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傅作义、董其武抗战纪念馆

烽火兴学路 拳拳报国心----傅作义办学记略

陆国荣

  烽火兴学路拳拳报国心
   ----傅作义办学记略
  
   “夫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学”,这是傅作义将军十分赞赏的一句话。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爱国人士,他在为北平和平解放和两岸统一大业及新中国水利建设等诸多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在抗日救亡年代倾心于教育事业,兴学之路漫漫17载,并以致力办学为终生夙愿,他的一套完整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方针,至今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办学缘起与构想
  傅作义弱冠从军,戎马大半生,却在“治军绾政”之余,念念不忘教育。他总觉得自己知识浅薄,深感学习之重要。1928年,他在天津时,让南开大学英语教师段茂澜教他英语,在缓远主政期间,又请白俄古德连夫妇教英语,抗战期间由英语秘书杨子明等教其英语。他多次训示部属:“我们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大部分是老粗,没有文化怎么能行呢?”为此成立军政干校、训练所(班)等对他们进行培训。
  傅作义办学兴教,不仅是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对当时中国的积弱积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教育事业的落后与陈旧有切肤之感,对兴办教育有着更高的办学思想境界——为国家强盛培育人才。在带领62万军队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中,他深感“国家不强盛,民族要挨打,人民要遭殃”。而“吏治之不清,人才之不盛,虽欲国强,不可得也!”遂“以吏治之澄清,人才之培育,为救国之首要。”他在绥西陕坝成立奋斗中学时,对全校师生讲道:“在抗日前线人力、物力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要办学呢?就是要为国家培养人才。没有可用的人才,没有广大的知识青年,我们怎样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呢?将来又怎么能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呢?”基于救民强国的愿望,傅作义毕生倾心兴学办校。
   从“为国家育人才,代干部教子弟”入手,傅作义对教育发展提出其初步构想。“若夫余之教育憧憬,恒觉学术为神圣之事业,亟须保持其超脱与尊严。遇事驰驱,终非盛事”此其一;“中国自魏晋以来,竞尚黄老,羌无故实。今后之教育,当以用为中心,而教育之生产化,实为医贫治虚之良剂。吾尝曰:‘用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即系此意,此其二。”傅先生提出“教育以用为中心”和“教育之生产化”,是从当时的形势和其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而作出的抉择。奋斗学校的准军事化管理和劳动化特色,与当时的同类学校形成显明的对照,成为与众迥异的一个特点。
   傅作义所设想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实施“八级教育网”:第一级是婴儿院,第二级是幼稚园,第三级是初级小学,第四级是高级小学,第五级是初级中学,第六级是高级中学,第七级是大学专科,第八级是研究院,意欲“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即负起教育责任,一直到他成为中国最需要的像样儿的人。这种教育体系,好象一座宝塔,一层一层逐级上升,各有特色,都能适用社会国家的需要。”同时,对每一级教育如何进行、施教重点、预期目标、终级目的都作了简明扼要的规范和要求。由于实情所限,傅作义当时只兴办了“中间四级”。
   曾在抗战期间担任十二战区援华医疗队成员的美国友人哈默利克先生(傅曾多次向他询问美国教育状况),1988年10月访问中国期间,专程在肖冬(傅外孙女)陪同下到傅作义创办 的陕坝奋斗中学参观,他讲道:“军人办学是少见的事情,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在西方的将领中也是罕见的”,“傅将军是个有远见的将军,只有具有远见的人才会看到教育兴国的重要性”。
   二、学校筹建与发展
   傅作义所创办的奋斗中学和奋斗小学,系随抗日战争而诞生,可以说,他在烽火中迈入了兴学之路,所创办学校遍及内蒙、河北、北京、山西等地。北平和平解放后,他没有忘怀他致力的奋斗学校的教育事业,仍请求继续办私立奋斗中、小学,并在任水利部长的百忙之中继续办学七年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一)陕坝奋斗小学
  “九一八”事变后,将军率部转战察晋绥各地疆场,在与日军顽强作战中,他深感抗日阵亡及伤残将士的子女生活和就学成为长期抗战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果断地把共济实业合作社所留财物、节攒的军费及百灵庙抗战时全国捐赠的慰劳金集合起来,开办工厂,以此收益创办了“奋斗基金”,全力筹办学校。1940年五原大捷后,开始在第八战区副长官司令部眷属团所在地——宁夏基渠桥办起小学,因地处宁夏地区,故暂名“第八战区副长官部奋斗小学”,于农历五月五日开学,聘请蒋志伟女士为校长。开始建校,因陋就简,真是“矮屋三椽,读教一室。人虽十七而级则六年。彼时虽为小学,实为私塾耳”。虽然一切不够正规,但却自力更生开始解决了一些随军干部子女失学的问题,解除了抗日前线干部的后顾之忧。
   1941年,学校随军迁移宁夏石嘴山,校长由田玉囡女士担任。此时学生增至百余人,教职工也有十来人,校舍有所扩大,也有了一定的教学骨干,教学活动逐步走向正轨。1943年秋,奋斗小学随部队又迁至绥西陕坝北郊,改名为私立陕坝奋斗小学,校长由傅作义兼任,由奋中副校务主任郭揽青兼任奋斗小学校务主任,次年春聘唐自强任副校务主任,协同负责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校务行政工作。从此,开始有了明确的办学方针,有了一系列教学教育活动的计划、措施和设施。至1945年,设1-6年级12个班,教职工20余人,学生472余名。 1948年底与私立归绥奋斗小学合并。
  1951年初私立陕坝奋斗小学改为公办,1952年2月与陕坝普小合并为陕坝镇三完小,6月又与陕坝师范附小合并,改名省立师范附小,1959年改为抗锦后旗实验小学至今。
  
