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武同志生平
董其武,1899年11月27日(农历10月25日)生于山西省河津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立志救国救民,于1919年赴太原考入学兵团(又名斌业中学)。1924年参加胡景翼国民二军,开始了戎马生涯,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第九混成旅副官长。1927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先遣纵队支队长,转战豫皖。1928年秋,到天津投效傅作义部队,先后任上尉、少校参谋、干部政治训练所队长。1930年4月,任中校副团长、团长,1931年任35军团长,驻防绥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董其武同志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民族大义凛然,积极投身抗日民族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他一面给傅作义将军写信,要求到东北抗击日寇;一面率领部队厉兵秣马,枕戈待旦。1933年5月中旬,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怀柔、石厂一线阻击日寇,率领全团官兵浴血奋战,打退日寇十多次的猖狂进攻。1936年,任218旅少将旅长,在傅作义将军指挥的“绥远抗战”中,他率领部队星夜行动,出其不意,分路抄袭敌后,一举将红格尔图的日伪军歼灭,为百灵庙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抗日民族英雄”。“七•七事变”后,他率部转战平绥一线,其后与八路军紧密配合,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1937年底,任101师中将师长,转战晋西北,结识了贺龙、南汉宸、程子华等八路军领导人,坚定了国共合作的信念。1939年冬,率部参加了“包头战役”、“绥西战役”、“五原战役”,连续苦战100多天,三战三捷,沉重打击了日寇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精神。1940年起,他先后担任暂三军中将军长、骑四军军长、35军军长、第12战区政治部主任兼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期间始终
坚持对日作战。
1946年底,他任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兼绥远省保安司令。以后又任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在此期间,他坚持拥护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张,积极扩大生产,治理黄河,改善民生,兴办教育,搞好蒙汉团结。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他审时度势,毅然接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以和平方式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在傅作义将军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力,于1949年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通电起义,首创当时著名的“绥远方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和平解放绥远和新中国的建立,对我军集中力量打击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迅速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绥远起义中的伟大功勋将永载史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其武同志被任命为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司令员。在华北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和薄一波政委的关怀指导下,积极团结军政人员,对稳定绥远局势竭尽全力。1951年,他率部赴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兵团司令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授予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后,董其武同志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9军军长,致力于我军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1963年河北省遭受特大洪灾,他亲自指挥了抗洪抢险。他作风民主,身体力行,为人楷模,德高望重,深受广大官兵的拥戴。受到了中央军委的高度评价。他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届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第三、四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五、六届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1月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于1989年3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