏于2008/8/15 14:10:19
北京人艺的优势和自身的压力,那就是要出戏出人才人艺新院长张和平:北京人艺是一锅“老汤”(收藏于2008/3/2 4:24:26
《梁再冰:徐志摩与其母“爱情故事”纯属虚构》林徽因儿子:徐志摩林徽因从没有爱情(收藏于2008/3/2 3:15:17
要搁几年前我早让人家抓进去了。要搁几年前我早让人家抓进去了。(收藏于2008/2/2 23:24:19
钱文忠师生“打成一片”?(收藏于2008/2/1 12:56:01
艾未未、陈丹青批评中国文化缺乏创造力中国的创造力是否与盛世之名匹配(收藏于2008/1/27 21:28:42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网络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访问62637次)
宽容“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访问53787次)
作家初识作家豆豆(访问23511次)
冥冥之中有定数!武则天夺位「唐三代后女主武王」意思是说:“唐朝开国三代以后,将会有一个姓武的女王代替李家统治天下。”(访问21584次)
网络杰出导演石挥,是五七年反右运动的著名牺牲者,叛卖他的人有明星赵丹(访问16579次)
网络古人怎么夸别人“你太有才了”?(访问16554次)
人的高贵在灵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访问16298次)
“大跃进”奇闻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访问16181次)
一场情与爱、公与私、正与邪生与死的交锋改编与豆豆畅销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天道》(访问15881次)
魏征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访问14491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4/3/6 9:18: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22/7/10 9:56:0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21 22:51:0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9 12:13:3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5/4 22:36:5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民族脊梁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