   (二)归绥奋斗小学
   1946年秋设于归绥市(今呼和浩特)新城西门外大马路北,有1—6年级七、八个班,教师10余人,1948年并入陕坝奋斗小学。
  
   (三)张垣奋斗小学
   1947年秋设于张家口市东山坡,同时附设幼儿班,有教师10多人,1949年并入北平奋斗小学。
  
   (四)北平奋斗小学
   1948年秋设立于北平西郊(公主坟附近)。1949年初与张垣奋斗小学合并,改名为北京市私立奋斗小学,傅作义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聘任原校务主任唐自强为校长。
   解放后的北京市私立奋斗小学,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大力扩展学校,增加班次,从1950年至1952年三年间,先后购置原学校邻近的库资胡同14号、甲5号、邱祖胡同甲37号房院三所并进行修建,从此奠定了校园的基础建设。教室增加一倍多,有小礼堂、专用教室、教工宿舍、食堂及操场大院。校舍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二,学生也由1949年一至六年级共6班186人,逐年发展到1956年8月共19班860余人,班次增加了两倍多,学生增加了近四倍。
   1956年8月北京市私立奋斗小学改为公办,校名为北京市西城区市立奋斗小学,1972年改称库资胡同小学,1978年恢复原名至今。
   1999年4月,随着首都大规模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奋斗小学与太平湖小学、新文化街三小合并,改建成为公办寄宿走读兼有的学校,新校舍面积12500m2,建筑面积15000m2,现代化教学设施俱全。楼群中央幽雅秀美的“诚乐园”中矗立着神情慈祥的傅作义先生汉白玉塑像,使师生们倍感亲切,学校建设与发展掀开了崭新一页。
  
   (五)陕坝奋斗中学
  1942年5月,在傅作义提议下,从陕坝天主教堂借屋十余间,开始筹办奋斗中学,并成立校董事会专司其事,傅作义担任董事长兼校长,王明德(王克俊)兼任校务主任。同年9月开始招收初中一年级新生,1943年秋,已有初中一、二年级各两班,学生140余人。此时,学校新校舍已建成,即迁入陕坝北郊的新校舍上课(奋斗小学同时间也从宁夏石嘴山迁来此校园)。
   新校园占地109亩,基本适应了当时教学需要,整体规划以校本部为中心,后面为可容数百人的小礼堂,东半部为中学部,西半部为小学部,东西两边前排都是教职工单人宿舍兼办公室,其后各有两排整洁的教室,并配齐了木制课桌椅,两侧教室的后面是宽敞的操场和篮球、排球、足球及体育器械比较齐全的田径运动场。东半部有男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西半部有女生宿舍和教师食堂、中小学教职员工家属宿舍。校舍最后边除有20余亩的菜园外,还有磨房、豆腐房、养猪场等,用以自磨农场的小麦,保证了粮食的自给。
   当时的奋斗中学采取完全寄宿制,每周只放假一次,生活管理制度严谨,除招收军政干部子女外,也开始招收社会学子。不论干部或非干部子女,都一律凭入学考试成绩录取。教师主要从部属及西安大后方选聘富有经验、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并聘在山西多年从事教育研究工作的郭揽青为奋中副校务主任兼奋小校务主任。至此,学校行政领导工作得以健全和加强,教师走向专职化,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积极得以开展。1945年秋,陕坝奋中有了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和第一届高中班。
   1946年秋,学校迁至归绥,改名私立归绥奋斗中学(校址即今呼市二中)。1947年秋,归绥奋斗中学的高中部迁至张家口(即后来的张垣奋中),1948年底,归绥奋斗中学又重新迁回陕坝,复名私立陕坝奋斗中学。
   1951年私立陕坝奋斗中学改为公办,1952年与陕坝普爱中学、陕坝师范中学合并为陕坝中学,1958年更名为抗锦后旗一中,1989年又恢复原名为抗锦后旗陕坝奋斗中学至今。
  
