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目录 全部文选 添加文选 添加目录
民族脊梁__人民英雄——黄万里
民族脊梁

旧讨论复制4


  1.在尘埃落定的今天,却理所当然地把层子模型直接称为夸克模型是很不严肃的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2005-8-7 20:36:17[点:383] (2449字)
  
  请从最近的一宗笑话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
  
  将2004年度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以肯定他们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消息传来,有的媒体炒作说:"中国人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其中最起劲的是何祚庥。隔行如隔山,此人何德何能,笔者不甚了了,无从置喙。
  
  有关报道是这样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祚庥直言,得知美国科学家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感觉‘非常之遗憾’。
  
  因为,‘我们曾与美国科学家一样在国际前沿工作,取得了非常有意义的成果,发展势头非常好’。
  
  我国在1965年率先提出了夸克模型(在我国也叫做"层子模型")这一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关键理论,而且,当时提出的关于颜色的概念已经很接近最后的结果。
  
  ‘这个成果就算不一定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结果,但也已经是次原始的了’。
  
  ......按时间推算,这次获奖科学家的论文发表在1973年,主要的研究时间在1967年—1969年,而在该课题的研究中,中国所取得的重大阶段成果是在1965年,在1965年—1966年期间,中国科学家还在继续该课题的研究。
  
  ‘我们当时稍稍早于美国等一些国家。’
  
  何祚庥说。但是,随之而来的‘文革’使所有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
  
  领导‘层子模型’这一工作的朱洪元院士(已故)等和所有的研究组成员,
  
  全都被迫停顿下来,丢失了一次‘冲刺’诺贝尔奖的机会。
  
  ‘这样一来,最重大的发现已经让人家发现了’。"
  
  对何祚庥的上述说法,有人立即指出:"夸克模型是在1964年由Gell-Mann等人提出的,并不是今年获奖人的主要工作。
  
  中国科学家不可能在1965年还‘率先’提出夸克模型。" "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们和世界上大部分科学家一样,并没有完全接受夸克模型,认为层子模型可以在夸克模型之外成立甚或取代夸克模型。
  
  ......在尘埃落定的今天,却理所当然地把层子模型直接称为夸克模型,是很不严肃的。"
  
  文革罪行罄竹难书,早有定论。
  
  
  除了把"层子模型"冒充"夸克模型"的不端行为外,是不是文革导致"层子模型"研究工作停顿,而使中国人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呢?
  
  物理学泰斗杨振宁有另外一个说法:
  
  "那个时候,大家都在研究强子结构,中国提出了层子模型的想法。但后来的发展在另外一个方向上,所以层子模型后来也没有人讲了。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韩荣典详细解释了当年我们所做的工作:"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进行‘层子模型’的研究。
  
  但相比美国这三位科学家,我们的理论比较粗糙。后来当夸克理论被世界广泛提及的时候,层子模型就不怎么提了。"
  
  杨振宁为什么要说夸克模型与层子模型不同,是"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呢?话中有话,需要了解当时的有关背景才能领会其中奥妙。为此要读一读毛主席的书。
  
  1964年8月24日毛泽东找北大校长周培源、中宣部科学处处长于光远等人谈日本科学家坂田昌一的文章。
  
  他说:"坂田说基本粒子不是不可分的,电子是可分的。他这样说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的。""宇宙从大的方面看来是无限的。宇宙从小的方面看来也是无限的。
  
  不但原子可分,原子核也可分,电子也可以分,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
  
  中国科学院闻风而动,专门抽调人力物力研究这个课题,中心是论证物质无限可分即"一分为二"的正确性。于是,以毛泽东的谈话为指导思想的所谓"层子模型"应运 而生。
  
  参加这个课题研究的人员中有些是很优秀的科学家,但他们无法抗拒来自"伟大导师"的指示。
  
  说到底,它的方向就是论证领袖思想正确;这样产生的成果,又怎么可能不"粗造"呢?
  
  有的文章还指出,今年获奖的主要成果之一"夸克在近距离尺度上是自由的概念是Feynman等人在1969年间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总结上提出的。
  
  " 这种严肃的科学研究走的当然是和所谓层子模型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方向"。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今年在广州中山大学一次谈话中所说:
  
  "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中国人提出的"层子模型",即使没有文革,也无法逃脱在世界科学发展的洪流冲刷下泡沫化并被人遗忘和抛弃的命运。
  
  在中国这一类政治干扰学术的事例比比皆是。进一步想一想,这个个案体现了一个带普遍性的现象:缺乏思想自由,不但是中国科学研究的致命伤,也是教育工作的致命伤。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在题为《20世纪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艰难历程》中尖锐地指出:"不恰当的‘管理’,正在妨碍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根本进步。
  
  应当撤销一批管理和评估机构,解放生产力。特别要让大批年轻有为的学者‘沉’下去做事,而不是‘浮’起来当‘官’,去妨碍别人安心钻研。"
  
  "提法不断更新,实质上总不敢在基础研究领域旗帜鲜明地放开步伐的科学政策,已经使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自然科学的研究尚且如此,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就更为严重了。从申请经费开始,就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层层把关,而其中所谓正确性的标准,不过是那些审查者自以为是的往往非常陈腐的观念。
  
  何祚庥先生就曾作为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组评审成员之一,以"不符合马列主义"为名,压制他所不喜欢的科学哲学有关课题的研究。
  
  他的标准似乎还停留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水平上。
  
  科学在飞速发展,能够用一百多年前的片言只语去判断是非吗?
  
