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北京人艺建院55周年,人艺老人回顾半个世纪光荣的荆棘路 采访人艺是一个不断怀旧的过程。能够接受采访的多为“老人家”,他们怀念的也是过去的老人艺,焦菊隐、曹禺、老舍的名字被频频提起,而对人艺现状与中青年演员多报以叹息,“厚古薄今”的情绪浓厚。“忆昔开元全盛日”,这也许正是当下话剧影响力衰微的一个写照。记者通过电话、短信联络采访活跃在影视线上的人艺演员,均未等到回音。 青春是一条河人艺博物馆的演员墙,像一条星光闪耀的长河。 早年人艺排戏是在灯市东口的一座两层旧楼里,窗户临街,但凡有轨电车(当当车)从窗下经过,导演就得喊:停。而首都剧场于1956年始建,之前那儿是一排小平房,据说是解放初期改造妓女的“生产教养院”。 1952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第一任院长是曹禺,除了曹禺,当年的四巨头还有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 德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说起戏德,人艺的佳话数不胜数。上世纪50年代时,舒绣文是与赵丹、金焰齐名的顶级艺术家之一,后来被调到人艺。接的第一个戏是《骆驼祥子》。舒绣文排练的时候就被诊断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但她把医生开的请假条藏在口袋里,坚持排练,坚持演戏,有一天演完最后一幕戏,当她离开演区时昏倒在台上,经抢救苏醒后,她睁开眼说的第一句话是:“戏……演完了吗?”许多人艺的老演员对这段故事念念不忘。 人艺原艺术处处长张帆还说起舒绣文的另一件往事,1958年人艺排了一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五十周年的话剧《带枪的人》,舒绣文饰演一个在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室打字的秘书,全场没有一句台词,观众只能听她敲打字机的“滴答”声,但坐在舞台下的前苏联专家看完戏后都问“那位打字员不是一般演员吧?” 张帆很怀念过去的老人艺,“斯坦尼的话早被人忘干净了,‘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如今的不少年轻演员一张口非主角免谈,接着问薪酬多少。由于戏剧比不上电影电视来钱快,有的话剧工作者都不怎么答理话剧,有空了算是给剧院一个面子回来演两场,团里也处理过罢演的演员,但是力度还不够。所以有的大戏只好雇闲散人员来扮演群众角色,记得有出戏里需要一些居委会大妈的角色,可是团里没有演员来演,只好从社会上找了20个居委会大妈上台,你说,那戏能好看吗?”张帆说。 智 不必把斯式体系当成惟一法典 一部老人艺,就是半部中国百年话剧史,这是人艺光荣的历史,但它能独领潮流,在新时期又成为先锋话剧的发源地,我们就必须对这个有着沉重历史包袱的“老单位”另眼相看了。 1982年,《绝对信号》是人艺新的标志性作品,三个月内上演了上百场,唤醒了全国小剧场演出。对于这出心理现实主义的话剧,林兆华公然倡言“我们不必把斯式体系当成表演艺术的惟一法典,并提出“民族化并非只一化,多样化一些不是更好吗?”记者在话剧博物馆里看到林兆华在致曹禺的信中写道,“我们想沿着焦先生的路子,在导、表演(也包括剧作法)上,为发展我们民族的现代戏剧,建设我们中国的话剧艺术学派,摸索出一些新的经验。”回头看看,这出话剧不仅开了小剧场话剧的先河,也是我国先锋话剧的滥觞。编导将现代文学中意识流的手法运用其中,将人物内心活动形象化,并首次在剧本上注明无场次话剧。在电视电影对话剧的冲击下,小剧场发挥了话剧独有的“观众与演员面对面交流”的特点,提供了“新鲜的蔬菜而非罐头”。之后,很多年轻导演都有了勇气去探索实验话剧的道路。 2002年,北京话剧界为纪念《绝对信号》首演20年举办了研讨会。“试问有几部戏会有这样的殊荣?尽管今天看来一些创作手法已不新鲜,但当时的确振聋发聩。”戏剧评论家童道明说。这部戏成就了林兆华,也成就了林连昆,这之前他扮演的多是反角,在这部戏里他演了一个老车长,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之后他又演了《狗儿爷涅槃》、《鸟人》,成为上世纪80年代人艺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角儿。话说回来,如果没有曹禺、于是之的支持,这部戏在现实主义的背景下也很难生存。