   (六)张垣奋斗中学
   系1947年由归绥奋斗中学高中部迁往张家口东山坡而创办。1948年10月,私立张垣奋斗中学迁址北平西郊公主坟五棵树,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改名为北京市私立奋斗中学。 同年8月,迁至西城区平安里石碑胡同原蒙藏学校。1950年,傅作义考虑到绥远教育的需要,又呈准将学校迁往归绥,改称私立归绥奋斗中学.
  1952年私立归绥奋斗中学改为公办,改名为归绥市第二中学,后又改称呼和浩特二中至今。
  
   (七)平民学校
   1936年,由傅作义出资在故乡山西省临猗县安昌村兴建平民学校,校舍即将建成,“七七事变”爆发,学校建设被迫停工。1938年日军报复性占领安昌,将傅居和校舍拆毁修了炮楼,校址残垣断壁,一片瓦砾。1957年4月,时任国家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在山西视察期间顺路返乡,他在原平民学校旧址前长久伫立,感伤至极。家乡人尊崇其爱国重教的精神,在傅作义亲属的关注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下,先后于1999年在将军家乡集资重建了作义中学,2002年在安昌村建成一座现代化的作义小学,了却了先生一生的夙愿。
   三、办学方略与措施
   傅作义尊崇陈嘉庚的办学精神和陶行知的教育主张,提出“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针和要求,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即“用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并将其醒目地书写在校园内墙面上,作为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
   从1942年筹建奋斗中学伊始,傅作义即提出三项办学指导思想:“不仅传授知识,更须导正认识;不仅训练个体,更须切合整体;培养学者头脑,实行战时生活。”他主张实行德智体“三育均分制”评定学生成绩,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施教方面,他提出“小学多重教育,发展其健硕纯善之身心;初中着重生活,启迪其做事做人之认识;而高中则以不窒碍文科天才之进取,约略侧重理科为原则。”他多次讲道:“要使学生在又活泼又严肃,又紧张又比较舒适的艰苦奋斗环境中受到较好的培养;毕业时的成绩要好,毕业后的学生程度要高。”同此可见,就如何办学,坚持什么样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怎样的目标,傅作义先生当时经过了认真的思考,胸有成竹。
  
