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刁光覃、朱琳 专辑 |
|
北京的春天是短暂的,但却是迷人的。 垂柳枝条在温煦的春风中显得格外柔软,鹅黄的嫩叶着实惹人喜爱,丁香花,一团团, 开得热烈而喧嚣,把春天点缀得更加娇媚。曹禺的心情,就像这春天一样的美好! 他依然是那样忙碌,有迎接不完的令人兴奋的工作。 他同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一起,讨论了在首都建立一个专演话剧的国家剧院,这是他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眼看,这座剧院就要诞生了,怎能不让他感到欣慰。 4月初,他又同丁玲等一起去莫斯科,参加果戈理逝世100周年纪念活动。在莫斯 科,他不但参加了纪念大会和果戈理铜像揭幕典礼,而且欣赏了许多戏剧的演出:普希金的 歌剧《铲形皇后》,高尔基的话剧《布雷乔夫》,维希涅夫斯基的话剧《列宁在一九一 九》,莎士比亚的《无事烦恼》,歇尔顿的《造谣学校》,莫里哀的《伪君子》,博马舍的 《费加罗的婚姻》等。特别是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出的契诃夫的《三姊妹》,他感到演出 仿佛把契诃夫的灵魂都召回来了,他沉浸在伟大艺术享受的喜悦之中。此外,还访问了梯比 里斯外的萨姆哥尔川地,斯大林格勒,苏米湖附近的集体农庄。 回国不久,1951年6月12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诞生了,他亲自担任院长。 这一年,最使他兴奋而又焦灼的,是他开始了新的剧作的创作准备。年初,周恩来总理 找曹禺作了一次长谈,询问了他的生活和创作情况。生活是愉快的,可以说安排得很好;而 创作,回答起来就一言难尽了。如果从1947年写《艳阳天》算起,已有5年没有写出新作了。周恩来希望他重新拿起笔来。当然,他不是不想写作,他内心也时常蒸腾着创作的激情,他到过工厂,到过农村,曾搜集了不少资料,但不能开笔,这是因为他对工农的生活还不熟悉,加上他在创作上历来要求自己甚严,他不愿意仓促成篇。另外,他还拿不准究竟该怎样起步,修改《雷雨》和《日出》之后,已经听到否定性的反应,究竟该写什么,怎么 写,对他来说似乎都成了问题。他觉得对知识分子还比较熟悉,想写知识分子的改造,但还不能定下来。他向周恩来同志谈了这个想法。周恩来同志认为这个主题很重要,很值得写, 同时认为曹禺对知识分子比较熟悉,写起来驾轻就熟,支持他大胆地去写。在谈话中,周恩来同志还对曹禺谈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特点,中国知识分子的发展道路。这次谈话使他增强了 信心,下定了写的决心。 很快,北京市委为他作出安排,让他随着北京市委工作组参加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的工作,并且确定以协和医学院作为他深入生活的点。大约有三个月的时间,他蹲在这个学院里,同教授、专家交上了朋友。院领导的会议,民主生活会,门诊,住院部,手术室,凡是他觉得该调查了解的人和事,都作了认真而详细的调查,各种记录就记了20多本,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协和医学院是美国煤油大王洛克菲勒捐资创办的,它完全按照美国医学院的组织机构和教学秩序来办学,长期掌握在美国人的手中。它拥有最现代的医疗设备,也集中了一批高级的医学专家,但是,这个医学院犹如一个国中之“国”,一切都是美国的制度。在这种条件下,教授专家无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教师们在政治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个别教师思想反动,一些专家教师不问政治,当时,抗美援朝运动正在展开,就越发显得这个高等学府受美国影响之深了。 曹禺在这里搜集了大量素材,但如何写却始终困扰着他,使他迟迟不能动笔,直到1954年4月初才开始写作,到7月中旬写完,前后共三个半月。写作方式,是他口授,秘书吴世良记录。据吴世良说,每天上午9时到夜晚11时,几乎不间断地进行写作,有时,连星期天也不休息。在口述时,曹禺往往很激动,完全沉浸在剧中人物的情感之中。