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出处:杭州日报作者:2007-05-18 没有讲稿,语气并不十分昂扬,作家苏叔阳昨天在第二届“浙江戏剧论坛”上,直指中国话剧当下存在两大问题,被论坛主持人称为“实话直说”。活着,还是死去?苏叔阳以哈姆雷特的方式,向一百年的中国话剧发问。 能够不删节,完整背出《雷电颂》的话剧演员,全中国我只遇见过一个人,那是中央戏剧学院的一个教授,可惜已经去世了。苏叔阳认为,对于《雷电颂》的集体遗忘,是整个中国话剧“旁落”的一个缩影。 “千金道白四两唱” 苏叔阳力挺话剧“舞台腔” 苏叔阳认为,道白是中国话剧的立身安命的根基,演员的台词功底倘若失却了丰美与光彩,那就等于扼杀了话剧的魅力。 他提到北京人艺在排练《蔡文姬》时发生在排练场的那场风波。 当时有青年演员指责老演员朱琳大姐“舞台腔”太重,认为台词应当生活化。 苏叔阳说,“舞台腔”是中国话剧先驱们经过多次实践所赢得的一种神韵,当年,“默片时代”结束,一批被观众所热爱的明星演员在银幕上一开口,就是一口广东腔,南方调,着实把大家吓了一大跳。 当时的演员(包括话剧演员)多来自江南和岭南地区,舞台语言很不规范。话剧先驱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讲究“气口”,富于节奏感的“舞台腔”,是中国话剧的神韵,丢了,话剧的生命也就丧失大半。 他说,就得像于是之、石挥那样说台词,这样才叫话剧。 导演不自信才搞“多媒体” 苏叔阳提倡话剧要“大写意” 那些动不动就在舞台上大搞“多媒体”,一会儿江水滔滔,一会儿大桥飞架,这样的导演最没出息,大大糟蹋了戏剧艺术“大写意”的意境。苏叔阳认为,目前太多的剧目采用这样的方式,舞台十分华丽,但这样其实是剥夺了观众的想像力,妨碍了观众与艺术家共同进入创作的一种乐趣。 他比喻说,假如一个作家写了一篇小说,里面没有丝毫情节,而这个作家说,我这个小说是非情节化的,只是为了表现汉字的排列方式,你能说这个作家他是有才华的吗?当下很多舞台剧,特别是一些“打着实验旗号的先锋作品,都在重复这个作家的行径,没有灵魂,只有华丽躯壳的作品太多了。” |
浏览:158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