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首屈一指的話劇經典 中國舞台劇不朽豐碑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老舍《茶館》終於在台上演 華人當代文學代表 老舍 中國舞台劇殿堂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新聞特稿 《茶館》,中國舞台劇之經典,華人之不朽鉅作。中國著名現代文學巨擘老舍,1956年完成,1958年交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排。《茶館》與北京人藝,兩造相映成輝,至今已是第三次大規模復排演出,是所有北京人乃至華人共有的記憶。 十多年的等待中,北京人藝終能夠來台演出《茶館》,將老舍筆下的世事滄桑與中國社會階層介面搬上舞臺。此盛事受到眾多期待與關注,台灣戲劇、文學、表演藝術各界亦大力推崇,吳靜吉博士、戲劇學者馬森、貢敏先生對此經典名劇記憶猶新,特別出席記者會談《茶館》文學、戲劇內涵及地位。 《茶館》以茶館「裕泰」作為社會的縮影,通過半個世紀(清朝末年至北洋軍國及抗日的三個時代)世事變化,由劇中70多角色演出時代中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道出時代巨輪轉變痕跡,人生無常悲劇輓歌,勾勒出戊戌政變後整個中國的形象。 老舍文學作品京味兒獨具,尤其是舞台作品,寫的就是道道地地的北京人,給觀衆帶來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是流淌著生活的一幅幅生動畫面。劇中對中國北京舊茶館文化著墨甚多,揭露中國社會文化之烙斑,看清末民初小老百姓社會百相。老舍以獨特幽默道生活,通過茶館小人物怎麼活著與怎麼死的,說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1992年于是之告別舞台,由焦菊隱和夏淳執導的《茶館》封箱後,《茶館》生命如何延續直受討論至今。演出了374場的老《茶館》不應該是絕唱,重排《茶館》是所有華人期盼許久事。1999年秋天,在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之時,北京人藝新《茶館》轟轟烈烈地開了張,以全新陣容再次演繹這部經典作品,同樣把北京城攪得沸沸揚揚,創下了連續演出百場,票房突破500萬元的紀錄。導演林兆華構思醞釀整整三年,採用老舍原作結尾,並著力體現老北京風俗,以茶館、茶棚、牌樓等多種結構組成的老北京街景,川流不息賣菜的、賣瓦盆的、賣冰糖葫蘆的、賣羊頭肉的、賣老芸豆的…..人車混行的街市,打開封閉空間,展示北京風貌,加強歷史文化厚度,從而使得全劇的內涵有了更多的展現。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等演員塑造角色的成功亦獲得一致認同;新老觀眾歡天喜地,直稱「廣陵散從此不絕矣」! 北京人藝成立五十年,是中國戲劇最富盛名的老牌。 北京人藝保存中國文化豐厚傳統,並大量吸收現代文學與戲劇表現方式,創作貼近生活本質及藝術真實的作品。《茶館》在中國話劇史上地位是無可取代的,而擅演「京味兒」話劇、藝術成就卓越的北京人藝尤受推崇,將老舍《茶館》精神表現詮釋得淋漓盡致。是人藝繼深受台灣觀眾喜愛的《天下第一樓》、《鳥人》後,再度蒞台獻演之話劇傑作。2004年7月1日起,北京人藝《茶館》於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將為兩岸表演藝術界再創盛事!請洽新象:02-27093788。 演出場次:2004年7月1日至7月8日 每晚七點半 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主辦:新象文教基金會02-27093788 售票:年代售票系統02-23419898、www.ticket.com.tw 票價:600.800.1000.1300.1600.2000.2500.3000 《茶館》劇情簡介 茶館,在中國極爲常見,卻是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劇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筆名。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現代文學家。老舍《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裏, 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這齣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裏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故事講述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茶館》的創作意圖十分清楚,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産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與「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繫。 