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话剧100年、剧评 |
|
2007-03-01 09:28:00 来源: 每日新报 宋代画家张瑀的《文姬归汉图》 话剧登陆中国,至今有一百年了。作为执中国话剧牛耳的北京人艺,积累了大量经典剧目。其中,由郭沫若编剧,焦菊隐于1959年首次执导的《蔡文姬》,是一部举足轻重的代表作。1959年版的五幕《蔡文姬》,由朱琳、刁光覃、蓝天野等人艺的顶级艺术家主演,名噪一时成为经典。近期北京人艺推出了全新版本的《蔡文姬》,演出阵容在话剧界同样是顶级的。 文/韩晓波 《蔡文姬》的光荣历史 1978年,“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北京人艺趁着原班人马老艺术家们精力尚在,重演《蔡文姬》,当时观众人山人海,居然挤塌广场南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直播(当时电视尚未进入家庭),后又多次重播。现在的人们已无法想象一部话剧能引起全民震动的盛况,实是时代造就。 今年春节刚过,苏民版的《蔡文姬》再次上演,一直演到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的祥和喜庆氛围,无形中推进了话剧的市场,使这个一般人认为是淡季的时节,拥有了旺季的效果——观众们出人意料地踊跃,甚至一票难求。这轮演出并不是新版本,但演员阵容进行了调整,最主要的变化是曹操的扮演者,由人艺的“当家老生”梁冠华,变成了老演员顾威。 为曹操翻案 此剧为先 《蔡文姬》为什么重要?是因为,正式为曹操翻案,以此剧为先。郭沫若在谈到《蔡文姬》的创作时曾说:“我写《蔡文姬》的动机就是要为曹操翻案。但这只是剧本的主题,还应当有个故事。我选了文姬归汉这个故事。”(《戏剧报》1959年第6期)。的确,郭老此剧问世前后,另有一篇专文《我要给曹操翻案》。笔者小的时候,曾经在父亲的书橱里翻到一册旧书,里边有《蔡文姬》的剧本,还有印制精美的《文姬归汉图》和全套的《胡笳十八拍》插图。此外,附有郭老的《我要给曹操翻案》等若干篇论文。 历代画家中画“文姬归汉”的不少,多有象征,且以《胡笳十八拍》取意,分段描绘。我曾看到的那些所谓《胡笳十八拍》插图估计就是这些人所为。但宋代画家张瑀的那幅《文姬归汉图》则不然,整幅取势,略去背景,用飞扬的线条极有韵致地画出风沙弥漫的漠北大地上,一队迎风行进的人马。画面气势开合起伏,高低错落,以实景和虚景相构和的方式展现主题。人马是直观的、实在的,风沙是联想的、虚幻的。通过实在之物的品味,展开广大的联想空间,是中国画构图的奥妙所在。画面的动感很强,细看的地方很多,人物的衣着、动态、表情都很符合人物的身份。此画前端有明万历的“皇帝图书”和“宝玩之记”两印,后端书款处有“万历之玺”。传至清代为清官内府收藏,卷上有清高宗乾隆亲笔题签:“宋人文姬归汉图”,下注“内府鉴定”四字,钤“神品”、“乾隆宸翰”两印。乾隆帝赏画之余,意犹未尽,还在卷上题诗记之。由此可见文姬归汉这件事在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然而,真正促使文姬归汉的核心人物——曹操,却担了千古骂名,实在是令人叹惋。在郭老之前,仅有鲁迅先生说过一句“曹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至少算个英雄。”此外没有人正式为之翻过案。戏曲舞台和小说中的曹操,在民间印象中始终是个白脸奸相。因此,以戏剧来抵消戏剧的影响,便不失为上策。 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是十分鲜明的。蔡文姬作为一代才女,命运坎坷,时常生活在矛盾中。她既是一代大儒蔡邕的千金小姐,又是一个结婚两年便死了丈夫的不幸寡妇;虽是战乱中被匈奴掠走的俘虏,但又幸运地与左贤王萌生爱情结为夫妻;她在匈奴本来生活美满,可是思乡之情又始终不断;曹丞相的倾情邀请,和对一双儿女的无限牵挂,同时从两个方面撕扯着她;一方面丈夫、儿女是她无法脱离的牵绊,另一方面,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弘扬祖国的文化,更是她心中的远大志向……这一系列的矛盾,也许是当代很多“女强人”共同遇到过的处境吧?尤其是那些有“海归”经历的知识女性,看了这些,可能都会引起深深的共鸣。 曹操其实是作者想极力塑造的“男一号”,只不过这个男一号和女一号不像一般的戏剧中那样是情侣关系。剧中的曹操,首先被塑造成一个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他是以一个诗人的眼光,中肯地评价了《胡笳十八拍》,表现出了大胆、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他就与蔡文姬有了惺惺相惜的坚实基础。同时,曹操的求贤若渴,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超人胆识,都在戏剧中着力刻画。此外,对董祀的不公正处理,一经察觉,知错即改,表现了政治家的胸怀和韬略。剧中还表现了曹操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比如极力撮合蔡文姬与董祀的婚姻,自己与夫人之间那种朴素的、平和如亲情一般的关系等,都使这个人物形象立体化了。 董祀是曹操派遣去接文姬归汉的使者,这个人正直、善良、能干,深受曹操重用,也因此而招致了同僚的妒忌。同僚周近,是个小人,因嫉恨而捏造谎言,欲置董于死地而后快。这两个人物,明显有《奥赛罗》中凯西奥与依阿古的影子。最后还是蔡文姬在董祀面临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慷慨陈词,为董洗清不白之冤,同时也使曹操有了纠正冤假错案的机会。 