   (一)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之命运,决于教师;学校之命运,决于职员;建校之理想,尤在培养优良之校风。而养成优良校风之条件:曰职员合作,曰学生友爱,曰师生和睦,曰社会协助,曰优良传统之继承。学校创建之初即本此精神去努力。”这是傅作义在一次校会上对师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和殷切希望。
   进入奋斗学校的教师,傅作义都赠送他们一方镌刻着《教师工作守则12条》的铜墨盒,要求他们:
   (1) 恪守教育岗位,不思异,不转移;
   (2) 加深教学研究,不厌学,不倦教;
   (3) 倡行校长八训,不放松,不马虎;
   (4) 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早退;
   (5) 功课教会教完,不敷衍,不急赶;
   (6) 课卷切实批改,不闻断,不粗疏;
   (7) 考试力求真实,不限课,不宽分;
   (8) 热忱耐心说教,不体罚,不偏爱;
   (9) 积极辅导自治,不专擅,不漠视;
   (10)按时参加集会,不例外,不缺席;
   (11)协作议进校务,不讳言,不惜力;
   (12)发扬合作精神,不孤立,不意气。
   傅作义认为“组织即力量,无组织即无力量。学校力量之发挥,端在行政组织之健全”。并强调两点:“一在人事协和,联系密切;一在分工合作,运用灵活。而优良校风之形成,关键还在领导及领导班子优良集体的形成,才会有团结奋斗的优良教师集体。”傅作义提出的著名的《校长八训》(1944年提出,1949年初北京奋小改名为《校长八要》),不仅为教育学生之本,亦为教师以身作则的努力方向。
   《校长八训》即:
  (1)要有科学的头脑;(2)要有活泼的体态;
  (3)要有愉快的心情;(4)要有强健的身体;
  (5)要过朴素的生活;(6)要有明白而坚决的语言;
  (7)造成互相合作的团体;(8)养成说实话、做实事的风气。
  此外,在建校伊始,制订有本校《行政原则十条》、《私立奋斗中学学则》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每学期都由校务会议制定《行政纲要》,规定教学与事务工作中的必办及期办事项,并编入《行政历》落实到人,按期完成。奋小还制定有《奋小同仁指导学生注意要点》34条,《奋小各年级教学常规》十条等制度和要求.
   热爱学生和认真负责的教学精神,是奋斗学校优良校风的传统之一。傅先生曾言:“我们要悲悯他抗战失学子弟的可怜,我们要觉得他拼命努力的憨态可爱,我们不嫌他资质差,我们不恨他习气坏。我们要把功课教完,要教他学会,要教他会用。总而言之,是要负责教他好。”并要求全体教师都深切体会这一精神且努力遵行!
   四、尊师爱生与重教
   傅作义可谓是尊师重教的典范人物。在对教师的待遇上,俸薪比一般学校略高,每年供给冬夏制服各一套,并对任校三年以上教师实行“年功加俸制”,以鼓励、稳定教学人事。要求教师食宿在校,以利于集中精力从事教学、教育工作。学校备有教职员工单人宿舍(兼办公室)和食堂,带家属的另有家属宿舍院,家属可得到校园蔬菜和豆腐等食品廉价供应,尽力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傅作义公务之余,常与教师谈心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不时邀请老师到家吃便饭,询问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学校每学期末都招待全体教职工聚餐,傅作义公务繁忙时由夫人刘芸生女士出面招待,以示尊师慰劳之意。多年来,无论环境怎样变化,生活怎样艰苦,在对待学校及教师生活和学术的钻研上,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极力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予以保证。
   在抗日战争的当时,奋斗中小学基本上是傅作义先生的所属军政干部子弟学校。规定小学生一律走读,中学学生一律寄宿、食宿在校。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图书费、体育费,中学生也免收寄宿费。中学非干部子女,饭费自给。学生课本用书,均从西安、兰州等大后方整购,每学期订有“课本检查”教育活动,要求学生认真爱护保管课本,准备移交下一年级使用。奋斗学校学生,每年夏冬两季,由学校统一量制发给制服各一套,一般冬服青色,夏服草绿色,干部子女系公费供给,非干部子女自费购买。
   奋斗学校膳食,由学校代办,尽量生产自给。傅先生在建校之初,即提出教育生产化的口号,1943年新建109亩的校址中,校园农场占了三分之一。师生员工劳动种菜,自用有余,还有碾磨房、豆腐房、养猪、养鸡等,均为搞好膳食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他还设立了“傅宜生(傅作义之字)先生奖学金”,每学期都进行基金奖励,这一制度的实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使很多家境窘迫的农家子弟圆了上学梦。
   在傅先生尊师重教多方关怀下,学校逐渐养成优良的校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感到奋斗学校里的空气比较清新,师生关系良好,思想比较活跃,进取心强,教风日良,学风日盛。
  