  何况恩格斯自己就说过,对19世纪的科学,他不过是刚"脱毛"的小鸟;
  
  现在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是后人把他不打算公开发表的笔记编辑出版的;而列宁对马赫学说理解不准确,则早已是许多学者的共识。
  
  2.科痞于光远青年时代就撒谎蒙骗了毛主席 --带有某种目的 2005-8-7 20:44:59[点:385] (2052字)
  
  从《东方养生》的胸怀看反“伪”专家的肚量
  文/刘吉元(1999年3月《东方养生》)
  
  一次偶然的机缘,得遇了一本《东方养生》98年第8期。其多姿的风彩令人爱不释手,但令我更为敬佩的是该杂志具有宽广的胸怀,居然在同一期杂志上刊登了两篇观点相反的关于人体特异功能看法的文章。
  
  这在近年的其他刊物上是难以见到的。
  
  近几年来,似乎流行这么一个时髦,只要你高唱反对“伪”科学之歌,就成了科学的捍卫者,你的文章就容易被刊登出来。
  
  而那些探索人体特异现象的人,则被说成是“神汉”,或者“精神不正常”者,所以,哪个杂志都怕为他们说话。
  
  整个人体科学大讨论,在舆论界几乎成了一言堂。尤为令人吃惊的是,该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江柯先生,居然让那篇对他的观点提出尖刻反驳的文章也刊登出来。
  
  这又是何等的气量哟!假设那几位极力反对人体特异功能的专家,能够稍具这种气量,他们就会虚心、脚踏实地的去研究和考察人类一些特异现象,就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不会在一些学术的争鸣上,大扣帽子,大打棍子。
  
  本人也仔细拜读过“反伪者”的书或文章,觉得有以下几个不解,特提出来,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司马南先生的“魔术”说明了什么?
  
  必须承认,司马南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魔术大师,他出神人化的表演,着实让人着迷。但是,也正因为他的“魔技”高超,体现出他的“功能”永远只属于“魔术”。
  
  依我多年的考察和研究,魔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成功率特高(几乎百分之百)。
  
  而且场面越热烈,观众越多,对魔术师的表演越有利;而人体特异功能的发挥则正好相反,它的成功率是不高的(绝对不能百分之百),而且需要安静、样和的气氛。
  
  一个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如果放到足球比赛场地去考试,那他还能考出好的成绩吗?
  
  人体潜能(智慧)的发挥,与人体的生理状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具有非常的不稳定性,这也是魔术的一大区别。
  
  因此,一些特异功能者在一些较大型的场面或新的环境里,出现失败或成功率低,应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才说明他不同于魔术师。如果都象司马南先生的“功能”那样发挥出色,那不是魔术才怪呢!
  
  于光远教授的“三不”政策高明何在?
  
  我在1995年的《羊城晚报》上拜读了于光远教授的一篇反对“伪科学”的大作。
  
  于教授自封为反对特异功能的专家。
  
  在对待特异功能的认识上,他仿照日本侵华时采用的“三光”政策。
  
  制造了一个“三不”政策(不接触、不相信、不研究)。
  
  意在要把中国的特异功能研究斩尽杀绝。
  
  我想请教各位专家,这样的“三不”专家,是一个真正的科学捍卫者吗?
  
  他在文中还列出了他的一次伟大成就(他因此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
  
  他青年时代就撒谎蒙骗了毛主席,并以此经历来说明,当今的特异功能研究者也象他当年一样,带有某种目的,纯粹是骗人。
  
  朋友们,于教授这样的类比推理,符合逻辑吗?
  
  在我看来,倒是把于教授的目的暴露无遗了!
  
  张洪林博士破译兰迪有何意义?
  
  张洪林博士比起于教授来,无论从哪方面都更具有优势,也更令人敬仰。
  
  首先,他是一位医学博士,对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其次,他是一位气功师,在推广自己的功法,所以,在感性认识上肯定有自己独特体会;
  
  其三,他有着超人的智慧,能够破译兰迪先生的一些魔术 ,可谓智勇双全。
  
  反对特异功能者,如果都是这样的优秀人才,那么,特异功能研究者的工作可能会更艰难些。
  
  与张洪林博士相比,我只是一名小卒,但我也想冒昧地问几个问题,供张洪林老师思考。
  
  其一,你是否破译了兰迪先生的所有绝招,证实他纯是一个魔术大师?
  
  其二,兰迪先生的表演成功率是否百分之百?
  
  其三,兰迪先生用意念控制脉搏微弱到连老中医都摸不到的程度、常人认为脉博发生了变化又有什么不对?
  
  难道人的生理变化,只要张博士感觉到没有变,就真的没发生变化吗?
  
  假设兰迪是一个百分之百的魔术师,张洪林博士也百分之百的破译了机关,那么又说明了什么呢?
  
