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2005-12-12 09:04 来源: 北京娱乐信报 为纪念焦菊隐诞辰100周年,人艺复排《茶馆》 《关汉卿》 《蔡文姬》 《龙须沟》 纪念焦菊隐诞辰100周年 昨天,是我国著名话剧导演焦菊隐先生诞辰100周年,也是其逝世30周年的纪念日。而从今天开始,北京人艺和中国剧协将启动一系列纪念焦菊隐的活动。 1952年,北京人艺刚刚成立时,焦菊隐曾经说,办一个剧院,办一个中国式的自己的剧院,没有人给我一套现成的东西,这或许是一条痛苦多于欢乐的路。但是,我还是决定要走下去,因为那是我多年的梦想。 直到今天,焦先生还被晚辈演员们尊称为北京人艺的总导演。曹禺、老舍曾为中国话剧贡献了最杰出的剧本,而焦菊隐则用舞台给这些经典剧本赋予了长演不衰的生命力。没有焦菊隐,就不会有今天的北京人艺。 军机大臣的后代:从小就有戏剧天分 1905年12月11日,焦菊隐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焦菊隐的曾祖父焦祐瀛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军机大臣,也是咸丰皇帝临终前最器重的八位大臣之一。慈禧掌管大权之后,焦菊隐的曾祖父被罢黜,只得隐居天津。至焦菊隐诞生时,家道已没落多年,以至于一家人不得不靠领取救济生活。为了让焦菊隐接受教育,父亲焦子柯去给一个盐商当助手,方才让焦菊隐进入直隶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就读。 正是这所小学,启迪了焦菊隐的戏剧天分。六年级的时候,焦菊隐便和同学们组织成立了话剧社,开始了他最早的戏剧活动。从天津的中学毕业后,焦菊隐于1924年被保送到北平燕京大学,即北京大学的前身。在大学期间,焦菊隐的戏剧天分得以充分展现。还是学生的焦菊隐就出版了由他翻译的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和意大利剧作家哥尔多尼的喜剧《女店主》。 作为教育家的焦菊隐:濮存昕的老校长 大学毕业后,焦菊隐的戏剧成就总是与教学活动密不可分,或者可以说,焦菊隐是先成为教育家,后成为戏剧大师。大学毕业后,焦菊隐便担任当时北平市立二中,即现在北京二中的校长。焦菊隐为北京二中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老舍之子舒乙先生、人艺副院长濮存昕、人艺导演徐昂等都是这所中学的毕业生。 1931年,年仅26岁的焦菊隐参加创办了北平戏曲专科学校,即后来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年轻的焦菊隐因为此举而在国内剧坛名噪一时。焦菊隐在这所学校中,最早把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戏剧教育相结合。 随后,焦菊隐于1935年赴法国留学,并于1938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在欧洲期间,焦菊隐深入研究了西方的舞台艺术,并观摩了欧洲当时著名的戏剧流派的表演。回国后的焦菊隐先后担任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话剧科教授兼主任、重庆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教师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西语系主任。在北师大期间,他在音乐戏剧系开设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西洋戏剧概念等专业课,成为我国戏剧教育的开山人物之一。 作为翻译家的焦菊隐:多部戏剧名著译成中文 焦菊隐精通英语、法语、俄语等多门外语,人艺的老演员们都对他的外文修养敬仰有加。在成为戏剧大师之前,焦菊隐将多部西方文学和戏剧名著翻译成中文。仅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翻译出版了高尔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贝拉·巴拉兹的《安魂曲》、聂米诺维奇-丹钦柯的《文艺·戏剧·生活》、左拉的长篇小说《娜娜》、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樱桃园》等作品。 作为人艺导演的焦菊隐:开创话剧的中国学派 从1950年开始,焦菊隐开始在北京人艺担任导演。直到去世时为止,焦菊隐这三个字一直与北京人艺密不可分。