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623号馆文选__刁光覃、朱琳 专辑 |
|
武漢网 2005-07-11 11:22:00 ) 來源: 長江日報 ■文/楚奇 1963年《迎春花》劇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江城武漢的藝術沃土中,活躍著一批熱情飛揚、才華橫溢的舞台明星。他們的演出,曾令劇院場場 爆滿,他們的足跡,印在全國甚至國際的舞台上,他們的身后,有一大批熱情的“追星族”,他們的藝術生涯,令一代青年人向往和追求,他們的光芒,照亮了那個時代的天空! 被人們譽為“四大須生”的張章、陳牧、馬奕、胡慶樹,“四大名旦”司徒鶯、哈珊、陳礦、宋映雪,“四大導演”鮑昭壽、周元白、莫先銓、許卜麗,還有大名鼎鼎的崔嵬、謝芳,這些名字今天提起來,依然讓老一輩人記憶猶新,依然讓新的舞台從業者高山仰止…… “四大須生”中,最具藝術魅力的演員是馬奕。《悲壯的頌歌》中馬奕扮演列宁。有一個前蘇聯代表團在看完戲后,激動得眼淚都流出來了,認為比他們國內扮演的列宁還要好。演出后非要到后台,去為這位“复活”了的列宁獻花。 “四大須生”中,最令武漢人引以自豪的是張章。他在1956年全國第一屆話劇匯演中,榮獲演員一等獎。 一等獎獲得者只有三人,一是北京人藝的刁光覃,二是遼宁人藝的李默然,三是武漢人藝的張章。 陳牧和胡慶樹也都是知名度很高的好演員。陳牧的代表作是《錦繡花巾》中的生產隊長麻甫倫和《魏征》中的魏征。胡慶樹的代表作是莎士比亞名劇《溫莎的風流娘儿們》中的福斯泰夫。 “四大名旦”中的司徒鶯是話劇院女演員中的“領軍”人物。上世紀50年代末,她在曹禺的名著《日出》中飾陳白露,出演《武則天》,都演得真實動人、富有光彩。這時候可以說是司徒鶯舞台生涯的頂峰。 武漢人藝導演眾多,力量雄厚,能夠數得出來的就有十几位。他們是鮑大導演鮑昭壽、多才多藝能演戲又能排戲的周元白、從國立劇專來的“科班”導演莫先銓、上世紀60年代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業畢業來的女導演許卜麗。還有呂大光、溫士沖、戴敏楣、朱廣琪等,他們都在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排戲多年,有很多建樹。 在眾多導演中,業績最突出的是鮑昭壽。他曾是武漢人藝首席導演,演員們親昵地稱他“老鮑”和“鮑老太爺”。他受教于著名劇作家曹禺和戲劇家洪琛,不僅能執導話劇,還能執導歌劇、戲曲、儿童劇。就是話劇也是多面手,正劇、悲劇、喜劇、歷史劇,中國的、外國的、傳統的、現代的他都能執導,都能達到上佳水平。當然他最擅長的還是喜劇。前蘇聯喜劇《錦繡花巾》、喜歌劇《貨郎与小姐》是他前期的代表作之一。這兩出戲,不僅震動了武漢三鎮,而且震動了整個中南,上演場次都達到百場。 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是一片多情的熱土,几十年來藝術家們在這片土地上,嘔心瀝血辛勤耕耘,澆灌出生動而又丰富多彩的藝術碩果。 呂西凡 1954年呂西凡主演的《在二十世紀中葉》劇照 呂西凡 1949年6月任中南文工團戲劇部主任,后任中南人民藝術劇院話劇團團長,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是被公認為集編、導、演于一身的話劇奇才。曾主演《20世紀中葉》,導演《揚子江邊》。 鮑昭壽1917年生于江蘇蕪湖。從幼時起就酷愛戲劇。13歲就在蕪關中學業余劇團的小舞台上演話劇,解放前十几年的演劇生涯,他飽嘗了從藝的艱難險阻、戰禍、失業、演戲、抗日,在動蕩中追求藝術的長進,在掙扎与煎熬中求得生存。1949年參加了中南文工團,后為中南人藝、武漢人藝話劇團、武漢話劇院導演,工作近40年,排戲80余部。 周元白1925年生于北京,1942年在北京北方中學畢業時,家道突然中落,只得輟學去當公務員維持家計。1947年他正式參加了中國旅行劇團。武漢解放時,他在“大公劇團”跑碼頭。1950年在武漢天聲劇場演出《夜店》,他的表演被崔嵬看中,進入中原大學文藝學院工作。不久又調入中南文工團當演員。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周元白顯露出他的導演才華,獨幕話劇《婦女代表》是他執導的第一出戲,之后他又排演了《雷雨》、《孔雀膽》、《年青一代》、《霓虹燈下的哨兵》等。 莫先銓江蘇蘇州人,1924年生,1943年在重慶考取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48年畢業后在浙江省立劇團當演員。1951年由同學鮑昭壽介紹,從上海來漢,參加中南文工團工作。