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刁光覃、朱琳 专辑 |
|
2007-04-05 |
田汉 生死关汉卿 《关汉卿》既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唯一的陪葬物品 探索期 田汉国外留学取经给中国话剧开启了中国话剧的探索之路,西风东渐,也使话剧逐渐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追忆父亲与恩师田汉 口述人:田大畏 朱琳 在田汉的次子田大畏和84岁的话剧演员朱琳的记忆中,田汉是一位善良、天真、凡事以别人为先的人。当两位老人讲述完记忆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后,朱琳的声音突然提高了一个分贝,她有些颤抖地说:“永远不应该忘记的,就是田汉同志被“四人帮”迫害,他有糖尿病,却用相反的药来治,最后粉碎“四人帮”的时候,他的骨灰盒里没有骨灰,装的是一本《关汉卿》。” 田汉小传 田汉(1898年——1968年),1916年赴日学习,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组织创造社。1922年翻译《哈姆雷特》、《莎乐美》等剧,发表自己最满意的剧本《获虎之夜》。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闻名于世的田汉,首先是一位极其多产的影剧作家,创作、改编的上百部话剧、戏曲和电影作品,今天已经少为人知,但他生前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影剧之王。抗战时期,他以少将军衔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处长,主管文艺宣传,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影剧将军”。1949年以后,他又荣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更是中国戏剧界的最高领导人。 【田汉送米】 作为新中国话剧最早的成员,朱琳15岁时就结识了田汉,在他们相识的过程中,最让朱琳难忘的有两件事情,都发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1942年,我们在排田老的《秋声赋》,背景是‘皖南事变’,当时剧团是民营的,没钱,只能靠演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也没有工资。有一天我们晚饭开不出来了,田汉知道了,就找人背了一口袋米给我们,其实他也很穷啊,家里也连米都没有,常常也是揭不开锅。当时大家感动得都流泪了。湘剧湖南戏曾经写过一出《田汉送米》,就是说的这件事情。” 【无惧苦难】 田大畏是田汉的次子,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为戏剧而生的人,“我父亲他是为了戏剧而来到这个世界的,无论环境怎么恶劣、怎么困难,只要牵扯到跟戏剧或者戏剧运动有关的事,他是不知道疲劳的,一切只要有关他写戏、和朋友谈戏、看戏,他就不知道疲劳,一切客观困难就都不存在了。无论看戏多么晚,回到家里总是在写。”田大畏说父亲从来没有过安定、舒适写作的环境,“朱琳知道他在桂林时的情景,非常简陋。1946年从昆明到重庆,住的也是一间非常小的、简陋的房子,还和我祖母、叔叔挤在一个屋子里面,屋子矮到举起手来可摸到房顶的瓦片。当时已经是5月,重庆5月已经非常热,他有一个朋友到屋里来,一进来就说他怎么在这里还能写东西,我父亲就笑,很打趣地说,心静自然凉。这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一切恶劣环境好像对他不存在。1953年田汉搬到北京北新桥细管胡同6号,他一生第一次有了一个卧室,第一次书房和客厅是分开的。” 【田汉不老】 1958年人艺演出了田汉晚年的巅峰之作《关汉卿》,当时60岁的田汉认为自己并没有老,一定还能创作出作品来,“1957年之前,父亲的大部分时间主要忙于一些戏剧方面的业务工作,基本上没有多少时间自己写,尤其是没时间写长篇的东西。他心里很苦闷,很想写东西。陈嘉康先生曾对他说‘你就写几首旧诗给我算了’,意思是你的创作生涯到此为止,当然这是一种调侃。但是父亲很当真地问朋友‘难道我就老了吗,我就不信我写不出东西来了’。到1958年1月,创作机会来了,这时有一个世界和平理事会选定了一些世界名人做纪念,在中国选定了关汉卿,尽管关汉卿没有什么历史资料,但我父亲就非常主动积极地承担了写剧本的任务。” 【艺术新高】 开始创作《关汉卿》的时候,田汉的身体很好,精神非常旺盛,心情也比较好,“正式写作的时候,是在西山八大处中国文联的一个休养所,环境优美,他从来没有在这么好的地方、这么长时间地从事写作。当时郭沫若先生、戏剧史家周一波先生、人艺的舒绣文同志都帮助过他,周总理也对他提过一些建议。大家一起商量,他写出来一个草稿,大家就在一起念剧本,非常愉快。这种情况有一点像《关汉卿》剧本的情节。” 田大畏说,《关汉卿》最早在人艺演出时很成功,“大家都承认我父亲是很有才华的人,但他的才华往往不能够完成,而《关汉卿》是我父亲的一个新创作高峰,一个新的黄金时期,也可以说是他的才华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时期。