  那说明了张洪林博士的绞尽脑汁还不如司马南先生魔术的表演来得痛快。
  
  说句心里话,在人类特异功能尚未被充分认识,却被一些新闻媒介吹得神乎其神的时候,司马南先生、于光远教授、张洪林博士能勇敢的站出来说一声“不”字,确实让我为之感动过,因为这样有助于避免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走向神秘化和迷信化。
  
  但是,万事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走向事物的。
  
  我希望这三位老师能够冷静地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科技工作者相信特异功能的存在,并一致支持和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难道众人皆醉,唯你们独清?放下你们高高在上的架子吧,敞开你们的胸怀,只有象大海那样宽广,才能洗涮一切,才能包容一切,才能真正地捍卫科学的尊严。(编辑:竺圭)
  
  3.何院士年轻时喜欢给毛主席写信,曾经建议拆除故宫 --因为故宫是封资修的东西 2005-8-7 20:48:12[点:384] (339字)
  
  过去,一些同志总是从学术分歧的角度批判他们,争论什么特异功能到底有没有,都不得要领,偏离的问题的实质。
  
  当年他们把持旧中宣部科学处时,领导中国科学界的反右运动和反伪科学运动,几十万科学家就是被他们打成右派的。
  
  文革时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也与这个组织有关(当时中科院物理所是该批判组的核心成员,而何祚庥当时在该所工作)。
  
  据说何祚庥先生年轻时喜欢给毛主席写信,曾经建议拆除故宫,因为故宫是封资修的东西,由此梁启超的长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被他的一篇文章而打成右派,最后含冤而死。
  
  既然这个非法人组织是一个政治组织,那么他们的政治目的又是什么呢?
  
  在1999年这个多事之秋,正是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巧妙地挑起了大规模的群众与政府的对抗。
  
  4.最经典最经典的解释----中国男足为什么总是输? --今天我们队,真TM不在状态!! 2005-8-18 17:21:56[点:350] (1438字)
  
  最经典最经典的解释----中国男足为什么总是输?
  
  一、草皮不适应
  
  1、草皮太硬了
  
  2、草皮太软了
  
  3、不适应阔叶草及其它一些草
  
  二、天气原因
  
  1、下雪
  
  2、下雨
  
  3、下冰雹
  
  4、阳光太好了
  
  5、冷
  
  6、热
  
  7、不冷不热(不能给对手造成麻烦)
  
  三、赛场因素  
  
  1、场内因素:
  
  A、裁判帮他们  
  
  B、裁判不帮我们       
  
  C、对手身体太强壮      
  
  D、对手技术太细腻     
            
  E、门柱帮了他们       
  
  F、对方守门员发挥BT+超常
            
  G、补时太短 H、补时太长
  
  2、场外因素: 
  
  A、客场作战,气氛影响   
  
  B、主场作战,干扰太大    
            
  C、观众不为我们喝彩     
  
  D、有人往场内扔手雷
  
  四、抽签抽得不好
  
  1、同组都是强队踢输了,我拷死亡之组,按惯例当然应该中国队输。
  
  2、同组都是中等水平队踢输了,主要是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太重了,队员们没能放得开手脚。
  
  3、同组都是弱队踢输了,对对手不够重视,麻痹大意,一时疏忽。
  
  五、其他原因(外在)
  
  1、对亚洲强队踢输了,恐X心理在作怪,走不出阴影。
  
  2、对亚洲弱队踢输了,对手进步太大了,太大了,我们对他们没有秘密可言了都。
  
  3、对欧洲弱队踢输了,中国队输给了欧洲队。
  
  4、对欧洲强队(比如意大利队)0:1踢输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队仅以0:1输给了强大的意大利队!!
  
  5、对欧洲强队(比如意大利队)0:10踢输了,中国队踢出了自已的一惯水平,队员们也努力了,结果也不出全国人民所料。
  
  6、对欧洲强队(比如意大利队)0:100踢输了,精彩的比赛!意大利某球星进了20个,某球星进了25个!看来中国队跟意大利队的水平差距确实是有一点的。
  
  六、其他原因(内在球员)
  
  1、“海龟派”没回来踢输了,我们雪藏主力。
  
  2、“海龟派”回来踢输了,时差没倒过来。
  
  七、 其他原因(内在综合)
  
  1、主教练技术差!
  
  2、中国球迷素质差!
  
  3、中国足协这个名字差!
  
  4、中国队——队医技术差!
  
  5、中国足协领导人——办公室里那位倒水扫地的大妈差!
  
  八、没有我们想不到的
  
  草皮不软不硬,天气不冷不凉,裁判和门柱净帮着我们,对方没有守门员,补时时间长短我们说了算,
  
  到第三国去比赛,观众全都为我们猛喝彩,观众全都不往场内扔手雷,
  
  抽了一个人人都说好的签,“海龟派”回来后猛睡了一个月倒回时差参加比赛,换了个主教练,换了批外国球迷,
  
  换了个中国足协——的牌子,
  
  换了中国队——的队医,
  
  换了个中国足协领导人——办公室里的打杂大妈,
  
  踢输了——
  
  综上所述,原因是: 今天我们队,真TM不在状态!!
  
  5.黄万里继承黄炎培风骨 “刚直不屈”反对三门峡 --我的三兄黄万里:一生讲真话(黄大能) 2005-8-28 9:42:19[点:324] (874字)
  
  黄万里继承黄炎培风骨 “刚直不屈”反对三门峡
  
  http://news.163.com 2005-07-27 09:43:30 
  
  来源: 解放日报集团网站   网友评论 124 条
  
  我的三兄黄万里:一生讲真话(黄大能)
  
  60年前父亲黄炎培赠我座右铭,全文是:“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我带着他的手书留学英国。在国外时,不少中外友人指着这一立轴,问我:“这‘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作何解释?”
  