人艺之所以这些年能推陈出新正是因为有着老人提携新人的传统。”童道明表示。 体 《龙须沟》演员进“沟”生活两个月 “体验生活比排戏的时间还长”,这也是很多老艺术家对人艺的评价。据老编剧梁秉堃回忆,当年他们在排演《女店员》,他去老舍家请老舍在说明书上题字,老舍问他们去体验生活时,有没有找到一个卖肉的女店员小张。老舍说:“你看过她那双手吗?虎口被刀把磨得全是血口子,你想想看,一把刀四五十斤重,从早到晚,左右开工,春节时一天要卖十口猪。足见一个人要想为别人做点事,做得好,多不容易。”梁秉堃说:“人艺的编剧演员去体验生活那不是单单带了眼睛去看。不带着感情体验就无法写出好戏,演出好戏。” 在话剧博物馆里,一本本整齐的《演员日记》安安静静地躺着。当年焦菊隐排老舍的《龙须沟》,焦先生要求院里的所有演员一个不剩去龙须沟体验生活两个月,演员挨家挨户地和群众打成一片,有的还要住在市民家里。演员不仅要体验生活,还要写《演员日记》,每天晚上交上日记,导演作批注,换回另一个笔记本再记下新的体验。焦菊隐对演员写道,“要想创造人物形象,必须先有心象。”《龙须沟》的排练为人艺打下了坚实的现实主义基础。叶子为了演好龙须沟里泼辣的丁四嫂,在舞台上用沙哑的声音说话,结果一部戏把一副好嗓子给毁了。老人家九十多岁了,到今天说话还略带沙哑。 于是之也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演员演出来的角色应该像纪录片那样真实,自然。”就是常说的人物“化”了境。年轻演员何冰在一篇文章中说:于是之老师演的王利发,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让观众喝彩的地方,但作为人物,王掌柜深入人心;作为演员,他造诣之深,绝不是我们还在贪恋一时剧场效果的年轻演员所能企及。很多戏迷除了记得于是之扮演的王利发,也肯定了“胖子”梁冠华扮演的王利发,为了演好《茶馆》,他不止一次地将自己在排练场的情况用摄像机录下来,回家后反复推敲研究,梁冠华用自己的演技让人们忽略了他的“胖”。 美 《虎符》成为“中国学派”代表作 当年《茶馆》在欧洲巡演时,西方剧评家就人艺的风格总结为“现实主义,民族化和完美的整体感”。“坚持走民族化道路”尤其是人艺的特点。焦菊隐导演的《虎符》被公认为人艺历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把戏曲的锣鼓经,京剧的“道白”、水袖运用到话剧舞台,他曾经说:“我们要有中国的导演学派、表演学派,使话剧更完美地表现我们民族的情感。”1957年的首演大获全胜。焦菊隐提出的“民族戏剧构成法”影响了人艺的艺术风格,他认为欧洲戏剧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剧本的写作形式又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而我国的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而表演形式又主要地去支配剧本的写作形式。 关于演技和品格的关系,苏民上课时常举这个三环理论的例子。他把演员的表演技巧、生活积累、思想文化修养画成了三个同样大的相互交叉的圆,他将中间交叉的那个部分称为艺术创作。 在人艺上演的众多剧种中,京味话剧可谓独树一帜,李龙云是陈白尘的得意门生,熟悉北京南城的平民生活,《小井胡同》是人艺的优秀保留剧目。后来创作的《万家灯火》也广为人知。 劳 “一棵菜精神”,人艺老传统 “完美的整体感”的出处源自焦菊隐早年提出的“一棵菜”精神,意思是每个演员是一个菜帮,是独立个体,只有所有菜帮紧紧抱拢在一起,才能组成一棵完美的白菜。 人艺版《雷雨》首版繁漪的扮演者吕恩八十多岁了,提起四十多年前出演繁漪,往事历历在目。她说,那时服装师姜文山师傅还在,他眼力极好,甚至可以不用尺量演员的身材就能做出得体的中式服装。为了设计好繁漪的服装,她和姜师傅一起去查看20年代的《北洋画报》。曹禺本意希望繁漪出场穿一身黑色的旗袍。但她们研究当时的服装式样和人物的性格命运,最后决定第一幕繁漪出场穿藕荷色旗袍,第四幕才穿黑色的旗袍,以此强调这时她才彻底把自己毁了。“那时戏是大家的,无论演员、舞美、道具,都是为了这个戏,不分贵贱,很有凝聚力。” 中央戏剧学院老师史航还说起一个人艺“团结一致”的老故事。有一次剧务为了临时补台,自己上台充当一个道具盖在大布下面,在台上纹丝不动站了两小时,等戏落幕了,他也僵在台上了,被演员们横着扛下台。 讲述者:欧阳山尊,吕恩,苏民,任鸣,童道明,梁秉堃,张帆,史航 |
浏览:95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