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刁光覃、朱琳 专辑 |
|
1板浦汪氏六奎 汪德成(1904—1982年) 原邮电部基本建设总局副总工程师。 192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5年在美国实习电信技术,1946年回国后,在南京电信总局工作。他在长途和市话线路上程理论上有较深造诣。1950年在全国长途电信恢复工作中,主持了线路工程,迅速沟通全国主干线路,并联通北京到莫斯科线路,保证了抗美援朗工作的顺利进行。他还在业余时间设计了T1和T2式长途线路载波交叉,在全国明线杆路广泛使用,为此得到邮电部嘉奖。他积极组织编制《全国电信5年计划》和组织编辑《电信架空线路建筑规范》。 汪德官(1906—1987年) 小时候受过私塾启蒙教育,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到美国深造,归国后在国民党邮电部门供职,为创建我国的长途电话网做出很大贡献。四十年代后期,被派联合国供职,曾任联合国电讯联盟高级官员,并担任联合国国际周波登记委员会主席等,晚年侨居瑞士。 汪德耀 9岁随家迁至北京,参加过“五四”运动。 1921年,汪德耀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攻读生物学,1925年获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转入巴黎大学,攻读细胞学,1931年获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平大学、国立西北联大任教。1939年,汪德耀参加筹建国立湖南师范学院,并担任教务长。1941年,他创办福建省研究院,并担任院长。1944年任厦门大学代理校长、校长。1950年他被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常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196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充员。80年代初,他是全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厦门大学细胞生物研究室主任,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主任等职。 汪德昭 192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34年,赴法国巴黎大学高等理化学院学习;1938年至1956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先后担任专职研究员和研究指导主任等职;!940年获得博士学位;1947年至1948年兼法国原子能委员会顾问,是法国物理学会、法语区声学家协会会员。 1956年,汪德昭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器材局局长、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电子研究所副所长、声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为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知名科学家小组成员。 汪德昭早年留法期间,在朗之万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大气电学印超声方面的一系列研究课题。创立了大小离子平衡态理论,协助朗之万研究成功石英和金属粘接的新工艺。与居里夫妇共同解决了一微米直径白金丝焊接工艺,并设计出高灵敏度单弦静电计。回国后,汪德昭从事水声学研究。他主持的“浅海和深海声场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汪德昭还和他的学生尚系昌合作撰写了<<水声学>>一书。1981年,法国法语区声学家协会授予他最高荣誉——银质奖章。1983年,法国巴黎市政府授予他奖章,表彰他在声学研究和促进中法学术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 汪德熙 1931年,汪德熙就读于清华大学,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当助教。是年取得留美公费生的资格。1941年赴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就学,1946年春获博士学位,1947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化工系主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子能科学院科技委主任和核工业部科技委常委、核工业部研究生部主任等职。解放初,他用国产邻苯三酚和糠醛制备塑料,获得成功,为国际首创。他试制成功不饱和聚酯树脂,并领导聚酯树脂小组制成聚酯型玻璃钢小轿车。他在原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任副所长期间,参与核武器引爆装置——点火中子源研制,在我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后处理工艺中,采用先进萃取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和引爆试验,汪德熙在原子弹的爆炸当量测定、燃耗、裂变产额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主要著作有:译著《核化学工程》,论文《裂变的发现对化学的影响》、《中国核燃料循环后段的现状》(英文版)、《核燃料循环中的若干化学问题》、《冠醚分离铈钠同位素》等。 汪德钟 沙龙电影(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 30年代,他与吴印咸、郎静山、陈传霖共同活跃在上海影业界。1949年,他辗转到香港后,被香港足球总会聘为摄影师。1957年间,他在香港首家商业电视台做《丽的呼声》特约节目制作人。不久,被香港新闻处任命为特约片负责人,还是海外电影公司在香港首家制作代理人。他拍摄的电影有《苏丝黄的世界》,代表作有《八十日环游世界》、《华贵洋行》、《李小龙传》、《第一滴血》、《杀戮战场》以及《大将军》、《爱船》、《蝴蝶夫人》、《告别国卫》等。他涉足于美国的世纪霍士公司、雅朗制作公司、哥伦比亚派护蒙、环球、华纳兄弟、美高梅等蜚声国际的电影公司及CBS、ABC、VBC电视台。