  “父亲的座右铭,教我怎样待人接物。‘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八个字,是指中间有方孔的铜钱,也就是,如果认为这是真理,是绝对正确的事,就应像钱中的方孔那样方正,应该坚持;然而对人的态度,就应和若春风,也就是要‘圆’。但是这里所谓的‘圆’却不是‘圆滑’。在原则上必须要像‘秋霜’一样的严肃。在待人处事上,则应像‘春风’那样和气。”
  
  我虽然遵照着这个教导为人处世,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对其中深奥的含意,却愈益感到以上解释并不完全,愈加感到大有补充的必要。
  
  具体到我的三兄、清华大学教授黄万里,为了三门峡工程而独自据理力争。至于他有没有做到父亲教导的“和若春风”,或是有没有完全做到,我并不清楚,但“肃若秋霜”,他是做到了。日常人际关系的复杂矛盾,多如牛毛,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则相信矛盾解决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这八个字中一个“和”字,一个“肃”字是关键字眼。如果确认自己的意见是符合真理的,就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甚至策略或手段,来使他人能接受这个真理。所以,这个“和”就不单解释为“和气”二字了。
  
  至于“肃”字当然是指严肃。但深一层看,却还包括了“坚持”,乃至“刚直不屈”。三门峡问题,实际上不少科学家是懂得正确处理的,但一些人可能屈服于“一边倒”的形势,因而做不到像“秋霜”那样的严肃了。
  
  (摘自《特别关注》第5期作者黄大能)
  
  6.作家揭露这些人物的种种缺陷,是为了警诫他人,决非以偏概全,诬陷广大高校教师 --《所谓教授》:教授还是禽兽? 2005-8-28 10:00:00[点:326] (1518字)
  
  《所谓教授》:教授还是禽兽?
  
  太原新闻网 2005-04-26 10:16:14 来源:山西商报
  
  甘肃作家史生荣的长篇小说《所谓教授》面世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所谓教授》究竟塑造了什么样的大学教授?是否诬蔑和贬低了广大大学教师?
  
  《所谓教授》以西北地区某农业大学的教师为主要描写对象,抓取了农大所在的省城及周边地区的一 些社会生活镜头,揭露了中国当前社会的一些特殊的腐败、堕落现象。其批判和揭露的矛头直指隐藏在高等校园内的学术腐败、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揭示了一部分高校教师精神家园的坍塌与道德底线溃决的深层原因。
  
  其中,对兽医系教授刘安定的塑造有深度,有层次,显现了史生荣深厚的文学功底。
  
  刘安定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教授?是有些人所说的“禽兽教授”,还是有才华,有缺陷的普通教授?这是人们对作品的不同理解。《所谓教授》与《围城》、《桃李》等同题材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不以讽刺、调侃见长,而是侧重对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具体问题的生动描绘。体现在刘安定这个人物身上,便是通过他的家庭生活、婚外恋情、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一系列人生大事来突现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完成塑造过程。
  
  刘安定来自西北贫困山村,在某农业大学留校任教以来,刻苦钻研,埋头工作,苦熬苦干多年,当了副教授,又具备了晋升教授的水平。就在这时,他受同学白明华的拉拢、诱惑,陷入了学校和社会角逐权力、金钱、女色的欲望怪圈,从一个循规蹈矩,兢兢业业的大学教师蜕变成一个欲望膨胀,不顾影响的中层干部,颇有那么一点“无耻”的味道。
  
  农大朱校长需要创造当院士的条件,白明华便撺掇刘安定在自己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上加署朱校长的名字。省委某副部长要捞取研究生文凭,白明华安排刘安定与朱校长作他的指导教师。
  
  白明华伙同省科委农业项目处的胡处长一起搞良种繁殖的项目,又力主农大和西台县合作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畜牧业开发的大项目,都需要刘安定来进行项目设计和可行性论证。刘安定在被人利用的过程中也大有收获,他不但拥有了高薪、汽车、情妇,还晋升了教授职称,当上了校长助理。若不是他的妻子受不住离婚的刺激出了大事,他在精神蜕变的邪路上还不知要滑行多远。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刘安定对自己的专业始终是热爱的,对工作也是十分负责的。在农大与西台县合作的综合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家塑造这个人物不是要简单地否定和批判某类人,而是试图从更深的层面探讨当代高校教师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困境与诱惑。
  
  刘安定的堕落源于对个人名利的过分期待,并与一些干部的贪婪腐败,以及中国转型期社会种种不正常状态的侵蚀有关,并非单纯的个体现象。这个形象还启发我们进行自我灵魂的拷问:我们能否超越刘安定,经受住唾手可得的名利的诱惑?保持知识分子严正的操守?这正是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
  
  总体来看,刘安定只是一个有才华、有缺陷的普通教授。他的周围也并非漆黑一团,乌七八糟,“洪洞县内无好人”。除了农大教务处长白明华、平西州长赵全志确属贪婪腐化,阴险狡诈之徒,其他如宋义仁、李红裕、何秋思等教师并非绝对的坏,当然也并非绝对的好。
  
  作家揭露这些人物的种种缺陷,是为了警诫他人,决非以偏概全,诬陷广大高校教师。
  
  读过《所谓教授》这本书的人大概不会忘记,就在白明华等上窜下跳,为自己谋权谋利时,农大正在进行改革,广大师生在进行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科学的、理性的精神仍然占领着校园。这是高等学校的主流,是任何人无法否定的。
  
  7. 白明华这样的官员教授现在是越来越多了,他们对整个学术体制、学术生态的破坏已经十分明显 --《所谓教授》:人文精神的一曲挽歌 2005-8-28 10:03:43[点:325] (2714字)
  
  《所谓教授》:人文精神的一曲挽歌
  
  来源:新浪读书 作者:杨光祖 日期:2004-4-6 18:25:54
  
  史生荣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大学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已经发表了50多篇作品,尤其以中篇小说创作而见长,一些代表作多次被选刊选载。他最近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篇小说《所谓教授》是他多年来对此问题的思考结晶。
  