老舍以茶館爲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正因爲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 如早先的茶館裏,除了喝茶, 還有點心「爛肉麵」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表現主題之外,也展示了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資料庫 1956年12月2日,老舍先生來到北京人藝,在「205」會議室親自給大家朗讀新創作完成的三幕話劇《茶館》。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隱、夏淳導演的《茶館》在北京的首都劇場公演,反響強烈。身為北京人藝院長的戲劇家曹禺在看了戲之後,興奮地對老舍先生說:「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創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1963年5月,本劇復排上演。當時由於受來自「左」的干擾,在重壓之下,劇中被硬加了所謂的「紅線」。 「文革」初,《茶館》被打成黑樣板、大毒草。老舍先生被誣陷為反動文人和黑線人物,先生威武不屈,投了太平湖。 1979年2月,在老舍先生八十誕辰之際,北京人藝以原班人馬重排上演《茶館》。 1980年9月至11月,北京人藝演出的《茶館》應邀赴西德、法國和瑞士三國進行了訪問演出。全程50天,訪15個城市,共演出25場。這是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 1983年,《茶館》赴日本演出。 1986年,《茶館》赴香港及加拿大演出。 同年,《茶館》赴新加坡演出。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藝建院四十週年時,老一版《茶館》在首都劇院演出第374場,成為告別演出。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藝以全新演出陣容重排的《茶館》在首都公演。導演:林兆華。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是一個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國家級話劇院,始建於1952年6月12日,首任院長為戲劇大師曹禺。劇院自建院以來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劇目近300部。五十年來,該劇院以其豐富多彩的演出劇目,嚴謹精湛的舞台藝術和情醇意濃的演出風格,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在上個世紀的五、六O年代,劇院以演出郭沫若、老舍、曹禺和田漢的劇作聞名於世,其代表性的劇目有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武則天》,老舍的《龍鬚溝》、《茶館》,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田漢的《關漢卿》、《名優之死》等。同時,劇院還上演了《帶槍的人》、《慳吝人》、《伊索》、《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請君入甕》等西洋戲劇名著。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擁有許多久負盛名,獻身於話劇事業的老藝術家。有導演焦菊隱、歐陽山尊、夏淳、梅阡以及林兆華,演員舒秀文、田充、葉子、刁光覃、朱琳、趙蘊如、胡宗溫、方琯德、于是之、董超、鄭榕、藍天野、董行佶、英若誠、朱旭、林連昆等。五十年來,劇院不斷擴大表演隊伍,培養了大批的中青年藝術家,現已成為活躍在舞台上的中流砥柱。劇院現有著名藝術家:林兆華、郭?宏、李龍雲、顧威、呂中、修宗迪、 王領、任鳴、濮存昕、英達、梁冠華、楊立新、張志中、徐帆、宋丹丹、鄭天維、馮遠征、何冰、龔麗君、陳小藝等。 北京人藝的戲被譽為「中國話劇的典範」。進入八O年代,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創作的領域中,希冀以現實主義為出發點,創作出更為貼近生活本質及藝術真實的作品,同時,也進一步拓寬了話劇的表現領域,呈現出該劇對舞台多種藝術形式的追求與不斷探索的精神。共上演劇目80多部,主要劇目有《王昭君》、《絕對信號》、《左鄰右舍》、《紅白喜事》、《小井胡同》、《狗兒爺涅盤》、《天下第一樓》、《李白》、《鳥人》、《北京大爺》、《古玩》等。上演的外國劇目主要有《貴婦還鄉》、《女人的一生》、《推銷員之死》、《洋麻將》、《嘩變》、《上帝的寵兒》等。