在这二十几年间,焦菊隐不仅导演了《茶馆》等20多部风格各异的话剧作品,更为北京人艺正式确立了民族化的表演风格,使得1952年才正式成立的北京人艺在不到20年间便成为中国话剧的杰出代表。 1950年,焦菊隐导演的老舍话剧《龙须沟》因为浓郁的京味儿举座皆惊,焦菊隐所倡导的现实主义表演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为专业的话剧团体,曹禺担任院长,焦菊隐担任第一副院长和总导演。焦菊隐在北京人艺先后导演了《茶馆》、《蔡文姬》、《三块钱国币》、《星火燎原》、《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等经典剧目。 当时,北京人艺是按照前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的模式建立起来的,连人艺所在地首都剧场也是苏式风格;人艺演员们学习的是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但焦菊隐却独树一帜地提出要创立话剧的中国学派,要让中国传统的戏曲美学、传统的表演方式与西方戏剧紧密结合,要开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表演流派。人艺的老艺术家朱琳等人在回忆焦菊隐时曾经说:“记得那时我们吐字发音就训练了好几年,学习民族的,像北京的京韵大鼓,学它的发声方法,还把杨小楼等京剧名家请过来给我们上课;同时又练洋发声。”这种土洋结合的训练方法,使得人艺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个个都是融会中西,“京味儿”等人艺特点也逐步形成。 焦菊隐与《茶馆》:不可复制的经典 由焦菊隐导演的《茶馆》不仅是北京人艺的经典,也是世界剧坛的瑰宝。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老舍写了一部有关新中国普选的剧本,这个剧本并不是十分成功,但曹禺却独具慧眼地挑出了发生在茶馆中的一幕,让老舍回去改写。新改成的剧本便是今日我们看到的《茶馆》。可是在当时,大多数的演员都不看好《茶馆》。但焦菊隐以其具有开创性的导演风格“拯救”了《茶馆》。焦先生让老舍先生在剧本中加入了说“数来宝”的大傻杨,让他的“数来宝”来串场,交待三段时间跨越极大的时代背景;此外,焦先生让《茶馆》的结尾“点到为止”,他舍去了《茶馆》结尾的部分情节,在三个老头撒纸钱、王掌柜自杀后立即收尾,让《茶馆》回味无穷。 此外,焦先生对《茶馆》中老茶馆的桌椅摆设、《茶馆》开场时茶客群像的处理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带着演员们一次次尝试,并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一个极具中国特色、跨越三个时代的戏剧作品。时至今日,焦先生在《茶馆》第一幕中设计的开场仍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一般人难以想象,人艺的老演员们在最开始排练《茶馆》时连舞台站位都不知所措,而焦菊隐却给了《茶馆》如此鲜活的生命力,给了中国话剧一个不可复制的舞台经典。 记者手记 中国戏剧的生命力 1975年,焦菊隐因病逝世,为中国话剧界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但是在今天的人艺,从导演到演员,都在重新挖掘和发展焦菊隐的话剧中国学派。人艺副院长任鸣曾说,他是人艺风格的守望者,他在导演上受焦先生影响最深。而以颠覆著称的林兆华也对焦菊隐十分敬仰,“焦菊隐是真正的大师。”林兆华曾如此评价道。当焦菊隐成为戏剧大师时,林兆华还是跑龙套的年轻演员,他认为焦先生教给他的,比从中戏4年中学到的还要多,尤其是焦先生不断创新的精神,更是对他影响深远。 早在1980年,《茶馆》便远赴欧洲等十多个城市演出,这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演出;1983年《茶馆》前往日本演出;今年,北京人艺为了纪念焦菊隐诞辰100周年,复排焦版《茶馆》,并远赴美国演出。20余年的国际巡演,《茶馆》所到之处满是鲜花与掌声。多少言辞也说不尽焦菊隐带给中国戏剧的生命力,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继承焦先生的创新精神,继承他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将话剧的中国学派继续发展下去,让属于中国人的话剧去感动国人。(信报记者 王菲) |
浏览:537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