  《所谓教授》是近年继张者《桃李》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大学教授的长篇小说。
  
  知识分子问题在中国当代历史上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在文学领域,更多的时候是个不能写的题材,延安讲话强调的是工农兵小说,要求知识分子去写工农兵。
  
  新时期以来,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一时间比较多了,但基本是缺乏反思精神的倾诉苦难,描写的是文革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如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
  
  真正反思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影响比较大的有贾平凹的《废都》,它不仅反思了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更重要的是它写出了那个时代的颓废、迷茫,我认为不失为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
  
  至于张者的《桃李》严格地说只能算作一部通俗小说,它采用的是类型化的写作路数,对知识分子的深层缺乏挖掘。
  
  《所谓教授》在题材的掘进方面优于《桃李》,只是可读性方面略有欠缺,可能与作家的写作速度和心境有关,小说叙事节奏呈现得比较快,而让读者能够回味的闲笔较少。
  
  小说在知识分子刘安定的塑造上颇费思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刘安定从纯粹的知识分子转变成为一位呼风唤雨的教授行政官员,缺乏足够说服力的铺垫。
  
  比如,阎真《沧浪之水》写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的人格扭曲过程,写得非常成功(当然,就整体看《沧浪之水》并不是很成功的小说)。
  
  《所谓教授》对白明华的描写是可信的,他一毕业就进入仕途,作为大学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员,人格的卑下,生活的糜烂,学术的腐败等,写来是游刃有余,一气呵成。
  
  这种人不学却有“术”,他不懂学术,但他有权,可以拉来项目、经费,然后他们挂负责人,让那些教授去干实质工作,却只是一个参与者而已。这种对高校现行体制的反思、批评是近年来少见而难得的,史生荣多年的小说创作一直注目于此,如中篇小说《感谢小姐》、《美女教授》、《空缺》、《老板教授》、《教授不教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师的尴尬遭遇,他们的清贫、清高、清廉、迂腐、忠于科研,虽反感一些学术官僚对学术的玷污,但又无可奈何,最终还得违心地屈服于权力之下。
  
  《所谓教授》是史生荣关于大学题材小说的集大成,也是他在创作上的一个飞跃,无论反思力度,还是艺术水准明显地超越了他的以前作品。
  
  《所谓教授》对当下大学人文精神的失落进行了深入地描写,这是小说的优异之处。大学教授素质降低,现行体制的优汰劣存,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事实,但对它的全面、深层书写还不是很多,史生荣的这部长篇小说的出版正当其时。
  
  白明华这样的官员教授现在是越来越多了,他们对整个学术体制、学术生态的破坏已经十分明显。
  
  让我们更为担心的是刘安定这样的教授的同流合污,为了一些世俗的利益,如教授,如校长助理的职务等,他们甘心出卖自己的学术成果,甚至人格、学品。不过就小说艺术来说,这个形象的塑造有点仓促,还没有完全立起来,他的心甘情愿的堕落、迷茫,其逻辑性写得不是很充分。如果能够对他的心理变迁作些详细描画,我想对解读知识分子当下变化,对社会体制的反思,对人性的揭露,当更为有利。
  
  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知识分子小说,他对此的贡献是很大的,魏连殳、吕纬甫、孔乙己等,他们灵魂的纠葛颤栗,近一个世纪来一直是我们思考的对象和资源。钱钟书的《围城》对知识分子的批判讽刺是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刻画非常到位,虽然有时过于刻薄,但不失为当代的《儒林外史》。
  
  史生荣对大学官员教授的批判,是非常成功而深刻,但对从事学术研究的教授,却批判、描摹不足。如对刘安定,我们感觉作者的感情是复杂动摇的,对他和同事,也是朋友之妻何秋思的情感纠葛,甚至公开同居,总是有回护之意,总是认为他们是爱情,与白明华的好色、包二奶不一样,可是我们阅读小说,并没有看到他们有多深的感情基础,从一开始就有点蝇营狗苟。
  
  北大教授、著名批评家陈晓明先生曾说过,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转型,性爱主题几乎变成了小说叙事的根本动力,那些被命名为“严肃文学”或“精品”的东西力不从心承担起准成人读物的重任,这股潮流当然也就迅速抹去了严肃/通俗的界限。
  
  这种欲望化的叙述在《所谓教授》里就有比较明显的反映。这除了时代社会思潮而外,与作家本人的兴趣、审美追求、写作目的及综合素质相关。小说的结局当然肯定是悲剧了,老婆宋小雅坚决不离婚,而何秋思也不想当二奶、情人,于是和所有的小说一样,发生了许多故事,最后,宋小雅离家出走,被歹徒轮奸,成了疯子,何秋思留下一张纸条,走了澳大利亚。
  
  白明华被刘安定的弟弟打坏了腿,因为他通奸刘安定的弟媳飘飘。宋小雅的父亲癌症晚期。小说结尾写道:“他明白,一切都像这场梦,梦醒了,也就梦破了,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要恢复为真实,恢复到现实中来。/但现实又如何面对,他的心一片茫然。”其实,这里没有什么梦,都是现实,从一开始就是现实。这个结尾虽有点俗套,和明清小说的恶有恶报类似,但就阅读效果看,也不乏震撼效果,或者说也有一点讽劝的企图。
  
