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刁光覃、朱琳 专辑 |
|
这《蔡文姬》不看也罢 应该是15日的事,补一下吧。 下午去人艺办事,经过演员队时,门半开着,看见五六个帅哥还在里面争论着什么,大概是抽烟太多,房间里烟雾弥漫,只认出了何冰一人。 得知《蔡文姬》今晚首演,于是申请要票,Y姐去了票房后回来说,今晚是包场,工作票太少。我以为没戏了,心想那就正好去参加某公司的迎春晚会吧,谁知Y姐笑着从一个信封里拿出两张工作劵,说,这是XX今晚的票,她不要了,我就给你拿来了。哦也~~~~,马上电话取消晚上的迎春晚会,即使是放弃大餐和大奖也不可惜。 但是欣赏经典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就忍受是要僵化的思想和古旧的语言。开演才几分钟,30年代话剧的味道就冒出来了。尽管徐帆和濮存昕一直想为本戏注入时尚因素,可是剧本的力量太强大了,不是演员凭借自己的演绎可以扭转的,最多舒缓一下而已。 很快,我周围的观众们开始坐不住了。大概是春节包场的缘故,观众也是参差不齐,很多人明显不是话剧爱好者。面对台上没完没了的“真大空”的爱国主义宣扬,即使热爱话剧如我,也觉得实在是枯燥乏味。 但是舞美的华美和绚丽却让我非常喜欢。而且在观看之前,有高人特意指点我要多看看舞台调度,说这才是显示导演功力的专业体现。的确,演员的走台和站位都非常流畅,无论角色们的表演如何,始终保持着舞台中央的锐三角形,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眼球。 首演比较热闹,但是演员对演出的不熟练处处可见。不仅是徐帆等人磕巴连连,甚至顾威这样的老演员也有台词的疏忽,好在他临场反应够快,及时纠正了,估计那些拿公司票看戏的观众没几个人能听出来,可惜瞒不过我和ZZ这样的话剧铁杆。我们相视一笑,几乎同时伸了一下大拇指。 徐帆曾放出话来,说她要在蔡文姬的塑造上超越当年的朱琳,我看是有点出语轻狂。且不说对剧本的理解和对台词的熟悉程度无法相比,就是外形上也无法逾越。我是第一次看徐帆的话剧,因为始终觉得她是影视演员而不觉得她是话剧演员。由于她的脸比较小,不适合背景空旷的舞台演出,更适合面对有放大作用的摄像机。她习惯了电视剧的生活化表演,对于经典话剧的夸张式表演分寸把握不好,不是不到位,就是演过了。不过她的努力也显而易见的,看得出她很希望演出新意。 中场休息时,观众们纷纷逃离,我们的前后左右都快走空了,其实好看的正是下半场。不过当年剧作者对文姬归汉这一历史事件的阐释今天是很难被接受的。而那些早就被摈弃的个人崇拜的台词居然在50年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只能让今天的观众感到不解和好笑。传说中徐帆和濮存昕和导演大起争执的估计就在这一部分吧。 演员的排名也很有意思,除了按出场顺序外,在宣传品上是徐帆第一,顾威第二,濮存昕第三。 郭老写人、老舍写史、曹禺写事,果不其然也。 2007 02:09 AM Comments 徐帆的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演不好不是因为她业务不行,而是思想上过不去。对于这个戏,她和导演的看法是有分歧的。排练不够也是原因之一。这个戏首演的时候,别的不说,徐帆作为大青衣还是很出彩的。 Posted by: 蕾 at February 27, 2007 05:51 PM 哦!蕾,你好.真没想到你还记得来我这里看一看. 首演那天看来你也去了?又是一次擦肩而过,真应了那句歌词:相见不如不见......... 其实首演那天我们拿的就是徐帆的工作劵.和我一起去的是个JJ,她以前就是话剧研究所的人. 答应请你看戏的诺言始终没兑现,惭愧,但更多担忧:你可不要利滚利啊. |
浏览:904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