①他一面写,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面排演,每写完一幕就送给医学院的领导和教授专家看,征求他们的意见。 对曹禺来说,这次创作是十分艰苦的。苦就苦在创作方法同过去不同了,创作思想上也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动。过去写剧本,在构思阶段,首先涌现出来的常常是一个人物,一个场面,一段情节,逐渐地形成整个剧本的结构,既没有事先预定的主题,甚至连人物的发展也是在写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有时,连人物为什么用这样的台词,用这样的动作,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也没想到该怎样去解释。可是,写《明朗的天》就不同了。写作之前,他就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创作意图,一位记者是这样记述曹禺的创作情况的:写作《明朗的天》的情况,可就不同了,写作之前,曹禺同志从对生活的感受中,就明确了自己写作的思想意图,明确地认识到知识分子必须在党的教育下进行思想改造。在这样一个总的意图下, 对他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和情节都加以仔细地思考和推敲,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它们,以达到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读者的目的。这样一个写作过程,曹禺同志谦虚地说,在他还是比较生疏的,因此在创作中,他曾碰到不少新的问题,也走过一些弯路,但由于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他终于在去年完成了这个剧本。 的确,他是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跨出这一步的。作为他建国后的第一部剧作,在探索表现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时代生活上,无疑是一次新的尝试。但是,他对这种创作方法确 实“比较生疏”,并不是他故作“谦虚”。题材是事先给定的,主题是事先确定的,然后根 据这种既定的创作意图去选择人物,设计情节。从现在看来,大体上是走着“主题先行”的 路子。这种创作路子,的确使他感到格外吃力。曹禺回忆说:我写《明朗的天》时觉得很难写,我在协和搜集了不少素材,但是怎样提炼这一大堆材料,很吃力。你要知道,当时我也是要思想改造的,我也是个“未改造好的知识分子”喽。那么,我写别的知识分子怎么改造好了,实在是捉摸不透彻。有人说凌士湘、尤晓峰的思想转变都没有写好,写得不深刻。你想,连我自己都没有体验过这样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要想写得很深刻,那怎么能行呢!那 时,协和医院揭发出很多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有一个叫雷曼的,他是脑炎科的,这个美国学者,曾经在69个中国人身上实验他的抽风药,我看了一个电影短片,记录着两个被注射过抽风药的人,在床上剧烈抽风的惨状。据目击者说,抽风的人痛苦得把床上的铁条都弄弯了,汗水渗透被子,一拧就拧出水来。另外,还曾用装满虱子的小匣子绑在病人的手臂上作回归热和伤寒病的试验,还把梅毒螺旋体接种在病人身上。这些事实,我当时是十分气愤的,觉得帝国主义不把中国人当人。那时,正在抗美援朝,美帝国主义在朝鲜战场上搞细菌战,所以说,《明朗的天》侧重了抗美援朝和反细菌战。这点,至今我认为仍然是对的,我创作的激情也在这方面。那么,对江道宗那种人的揭露批判,也是势所必然的。可以说,我 在《明朗的天》里写的都还是有真实依据的。但是,从今天看来,也不全面,协和医院里的 专家还是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过贡献的,那时,就把握不准。尽管当时我很吃力,但仍然是 很想去适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硬着头皮去写的,但现在看来,是相当被动的, 我那时也说不清楚是怎样一种味道。