  我曾经说过,史生荣的小说现在面对着这样一个临界点,就小说写作技巧来说,他已经基本具备了,但就文学的独创来说,他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如何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叙述风格、对话风格、主旨风格、语言风格),从“公众写作”走向个人写作、风格写作,这是史生荣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们看《所谓教授》,史生荣已经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小说里对人文精神在大学的失落,对代表着人类良知,及其民族文化传承者的批判,都是发人深思的,也体现了一个严肃的作家所应该具有的素养。我甚至认为这部小说是对目前人文精神失落的一曲挽歌,是一部警世之作。德国文学理论家伯尔说:“艺术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如法炮制的‘熟活’。
  
  当然,有些人墨守成规地活着,不过这种人虽生犹死。……艺术家不会因为出了拙作而丧失自己的身份,而却是在开始害怕承担一切风险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拥有作艺术家的资格。”史生荣以他的长篇小说《所谓教授》显示了自己的创作进步,我们希望他能够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开拓新领地,因为一个真正的作家,除了创造“你别无选择”!
  
  8.“一定要修将来要闯祸的,历史将要证明我说的观点。” --黄万里,一座巍巍的山 2005-8-28 10:07:31[点:334] (3268字)
  
  黄万里,一座巍巍的山
  
  2004年05月29日 04:22 深圳商报
  
  
  《老照片》选中一位老人
  
  2000年夏天,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丛书的编辑冯克力、张杰来北京组稿。我是《老照片》的特邀编辑,三人一起商量选题。
  
  我说不久前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黄万里的文章,感触很深。
  
  中国请苏联专家设计三门峡水库后,1957年,中央曾召集国内专家70人讨论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当时能够对苏联专家的方案提出不同意见的有温善章等数人,而完全反对在此修坝的只有黄万里一人。他力陈建坝拦河之害,说:
  
  “一定要修将来要闯祸的,历史将要证明我说的观点。”
  
  并说,一定要修,请勿将河底的施工排水洞堵死,“以免他年觉悟到需要刷沙时重新在这里开洞”。当时高层听不进黄万里的诤言,不但坚持按苏联专家的设计堵死了排水洞,而且在当年把黄万里打成了右派。
  
  三门峡水库1960年开始运转,第二年泥沙就淤积了渭河流域,良田浸没,土地盐碱化,威胁逼近古都西安。于是只好降低水库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重新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
  
  这一折腾,前后“缴学费”不下百亿。渭河平原29万农民被迫向宁厦缺水地区移民,后遗症至今未能解消。冯克力也知道黄万里其人,他提议,如果能和黄万里联系上,我们不妨在《老照片》上介绍一下他的故事。
  
  黄老学说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把河流当作活的生命来尊重
  
  黄万里先生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因为我平素涉及的领域多在文史方面,和水利不搭界,觉得克力的提议虽好,却不知如何才能与黄万里先生联系。思来想去,还是得求助于李锐老。
  
  他曾是新中国水电事业的掌门人,在三峡问题上与黄万里同气相求,可能有黄的联系方法。
  
  我给李锐老打了一个电话。他说,认识但手头没有他家的电话号码。但他告诉我另外一个朋友的电话。经与那位朋友咨询,我们便拨通了黄老的电话。黄老听说想要拜访他的客人来自山东,十分高兴。原来,黄老的夫人丁老是山东人。当下约定,第二天上午到他家见面。
  
  赵诚是我的老朋友,在山西省委党校任教,当时正好在北京出差。知道我和冯克力、张杰要去拜访黄万里先生,愿与我们同行。于是,四人一起来到清华大学九公寓黄万里家。
  
  黄老当时已经89岁,但精神很好。稍事寒喧,便进入正题,与我们谈起他的水利思想。他从黄河的特征谈起,他说,人们因黄河挟带泥沙而认为它是害河,其实,黄河是一条好河,正是这些泥沙冲击成了黄河三角洲平原,成为中国最大的三角洲,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大。这片大平原,养育着几亿中国人口。
  
  他说,“黄河清,圣人出”的想法不符合自然规律,是荒唐的。黄老对黄河的分析让我眼界大开。我忽然醒悟,河流也是有生命的,而黄老学说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把河流当作活的生命来尊重。
  
  那天,他从黄河谈到长江,又谈到雅鲁藏布江。我还问他,您被打成右派以后,父亲黄炎培有什么看法。他说,他同情我,但无可奈何。
  
  黄老兴致勃勃地侃侃而谈,两个多小时仍然意犹未尽。可惜那天我们谁也没带录音机。冯克力、张杰忙着翻拍黄家相册上的老照片。只有赵诚临时作了一些笔记。
  
  告别黄老以后,四人商量,这个专题怎么做?照片没有问题。黄老一生都留下了十分精彩的照片。赵诚自告奋勇,文章由他执笔。和黄老提供的照片相配,就是当年9月刊登于《老照片》十五辑上的《但教莫绝广陵散》。
  
  黄万里的名字,在公众中却鲜为人知
  
  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多位读者投书,对黄老的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后来,《老照片》发过一次读者问卷,征求读者对以往各辑内容的意见,表示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高居榜首。
  
  黄老本人读到赵诚的文章也颇为满意。当时,虽然专业圈内知道黄老不寻常的学术造诣和坎坷命运,但公众当中,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水利学界实际学术地位不如他的,有人成了院士,经常在媒体上抛头露面,被青少年当作科学偶像崇拜,而他这位真正科学良知的代表,却在中国公开的书籍报刊上,鲜有介绍。
  
  赵诚所撰的《但教莫绝广陵散》,虽然篇幅不长,却基本上概括了黄老生平的亮点。黄老临终前,三个同事和学生给他编文集,自费印刷,黄老欣然同意将此文作为附录收入其中。
  
  当时,我已经介入口述史学活动。曾向赵诚建议,你的文章发表后,黄老对你很信任,你不妨与黄老商量,找他录音访问,帮他作口述史。赵诚也同意这个设想。为此,他征求了黄老的意见。但黄老说,我不想做口述史,我可以自己写回忆录!
  
