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其实我无法写他们,因为几个月来我和他们朝夕相处,距离太近,反而使我看不清他们,但我又必须写他们,不仅因为他们的虔诚、敬业,也不仅因为他们的才气和大器,而是他们精神世界里有一片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时时感动着我。而如下画面外的画面,也的确令人难忘。几个月来,萦绕在脑海里的经常是—— 片子,片子,我们的片子 当院领导们开会决定五十年院庆拍一部十集电视专题片时,艺术处的才女吴彤还没有想到自己笔下的担子有多重。当吴彤终于授命在盛夏挥汗如雨,一气呵成了《历百年岁月,领一带风骚》的电视文学脚本时,主摄像吴兴祥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当成熟于夏季的文字在一个美好的秋日(2001年11月1日中午1:00)开始形成画面的时候,导演丛林也开始了他的运筹帷幄。从他面带的微笑看,他一定知道了自己的担子有多重。 为什么说那天很美好?因为纯洁的白云在碧蓝的天空中穿行,始终同样微笑着,似乎在呼应丛林的微笑。镜头正在扫过用郭老的字集起来的院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她嵌在花岗石上的巨影,散发着成熟而深远的光辉。在场的人衣衫单薄,却没有感到冷。随着镜头的推拉摇移,这几个字越发醒目起来,一股热流也开始在每个人的心中流过并渐渐荡漾开来。这就是院庆专题片简单的开机仪式。朴素得就象拍摄现场经过的路人。 丛导是很善于渲染情绪的导演,他要求摄像小吴,每一个镜头的摇移都要带着对北京人艺和老艺术家的感情。初秋时节,他带领全组“抢绿”——在秋天完成春天的镜头。外景地当然就是大家熟悉一起中的一草一木。于是,在2001年11月1日以后,摄制组一行数位中年人,怀着爱心,默默地出没于首都剧场的台阶前、史家胡同20号院的门口、红星胡同原人艺旧址、丰富胡同老舍故居结满丹柿的小院、大兴舞美工厂那高大的厂房。 为了一个首都剧场的俯视镜头,全组带着沉重的设备,登上王府井大饭店的平台,一站就是一下午,任凭萧瑟的秋风入骨。 我基本不迷信,但是,我不得不相信—— 是一种爱感动了上帝 那天摄制组在王府井大饭店顶上的风还真没白吹,蓝天马上给送来一串活跃的鸽子,就象一件可心的礼物,配在白云之间,绕着首都剧场的屋檐盘旋,当然二话不说,直接入镜。在老舍故居的小院,除了结满枝头的丹柿,摄像机又幸运地“抓到”一对啄柿的喜鹊。这下,本来是“空镜头”的外景,凭添了生机。和平鸽和喜鹊,也许是个好兆头,导演一高兴,就舍不得离开这块宝地了,硬是把老舍故居小院里的花盆都拍了特写,还不甘心。最后连太阳都要休息了,外景地也用不上灯光方义自制的那排日光灯,全组才恋恋不舍离开“老舍家”。 丛导也是一位严谨的导演。他对于构图的讲究,对于颜色的精益求精,有时令人汗颜。身体微胖的摄影小吴,为了完成导演构思,常常要弯着腰,弓着腿,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汗水从他的额头渗出来,顾不上擦,一定要淌下来,才能完成镜头。汗流满面已是常事,腰酸背痛更不在话下。内敛的性格,令他不懂张扬,他自觉淡化着劳累,从没有叫喊过,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拍好,一定要达到导演的要求。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和努力,他已经从单纯的完成任务,渐渐地靠近了用光和影抒情的最高境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找到了感觉。 更加艰巨也很有趣的是众多照片和资料的翻拍。拥有五十年深厚积累的剧院,是一座殿堂,更是一座宝库。如果谁相信这里面还有什么捷径,那他不是愚蠢,也至少是糊涂。摄制组是聪明的,除了翻,翻,翻,查,查,查,就是找,找,找,为了避免遗漏一个珍贵的镜头,为了捡拾一段真情的故事,甚至为了一抹微笑,一个眼神,一行颤抖的笔记,一张小小的说明书,全组就整日陷在资料和回忆的海洋里。剧场的曹禺纪念馆,人艺艺术陈列室,数不清的奖项,看不完的剧照,都没有逃过镜头。大家沉浸在历史中,就像一个刚刚长大的孩子,看到了母亲童年的成长一样,抑制不住兴奋和感动。 资料的堆砌谁说不是艺术的象牙塔一节节台阶的垒造?正是丰富详实的史料,才使我们看到人艺五十载春秋煅造辉煌的艰辛。 大小剧场,吊灯也激情旋转,红色的座椅尽情铺展,大幕徐拉开,导演灵机一动,所有内景移出摄像棚,改在舞台和观众席拍摄。这大胆的设想就在剧场的全力配合下,成功了。 许多年来我们总是歌颂母爱,今天,终于有机会了解母亲的昨天,告诉她,我们多么爱她,可以尽情地回报母爱尽绵薄了。谁愿意放过这样的机会? 隆冬时节,拍摄比重最大的就是老中青艺术家们为庆祝母亲五十大寿,说几句心里话的镜头。你看—— 他们来了 欧阳山尊来了,蓝天野来了,朱琳来了,苏民来了,郑榕来了,牛星丽来了,朱旭来了,黄宗洛来了,胡宗温来了,九旬的叶子走访过了,八旬的梅阡走访过了。一代曾经年轻的艺术家回到了挚爱一生的舞台,在静得可以听见喘息的同期录音拍摄现场,对着镜头,把他们半生的追求与梦想,翻了个底掉。 听曾经年轻的艺术家,讲焦菊隐,讲斯坦尼理论,讲话剧民族化,讲体验和体现,等于上了一堂堂久违的理论课;看刚刚年轻过的演员回忆前辈的教诲和关切,在镜头前流下热泪,又等于上了一堂堂现实的情感课。虽然一代代艺术家,一个个演员的命运、机遇各不相同,但置身人艺的舞台,这些曾经年轻过的艺术家,刚刚年轻过的艺术家和正在年轻着的艺术家,却怀着同样的倾情、同样不尽的感激、同样的深挚的祝福。 摄制组这个充满无限创作活力和创作激情的温暖集体,还将继续笼罩我——专题片还在紧张的拍摄过程中。作为场记的我已经用完了三支圆珠笔,制片副主任齐章春还在不断通过电波,乐此不疲地召唤着人艺儿女们一颗颗热切的心归来。三脚架还在不断地以尽可能多的次数架起,迎接一张张激动的脸;“各部门安静,灯光,录音,各就各位,准备开始。”制片蓝法庆洪亮的声音还在不断地响起在舞台的各个角落,甚至是观众席上。 所有这一切,无不为了即将到来的六月——我们共同的母亲的生日;为了有朝一日,怀着同样梦想的一群并不同龄的人们,共看海天成一色。 眼前一热,我似乎看到有一条光河,穿过舞台,从永久以前流向永久。 |
浏览:76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