其中多部]劇作演出百場以上,多次分獲國家級的「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和北京政府頒發的「金菊花獎」、「文學藝術獎」。 北京人藝在半個世紀的歷程中,演出活動遍及全國,其鮮明的「人藝演劇風格」以紮根於廣大觀眾內。1980年,《茶館》赴德國、法國和瑞士演出,開創了中國話劇走出國門之先河。此後,劇院的《茶館》、《王昭君》、《推銷員之死》、《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盤》、《鳥人》、《阮玲玉》、《古玩》等戲先後出訪了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韓國、香港及台灣等地區演出,使中國話劇贏得世界性的讚譽。 北京人藝卓越的藝術成就受北京人民的鍾愛,老舍夫人胡素青譽之為北京市的「市寶」。北京人藝不僅是一個有著豐厚傳統的劇院,更是一個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創新,與時代脈動相結合的劇院。北京人藝在中國話劇史上,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輝煌,她無愧於國家級藝術殿堂的稱號,是國寶級的明珠,是中國話劇的希望所在。 劇院現有以演出話劇為主的兩個劇場:首都劇場、人藝小劇場。現任院長為劇作家劉錦雲。 風風雨雨話人藝 人藝藝術風格傳三代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6月12日 在北京,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多得是,像飲食業中的「全聚德」、「都一處」,老藥鋪「同仁堂」、「鶴年堂」;再如文化老店「榮寶齋」、「寶文堂」……馳名京華,生生不息。老字型大小未必非以百年論,像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她所走過的50年歷史中,劇目璀璨、演員衆多,其演劇風格自成體系,可彪炳後世,也該算是名副其實的京城文化老字型大小了。 正如京劇藝術在三百年的沿革中,許多人儘管無緣能一一看到她曾留下的光彩,但是許多人依舊能津津樂道地說出《霸王別姬》、《汾河灣》、《借東風》、《群英會》的劇名。有不朽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也同樣有不朽的優秀劇目。京劇如此,北京人藝也當如此。北京人藝一向以擁有一大批叫得響的劇目著稱於世,三代藝術家薪火相傳,創造了這些經典。以曹禺、老舍、焦菊隱、於是之、藍天野、鄭榕等人爲首的第一代藝術家奠定了人藝光輝的品牌;劉錦雲、林兆華、林連昆等第二代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而任鳴、梁冠華、徐帆、何冰等第三代中堅力量正在擔負起新時代的重任。 ■深入體驗生活 北京人藝是很幸運的,在它建院之初,便得到了老舍先生的支援,劇院在50年前所上演的老舍先生的《龍鬚溝》,它的創作與演出,當時的確成爲了轟動中國話劇界的一件大事。老舍先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同時,這個戲也成就了在戲裏成功扮演了程瘋子的于是之,他在23歲那年就已經大紅大紫。當年,在大導演焦菊隱的帶隊下,劇組親自來到了北京南城的龍鬚溝體驗生活。所以,演員在創作中,給觀衆留下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是流淌著現實生活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龍鬚溝》的創作和演出,不但使人真切感受到老舍先生筆下衆多性格各異的小人物的命運變化,更重要的是,在表演創作上,北京人藝開始在自覺地走著一條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並成爲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開端。 ■精心琢磨角色 在話劇界,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標準,無論是一個劇院或是哪位演員,要考驗其實力或表演才華,得須過一過演出《雷雨》的這道門檻。在中國,《雷雨》是演出最多的一部戲,它擁有的觀衆也同樣是最多的。北京人藝是在全國解放之後的1954年,第一個在中國話劇舞臺上演出《雷雨》的劇院。作爲戲劇大師曹禺的劇作,《雷雨》並不是那種簡單化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每一個演員對它的理解都需要有一定的認識水平和藝術修養。至今,在許多老演員的記憶中,當年《雷雨》的排練工作漫長而艱辛,總共用了八個月,其中僅體驗生活、做分析人物的案頭工作就占去了四個多月,這在北京人藝的排戲歷史上也是最長的。想象一下,當年在《雷雨》中出演角色的都是話劇圈中的著名演員—鄭榕、朱琳、於是之、蘇民、胡宗溫、董行佶……《雷雨》的演出,由此奠定了北京人藝的風格,表明了這個劇院的導、表演藝術走向了成熟。 《茶館》是一代大師們的心智,也是一部悲愴的生命交響樂,它的榮辱毀譽,足可稱之爲中國政治的晴雨錶,它走過的每一步都必不可免地留下了一串串歷史的印記,顯現出非同一般的沈重。