同欧洲、日本等国家、地区影视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制片关系,成为名气很大的华人制片商,香港影艺界尊称其“汪伯”。 他热衷于祖国的电影事业,早在1984年就和一些专家访问大陆,并无偿提供了最新型、最先进的拍摄器材和高素质的拍摄镜头,还把世界影视设备和信息不断地介绍到国内。1990年7月,在沙龙电影公司与北京电影制片厂合资成立北京技术服务公司的过程中,他做了许多工作,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朱琳 女,又名朱云芳灌云县板浦人。 朱琳幼时随家迁居海州,1928年又迁居淮阴,先后在省立第六师范(今江苏省淮阴中学)附小、省立第六师范上学。芦沟桥事变后,朱琳参加了“长虹剧社”,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主演《烙痕》、《暴风雨》。1938年,参加由周恩来、郭沫若创建的抗日演出队,辗转汉口、南昌、桂林,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家破人亡》、《木兰从军》、《生与死》、《保卫大湖南》等进步话剧,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团结抗日的主张。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无锡等地演出《丽人行》,并参与电影《二百五小传》的拍摄。 全国解放后,朱琳加入青年艺术剧院,担任主演。1955年,转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参加多部中外名剧的演出. 朱琳在演出之余,还自己创作和与人合作《春到街头》、《乘风破浪》、《老师啊、老师》、《在街道口》等话剧剧本,并撰写30多篇戏剧研究论文,多次随中国戏剧代表团去日本、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国访问,与各国同行进行艺术交流。 朱琳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主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剧协常务理事、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李汝珍(约1763一约1830年) 字松石,号松石道人。直隶大兴人,19岁随兄李汝璜来板浦,居住在板浦场盐保司大使衙门里。其后除两次去河南做官外,一直居住板浦。 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与乔绍傅、乔绍侨、许乔林是同窗。到板浦不久,李汝珍即娶许乔林堂姐为妻,与板浦二许结成姻亲。 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还精于围棋。乾隆六十年(1795年),曾于板浦举行公奕,与九位棋友对局。后又辑录当时名手对奕的200余局棋谱,成书《受子谱》,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行。许乔林在序言中称赞该书“为奕家最善之本”。 李汝珍平生最大成就是写成古典名著《镜花缘》。此书是他在海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的,是古海州地区直接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 《镜花缘》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出版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方关注。鲁迅、郑振铎、胡适、林语堂等大家对它都有研究,评价颇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的奇书。国外学者也致力于此书的研究,苏联女汉学家费施曼说该书是“熔幻想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和游记小说于一炉的杰作。”《镜花缘》已被译成英、俄、德、日等文字。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学者还相继来板浦考察此书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李汝珍晚年穷因潦倒。现在,其板浦故居建有“李汝珍纪念馆”。 4 板浦二许 许乔林(1775—1852年) 字贞仲,号石华,祖籍安徽,生于四川。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随母居板浦。许乔林少年时即工诗词歌赋。与其胞弟许桂林被时人誉为“东海二宝”、“板浦才子二许”。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曾出任郁洲书院山长,山东平阴县知县。 许乔林治学严谨,时有“江淮学者,争出其门”之说。许乔林在任平阴县知县期间,清正廉明,勤政办学,当地人称他“许青天”。后许乔林弃官回家,教书立说,任过板浦“敦善书院”山长。 许乔林曾为海州知州唐仲冕聘请,参与纂修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协助谢元淮纂辑了 《云台新志》20卷;主编了《海州文献录》16卷、《朐海诗存》16卷;编纂了《票盐志略》14卷、《东乎州志》32卷;与海州族人许调同辑了《板浦许氏支谱》。另外,还著有《球阳琐语》、《榆山房诗略》、《榆山房笔谈》等数十卷,为李汝珍写作《镜花缘》提供资料和帮助,亲为作序。李汝珍《镜花缘》成稿后特“送呈斧正”。 许桂林(1779—1822年) 字同叔,号日南,又号月岚,别号栖云野客,许乔林胞弟,清海州板浦人祖籍安徽。 许桂林12岁参加童子试考取秀才,被学官称为“奇才”;20岁时,按试淮海获第一;嘉庆十四年(1809年)和二十年(1815年)两次获得海州科试第一名;嘉庆十七年(1812年),以《腹稿赋》取“拔贡生”;喜庆二十一年(1816年)秋,中丙丁科举人。 许桂林不贪求功名利禄,终生以教书为生。他“志于诸经”,精于诗词文学。精古算术及天文星算历算的研究,22岁时就写出第一部数学论著《宣西通》,对中国算法“宣夜”作了精辟的解释。 许桂林一生著作甚丰,除参与编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外,可考书目近40种、160卷。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抱病写成《北堂永慕记》。道光二年(1822年)春,许桂林病逝,年仅43岁,葬于灌云龙苴埠苴村。 |
浏览:613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