  然而,没过多久,黄老前列腺癌发作,身体状况急转直下。2001年夏天,清华大学主办活动,庆祝他的90大寿。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已经不能亲自出席。赵诚从山西赶来,到病床前,与黄老见了最后一面。
  
  2001年8月26日,黄万里与世长辞。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时,许多知情人都撰写悼念文章,缅怀黄万里的人格风范。
  
  不久,冯克力又到北京组稿,和我商量,能否组织一本《黄万里传》。我觉得此议甚佳,于是和他商量,请赵诚撰写。赵诚乐意担此重任。不久又来北京,向黄老的家属表达立传的愿望,得到黄家全力支持。他们把黄老的日记、诗词、书信、一些未曾发表的手稿和照片都借给赵诚参考,以便他完成此传。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赵诚原来主修中文,后来专攻国际政治,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亦有深入研究。但他担心,在水利方面是外行,生怕在专业上出现纰漏。冯克力本来希望赵诚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这本传记。赵诚十分慎重,前后写了两年多。其间,他跋山涉水,到北京、四川、湖南等地,寻访黄万里的生前友好和同事学生,下了一番艰苦的调查研究功夫。有的访问对象,年事已高,接受采访不久,便驾鹤西去。走南闯北地调查传主生平,本来是传记写作必不可少的功夫。但赵诚自己七年前也曾查出早期肺癌,切了一叶肺,又经历了数年的化疗,身体并不好,但他怀着对黄老的敬意,尽可能地搜寻第一手资料,对历史负责。
  
  黄万里先生不但是杰出的水利学家,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楷模。他诞生于1911年,逝世于2001年。他的一生,基本上与20世纪同行。他的命运,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早年漂洋过海,负笈美国,学成归来,希望以现代科学知识报效国家,造福黎民。然而先逢战乱,后逢运动,平生才学得不到充分施展,甚至被打入炼狱,饱受煎熬。在他以一人之力,舌战群儒,反对三门峡工程的五十年代,清华大学还有过另一位教授梁思成为保存古都北京大声疾呼;北京大学也有过校长马寅初为控制人口力陈己见,遭围攻而绝不屈服。真理从来不是权力的奴婢。历史已经证明,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黄万里、梁思成、马寅初的正确意见虽然当时没有被采纳,但历史终将擦亮他们的名字。在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随波逐流的年代,他们只是几十万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凤毛麟角。但只有像他们那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3年末,赵诚的传记《巍巍黄万里》已经杀青,黄万里的名字又一次在大众传媒上频频出现。这一年,渭河流域发生五年一遇的小水,却酿成五十年一遇的大灾,1000多万亩农田受灾,其中200多万亩绝收,成灾人口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80多亿元。人们都清楚,祸源起于三门峡水库。惨痛的教训再一次验证了黄老的科学预言。
  
  黄万里的学问,是珍贵的学术遗产;黄万里的人生追求,更是高贵的精神财富。《巍巍黄万里》,只是为黄万里立传的第一次尝试。在出版家刘硕良先生的大力支持下,赵诚此书得以与读者见面。我想,追寻黄万里,研究黄万里,还会出现更多更好的著作。黄万里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泽被后世。
  
  (《巍巍黄万里》。赵诚著,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忽然醒悟,河流也是有生命的,而黄老学说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把河流当作活的生命来尊重。
  
  作者:丁东
  
  发表评论
  
  
  10.因此,谁能聚集世界一流的大师,谁就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崇高与下流:读《所谓教授》有感 2005-8-28 10:09:46[点:325] (1578字)
  
  崇高与下流:读《所谓教授》有感
  
  文/尚明瑞
  
  大学是创新和传播知识,培育和造就人才的摇篮。哈佛大学前校长、西方学者科南曾讲,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教师的质量。
  
  因此,谁能聚集世界一流的大师,谁就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所高校的地位和影响与其拥有的教授群体的知名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所谓“教授”是披肝沥胆,十年磨剑的结果,是知识的化身,是正义的力量,是人类进步的涨力,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神。然而,有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史生荣同志所著的写实主义长篇小说《所谓教授》,却为我们接近大学、认识教授,在美丽的画卷上撕开了一段缺口,使读者管窥到了崇高背后的下流。
  
  高谈阔论,孜孜求之的是教授,卖笑、拉皮条、坐官衙,开公司烙大饼、兜售狗皮膏药大力丸的也有教授。“在今天的中国,大众擅自敲响了放学的晚钟。知识分子大规模的从精神寺院中撤离。“认真”已成为尘封的记忆,“文人”们正在盯着买方市场寻求新的“活法”,“不迂”、“不傻”的人们正在跳着欢快的舞步走向平庸、无序、浅薄、粗陋、伪善和麻木。(李朝东语)对此,我们又做如何感想呢?
  