只演過兩個戲就轉為導演。曾排演戲20余部,其中《失去的信》、《千万不要忘記》等,堪稱代表作。 張章1926年生于天津,小時候就喜愛戲劇。青少年時期曾在天津許多話劇戲班搭班演戲。1950年從天津來到武漢,參加了中南文工團演話劇,后為武漢人藝話劇團演員,話劇《揚子江邊》中他飾演老工人,《武則天》中他飾演裴炎,《葉爾紹夫兄弟》中他飾演阿爾連采夫。這些都是他的代表作。 陳牧遼宁省海城縣人,1926年生,少年時就酷愛戲劇。1945年抗日戰爭胜利后,他流浪全國,先后演出《還我河山》、《放下你的鞭子》、《欽差大臣》等街頭劇和話劇。1951年他來到中南文工團,1953年出演前蘇聯喜劇《錦繡花巾》,《葉爾紹夫兄弟》中他扮演主角葉爾紹夫,《漁人之家》中扮演父親布魯格,《失去的信》中扮演一個政治流氓卡佳文。1961年后,他又出演了《雷雨》中的周朴園;《赤道戰鼓》中的黑人青年姆望卡。 馬奕1927年生于遼宁省鞍山市。從小就愛演戲。1945年高中畢業經“中旅”導演李景波介紹進了中國旅行劇團,成了一名藝人。1949年武漢解放,他也來到武漢,栖身于一家私營劇團鐵流劇社,一邊當演員,一邊兼劇藝部主任。在劇社演的第一出戲是名劇《夜店》,他扮演楊七,万沒料到被老藝術家崔嵬賞識,被介紹到中原大學文藝學院學習。1953年隨中原大學文工團并入中南人民藝術劇院。馬奕在話劇團當演員,他演的第一出戲是契訶夫名劇《求婚》,接著他又演了很多戲,如《姐妹倆》、《揚子江邊》、《湖上悲劇》、《春雨》等。其中最令人叫絕与神往的是兩部戲:一是1957年秋演出的《日出》;二是1960年演出的《悲壯的頌歌》。 司徒鶯1926年生于哈爾濱,從小就喜愛戲劇,1946年開始參加演藝活動,從哈爾濱演到長春、沈陽,最后在天津搭班演戲。1950年冬來到中南文工團,那時她只有23歲。1951年起,她先后擔任了《冷戰》、《曙光照耀著莫斯科》、《法西斯細菌》、《戰斗的青春》、《日出》、《武則天》等劇中的女主角。 哈珊1926年生于內蒙古昭烏達盟。哈珊·格日勒是她的蒙文名字,意為“閃光的碧玉”。1946年她參加了革命隊伍,在冀察熱遼聯合大學內蒙自治學院學習。就因為她在一次晚會上唱了一段東北大鼓,而被推荐到魯藝文學院短訓班。1948年冬,魯藝文工團在錦州演出歌劇《白毛女》,她扮演黃母。這出戲從錦州演到天津,從天津演到武漢。1951年隨中國青年藝術團參加柏林世界青年聯歡節,又在前蘇聯和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演出。哈珊出演過很多話劇,如《日出》、《千万不要忘記》、《金子》及話劇小品《征婚》等。 陳礦北京人,1947年底參加了党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聯盟,1948年初又參加了華北學聯領導的“鐵路合唱團”,同時還參加了“讀書會”。經常活動于北大民主廣場參加合唱演出。1948年9月,她奔赴解放區,從冀東到冀察熱遼,一路行軍一路歌,后被分配到魯藝文學院學習。先學文學,隨文工團南下武漢后又攻戲劇,曾為中南人民藝術劇院、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武漢話劇院演員,先后出演《紅旗歌》、《趙小蘭》、《揚子江邊》、《錦繡花巾》、《二十世紀中葉》、《在那一邊》、《孔雀膽》、《雷雨》、《江姐》、《春雨》等名劇,其中《春雨》為其代表作。 宋映雪 河南孟縣人,1929年出生。1949年在中原大學學習,同年在中原大學文藝學院攻讀戲劇,后調入中南人藝,為中南人民藝術劇院、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武漢話劇院演員,先后出演《雷雨》、《方素香》、《江姐》等劇。 崔嵬 (1912~1979)原名崔景文,曾用名崔微暉、崔浚、瘋子,后改名崔嵬。著名電影藝術家、劇作家。1949年任武漢軍管會文藝處處長。1950年創辦中原大學文藝學院。1953年任中南文化局局長,中南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其間編寫了話劇《是假見不得真》、《對症下藥》和京劇《東平府》等劇目。(上圖為電影《紅旗譜》中崔嵬飾演的朱老忠) 電影《青春之歌》劇照,左為謝芳 謝芳与張目在武漢人藝留影 謝芳 原名謝怀复。原籍湖南益陽,生于湖北黃陂。1951年漢口圣羅以女子中學畢業后入中南文工團,后任中南人民藝術劇院、武漢人民藝術劇院歌劇演員。主演歌劇《小二黑結婚》、《開花結果》、《貨郎与小姐》、《白毛女》、《劉三姐》及古典戲曲《柜中緣》、《思凡》等。 |
原文 发表于武漢人藝名人篇:群星璀璨 浏览:836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