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话剧,请慢用 进入网络上的搜索引擎,有关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的新闻着实不少:“北京人艺建博物馆”“首都话剧中心雏形初现”“中国话剧迎来百年,32台经典剧目全国巡演”“艺术教育与中国话剧百年纪念活动即将展开”“易卜生雕像落户上戏”等等,纪念活动、理论研讨、学术交流、剧目展演,不一而足。种种迹象表明,2007年的春天,话剧真的“火”了。然而,对这个百岁的“大龄青年”来讲,这一“春”,究竟是青春萌动,还是春深似海,抑或是仅仅换了一身春装准备“秀”一场……期待! 对于中国话剧,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浮想。理论家会着墨于春柳社、曹禺和老舍、“北焦南黄”、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甚至孟京辉的先锋话剧;中老年观众则怀念于是之、朱琳、李默然时代,怀念《茶馆》《雷雨》《丹心谱》《风华正茂》曾给他们带来的心灵震撼;青年观众还仍然沉浸在《翠花,上酸菜》《想吃麻花,现给你拧》的笑料中不能自拔,在他们的眼中,何炅、于娜、谢娜才是话剧明星;而话剧从业者想得更多的是,怎么才能使话剧不再“小众”。 中国话剧百年,是个沉重的,起码也是沉甸甸的话题。这门在中国有着百年历史的艺术,与比她年长两岁、同属舶来品的中国电影,命运何其相似。同样经历了初创、成型、成熟、辉煌、迷惘的过程,现在又同样面临商业与艺术的挑战,正携手踏上振兴回暖之路。 说来说去,话剧是门艺术,艺术是要承载思想和文化的。脑子这东西和肚子不一样,不是一顿快餐就能打发的。有些地方,在话剧的宣传推广上定位成“时尚的”“高端的”“高雅的”,结果观众绝大多数是年轻白领,戏的思想性稍微深刻一点,他们就看不懂,抬屁股走人。所以,重振话剧雄风不是搬架梯子就能上层楼那么简单的事,必须尊重艺术规律。 尊敬的话剧从业者们,“沉”下去吧,贴近生活才能汲取更多的养分,这才是你们的立足之本;可爱的观众们,“静”下心来,充充“电”,提高文化素养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金钥匙。这些,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切记:话剧,请慢用,勿吞服! |
浏览:578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