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中自有丘壑
明清以降,文人与园林的关系颇为密切。格局布景,讲究自出机杼,不得已假手他人,也要想方设法体现一己之品味,最怕被游园者说一个"俗"字。清人汪春田有《重葺文园诗》说得好:"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将造园与作诗比较,说出了文人眼中园林的功用:家居游玩之外,更要见出设计者独到之匠心,不凡之情趣。 民国而后,文人大抵早没有了自造园林的本钱,也多半失去了钻研此中微妙的闲暇。偶一说及,也不啻过屠门而大嚼,聊以快心耳。解放前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开"中国园林建筑"选修课,结果选的一个没有,听课的人却不下二百,梁先生只好在课程结束时笑笑说:"谢谢捧场!"到了本世纪下半叶,学科分工日趋细密,建筑一门完全归入工科,我辈连这样的耳福也没有了。 当世还有没有能以隐游之心,文人之笔,写园林之盛,丘石之巧,重现"纸上山水"魅力的著作?我推荐你去看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买不到?那么读新出的《梓室余墨》也是一样,而且情致尤佳。 陈从周先生以匠人自命,故号其斋曰"梓室",那是真正的"胸中自有丘壑"。以其对园林研究之深,单是一个假山与水的关系,就能生出一大篇妙论来: "余过去总结假山与水之关系为"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近读江弢叔诗,有"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句,可互相启发,实我叠山理水之诀也……除前述数语外,有路转峰回(真山峰回路转,假山则反之),溪桥涧石。近树露根,远树出梢。浅水藏矶,深水列岛。近处假山看脚,远处建筑观顶等诸点。(《水随山转,山因水活》)" 而且,要想再找一个像他那样将园林建筑、书画、文学一并打通的学者,怕是难乎其难了。《梓室余墨》所采的长短不拘的学术札记体,正适合这种"打通"的写法。我们试看《造园与诗画同理》这一则,真是寥寥几笔,曲尽其妙: "画论云,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予云造园亦何独不然,其理一也。园林佳者无法观尽,远园之术亦无法述尽,要之有法无式,通其理自然千变万化,难穷其尽矣。 春山宜游,夏山亦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此画家语也,叠山惟扬州个园有之。 叠假山要有变换,又要浑成一片,如是则山势现。平远山如蕴藉人,难在点石。 画有诗人之笔、词人之笔。高山大河,长松怪石,诗人之笔也;烟波云岫,路柳垣花,词人之笔也;旖旎风光,正须词人写照耳。此古人论画。予于江南园林,词人之笔惟苏州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与畅园得之。怡园虽园主顾子山(文彬)欲拟词境,苦心求之,即其园中集宋词诸联,亦可知其当时造园时之构想,但终未达宋人词境,高而言之,亦不过清之常州派词,未若畅园之尚有《饮水》词境也。" 有柳三变词中境界的园林是啥样呢?怎么也想象不出,只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古人称读游记为"卧游",读《梓室余墨》,倒好象是在"梦游",几不知今世何世。 这部大书中不全是讲园林建筑,487则札记中有许多是记述轶事、典籍、制度、风俗的文字,尽皆上乘之作。这书的好处,一时也说不完,干脆选两则会心之作录于后,可以管窥尝脔,略见一端: "清朝官吏在客厅中接见属员与宾客时,侍者献茶,客人不得取饮。当主人端茶时,侍者即在室外高呼送客,客人必须起身告退。此习沿自宋代。予过去观戏剧、电影演清代古装戏者,此节什九不知。(《清代送客之礼》)"--其实不单现在,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已经写到捐纳入班者不识礼仪,大人已经端茶,他兀自说:"再坐一会子罢。" "明代嘉靖间房屋、物价见于小说《金瓶梅》及《西游记》者如下:……《西游记》纸每张一文。糕每块一文。猪每头二两。羊每头一两二钱九分。以上二书写于明嘉靖年间,当时黄金每两折合白银值五两。白银一两值钱一千文。(《明代的房价、物价及利率》)"--《西游记》久未读了,不过还记得"糕每块一文"出自何处:孙悟空在火焰山买糕,烫得手拿不住。大概是因为小时候读《西游》,嘴馋,记得清楚。 "人每询以农村便桥皆设一面桥栏,其故何在?实则所以如此者,其因有二:首为便利挑担过桥之方便,无栏一边留有宽绰余地,便于周转也。次则桥小两面用栏,耕牛不肯通行,亦屡试不爽者。(《乡村便桥为何只有一面栏杆?》)"--小时在农村,也见过这样的便桥,一直以为是桥栏破损,无人整修之故,心里还直担心:娃娃跌下去怎么办?看完这则,恍然大悟,足见从周先生之有心生活。不过我还是担心:娃娃跌下去怎么办? 读完《梓室余墨》,又读到三联版的《海上学人漫记》,才知道从周先生晚年是怎样为一生心爱的园林山水奔走的: "他对时下到处制造假古董而破坏真古迹的颠倒行径极为不满,提出抨击;他曾因苏州拙政园里挂彩灯,立彩人,弄得俗不可耐,而撰文批评;为开发南北湖风景区,他拼了老命向嘉兴市和海盐县争取建设费用;为了保护上海城隍庙的湖心亭,要求撤走茶馆店,将其划归豫园管理,他到处奔走;修复苏州曲园的事,也是他联络叶圣陶等人发出呼吁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最后竟然因徐家汇藏书楼边能否建地铁一事,与市府领导大吵,拍案一怒,终致中风。君子求仁得仁,固属无怨,但这个社会给从周先生提供的竟是这样一个生存环境,思之宁不恻然? 《梓室余墨》,陈从周著,三联书店1999年5月版,24元 |
浏览:2159 |
| ||
| ||
新增文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