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牢骚出来的华章 ——天灯 大凡红尘中之人都是有一些小情绪的,遇有委屈之时闹一闹不可避免,你尽可以怨天怨地怨东风薄怨西风恶,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个度,怨恨太多是非自然也多,牢骚满腹也会成病的。要是能够牢骚出来点名堂还真要下些工夫。 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发牢骚的不少,象古代诗歌中的怨恨诗,从后宫怨.闺阁怨.苛政怨.贫贱怨.离别怨.仕宦怨.亡国怨到千古怨,真可谓怨声起伏.恨歌惊天,在所有的一片怨声中既有名腕大家也有常人歌妓,林林种种.不胜枚举。 要说最早的牢骚大师应该首推那位撰写《史记》的司马先生了。司马迁是陕西韩城人,出生在大约公元前145年,在他幼年之时就随做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学习,到他十岁时就能咏读古书,后来又跟随经学家董仲舒.孔安国研究《春秋公羊传》和《古文尚书》,他深刻了解了先秦和汉代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和斗争历史,具有相当广博的天文历数知识。他二十岁上开始到祖国各地作长途旅行,在《史记》第一百三十卷《太史公自序》中说道“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厄困于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他广泛考察了社会生活,了解了民情民俗,探寻了历史遗迹,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说。随后司马迁担任了汉武帝的侍卫官——郎中,三十五岁时,他奉命西征巴.蜀,南略邛.笮.昆明,并且参加了平定西南夷的战争。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死于河南洛阳,司马谈当时任太史令,祖上可以说是历代为官,弥留之际他留言给司马迁“我们的先人掌管史而名扬于唐.虞时代,直到周朝又重新掌职,因此我们不能让掌管天文星历的事务在你这终止呀,你要谨记于心啊。” 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开始收集史料的工作,准备写《史记》,那年他三十八岁。他一方面集史料一方面广交朋友调查补充完善史料,并且进行积累加工。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四十二岁时开始了正式写作《史记》,可惜在他四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并把他下在大牢处以宫刑。精神的无情打击更加激发了司马迁奋发写作《史记》的决心和毅力,并促使他坚持在狱中写作。到公元前96年他才被赦出狱,并任命为中书令,也就是皇帝的贴身秘书,比太史令的地位还要高,那时中书令大都是用宦者充任,司马迁宫刑受辱再为中书令,他感到受到了更为极大的羞辱,所以怨恨时常在心头飘荡,但是为了完成《史记》,他只能隐忍苟活“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他自己时时感到:就悲伤来说没有比心灵的痛苦更使人痛苦的了,就丑恶来说没有比侮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而就耻辱来说没有比受宫刑更大的了。宫刑之后的司马迁之所以苟活于世是因为心头的责任,要不他也许会自己了断了,鼓励促使他活下来的勇气一是写作《史记》,二是古人的典范作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名,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这段话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中等多处提及。正是这些原因促使他完成了巨著。但是在长达十年的写作中,他时时怨恨于心,可想有多少个夜晚他独对月光构思文风,一边是无尽的夜幕,一边是心堤里的惆怅和悲怆,致使他牢骚满腹,在《报任安书》中他通篇充满激奋和怨恨,可能是同为伤心人吧(任安当时因对太子杀江充的态度不明确而被汉武帝定了死罪,三月后斩首。),他把自己受辱的经过和怨恨告诉了任安。由于司马迁的悲惨遭遇,所以他的笔下时时流露出一种激愤之情,有的文章中全篇是借古人行事来抒发自己的愤世之态;有的是夹叙夹议,火花四射,喷泻着心中的慷慨之音;有的凭空插入一段淋漓尽致的悲悼惋叹。正是这种强烈的亢音之歌成全了《史记》,《史记》这部血泪的悲愤诗是史家绝唱,是一部无韵的《离骚》,我们随意翻出一篇(不含表)都是一篇精美的华美文章。 我觉得另一位就应该是初唐的“四杰”之首的王勃了,王勃的一生正应了他六岁时吟的一首诗“高高山上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他少年聪慧,十四岁就科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听说他的才能后,召他到王府修撰,因一时的意气为沛王写了一篇《檄英王鸡》被逐出王府,数年后他补任为虢州参军,又因罪入狱,他的父亲也因此受到牵连,由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王勃的死罪因高宗册立太子大赦天下,他才得以免死。此后他的诗文大都充满悲情和牢骚,在《别薛华》中他写到“送送多送送,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这和他以往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风格反差很大,这正是作者时过境迁.前后心情思想波动造成的。在《涧底寒松赋》中更是对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而发出了“徒志远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的不平之鸣。王勃获赦后去交趾探望父亲的归途中溺海而亡,后来被葬在越南境内,时年他仅仅二十八岁。在去往交趾的途中他路过洪州,洪州都督阎伯屿于重阳节邀请宾朋庆祝滕王阁竣工,他有幸参加了这次宴会,并且写下了《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中即描写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情况,也抒发了王勃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他希望施展才华获取功名和利禄,但是命运多舛,才高位下的他因此牢骚满腹,只得以达人知命和穷且益坚的思想自慰自勉。这种思想感情促使《滕王阁序》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华美文章,《滕王阁序》全篇用典贴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协调,气势奔放自然,情景交融。“呜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如是,作为一个落迫之人私下里牢骚一翻又奈我何? 我的一位同乡也是发过不少牢骚的,他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的进士,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为人正直敢言曾三次得罪朝廷而遭贬,他就是王禹称,他在公元995年被贬官到滁州,公元996年又从滁州调往扬州,公元997年又调回中央任知制诰,公元998年的除夕他又被贬往湖北的黄州,在《黄岗竹楼记》中他牢骚到“四年之间,奔走不暇。 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惧竹楼之易朽乎?”。他的诗中也不时触景生情暗喻出对被贬的不满。 公元991年,他被贬在陕西商州任团练使,在《春道杂兴》中发出了“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谁道无心便客与,亦同翻覆小人心。”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 生于红尘乱世,仕途不顺.财运不及.婚恋失意.亲友相逆等等的事常有发生,局中之人发发牢骚在情在理,总比那不声不响看破红尘去自裁的好些吧。发出牢骚也许能化解心中的愤懑,消解乱情之气;发发牢骚打开心结的淤气,开启一片纯净的天地。如果有幸,不妨也牢骚出几篇旷世奇文来,道也不费几翻心苦之力,不是也可喜可贺吗? |
浏览:400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