匈奴左贤王也是一个吃重的角色。这位少数民族首领,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一开始有误会,有担心,尤其是受了周近的蛊惑,成了文姬归汉的障碍。经过董祀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一步一步地变成了民族团结的积极推进者,尤其是留下遗愿,使蔡文姬与董祀结为夫妻,获得了后半生的幸福。 《蔡文姬》是不是“遵命文学”? 近些年来,文坛上也曾有人把质疑的矛头指向了《蔡文姬》,说这是“遵命文学”,有拍马屁之嫌,云云。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为曹操翻案,是个学术问题,而且,自从郭老为曹操翻案之后,曹操的形象在人们心目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已经普遍抛弃了曹操仅仅是暴君或奸臣的老观念,而看到了他作为一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贡献。仅就文学而言,三国时期没有第二个政治家能望其项背的;“三曹”之中,虽然曹植被捧得很高,但客观来看,还是曹操第一。因此,这个案翻得也很有道理,没什么可指摘的。 其次,说郭老是奉命写《蔡文姬》,借此歌颂曹操,更是无知加无聊。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稍有了解的人就知道,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喜欢的诗人就有李白、曹操……而在二十年代中期,郭就写了《三个叛逆的女性》,已经写了《卓文君》和《王昭君》,郭一直想写《蔡文姬》,只是由于抗战爆发等原因,阴差阳错没有写出来,但完成《蔡文姬》一直是他的心愿,直至五十年代,才有机会把幼时对曹操的喜爱和对蔡文姬的喜爱融合在一起。“遵命文学”之说,也算得上是一起文坛冤案了。 第三,千万不要忘记,郭老是诗人,他写的话剧都是非常诗化的戏剧,这一点是直接继承莎士比亚的创作传统的。这种风格,在今人看起来,与大家所熟悉的那种口语化的、直白的表演,是大相径庭的。年轻的人们可能一听,哇噻,这是什么人在说话啊?怎么都跟诗朗诵似的?这就对了,看看奥利弗·斯通主演的《王子复仇记》(即《哈姆雷特》)和老道格拉斯的《奥赛罗》,全是这种味道。郭老的后期有些诗歌确实是言不由衷,郭自己也痛苦地对陈明远说:我的那些应景诗不是文学作品,将来出文集时你帮我把它们剔除。但剧本是另外一回事,许多剧本就是诗,不适合演出,是案头剧本。我们听听所谓春夏秋冬四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哪个不是诗意盎然,意气风发?其中最著名的段落,比如《屈原》中的大段独白《雷电颂》,激动了多少人的灵魂?(其中就包括作曲家施光南,他创作歌剧《屈原》,明白无误地就说是当年受了这段独白的启发)在《蔡文姬》中也是一样,很多地方都有这种诗化的表现,最吃重的是第二幕中,蔡文姬初回长安郊外,在父亲蔡邕的墓前那一大段独白——缅怀父亲的音容笑貌,回忆自己坎坷的经历,抒发胸中的远大理想,把一个非凡女子的英雄气概和一个妻子和母亲的万般柔情,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环境中,我们欣赏一下这样的艺术,无异于给蒙满了灰尘的心灵痛痛快快地洗上一个热水澡。 父子合作 演员强阵 此次重排,老艺术家苏民担任重排导演,徐帆在剧中扮演蔡文姬,顾威扮演曹操,濮存昕扮演董祀,杨立新扮演坏人周进,这无疑是一个强大而豪华的阵容。苏民是濮存昕的父亲,这次父子合作,儿子比较低调。 徐帆的台词功夫早已有口皆碑。据知情人介绍说,徐帆的记忆力很特别,就是短期记忆力特别强,而长期记忆力很差。她接演新戏上手很快,但忘得也快,就像一台电脑,过不了多久,旧文件就都删除了。这样一来,那些重排剧目,对她来说,就跟新排剧目差不多,六年前演的《蔡文姬》,现在已经完全忘记,几乎是从头再来。不过,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假如你一不留神把原稿丢失了或者是误删除了,不得不重新写,那么,几乎可以肯定,这重新写出来的,一定比第一稿要好。徐帆演话剧也是这样,重排过来的,一定比第一次更好。 从很多迹象来看,取代濮存昕成为北京人艺“头牌老生”的人物,非“贫嘴张大民”梁冠华莫属。根据焦菊隐时代形成的规律,这从他在新版《茶馆》中扮演王掌柜开始,就已露出端倪。要知道,当年由于是之等人铸就的“瘦型王掌柜”,那种形象定式已经深入人心,而梁冠华这样的胖子,完全是颠覆性的,如果不是已经有了改朝换代的实力和火候,稳健的北京人艺也断不会如此。六年前的曹操就是梁冠华的,这个胖曹操这次没有出现,换成了人艺的老演员顾威。在当年朱琳、刁光覃版的《蔡文姬》里,他演的是两个小配角,一个挎刀武士,一个是匈奴单于,那个时候他还是青年演员。他的主张是:演员不一定要刻意求新,如果前辈已经把某个角色千锤百炼了,何必要另起炉灶呢?“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他是一次次地观看当年刁光覃的影片资料,用的是“萧规曹随”的思路。 濮存昕和杨立新这两位剧坛大腕,这次演一对死对头。老濮演坏人不止一次了,比如在《赵氏孤儿》当中演大奸臣屠岸贾,我觉得他追求的是“把坏人演出好的一面来”。而杨立新演反面人物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不过,像周近这种表现上一本正经,暗地里使绊子的家伙,让一贯演好人的人扮演,真是有着极好的效果。(每日新报) 关于 蔡文姬 曹操 北京人艺 的新闻 |
浏览:1000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