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5号馆文选__亲人追记 |
|
虽然老舍先生去世33年了,但好像他还生活在我们心里。老舍先生是自杀的,他在文革中遭受了极大的迫害。老舍实际上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的生活情趣也是很浓厚的,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也无所不爱。这从他的作品中就能反映出来。但是,他最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这是有他的原因的。这是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对人的尊严的思考,乃至对人活着要做什么的思考,这是个大悲剧。老舍死后,他的地位在不断上升,这里有他人品和文品的因素,尤其是北京人,更是喜爱他。
去年颁布了鲁迅文学奖,这是一个国家大奖,其中有一个文学理论奖是头一次设立,第一名是社科院文学所樊俊所写的"认识老舍"。可见,对老舍的研究是现在中国理论界发展进步最快成绩最大的一支队伍。老舍生前,研究他的专箸只有一部,还是一个外国人写的,而现在研究老舍的著作已经有几十部了。 我们知道,老舍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批判现实是融入小说中的,不象鲁迅是用杂文的形式来抨击社会。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任务特别是平民老百姓的心态。比如说《四世同堂》,祁老人与儿媳妇玉梅有一段对话,说的是日本人打进了北京城,而祁老人让玉梅把那个破缸装上石头,顶上门,看看缸里有玉米面没有,有咸菜没有。他认为,日本人顶多三月就会走。祁老人说:"八过联军都没把咱怎么样,一个小日本儿又能怎样呢?"这很典型地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北京人麻木不仁的心态。 老舍还是一个爱国主义作家,比如说小说《二马》,通过对这两个人的描写,对比两个不同民族的特性。书中强烈地谴责了老马,认为他没有中国人的骨气,老舍在书中要求他挺直了腰杆,表现中国人的气节。现在我们看老马这个人很愚,但是他的愚是因为他受的传统教育与英国人不同。同时书中把小马描写的很懦弱,但是老舍不仅写到这儿为止,而是在写了他们"愚"和"懦弱"的同时,更强调的是呼吁民族的觉醒,所以我们说,老舍先生的爱国是用这种方式表现出来的。 |
原文 发表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浏览:1113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