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网同名馆__老舍纪念网
文革纪念园网同名馆
2705号馆文选__亲人追记

舒乙笑泪忆老舍

舒乙

  咳,我小时候净不及格考不上大学你在家,我教你英文。
  我要有个儿子,就让他去当木匠。
  我没钱做新的,只好穿旧的。
  穷人当家做主了,我,就是一穷人。
  对不起,没有把你全部的画买回来。   
  
  今天,是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   
  
  今天,位于灯市西口丰富胡同的老舍故居里,昔日他手植的柿树,已是亭亭如盖。   
  
  而舒乙,老舍先生唯一的儿子和研究者之一,这些日子以来成为一个最忙碌的人。他几乎都快记不清楚有多少记者采访过他,有多少个电视节目的 摄像机镜头对准过他了。   
  
  这中间最早的一个,可能是1月2日的凤凰卫视。那个总是用一句“今天的话题就是这样”来做结的杨澜和她的《杨澜工作室》,记录下了63岁的舒 乙,在回忆起他时不时称之为“老舍先生”的父亲时,许多由衷的笑,还有抑制不住的眼泪。   
  
  老舍为父   
  
  起名儿为了好写字   
  
  为什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这要从我姐姐说起。我的姐姐生在济南,所以叫“舒济”。这个“济”字繁体字难写极了,所以起完这个名字,父母两个 人都后悔:“唉,怎么给小孩儿起这么个麻烦名字?让她上小学怎么上啊?”到我这儿,就极端一下子,“乙”,就一笔。   
  
  两个妹妹的名字就都基本是触景生情的那种起法。舒雨是因为生她的时候下了一个月的雨。我父亲是很幽默的人,我看他文章里说过,原来他说, “给这孩子起名‘舒乱’得了”,意思说当时国家很乱。我母亲说,“那怎么可以”。我父亲就又说:“那就叫舒雨吧,赶明儿小孩儿写字的时候就光 点点儿了,那多好玩儿啊!”   
  
  舒立呢,是她的生日跟我父亲很近,基本上是立春生的,我父亲叫“舒庆春”,就不能再叫“春”了,就叫舒立吧。   
  
  从不约束孩子的天性   
  
  老北京人多半“望子成龙”心很切。我觉得老舍先生正好是相反的一个人,他的儿童观非常奇特。我觉得这跟他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审视有关系。他 就觉得不要把小孩子一生下来就管束得特别严,告诉他各种规矩,约束他天性的发展,他强烈地主张不要这样。   
  
  我们成长起来都是很自由的,他从来不管我们,我们学习成绩好啊坏的他都不管。举个例子,我小妹妹上高中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回家哭鼻子,他 就觉得很奇怪,问:“怎么了?”妹妹说:“数学考六十。”他说:“六十怎么了?”妹妹说:“六十考不上北大啊!”他说:“咳,我小时候净不及 格!”妹妹说:“那不行,考不上大学怎么办?”他说:“考不上大学,你在家,我教你英文!”   
  
  希望儿子当木匠   
  
  但我们的业余爱好他都很乐于参与。他就是主张保持儿童的天真,自由发挥你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他非常尊重儿童天然的兴趣。我小时候爱画画儿, 喜欢坐在小山坡上,装模作样写生的样子。这时候他往往过来,也坐在草地上,拿过铅笔:“来,我教你怎么画......”他不会画,但他是师范 出身,会教,有一套理论。   
  
  他还不主张孩子走仕途之路。他自己说过:“我要有个儿子,我就让他去当木匠,或者拉车。”   
  
  父亲说:“你好,舒乙!”   
  
  1946年父亲只身到美国去的时候,我们家在重庆。1949年底,他回到北京,买了丰富胡同那个小院儿。然后1950年我们全家又从重庆坐火车回北京。 那时候我已经是一个15岁的半大小子了,他站在月台上接我们,看见我走下火车了,马上把手伸进来:“你好,舒乙!”我都吓坏了,那么小从来没有 人跟我握过手,而且是自己的父亲。我在家人家都叫我小名,母亲、周围的大人都叫“小乙”,从来没有说“舒乙怎么怎么样”。而父亲久别重逢第一 面就非常郑重其事,他实际上等于传递一种信息,也是他的一种主张,他自己身体力行:自己的子辈,只要到一定年龄,大家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是一 样的。他非常反对过去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的程式,那种宗法的统治。   
  
  出差带几根皮带?  
  
   父亲工作起来,是一个劳作的、非常忘我投入的人,甚至很少跟我们说话。但他实际是个很温情的人,对别人也是照顾得很周到,是很重感情的人。 只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老人,他表达关心的方式是很奇特的。比如,我已经完全长大,是一个国家干部了,出差前去向他告别,他说:“你把车票拿 来给我看看。”那时候车票还是小硬卡片那一种,我就非常费劲地掏出来给他,其实他就是想帮我确认我把车票带在身上了,不会到了车站发现没带车 票又回来。然后他又突然问:“你带了几根皮带?”我心想皮带还要带几根吗?可他说:“万一这根断了呢?”后来坐在火车上,我笑了一路。  
  
  老舍为民
  
  “我是穷人!”   
  