他非常高兴,可惜历史给他的时间太短了,就这么一两年时间,但他能给自己、给戏剧、给观众留下一个精彩的杰作,也可以说感到欣慰。” “1957年纪念话剧运动五十周年的时候,父亲曾经在家里和许多朋友们在一起总结话剧五十周年的经验,同时出了一本书,但这本书后来成为他的一个罪状,我现在想告诉父亲,今天我们正在纪念话剧运动一百周年,话剧运动的一切优秀的传统得到了承认,得到了继承,而且会得到发扬。我认为我父亲如果是能够知道有今天这样的纪念,他一定会发出爽朗的、豪放的笑声。”晨报记者 王琳 【同期巨擘】 《蔡文姬》服装设计式样图。晨报记者 邹红/摄 郭沫若 听《蔡文姬》泪满眶 郭沫若女儿郭萍英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父亲在晚年的一件事情。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蔡文姬》的录音,“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能够看到当年的录像,只能听广播,我们提前知道消息,就给父亲准备好收音机,父亲耳聋,还要戴上耳机。我们离开他的办公室,让他一个人静静坐在沙发上听“文革”前在人艺剧场演出的《蔡文姬》实况录音,隔着玻璃窗望他的时候,发现父亲已经泪盈于眶,因为自己终于能够再听到当年的声音。前不久《蔡文姬》又上演了,如果父亲能再看到这场演出,一定会特别高兴。” 夏衍改编的《林家铺子》 夏衍 剧本改到密密麻麻 演员石维坚是上海人艺的第一期学员,当时夏衍是院长,石维坚说自己听过夏衍的课,还在结业的时候演了夏衍一部戏。“夏衍同志做报告非常严谨,基本上没有废字,有一次报告讲的是戏剧性,他用绍兴话问,什么叫做戏剧性,有人说舞台全黑一个人猖狂而出啪啪两枪,这就叫做戏剧性。夏衍说‘我认为不见得’,然后用绍兴话讲述自己对戏剧性的解释。1981年的时候我到北京了,我们接了一个剧本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年,当时我有幸演孙中山先生,夏衍同志说一定要把剧本弄好。他在病床上把剧本从头到尾改了一遍,原稿现在我还保存着,上边改得密密麻麻。” 晨报记者 王琳 【同期巨作】 编剧:吴祖光 导演:夏淳 主演:张瞳(扮演男旦魏连生的张瞳后来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扮演老刘。您没想到吧?) 《风雪夜归人》 1943年,由吴祖光编剧的《风雪夜归人》在重庆首演,描写了京剧名旦和官僚姨太太的恋爱悲剧,但剧本并没有落入“姨太太与戏子恋爱”的陈腐俗套。《风雪夜归人》的出现意义重大,它预示着中国话剧从热烈的抗战宣传到冷静的人生思考,从歌颂爱国英雄到解剖普通人的心灵,从写不熟悉的“重大题材”到写自己特有的生活体验。不过这部戏演到预定的第十四场、还不到一半时,便被因为宣传先进思想被国民党政府明令禁演了。两年后才得以解禁重新上演。 编剧:田汉 导演:焦菊隐 欧阳山尊 主演:田冲 狄辛 《关汉卿》 1958年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北京人艺和上海人艺同时演出田汉新作《关汉卿》,由导演欧阳山尊等人出任导演。关汉卿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进步文人的斗争传统,也融注了田汉一生为我国戏剧事业奋斗的生活体验。被公认为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座丰碑。 编剧:郭沫若 导演:焦菊隐 主演:朱琳 张瞳 《蔡文姬》 1959年北京人艺上演了郭沫若先生专门为北京人艺创作的四幕历史剧《蔡文姬》,主要描写了距今两千多年前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坎坷际遇,导演是焦菊隐,当年一经亮相,便成为戏剧界最走红的一部名剧。1978年,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演这部剧时,观众人山人海,居然将广场前的南墙挤塌。 【同期词汇】 导演制:洪深对中国话剧导演制的确立功不可没。他加盟戏剧社以后,第一个不同凡响的举动就是推出排演制度,规范演员表演,确立了导演的权威,寻求舞美设计同剧本风格的一致,同时结束了舞台上“男扮女角”的旧习。 南国社: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是中国南方推动演剧的先锋,是当时上海最活跃和最具深远影响的一个团体。 左翼戏剧:1930年底,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开展声势浩大的左翼戏剧活动。1932年至1933年间,工农演剧活动很活跃。早年从事戏剧教育的熊佛西1932年来到河北省,开展了长达5年的农民戏剧实验。 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1950年成立,此为中国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等戏剧教育学府,第一任校长为欧阳予倩。 上海戏剧学院1956年成立,其前身为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熊佛西为首任院长。 《名优之死》(1957年)编剧:田汉 导演:夏淳 主演:于是之 童超 |
浏览:102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