总之,是没有琢磨出道道来,对这个戏正没有都琢磨很 透彻。①《明朗的天》于1954年9月在《剧本》和《人民文学》上开始连载,预告为四 幕八场,但全剧实际上却只有四幕七场。曹禺在《附记》中写道:“觉得第四幕缺点最多, 也太长,非大大删改不可。修改以后,……原来的两场戏成为一场戏了。”北京人民艺术剧 院于12月18日公演,由焦菊隐导演,刁光覃主演,演到1955年2月25日止,“天 天客满,受到群众的热烈的欢迎”。为了参加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曹禺在听取了许多 意见之后,又作了一次较大的修改,由原来的四幕七场改为三幕六场,删去了夏鹤飞、戴美 珍、陈亮、赵凤英和其他几个人物,容丽章退到了次要地位,适当加强了凌木兰和何昌荃的 戏,对江道宗和袁仁辉的形象也作了集中和提炼,使整个剧本更为精炼了。在第一届全国话 剧观摩演出中,《明朗的天》获得剧本创作奖。 从当时的评论来看,都给予肯定的评价。张光年认为《明朗的天》,是“曹禺的创作生 活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新进展”,“写出了作者对工人阶级的热爱,对共产党的高度敬爱和信 任;满怀热情地歌颂了具有高尚品质的新英雄人物;以喜悦的心情描写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经过曲折的、痛苦的道路而走到人民立场上来;作者喜爱一尘不染的红领巾,喜爱心灵纯洁 的医生,喜爱解放后的明朗的天和一切明朗的新事物。……作者通过形形色色的剧中人物的 创造,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党性和爱憎分明的精神。这不是一般抽象的爱和恨,而是经过锻 炼,上升为阶级情感、政治情感了,作者力求站在工人阶级立场,用工人阶级的眼光来观察 所要描写的对象;而这一点,作者确乎已经取得了初步的,但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以 此为基础,《明朗的天》的现实主义,就显然有别于批判的现实主义,而是属于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的范畴了”。①显然,张光年是以政治的评价作为首要标准的,他的赞美也是由此而 派生出来的。吕荧也认为此剧“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成功”,并说:“这个剧的主题思想和革 命立场的明确,是作者以前的剧作所不能比拟的,而作者的剧作的特色之一,——力求真实 地生动具体地描写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这一具有现实主义素质的特色,在《明朗的 天》里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力求契合真实的现实,而不是仅仅追求戏剧性的构图。正因 为这一切,观众热烈地欢迎了这个剧的演出,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明朗的天》是一个新 的成功的起点。”①显然,这也是从政治思想的评价着眼的。这是当时文艺评论的基本特 色。 评论家也指出《明朗的天》的缺点,如张光年就指出,作者对董观山这种党员干部形象 不够熟悉,“董观山究竟没有被投入剧情冲突之内,没有展示他的心灵活动的机会”。另 外,凌士湘的思想转变写得不够自然,“过分强调了压力,过分强调了外力推动的作用” 等。吕荧的意见也许更尖锐些,他说:“可是观众看了之后,仍然觉得它感动人的力量不够 强烈,因而所得的印象还不够深刻。许多人认为它的艺术成就还没有达到作者以前已经达到 的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原因决不如某些人所想象的,是作者被共产主义这把‘刀子’ 吓坏了,而要从作品的本身去找求。”他本来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课题,但回答问题时,却 缩小了视野,单是从作品本身就事论事,就不可能回答得更有力了。应当说,吕荧的批评还 是比较深刻的。比如他说:“戏剧的主要缺点,可以说,因为剧中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的刻 画失之简略,缺乏深刻的内容。”