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名劇《茶館》是現實主義風格的經典之作,鮮明地體現了這個劇院的表演特色。從著名作家老舍,導演焦菊隱、夏淳,到爲觀衆所熟悉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們,如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胡宗溫、黃宗洛、林連昆等,均與本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成爲《茶館》風起雲湧、一波三折滄桑變故的見證人。他們曾有過興奮、激動、苦悶和淚水,于大惑不解中生出對藝術的大徹大悟,所以,他們能成爲中國當代最優秀、最有氣魄的表演藝術家。 歲月匆匆,似水流年。當年臺上的瀟灑、英俊,恍然之間已變爲無情的白髮與老邁……在許許多多觀衆看來,演出了374場的老《茶館》不應該是絕唱。1999年的秋天,在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之時,北京人藝新《茶館》轟轟烈烈地開了張,以全新陣容再次演繹這部經典作品,也同樣把個偌大的京城攪得沸沸揚揚,不僅廣泛受到好評,並創下了連續演出66場,票房突破400萬元的紀錄。 ■大膽標新立異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人藝《絕對信號》的演出,在話劇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觀衆對這部戲的興奮點來自于對林兆華導演藝術的驚歎。原來話劇的演出也可以像中國戲曲那樣,具有舞臺的假定性,演員在表演時空上可靈活地跳入跳出,與觀衆近距離地交流。當年的演出,無論是從表達導演的美學思想還是外在的舞臺表現形式上,都令觀衆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在今天看來,這種形式司空見慣,但在當年,中國小劇場的演出,則是由北京人藝、由林兆華首開先河的。 1986年,在劇院的歷史上,出現了一部引起戲劇界爲之矚目、紛紛評說的戲,這就是劇作家錦雲創作的《狗兒爺涅槃》。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從寫作風格到導演的藝術處理,乃至劇中的狗兒爺形象都是嶄新的。作者採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來揭示人物錯亂而複雜的內心活動,全劇把展現現實、倒敍回憶、幻覺穿插等場面連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當年,曹禺在看過了這部戲後曾這樣表達他的感受:兩個小時的戲,使我看到了狗兒爺的一生。 外國戲在北京人藝的演出史上,同樣是表達其風格與特點的極重要的一個方面。“文革”前有《三姐妹》《帶槍的人》《慳吝人》等劇目爲代表。在1988年演出的美國劇《嘩變》,則成爲了充分展現表演藝術最爲重要的一部戲。人們驚歎于北京人藝的演員們以精到的臺詞功力,在中國的舞臺上繪聲繪色地打了一場美國官司,尤其是朱旭在劇中所塑造的凱恩號艦長魁格的形象,其臺詞功夫之深,表演之妙,使得觀衆大爲欣賞。 ■確立京味兒特色 在衆多觀衆看來,「京味兒」話劇成爲了北京人藝的一大特點。諸位名家生長在北京,一生一世受其熏染影響,「京味兒」天然而成。前有《龍鬚溝》《茶館》《駱駝祥子》《女店員》,後有《小井胡同》《鳥人》《旮旯胡同》《古玩》等。而1993年《鳥人》的演出,則是耐人尋味的。從票房看,在北京人藝的門前,不僅出現了觀衆排長隊買票的「奇觀」,而且,在極短的時間內,一個月的演出戲票便一售而空。像旋風般驟然在京城掀起的「鳥人熱」,成爲當時的一大奇觀。對此劇,專家與普通觀衆一致叫好,可謂「雅士賞之」,「俗人愛之」。 對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林連昆來說,他在《北京大爺》中精湛的表演,爲他的表演藝術巔峰期畫上的一個完美的句號。由青年導演任鳴執導的這部戲,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舞臺上引起了巨大反響。這台體現著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尤其是體現出劇院表演特色的作品,其鋒芒直指北京人,故事中所展現的“四合院文化”,暴露了當代一些人的自滿、自負與落伍。 北京人藝在對其風格的繼承上所持的態度是發展的、多樣的。既有像《雷雨》《天下第一樓》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戲在演出,同時在演出的樣式上也在不間斷地進行著嘗試。網路話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2001年開春登場,輕鬆地賺進了50萬。這大概可歸於成功地將網路與戲劇的完美結合。在經受了工作、交際的煩亂與紛雜後,它的簡單、浪漫使人們尋找到心靈一角的寧靜。 |
浏览:1445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