   (二)对学生的要求
   为国育才是傅作义办学的宗旨,“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针,也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品德兼优的有用人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傅作义多次强调,必须从日常的集体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要从小学打好基础,就必须全面关心教育学生。学校制定了《私立奋斗小学家长意见表》,召开恳亲会,敬告家长《怎样教育孩子25条》等切合儿童特点的辅导教育,要求并指导学生每日以“四反”检点自己,以“九不”勉励自己。这些要求,使学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教育基础。
  “四反”即:
  (1)我坏了吗? (2)我病了吗?
  (3)我学会了吗? (4)我会用了吗?
  “九不”即:
  (1)不哭 (2)不骂人
  (3)不打架 (4)不误课
  (5)不丢东西 (6)不吃零食
  (7)不说谎话 (8)不做坏事
  (9)不乱跑乱叫
   为通过具体的教学教育活动来实现各项教育要求,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研究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效能;
  (二)增补战时教材,配合时代要求;
  (三)确定训练中心,统一儿童教导;
  (四)启发儿童自觉,加强儿童自治;
  (五)全体同仁努力,造成勤奋风气。
  为此,除以教学为中心外,学校每学期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
  每周一次的教学观摩课和教学研究会议;
  每周或两周一项教育中心要求(如礼貌、整洁、秩序等)
  师生每日朝会晨诵“八训”,夕会上晚省“四反”;
  每周星期日上午一次的“星期日活动”(如各项学习比赛、检查、展览及体育、劳动、唱歌、讲演比赛等活动);
  每日的课间十分钟自由参加的有组织的“休间”活动和每日下午课后40分钟的“课外活动”;
  从小学三年级起即练习写日记(到高中改为周记),以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
  鼓励学生向墙报园地写稿;
  各班设有小图书馆,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活动;
  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参加自我服务劳动、集体公益劳动、建校劳动、生产劳动等,都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良好作风起到了一定作用。
   为适应战时生活,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奋斗中学自成立起,即采取严格的军事管理制度。学生从早晨起床到晚间就寝熄灯,吃饭、学习、活动、劳动或紧急集合防空学习等,都要求时间观念强、动作迅速、队列整齐、专心致志,一切行动听指挥。平时纪律检查,也极严明。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虚荣,不论家长地位怎样,都一律平等友爱相处,干部子女或非干部子女,一视同仁地爱护关心。
   对学生的成绩,实行的是“三育均分”总评学生成绩制度。即操行、学业、体育三项总分平均。而学业成绩是各科成绩总分的平均,仅占三育的三分之一,故德育、体育均受师生重视。
   五、经费筹措与管理
   傅作义曾说:“校董会为私立学校之保姆,其最大责任要在经济之筹足”。“经济基础益坚实,教育功能益完美”。故一贯重视经济与组织管理。
   奋斗学校基金来源于以干部互助合作方式入股集资创办的“共济实业合作社”。至1940年该社结束后,所存留的财物,估值百万元,拨作奋斗学校基金。同时,又组织“奋斗基金实业社”,作为抗日阵亡残废官兵救助费、遗孤子女教育补助费以及奋斗学校经费的开支。
   当时,为免除货币贬值起见,该“基金实业社”曾在宁夏、兰州、成都各地组织商号、兴办农场,以保证学校经费之开支。抗战胜利后,因受币值贬低影响,除西安公益号勉强维持外,其余均倒闭。为谋求学校及各项基金的保证,遂将“奋斗基金实业社”结束,改组为“干部互助合作社”,并组织奋斗学校校董会专司其事。为了经费的宽裕,又在天津购买“油漆厂”,北京组织“熟皮作坊”,包头组织“建学公司”。
   1949年解放后,按照实际情况,将天津“中国油漆厂”及所存剪绒、现款划归北京奋斗学校校董会,维持学校开支。将西安公益号、绥西奋中农场、包头建学公司等处财物划归前归绥、陕坝奋中、奋小,作为学校开支。在京绥两地奋斗中小学分别成立新的校董会管理基金,一切按人民政府法令和有关规定办理。
  1950年12月,归绥奋斗学校校董会在董事长董其武及奎壁同志主持下召开了最后一次董事会议,归绥奋中、陕坝奋中奋小及奋斗农场的负责人列席会议,决定学校转为公办,并将所属学校基金财产全部移交。
   1956年9月,北京奋斗小学校董会也在董事长傅作义先生主持下,召开了有学校加工厂负责人参加的最后一次董事会议,决定将北京校产及银行奋斗基金存额本息人民币23万元,天津油漆厂全部定股一百万零五千五百四十一元,附定股领息凭折一份,并开列校董事会移交清单(包括管理工厂和学校历年收支清册及基金来源概述等)一并交给国家,无私支援京津两地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
   傅先生办学基金,贯彻了他从不利用职权动用军政公款办学的原则,而是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干部互助合作入股集资,依靠筹办企业筹措经费来办学。奋斗学校基金来源于干部,又服务于干部。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取之于民,全心全意地用之于民。
  烽火兴学路拳拳报国心
 浏览:238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7/1/7 18:20:3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陆国荣烽火兴学路拳拳报国心----傅作义办学记略(收藏于2007/1/7 18:20:37
临猗县人大纪念馆筹备处忠贞报国,铁血御侮——傅作义、董其武抗战事迹简介(收藏于2007/1/7 1:34:35
临猗县人大纪念馆筹备处关于筹建傅作义、董其武抗战纪念馆的倡议(收藏于2007/1/7 1:06:21
而刚董其武生平(收藏于2007/1/7 1:01:20
而刚傅作义生平(收藏于2007/1/7 0:56:10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临猗县人大纪念馆筹备处忠贞报国,铁血御侮——傅作义、董其武抗战事迹简介(访问6155次)
而刚傅作义生平(访问3394次)
陆国荣烽火兴学路拳拳报国心----傅作义办学记略(访问2382次)
临猗县人大纪念馆筹备处关于筹建傅作义、董其武抗战纪念馆的倡议(访问2062次)
而刚董其武生平(访问1373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兰天文选评论(评论于2011/5/1 5:30: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9/19 11:07:49
张国印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4/17 19:20:3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0/4/12 20:13:40
崔太杰历史原貌:伟大的傅将军!(评论于2009/9/5 18:54:1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