还认为“当斗争主要地不是在生活基础上进行,而是在思 想概念中进行的时候,戏剧中的风暴就不容易最有力地震动观众的心弦了”,第二幕第二场 在凌士湘家里的一场戏,“全幕都被思想问题的抽象的辩论占有了”。他还指出,全剧的结 构缺乏完整性,“全剧的主要人物(凌士湘)不能成为情节的中心,联系情节的中心人物 (赵树德和赵王秀贞)又只能作为插曲式的人物出现”。他更指出:“作者对剧中的人物的 描写一般地还止于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可能是生活中突出的东西,但还不是生活中本质的 东西。表面的现象和特征在表面上可以抓住,本质的东西却非深入人物和生活的内部不可。 在艺术上,不深就不高,这是一条定理。”这些意见,还是有见地的。 《明朗的天》的创作表明,作家还没有在创作思想上完全解决在《雷雨》、《日出》修 改中所暴露的矛盾,连他自己也意识到其中一些问题。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关系上,他重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观察现实,反映 现实,但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自身规律,甚至把自己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经验 也都搁置起来。在对待政治和艺术的关系上,重视了加强作品的政治思想倾向性,而又多少 忽视了艺术的生动性。在思想观念和政策观念的局囿下,使得创作个性不能得到自由的发 挥。 戏剧,也可以说是描写冲突的艺术。曹禺作为一个杰出的戏剧家,善于把生活的冲突提 炼为戏剧的冲突,即使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场面,他也能激扬其想象力,把它加以戏剧化, 写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戏来。但是,《明朗的天》,他所面临的生活题材,本来就充满了 尖锐的矛盾,而他却避开它。董观山在全剧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 他同江道宗、凌士湘等人很少有“正面的交锋”。作家承认,“由于他没有把握应该怎样处 理董观山对待江道宗的态度,所以整个剧本里,他一直避开了让他们两个人直接碰面”。① 而在一些可以使矛盾得以展开的地方,作家也使之软化下来,第二幕第一场,整个剧情已进 入开展矛盾的阶段,赵王氏的被害事件已引起激烈的反响。此时,凌士湘公然为贾克逊辩 护,女儿凌木兰在会上激烈地反对爸爸的行为,宋洁方也很为老朋友担心。但是,凌士湘来 了,宋洁方刚刚和他“接火”,便被作家调动下场了。董观山到来,本也是展开冲突的好机 会,可是又绕开矛盾,只是让董观山请凌士湘去参观反细菌战展览会,使一个可能深化矛盾 冲突的场面变成了过场戏。曹禺也意识到“避开了生活中尖锐的冲突,其结果就必然会削弱 人物性格的鲜明性,降低作品的思想深度”。②他为什么这样回避矛盾呢?他是怕把“现实 生活中旧的丑恶的事实揭露得太多太露骨”,以致可能歪曲了生活。这一顾虑,是可以理解 的。在那时,不只是曹禺,恐怕许多作家在创作意识的深处,都有一个无形的阴影笼罩着, 那就是怕把生活写歪曲了,其结果,也是可以想象的。有批判《武训传》的先例,有批判肖 也牧小资产阶级倾向的前车之鉴,谁愿意自愿地去当批判的靶子呢?一旦作家创作的自由意 识被禁锢了,就很难听到他心灵的自由歌唱,也很难自由地展现他的艺术个性。 马克思主义不能代替现实主义,这本来是大家所熟知的道理;但是,当时整个的创作风 气,把对作品的政治思想的强调,抬到一个不适当的程度,必然使作家处处考虑表现出生活 斗争的社会意义。就像曹禺在写《明朗的天》中,“对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和情节,都要加 以仔细的思考和推敲,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他们”,这就势必忽略了现实主义 剧作只有把生活的矛盾斗争概括为生动而真实的戏剧性构图,才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思想含 义。