  首先,知识分子尤其是教授也是属于人的范畴,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并非是不识人间烟火的圣崽。
  
  作者在大学校园中生活、工作,所以教授对他来说是切实的感知、具体的存在。在此情况下,很难形成对教授的盲目崇拜。歌德与黑格尔曾经说过:仆人眼中无英雄。因为常在一起生活,英雄身上普通人的一面,他们都一清二楚。当然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其次,《所谓教授》以农业大学作为书中人物活动的场景描写,并不意味着所有其它名派大学的教授都伟大而崇高,与下流、做作没有任何丝毫的瓜葛。
  
  实际上它只是以文艺的形式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反观的镜子。作为任何一所大学中都有干着不见光日的勾当,却怀疑他人道德的处长与腹中空空却声名显赫的教授,然而在京城中混油果子吃的毕竟是少数。所以,社会读者大可不必“刘安定的下流”而憎恶大学教授;校园读者也未必因白明华的攀上领导而得到课题而自甘堕落。
  
  法国作家帕斯卡尔说,高贵如苇草的人之所以有尊严并且高贵,在于他有思想。人就是因为思考而高贵于整个宇宙。但高贵如天使的他(她)却时常表现为禽兽。教授如是、大学如此,高等学校并非世外桃源,可是这并非大学之精神所在。
  
  大学是什么?大学是精神思想的旗帜,是人类灵魂的祭坛。教授是什么?教授是秉承神灵来改善人类心灵的牛虻,如苏格拉底。他把自己的哲学和生活实践融为一体。
  
  并在两个战场上为自己的祖国而战。在军事上曾三次服役为祖国而战;在哲学的战场上,他以教育青年为己任却从不收学费,以正义为准绳对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坚持对立不依的态度。今天的苏格拉底你到底又在哪里?世俗化的风如潮水般涌动,金钱腐蚀了人类的心灵。学的好不如嫁的好,本事大比不上关系多已在大学校园中普遍认可。
  
  斯文何以扫地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学者官僚化是求名之后想得利,官僚学者化是得利只后想求名,名利双收才是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是体制问题,只有“白明华”一样会拉关系,才能拿到科研项目,只有象刘安定一样费尽心机才能评上教授,不能不说是体制的弊端。可惜功夫都用在了戏外。
  
  当然作为知识分子本身亦应当勇于承担历史的重任。康德说我们心中应该永远有灿烂的星空和善良的道德。
  
  总之《所谓教授》立意较新,真实地反映了大学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五彩斑斓的生活。尤其是用小说的形式来反映这一主题的还真不多。史生荣同志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尝试。全书不乏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尖锐跌宕的矛盾冲突亦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一读。
  
  
  
 浏览:921
设置 修改 撤销 录入时间:2006/6/26 14:59:57

新增文选
最新文选Top 20
江河日下国土沦丧 大科学家黄万里变成思想家(收藏于2008/8/30 6:17:12
黄万里的悲剧,实质上体现了制度变迁中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普及黄万里 -- 从三门峡到三峡工程的反对声音(收藏于2007/12/17 0:17:14
从国防的角度看,大坝建起来后无法确保不被敌袭,也很不安全。黄万里先生与“三峡工程”之辩(图)(2)(收藏于2007/11/30 2:39:34
他以学识渊博、观点独到而蜚声中外,更以敢讲真话、仗义执言而在学界独树一帜黄万里先生与“三峡工程”之辩(收藏于2007/11/30 2:35:44
他以学识渊博、观点独到而蜚声中外,更以敢讲真话、仗义执言而在学界独树一帜。由四川连续两年大旱想到黄万里先生(收藏于2007/11/30 2:33:48
他曾六次上书国家领导人反对在长江三峡上建大坝。黄万里:毕生反对三峡工程 预言大坝终将被炸掉(收藏于2007/11/24 2:38:22
淤塞重庆以上河槽,阻断航道,壅塞将漫延到泸州、合川以上,势必毁坏四川坝田重庆暴雨不是天灾 是人祸(收藏于2007/11/24 2:31:40
黄万里预言三峡大坝终将被迫炸掉愧对河川哭黄公 黄万里 他毕生反对三峡工程(收藏于2007/11/24 2:28:39
黄大能黄万里继承黄炎培风骨 “刚直不屈”反对三门峡(收藏于2007/10/9 0:55:07
丁玉隽: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黄万里夫人:他为什么反对三门峡(收藏于2007/10/9 0:47:14
1/2页 1 2 向后>>


访问排行Top 20
黄观鸿关于三门峡水库资料公布:黄万里生前控告张光斗在黄河与长江问题上谎言惑众(访问23805次)
毛泽东毛泽东当年曾有言: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毛泽东(访问21805次)
李锐耀邦去世前的谈话(访问18430次)
罹难李锐的女儿李南央回忆邓力群的二三事(访问8918次)
旧讨论复制8(访问8646次)
二闲堂黄万里教授抱憾辞世 中国再无人反对三峡工程(访问7920次)
99999999陈毅的黑手-揭开陈成为老总的画皮之一(访问7482次)
黄万里的悲剧,实质上体现了制度变迁中知识精英与国家的关系普及黄万里 -- 从三门峡到三峡工程的反对声音(访问6431次)
黄万里黄万里给钱正英的信(访问6113次)
黄万里预言三峡大坝终将被迫炸掉愧对河川哭黄公 黄万里 他毕生反对三峡工程(访问5878次)
1/2页 1 2 向后>>
文选评论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1/26 23:07:55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1/26 23:07:12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1/26 23:05:1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8/1/26 23:04:24
访客文选评论(评论于2016/7/20 15:47:12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民族脊梁
Powered by Netor网同纪念,2000-2024