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王树滨 东方电视台“戏剧大舞台”上周末播出梁波罗专辑,事先梁老师打来电话通知,然而收看时我仍止不住感动与产生联想,这也一定是宋长荣、李炳淑、马莉莉等名家乐意为他作友情配演的原由。 观众与主持人对当年才22岁就主演影片《51号兵站》“小老大”的梁波罗老师并不陌生,但是除却唱歌、朗诵外,人们全面领略他京剧、沪剧、越剧、评弹、黄梅戏等方面的日常积累广博才艺,似乎还是首次。他这般“真人不露相”直到晚年一鸣惊人、始终保持着艺术青春,令人可敬可喜。他的实践告诉了我们,影视表演敬业精神的内涵,其实囊括到多种范畴;同时荧屏前让更多影迷戏迷众口交誉的是,属虎近“古稀”之年的波罗兄,尽管15年前遭遇病灾,逃过一劫,今天看来远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特邀嘉宾李炳淑道出了梁老师戏曲情结的来龙去脉,原来在他读戏剧学院之前的中学时代,就参加过上海梅派艺术研修班,受到梅兰芳弟子、梅派名师杨畹农先生的辅导,与李可算为师兄妹,他从业表演的基础土壤原来始于京剧。这块土壤后来又从学院的课堂、电影厂摄影棚,延伸扩展到各大小剧院、书场的任何戏曲、曲艺节目,他都喜欢去认真观看学习借鉴,很自然地和戏曲演员们平等交流、互结知音。造就他心理平衡、涉猎广泛、艺术成熟的另一个原因,乃周围从影的师长辈同事给其树立了榜样,如舒适、刘琼、岑范、程之、李纬、董霖、蒋天流、尤嘉等,皆为忠实资深戏迷,人人张口能唱,多才多艺,大家一心揣摩切磋演技,形成浓浓的学戏谈戏艺术氛围,使得上影厂及其演员剧团涌现大批具有优秀民族气派、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甚至影响到几代观众的精神素质构建、人生道路选择。 依我识见,梁兄之所以有积极而平和的心态,一大部分来自他深深的戏曲情结,从中源源不断地得到乐趣与享受,化成抵御外界种种诱惑侵扰的内功力量,人人都愿意成为他的朋友,给予他鼓励支持、进取勇气。我们看到的现实回报是上苍不负有心人,他自戏称“凉菠萝”,现今堪比当年还要红火、给人倍添温暖,依旧是很具有热情激情的波罗。完全应验了一句祝词“好人一生平安”。 撰此文之际,正读到身为院长的濮存昕哀叹今日北京人艺滑坡到“一锅粥”境地的新闻报道。 不由得忆及45载前携《蔡文姬》、《胆剑篇》等巨制来沪公演的北京人艺老一辈艺术家,我庆幸曾在人民大舞台亲临目睹两剧的壮观场面;还在常熟路小剧场聆听焦菊隐(导演大师)、刁光覃(主演曹操与勾践)、苏民(台词专家、濮存昕之父)老师的艺术报告,他们娓娓道出个人的戏曲情结,才让人明白两剧“吟诵式”表演风格震撼人心的背后,凝聚有多少艺术家共同的美学追求、厚实的戏曲底蕴。且不说读郭沫若、曹禺梅阡等的剧本有多么过瘾,看台上的朱琳老师饰演的蔡文姬亲自抚琴弹唱北昆风格的《胡笳十八拍》,引得全场雷动掌声,恐怕此乃北京人艺鼎盛时期舞台绝唱代表矣! 于是之(仅内部演出田汉的《一代名优》,饰主角京剧名须生)、童超、蓝天野、董行佶、周正、赵韫如、郑榕、狄辛等人的名字,从此也一齐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中。 上影厂与北京人艺老一辈艺术家形成的优良传统,是国家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我们千万不能丢弃。毛依附的是皮,演员依附的是底蕴修养,人依附的是精神壁垒,古训有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起“一锅粥”现象,其实已日益波及到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各方面。我不相信,难道今天已创造了经济腾飞奇迹、让举世侧目的我们的强势政府,对这不尽如人意的局面,竟能容忍乃至束手无策? 感谢波罗兄于甲申夏曾当众朗诵赠一诗与我,记得最后几句是“惟有明天,是未来,是希望,她在呼唤、招手、挑战。珍惜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这就是浓缩的人生最精确的答案。”我以为,凡知音皆可将此视作人生之旅前行的共勉良言。梁老师此番的电视戏曲专辑,对我们不也是一次很形象的招手、呼唤吗? |
浏览:69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