不可否认,曹禺的社会意识是增强了,创作的思想意图是更加明确了,但是,如果不能 对题材进行咀嚼消化,像他过去那样进行“孵化”和酝酿,就急于扩大人物和事件所体现的 社会观念的深度和强度,自然会导致作品的理念化,导致人物性格的模糊。他明知笔下人物 的内心世界纠集着深刻的矛盾,却不能给予深刻的展示。他说:“在揭露这些人物的丑恶时 心怀顾虑,不敢放手地让人物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去思想、行 动,却由作家来支配、指使和限制他们,使他们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①他当时也意识 到,这样的一个写作路子同过去不一样。他说,过去写剧本时“虽然也企图发表某些见解或 者宣传某种思想,但是对这些见解和思想常常自己也不是想得很明确,很深刻的”。②他举 《雷雨》中的周朴园来作例子,剧本描写他时常怀念侍萍,甚至把她过去用过的东西都原样 不动地保存起来,不让挪动;可是当他真正见到侍萍时,却又非常惶恐,极力要打发她走 开,不让她再见到自己。他说,他“当时认为周朴园这个人物性格就是这样矛盾的,至于为 什么是这样矛盾的,他却不大弄得清楚,也没有想到应该找到正确的答案。也正因为这样, 就必然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深刻性和明确性”。他是以自我检讨来对比《明朗的天》和过去创 作的不同的,而在我们看来,他否定的正是他应该坚持的,他肯定的正是不足取的。这里, 又一次暴露了他创作思想的紊乱。的确,他写《雷雨》时,不像写《明朗的天》这样具有明 确的思想,但他不过只是没有那种“明确的”概念式的东西。没有明确的社会学的概念,并 不等于没有自己的思想倾向,只不过它是渗透在人物形象和情节场面之中罢了。像周朴园的 性格矛盾,他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来的,是按照他的性格发展逻辑描写的,他可能“不大弄 得清楚”,也只是没有从理性认识上“找到正确的答案”。由于作家忠于现实,从性格的真 实出发,在刻画周朴园这种性格矛盾中,却揭示了他的性格的深刻性。这个事实再一次说 明,现实主义创作有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作家观察生活和研究生活, 但却不能代替艺术的创造。 不管作家在理性思维上多么明确,并有了深刻的作品的主题,不管作家如何“企图发表 某些见解或者宣传某种思想”,都不能脱离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主题,是作家对生活的 独特感受和诗意的发现。《明朗的天》的创作,也许作家不乏热情,但却缺乏对生活的诗意 发现。它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说,还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结论或者是党的政策观念 上,是从外部灌入的。像《雷雨》、《日出》、《北京人》等,每部剧作都有着自己独具慧 眼的艺术发现,都透露着作家的艺术个性,都能听到属于作家自己的主题颤音,都能看到属 于作家自己的艺术形象。因此,它久演不衰,具有一种持久的艺术魅力。正如阿·尼柯尔所 说:“伟大剧本的大部分力量就在于它们的诗,这里用的是诗这个字的一般涵义,以适用于 一切富有想象力的创作;而且,正是它们的这些优美的诗,才使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从创造它们起,直到今日——作为充满生气的东西被保存下来。”①的确,他写的是戏剧的 诗,诗的戏剧。当他的艺术个性为强大的文艺思潮——那种高扬着政治思想的唯一尺标的思 潮所包围时,他以为他过去的都错了;他要校正自己,但却又感到迷惑。对于一个具有才华 的艺术家来说,这种校正未免太勉强了,而使之失去艺术的自信和胆识。《明朗的天》是一 种勉强但却真诚适应时代的产儿。 尽管这出戏受过称赞,也获得奖励,但却不是一部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对曹禺来 说,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教训,而对于研究者来说,他的创作上的经验教训就更令人深思 了。12月间,正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明朗的天》的高潮期间,接到继母逝世的消 息,他和方瑞立即赶往天津参加继母的葬礼。 