  很多老知识分子,50年代以后写的东西就渐渐地少了,或者说脍炙人口的作品比较少了,可是老舍先生后来写的比如说《龙须沟》、《北京人》都 是比较成功的作品,对新社会他有满腔的感情在里面。这跟他的出身特有关系。   
  
  老舍先生是穷人出身。我爷爷是一个清朝一般的“旗兵”,他的职责就是守卫紫禁城。他们当时的武器装备特落后,天天拎一个大片儿刀走来走去, 身上带一个腰牌,上面注着“面黄无须”,就代替相片了。老舍先生一岁的时候,八国联军攻入北平,我爷爷镇守正阳门战死了,后来连尸首都找不到。 从此这一家就沦为穷人。我奶奶,也就是老舍先生的母亲就缝衣服、做活计、洗衣服、当佣人来养活她的小儿子。  
  
  新政权跟自己是“一伙儿的”   
  
  就是这样非常贫穷的家庭出身,要不是后来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老舍先生进了私塾,他说不定就去捡煤核儿,或是挎着小竹篮在街上卖花生米,就 是这样一种命运。虽然后来他上了学,变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但是这种身世对他这一辈子,特别是当作家影响太大了。   
  
  1949年他从美国回来,他的穿戴很洋。当时大家都穿干部服、列宁服,戴八角帽,他还穿西服(他说“我没钱做新的,只好穿旧的”),拄着手杖、 穿着尖头皮鞋,带着金丝边眼镜,人家看他简直是个怪物。可惟独他自己内心喜欢这个社会。他马上觉得跟新的政权有一种特别体己的感觉,觉得他们 跟自己是“一伙儿的”:“穷人当家做主了,我,就是一穷人。”   
  
  老舍为友
  
  启发新凤霞写作   
  
  祖光先生去北大荒的那些日子,凤霞的日子也很难过。父亲就自己到他们家里去看望,安慰他们,鼓励凤霞给祖光写信。凤霞说:“我不会写信。” 父亲说:“扫盲你不是学了点字吗?你每天给他写。记着,第一要写,第二要天天写。你不是不会写吗?你不是有错字吗?你让他给你改,再寄回来, 你不就有提高了吗?对他也是安慰呀,他感觉到家里温暖,自己也愉快啊!”凤霞非常感动,她真这样做了,真的每天写信,那边真的每天给她改,你看 后来凤霞都变成作家了嘛!   
  
  “对不起,没有把你全部的画买回来”  
  
  还有一件他们谈起来无限感慨的事。祖光是收藏字画的,他去北大荒的时候,凤霞以为这些东西以后再也不能挂了,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就用 非常低廉的价格把字画都出手了。后来有一天在琉璃厂,老舍先生发现有一幅齐白石老人的《白玉兰》,他很喜欢,就出钱买下来。拿回家一看,在画 轴的背面有铅笔字,注明是祖光的收藏。恰好过了没多久,祖光由北大荒回来探亲,在街上两人碰见。老舍先生问祖光:“你回来干吗不来看我?”祖 光说:“我不好意思,我谁都没见。”老舍先生说:“没关系,没关系,跟我上家去。”带他回家,让他坐下,然后说:“你等一等,我拿件东西给你 看。”他就把这幅画拿给祖光看,祖光一下就认出了,这是他的画。老舍先生又说:“你等一等。”他走到屋里,用毛笔在装裱画的绫子圈上写“物归原主矣,老舍”,题上年月日,然后给祖光。他还说了一句话:“我对不起 你,我没有把你全部的画买回来。”祖光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老舍先生,我们大家都爱你!   
  
  父亲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事怨恨我们,他知道我们是爱他的。   
  
  巴金先生,他跟父亲是特别好的朋友。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写过一篇纪念老舍先生的文章,他说:“老舍先生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代 表。”   
  
  “老舍先生,我们都爱你呀!我们大家都爱你呀!你永远都活在我们心中!”这是巴金先生在那篇文章里非常动人的一句话,他这个话既代表我们 家属,代表他的朋友们,也代表他广大的读者。
原文 发表于北京青年报  浏览:1418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0/7/28 9:59:43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陈子善团圆——月上柳梢(收藏于2007/2/23 18:26:51
朱玉东2006年第四届国际老舍学术研讨会聊城大学举行(收藏于2006/7/13 15:23:34
谢薇 沈迪为老舍立碑第一人 许林邨先生辞世(收藏于2005/11/6 7:16:07
户部尚书如果我是老舍,我不会自杀,我可能活得比李敖还来劲(收藏于2005/10/12 0:05:07
土豆1983讣告——致老舍(收藏于2005/10/12 0:03:48
傅光明口述史VS.老舍差点获诺奖(收藏于2005/9/9 13:50:03
孙洁老舍靠什么赢得读者(收藏于2005/8/24 22:05:23
不详“为抗战尽全力———老舍”展览近日启动(收藏于2005/8/24 22:01:30
于立霄老舍夫妇合葬八宝山公墓,血衣残片放入骨灰盒(收藏于2005/8/24 21:52:43
何阳端午忆老舍(收藏于2005/6/15 14:16:08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曾广灿老舍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和特色(访问20003次)
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访问12603次)
lan寻找老舍 感受老舍 阅读老舍 纪念老舍——人民艺术家老舍故居有感(访问12479次)
谢泳1949年至1976年间中国知识分子及其它阶层自杀现象之剖析(访问11845次)
徐然女儿心目中的杨沫(访问10846次)
侯文正一定要细辨真伪——《关于老舍之死,我一直蒙受不白之冤》的重要补充(访问9392次)
袁良骏讽刺杰作《猫城记》(访问8462次)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前言(访问7852次)
孙洁(复旦大学语文所)世纪彷徨:老舍论·附录:老舍研究书目(按出版时序排列)(访问6701次)
孙洁老舍研究中文出版物知见目录(1960年7月—2004年4月)(访问6165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4/3 10:36:16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11 15:24:51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2/8 11:31:28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7/1/7 11:30: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10/22 10:54:45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网同名馆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