继母曾来京治病,那时他就知道她得了癌症。眼看着继母瘦枯的身躯,憔悴的面容,他 难过极了。他想尽了各种办法,细心地照料着她,尽了他的一片孝心。母亲病重,他正在写 《明朗的天》,急着回到天津,看护母亲。为了更好地照顾她,他在母亲床前铺上一张席 子,睡在母亲的床前,一边看护着母亲,一边坚持写作,虽说他早就有了思想准备,而继母 的逝世,使他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勾起他绵绵的回忆和无量的伤感。 尽管他从小就知道失去了生身的母亲,自童年就因此而苦闷伤感;但是,继母对他的抚 爱是他永远不能忘怀的。是继母给他播下喜爱戏剧的种子,是继母教他背诵诗词,是继母料 理他的生活,还给他以生活的勇气。曹禺回忆说:继母曾给我许多鼓励,我胆小,继母曾对 我说:“添甲,你出去,你放心出去,该做就做,你父亲没有做过缺德的事。我们的积蓄都 是你父亲的薪水,盖的房子也是用的积蓄的钱。他没有杀过人、骗过人,你放心做事吧!” 她常对我说:“你胆子要大一点,心肠要宽一点。”我这个继母很不错,我是非常怀念她 的。①一幕又一幕的童年生活的片断又浮现在眼前了。 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每当他放学晚点回家,继母就不放心了,一回来便问:“怎么这么 晚才回来,出了什么事?”她是不放心的,南开中学周围的环境比较乱,又是在一个偏僻的 小胡同里,离家又远,她怕家宝出事。她是很能体贴曹禺的心情的:曹禺在中学读书时,常 把吃点心的钱省下来,有了十几个铜板,就分给胡同里的穷孩子。给了这个孩子那个还要, 那个给了这个又要,没完没了,结果钱都没有了,人家还不放他走。回来跟家里说起来,继 母从来不怪罪他,只是一笑了之。 有一次,他从学校乘洋车回家,拉车的慢慢地走,跑不起来。他就问车夫:“你怎么不 跑?这还没有走得快呢?”说着,拉车的哭了,才告诉曹禺,她是个女人家。车是丈夫的, 因为丈夫拉车累得吐血了,躺在家里,车没人拉,家里揭不开锅,实在没办法,才穿上丈夫 的衣服,出来拉车。曹禺听了,心中十分难过。他总是心疼穷人,回到家里就找继母要钱, 继母问明原由,就给了他五块钱。他把这五块钱给了那位拉车的妇女,还从家中拿了些吃的 东西给她。在这些事情上,他常从继母那里得到支持。 继母从年轻时就守寡,支撑着这个家。他很体恤继母,对继母是很孝顺的。他的侄子万 世雄说:“我曾听祖母说过,叔叔很懂得人情,祖母过生日,他总要给家里寄点钱。其实这 些钱本是家里寄给他的,而他却节省下来,再寄给祖母,为她过生日。老人家是很高兴 的。”一个曾在他家做过事的女仆王振英回忆说:“曹禺是很孝顺他的母亲的,他出去做事 后,常给老太太寄钱来。在美国时,也常写信给老太太。信中说,他不能去看姆妈了,现在 一个地球要走半个才能见到您,还把他的照片寄给老太太。曹禺离婚后,老太太对郑秀也很 好,认她作干女儿,把她当亲人看待。方瑞生万方时,老太太还去北京照料过。”难得的 是,继母也能理解曹禺写的戏,她看过《雷雨》,也看过曹禺主演的《财狂》。看过《雷 雨》回来,她跟家里人说:“人的感情被挤到那份儿上了,就要发生那样的惨事。”在曹禺 的成长中,他曾得到继母的默默地抚爱和支持。 如今,继母安详地躺在那里,一个平凡的母亲,永别了人世。在曹禺的杰出剧作中,也 有着继母的心血。曹禺说:母亲死后,还有些股票,给了嫂嫂。我要了《湖北先正遗书》, 这是一个很有名望的人出钱编辑的丛书,有一百多本。收集的都是湖北的先正,也是先贤的 著作。像屈原的《离骚》、杜甫的诗,凡是湖北的哲学家、作家、诗人、文章家的作品都收 进来了。这是母亲为我留下的。继母还细心地保存下《雷雨》的手稿,嫂嫂不懂,烧毁了一 些,也是继母给我留下的。《雷雨》的手稿,后来给了北京图书馆。① 临离开天津时,他特意嘱咐侄儿说:“虽然你的母亲不是生身的母亲,但你要格外照顾 好她。她把你们拉扯大很不容易。”他还拿自己来打比方,说自己的母亲也是继母。叮嘱他 们照顾好他的寡嫂。他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怅惘和感慨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家。他的“家”在 时代的动荡和自然的淘汰中解体了,分化了。 |
浏览:1202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